初中物理平衡力专题讲义-
八年级物理2、力的平衡优秀课件

可见,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也可 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总结:
静止
1、平衡状态
匀速直线运动
F
情景分析:
放在桌面上的饮
料瓶处于什么状
态?它受到哪些
G
力的作用?
饮料瓶处于静止状态 受到重力和支持力的作用
情景分析:
F浮
停泊着的小船 处于什么状态? 它受到哪些力的 作用?
G
小船处于静止状态 受到重力和浮力的作用
D、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它一定 受到了平衡力的作用
7、以下四图哪些反映了二力平衡? 乙、丙
8、一辆重1000N的小车,在200N的牵引力作用下 沿水平地面匀速直线运动,小车受到的摩擦力是
〔 B 〕受到的支持力为〔 A 〕
A、1000N B、200N C、800N D、1200N
N
f
F
B. 墨水瓶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它的 支持力
C. 地球对墨水瓶的吸引力和墨水瓶对 地球的吸引力
D. 墨水瓶受到的重力和桌面对墨水瓶的 支持力
3.如下图,用水平力F将物体压在竖直墙壁上, 保持静止状态,物体所受的摩擦力的大小〔
〕C
A.随F的增大而增大
B.随F的减小而减小
C.等于物体重力的大小
F
D.可能大于物体重力的大小
11.跳伞运发动及携带物品总重力为800牛,从高空竖直下落过程中,开始
阶段速度越来越大,那么此时他所受空气阻力
〔填“>〞、“<〞或
“=〞,下同〕800牛;后来匀速下落,匀速下落时所受的空气阻力
800牛.
<
=
12.如下图,是工厂里经常使用的生产流水线示意图,
工人坐在流水线旁,上一道工序完成的工件通过流
教科版八年级力的平衡课件

教科版八年级力的平衡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探讨教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四章《力与运动》中的力的平衡问题。
具体内容包括:静力学的概念、二力平衡的条件、共点力平衡、力的分解与合成、应用实例分析。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静力学的概念,了解力的平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学会分析二力平衡的条件,能够判断两个力是否构成平衡。
3. 掌握共点力平衡的求解方法,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二力平衡的条件,共点力平衡的求解方法。
难点:力的分解与合成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三角板、直尺、图钉、细线、弹簧测力计。
2. 学具:三角板、直尺、图钉、细线、弹簧测力计。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个平衡的跷跷板,让学生思考如何保持平衡。
2. 例题讲解:讲解二力平衡的条件,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理解并掌握。
3. 随堂练习:给出几个实际场景,让学生判断其中是否存在力的平衡,并说明理由。
4. 讲解共点力平衡的求解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5. 学生分组讨论:给出一个力的分解与合成的实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并求解。
六、板书设计1. 静力学概念2. 二力平衡条件3. 共点力平衡求解方法4. 力的分解与合成实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如图所示,一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F1=10N,F2=6N,求物体的合力及方向。
2. 答案:(1)场景一:存在力的平衡,因为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2)物体的合力为16N,方向与F1的方向相同。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了力的平衡的基本概念和求解方法,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还需加强。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力的平衡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设计一个平衡的桥梁模型。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
2.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
3. 学生分组讨论的引导和问题设计。
4.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答案的详细解释。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课件82力的平衡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课件82 力的平衡一、教学内容本课件基于教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材第82章“力的平衡”。
具体内容包括:理解力的平衡概念、掌握二力平衡条件、了解平衡力的识别和运用、探讨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保持平衡的状态。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平衡的定义,认识到力的平衡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 让学生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能判断二力是否平衡。
3. 培养学生运用平衡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二力平衡的条件,平衡力的识别和应用。
难点:如何判断物体在力的作用下是否处于平衡状态,以及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小车、滑轮组、钩码等。
2. 学具:纸、笔、直尺、三角板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个天平和一些钩码,让学生通过调整钩码的位置使天平保持平衡。
2. 例题讲解:(1)讲解力的平衡的定义。
(2)通过图示和实例,阐述二力平衡的条件。
(3)分析判断平衡力的方法。
3.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力的平衡现象,如杠杆原理、滑轮组等。
六、板书设计1. 力的平衡定义2. 二力平衡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3. 判断平衡力的方法4. 力的平衡在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一本书放在桌子上,桌子对书的支持力和书的重力。
B. 一个学生在滑梯上,滑梯对学生的摩擦力和学生的重力。
(2)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已知其中一个力为5N,方向向东,另一个力为8N,方向向北。
求物体的合力及方向。
2. 答案:(1)A为力的平衡,因为支持力等于书的重力;B不是力的平衡,因为摩擦力小于学生的重力。
(2)合力为8N,方向向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掌握了力的平衡的知识。
但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拓展延伸:让学生课后观察生活中力的平衡现象,如自行车、杠杆等,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八年级物理二力平衡课件

悬浮条件
F浮=G物(V排=V物)。
沉底条件
F浮<G物(V排=V物)。
密度条件
ρ液>ρ物(漂浮),ρ液=ρ物 (悬浮),ρ液<ρ物(沉底)。
压力条件
F浮=F下表面-F上表面(F下表面 >F上表面)。
拉力条件
F浮+F拉=G物(V排<V物)。
06 实验探究:验证二力平衡 条件
实验目的和器材准备
3. 数据处理与分析
实验步骤和数据记录
根据实验数据,绘制 F1-x 和 F2-x 图像(x 为钩码位移)。
观察图像特点,分析 F1 和 F2 随位移 x 的变化规律。
实验结果分析和讨论
01
1. 实验结果分析
02
通过观察 F1-x 和 F2-x 图像,可以发现 F1 和 F2 随位移 x 的
增加呈现出线性关系。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操作,验证二力平衡条件,加深对平衡状态的理解。
器材准备
弹簧测力计、滑轮、细绳、钩码、铁架台、坐标纸等。
实验步骤和数据记录
1. 组装实验装置 将滑轮固定在铁架台上,调整滑轮高度,使滑轮轴心与测力计轴线在同一水平面上。
将细绳一端固定在滑轮上,另一端绕过滑轮后悬挂钩码。
实验步骤和数据记录
当钩码处于平衡状态时,F1 和 F2 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满
03
足二力平衡条件。
实验结果分析和讨论
01
2. 实验讨论
02
03
04
在实验过程中,需要保持测力 计与细绳垂直,以确保测量结
果的准确性。
实验中可能存在误差来源,如 摩擦力、空气阻力等,这些因 素会对实验结果产生一定影响
八年级物理下册8.2力的平衡.ppt

【想一想】
当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能处 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如果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能 不能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 呢?
F
G 静止状态---平衡状
左图口杯 处于什么 状态?它 受到力的 作用吗? 若受到, 它又受到 那些力的 作用?这
右图是被匀速吊起的
货物,它受到力的作
用吗?若受到,又受 到哪些力的作用呢?
定改变;
【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应用】
练习1:请画出下图中物体受力的示意图, 并分析物体是否受到平衡力,哪一对力是二力平衡。 1)静止在桌面上的茶杯。 2)匀速运动的拖车。
静止在桌面上的茶杯
杯子受的支持 力N与重力G 二力平衡
匀速运动的拖车
拖车受的支持力N与重 力G二力平衡、牵引力 F与阻力f二力平衡
实验 四
两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不在同一直 线上
如图,在两边的绳套上挂等重的钩码。并将塑 料板扭转一个角度,使拉塑料板的细绳相互平 行,但不在同一直线上。放开塑料板,塑料板 将 转动。
实验 实验
三在实验三四和实验四
物中体:在水平方向所受二力的
情况
运动状
态是否
大小
方向
是否在一条直 线上
改变
相等
成一 定角 度
物体不是受平衡力作用,运动状态改变。
运动和力的关系 1、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3、物体静止或匀速
不受力或受平衡力
4、物体受平衡
静止或匀速直线
力 5、物体受非平衡
运动状态改变
力6、运动状态改变,一定有力作用在物
体上,
7、并有且力是作不用平在衡物的体力上;,运动状态不一
初中物理平衡力专题讲义-

学科教师辅导讲义年级:初二学员姓名:辅导科目:物理学科教师:老师授课类型新授教学内容力与运动--平衡力、相互作用力教学内容【知识整合】1.力的平衡:物体在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
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称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物体处于平衡状态下所受的力,统称为平衡力。
2.二力平衡:物体在受到两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二力平衡。
3.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
注意:二力平衡的四个条件必须同时满足,缺一不可。
4.二力平衡的特点:①力的大小相等②力的方向相反③力的作用线在同一条直线上④力的作用点在同一个物体上5.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条件:①不受力的作用②受平衡力作用6.力和运动的关系:(1)物体不受力或受平衡力即合力为零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静平衡(静止状态);动平衡(匀速直线运动状态)(2)物体所受合力不为零时:①合力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同时,物体做加速直线运动。
②合力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时,物体做减速直线运动。
③合力方向与运动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时,物体做运动方向改变的曲线运动。
7.对平衡状态的几点认识:①物体受平衡力跟物体不受力的区别:从力产生的效果来看,物体受平衡力跟不受力对物体的运动是等效的,物体都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但对物体的形变来说,物体不受力,它就不产生形变;物体受平衡力,它就产生形变。
②速度为零的物体,不一定处于平衡状态。
物体保持静止才是处于平衡状态。
③做匀速直线运动,表明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研究它的受力情况时,不需要考虑速度的大小。
8.相互作用力: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发生在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之间,即发生在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之间。
如果甲物体对乙物体的作用称为作用力,那么乙物体对甲物体的作用称为反作用力。
9.相互作用力的条件:作用在两个不同物体上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物理教科版八年级下83《力的平衡》课件

物理教科版八年级下83《力的平衡》课件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教科版八年级下册的物理教材,第83章《力的平衡》。
本章节主要介绍了平衡力的概念、条件的判断以及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1. 平衡力的概念:介绍什么是平衡力,平衡力的特点和表现。
2. 二力平衡条件的判断:讲解二力平衡的条件,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3. 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通过实例分析,展示二力平衡条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1. 使学生理解平衡力的概念,能够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2. 使学生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能够运用二力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平衡力的概念,二力平衡条件的判断和应用。
难点:如何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二力平衡条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实例图片,模型等。
学具:笔记本,笔,练习题等。
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个平衡的杠杆,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引出平衡力的概念。
2. 讲解平衡力的概念:解释平衡力的定义,讲解平衡力的特点和表现。
3. 讲解二力平衡条件的判断:讲解二力平衡的条件,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4. 实例分析:通过展示实例图片,让学生运用二力平衡条件进行判断,巩固所学知识。
5. 练习题:布置随堂练习题,让学生运用二力平衡条件解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6. 板书设计:平衡力的概念,二力平衡条件的判断和应用。
7. 作业设计:题目1:判断下列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并说明原因。
题目2:运用二力平衡条件,解决下列问题。
答案:题目1:判断下列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并说明原因。
1. 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的书本:处于平衡状态,因为受到的重力和支持力是平衡力。
2. 悬挂在绳子上的重物:处于平衡状态,因为受到的重力和拉力是平衡力。
题目2:运用二力平衡条件,解决下列问题。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课件:《力的平衡》授课课件(17张PPT

新知探究
三、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A、根据运动状态判断受力情况
1、静止悬挂的电灯G=20N,电线的拉力 F=? 2、静止在桌面上的茶杯,m=0.25kg,桌面的支持力 N=? 3、匀速运动的拖车,F牵=1.5×105N, f阻=?
新知探究
三、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B、根据受力情况判断运动状态
1、一辆小车受到50N的拉力和30N的阻力,车怎样 运动? 2、一本书 G=3N,桌面对它的支持力 N=3N,书处于 什么状态?
三、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交流与讨论
请在图中画出静止在水平 桌面上的饮料瓶的受力示意图 ,并与同学比较结果。
如果饮料瓶所受的重力是 5N,你能判断桌面对它的支持 力的大小是多少吗?
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二力平衡; (2)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及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 的运动状态;
一、二力平衡
灯 泡 处 于 什 么 状 态 ?
新知探究
F
---静止状态
G
一、二力平衡
阻力
新知探究
支持力
牵引力
重力
匀速直线运动的小汽车
新知探究
一、二力平衡
物体在几个力的作用下处于静止或匀速直 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该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N 5N
5N G
静止状态的饮料瓶
本课小结
本课小结 1、平衡状态与平衡力
(1)平衡状态指静止状态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所受的力是平衡力
2、二力平衡的条件
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 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 1、下列四图哪些反映了二力平衡( 乙、丙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科教师辅导讲义年级:初二学员姓名:辅导科目:物理学科教师:老师授课类型新授教学内容力与运动--平衡力、相互作用力教学内容【知识整合】1.力的平衡:物体在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
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称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物体处于平衡状态下所受的力,统称为平衡力。
2.二力平衡:物体在受到两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二力平衡。
3.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
注意:二力平衡的四个条件必须同时满足,缺一不可。
4.二力平衡的特点:①力的大小相等②力的方向相反③力的作用线在同一条直线上④力的作用点在同一个物体上5.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条件:①不受力的作用②受平衡力作用6.力和运动的关系:(1)物体不受力或受平衡力即合力为零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静平衡(静止状态);动平衡(匀速直线运动状态)(2)物体所受合力不为零时:①合力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同时,物体做加速直线运动。
②合力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时,物体做减速直线运动。
③合力方向与运动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时,物体做运动方向改变的曲线运动。
7.对平衡状态的几点认识:①物体受平衡力跟物体不受力的区别:从力产生的效果来看,物体受平衡力跟不受力对物体的运动是等效的,物体都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但对物体的形变来说,物体不受力,它就不产生形变;物体受平衡力,它就产生形变。
②速度为零的物体,不一定处于平衡状态。
物体保持静止才是处于平衡状态。
③做匀速直线运动,表明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研究它的受力情况时,不需要考虑速度的大小。
8.相互作用力: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发生在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之间,即发生在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之间。
如果甲物体对乙物体的作用称为作用力,那么乙物体对甲物体的作用称为反作用力。
9.相互作用力的条件:作用在两个不同物体上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10.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平衡力是同时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力,而相互作用力是发生在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之间,即发生在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之间。
相互作用力二力平衡成立条件物体A对物体B施加了力的作用,同时物体B反过来也会对物体A施加一个力的作用物体只受两个力而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平衡状态)作用模式A对B,B对A(两个物体)B对A,C对A(三个物体)相同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不同点作用在相对立的两物体上同时、同性质作用在同一物体上概括异物、等值、反向、共线同体、等值、反向、共线【典型例题】(一)、单项选择题1、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下列说法中哪个正确( D )A.物体一定处于静止状态B.物体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C.物体的运动状态一定发生变化D.物体的运动状态一定不发生变化2、关于平衡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A.物体的平衡力的作用下一定保持静止状态B.作用在物体上的两个力三要素完全相同,这两个力一定时平衡力C.物体受到重力和拉力的作用,这两个力方向相反,它们一定是平衡力D.运动的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一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桌子杯子相互作用力(同时异物)桌子杯子地球平衡力(同体)3.如图2所示,能使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受力示意图是( D )4、一个物体放在水平桌面上,下列一对力中是平衡力的是( B )A.物体受到的重力和物体对水平桌面的压力B.物体受到的重力和水平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C.物体受到的支持力和物体对水平桌面的压力D.桌子受到的重力和物体对水平桌面的压力 5、如图是投掷实心球的场景。
下列情况中实心球受到平衡力作用的是( D ) A .实心球在空中上升 B .实心球从空中下落 C .实心球在地上越滚越慢 D .实心球停在地面上 6、在下列事例中,受平衡力作用的物体是( D )A .正在圆形轨道上运动的过山车B .减速进站的火车C .腾空而起正在加速上升的火箭D .在马路上匀速直线行驶的汽车7、如图4所示,弹簧的重力不计,弹簧的上端固定在天花板,下端悬挂一个小球,小球处于静止状态,下列几组力中属于平衡力的是( B )A .天花板对弹簧的拉力和弹簧对天花板的拉力B .弹簧对球的拉力和球受到的重力C .球对弹簧的拉力和弹簧对球的拉力D .球对弹簧的拉力和球受到的重力 8、一个重800N 的物体,受到800N 竖直向上的拉力时,则该物体( D ) A .一定处于静止状态 B .一定处于匀速上升状态 C.一定处于匀速下降状态 D .以上三种状态都有可能 二、填空题1、室内天花板上悬挂一只吊灯。
灯绳对灯的拉力和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一对平衡力;灯对灯绳的拉力和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1、灯受到的重力 灯绳对灯的拉力2.重为12牛的木块在大小为5牛的水平拉力作用下,10秒内沿水平面匀速前进2米,木块受到的重力与支持力的合力为 0 牛,木块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 5 牛,要使该物体竖直向上作匀速直线运动,则所加竖直方向上的拉力为 12 牛.3、某同学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在水平长木板上缓慢地做匀速直线运动,测力计的示数为1.5牛,根据____________条件可知木块受到的摩擦力为________________牛。
如果该同学拉着此木块较快地做匀速直线运动,则测力计示数将会___________1.5牛(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如果在木块上施加一个竖直方向的力,测力计示数________________变小(选填“一定”、“可能”、“不可能”)。
3、二力平衡 1.5 等于 可能4.在探究二力平衡的实验中,应保持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 匀速直线运动 状态时进行研究.在图中,符合实验目的是 (b ) 图选填“(a )”或“(b )”.图2第3题图5ACB5.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实验中,某同学用两个弹簧测力计A、B拉一个轻质木板C,如图5所示,这是为了探究当物体(选填“A”、“B”或“C”)只受两个力作用且处于静止状态时,这两个力的大小、方向和的关系(选填“作用点”或“作用线”);当处于图示位置时,(选填“需要”或“不需要”)记录测力计的示数。
完成上述实验后,他还需研究当物体只受两个力作用且处于时,这两个力有怎样的关系。
5. C 作用线不需要静止6.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中,某小组同学探究了当物体只受两个力作用,而处于平衡状态时这两个力的关系。
实验时,该小组同学把重为1牛的钩码挂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让钩码分别处于静止状态和作匀速直线运动,如图9(a)、(b)所示,请仔细观察实验操作和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然后初步归纳结论。
(1)分析图(a)、(b)可知(21)。
(2)若突然上提和突然下移弹簧测力计,请结合已学过的力学知识进行分析,并在图(c)、(d)中用“”标出指针所指示的大致位置。
(22)5.(1)当一个物体在两个力作用下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时,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在同一直线上。
;(2)大于1牛小于1牛三、作图题1.(2015秋•金山区期末)某物体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已知力F如图所示,试用力的图示法画出水平方向受到的摩擦力.【分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处于平衡状态,在水平方向上受到的拉力和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由平衡条件求出摩擦力的大小;然后根据图示标度,从摩擦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作有向线段,即可作出摩擦力的图示.静止匀速直线上升突然上提突然下移(a ) ( b) 图9 ( c ) ( d)【解答】解:由图可知,标度表示10N,拉力F=10N×3=30N;因为物体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处于平衡状态,所以由平衡条件得:物体在水平方向上受到的摩擦力水平向左,大小为f=F=30N,以图示标度,从摩擦力f的作用点O,水平向左作有向线段,有向线段的长度是标度的三倍,如图所示:【点评】本题考查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和力的图示的画法,注意力的示意图与力的图示的区别:力的示意图不用选择标度,而力的图示则要选择合适的标度.四、计算题1.某货运车自重为9.8×103牛,在运货途中要经过一座小桥,该桥的桥面所限制总质量为5000千克。
求:①货运车空载时,水平地面对它的支持力F。
②货运车的自身质量m。
③该车安全通过小桥所装载货物的最大质量m′。
○1F=G =9.8×103N○2m=G/g =9.8×103N/9.8N/Kg =1000Kg○3m’=m总-m=5000Kg-1000Kg=4000Kg五、实验题1.弹簧测力计是用来测量(1)的大小的工具,如图20所示的弹簧测力计量程为(2),此时的示数为(3)。
“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实验目的:探究当物体只受两个力作用而处于静止状态或(4)状态时,这两个力的大小、方向和(5)的关系。
(1)力;(2)0-5牛;(3)2.8牛。
(4)匀速直线运动;(5)作用线。
2.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实验中,小李填写的实验报告(部分)如下,请完成空格处的内容。
实验名称××××××(5):探究当物体只受两个力作用而处于平衡状态时,这两个力必须满足的条件。
实验器材:(6)、木板、白纸、重物、细线。
实验步骤:1.探究当物体处于(7)状态时,两个力的关系。
…………2.探究当物体处于(8)状态时,两个力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