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酬管理的公式及工具表格汇总
薪酬管理制度及表格资料

薪酬管理制度及表格资料关键信息项:1、薪酬结构2、薪酬计算方式3、薪酬发放时间4、绩效评估与薪酬调整机制5、福利待遇6、保密条款7、违约责任8、协议有效期11 薪酬结构111 本协议所涉及的薪酬包括基本工资、绩效工资、津贴、奖金等部分。
112 基本工资根据员工所在职位和工作经验等因素确定,为员工提供稳定的收入保障。
113 绩效工资根据员工的工作表现和业绩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发放,以激励员工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114 津贴包括岗位津贴、交通津贴、通讯津贴等,根据员工的工作性质和实际需求设定。
115 奖金包括年终奖金、特别贡献奖金等,根据公司的盈利状况和员工的突出表现发放。
12 薪酬计算方式121 基本工资按照每月固定金额发放。
122 绩效工资根据绩效考核结果计算,绩效考核得分与绩效工资发放比例挂钩。
123 津贴按照公司规定的标准和员工实际情况发放。
124 奖金的计算方式和发放条件在公司相关制度中有明确规定。
13 薪酬发放时间131 公司每月具体日期发放员工上月的工资,如遇节假日或特殊情况,发放时间顺延。
132 绩效工资和奖金在考核周期结束后的具体时间内发放。
14 绩效评估与薪酬调整机制141 公司定期对员工进行绩效评估,评估周期为具体周期。
142 绩效评估结果作为薪酬调整、晋升、培训等的重要依据。
143 员工表现优秀,符合薪酬晋升条件的,公司将予以晋升;表现不佳的,公司有权进行降薪或其他处理。
15 福利待遇151 公司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公司规定,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
152 员工享有带薪年假、病假、婚假、产假等法定假期。
153 公司定期组织员工培训和团队建设活动,提升员工的职业技能和团队凝聚力。
16 保密条款161 员工对公司的薪酬管理制度和个人薪酬信息负有保密义务,不得向任何第三方透露。
162 若员工违反保密条款,给公司造成损失的,公司有权追究其法律责任。
17 违约责任171 若公司未按照本协议约定按时足额发放薪酬,应向员工支付逾期利息,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薪酬专员必会的excel公式

薪酬专员必会的excel公式1、身份证提取出生日期=--TEXT(MID(A2,7,8),"0000-00-00")2、身份证提取性别=IF(MOD(MID(A2,17,1),2),"男","女")3、根据出生日期计算年龄=DATEDIF(A2,TODAY(),"y")4、根据入职日期计算入职月数=DATEDIF(A2,TODAY(),"M")5、生日提醒15天之内提醒=TEXT(15-DATEDIF(A2-15,TODAY(),"yd"),"还有0天生日;;今天生日")6、提取部分人员信息=VLOOKUP($F2,$A$1:$D$11,4,0)7、计算年休假天数根据《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和《企业职工带薪年休假实施办法》,年休假是按自然年核算,工龄满1年、10年和20年的年度,要分段计算年休假。
=IFERROR(INT(SUM((DATE($B$1,MONTH(B3),DAY(B3))-DATE($B$1+{0,1},1,1))*{1,-1}*LOOKUP(DATEDIF(B3,DATE($B$1+1,1,1),"y")-{1,0},{0,0;1,5;10,10;20,15}))/SUM(DATE($B$1+{1,0},1,1)*{1,-1})),0)8、统计员工全年培训情况=INDEX(B:B,SMALL(IF($A$2:$A$1000=$F$2,ROW($2:$1000),4^8),ROW(1:1))) G2单元格输入公式后,按Ctrl+Shift+Enter三键,向右和向下拖动填充公式。
9、计算迟到情况假定8:30上班。
=IF(C2>8.5/24,"迟到","")10、计算个税=ROUND(MAX((B2-3500)*{3,10,20,25,30,35,45}%-{0,105,555,1005,2755,5505,13505},0),2)11、计算年终奖个税=LOOKUP(MAX(0.0001,(C2+MIN(B2-3500,0))/12),{0;3;9;18;70;110;160}*500+0.0001,MAX(0,(C2+MIN(B2-3500,0)))*{3;10;20;25;30;35;45}%-5*{0;21;111;201;551;1101;2701})12、按部门汇总人数=COUNTIF(C:C,F2)13、按部门汇总工资=SUMIF(C:C,F2,D:D)14、统计员工考核结果60分以下为“不及格”,大于等于60分小于80分为“及格”,大于等于80分小于90分为“良好”,大于等于90分为“优秀”。
薪酬核算excel常用公式

薪酬核算excel常用公式薪酬核算是企业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涉及到员工的薪资、福利、奖金等方面,直接关系到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和财务管理。
而在薪酬核算中,excel是一种非常常用的工具,因为它能够方便地进行数值计算、数据分析和图表制作等操作。
因此,掌握excel常用的薪酬核算公式,对于企业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一、基础公式1、加法公式:=A1+B1,表示将A1和B1两个单元格中的数值相加。
2、减法公式:=A1-B1,表示将A1和B1两个单元格中的数值相减。
3、乘法公式:=A1*B1,表示将A1和B1两个单元格中的数值相乘。
4、除法公式:=A1/B1,表示将A1和B1两个单元格中的数值相除。
二、函数公式1、求和函数:=SUM(A1:A10),表示将A1到A10这些单元格中的数值相加。
2、平均数函数:=AVERAGE(A1:A10),表示将A1到A10这些单元格中的数值求平均值。
3、最大值函数:=MAX(A1:A10),表示将A1到A10这些单元格中的数值中的最大值求出。
4、最小值函数:=MIN(A1:A10),表示将A1到A10这些单元格中的数值中的最小值求出。
5、计数函数:=COUNT(A1:A10),表示将A1到A10这些单元格中的数值进行计数。
6、计数非空函数:=COUNTA(A1:A10),表示将A1到A10这些单元格中的非空数值进行计数。
7、计算百分比函数:=A1/B1,表示将A1和B1两个单元格中的数值相除,再将结果乘以100,得到百分比值。
8、四舍五入函数:=ROUND(A1,2),表示将A1单元格中的数值四舍五入到小数点后两位。
9、向上取整函数:=CEILING(A1,100),表示将A1单元格中的数值向上取整到最近的100的倍数。
10、向下取整函数:=FLOOR(A1,100),表示将A1单元格中的数值向下取整到最近的100的倍数。
三、高级公式1、IF函数:=IF(A1>60,'及格','不及格'),表示如果A1单元格中的数值大于60,就返回“及格”,否则返回“不及格”。
薪资计算表格模板

薪资计算表格模板
一、基本工资
基本工资是员工在正常工作时间内所获得的固定收入,根据员工的职位、能力、经验和市场行情等因素确定。
根据公司的规定,员工的职位等级和对应的工资标准如下:
职位等级基本工资(元/月)
A级10000
B级8000
C级6000
D级4000
二、岗位津贴
岗位津贴是根据员工所在岗位的性质、职责和工作难度等因素确定的额外收入。
具体的津贴标准根据公司规定和岗位评估结果确定。
岗位名称岗位津贴(元/月)
经理500
主管300
普通员工200
三、绩效奖金
绩效奖金是根据员工的工作表现和业绩考核结果确定的奖励性收入。
具体的奖金标准和考核标准根据公司规定和部门内部规定确定。
考核结果绩效奖金(元/月)
优秀2000
良好1500
一般1000
待改进500
四、加班费
加班费是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公司规定,对员工超出正常工作时间的工作量所支付的加班报酬。
加班费的计算方式根据公司规定和国家法律法规确定。
五、社保扣款
社保扣款是指公司按照国家规定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费用时,从员工工资中扣除的个人缴纳部分。
具体扣款标准根据国家规定和公司规定确定。
各等级工资标准计算公式excel

各等级工资标准计算公式excel
很多人在工作中都需要计算工资,而各个公司的工资计算方法也有所不同,因此需要根据公司的具体情况来编制工资计算公式。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工资计算公式,供大家参考。
1、基本工资计算公式
基本工资=岗位工资+绩效工资+津贴
其中,岗位工资是根据职位确定的基本工资,绩效工资是根据个人绩效表现确定的,津贴包括补贴、奖金等。
2、加班工资计算公式
加班工资=(基本工资/21.75/8)×1.5×加班时间
其中,21.75为一个月的平均工作日数,8为一天的工作小时数,1.5为加班时间的倍数。
3、奖金计算公式
奖金=(基本工资+绩效工资+津贴)×奖金比例
其中,奖金比例为根据公司规定确定的比例。
4、社保和公积金计算公式
社保和公积金=(基本工资+绩效工资+津贴)×(社保和公积金比例)
其中,社保和公积金比例为根据国家和地方规定确定的比例。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工资计算公式,不同公司的工资计算方法可能会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在Excel中操作这些公式也非常简单,只需要在对应的单元格中输入公式即可实现自动计算。
工资表自动计算公式

工资表自动计算公式
x
一、工资表自动计算公式
1、基本工资计算公式
B=M*(1+A/100)
其中:B为基本工资,M为基本工资系数,A为岗位系数
2、绩效工资计算公式
P=J*M*(1+A/100)
其中:P为绩效工资,J为绩效系数,M为基本工资系数,A为岗位系数
3、岗位津贴计算公式
R=S*M*(1+A/100)
其中:R为岗位津贴,S为岗位津贴系数,M为基本工资系数,A 为岗位系数
4、出勤工资计算公式
W=K*M*(1+A/100)
其中:W为出勤工资,K为出勤系数,M为基本工资系数,A为岗位系数
二、工资表自动计算说明
1、基本工资计算说明
基本工资的计算采用“基本工资系数*(1+岗位系数/100)”的方式计算得到,其中岗位系数固定,基本工资系数每个月可根据公司
实际情况调整。
2、绩效工资计算说明
绩效工资的计算采用“绩效系数*基本工资系数*(1+岗位系数/100)”的方式计算得到,其中绩效系数可根据公司实际情况调整,基本工资系数每个月可根据公司实际情况调整,岗位系数固定。
3、岗位津贴计算说明
岗位津贴的计算采用“岗位津贴系数*基本工资系数*(1+岗位系数/100)”的方式计算得到,其中岗位津贴系数可根据公司实际情况调整,基本工资系数每个月可根据公司实际情况调整,岗位系数固定。
4、出勤工资计算说明
出勤工资的计算采用“出勤系数*基本工资系数*(1+岗位系数/100)”的方式计算得到,其中出勤系数可根据公司实际情况调整,基本工资系数每个月可根据公司实际情况调整,岗位系数固定。
人力资源常用计算公式及相关法令

人力资源常用计算公式及相关法令人力资源常用计算公式及相关法令1. 加班工资的计算公式:加班工资 = 基本工资 × 加班系数 × 加班时间加班系数 = 1.5(平时加班),2.0(法定节假日加班)加班时间 = 加班小时数2. 薪资计算公式:月薪 = 日薪 × 工作天数日薪 = 月薪 / 当月工作天数3. 年终奖计算公式:年终奖 = 年度工资总额 × 年终奖系数年终奖系数 = 年终奖基数 × 绩效系数年终奖基数 = 基本工资 + 绩效工资4. 社会保险和公积金缴费公式:个人缴费 = 缴费基数 × 缴费比例单位缴费 = 缴费基数 × 缴费比例社会保险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
公积金是指个人和单位每月缴纳的住房公积金,用于购房等相关支出。
5. 个人所得税计算公式(适用于中国):速算扣除数 = 扣税月应纳税所得额 × 适用税率 - 速算扣除数个人所得税适用税率根据税法规定,分为7个等级,从3%到45%不等。
速算扣除数是根据税率等级确定的固定数值,用于简化计算。
6. 相关法令:(法律名词及注释)-劳动法:规定了劳动合同、工资、工作时间、假期、劳动争议等方面的基本规定。
-社会保险法:规定了社会保险的类型、缴费和领取条件等,保障了劳动者的基本权益。
-个人所得税法:规定了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纳税义务和减免、退税等相关事项。
-劳动合同法:规定了劳动合同的签订、终止、解除、法律责任等方面的规定。
附件:1. 加班工资计算表2. 薪资计算表3. 年终奖计算表4. 社会保险和公积金缴费标准表5. 个人所得税速算扣除数表法律名词及注释:1. 劳动法 - 法律用以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权益,规定了劳动合同、工资、工作时间、假期等基本规定。
2. 社会保险法 - 法律规定了社会保险的类型、缴费和领取条件等,旨在保障劳动者的基本权益。
薪酬管理-工资计算公式列表

薪酬管理-工资计算公式列表1、本月工作天数按30天计算;一天按7.5小时计算2、if 实际工作天数> 10 实际工作天数=30天-请假总天数(含事假、病假、婚假、年假等所有种类)-调休总天数-旷工总天数额else实际工作天数=实际出勤天数实际工作天数即为员工当月实际的出勤天数(法定节假日期间按正常出勤计算)3、基本工资=工资标准×50%4、房补=工资标准×13%5、月奖金标准=工资标准×37%即工资标准(100%)=基本工资(50%)+房补(13%)+月奖金标准(37%)6、学历加薪:学历加薪标准:1)中专及以下学历无学历加薪;2)大专学历:(基本工资+房补+月奖金标准)×系数0.023)本科学历:(基本工资+房补+月奖金标准)×系数0.044)双学士学历:(基本工资+房补+月奖金标准)×系数0.055)硕士学历:(基本工资+房补+月奖金标准)×系数0.066)博士学历:(基本工资+房补+月奖金标准)×系数0.08◆当实际工作天数>20天时,学历加薪=(基本工资+房补+月奖金标准)×学历加薪系数(即本月缺勤(含请假、旷工等)天数<10天时,学历加薪不予扣除)◆当实际工作天数≤20天时,学历加薪=(基本工资+房补+月奖金标准)×学历加薪系数/30天×实际工作天数(即本月缺勤天数≥10天时,学历加薪按实际出勤天数计算,含入职时间少于20天的新员工)7、加薪补差=(新工资标准-原工资标准)×(1+学历加薪系数)/30天×实际补差天数加薪补差适用于工资上浮和转正工资调整的补差,实际补差天数从审批同意的开始调整日期算起至当月最后一天的实际天数。
8、加班工资:现在公司对加班员工只批准调休,不再发放加班工资。
“加班工资”一栏一般列入的是辞退、离职员工的补薪及上月多扣、错扣的补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薪酬管理的公式及工具表格汇总一、薪酬的概念薪酬的内涵可取广义或狭义,有多种不同的界定。
本文将薪酬作为经济性报酬的同义语加以界定,包括一般意义上所言之工资(即以货币形式发放的劳动报酬)和以实物或货币形式发放的福利(可计入“其他工资”)。
二、工资分类按工资的属性和功能定位将工资的种类划分为如下一级科目:1、基本工资(下设二级科目:固定性基本工资、适度浮动性基本工资。
上述二级科目是否选用及具体用何名称由企业自定)2、绩效工资(下设二级科目:基础性绩效工资、奖励性绩效工资、单项奖。
二级科目下再设置三级科目。
上述二级科目是否选用、二三级科目具体用何名称由企业自定)3、分享工资(下按适用对象设置二级科目,按分享项目的不同设置三级科目,名称自定)4、其他工资(下设二级科目:工龄工资或工龄补贴、其他津贴、其他补贴、其他奖金、加班工资。
上述二级科目是否选用、放何位置及具体用何名称自定)三、薪酬管理公式1、哈尔西50%分享比例法计效工资制的计算公式。
(1)当工期提前时:计效工资=实际计时工资+(额定计时工资-实际计时工资)×50%(2)当工期延误时:计效工资=额定计时工资+(额定计时工资-实际计时工资)×50%。
计效工资的保底值=额定计时工资×保底系数a。
一般可设置成0≤a≤1,特殊也可小于0。
2、罗恩节约系数法计效工资制的计算公式。
(1)当工期提前时:计效工资=实际计时工资+实际计时工资×节约系数=实际计时工资+实际计时工资×(额定工时-实际工时)/额定工时(2)当工期延误时:公式同(1),但需要设置保底值。
计效工资的保底值=额定计时工资×保底系数a。
一般可设置成0≤a≤1,特殊情况下也可设置使其小于0。
3、泰罗(泰勒)差别计件(或提成)制的计算公式。
(1)当实际完成任务额低于定额时:计件(或提成)工资=实际完成额×相对较低的计件单价(或提成率)(2)当实际完成任务额等于定额时:计件(或提成)工资=实际完成额×标准计件单价(或提成率)(3)当实际完成任务额高于定额时:计件(或提成)工资=实际完成额×相对较高的计件单价(或提成率)4、甘特的固定工资加超额计件奖励工资制的计算公式。
(1)实际完成任务额低于或等于定额时,得固定工资;(2)实际完成任务额高于定额时:固定工资+(实际完成额-工作定额)×超额计件单价。
5、分段计件(或提成)制(1)0<实际完成任务额X≤N1时:计件工资=实际完成额×P1(1)N1<实际完成任务额X≤N2时:计件工资=N1×P1+(实际完成额-N1)×P2(1)N2<实际完成任务额X≤N3时:计件工资=N1×P1+N2×P2+(实际完成额-N1-N2)×P36、梅里克多级计件制(1)绩效等级或岗位级别较低的工人:计件工资=实际完成额×基准计件单价(2)绩效等级或岗位级别中等的工人:计件工资=实际完成额×[基准计件单价×(1+预定上浮比例10%)](3)绩效等级或岗位级别较高的工人:计件工资=实际完成额×[基准计件单价×(1+预定上浮比例20%)]7、YD公司工人的计件兼计时工资制共3个公式。
(1)计时单价=计件单价×(正常产量+加班产量)/(正常工时+加班工时)(2)正常工资=正常工时×计时单价(3)加班工资=加班工时×计时单价×加班系数fn与之相对应的计件工资算法是:(1)正常工资=正常产量×计件单价(2)加班工资=加班产量×计件单价×加班系数fn8、基础性绩效工资计算公式。
基础性绩效工资=岗位津贴标准×基础绩效系数+在岗津贴标准×考勤系数(或出勤率)9、综合绩效系数计算公式。
综合绩效系数=基础绩效系数×权重1+关键绩效系数×权重2+关联绩效系数×权重3;关联绩效系数=公司系数×权重1+部门系数×权重2+科室系数×权重3+周边同事系数×权重410、企业分享工资总额的计算公式。
分享工资总额W=净利润×预定薪酬比率%-(基本工资总点数×基本工资点值+绩效工资总点数×绩效工资点值+其他工资总额).W≥0.11、宽带薪酬制下一职多薪的不同档工资标准定薪公式。
(1)第1档工资标准=某职务所对应的岗位系数×系数值(或层级基数)×当年工资普调系数fn(2)第n档工资标准=[某职务所对应的岗位系数×系数值(或层级基数)×当年工资普调系数fn]×[1+2%×(n-1)]12、斯坎伦(期坎隆)计划之企业人工成本节约奖总额计算公式企业节约奖总额=(销售收入×薪酬比率-实际人工成本)×预定分享比例75%13、双因素法的应用——以年度均衡性调薪为例分配中的双因素为:岗位价值、绩效价值。
按对分配因素的指标提炼方法及计算中各指标组合方法的不同,可划分为加权法和乘积法两种算法。
在加权法中,岗位价值、绩效价值这两个因素所对应指标为:岗位价值率、绩效价值率。
加权法计算步骤及公式:(1)年度调薪总额=所有员工的工资标准总和×平均调薪比例%(2)岗位价值率=岗位系数/∑岗位系数(3)绩效价值率=岗位系数×绩效系数/∑(岗位系数×绩效系数)(4)加权分配率=岗位价值率×权重1+绩效价值率×权重2权重是用以体现不同分配因素在具体分配活动中的重要程度,应根据适用分配对象的不同合理设置。
在现有岗位职务不变的前提下,个人工资标准的调整尽管不同与岗位工资标准的调整(按宽带薪酬定薪公式确定),不需严格保持现有的岗位间价值差距不变,但仍不同于具体的某项工资的分配,仍应围绕岗位价值,在适当的幅度内波动,或仅限于在同一职务的不同档工资标准之间波动。
其原则应是“公平为主,效率为辅”,岗位价值因素为主要因素,绩效价值因素为次要因素,权重1范围一般可取80%-90%左右。
权重1+权重2=100%。
(5)个人调薪额度=企业调薪总额×分配率(6)个人调薪比例=个人调薪额度/调薪前的个人工资标准其中:岗位系数=本岗位评价点数(或分数)/企业基准岗位或对比岗位评价点数(或分数),或:岗位系数=本岗位评价点数(或分数)/企业各岗位评价点数(或分数)的平均值。
在乘积法中,岗位价值、绩效价值这两个因素不需设指标,可分别用“调薪前工资标准”、“岗位调薪系数×绩效等级系数”来直接量化并得到结果。
乘积法计算步骤及公式:(1)年度调薪总额=所有员工的工资标准总和×平均调薪比例%(2)个人名义调薪比例=平均调薪比例%×(岗位调薪系数×绩效等级系数)(3)个人名义调薪额度=调薪前工资标准×个人名义调薪比例=平均调薪比例%×调薪前工资标准×(岗位调薪系数×绩效等级系数)(4)分配率=个人名义调薪额度/∑个人名义调薪额度(5)个人实际调薪额度=年度调薪总额×分配率(6)个人实际调薪比例=个人实际调薪额度/调薪前的个人工资标准注:上述(2)中不用岗位系数、绩效系数而改用岗位调薪系数、绩效等级系数的设计用意,是考虑到调薪应主要考虑的分配因素应当是岗位价值,或仅为岗位价值(所有岗位人员的现有工资标准按同一比例上调即是,此为普调),同时也是为了对因相关指标相乘而有可能导致的不合理的差距放大效应作必要控制。
双因素法评析:管理效果:相比单因素法的仅仅以岗位价值或绩效价值作为分配影响因素,双因素法考虑更加全面,在对某些适用问题的处理上会比单因素法更加合理。
同时,由于新增了分配因素因而可以满足处在不同位置的更多员工的利益诉求,也必更具和谐效果,可促进员工团结和减少内耗。
不足:一是只是短期激励手段并无长期激励性,效果较为单一;二是在岗位价值对分配的影响程度较大时,虽然也引入了绩效价值因素对此加以平衡,但可能未必能达到足够效果。
14、三因素法的应用——以年度分享工资分配问题为例分配中的三因素为:岗位价值、绩效价值、中长期绩效价值。
对应指标为:岗位价值率、绩效价值率、中长期绩效价值率。
指标公式:(1)企业分享工资总额=管理利润×薪酬比率%-基本工资总额-绩效工资总额-其他工资总额(2)岗位价值率=岗位系数/∑岗位系数(3)绩效价值率=岗位系数×绩效系数/∑(岗位系数×绩效系数)(4)中长期绩效价值率=[某员工的∑(岗位系数×绩效系数)/所有员工的∑(岗位系数×绩效系数)]×权重1+{(某员工的∑(岗位系数×绩效系数)/本企业工作年限)/所有员工的∑[(岗位系数×绩效系数)/本企业工作年限)]}×权重2(5)加权分配率=岗位价值率×权重a+绩效价值率×权重b+中长期绩效价值率×权重c(6)个人所获分享工资=企业分享工资总额×分配率注:当分配对象是分享工资时,上述岗位价值率、绩效价值率的计算也可简化为直接以基本工资率(员工个人当年所获基本工资占总体的比例)、绩效工资率(员工个人当年所获绩效工资占总体的比例)替代,或者是把岗位价值、绩效价值这两个因素合用一个单一的公式“个人本期所获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总和/企业所有员工本期所获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总额”加以衡量,但中长期绩效价值率的计算考虑到每年物价和工资水平的变化导致各年相同的绩效工资数值所反映的绩效的实际价值并不对等,这样如果直接照搬上述简化方法,用员工个人的各年累积绩效工资占总体的比例计算,会缺乏可比性,故仍应沿用上述公式(4)的算法。
另外,用基本工资率、绩效工资率来替代岗位价值率、绩效价值率,前者尚远不够精确(因为岗位价值用岗位工资标准反映,而岗位工资标准则包括基本工资标准和绩效工资标准),而后者所计算出来的结果可能会导致某些绩效工资比重大的特殊岗位与普通岗位的差距放大。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上述简化方法当分配对象是企业调薪总额时则不能适用。
三因素法评析:管理效果:本法不仅具有双因素法的优势,还相比双因素法增加了一项分配因素——中长期绩效价值,从而使得在不采取股权激励的前提下,用低成本的方式来长期激励员工成为可能,这必将增强对核心员工的吸引力,也可减少人才流失。
不足:一是在岗位价值对分配的影响程度较大时,虽然也引入了绩效价值、中长期绩效价值这两项因素对此加以平衡,但可能未必能达到足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