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说课稿
《声声慢》教案4篇

《声声慢》教案4篇《声声慢》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李清照的《声声慢》属于苏教版必修四“笔落惊风雨”这一模块。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曾感动过多少人。
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保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
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词风沉重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体会运用叠字所达到的抒情效果。
2、理解这首词奇妙的铺叙手法,借助意象抒发思想感情。
〔二〕技能目标:1、理清思路,把握词人的思想情怀,熟读成诵。
2、在诵读、品尝得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育鉴赏技能。
〔三〕情感目标;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心灵,培育丰富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这首词的含义,并品位它的语言风格。
2、体会李清照这首词所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以及它的思想情感。
四、学情分析1、高一同学对宋词有了肯定了解,也具备了肯定的诗词鉴赏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对宋词也有肯定的爱好,情愿学习诗词。
2、同学对学习诗词缺少自信心,一般老师讲什么他们就听什么,并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岂不知诗歌鉴赏有非大的性格差异,需要学习者仔细品尝、观赏。
五、教学方法1、采纳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2、反复吟诵3、学案导学六、课前预备1、同学的学习预备:预习文本,争取熟读成诵;搜集材料进一步了解李清照。
2、老师的教学预备: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迷惑检查落实了同学的预习状况并了解了同学的迷惑,使教学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听我国的闻名民乐《二泉映月》,创设诗歌学习的氛围。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1、介绍:老师:其实对李清照我们并不生疏,在中学时我们曾学过她的词,能回忆一下吗?同学:自由背诵《如梦令》和《醉花阴》。
李清照《声声慢》优质教案(精选5篇

李清照《声声慢》优质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选自李清照的《声声慢》,涉及教材的诗词欣赏章节。
详细内容包括对《声声慢》的背景介绍、词牌特点、诗句解析、意境把握及修辞手法运用等方面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了解《声声慢》的词牌特点。
2. 掌握诗句的解析方法,深入领会诗句中的意境和情感。
3. 学会分析并欣赏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诗句意境的把握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重点:诗句解析、背景了解及词牌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入课堂。
随后,以李清照的生平简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声声慢》。
2. 新课导入:介绍《声声慢》的词牌特点,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古诗词的基本知识。
3. 诗句解析:逐句解析诗句,分析诗句中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作。
4.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句,讲解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帮助学生掌握修辞技巧。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操作。
7. 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诗词朗诵,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六、板书设计1. 《声声慢》2. 主要内容:李清照生平简介《声声慢》词牌特点诗句解析修辞手法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的诗句解析方法,分析《声声慢》中的两句诗句。
请从《声声慢》中选取一个修辞手法,并分析其在诗句中的作用。
2. 答案:解析示例:诗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运用叠字手法,生动地表达了词人内心的孤寂与忧伤。
修辞手法示例:拟人。
如“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通过拟人手法,赋予大雁以人的情感,表达了词人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诗句意境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布置课后阅读任务,让学生阅读李清照的其他作品,了解她的创作风格。
高中语文李清照声声慢教案三篇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zé艋měng舟,载不动、许多愁。 2.就《武陵春》提问 教师:哪一句写得?(末句)好在哪里?(叫学生举手回答 形象地写出了“愁”)那么你能把这句话用第一人称“我”来表
述一下呢?(就怕双溪那小小的船儿啊,载不动我这重重的忧愁啊!)可见,情感必要用形象表达才动人;反过来,形象,也 正是打开诗歌艺术大门的钥匙。 可是,谁知道李清照的愁为什么这么重吗?
学生举手回答。
3.了解词人相关简介 学生轻声齐读PPT内容: 李清照出身名门,从小聪慧过人,文学造诣极高。丈夫赵明诚是金石学家,*恩爱,幸福美满。1127年金灭北宋,词人生
活彻底改变:先是两人尽心收罗的几屋金石书画尽毁于战火;接着,赵明诚病重身亡;李清照飘零江南,颠沛流离,尝尽人世
艰辛;1132年,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不久离婚,并被判刑两年。1156年,凄然一身,悲苦离世。 4.引入《声声慢》
③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我低头看去,只见菊花凋零满地,风雨中显得如此憔悴,到如今还有什么值得摘取的呢? 秋花凋损,美丽不再;青春
已逝,年华已老;顾影自怜,黯然神伤。 让学生讲“花”的意象内涵(美丽、青春)。 读出心酸、凄楚之感。
④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2.评价赏析首句
教师:前人对这句词推崇备至。
学生齐诵PPT内容:
南宋张端义称赞道: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俱无斧凿痕。
……
后人概括古人的评价说:首句连下七组迭字,包含恍惚、寂寞、悲伤三层递进的意境,真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妙。
3.轻声齐诵首句
指导学生读出细碎、凄切的声音形象及悲凉情感。
李清照《声声慢》教案(精选5篇

李清照《声声慢》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李清照的《声声慢》,位于教材第七章第二课。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声声慢》的词牌、背景、主题、艺术特色等方面,详细解读诗句,品味李清照的词作之美。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声慢》的词牌特点,掌握其创作背景。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感受李清照词作的情感魅力。
3.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修辞手法,提高写作水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对《声声慢》词牌的理解,以及对诗句中情感内涵的把握。
重点:诗句的艺术特色分析,以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入课堂。
2. 背景介绍:讲解李清照的生平及其创作《声声慢》的背景。
3. 诗句解析:逐句解读诗句,分析词牌特点,探讨诗句中的情感表达。
4. 例题讲解:以诗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为例,讲解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修辞手法,进行创作练习。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句中的艺术特色,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声声慢》2. 板书内容:a. 词牌特点b. 艺术特色c. 情感表达d. 修辞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解释《声声慢》中的词牌特点。
b. 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
c. 仿写一首以《声声慢》为词牌的词。
2. 答案:a. 《声声慢》词牌特点:七言律诗,上下片各四句,共八句。
b. 修辞手法:比喻、排比、对仗等。
c. 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诗句情感的理解,提高课堂互动效果。
2. 拓展延伸:a. 了解李清照的其他词作,进行对比分析。
b. 探讨古典诗词在现代文学创作中的应用。
c. 组织诗词鉴赏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词牌特点与背景介绍。
2. 教学目标中学生对古典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
声声慢-说课稿

声声慢-说课稿引言概述:《声声慢》是一首中国古代诗歌,作者是杨洪基,这首诗歌以其深情款款的旋律和动人的歌词而广受欢迎。
本篇文章将从音乐风格、歌词主题、表演方式、情感表达和文化内涵五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音乐风格:1.1 《声声慢》采用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元素,如古琴、二胡等乐器的运用,使整首歌曲具有浓郁的中国风格。
1.2 歌曲的旋律悠扬,节奏稳定,以中缓的速度展现出深情的情感,给人以舒适、肃静的感受。
1.3 音乐的编曲简洁慷慨,突出了主旋律的表达,同时也赋予了歌词更好的诠释空间。
二、歌词主题:2.1 《声声慢》的歌词主题是表达爱情的细腻情感,歌词中充满了对爱人深深的思念和眷恋之情。
2.2 歌词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手法,如“似是而非”、“如痴如醉”,使歌词更具诗意和艺术性。
2.3 歌词中的情感表达细腻入微,通过对细节的描绘,展现出作者对爱情的真挚追求和对爱人的无限思念。
三、表演方式:3.1 在表演方面,演唱者需要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来表达歌词中的情感,使听众能够更好地感受到歌词的内涵。
3.2 演唱者的嗓音要具备较好的音准和音色,能够准确地传达歌词的情感,使听众更容易产生共鸣。
3.3 表演时需要注重细节的处理,如语调的把握、情感的转折等,使整个表演更加生动和感人。
四、情感表达:4.1 《声声慢》通过歌词和音乐的结合,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深情厚意,使听众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情感世界。
4.2 歌曲中的情感表达细腻入微,通过对爱人的思念和眷恋的描绘,使听众能够感受到爱情的夸姣和清纯。
4.3 音乐的旋律和歌词的情感相互呼应,使整个歌曲更具感染力和艺术性,能够引起听众的共鸣。
五、文化内涵:5.1 《声声慢》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它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和诗歌的元素,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内涵。
5.2 歌词中的比喻手法和意象,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
5.3 歌曲中所表达的深情和思念,也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爱情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声声慢》教案(通用10篇)

•••••••••••••••••《声声慢》教案《声声慢》教案(通用10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声声慢》教案(通用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声声慢》教案篇1目的: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并通过作品初步了解其创作主题及风格。
2、了解个人的生活遭遇和创作的密切关系。
3、初步感受婉约词的特点。
教学重点:分析《声声慢》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课型课时:品读-鉴赏课。
一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课件显示《如梦令》插图)首先请大家看到大屏幕。
画中的女子端坐在小舟上,小舟停泊在一片藕花深处,不远处有鸥鹭惊飞。
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看到这幅画,你们会想起怎样的诗句呢?(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不错,正是李清照的《如梦令》(课件显示如梦令板书)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首词的作者。
二、作者及作品风格介绍(课件显示)李清照其人: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
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
母亲王氏,也擅长诗文。
李清照通晓音律,长于诗词,工散文,能书画,是位才华出众的女词人。
十八岁嫁给工部侍郎赵挺之之子太学士赵明诚为妻。
早期生活优裕,夫妻和谐,情趣相投,家庭美满。
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靖康之变时,夫妻仓皇南逃,避居江南,后丈夫病卒,金石文物丧失殆尽,孑然一身,饱受国破家亡之痛,在辗转流离中度过凄苦的晚年。
李清照其词:李清照是宋词婉约派大家。
她的词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有逸思,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优美,故名噪一时,号为“易安体”。
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词的内容、风格迥然不同。
前期多为闺情词,反映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清新明丽,意境优美。
后期的李清照由于国破家亡后政治上的风险和饱经风霜的凄苦生活,其词一变前期的清丽明快而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抒发悼亡之悲和怀旧之思,以寄寓家国之痛和故土之思。
声声慢优秀教案(优秀5篇)

声声慢优秀教案(优秀5篇)《声声慢》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理解婉约派词融情入景、叠字抒情的特点。
2.感受词人撷取意象表述情感的方法。
3.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体味融情入景、叠字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品味诗词意象,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安排:两课时教学步骤:一课时主要内容:了解柳永和李清照的生平,了解创作动机;理解婉约派词融情入境,情景交融的写法;学会通过分析歌词意象来揣摩词人情感的方法。
一。
导入:前天我们学习了宋词中一首婉约派的作品,题目叫——《蝶恋花》,作者是北宋词人晏殊。
除了晏殊,婉约派的代表人物还有柳永和李清照。
今天我们来学习柳永的《雨霖铃》和李清照的《声声慢》,体会婉约词的融情入境的特点,缠绵凄切的基调。
二。
先了解两个词人的生平和词作的背景,以理解创作的动因。
1.柳永,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他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
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
柳永在受了这种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即开封),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的生活。
他精通音律,创制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
“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雨霖铃》,唐时旧曲,这支曲本来就是寄托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
柳永充分利用这一词调声情哀怨、篇幅较长的特点,写委婉凄侧的离情。
此词当为词人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2.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明水人。
她的父亲是当时礼部员外郎,同时也是一位学者兼散文家,母亲是卸任宰相王圭的长女。
李清照自小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
李清照十八岁嫁给了当时宰相之子赵明诚,这是一个喜爱收集金石古玩的收藏家,夫妇俩常常在一起诗词唱和,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我们学过她的词作《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声声慢》教案范文六篇

《声声慢》教案《声声慢》教案范文六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声声慢》教案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声声慢》教案篇1《声声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李清照及婉约派2、朗读3、理解该词,体验情感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本词体验情感品味语言教学过程预设:导入:人字是一个象形字,演变到今天,你们猜想为什么会上尖下大?(学生言说)其实对人的认识,古人达到很深的高度,老子有过“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的认识;《易经》把“三才”作为其结构的框架,而“三才”就是指天地人。
人处于天地之间,与天地息息相关。
现在我们要从课文读一个活在北宋南宋之间的李清照,该如何解读?(学生言说)(教师总结)我们就围绕“天、地、人”三个字学习婉约派词人李清照的慢词《声声慢》。
感受思悟体验:一、读“天”1、朗读词2、寻找与“天”有关的内容。
乍暖还寒时候黄昏秋天(黄花)晚 || 风细雨3、学生活动,交流4、教师指导,共同明确二、读“地”风急满地黄花堆积梧桐更兼细雨雁 || 窗儿三、读“人”1、人的活动寻寻觅觅三杯两盏淡酒有谁堪摘守着窗儿2、人的所感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最难将息怎敌正伤心独怎一个愁字了得3、人的性别、身份、经历?联系背景资料四:想象体验情境五、把握主旨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和着血泪写下的千古绝唱六、品味语言:1、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触景生情)2、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移情入景)3、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寓情于景)参考:用酒消愁是不顶事的,只能更增愁苦。
“雁过也三句,是说南来秋雁飞过的时候,正好托它带信,可是丈夫已死,这信寄给谁?想想只有伤心”。
再一看,这只雁原来是曾经替她给丈夫带过信的旧时相识,这就叫她更难过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确定 重对学生的实践活动,探究性学习以及语言交 际与沟通能力的培养,制定如下学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1、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课前充分预习,在课堂上用问题引 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文本。
2、小组合作:把问题细化,分成小组进行合作探究,相互 交流。
3、展示交流:要求每组学生派代表板书展示或口头展示, 并相互点评和交流。
2、自由朗读,整合意象,提炼主旨句
问题:①找出词中的典型意象; ②画出直接表达词人愁情的句子;
明确:①淡酒、秋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 ②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和吟诵快速把握词人的情感概括
词的主要内容。提取词中的典型意象和直接表达词人感情的句子,为进一步鉴 赏做铺垫。这个环节的设置主要达成“知识与能力”的教学目标,即教学重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三、品读意象,赏词析句
2、赏词析句
问题探究:①赏析“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所抒发的情感, 说说叠词在句中的作用;
②赏析结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说说愁的内涵,体 会“愁”字的妙处。
学法指导——提示学生联系作者的生平及所处的时
代背景来把握情感;赏析叠词时引导学生从词的形式、内 容和情感角度进行分析;鉴赏“愁”字引导学生分三步— —释字意、绘形象、点作用。
马晓宁
确定目标
检测目标
评价目标
落实目标
目标 分析
评价 目标
落实 目标
检测 目标
课标要求
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长河中, 宋词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在阅读宋词 中感受词的艺术魅力,体味词人蕴藏 内心的复杂情感与人生体验;品位语 言,与词人对话,提高阅读古诗词的 感受力。
目标 分析
评价 目标
落实 目标
教材分析
《声声慢》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 四第二单元第七课李清照词两首中的第 二首。通过本课的学习既能够让学生在 婉约蕴藉的情感中感受宋词的情感美和 音韵美,体会到作者内心挥之不去的万 般愁丝,又能让学生在美妙的语言中感 受诗的意境,掌握鉴赏古诗词的基本方 法。
检测 目标
目标 分析
评价 目标
落实 目标
检测 目标
李清照,(1084-1151),字漱玉,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 留有作品集《漱玉词》。宋代 婉约派 词人的代表之一。 南渡是李清照人生的分水岭。 前期:生活闲适,夫妻志趣相投、感情笃厚 后期:北宋灭亡,漂泊江南,丈夫身亡、书画丢失 前期作品风格及内容:清新明快、细腻婉转,多写大家闺秀的 生活情趣、闺怨离愁; 后期作品风格及内容:哀婉凄清、苍凉悲楚,多写其悼亡之悲 故国之思、亡国之痛。
设计意图:出示郭沫若为李清照纪念馆题的对联,让学生从对联中感
受李清照对后世人的深远影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知识回顾让学生再次走进作者,加深印象,为理解作者的情
感做基础。
教学过程设计
二、朗读吟诵,把握情感
1、朗读吟诵 (欣赏配乐朗诵——个人朗诵——集体朗诵)
问题:①请找出本首词的“词眼”(配乐朗诵阶段) ②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首词的主要内容(个人朗诵阶段)
1、朗读评价:学生能有感情的朗读全文,读准字音、节 奏,正确把握语气和情感。
2、小组评价: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在合作学习中能准 确与同学交流鉴赏感受,并在老师指导下说出诗歌鉴赏的一 般方法。
3、口头评价:适时肯定并鼓励学生,对学生课堂表现进行 评价。
4、语言表达评价:学生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对李清照及词的 看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三、品读意象,赏词析句
板书设计
意象 含义
意境
淡酒 —— 借酒消愁
晚风 —— 秋风萧瑟 过雁 —— 流浪、思乡 黄花 ——容颜憔悴
凄 婉 愁 苦
梧桐 —— 凄苦、丧偶 哀
细雨 —— 哀伤、愁丝 怨
设计意图:引入学生所熟悉的诗句,分析这些意象在词中的丰富含义及所构成意
境的特点。利用小组讨论的形式既明确任务又锻炼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展示交流 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词的理解能力。板书设计清楚明了的让学生明白意 象和意境的关系。
4、点评总结:对学生的表现,教师适时进行点评,最后点 拨总结。
确定 目标
评价 目标
落实 目标
检测 目标
教学结构设计
声 声 慢
一、知识回顾,走进词人 二、朗读吟诵,把握情感 三、品读意象,赏词析句 四、知识归纳,课堂小结
教学过程设计
一、知识回顾,走进词人
导语设计: 大名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 漱玉词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教学过程设计
三、品读意象,赏词析句
1、品读意象
问题探究:思考词中这些意象有何丰富含义?这些意象构成了怎样的意境?
学法指导——引入李白、范仲淹、欧阳修、温
庭筠的相关诗句,深入分析淡酒、秋风、过雁 、黄 花、梧桐、细雨等典型意象的传统意义和审美特征, 分析意象构成意境的特点。
学习方式:
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点评小结 (将六种意象分给六个小组,各小组在规定 的时间内交流讨论展示探究结果,小组相互 点评补充,教师给予评价)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赏析词中意象,感受 词的意境美;体会叠词在情感抒发中的作 用,掌握鉴赏词的基本方法。准确把握词 人“愁”的丰富内涵。(教学难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感受词人李清照对个体人生与国家 的深切关照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确定 目标
评价 目标
落实 目标
检测 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评价应“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诊 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结合教学目标,特制定如下评价 方式:
学情分析
高一下学期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 些鉴赏古诗词的基本方法。但学生在 鉴赏语言和把握诗词意境方面的能力 还有待提高,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考 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实行切实有效的 教法和学法,引导学生学会鉴赏古诗 词。
确定 目标
评价 目标
落实 目标
加测 目标
知识与能力: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声声慢》。概括 词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学习方式:
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两个句子分为男女两组,各自讨论交流, 展示结果,互相评价)
教学过程设计
三、品读意象,赏词析句
板书设计
孀居之悲 思夫
愁 沦落之苦 思乡 亡国之痛 思国
寻寻觅觅 —— 动作 —— 寻觅无果、迷茫失落
叠 词
冷冷清清 —— 环境 —— 环境冷清、心情凄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