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常用通假字
PPT《常见通假字大全》高考语文文言文通假字汇总

机:通"几";预兆。名词。 "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疾 棘 籍
疾:同"嫉";嫉妒,憎恨。动词。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棘:同"戟";兵器。名词。 "鉏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籍:通"藉";垫。动词。 "籍柔覆温之躯。"
录:同"碌";平凡,平庸。形容词。 "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戮:通"勠"并力,尽力。动词。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臝:同"裸";裸体。名词。 "接舆髡首兮,桑扈臝行。"
茆:同"茅";茅草。名词。 "覆之以茆。"
没:同"殁";死。动词。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
每 甿 俛 缪 陌
介:同"芥";小草。名词。 "无纠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缙:通"搢";插。动词。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菁:通"精";精华,糟碎。形容词。
"吾党菁华,付之一炬。"
景 迥 鸠 沮 句
景:同"影";影子。名词。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迥:同"回";辣转。动词。 "迥忆后街之屋。"
形容坟墓一个连着一个的样子。形容词。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古代诗词通假字整理(最全)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古代诗词通假字整理
(最全)
在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古代诗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而其中的通假字也是必须掌握的一部分。
通过掌握通假字的使用规则和技巧,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阅读古代诗词作品。
下面是对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古代诗词中最全的通假字整理。
通假字列表
以下是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常见的通假字:
1. 阡:阡陌、阡人
2. 鞠:鞠衍、鞠旅
3. 宇:宇宙、宇文
4. 促:促膝、促狭
5. 非:非议、非宁死不可
6. 叱:叱咤、叱乱风云
7. 灭:灭绝、一刀两断
8. 笑:笑语、笑傲江湖
9. 世:世人、世上
10. 隐:隐匿、隐忍
注意:以上只是一部分通假字,还有其他通假字没有列举出来。
在阅读古代诗词时,应该多注意总结和积累。
通假字的使用规则
1. 通假字可以相互替代使用,但在一篇文章或一首诗词中通常
保持一致。
2. 通假字在古代诗词中常用来表达意境或诗情,用以增加语言
的变化和丰富度。
3. 通假字的使用需要根据具体语境来判断,不能随意替代。
如何掌握通假字
1. 多阅读古代诗词作品,注重观察通假字的使用情况。
2. 积累常见的通假字,例如通过制作通假字表或记忆卡片。
3. 在研究过程中,结合语文教材的课文和题,进行相关练和讨论。
通过掌握古代诗词中的通假字,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
希望以上整理对您有所帮助!
> 注意:以上内容整理为通假字的使用规则以及一些常见的通假字,但文档并未引用特定的教材内容。
通假字举例

通假字举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通假字,也就是看起来形状相同,但读音和意思却不一样的字。
下面是几个常见的通假字例子:1. 一组通假字是“云”和“芸”。
它们的字形非常相似,但读音和意义却完全不同。
在这里,"云"意思是天上的云彩,而"芸"意思是指某些植物的一种。
所以,我们会说“天上的云很美丽”和“这些芸能装饰花园”。
2. 另一个例子是“千”和“签”。
这两个字的结构非常相似,都是左右对称的形状。
但读音和意义是完全不同的。
"千"表示数字1000,而“签”则是指写有文字或图案的小木片。
所以,我们会说“这份合同价值上千万元”和“请你在签名处签上您的名字”。
3. 最后一个例子是“体”和“躰”。
这两个字的字形几乎一模一样,但读音和意义却不同。
"体"表示身体,而“躰”则指人的身躯。
所以,我们会说“多运动有利于保持健康的体魄”和“他的躰骨很结实”。
通过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到通假字的特点和区别。
在认识和运用这些字的时候,我们需要注意读音和意义的差异,避免在写作和阅读中出现混淆。
通假字是中文语言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它们的字形相同或相似,但读音和意义却不同。
通假字的存在给汉字的学习和运用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常见的通假字,并且有时候它们的应用也可能引起一些误解或困惑。
一个常见的例子是“义”和“意”。
这两个字的字形非常相似,都包含有一个“言”字旁,但读音和意义却不同。
"义"表示道德准则、原则或义务,而“意”表示想法、思考或意图。
例如,我们会说“为了维护社会公义,我们必须遵守法律和道德规范”和“我没有恶意,只是开个玩笑”。
又如,“元”和“原”。
这两个字的字形也相似,都包含有一个“二”字旁,但读音和意义却不同。
“元”表示最初的、起始的或基本的,而“原”表示来源、由来或起因。
所以,我们会说“这是一份很有价值的古元器”和“事情的原因还需要进一步调查”。
高中常见通假字

高中常见通假字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高中常见通假字1“诎”同“屈”,弯曲。
例:“诎右臂支船。
”2. “要”同“邀”,邀请。
例:①“便要还家。
”②“张良出,要项伯。
3. “还”同“旋”,回转。
例:“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4. “见”同“现”,①表现。
例:“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②露出,显露。
例:①“风吹草低见牛羊。
”②“欲隐勿见。
”5. “徧”同“遍”,普遍。
例:“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6. “反”同“返”,①回到。
例:“及反,市罢。
”②往返。
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③归来。
例:“出不入兮往不反。
”7. “惠”同“慧”,聪明。
例:“甚矣,汝之不惠。
”8. “亡”同“无”,没有。
例:“河曲智叟亡以应。
”9. “厝”同“措”,放置。
例:“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10. “陇”同“垄”,垄断,山岗高地。
例:“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1. “齐”同“剂”,药剂。
例:“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12. “坐”同“座”,座客。
例:“满坐寂然。
”13. “说”同“悦”,高兴。
例:“秦王不说。
”14. “错”同“措”,放。
例:“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15. “与”同“欤”,吗。
例:“轻寡人与?”16. “尔”同“耳”,罢了。
例:“无他,但手熟尔。
”17. “苍”同“仓”,例:“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18. “具”同“俱”,①都,全。
例:“百废具兴。
”②详细地。
例:“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19. “属”同“嘱”,嘱托。
例:“属予作文以记之。
”20. “曾”同“增”,增加。
例:“曾益其所不能。
”21. “衡”同“横”,阻塞,梗塞。
例:“困于心,衡于虑。
”22. “拂”同“弼”,辅弼。
例:“入则无法家拂士。
”23. “女”同“汝”,你,你们。
例:“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24. “卒”同“猝”,仓促,立即。
例:“五万兵难卒合。
常用通假字例表

常用通假字例表通假字与本字例句出处“坐”通“座”先自度其坐,而置之其左《郑人买履》“反”同“返”反归去之。
《郑人买履》“阙”同“缺”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山峡》“伏”通“服”人皆伏其精练《梦溪笔谈-梦天寺木塔》“负”通“伏”于是燕王负斧质,之阙下谢罪《汉书-文三壬传》“说”通“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止”通“只”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强”通“僵”昂首观之,项之为强《幼时记趣》“邱”通“丘”以土砾凸着为邱《幼时记趣》“女”同“汝”悔女知之乎?《论语》“陇”通“垄”小麦覆陇黄《观刈麦》“为”同“谓”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帖”通“贴”对镜帖花黄《木兰诗》“火”通“伙”出门看火伴《木兰诗》“熙”通“嬉”圣人非所与熙人,寡人反取病焉《晏子使楚》“曾”通“层”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望岳》“祗”通“只”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食”通“饲”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见”通“现”刀美不外见《马说》“邪”通“耶”其真无吗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板”通“版”活板《活板》“已”通“以”已后典籍皆为板本《活板》“诎”通“屈”卧右膝,诎右臂支船《核舟记》“衡”通“横”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简”通“拣”盖简核桃修狭者为之《核舟记》“攀”通“扳”右手攀右趾《核舟记》“裁”通“才”裁如星点《山市》“支”通“肢”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被”通“披”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夷”通“怡”言和而色夷《送东阳马生序》“尔”通“耳”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畔”通“叛”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唱”通“倡”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世家》“以”通“已”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指”通“旨”卜者知其指意《陈涉世家》“转”通“啭”蝉则千转无穷,猿则百叫无绝《与朱元思书》“属”通“嘱”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具”通“俱”百废具兴《岳阳楼记》“辟”通“避”患有所不辟也《孟子-鱼我所欲也》“得”通“德”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孟子-鱼我所欲也》“惠”通“慧”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亡”通“无”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已”通“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共”通“供”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退秦师》“知”通“智”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句”通“勾”句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勾践灭吴》“帅”通“率”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勾践灭吴》“取”通“娶”令壮者无取老妇《勾践灭吴》“免”通“娩”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勾践灭吴》“政”通“征”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勾践灭吴》“摩厉”通“磨砺”而摩厉亡于义《勾践灭吴》“有”通“又”衣水犀之甲亿有三千《勾践灭吴》“孰”同“熟”徐公来,孰视之《邹忌讽齐王纳谏》“耆”通“嗜”日三四里,少益耆食《触龙说赵太后》“反”同“返”必勿使反《触龙说赵太后》“希”同“稀”鼔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莫”同“暮”莫春者,春服既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无”通“毋”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颁”同“斑”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寡人之于国也》“涂”同“途”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生”通“性”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辩”同“辨”两涘诸崖之间,不辩牛马《秋水》“从”通“纵”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景”同“影”赢粮而景从《过秦论》“距”通“拒”距关《鸿门宴》“内”通“纳”毋内诸侯《鸿门宴》“要”同“邀”张良出,要项伯《鸿门宴》“倍”通“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蚤”通“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趣”通“趋”趣舍万殊《兰亭集序》“由”通“犹”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兰亭集序》“而”通“尔”早缫而绪《种树郭橐驼传》“振”通“震”振之以威怒《谏太宗十思疏》“俨”通“严”俨骖騑于上路《滕王阁序》“销”通“消”云销雨霁,彩彻区明《滕王阁序》“机”通“几”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滕王阁序》“受”通“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不”通“否”或师焉,或否焉《师说》“厌”通“餍”暴秦之欲无厌《六国论》“当”通“倘”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父”通“甫”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函胡”同“含糊”南声函胡,北音清越《石钟山记》“莫”同“暮”至莫夜月明《石钟山记》“赀”同“资”敛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曷”通“何”亦曷故哉?《五人墓碑记》“采”同“彩”须臾成五采《登泰山记》“圜”通“圆”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登泰山记》“匪”通“非”匪来贸丝《卫风·氓》“于”通“吁”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卫风·氓》“说”通“脱”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卫风·氓》“泮”通“畔”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卫风·氓》“归”通“馈”自牧归荑,询美且异《邶风·静女》“错”通“措”湎规矩而改错《离骚》“离”通“罹”进不入以离忧兮《离骚》“道”通“导”来吾道夫先路也《离骚》“帘”通“奁”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孔雀东南飞》“纫”通“韧”蒲苇纫如丝《孔雀东南飞》“垂”通“陲”扬声沙漠垂《白马篇》“狡”通“娇”狡捷过猿猱《白马篇》“中”通“衷”不得中顾私《白马篇》“尊”通“樽”一尊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闵”通“悯”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陈情表》“零丁”通“伶仃”零丁孤苦,至于成立《陈情表》“蓐”通“褥”常在床蓐《陈情表》“羞”通“馐”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祭十二朗文》“世”通“逝”皆不幸早世《祭十二朗文》“敛”通“殓”敛不凭其棺《祭十二朗文》“冯”通“凭”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赤壁赋》“纽”通“扭”则被这枷纽的我左侧右偏《窦娥冤》“突”通“涂”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窦娥冤》“那”通“哪”那有这等话说《窦娥冤》“每”通“们”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窦娥冤》“却”通“恰”却告了相思回避《长亭送别》“阁”通“搁”阁泪汪汪不赶垂《长亭送别》“绰”通“戳”这招风嘴把香头来绰疤《闺垫》“冥”通“溟”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逍遥游》“知”通“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逍遥游》“辩”通“辨”此小大之辩也《逍遥游》“而”通“耐”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逍遥游》“辩”通“变”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逍遥游》“阖”通“合”倾城阖户,连臂而至《虎丘记》“直”通“值”昂其直,居为奇货《促织》“裁”通“才”手裁举,则又趋忽而跃《促织》“翼”通“翌”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促织》“飨”通“享”飨德怀恩《促织》“沽”通“酤”径须沽取对君酌《将进酒》“耶”通“爷”耶娘妻子走相送《兵车行》“刑”通“型”刑于寡妻《齐桓晋文之事》“盖”通“盍”盖亦反其本也《齐桓晋文之事》“田”通“畋”今王田猎于此《庄暴见孟子》“由”通“犹”民归之,由水之归下也《孟子见梁襄王》“施”通“迤”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孟子.离娄下》“剔”通“剃”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报任安书》“枪”通“抢”见狱吏则头枪地《报任安书》“罔”通“网”及罪至罔加《报任安书》“摩”通“磨”古者富贵而名摩灭《报任安书》“底”通“抵”大底圣贤发愤直之所为作也《报任安书》“失”通“佚”网罗天下放失旧闻《报任安书》“责”通“债”则仆偿前辱之责《报任安书》“不”通“否”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壁,可予不?《廉颇蔺相如列传》“庭”通“廷”拜送书于庭《廉颇蔺相如列传》“案”通“按”召有司案图《廉颇蔺相如列传》“缪”通“穆”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廉颇蔺相如列传》“指”通“旨”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屈原列传》“濯”通“浊”自疏濯淖污泥之中《屈原列传》“质”通“贽”厚币委质事楚《屈原列传》“决”通“块”辞决而行《信陵君窃符救赵》“乡”通“向”北乡自刭《信陵君窃符救赵》“没”通“冒”没死以闻《触龙说赵太后》“县”通“悬”胡瞻尔庭有县特兮《伐檀》“干”通“岸”置之河之干兮《伐檀》“屈”通“缺”兵旱相乘,天下大屈《论积贮疏》“齐”通“剂”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信”通“伸”孤不度德量力,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还”通“旋”居十日,扁鹊见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见”通“现”横河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与朱元思书》“识”通“志”公拆袄,出珠授之,封识宛然《记王忠肃公翱事》“炎”通“焰”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衡”通“横”有勇力者聚徒而蘅击《论积贮疏》“录”通“碌”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毛遂自荐》“还”通“环”秦王还柱而走,卒惶急不知所为《荆轲刺秦王》“振”通“震”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荆轲刺秦王》“阳”通“佯”皆阳应曰:“诺”《记王忠肃公翱事》“陵”通“凌”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录〉后序》“灌”通“盥”媵人持汤沃灌《送东阳马生序》“逝”通“誓”逝将去女,适彼乐土《硕鼠》。
高中语文必修课本通假字全集(2)

高中语文必修课本通假字全集(2)高中语文必修课本通假字:必修三《琵琶行(并序)》63、钿头银篦击节碎:“篦”通“鎞”,钗子。
64、曲终收拨当心画划。
用拨子拨。
《寡人之子国也》65、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66、直不百步耳。
(直,通“只”)6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花白68、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劝学》69、虽有槁暴 (有,通“又”,再。
暴,通“曝”,晒。
)70、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才智。
71、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72、輮以为轮 (通“煣”,用火烘木使弯曲)《过秦论》73、合从缔交从,通“纵”。
合从,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
74、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困顿,失败。
75、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呵问76、始皇既没没,通“殁”,死。
77、而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兴起。
78、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影子。
《师说》79、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传授)80、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高中语文必修课本通假字:必修四《念奴娇-赤壁怀古》81、一尊还酹江月。
(尊,通“樽”。
)《廉颇蔺相如列传》82、肉袒伏斧质。
(质,通“”,铁砧。
)83、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可予不 (不,通“否”)84、臣愿奉璧往使 (奉,通“捧”)85、拜送书于庭 (庭,通“廷”)86、召有司案图 (案,通“按”,审察,察看)87、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孰,通“熟”,仔细)88、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 (缪,通“穆”)89、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邪,通“耶”,吗)《苏武传》90、女为人臣子 (“女”通“汝”,第二人称代词,你)91、畔主背亲 (“畔”通“叛”,背叛)92、与旃毛并咽之 (“旃”通“毡”,毛织品 )93、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去”通“弆”,收藏)94、法令亡常 (“亡”通“无” )95、因泣下沾襟,与武决去 (“衿”同“襟”。
60个常见通假字

60个常见通假字1.案:通“按”,审察,察看,动词。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2.罢:通“疲”,疲劳,形容词。
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
(《论积贮疏》)3.颁:通“斑”。
颁白,头发花白,形容词。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寡人之于国也》)4.板:通“版”,字版,名词。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活板》)5.倍:通“背”,背叛,忘记,动词。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鸿门宴》)6.被:①通“披”,穿着,动词。
闻妻言,如被冰雪。
(《促织》)②通“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屈原列传》)7.辟:通“避”,躲避,动词。
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崤之战》)8.弊:通“敝”,困乏,衰败,形容词。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出师表》)9.不:通“否”,不,副词。
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10.材:通“才”,才能,名词。
食之不能尽其材。
(《马说》)11.裁:通“才”,刚刚,副词。
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促织》)12.采:通“彩”,色彩,颜色,名词。
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鸿门宴》)13.雠:通“仇”,仇敌,仇人,名词。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伶官传序》)14.绌:通“黜”,罢免官职,动词。
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屈原列传》)15.从:通“纵”,与“横”相对,名词。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过秦论》)16.当:通“挡”,遮挡,动词。
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项脊轩志》)17.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动词。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18.而:通“尔”,你的,人称代词。
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19.反:通“返”,往返,动词。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20.奉:通“俸”,俸禄,薪俸,名词。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
(《触龙说赵太后》)21.衡:①通“横”,跟“竖、直”相对,名词。
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
98个文言文通假字

98个文言文通假字1.见(通:现):暴露、呈现。
2.知(通:智):智慧。
3.裁(通:才):仅仅。
4.而(通:尔):你。
5.匪(通:非):不是。
6.锡(通:赐):赐予。
7.材(通:才):才能、才干。
8.邪(通:耶):疑问语气词。
9.豫(通:预):预备。
10.炎(通:焰):火焰。
11.由(通:犹):如同。
12.辩(通:辨):辨别。
13.奉(通:捧):双手托着。
14.从(通:纵):竖直。
15.亡(通:无):没有。
16.说(通:悦):高兴。
17.女(通:汝):你。
18.辟(通:避):躲避。
19.案(通:按)审察、察看。
20.责(通:债):债务。
21.还(通:旋):旋转。
22.陈(通:阵):阵势。
23.从(通:纵):竖直。
24.弟(通:第):次序。
25.厉(通:砺):磨砺。
26.离(通:罹):遭受。
27.没(通:殁):死亡。
28.畔(通:叛):背叛。
29.禽(通:擒):捕捉。
30.取(通:娶):娶妻。
31.识(通:志):记住。
32.食(通:饲):喂养。
33.帖(通:贴):粘贴。
35.亡(通:无):没有。
36.乌(通:呜):叹词,表示哀伤。
37.汤(通:烫):烫伤。
38.陵(通:凌):凌驾。
39.适(通:谪):贬谪。
40.善(通:缮):修缮。
41.豪(通:毫):细毛。
42.矢(通:誓):发誓。
43.盖(通:盍):何不。
44.悟(通:晤):面对面。
45.宾(通:傧):傧相。
46.冯(通:凭):凭借。
47.乡(通:向):方向。
48.厌(通:餍):满足。
49.阳(通:佯):假装。
50.要(通:邀):邀请。
51.趣(通:取):往,取。
52.益(通:溢):满溢。
53.翼(通:翌):次日。
54.庸(通:用):使用。
55.与(通:欤):疑问语气词。
56.芸(通:耘):除草。
57.蚤(通:早):早晨。
58.章(通:彰):显著。
59.支(通:肢):四肢。
60.止(通:只):仅仅。
61.指(通:旨):意图。
62.阙(通:缺):缺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生的《通假字例释》。
下面列出常见通假字242个,供大家学习时查阅。(前一字是通假字,后一字是被通假字;“→”表示某字可通假作某字,“”表示两字可互相通假)
A
爱哀
印→昂、仰
敖→嗷、傲、熬、邀
骜→傲
B
罢→疲
班→颁、斑
苞→葆、包
葆→保、宝
被→披
倍→背
辟→避、僻、阏、譬
敝→罢、蔽
弊→敝、蔽
辨辩→辨
秉→柄
并→傍
但是,并不是说所有的字都可以任意地通假,只有人们经常使用,并被社会所接受的通假字,才能流传下来。因为语言文字必须是约定俗成才能充当社会交际的工具。
古音通假在先秦古籍里是一种常见的现象,魏晋以后,古文用字逐渐固定,便不允许任意借用同音字了。但是因为秦汉以后的文言多为仿古作品,许多秦汉时代的通假字也随着文言文流传下来了,并且约定俗成了。
通假字不同于假借字,许慎在《说文解字·序》里说假借的定义是:“假借者,本无其字,以声托事。”意思是说某一个词义,本来没有字去表示它,只好借用一个同音字去表示。例如,文言文中的句末语气词“耳”,本来是没有表示这个词的字的,只好借用耳朵的“耳”来表示。困难的“难”(繁体写作“難”),本来是一种鸟的名称,后来被借用来表示困难的“难”。这里的语气词“耳”和困难的“难”就是假借字,是一种“本无其字”的假借。这种假借字的借用是永久性的,是固定的,可以独立运用。
常用通假字
汉字的历史悠久,演变复杂。在古代,因音同或音近的关系,一些字往往同其他一些字通用。这种文字使用中同音替代的现象叫做“通假”,也叫“古音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借用。《鸿门宴》:“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这里用“蚤”代替同音字“早”。我们称“蚤”为通假字,“早”为被通假字。“蚤”本指跳蚤,这里借用来表示“早”,“早”便是“蚤”的通假义。
M
霾→埋
谩→慢
萌→氓
密→宓
命→名
莫→漠、幕
缪→谬、穆
N
耐→能、奈
内→纳
能→而、唾、乃、耐
女→汝
O
欧→呕、殴
P
畔→叛
旁傍
Q
齐→脐、济、剂、斋
耆→嗜
诎→屈
趋→促
取→聚
趣→促
泉→钱
阙→缺
R
攘让
人仁
仍→乃
如→与、而
T
谭→谈、覃
田→畋、佃、陈
填→镇
帖→贴
廷庭
涂→途
W
亡→无、忘
罔→无、毋
忘→亡、妄
威与畏
为→谓、伪
唯→惟
尉→慰
谓→为
问→闻
无毋
午→迕
悟→晤、寤、牾
寤→悟、牾
X
昔→夕
希→稀
息→熄
锡→赐、
熙→嬉
戏→麾、呼
→隙
乡—响
飨→享
详→祥、佯
宵→小、肖
邪→斜、耶
写→泻、卸
信→伸
刑→型、形
形→刑、行
畜→蓄
学→教
阅读文言文,必须知道文字上的这种古音通假现象,不然的话,遇到有通假字的句子就会措手无策。例如《鸿门宴》“距关毋内诸侯”中,如果不知道“距”“内”分别是“拒…‘纳”的通假字,句子的意思就解释不清。
识别通假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有古音学方面的知识,要有古汉语词汇方面的知识,要有文字学方面的知识,才能对通假字作出分析、判断。对于初学者来说,掌握通假字采用的办法是多读书,多查字典。多读书能触类旁通;遇到句子中解不通的字,查古汉语字典,看它是不是某个字的通假字,如果是,就得记住,以后遇到类似情况.就用得上了。如果有条件的话,还可以读读通假字方面的专门著作,如曹先擢
伯→霸
不→否、丕
E
蛾→蚁
鄂→愕、谔
尔→耳、迩
而→能、如
F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反→返、翻、叛、贩
方→并、仿、旁
妃→配
匪→非、斐、彼
冯→凭
拂→弼
府→腑、俯、浮
傅→附、敷
G
盖→盍
感→憾、撼
更→经
共→拱、供、恭
固故→痼
关→,弯、贯
贯→惯、弯
广→旷
归→馈
H
害→曷
合→洽、答
很→狠
衡→横
红→工
还→旋、环
皇→遑、惶、况
惠→慧
或→有、又、惑
通假字的读音和被通假字的读音本来是相同或者相近的,因为语音的发展,一部分通假字在现代汉语里的读音和被通假字的读音已经不同了,一部分通假字和被通假字的读音依然相同。一般说来,通假字应当读被通假字的音。例如,罢,本读ba,借作“疲”字,应读pí内,本读nèi,借作“纳”字,应读帕。这些,古汉语字典里都有说明,只要留心查阅就不会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