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通假字集锦

常用通假字集锦
常用通假字集锦

常用通假字集锦

A

“案”通“按”,审察,察看。例如: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干”通“岸”,岸边。例如:置之河之干兮。《诗经·伐檀》

B

“罢”通“疲”,年老体弱的。例如: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论积贮疏》

“倍”通“背”,违背。例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辟”通“避”,躲避。例如: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殽之战》

“拂”通“弼”,辅佐。例如: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

“厝”通“措”,放置。例如:一厝朔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

“裁”通“才”,刚刚。例如: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促织》

“唱”通“倡”,倡导。例如: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绌”通“黜”,贬黜。例如: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屈原列传》

“材”通“才”,才能。例如: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D

“得”通“德”,恩惠。例如: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太”通“大”,与“小”相对。例如:死者太半。《赤壁之战》

“当”通“挡”,抵挡。例如: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

“道”通“导”,引导。例如:傧者更道从大门入。《晏子使楚》

E

“而”通“尔”,你。例如: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尔”通“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例如:无他,但手熟尔。《卖油翁》

F

“不(fǒu)”通“否”。例如: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颇蔺相如列传》“反”通“返”,往返,返回。例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甫”通“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例如: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

G

“盖”通“盍”,为什么。例如: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灌”通“盥”,洗。例如:媵人持汤沃灌。《送东阳马生序》

“酤”通“沽”,买。例如:酒酤于市。《训俭示康》

H

“函胡”通“含糊”。例如:南声函胡,北音清越。《石钟山记》

“火”通“伙”,伙伴。例如: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木兰辞》

“画”通“划”,比划。例如:曲终收拨当心画。《琵琶行(并序)》

“堕”通“隳”,毁弃。例如:堕军实而长寇仇。《殽之战》

“曷”通“何”。①什么。例如: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五人墓碑记》

②什么时候。例如:曷至哉?《君子于役》

“衡”通“横”。①横放。例如: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

②梗塞,不顺。例如: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还”通“环”,环绕。例如: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荆轲刺秦王》

“惠”通“慧”,聪明。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J

“静”通“净”,干净。例如:茅檐长扫静无苔。《书湖阴先生壁》

“齐”通“剂”,汤药,药剂。例如: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

“戒”通“诫”,告诫。例如:保戒团众装药实弹。《冯婉贞》

“决”通“诀”,告别,辞别。例如: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辞决而行。《信陵君窃符救赵》

“菁”通“精”,精华。例如:吾党菁华,付之一炬。《〈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具”通“俱”,全,都。例如: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

“则”通“即”,就是。例如: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三峡》

“强”通“僵”,僵硬。例如: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幼时记趣》

“辑”通“缉”,连缀。例如:饰以玫瑰,辑以羽翠。《买椟还珠》

“简”通“拣”,挑选。例如: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距”通“拒”。①把守。例如:距关,毋内诸侯。《鸿门宴》

②抵抗。例如: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

“桀”通“榤”,鸡栖息的横木。例如:鸡栖于桀。《君子于役》

K

“扣”通“叩”,敲。例如:扣而聆之。《石钟山记》

L

“雷”通“擂”,敲击。例如:雷鼓大震,北军大坏。《赤壁之战》

“廪”通“懔”,危惧的样子。例如: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论积贮疏》

“零丁”通“伶仃”,孤苦无依,孤独的样子。例如:零丁孤苦。《陈情表》

“离”通“罹”,遭受。例如:“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原列传》

“录录”通“碌碌”,庸常无能。例如: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毛遂自荐》“陵”通“凌”,欺凌。例如: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录〉后序》

“僇”通“戮”,遭到贬谪。例如:自余为僇人。《始得西山宴游记》

“列”通“裂”,裂开。例如: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梦游天姥吟留别》

M

“缪”通“穆”,古代君主死后常用的谥号之一。例如: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N

“那”通“哪”,哪里,怎么。例如: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

P

“畔”通“叛”,背叛。例如: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被”通“披”。①散着。例如:被发行吟泽畔。《屈原列传》

②穿。例如: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

Q

“取”通“娶”,迎娶。例如: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孔雀东南飞》

“屈”通“缺”,缺少。例如:兵旱相乘,天下大屈。《论积贮疏》

“契”通“锲”,划,刻。例如: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察今》

“趣”通“促”,催促。例如:巫妪何久也?弟子趣之。《西门豹治邺》

“阙”通“缺”。①中断。例如: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

②缺点。例如: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出师表》

“诎”通“屈”。①屈服。例如:公输盘诎。《公输》

②弯曲。例如:卧右膝,诎右臂支船。《核舟记》

“殴”通“驱”,驱赶。例如: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论积贮疏》

R

“ ”通“煣”,用火烤使木材弯曲。例如: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劝学》

“忍”通“韧”,坚韧。例如: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忍”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S

“逝”通“誓”,发誓。例如:逝将去女,适彼乐土。《硕鼠》

“竦”通“耸”,高耸,高。例如: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观沧海》

“食”通“饲”,喂养。例如: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帅”通“率”,率领。例如:命李佑、李忠义帅突将三千为前驱。《李愬雪夜入蔡州》“信”通“伸”,伸张。例如: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T

“帖”通“贴”,贴上。例如:对镜帖花黄。《木兰辞》

“庭”通“廷”,朝廷。例如: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廉颇蔺相如列传》

“汤”通“烫”,用热水焐。例如: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

W

“亡”通“无”,没有什么。例如: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无”通“毋”,不要。例如:宁信度,无自信也。《郑人买履》

X

“孅”通“纤”,细致。例如: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论积贮疏》

“向”通“响”,指声音。例如:砉然向然,奏刀然。《庖丁解牛》

“郤”通“隙”,隔阂,嫌怨。例如:令将军与臣有郤。《鸿门宴》

“见”通“现”。①出现。例如: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与朱元思书》

②表现。例如: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上枢密韩太尉书》

③显现。例如: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马说》

“熙”通“嬉”,开玩笑。例如:圣人非所与熙也。《晏子使楚》

“生”通“性”。例如: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乡”通“向”。①面向。例如: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从前。例如: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

“还”通“旋”。例如: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Y

“圉”通“御”,抵挡。例如: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输》

“炎”通“焰”,火焰。例如: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与”通“欤”,语气词,相当于“吗”。例如:曰:“可得闻与?”《庄暴见孟子》

“邪”通“耶”,吗。例如: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有”通“又”,表示整数加零数。例如: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要”通“邀”,邀请。例如:张良出,要项伯。《鸿门宴》

“芸”通“耘”,耕耘。例如:植其杖而芸。《荷蓧丈人》

“翼”通“翌”,第二天。例如: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促织》

“亿”通“ ”,束。例如:胡取禾三百亿兮。《伐檀》

“已”通“以”,与“来”“前后”等合用,表示时间、方位。例如: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隆中对》

“员”通“圆”,与“方”相对。例如: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张衡传》

“阳”通“佯”,假装。例如:皆阳应曰:“诺。”《记王忠肃公翱事》

“景”通“影”,像影子一样。例如: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厌”通“餍”,满足。例如: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六国论》

Z

“争”通“怎”,怎样。例如: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

“属”通“嘱”,嘱咐,嘱托。例如: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止”通“只”,只是。例如: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

“振”通“震”,震动。例如: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荆轲刺秦王》

“识”通“志”,记住。例如:汝识之乎?《石钟山记》

“直”通“值”,价值。例如: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促织》

“適”通“谪”,强迫。例如:发闾左適戍渔阳。《陈涉世家》

“质”通“锧”,砧板。例如: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质”通“贽”,见面礼。例如: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屈原列传》

“指”通“旨”,主旨。例如: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屈原列传》

“指”通“直”,一直。例如:指通豫南。《愚公移山》

“濯”通“浊”,浑浊。例如:自疏濯淖污泥之中。《屈原列传》

“支”通“肢”,四肢。例如: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

“从”通“纵”,合纵。例如: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

“尊”通“樽”,酒器。例如:一尊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

“坐”通“座”,座位。例如:满坐寂然。《口技》

“曾”通“增”,增加。例如: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蚤”通“早”,与“晚”相对。例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

“知”通“智”,明智,聪明,智慧。例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十则》

三、古今异义词汇总

B

卑鄙今义:品质恶劣;古义:地位低,见识浅。例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不好今义:坏;古义:不美。例如:是女子不好。烦大巫妪为人报河伯,得更求好女,后日送之。《西门豹治邺》

不必今义:用不着,不需要;古义:不一定。例如: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

不行今义:不可以;古义:不能走路。例如: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陈情表》

C

春秋今义:①夏季、秋季,②时代名称。

古义:①年龄。例如:天子春秋鼎盛。《资治通鉴》

②一年。例如:蟪蛄不知春秋。《逍遥游》

③书名。例如:仲尼厄而作《春秋》。《报任安书》

操持今义:料理,筹划;古义:拿着。例如: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苏武传》

从容今义:不慌不忙。

古义:①文采华丽,纵横华丽的言辞。例如: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屈原列传》

②举动。例如:从容中道。《中庸》

从而今义:连词;古义:从,跟随;而,而且。例如: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初一今义:农历每月的第一天;古义:刚刚开始。例如:初一交战,操军不利。《赤壁之战》

D

地方今义:①泛指空间的一部分,②民间,③地区。

古义:①当地的事。例如:在外监司牧守,亦皆贪鄙成风,不以地方为意。《方腊起义》

②土地方圆。例如:江东虽小,地方千里。《项羽本纪》

东面今义:东边;古义:脸朝东。例如:东面而视。《秋水》

大方今义:①对财物不计较,②言谈举止自然;古义:专家、学者,内行的人。例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大风今义:大的风;古义:麻风病。例如:可以已大风。《捕蛇者说》

怠慢今义:冷淡,待人不够殷勤;古义:松懈,轻忽。例如: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劝学》

F

风流今义:生活浪漫放荡,或指男女关系不正当。

古义:①杰出,英俊。例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

②繁华的景象,流风余韵。例如: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③学问才华,雍容的风度。例如: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咏怀古迹》

非常今义:很、大(副词);古义:意外事故(名词)。例如: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扶老今义:扶着老人;古义:拐杖。例如:策扶老以流憩。《归去来兮辞》

反复今义:重复。

古义:①扭转形势。例如: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屈原列传》

②书信往返。例如:重念蒙君实现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答司马谏议书》

逢迎今义:奉承,拍马屁;古义:迎接。例如: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孔雀东南飞》

G

感激今义:深深的感谢;古义:感动,奋激。例如: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更衣今义:换衣服;古义:上厕所。例如: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故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古义:①先例,旧事。例如: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

②分开当两个词解。例如: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察今》

H

或者今义:选择连词或副词;古义:有的人,有些人。例如:或者曰: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封建论》

J

绝境今义:走投无路之处,没有出路的境地;古义:与外界隔绝之地。例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即使今义:表假设性让步连词。古义:即,就;使,让,叫。例如:即使吏卒共抱大巫妪投之河中。《西门豹治邺》

精神今义:①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

②宗旨,主要的意义。

古义:①指神志、心神。例如:后岁余,成子精神复旧。《促织》

②指灵魂。例如:凡天地之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订鬼》

具体今义:明确,不抽象,细致。古义:具,具备;体,形体。例如:亦雁荡具体而微者。《雁荡山》

结束今义:事情做完,一个过程的完结;古义:整装。例如:婉贞于是率诸少年结束而出。《冯婉贞》

交通今义:来往和运输。

古义:①勾结。例如:因其富厚,交通王侯。《论贵粟疏》

②互相通连。例如: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

举手今义:表赞同,或要求发言时的动作。

古义:①动手。例如:先生举手击狼。《中山狼传》

②告别时的动作。例如: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孔雀东南飞》

鞠躬今义:行礼。

古义:①弯着身子。例如:我鞠躬不敢息。《中山狼传》

②恭敬地、谨慎地。例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出师表》

K

可怜今义:对他人的不幸表示怜悯。

古义:①可爱。例如: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孔雀东南飞》

②值得同情。例如: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卖炭翁》

可以今义:能够;古义:可,可以;以,凭,靠。例如: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曹刿论战》

开张今义:店铺开业;古义:广泛。例如: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可恨今义:令人憎恨;古义:痛惜。例如:用人不当其才,闻贤不试以事,良可恨也。《三国志》

口舌今义:由说话引起的是非、争吵;古义:口和舌,指说话。例如: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指南录〉后序》

L

烈士今义:为正义牺牲的人;古义:刚直侠义之士。例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

慷慨今义:大方。

古义:①理直气壮,意气激昂。例如: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指南录〉后序》

②感慨,悲叹。例如:能使人慷慨涕泣矣。《柳敬亭传》

老子今义:①父亲,②自我的粗俗称谓;古义:老人。例如:遥望老子杖藜而来。《中山狼传》

老大今义:长子,排行第一的人,船夫;古义:年龄大。例如: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琵琶行(并序)》

M

美人今义:美貌女子;古义:歌伎,宫妃。例如: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廉颇蔺相如列传》

面目今义:面貌;古义:面部。例如: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秋水》

N

南面今义:南边;古义:面南而坐,即称帝。例如: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读孟尝君传》

P

便宜今义:物品价格低。

古义:①有利于治国、合乎时宜的办法或建议。例如: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张释之列传》

②因利乘便,见机行事。例如:(李牧)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廉颇蔺相如列传》

Q

前进今义:向前行进,思想进步;古义:前,走上前去;进,奉献。例如: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秋天今义:秋季;古义:秋季的天空。例如:秋天漠漠向昏黑。《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亲戚今义:旁系亲属;古义:指父亲兄弟,统指家里亲人。例如: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妻子今义:男子的配偶;古义:妻子和子女。例如: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赤壁之战》

其实今义:实际上(副词)。

古义:①它的果实。例如: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晏子使楚》

②实际情况。例如: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后汉书》

R

肉食今义:肉类食物;古义:指享受优厚待遇的大官。例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S

身体今义:躯体;古义:亲身体验。例如:身体力行。

生日今义:出生的日子;古义:生活一天一天地。例如:而乡邻之生日蹙。《捕蛇者说》

束手今义:没办法;古义:投降。例如: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赤壁之战》

所以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古义:①缘故(名词)。例如:余叩所以。《狱中杂记》

②表原因的虚词。例如: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用来,靠它来。例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稍稍今义:稍微;古义:渐渐地,慢慢地。例如: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口技》

虽然今义:用于让步复句的关联词;古义:虽,尽管;然,如此;尽管如此或虽说如此。例如: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公输》

山东今义:山东省。

古义:①指战国时秦国崤山、函谷关以东之楚、赵、韩、魏、燕、齐六国。例如: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过秦论》

②泛指太行山以东地区。例如:晋兵先下山东。《史记·晋世家》

T

痛恨今义:深切憎恨;古义:十分遗憾。例如: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同志今义:革命群众的互称;古义:志同道合的人。例如:同志者或不远千里而致。《甘薯疏序》

W

往往今义:常常;古义:处处。例如:旦日,卒中往往语。《陈涉世家》

无论今义:条件连词;古义:更不必说。例如: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无日今义:不知还有多少时候,很久;古义:没有多少时候,很快。例如: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赤壁之战》

无赖今义:流氓;刁钻泼辣,无理取闹。

古义:①胡作非为。例如:王子晞为尚书,领行营节度使,寓军邠州,纵士卒无赖。《段太尉逸事状》

②活泼,淘气。例如: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清平乐·村居》

X

形容今义:动词,描述;古义:名词,形体容貌。例如: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红楼梦》

牺牲今义:为正义而舍弃生命或其他利益;古义: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例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刿论战》

行为今义:举动;古义:行,品行;为,做。例如: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五人墓碑记》

宣言今义:表示政见的公告;古义:公开扬言。例如: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学者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

古义:①求学的人,读书人。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说》

②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例如: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张衡传》

县官今义:县长,县令;古义:朝廷。例如:县官甲有廪稍之供。《送东阳马生序》小子今义:①北方人称男孩,②对青年人鄙称。

古义:①小孩子(有贬义)。例如: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孔雀东南飞》

②长辈称晚辈。例如:小子何莫学夫《诗》。《论语·阳货》

Y

以为今义:认为;古义:把……当作。例如:全石以为底。《小石潭记》

因而今义:表示结果的连词;古义:趁此。例如: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以往今义:从前;古义:以后。例如:从今以往二年,適子不闻孝。《管子·大庄》

殷勤今义:热情,周到;古义:关切,问候。例如:肃奉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赤壁之战》

用心今义:读书用功或对事肯动脑筋(褒义)。古义:思想意识的活动(中性)。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鱼肉今义:鱼的肉;古义:鱼和肉,意为被欺凌的对象。例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约束今义:限制。

古义:①盟约。例如: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法令制度。例如:其游惰不事者何能一一遵上之约束乎?《治平篇》

一切今义:所有的;古义:一律,一概,任何。例如:岂可一切拘以定月哉。《梦溪笔谈》

一毛今义:一角钱。

古义:①一根小草。例如: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②一根汗毛。例如: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孟子·尽心上》

妖怪今义:神话传说中形状奇怪可怕、有妖术、会害人的精灵;古义:妖异、奇怪的现象,反常的现象。例如: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妖怪不能使之凶。《荀子·天论》

有意今义:居心。

古义:①愿意。例如: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客孟尝君》

②有某种打算。例如:将军岂有意乎?《隆中对》

于是今义:承接连词;古义:在此。例如: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

Z

指示今义:为指导工作而发出的口头或书面意见;古义:指出,给人看。例如:璧有瑕,请指示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至于今义:表示另提一事的连词。

古义:①终于达到某种程度。例如: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六国论》

②到达。例如: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游褒禅山记》

祖父今义:父亲的父亲,爷爷;古义:祖辈和父辈。例如: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六国论》

足下今义:脚下面;古义:对人的尊称。例如: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鸿门宴》

智力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古义:智,智谋;力,力量。例如: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六国论》

作文今义:语文课里写文章的练习;古义:写文章。例如: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中心今义:①文章的主旨,②主要场合或指挥机构,③事物的重心;古义:心里。例如:中心藏之,何日忘之。《叶公好龙》

中间今义:当中。古义:中,当中;间,夹杂着。例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中国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古义:中原地区。例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赤壁之战》

丈人今义:岳父。

古义:①老人。例如:乞丈人一言而生!《中山狼传》

②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例如:汉天子我丈人行也。《苏武传》

致意今义:表示问候;古义:把自己的心意表达于人。例如:宁可致意耶?《柳毅传》

四、常见偏义复词

说明:偏义复词由两个字组成,只有一个字表示意义,另一个字只作陪衬,且在特定的语境中使用,离开了特定语境,用作偏义复词的词就是两个独立的单音节词。

B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师表》):“崩”古代指皇帝死亡,“殂”指死亡,偏义在“崩”,“殂”是衬字。

C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鸿门宴》):偏义在“车”,“骑”是衬字。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偏义在“入”,“出”是衬字。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石壕吏》):“出入”偏义在“出”,“入”无义,在“出”字后作为陪衬语素。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偏义在“亡”,“存”是衬字。

土功不兴,大夫不得造车马(《礼记·玉藻》):因“造”只能与“车”相照应,“马”是不能“造”只能“养”的,所以“车马”是偏义复词,偏义在“车”。

昔鲁听季孙之说逐孔子,宋任子冉之计囚墨翟。夫以孔、墨之辩,不能自免于谗谀,而二国以危(《狱中上梁孝王书》):孔子因谗被逐,墨翟因谗被囚,故“谗谀”偏指“谗”,统承前文“季孙之说”“子冉之计”而言。

有郎功高不调,自言,安世应曰:“君之功高,明主所知。人臣执事,何长短而自言乎!”(《汉书·张汤传》):作为偏义复词的“长短”由于两个词素结合不够紧,允许颠倒成“长短”,而“长”正与上文的“高”相照应,当偏指“长”,专指长处,功劳。按张安世的话,意思是不要自己夸耀,所以“短”只起陪衬作用,无义。

D

其间衰老者或有代谢(《治平篇》):偏义在“谢”,“代”是衬字。

韩之于卫,相去中间不甚远,今杀人之相,相又国君之亲,此其势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史记·刺客列传》):“得失”根据上下文意偏指“失”,即差错,弊端,是偏义复词。

询谋得失,深遂夙愿(《内经素向经序》):“得失”偏在“得”义,意思是“收获”,“失”无义,陪衬语素在后。

今余刻此图,并非独出己见,评论古人之短长(《脏腑记叙》):“短长”只偏指“短”,即短处、缺点,“长”无义,陪衬语素在后。

E

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芙蕖》):偏义在“目”,“耳”是衬字。只要注意到“耳目之观”的“观”字就可知道。

F

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孔雀东南飞》):偏义在“母”,“父”是衬字。

G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孔雀东南飞》):偏义在“姥”,“公”是衬字。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国”指天子统治的地方,“家”指诸侯统治的地方。偏义在“国”,“家”是衬字。

沐猴而冠带,智小而谋强(《薤露行》):“沐猴而冠带”显系化用《史记·项羽本纪》一文中“沐猴而冠”一语,可见“冠带”之“带”仅为凑音节需要而连带提及。

H

且缓急,人之所时有也(《史记·游侠列传》):“缓”指“缓和”,“急”指“急迫”,偏重“急”。

J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论积贮疏》):偏义在“饥”,“穰”是衬字。“饥”,灾年;“穰”,丰年。

L

秦之号令赏罚,地形利害,天下莫如也(《张仪说秦王》):“利害”偏用“利”义,“害”无义,陪衬语素在后。

爪牙不足以供耆欲,趋走不足以避利害(《汉书·刑法志》):“利害”偏用“害”义,“利”无义,陪衬语素在前。

N

齐桓用其仇,有益于时,不顾逆顺,此所谓伯道者也(《汉书》):“仇”,指管仲,齐桓公重用原来反对自己的管仲为相,“仇”与“逆”互相照应,可见“逆顺”只偏指“逆”,“顺”无义,起陪衬作用。

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孔雀东南飞》):偏义在“女”,“子”是衬字。

Q

去来江口守空船(《琵琶行(并序)》):偏义在“去”,“来”是衬字。

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石钟山记》):偏义在“深”,“浅”是衬字。

曾不吝情去留(《五柳先生传》):“去”和“留”意思相反,在这里只取“去”的意思。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齐桓晋文之事》):孟子是针对齐宣王以羊易牛衅钟之事发出责问的,前文未提到过禽,可见“禽兽”只偏指“兽”,“禽”无义,起陪衬作用。

S

所向天空阔,真堪托死生(《房兵曹胡马行》):“死生”只偏向“生”义,“死”无义,陪衬语素在前。

呜呼!死生,昼夜事也(《〈指南录〉后序》):“死生”偏在“死”义,“生”无义,陪衬语素在后。

江陵三千三,何足持作远。书疏数知闻,莫令信使断(北朝民歌《那呵滩》):“疏”,一种分条陈述的文体;“书”,信。“疏”和下文“信使”不相照应,“书疏”显然偏指“书”,而“书”正与“信使”互相照应,这样“疏”无义,起陪衬作用。

文言文通假字大全上课讲义

文言文通假字大全 1.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面对面) 2.虽趣舍万殊。(趣,通“趋”,往,取) 3.亦由今之视昔。(由,通“犹”,犹如,如同) 4.举酒属客?(属,通“嘱”,劝酒) 5.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 6、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硕鼠硕鼠,无食我麦! ”"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 “苟富贵,无相忘”(无,通“毋”,不要) 7、"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坐:同"座";座位。名词。) 8.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匪,通“非”,不是) 9.五万兵难卒合.(卒:通"猝",仓猝。形容词。) 10.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说,通“脱”) 11.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泮,同“畔”) 12."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莫:同"暮";日落的时候,晚上。名词。 13.自疏濯淖污泥之中。(濯:通"浊" 肮脏,水不清。形容词。) 14芳菲菲其弥章。(章,通“彰”)

15. 椎床便大怒。(椎,通“捶”,捶打) 16."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第一个椎:通"锤",兵器。名词。第二个椎:通"锤",用铁锤17.蒲苇纫如丝。(纫,通“韧”,柔软结实) 18.府吏见丁宁。(丁宁,通“叮咛”) 19.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20.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欺凌。) 21.合葬华山傍。(傍,通“旁”,旁边) 吾灵尚依旁汝也。"旁:通"傍" 依附,接近,动词。 22.虽与府吏要。(要,通“邀”,约)要项伯。 23.摧藏马悲哀。(藏,通“脏”,脏腑) 24.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25.夫晋,何厌之有。“暴秦之欲无厌。”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 "默而知之,学而不厌。" (厌,通“餍”,满足。) 26.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侵损,削减。) 27.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通假字大全

文言文常见通假字 案:通?按?。例: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罢:通?疲?。例:罢夫赢老易于而咬其骨。颁:通?班?。例: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板:通?版?。例: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暴:通?曝?。例: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桮:通?杯?。例: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倍:通?背?。例: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被:通?被?。例:被明月兮珮宝璐。 辟:通?避?。例:其北陵,文王所辟风雨也。 辟:通?僻?。例: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弊:通?敝?。例: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徧:通?遍?。例:小惠末徧,民弗从也。宾:通?傧?。例: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不:通?否?。例:或师焉,或不焉。 材:通?才?。才能。例:食之不能尽其材。裁:通?才?,刚刚。例: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采:通?彩?彩色,颜色。例: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仓:通?苍?,黑色。例:要离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藏:通?脏?脏腑。例:末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 唱:通?倡?,倡导。例: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 钞:通?抄?,抄写。例:适中手自钞录。雠:通?仇?,仇敌,仇人。例: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绌:通?黜?,罢免官职。例:屈平既绌。从:通?纵?,合纵。例: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淬:通?焠",金属器械烧后放入水中。例: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厝:通?措?,放置。例: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错:通?措?,放。例: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当:通?挡?,遮挡,抵挡。例: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 党:通?倘?,倘若,偶然。例: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 道:通?导’,引导。例:故善者困之,其次利道之。 得:通?德?,恩惠。例:所识穷乏者得我钦? 度:通?渡?,渡过,越过。例:一夜飞度镜湖月。 队:通?坠,坠落。例:星队、木鸣、国人皆恐。 堕:通?隳?,毁弃。例: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 而:通?尔?,你。例:某所,而母立于兹。。蕃:通?繁?,多。例: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反:通?返?,往返,返回。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奉:通?俸?,俸禄,薪俸。例:弘位在三公,奉禄甚多。 奉:通?捧?,两手托着。例: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缶:通?缻?,盛酒浆的瓦器。例: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拂:通?弼?,辅弼。例:入则无法家拂土。父:通?甫?,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例: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 盖:通?盍?,何不。例:盖亦反其本矣。干:通?岸?。例: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估:通?贾?,商人。例: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灌:通?盥?,洗手。例:媵人持汤沃灌。曷:通?何?,什么。例:蹈死不顾,亦易故哉? 衡:通?横?,梗塞,指不顺。例:困于心,衡于虑。

文言文通假字大全

最新最全高考文言文通假字大全 1?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面对面) 2?虽趣舍万殊。(趣〃通“趋”〃往〃取) 3?亦由今之视昔。(由〃通“犹”〃犹如〃如同) 4?举酒属客。(属〃通“嘱”〃劝酒) 5?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 6、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硕鼠硕鼠〃无食我麦! ”"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 “苟富贵〃无相忘”(无〃通“毋”〃不要) 7、"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坐:同"座";座位。名词。) 8?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匪〃通“非”〃不是) 9?五万兵难卒合.(卒:通"猝"〃仓猝。形容词。) 10?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说〃通“脱”) 11?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泮〃同“畔”) 12?曰归曰归〃岁亦莫止。(莫〃同“暮”〃年末)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莫:同"暮";日落的时候〃晚上。名词。 13?自疏濯淖污泥之中。(濯:通"浊" 肮脏〃水不清。形容词。) 14?偭规矩而改错。(错〃通“措”〃措施) 15.忳郁邑余挓傺兮。(郁邑〃通“郁悒”〃忧愁苦闷) 16?伏清白以死直兮。(伏〃通“服”〃保持) 17?进不入以离尤兮。(离〃通“罹”〃遭受)。 18?芳菲菲其弥章。 (章〃通“彰”) 19?椎床便大怒。(椎〃通“捶”〃捶打) "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第一个椎:通"锤"〃兵器。名词。第二个椎:通"锤"〃用铁锤

20?蒲苇纫如丝。(纫〃通“韧”〃柔软结实) 21?府吏见丁宁。(丁宁〃通“叮咛”) 22?虽与府吏要。(要〃通“邀”〃约) 23?摧藏马悲哀。(藏〃通“脏”〃脏腑) 24?合葬华山傍。(傍〃通“旁”〃旁边) 吾灵尚依旁汝也。"旁:通"傍" 依附〃接近〃动词。 25?契阔谈燕。(燕〃通“宴” 饮宴、玩乐) 燕:通"宴";安逸〃安闲。形容词。燕坐于华堂之上。 26?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已:同"以" 。"从此已去〃勿复如是!" 已: 同"矣"〃了。语气助词。“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价。难已” "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 27?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28?夫晋〃何厌之有。“暴秦之欲无厌。”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 "默而知之〃学而不厌。" (厌〃通“餍”〃满足。) 29?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侵损〃削减。) 30?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31?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以大知而察及迩言。"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聪明〃智慧。名词。 32?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欺凌。) 33?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以〃通“已“〃已经。) 34?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辞决而行" (决〃通“诀”诀别。) 35?函封〃燕王拜送于庭。(庭〃通“廷”)

常见通假字100例(教师版)

常见通假字100例 A 案同按(察看)例:召有司案图。 B 倍同背(违背)例: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徳也。 宾同傧(傧相)例:乃设九宾礼于庭 罢同疲(疲病,疲弱)例: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 被同披(穿)例:操吴戈兮披犀甲。 辩同辨(分辨)例:不辨牛马。 不同否(否则)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陪同倍(增加)例:焉用亡郑以陪邻。 暴同曝(暴露,显露)例:忠义暴于朝廷。 C 裁同才(刚刚)例:少裁举,则又超乎而跃。 仓同苍(黑色)例:仓鹰击于殿上。 从同纵(南北方向)例:合纵缔交,相与为一。 陈同阵(战阵)例:游士危于战陈。 绌同黔(罢免官职)例: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 D 当通挡(抵挡)例: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 度同渡(渡过,越过)例:一夜飞度镜湖月 得同德(感恩)例: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E 而通尔(你)例:某所,而母立于兹。 尔同耳(罢了,语气词)例:我亦无他,但手熟尔! F 反同返(返回)例:人穷则反本。 奉同捧(两手托着) 例: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缶同缻(盛酒浆的瓦器)例: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拂同弼(辅弼) 例:入则无法家拂土。 父同甫(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例:"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G 彀同够(能够)例:称心快意,几家能彀 故同固(一直,永远)例: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 共同供(供应)例:共其乏困 H 函胡同含糊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曷同何(什么)例:蹈死不顾,亦易故哉?” 衡通横(与纵相对)例:外连横而斗诸侯。” 华同花(花白)例: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皇通惶(恐俱,惊慌)例:赢得仓皇北顾。” 火同伙(古代军队的组织,十个为“一火)例:出门看火伴”。 画同划(弹奏的一种手法)例:曲终收拨当心划 还同环(环绕)例:秦王还柱而走 J 简同拣(挑选) 例: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见同现(暴露,露出来) 例:图穷而匕首见。” 景同影(影子) 例: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具通俱(全,都)例: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距同拒(把守)例:距关,毋内诸侯。” 景同影(影子)例:赢粮而景从 L 累累通垒垒(形容坟墓一个连着一个的样子)例: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离通罹(遭遇)例:‘离骚’者,犹离忧也。 列同裂(裂开)例: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陵同凌(凌辱)例: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大全

初中语文教材里的通假字 七年级(上册) 1、项为之强?强?(jiāng)通?僵? 《童趣》 2、不亦说乎?说?(yuè)通?悦? 《〈论语〉十则》 3、诲女知之乎?女?(rǔ)通?汝? 《〈论语〉十则》 4、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zhì)通?智? 《〈论语〉十则》 5、路转溪头忽见?见?(xiàn)通?现? 《西江月》 6、一切乌有?乌?(wū)同?无? 《山市》 7、裁如星点?裁?(cái)同?才? 《山市》 8、尊君在不?不?(fǒu)通?否? 《陈太丘与友期行》 七年级(下册) 9、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bān) 通?攀? 《伤仲永》 10、贤于材人远矣?材?(cái) 通?才? 《伤仲永》 11、对镜帖花黄?帖?(tiē) 通?贴? 《木兰诗》 12、卿今当涂掌事?涂?通?途?(tú)《孙权劝学》 1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yé) 通?耶? 《孙权劝学》

14、孰为汝多知乎?知?(zhì) 通?智? 《两小儿辩日》 15、满坐寂然?坐?(zuò) 通?座? 《口技》 16、止有剩骨?止?(zhǐ) 通?只? 《狼》 八年级上 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要,通?邀?,邀请。《桃花源记》 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核舟记》 3、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核舟记》 4、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核舟记》 5、虞山王毅叔远甫。甫,通?父?,男子美称,多赋予字之后。《核舟记》 6、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通?拣?,挑选。《核舟记》 7、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与,通?举?。《大道之行也》 8、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大道之行也》 9、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曾,通?层?。《望岳》 10、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阙,通?缺?,中断。《三峡》 八年级下

中学生必会通假字大全

1.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面对面) 2.虽趣舍万殊。(趣,通“趋”,往,取) 3.亦由今之视昔。(由,通“犹”,犹如,如同) 4.举酒属客。(属,通“嘱”,劝酒) 5.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 6、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硕鼠硕鼠,无食我麦! ”"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 “苟富贵,无相忘”(无,通“毋”,不要) 7、"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坐:同"座";座位。名词。) 8.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匪,通“非”,不是) 9.五万兵难卒合.(卒:通"猝",仓猝。形容词。) 10.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说,通“脱”) 11.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泮,同“畔”) 12.曰归曰归,岁亦莫止。(莫,同“暮”,年末)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莫:同"暮";日落的时候,晚上。名词。 13.自疏濯淖污泥之中。(濯:通"浊" 肮脏,水不清。形容词。) 14.偭规矩而改错。(错,通“措”,措施) 15.忳郁邑余挓傺兮。(郁邑,通“郁悒”,忧愁苦闷) 16.伏清白以死直兮。(伏,通“服”,保持) 17.进不入以离尤兮。(离,通“罹”,遭受)。 18.芳菲菲其弥章。(章,通“彰”) 19.椎床便大怒。(椎,通“捶”,捶打) "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第一个椎:通"锤",兵器。名词。第二个椎:通"锤",用铁锤 20.蒲苇纫如丝。(纫,通“韧”,柔软结实) 21.府吏见丁宁。(丁宁,通“叮咛”) 22.虽与府吏要。(要,通“邀”,约) 23.摧藏马悲哀。(藏,通“脏”,脏腑) 24.合葬华山傍。(傍,通“旁”,旁边) 吾灵尚依旁汝也。"旁:通"傍" 依附,接近,动词。 25.契阔谈燕。(燕,通“宴” 饮宴、玩乐) 燕:通"宴";安逸,安闲。形容词。燕坐于华堂之上。 26.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已:同"以" 。"从此已去,勿复如是!" 已: 同"矣",了。语气助词。“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价。难已” "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 27.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28.夫晋,何厌之有。“暴秦之欲无厌。”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 "默而知之,学而不厌。" (厌,通“餍”,满足。) 29.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侵损,削减。) 30.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31.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以大知而察及迩言。"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初一常见的通假字(全)

厌:通“餍”;满足。形容词。“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厌:通“餍”;满足。形容词。“默而知之,学而不厌。” 燕:通“宴”;安逸,安闲。形容词。“燕坐于华堂之上。” 阳同“佯”;假装,表面。“皆阳应曰:‘诺,。” 昂同"仰";抬头脸向上,与“俯”相“引弓昂射,颇伤城上人。” 邀:同“要”要挟。动词。“陵压百姓而邀其上者,” 飖:同“攒”飘摇。动词。有风既作飘飖之态。” 要同“邀”;约。动词。“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 要:同“邀”;;邀请。动词。“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要:同“邀”;拦住。动词。“鸠宗族僮奴百许人,欲要篡以归。” 要:同“邀”;拦住。动词。“鸠宗族僮奴百许人,欲要篡以归。” 要:同“邀”;邀请。动词。“张良出,要项伯。” 耶通‘爷”;父亲。名词。“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夷:通“怡;平和,和悦。形容词。“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 已:同“以”同“以”“从此已去,勿复如是!” 已: 同“矣”,了。语气助词。“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价。难已 已: 同“矣”;了。语气助词。“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 已:同“矣”;了。语气助词。“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以:通“已”太甚。副词。“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 以:同“已”止。动词。“无以,则王乎” 亿: 同“繶”;束。量词。“胡取禾三百亿兮”

佚: "逸";安逸,安闲。形容词。“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 益同“溢”;涨水。动词。“澭水暴益。” 逸:通“佚”;散佚。动词。左忠毅公逸事。” 翼:通“翌”;明(天)。名词。“翼日进宰。” 阴:通“萌”,树荫。名词。“绿杨阴里白沙堤。” 阴:通“荫”,树荫,名词。“也傍桑阴学种瓜。” 阴:通“荫”;绿荫。名词。“佳木秀而繁阴。” 有:同“又”;更。副词。“殆有甚焉。” 有:同“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副词。“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有:同“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副词。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有:同“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副词。其级七千有余。” 有:同“又”; 再。副词。”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与:同“欤”;吗。语气助词。“唯赤则非邦也与” 与:同“欤”;吗。语气助词。可得闻与” 与: 同“欤”;吗。语气助词。“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与:同“欤”;呢。疑问语气词“是谁之过与” 豫:通“预”;预先,事先。副词。“豫备走舸,系于船尾。” 员:通“圆”;圆形。名词。“以精铜铸成,员经八尺。” 原:同“源”源泉。名词。“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

文言文通假字大全,碎片时间用起来!

在语文学习中,大部分人都不喜欢文言文,因为文言文晦涩拗口,难以理解!之乎者也,各种省略,各种通假字! 但文言文背诵和阅读是高考语文很重要的一部分!!喜不喜欢学,我们都要好 好学! 下面这些文言文通假字,都是根据历年高考总结的高频通假字~~所谓高频,就 是经常考到的那些啦,希望能帮助到那些不能很好理解文言文的宝宝们~~ A 案:同“按”;审察,察看。动词。“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B 罢:通“疲”;疲劳。形容词。“罢夫赢老易于而咬其骨。” 颁:通“班”“斑”;头发花白。形容词。“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板:同“版”;字版。名词。“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暴:“同曝”晒。动词。“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忠义暴于朝廷。” 杯:同“杯”;酒器。名词。“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倍:通“背”;背叛,忘记。动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同“背”背叛,违背。动词。“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被:通“披”;顶。动词。“被明月兮珮宝璐。” 被:同“披”;穿着。动词“闻妻言,如被冰雪。”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 马。”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俾倪:同“睥睨”;斜着眼看。形容词。“见其客朱亥,俾倪.” 辟:通“避”;躲避。动词。“其北陵,文王所辟风雨也。” 辟:通“僻”;行为不正。形容词。“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弊:通“敝”;困顿,失败。形容词。“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通“敝”;疲惫,衰败。“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弊:通“敝”;疲惫,衰败。形容词。“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徧:同“遍”遍及,普遍。动词。“小惠末徧,民弗从也。” 宾:同“傧”;迎接客人的人。名词“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不:同“否”;不。副词。“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汝见我不?” 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宁可共载不?” C 材:同“才”;才能。名词。“食之不能尽其材。” 裁:通“才”;刚刚。副词。“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采:同“彩”彩色,颜色。名词。“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采:同“彩”;颜色,彩色。名词。“须臾成五采。” 仓:同“苍”;黑色。名词。“要离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藏:同“脏”脏腑。名词。“末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

高中语文文言文通假字大全讲课教案

什么是通假字?“通”和“同”有什么区别?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 而“同”则是指二者完全一样可以互相代替 以下是按首字母顺序归纳的高中常考的文言通假字,如: A 案:同“按” ;审察,察看。动词。“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B 罢:通“疲” ;疲劳。形容词。“罢夫赢老易于而咬其骨。” 颁:通“班”&“斑”;头发花白。形容词。“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板:同“版” ;字版。名词。“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暴:同”曝”;晒。动词。“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杯:同“杯” ;酒器。名词。“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倍:①通“背” ;背叛,忘记。动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②同“背”;背叛,违背。动词。“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被:通“被” ;顶,穿着,覆盖在肩上。动词。“被明月兮珮宝璐。” “闻妻言,如被冰雪。” 俾倪:同“睥睨” ;斜着眼看。形容词。“见其客朱亥,俾倪.” 辟:①通“避” ;躲避。动词。“其北陵,文王所辟风雨也。” ②通“僻” ;行为不正。形容词。“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弊:通“敝” ;困顿,失败,疲惫,衰败。形容词。“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徧:同“遍”;遍及,普遍。动词。“小惠末徧,民弗从也。” 宾:同“傧” ;迎接客人的人。名词“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不:同“否” ;不。副词,句尾语气词“吗”“或师焉,或不焉。” “汝见我不?” C 材:同“才” ;才能。名词。“食之不能尽其材。” 裁:通“才” ;刚刚。副词。“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采:同“彩”;彩色,颜色。名词。“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仓:同“苍” ;黑色。名词。“要离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藏:同“脏”;脏腑。名词。“末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 廛:通“缠”;集中堆积。“胡取禾三百廛兮?” 唱:通“倡” ;倡导。动词。“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 钞:同“抄” ;抄写。动词。“适中手自钞录。” 雠:同“仇” ;仇敌,仇人。“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鉏:同“锄” ;锄头。名词。“鉏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绌:通“黜” ;罢免官职。动词。“屈平既绌,”

初中文言文常见通假字一览表.doc

上传 : 赵夫元更新时间:2012-5-21 16:49:42 初中文言文常见通假字一览表 序号通假字本字读音字义原文语句课文 1 强僵僵硬项为之强《童趣》 2 说悦愉快不亦说乎《论语》 3 女汝你诲女知之乎《论语》 4 知智聪明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5 乌无没有一切乌有《山市》 6 裁才只裁如星点《山市》 7 不否否尊君在否陈太丘与友期 8 扳攀牵,引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 9 材才才能贤于材人远矣《伤仲永》 10 帖贴粘帖对镜帖花黄《木兰诗》 11 坐座座位满坐寂然《口技》 12 止只只止有剩骨《狼》 13 要邀邀请便要还家《桃花源记》 14 具俱全部,详尽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15 邪耶语气词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孙权劝学》 16 有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17 诎屈弯曲诎右臂支船《核舟记》 18 衡横与“竖”相对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 19 甫父男子美称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 20 简拣挑选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21 与举选拔选贤与能《大道之行》 22 层曾重叠荡胸生层云《望岳》 23 阙缺断开,中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 24 转啭鸟叫声蝉则千转不穷《与朱元思书》 25 反返返回窥谷忘反《与朱元思书》 26 食饲喂养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27 见现显露、表现才美不外见《马说》 28 邪耶表示疑问其真无马邪《马说》 29 材才才能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30 衹只只是衹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31 被披穿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序号通假字本字读音字义原文语句课文 32 支肢人的胳膊和腿四支僵劲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 33 具俱全,皆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 34 属嘱嘱咐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35 以已已经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36 適谪被贬谪发闾左適戍鱼阳《陈涉世家》 37 唱倡首发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世家》 38 被披穿着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 39 直值价值玉盘珍羞直万钱《行路难》 40 羞馐美味的食物玉盘珍羞直万钱《行路难》 41 错措放置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唐雎不辱使命》 42 仓苍苍鹰仓鹰击于殿上《唐雎不辱使命》 43 信伸伸张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44 已以表示时间延续自董卓已来《隆中对》 45 阙缺过失,缺点必有裨补阙漏《出师表》 46 距拒抵挡,抗拒子墨子九距之《公输》 47 圉御抵挡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输》 48 诎屈理屈公输盘诎《公输》 49 畔叛背叛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孟子 >两章》 50 曾增增加曾益其所不能《<孟子 >两章》 51 衡横梗塞,不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孟子 >两章》 52 拂弼辅佐入则无法家拂士《<孟子 >两章》 53 辟避躲避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 54 辩辨辨别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 55 得德恩惠,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56 与欤语气助词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57 乡向从前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 58 徧遍遍及,普遍小惠未徧《曹刿论战》 59 惠慧聪明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60 亡无没有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61 厝措放置一厝朔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大全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大全 案:同“按”;审察,察看。动词。“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罢:通“疲”;疲劳。形容词。“罢夫赢老易于而咬其骨。” 颁:通“班”;“斑”;头发花白。形容词。“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板:同“版”;字版。名词。“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暴:“同曝”晒。动词。“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忠义暴于朝廷。” 杯:同“杯”;酒器。名词。“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倍:通“背”,背叛,忘记。动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同“背”背叛,违背。动词。“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被:通“被”;顶。动词。“被明月兮佩宝璐。” 被:同“披”;穿着。动词“闻妻言,如被冰雪。”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俾倪:同“睥睨”;斜着眼看。形容词。“见其客朱亥,俾倪.” 辟:通“避”;躲避。动词。“其北陵,文王所辟风雨也。” 辟:通“僻”;行为不正。形容词。“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弊:通“敝”;困顿,失败。形容词。“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通“敝”;疲惫,衰败。“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弊:通“敝”;疲惫,衰败。形容词。“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徧:同“遍”遍及,普遍。动词。“小惠末徧,民弗从也。” 宾:同“傧”;迎接客人的人。名词“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不:同“否”;不。副词。“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汝见我不?” 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宁可共载不?” 材:同“才”;才能。名词。“食之不能尽其材。” 裁:通“才”;刚刚。副词。“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采:同“彩”彩色,颜色。名词。“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采:同“彩”;颜色,彩色。名词。“须臾成五采。” 仓:同“苍”;黑色。名词。“要离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藏:同“脏”脏腑。名词。“末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 廛:通“缠”“胡取禾三百廛兮?” 唱:通“倡”;倡导。动词。“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 钞:同“抄”;抄写。动词。“适中手自钞录。” 雠:同“仇”;仇敌,仇人。“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鉏:同“锄”;锄头。名词。“鉏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绌:通“黜”;罢免官职。动词。“屈平既绌,” 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动词。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从:同“纵”;与“横”相对,“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从:同“纵”;与“横相对,“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

常用通假字

专转本语文复习常用通假字 汉字的历史悠久,演变复杂。在古代,因音同或音近的关系,一些字往往同其他一些字通用。这种文字使用中同音替代的现象叫做“通假”,也叫“古音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借用。《鸿门宴》:“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这里用“蚤”代替同音字“早”。我们称“蚤”为通假字,“早”为被通假字。“蚤”本指跳蚤,这里借用来表示“早”,“早”便是“蚤”的通假义。 通假字不同于假借字,许慎在《说文解字·序》里说假借的定义是:“借者,本无其字,以声托事。”“假”意思是说某一个词义,本来没有字去表示它,只好借用一个同音字去表示。例如,文言文中的句末语气词“耳”,本来是没有表示这个词的字的,只好借用耳朵的“耳”来表示。困难的“难”(繁体写作“難”),本来是一种鸟的名称,后来被借用来表示困难的“难”。这里的语气词“耳”和困难的“难”就是假借字,是一种“本无其字”的假借。这种假借字的借用是永久性的,是固定的,可以独立运用。 我们讲的通假字是一种“本有其字”的假借,一个词义,有表示它的字,可是,使用时没有用上,用的是另一个同音词。这种通假字的借用是临时性的,它的意义要根据上下文才能确定。例如前面的“早”和“蚤”就是这样,跳蚤的“蚤”有时用来代替“早”的意义,如前面所举的例子:“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这个“蚤”必须在上下文中才能知道它是“早”字的假借。有时直接用“早”,不要“蚤”来代替,例如《左传·隐公元年》:“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赤壁之战》:“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此外,像“责”假借为“债”,“距”假借为“拒”,“内”假借为“纳”,“倍”假借为“背”,等等,都是这种情况。 但是,并不是说所有的字都可以任意地通假,只有人们经常使用,并被社会所接受的通假字,才能流传下来。因为语言文字必须是约定俗成才能充当社会交际的工具。 古音通假在先秦古籍里是一种常见的现象,魏晋以后,古文用字逐渐固定,便不允许任意借用同音字了。但是因为秦汉以后的文言多为仿古作品,许多秦汉时代的通假字也随着文言文流传下来了,并且约定俗成了。 通假字的读音和被通假字的读音本来是相同或者相近的,因为语音的发展,一部分通假字在现代汉语里的读音和被通假字的读音已经不同了,一部分通假字和被通假字的读音依然相同。一般说来,通假字应当读被通假字的音。例如,罢,本读ba,借作“疲”字,应读pí。内,本读nèi,借作“纳”字,应读帕。这些,古汉语字典里都有说明,只要留心查阅就不会错。

必修一至五文言文通假字汇总

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通“智”,明智) 《荆轲刺秦王》 7、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8、使工以药淬火淬,通“焠”,cuì,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 9、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10、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凌辱。 11、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12、请辞决矣决,通“诀”,诀别。 1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慑。 14、故振慑同上。 15、设九宾宾,通“傧”,傧相(īnxiàng),迎宾赞礼的人。傧,旧读ìn。 1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 1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18、秦王方还柱走同上 19、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

20、秦武阳奉地图匣同上。 21、轲既取图奉之同上。 22、以其所奉药囊提轲同上。 23、卒起不意卒,通“猝”,cù,仓促,突然。 24、卒惶急无以击轲同上。 25、卒惶急不知所为同上。 《鸿门宴》 26、距关距,通“拒”,把守。 27、毋内诸侯内,通“纳”,接纳,使进来。 28、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29、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背叛。 30、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31、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嫌怨,隔阂。 32、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3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如果不这样。 必修二 《诗经两首》 34、匪来贸丝。(匪,通“非”,不是。) 35、于嗟鸠兮。(于,通“吁”,叹词。) 36、犹可说也。(说,通“脱”,解脱。) 37、隰则有泮。(泮,通“畔”,边、岸。) 38、岁亦莫止。(莫,通“暮”) 39、维常之华(常,通“棠”,棠梨树。)

通假字汇总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通假字(150个) 1.案:通“按”,察看 例如:召有司案.图。(《廉颇蔺相如列传》) 2.颁:通“斑” 例如: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 3.板:通“版” 例如: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活板》) 4.倍:通“背”,违背 例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5.辟:通“避”,躲避 例如: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殽之战》) 6.弊:通“敝”,困乏,疲惫 例如: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王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过秦论》)7.辩:通“辨”,区别 例如:此大小之辩.也。(《逍遥游》) 8.裁:通“才” 例如: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促织》) 9.采:通“彩”,色彩 例如: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登泰山记》) 10.从:同“纵”;与“横”相对,“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 11.唱:通“倡”,倡导 例如: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三民主义、五权宪法……(《〈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12.沈:通“沉” 例如:暮霭沈沈 ..楚天阔。(《雨霖铃》旧教材) 13.绌:通“黜”,贬黜 例如: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屈原列传》) 14.垂:通“陲”,边关 例如: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白马篇》) 15.歠:通“啜”,给水喝 例如: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无不歠.也。(《勾践灭吴》) 16.趣:通“促”,催促 例如:巫妪何久也?弟子趣.之。(《西门豹治邺》) 17.卒:通“猝”,突然 例如:卒.然边境有急。(《论积贮疏》) 18.卒:通“猝”,仓促 例如:五万兵难卒.合。(《赤壁之战》) 19.淬:通“焠”,金属器械烧后放入水中一浸叫焠,俗称“蘸火”。这里指用药浸泡 例如:使工以药淬.之。(《荆轲刺秦王》) 20.厝:通“措”,放置 例如:一厝.朔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 21.错:通“措”,措施 例如: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离骚》) 22.道:通“导”,引导 例如: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货殖列传序》) 23.得:通“德”,感激恩德 例如:所识穷乏者得.我欤。(《鱼我所欲也》) 24.雕:通“凋”,凋谢,凋零 例如:岭峤微草,凌冬不雕.。(《采草药》) 25.尔:通“耳”,表限止语气,罢了 例如:无他,但手熟尔.。(《卖油翁》) 26.而:通“尔”,你 例如:而.翁长铨。(《记王忠肃公翱事》)

初中常见通假字

初中常见通假字 七年级(上册) 1.强通“僵”僵硬项为之强《童趣》 2.说通“悦”愉快、高兴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3.女同“汝”你诲女知之乎《〈论语〉十则》 4.知通“智”聪明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十则》5.见通“现”出现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 6.乌同“无”没有一切乌有《山市》 7.裁同“才”仅仅裁如星点《山市》 8.不通“否”是否尊君在不《陈太丘与友期》 七年级(下册) 9.扳通“攀”牵、引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10.材通“才”才能贤于材人远矣《伤仲永》 11.帖通“贴粘贴、贴上对镜帖花黄《木兰诗》 12.火通“伙”伙伴火伴皆惊忙《木兰诗》 13.邪通“耶”吗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孙权劝学》14.知通“智”智慧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15.为通“谓”说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16.涂通“途”道卿今当涂掌事《孙权劝学》 17.止通“只”只止有剩骨《狼》 18.坐通“座”座位满坐寂然《口技》 八年级(上册) 19.要通“邀”邀请便要还家《桃花源记》 20.具通“俱”详细问所从来,具答之《桃花源记》21.诎通“屈”弯曲诎右臂支船《核舟记》 22.衡同“横”与“竖”相对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23.简通“拣”挑选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24.有同“又”又身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5.与通“举”推举、选拔选贤与能《大道之行也》26.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矜、寡、孤、独《大道之行也》 27.曾通“层”层叠荡胸生曾云《望岳》 28.阙通“缺”缺口、中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八年级(下册) 29.转通“啭”鸟鸣声蝉则千转不穷《与朱元思书》30.反通“返”返回、回去窥谷忘反《与朱元思书》31.食通“饲”喂养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32.见通“现”显露、表现才美不外见《马说》 33.材通“才”才能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34.邪通“耶”吗其真无马邪《马说》 35.支通“肢”肢体四支僵劲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36.被通“披”穿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 37.具通“俱”全、都百废具兴《岳阳楼记》 38.属通“嘱”嘱咐、嘱托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归纳

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归 纳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文言知识点归纳 一、通假字 《陈太丘与友期行》 (1)尊君在不(“不”同“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2)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4)止有剩骨;止露尻尾;止增笑耳(“止”通“只”,只、仅)二、古今异义 三、一词多义 顾: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顾野有麦场(看到) 知:人不知而不愠(动词,了解);温故而知新(动词,得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动词,知道) 其:择其善者而从之(代词,指他);仁在其中矣(这、那;指的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恐前后受其敌(代词,它,这里指狼); 止:一狼得骨止(停止);止增笑耳(同“只”,只、仅) 敌:恐前后受其敌(攻击);盖以诱敌(敌人) 意:意暇甚(神情、态度);意将隧入以攻以后也(打算) 前:恐前后受其敌(前面);狼不敢前(上前) 之:学而时习之.(代词,学到的东西);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的);又数刀

毙之(代词,它,指狼);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复投之(代词,它,指狼) 以:投以骨(“以骨投之”,把);以刀劈狼首(用) 四、词类活用 (1)友人惭(形容词用作动词,感到惭愧) (2)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3)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4)传不习乎(动词用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5)温故而知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旧的知识,新的理解与感悟),(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用作动词,喜欢,爱好)(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趣)(7)饭疏食饮水(名词用作动词,吃饭) (8)恐前后受其敌(名词用为动词,攻击,胁迫) (9)其一犬坐于前(犬,名词作状语,像犬一样) (10)一狼洞其中(名词作动词,打洞) (11)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名词用作状语,从隧道,从柴草堆中打洞) (12)狼不敢前(名词作动词,上前) 五、文言句式 (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省略句、判断句)(2)白雪纷纷何所似(倒装句,宾语前置,应为“所似何”)(3)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省略句,省略主语)(4)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省略句,“其不善者而改之”前省略了“择”) (5)投以骨(倒装句兼省略句,应为“以骨投之”)

常用通假字集锦

常用通假字集锦 A “案”通“按”,审察,察看。例如: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干”通“岸”,岸边。例如:置之河之干兮。《诗经·伐檀》 B “罢”通“疲”,年老体弱的。例如: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论积贮疏》 “倍”通“背”,违背。例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辟”通“避”,躲避。例如: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殽之战》 “拂”通“弼”,辅佐。例如: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 “厝”通“措”,放置。例如:一厝朔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 “裁”通“才”,刚刚。例如: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促织》 “唱”通“倡”,倡导。例如: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绌”通“黜”,贬黜。例如: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屈原列传》 “材”通“才”,才能。例如: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D “得”通“德”,恩惠。例如: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太”通“大”,与“小”相对。例如:死者太半。《赤壁之战》 “当”通“挡”,抵挡。例如: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 “道”通“导”,引导。例如:傧者更道从大门入。《晏子使楚》

E “而”通“尔”,你。例如: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尔”通“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例如:无他,但手熟尔。《卖油翁》 F “不(fǒu)”通“否”。例如: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颇蔺相如列传》“反”通“返”,往返,返回。例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甫”通“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例如: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 G “盖”通“盍”,为什么。例如: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灌”通“盥”,洗。例如:媵人持汤沃灌。《送东阳马生序》 “酤”通“沽”,买。例如:酒酤于市。《训俭示康》 H “函胡”通“含糊”。例如:南声函胡,北音清越。《石钟山记》 “火”通“伙”,伙伴。例如: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木兰辞》 “画”通“划”,比划。例如:曲终收拨当心画。《琵琶行(并序)》 “堕”通“隳”,毁弃。例如:堕军实而长寇仇。《殽之战》 “曷”通“何”。①什么。例如: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五人墓碑记》 ②什么时候。例如:曷至哉?《君子于役》 “衡”通“横”。①横放。例如: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 ②梗塞,不顺。例如: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还”通“环”,环绕。例如: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荆轲刺秦王》

高中文言文通假字集锦

高中文言文通假字集锦 案:同“按”;审察,察看。动词。“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罢:通“疲”;疲劳。形容词。“罢夫赢老易于而咬其骨。” 颁:通“班”;“斑”;头发花白。形容词。“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板:同“版”;字版。名词。“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暴:“同曝”晒。动词。“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忠义暴于朝廷。” 桮:同“杯”;酒器。名词。“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 倍:通“背”,背叛,忘记。动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同“背”背叛,违背。动词。“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被:通“被”;顶。动词。“被明月兮珮宝璐。” 倍:通“背”,背叛,忘记。动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同“背”背叛,违背。动词。“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被:通“被”;顶。动词。“被明月兮珮宝璐。” 被:同“披”;穿着。动词“闻妻言,如被冰雪。”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俾倪:同“睥睨”;斜着眼看。形容词。“见其客朱亥,俾倪.” 辟:通“避”;躲避。动词。“其北陵,文王所辟风雨也。” 辟:通“僻”;行为不正。形容词。“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弊:通“敝”;困顿,失败。形容词。“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通“敝”;疲惫,衰败。“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弊:通“敝”;疲惫,衰败。形容词。“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徧:同“遍”遍及,普遍。动词。“小惠末徧,民弗从也。” 宾:同“傧”;迎接客人的人。名词“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不:同“否”;不。副词。“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汝见我不?” 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宁可共载不?” 材:同“才”;才能。名词。“食之不能尽其材。” 裁:通“才”;刚刚。副词。“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采:同“彩”彩色,颜色。名词。“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采:同“彩”;颜色,彩色。名词。“须臾成五采。” 仓:同“苍”;黑色。名词。“要离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藏:同“脏”脏腑。名词。“末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 廛:通“缠”“胡取禾三百廛兮?” 唱:通“倡”;倡导。动词。“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钞:同“抄”;抄写。动词。“适中手自钞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