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学制改革的历史

合集下载

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

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

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一、旧中国的学制1.1902年颁布的“壬寅学制”是我国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但未实行。

2.1903年颁布的“癸卯学制”是我国第一个实行的现代学制,该学制明文规定教育目的是“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

3.1912年颁布的“壬子癸丑学制”该学制第一次规定了男女同校,废除读经,充实自然科学的内容,将学堂改为学校。

4.1922年颁布的“壬戌学制”又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

二、新中国的学制沿革1.1951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学制新学制的主要特点:a.体现民族平等、男女平等的原则。

b.体现学校面向工农的原则。

c.体现了教育为生产建设服务的原则。

d.体现了重视在职干部再教育的原则。

e.体现了方针、任务的统一性与方法方式的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2.1958年的学制改革1958年9月,我国颁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学制改革的“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和“三个结合”、“六个并举”的具体办学原则。

“三个结合”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普及和提高相结合;全面规划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六个并举”是:国家办学与厂矿企业、农业合作社办学并举;普及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并举;成人教育与儿童教育并举;全日制学校与半工半读、业余学校并举;学校教育与自学(包括函授学校、广播学校)并举;免费教育与收费教育并举。

3.1985年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a.教育体制改革的目的这次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b.实行九年义务教育所谓义务教育是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义务教育具有明显的强制性。

c.中等教育改革d.高等教育改革e.加强领导,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4.《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关于教育制度的内容a.确立了20世纪末教育发展的总目标 b.调整职业教育结构c.改革办学体制d.改革高校招生及毕业生分配制度e.改革和完善教育投资体制5.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a.努力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水平和质量,为2010年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打好基础;b.深化农村教育改革,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推进“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学制及其改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学制及其改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学制及其改革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学制及其改革一直是中国教育发展的重要主题。

从大学到义务教育,整个教育体系都在不断变化和调整。

本文将探索中国学制及其改革的历史,并分析当前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大学教育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高等教育开始了从无到有的建设。

工农兵三支队伍为了追赶世界潮流,在全国各地建立了大学和科研机构。

这些机构为培养各行业的技术人才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在1952年,教育部开始实行“四年制”大学教育制度。

这个制度通过扩大大学的教学计划,提高学术水平和培养多才多艺的人才,为中国的工业和国防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0世纪60年代末期,中国开始了一系列大规模的政治运动,其中涉及大学的知识分子成为批判的对象。

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国的大学和研究所被关闭,学生和教师们被下放到“自然村”和“秦岭山区”。

大学教育的复苏要到1977年以后,邓小平在全国政治局会议上提出了“改革开放”的口号,重建了高等教育。

自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大学教育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从1978年到2018年,中国的高等教育从不到100万名学生到超过4000万名学生。

中国的大学已经成为支持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现在,中国的大学正在加强对于创新和科技转化的支持,鼓励教师和研究人员探索开发前沿技术,促进教学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二、中等教育义务教育是当今社会建设的基石,也是人民生活的保障。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义务教育得到了充分的保障和发展。

好的学校和教育资源,被全面分配给穷人和平民。

根据国家发展战略,义务教育教育也开始了长期的改革和研究。

1990年,中国推出了“九年义务教育”改革方案,旨在将所有儿童送到学校,并保障他们得到高质量的教育。

在九年义务教育期间,全国小学和初中校的数量翻了一番,教育质量也有了显著提高。

同时,政府也大力推广职业教育,鼓励学生更早地进入职业生涯。

现在,新的教育改革方案已经公布,并于2021年开始实施。

我国学制的发展历程

我国学制的发展历程

我国学制的发展历程
我国学制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但在不同的时期和政治制度下,学制有过多次修改和变革。

以下是我国学制的主要历程:
1. 古代学制:古代中国的学制以儒家教育为主,有师徒制、郡学制、国子监等不同形式的学制,并且学制主要面向官僚和士人阶层。

2. 封建社会学制:封建社会学制是在唐朝之后出现的,主要表现为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促进了社会的流动性和学府教育的发展。

3. 近代学制:19世纪以后,西方列强的侵略使中国遭受了巨大的变革。

在国家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学制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近代学制的重要标志是形成了以高等教育为主体的学制。

清朝时期,全国性的高等学府仍然以国子监为主,但中西合璧的教育逐渐发展起来。

4. 现代学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中国教育体制逐渐建立,包括已取消的“三长制”、“四统一制”等,全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大规模发展时期,并逐步实行了“双一流”建设等改革措施。

以上是我国学制的主要发展历程,每一次学制的变革都体现着历史和社会的发展进程,为中国教育事业的进步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中国学制的历史沿革

中国学制的历史沿革
性质:资本主义性质,仿照日本学制
内容:三段四级,小学不分设男校女校,四年义务教育。壬子癸丑学制重视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的整体结构。
地位:壬子癸丑学制是民国的第一个学制,比较全面的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教育要求,它是民国初期的中心学制,至1922年学制出现以前,有过局部调整但是整体的柜架不变,较以前的学制有很大的稳定性。
性质:北洋政府颁布,仿照美国学制
内容:六三三分段,小学缩短,中学延长分两段,利于普及初等教育,提高中等教育水平,各个层次上的职业教育兼顾学生升学和就业两种准备。
地位:六三三学制的产生是一种历史的进步,是中国教育现代化发展到一个重要阶段的标志,也是中国近代史上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个学制,是中国教育学制史上的里程碑。
1922
壬戌学制
背景:壬子癸丑学制颁布之后,在应用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与此同时,“五四运动”前后,西方教育思想大量传入中国,一战后美国的平民教育思潮对我国影响加剧。在这样的内部和外部双重影响下,1922年9月,教育北京专门召开了学制会议,最终,北洋政府于11月1日以大总统令公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也就是1922新学制,又称壬戌学制,又称六三三学制。
中国学制的历史沿革
时期
名称
内容
清末1902年
壬寅学制
背景:1902年,清政府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在管学大臣张百熙的主持下,拟订了一系列学制系统文件,统称《钦定学堂章程》。1902年为壬寅年,故这个学制亦称“壬寅学制”。
性质:半资本主义半封建性质,仿照日本学制
内容:该学制具体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的性质、培养目标、入学条件、入学年限、课程设置和相互关系,也规定了强迫(义务)教育的内容,是我国最早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学制。
1928
壬辰学制

我国的学制发展历程

我国的学制发展历程

我国的学制发展历程我国的学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漫长而丰富的历史。

以下是我国学制发展的主要里程碑。

古代的学制发展古代的学制主要以师徒制和家庭教育为主。

在周朝时期,司寇官设有教育职能,并成立了官学,用于培养官吏。

而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了“教、学、思、辨”的教育理念,强调以礼义道德来教育人。

这也为后来的儒家教育体系奠定了基础。

封建国家的学制发展随着封建制度的建立,封建国家开始建立起完整的学制。

宋代时期,设立了国子监,是最高学府。

同时还有县学、私塾等供人们接受教育的机会。

明代时期,朱棣建立了明朝,设立了太学,为全国之最,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人才。

这一时期的学制,基本上沿袭了封建官僚制度,注重经书的学习,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近代学制的变革清朝时期,学制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

嘉庆年间,设立了著名的四书五经课程,也称为格致课程。

同时,清廷还与外国传教士合作,引进了西方的教育模式和知识。

这为近代的教育改革奠定了基础。

民国时期,学制的变革更加深入。

梁启超、章太炎等教育家提出了以实用主义为基础的教育理念,大力推进了现代教育的发展。

民国时期还成立了国立中央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国立北京大学等一系列著名大学,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新中国的学制建设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育改革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新中国的学制建设主要包括义务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各个层次的发展。

1951年,全国大规模实施了教育的普及和义务教育的推行,大大提高了教育的普及率。

上世纪50年代末,国家决定进行中学教育大规模的分流,实行了统一的普通中学教育,以培养各个方面的人才。

而1952年,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高校院系调整,培养了一大批专业人才。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学制发展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1985年,我国实行了新的学制改革,尤其是高等教育,建立了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研究生教育为翼的多层次、多领域的学历教育体系。

此后,学制改革不断深化,中小学的课程设置也得到了调整与完善,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

新中国的学制改革

新中国的学制改革

新中国的学制改革1.1951年颁布新学制1951年10月1日,政务院颁布了《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确定了新中国的第一个学制,标志着我国学制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2.1958年的学制改革1958年9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又颁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学制改革“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和“三个结合,六个并举”的具体办学原则。

3.1985年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了改变教育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状况,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该决定指出,学制改革的核心是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有步骤地实行九年义务教育。

主要内容包括:(1)加强基础教育,有步骤地实施九年义务教育。

(2)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3)改革高等教育招生与分配制度,扩大高等学校办学的自主权。

(4)对学校教育实行分级管理。

4.1993年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刚要》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两全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两重点”(建设好一批重点学校和重点学科)的改革要求。

主要内容包括:(1)确定了20世纪末21世纪初我国教育发展的总目标,即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全面贯简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要建设好一批重点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

(2)调整教育结构。

(3)改革办学体制。

(4)改革高校的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

5.1995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对我国基本教育制度做出了规定,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6.1999年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保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形成社会化、开放式的教育网络。

主要内容包括:(1)明确教育工作的“两基““两重”。

我国现代学制的演变

我国现代学制的演变

我国现代学制的演变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教育理念的更新,我国的学制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

从早期的传统教育到现代化的学制,每一次改革都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提高教育质量,培养优秀的人才。

我国现代学制的演变可以追溯到近代教育改革运动的兴起。

当时,我国开始引进西方的教育体系,以推动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1905年,清政府颁布了《学制章程》,这是我国现代学制的雏形。

该章程规定了基础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划分,并明确了学制年限和课程设置。

20世纪初,我国的学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学制年限较短,教育质量不高,学科设置不合理等。

为了适应新时代的需求,我国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的学制改革。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的学制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教育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1951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这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部重要法律。

该法规定了我国学制改革的基本原则和目标,明确了义务教育的普及和提高,以及高等教育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我国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学制改革。

这次改革的重点是推行“三线建设”和“知识革命”,旨在培养大批的工程技术人才。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国将学制年限延长到9年制,并推行了全日制的初中和高中教育。

此外,我国还加强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为社会需求培养了大量的技术工人。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学制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和全球化的趋势,我国进一步推行了学制的改革。

1986年,我国开始实施“9+3”学制,即九年义务教育加上三年普通高中教育。

1999年,我国又进一步调整学制,实行了“6+3+3”学制,即六年小学教育、三年初中教育和三年高中教育。

这一改革使我国的学制更加完善,符合了国际通行的学制模式,并提高了教育质量。

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仍在不断进行中。

为了适应信息技术时代的需求,我国开始加强信息技术教育,推行“互联网+教育”模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教育学原理 1949 年以来我国的学制

教育学原理 1949 年以来我国的学制

教育学原理 1949 年以来我国的学制我国的学制自1949年以来经历了多次改革与调整。

本文将从教育学原理的角度出发,探讨我国学制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一、初期学制的建立(1949-1952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教育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与重建。

1949年至1952年期间,我国学制的主要特点是实行了初中、高中和大学三级教育体系,并且实施了义务教育制度,将初中教育纳入了国家教育体系中。

二、教育普及与扩大(1952-1976年)1952年,我国开始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实现了教育的普及与扩大。

这一学制改革使得我国的教育资源得以更加平等地分配,为广大农村地区的孩子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同时,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建立了一批中等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技术工人和农村人才。

三、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1977-1999年)1977年,我国高考恢复,高等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此后,我国相继实行了学制改革,推行了四年制本科教育,并逐步提高了高等教育的普及率。

此外,我国还积极引进国外的教育理念和经验,不断优化教育体系,提高教育质量。

四、教育质量提升与多元化发展(2000年至今)2000年以后,我国着力提高教育质量,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

此时期,我国学制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多元化发展。

除了传统的普通高中和大学教育外,我国还出现了职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中等专科学校等多种类型的教育机构。

这些机构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培养了更多的专门人才。

总结起来,我国的学制发展经历了初级阶段的建立、教育普及与扩大、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以及教育质量提升与多元化发展四个阶段。

从学制建立到现在,我国教育体系逐渐完善,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未来,我国还需继续深化教育改革,推动教育公平化、优质化和现代化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的学制改革的历史
我国的学制改革的历史
(一)建国以前的学制改革
1. 壬寅学制
1901年,清政府在内外形势的压迫下,开始实行“新政”,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其中,学制改革是一项重要内容。

1902年,在管学大臣张百熙的支持下拟定了一系列学制系统文件,统称为《钦定学堂章程》。

因该年为壬寅年,又称“壬寅学制”。

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中央政府名义制定的全国性学制系统。

由于不够完备,所以只是公布没有实行。

很快被“癸卯学制”所取代。

2.癸卯学制
1903年,由张百熙、张之洞和容庆依据日本学制,重新拟订了一系列学制系统文件,统称为《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

这是中国近现代由中央政府颁布并首次得到施行的全国性法定学制系统,较“壬寅学制”更为系统。

学制主系列分三段七级。

第一段为初等教育,包括蒙养学院、初等小学和高等小学;第二段为中等教育,设中学堂5年,设修身、读经讲经、算术、外国语等课程;第三阶段为高等教育,分为三级:高等学堂或大学预科、大学堂、通儒院,属于研究院性质。

在主系列之外,主要有实业类、师范类等。

3.壬子癸丑学制
1911年的辛亥革命,建立了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1912年1月成立教育部,教育部仍以日本学制为基础,通过颁布一系列法规,最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学校系统,称为“壬子癸丑学制”。

壬子癸丑学制主系列分为三段四级。

初等教育段分初等小学和高等小学;中等教育段设中学校4年,不分级,并专为女子设立了女子中学。

高等教育不分级,设立大学。

大学分为预科、本科、大学院三个层次。

其外,有师范类和实业教育类。

壬子癸卯学制是民国的第一个学制,体现了资产阶级对教育的要求,是民国初期的中心学制。

4.1922年学制由于原有学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以及美国影响的日益扩大,1922年民国教育部又制定和实行了一个新的学制,于11月1日以大总统令公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这就是1922年的“新学制”或称“壬戌学制”。

由于采用的是美国式的六三三分段法,又称“六三三学制”。

新学制增加了职业教育、师范教育的分量,更加注重中等教育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