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
高中历史 第七章 俄国农奴制度改革 2 1861年俄国农奴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深度点拨] 亚历山大二世改革为什么缓慢而谨慎 改革必然会触动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阻力非常大;借鉴以前改革的经验, 吸取以前改革的教训。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教材整理 2 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 1.改革的主要内容 (1)政治改革:在省和县设立_地__方__自__治___机构。 (2)司法改革:以__西__欧__资本主义司法制度为模式进行改革。 (3)教育改革 ①颁布初级和中级教育条例,允许私人办学,创办_近__代__化___的新式中学。 ②政府授予大学广泛的_自__治__权___。
2.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评价 (1)性质:__资__产__阶__级__性质的改革。 (2)评价 ①进步性:成为俄国从封建生产方式向_资__本__主__义___生产方式过渡的转折点, 也是俄国由封建君主制向_资__产__阶__级___君主制转变的第一步。 ②局限性:由于这次改革是在以_沙__皇___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的领导下进 行的,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4)财政改革 ①学习西欧,创办国家银行,优先给__工__商__业__贷款。 ②由国家对财政预算和收支进行统一管理,建立财政监督制度和国家统一 的__税__收__制度。 (5)军事改革:改募兵制为普遍_义__务__兵__役__制;改善军法,给士兵以合理待遇。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4)舆论宣传:为了推动改革,沙皇批准在报刊上公开讨论解放农奴的问题。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2.签署:俄历 1861 年 2 月 19 日。 3.内容 (1)农奴获得人身自由,有权拥有财产、__进__行__诉__讼__和从事工商业。此后地 主再也无权_买__卖___、交换或抵押农民。 (2)农奴可获得一块_份__地___和宅旁园地。 ①农民在向地主缴纳__赎__金__后,才可把份地和宅旁园地归为私有。 ②赎金的 20~25%由农民支付现金,其余由_政__府___垫付,农民要在 49 年内 以“_赎__地__费___”的形式偿还政府。
原创3:第2课 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C、实质变成地主对农民的“合法”掠夺
1、“解放”法令(二一九法令)——废除农奴制
变革经济基础
变革上层建筑
阅读教材100-101页,归纳俄国在其他方面有哪些改革 措施?有什么影响?
2、政治体制方面,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机构
农村:地方自治局 城市:城市杜马 3、司法改革——建立近代司法体系
第七单元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第2课 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亚历山大二世
亚历山大二世(1818—1881) 年轻时广泛出游,到过欧洲,受 到西方文明的影响。自幼接受过 欧洲自由主义思想,专门研究过 农奴制问题,并释放过一批农奴。 1855年开始执政。克里米亚战争 后意识到改革的必要性,开始着 手进行改革。
2、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1)资产阶级不满意自己政治上无权的状况。 (2)广大农民遭受着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 (3)民粹派 号召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3、沙皇遇刺:
1881年3月,亚历山大二世遭暗杀身亡
三、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评价
①性质: 是沙皇实行的自上而下资产阶级性质改革。 是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
内容: 废除旧的等级法庭 实行公开陪审制、建立律师制和陪审制
4、军事方面 缩短服役年限,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 军事管理体系
5、教育方面 鼓励办学,扩大大学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
二、影响
1、 俄国仍然是一个封建君主专制国家,但客观上使 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进一步传入俄国,越来越多的俄 国人看到了差距,变革的愿望日益强烈
国
政治体制方面
农 奴
内容 司法制度方面
制
改
军事、教育方面
革
性质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1课件:7-2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PPT课件

问题
(2)局限性:①废除农奴制改革实质上是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的 “合法”掠夺。改革后,最好的良田为地主所占有;农民所得份地不仅 比原来耕种的份地要小,而且还要缴纳高出地价两三倍的赎金。所 以,当农民真的“解放”以后,实际上已变得一贫如洗了。②1861年改 革很不彻底,它并没有触动沙皇专制制度,保存了大量封建残余。 ③俄国用牺牲农民利益来发展资本主义的方式,必然给正在发展的 资本主义带来不良影响,造成人民购买力降低,国内市场不能充分 活跃起来,广大农民对改革更加不满。
◆ 全书优质试题随意编辑
◆ 课堂教学流程完美展示
◆ 独家研发错题组卷系统
问题
点拨农奴制改革在法律上使广大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扩大了俄国 自由劳动力的来源,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开展;通过改革农民得到了 自己的土地,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促进了俄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第 2课
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1.课程标准 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2.学习要点 (1)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准备。 (2)“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 (3)“二一九法令”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一
二
三
一、1861年改革的酝酿 1.亚历山大二世上台后,国内外形势非常严峻,他意识到只有通过 改革,废除农奴制,才能化解矛盾,巩固统治,重振俄国的大国威望。 为此,他首先借助舆论的力量化解来自封建地主的阻力,同时下令 成立一个秘密委员会讨论解放农奴问题。 2.条件成熟后,亚历山大二世立即使农奴制改革进入公开化,他把 早先成立的秘密委员会更名为农民事务委员会,负责农奴制改革; 下令让各地的封建地主成立委员会,主持改革事宜。
深度点拨虽然俄国社会各阶层对是否废除农奴制和如何废除农奴 制存在着很大的争议,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废除农奴制是维护 农奴主利益和沙皇专制统治的最佳选择。
高中历史72《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自上而下的改革》教案’人民版选修1

史料: 1861 年俄历 2 月 19 日 (3 月 3 日) , 亚历山大二 世签署废除农奴制的法 令和宣言,包括《1861 年 2 月 19 日宣言》 、 《农民改 革法令》等文件,历史上 把这些法令统称“二一九 法令” , 又称 “解放法令” 。 思考 1:请你指出这些农 奴制改革条款中不利于 农民的内容有哪些? ( 1 )在农民与地主缔结 契约之前,农民对地主仍 然有义务,不能真正享受 权利。 ( 2 )赎金高于土地实际 价格,而且农民受到的剥 削的时限很长。 (3)政府限定份地面积, 地主趁机割占农民的好 地,农民实际得到的土地 反而更少。 (4) “村社”将农民由受 个别地主支配转为受整 个地方地主政权的控制。 思考 2:政府给农民的解 放是否是农民想要的解 放? (1)农民想要的解放: 农民要求从地主的土 地上解脱出来,不再依附 于地主,有自己的土地, 经济独立,拥有自己的生 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 2 )农民为得到解放而 付出的代价:巨额赎金, 大量肥沃土地。结果,农 民经济上还是不能自立,
重点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 ——回顾上节内容: 改革的背景——危机笼罩下的俄国
1、 经济上: 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根本原因) 2、政治上:农奴制引发尖锐的社会矛盾 3、思想上:出现反对农奴制和专制统治的新思潮 4、军事上: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加剧社会危机。 (直接原因) 5、统治阶级:亚历山大二世酝酿改革 【课前预习】 1. 1861 年 3 月 3 日, 沙皇___________________签署了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开始改革。 2.政治上:宣布废除____________,给农民____________,农民获得 了自由权和____________等公民权利。 3. 经济上: 规定农民在获得人身解放的同时, 将得到一块____________ 和一块____________,但必须交纳____________和得到地主的同意,份 地的____________要由地主规定。 4. 组织上: 为了管理农民还建立了一种新的管理组织—— “_________” , 把农民纳入了____________的控制之下。 5.1861 年的农奴制改革是一场________________的改良运动,是一场 ______________性质的改革;它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但保有了 ______________, 使俄国逐渐形成了以___________为特征的帝国主义。 6.19 世纪六七十年代,沙皇政府在政治上实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 的改革: 在地方建立了________________, 后来在城市建立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此外,还对________________进行了改革等等。 7.19 世纪末,俄国基本完成了________________,建立一些重要的石 油产地和新兴的工业部门,形成了一些新的________________,资本主 义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教学: 改革的经过——自上而下的改革。 1、时间人物:1861 年俄历 2 月 19 日,亚历山大二世。 2、改革文献: 《1861 年 2 月 19 日宣言》 、 《农民改革法令》 。
俄国农奴制改革

材料三:农民抱怨……负担的义务过重,特别是在原
来利用的附属地面积超过了现有份地的那些地方;他
十二月党人起义
共同主张:
反对沙皇专制 统治,主张废 除农奴制
赫尔岑
车尔尼雪夫斯基
四、克里米亚战争——军事 思考:1、俄国发动克里米亚战争的目的有哪些?
通过对外战争摆脱统治困境; 控制土耳其; 争夺中近东霸权
2、为什么俄国最终战败?根本原因是什么?
制度落后—— 政府的腐败;装备的落后;
恩格斯在谈到这次战争时写道:克里米亚战争 的特点就是一个采用原始生产形式的民族对几个 拥有现代生产形式的民族进行绝望的搏斗。
俄国才能强大
农奴制改革 2·19法令
废除了农奴制,走上资路 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危 机 笼 罩 下 的 俄 国
自 上 而 下 的 改 革
第一课 危机笼罩下的俄国
一、举步维艰的资本主义经济
? 国 二、争取土地和自由的抗争
内 三、敲响农奴制的丧钟
背 景
四、克里米亚战争——国外 五、沙皇的抉择
农奴制
农业方面: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地主已经开始 雇佣自由劳动力代替农奴劳动,在农奴内部也产 生了分化。 工业方面:在19世纪30年代末,俄国开始了工业 革命,机器生产逐步代替手工劳动,工业企业数 目增多,自由雇佣劳动力的使用也增加了。
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19世纪中期俄国与西方经济比较
国别 人均收入 铁产量 铁路长度 制度
☆ 沙皇做出了什么抉择?有哪些因素促使沙皇做出 这样了抉择? 改革立足于谁的利益? 目的是什么?
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第2课: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课标: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一、知识与能力1. 简述2月19日法令主要内容;结合前面所学知识,比较改革前后农奴的利益得失情况。
2..判断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性质,评价改革的意义。
概述俄国19世纪60、70年代上层建筑改革的主要内容,理解俄国进行上层建筑改革的目的和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1.阅读《农民改革法令》的详细条款,将改革之前与改革之后农民的处境相比较,深入理解为什么说农民的“解放”实质上是受到更大程度的剥削。
2.通过总结改革带来的影响,证明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不彻底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客观评价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性质、意义,学习保持客观的态度看待历史事件;培养全面看待事物的思维方式:既能看到事情的积极面,又能看到事情的消极面。
重点:俄国“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
难点:全面正确理解“二一九法令”的历史进步性与局限性。
教学过程【复习导入】十九世纪中期俄国的状况如何?A 政治:农民起义不断,沙皇专制统治受到冲击;B 经济:农奴制的存在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劳动力、资金、市场);俄国工业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西欧;C 思想:反专制统治、反农奴制的新思潮萌动;D 对外:克里米亚战争失败,俄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
【讲授新课】一、改革的酝酿(阅读)1、背景:A 内忧:局势动荡不安(农民起义、十二月党人起义、新思潮的涌动);B 外患:国际地位下降(克里米亚战争失败);2、宗旨:【探究学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现行的农奴领有制不能一成不变,与其等待农奴自下而上地起来解放自己,倒不如从上面来废除农奴制度,解放农奴为好。
——亚历山大二世1856年3月材料二:继续拖延只会引起更大的灾祸,对整个国家,特别是对地主会造成有害的、灾难性的后果。
因而宜尽快通过改革方案。
——亚历山大二世1857年2月思考:亚历山大二世进行改革的目的何在?答案:化解统治危机,重振大国威望。
历史(人教版选修1)课件7.2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 限性。
一、改革的酝酿 1.背景:国内外形势严峻,国内局势动荡,国际地位下 降。 2.目的:化解 矛盾 ,巩固 统治 ,增强国力。
3.表现 (1)历史基础:19世纪以来,俄国统治者意识到 农奴制 的弊 端。 (2)思想基础:借助报纸舆论力量化解来自 封建地主 的阻 力。
土地实际价格的赎金,D项显然与此规定不符。 答案:D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农民还有权赎买他们所居住的房屋,并在获得地 主同意后,购买分配给他们长期使用的土地和其他附属地作为 私产……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 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
——亚历山大二世签署的废除农奴制度的法令
3.评价 (1) 进 步 性 : ① 为 俄 国 资 本 主 义 的 发 展 提 供 了 必 需 的 劳 动 力、市场和资金。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工业有了迅速发展。 政治方面,沙皇专制政权逐步变成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联合 专政,因此它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加速了俄国资 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农奴制的废除是俄国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 碑,它直接影响到俄国历史的发展。
②改革是俄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改革使俄国的生产关系在一 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了生产方式由封建主义向 资本主义的过渡,此后,俄国的资本主义有了较快的发展。③ 改革使广大农奴获得人身自由,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 进了俄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工业革命的扩展。
(2)局限性:①“二一九法令”是妥协的产物。这次改革没有 改变沙皇专制主义的本质,沙皇只是在形势所逼下作了一些 “让步”。②从农奴获得“解放”的实际情况看,改革具有残 暴的掠夺性和欺骗性。③不彻底性。改革后,俄国在政治、经 济、文化等方面仍保留大量的封建残余,这使俄国具有军事封 建帝国主义的特点。大量农奴制的残余,使劳动人民受到资本 主义和封建残余的双重剥削和压迫,所以,彻底肃清封建残余 仍是俄国民主革命的重要任务。
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11600
42000
材料二:据统计,1860-1890年,俄国的生铁产量增加了 2倍,钢产量和棉纺织业都增加了3倍,而煤炭产量增加超 过了19倍,石油产量增加了200多倍.在此期间,俄国整个 工业产量增加了6倍,铁路线增长了35倍多. ——以上材料节选自《俄国社会经济史》
材料三:“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 的改变,那就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 君主制转变道路上的一步,这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 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 的”。 ——列宁《关于纪念日》
改革后俄国还面临着民主革命的任务 如何推翻沙皇余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资产阶级革 命和改革
英国1832年 议会改革 德国统一 1871年 日本明治维 新1868年起 意大利统一 1870年 俄国1861 年改革 美国南北战争 1861-65年
巩固练习
1.为了保证改革顺利进行,亚历山大二世首先 A.取得舆论支持 B.取得农奴主支持 C.广泛出游欧洲 D.讨论拟订改革法案 2.下列改革方案中,最符合俄国历史发展需要的是 A.增加对农奴和土地的控制 B.解放农奴得到赎金投资工业 C.分给农民土地,但农民需要服役 D.把土地分给农奴,不需要农民服役 3.亚历山大二世实行农奴制改革主要目的是 A.废除农奴制 B.化解日益激化的矛盾 C.发展资本主义 D.巩固统治,增强国力
学习目标:
概述 “二一九法令”关于农奴身份、土地、农民管理 等方面的主要内容,认识“二一九法令”的历史进步 性和局限性。 学习重点:俄国 “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 学习难点:全面正确理解“二一九法令”的历史 进步性与局限性
一、改革的酝酿
探究问题:
1.为什么俄国波澜壮阔的斗争没有汇成一股强 大的革命洪流,彻底摧毁整个封建统治? 2.为什么俄国最终选择了改革方式变革社会? 目的是什么? 3.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的相关内容,概括一下亚 历山大二世为改革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4. 从改革的酝酿过程来看,俄国的农 奴制改革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为什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改革的酝酿
1、目的:化解统治危机,增强国力,重振大国威望
2、特点:缓慢而又谨慎
借鉴历史:吸取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尼古拉一世 改革的经验教训 大造舆论:借助报纸舆论宣传,化解改革阻力
3、表现:
组织措施:成立各层次的专门的委员会(秘密委员 会——农民事务委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会) ,讨论、草拟改革方案
展 A.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7、下列关于农奴制改革后农奴地位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很大程度上被束缚在土地上 B.摆脱了单个地主的控制 C.受地主控制的村社严格管理 D.成为完全自由的劳动者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资产阶级革
命和改革
英国1832年 议会改革
俄国1861 年改革
美国南北战争 1861-65年
德国统一 1871年
日本明治维 新1868年起
意大利统一 1870年
D、由村社负责控制农民
三、对“二一九法令”的评(价P97)
1、进步性 ⑴性质:封建地主主持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⑵作用:
A 广大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 B 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了俄国农业乃至经济的发展; C 实现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过渡转变;
2、局限性 A 不彻底性: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仍保留大量封
(2)土地仍属地主所有
能决定农民份地大小和好坏
(3)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 能决定农民应承担的义务
农民赎买份地的条件
•首先现金支付赎金的20%---25% •余款在49年内对政府逐步还本付息
A、要交付赎金
•还清本息后才合法拥有土地
B、承担各种义务
•付清赎金前,须服劳役,付代役租, 不能随意离开赎地
C、服从地主关于份地的决定
建残余,农民很大程度上仍被束缚在土地上;
B 掠夺性:“解放”后的农奴被剥夺得一干二净;
C 欺骗性:改重新革再后受农民盘剥土。地比原来还少,不足以维持生计,
1、俄国1861年改革区别于彼得一世改革的根本点是 A.自上而下的改革 B.受欧洲其他国家的影响 C.代表农奴主阶级的革命 D. 引起社会性质的变化
A.农民须用钱购买商品
B.农民被迫出卖劳动
C.农民须用高价赎买份地 D.农民成为商品
5、改革后1861~1863年间,全国各地有两千多起农民暴 动,这反映了
A.阶级矛盾依然尖锐 B.农民的地位没有丝毫改变
C.农奴制改革没有取得成效
D.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提高
6、农奴制改革的进步性集中表现在 ①封建地主主持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②实现了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变 ③广大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有利于工业革命的扩展 ④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了俄国农业乃至经济的发
个人决心:亚历山大二世决心通过改革解决农 奴制的问题
4、方案: A 农业地区:地主不愿解放家用奴也不愿交土地分给
农民,还希望增加土地和加强对农民的控制; B 工商地区:解放农奴,但农奴要交赎金; C 草原地区:逐步分给农奴土地,但农奴要服劳役。
二、“二一九法令”的颁布
1、历史概念:
2、主要内容:
(1)农奴获得人身自由,享有公民权利
2、在改革方案讨论中,属于工商业发达地区贵族提出 的改革方案的是:
A.通过解放农奴得到赎金投资工业 B.彻底解放农奴 C.逐步分给农民土地,但需要农民服劳役 D. 增加土地,加强对农奴的控制
3、1861年“解放法令”规定土地属于
A.国家 B. 地主 C.农民 D. 资产阶级
4、列宁说1861年改革是“对农民进行残酷的掠夺”,这 主要是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