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论
唯物论和辩证法知识点

唯物论和辩证法知识点一、唯物论知识点。
1. 世界的物质性。
- 物质的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 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
2.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 意识的起源: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 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 意识的内容与形式: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 物质决定意识: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
-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 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事物的发展;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3.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 规律的概念: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 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 规律的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规律是客观的,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 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二、辩证法知识点。
唯物论的分类

唯物论的分类
1. 机械唯物论呀,就像一个只会按照设定好程序行动的机器人!比如说,认为世界完全由物质的机械运动构成,一切都是那么死板,没有一点点灵动的变化。
人难道就只是机械零件的组合吗?当然不是啦!
2. 朴素唯物论,这就好像古人对世界最质朴的认知。
像中国古代的“五行说”,觉得万物由金木水火土组成,多简单直接啊!可世界真就这么单纯吗?
3. 辩证唯物论那可是厉害咯!它就如同一个超级智慧的大脑,能全面、动态地看待世界。
想想我们认识到事物的矛盾和发展变化,这不就是辩证唯物论在起作用吗!
4. 庸俗唯物论,哎呀,就像把复杂的世界简单粗暴地归结为物质。
难道人的思想情感都能用物质直接解释?这也太离谱了吧!
5. 法国唯物论呀,在历史上可有着重要地位呢!就好像黑暗中点燃的火把,照亮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
他们对宗教和封建制度的批判,多勇敢啊!
6. 形而上学唯物论,有点像只看表面不看本质的近视眼。
只强调物质的客观性,却忽视了其他重要方面,这不就是片面的嘛!
7. 历史唯物论简直太重要啦!就像为我们理解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一把钥匙。
看到社会的变迁和发展规律,这不是很神奇吗!
总之呀,唯物论有这么多种分类,每一种都有其特点和意义,它们共同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个奇妙的世界!。
唯物论的原理和方法论

唯物论的原理和方法论唯物论是一种哲学观念,强调物质是世界的基本实体,而意识和精神是物质的产物。
唯物论的原理和方法论对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唯物论的原理和方法论两个方面展开讨论。
首先,唯物论的原理。
唯物论强调物质决定意识,这是其最基本的原理。
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是世界的本原,而意识和精神是物质的产物,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
唯物论认为,世界的发展变化是物质运动的结果,意识和精神的发展也是物质运动的结果。
唯物论的原理还包括对于客观规律的认识和遵循,强调科学性和客观性,反对主观主义和唯心主义。
这些原理构成了唯物论的基本框架,指导着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
其次,唯物论的方法论。
唯物论的方法论强调实事求是,强调从客观实际出发,进行科学的认识和分析。
唯物论的方法论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唯物论的方法论还包括辩证法的运用,强调对事物的全面、系统的认识,反对片面性和片面的认识。
唯物论的方法论还强调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客观存在的,历史发展有其客观规律,人们应当从历史的发展中认识规律,指导实践。
这些方法论对于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唯物论的原理和方法论对于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唯物论的原理强调物质决定意识,强调科学性和客观性,这些原理构成了唯物论的基本框架。
唯物论的方法论强调实事求是,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些方法论对于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唯物论的原理和方法论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对于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唯物论的原理及方法论分别是什么

唯物论的原理及方法论分别是什么
唯物论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1)主观符合客观,一切从实际出发。
(2)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遵循客观规律为基础,规律是客观的。
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利用规律,并为人类造福。
唯物论的原理及方法论
1唯物论的世界观
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
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这种特殊物质的机能,是客观物质对象在人脑中的反映。
②意识具有能动性。
1、意识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事物。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意识一经产生就反作用于物质,加速或延缓客观事物的发展进程。
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推动人的实践活动顺利开展,从而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歪曲地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从而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2唯物论的方法论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客观事实决定我们的工作方针、计划方案等主观的东西,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另一方面,要充分重视和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用正确的思想和科学理论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唯物论的基本原理

唯物论的基本原理
唯物论是一种以物质主义主张物质为最终的实际存在形式的观念论。
是一种关于客观实际的理论,它从多维度研究客观事物世界的本质,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原则,以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而出现的。
唯物论以实际、客观世界为研究论点,以物质为根本性,坚持认为世界客观实际的质变和发展都是由物质来决定的,这即是唯物论的基本原理。
一、客观存在的本质是物质。
唯物论宣布客观存在的本质是物质,即世界的因果联系是物质的因果联系,这就是物质论的根本原则。
物质是客观实际的统一起源,是一切客观现象的基础。
唯物论认为客观存在的本质就是物质。
二、客观世界是由物质来决定的。
唯物论认为,客观世界是由物质决定的,它从一定深度上取代了超自然力量和超然原因,它揭示了自然界中物质转变运动规律,发现了物质转化发展过程,从而使自然界变得可感知、可推断和可控制,这是物质论所探索的最重要的理论范畴。
唯物论把物质的变化视为客观存在的变化,唯物论宣称客观世界是由运动来决定的,世界有客观的质变和运动,客观世界的发展和演变也都是由物质的变化决定的,这一点就是唯物论的基本原理。
唯物论坚持认为,客观物质存在是相互决定的本质,也就是物质是相互决定的,与其余物质产生相互作用,从而形成客观实际的本质,客观物质的变化和演变都是有原因的,就是它的相互作用,物质的变化和发展是客观实存的质也具有本质。
五、认识是物质转化的产物。
唯物论也认为,认识是物质变化的产物,人类认识是通过对客观实际世界的观察、分析和思考来形成的,认识本质上是物质在转化过程中的表现,所以有物质,才有认识,它们之间彼此联系紧密、相互作用。
唯物论和唯心论

唯物论和唯心论
唯物论和唯心论:
一、唯物论
1、定义:唯物论是指世界上存在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实存的物质,而非纯粹的精神结构,在这个世界中没有其他除了物质之外的因素;
2、特征:唯物论认为人的认识和行为都是由物质的客观存在、相互作用以及其发展进化形成的,强调外部客观制约,把客观实际推到最高位置;
3、内涵:唯物论相信自然世界、哲学思想、人类社会文明都是经历了规律发展而形成的,认为物质是一切社会意义的流变和生成的基础,人在唯物论视野下是由物质决定的;
4、概念:唯物论认为,物质比意识拥有更高的优先权,意识只不过是物质的一种表现,是事物的后果,在这一观念下,唯物论的认识论旨在寻求事物的实质,即“唯物”。
二、唯心论
1、定义:唯心论是一种把精神思想置于物质主义之上的思想,它认为除了外部物质存在以外,还有客观不可见的心理存在,并认为心理的结构比物质的结构更为重要;
2、特征:唯心论认为人的认识可以超越物质自身的局限和物质对人的约束,在人的认识行为中只存在精神,强调意识的自我主体性,人的
行为由内在的本性和目的主导;
3、内涵:唯心论认为,人的认识和行为并非完全受物质状态的制约,
心理主体性自由地酝酿了这一行为,它相信人通过自由追求自身内心
价值就可以达到社会公平正义,并认为唯心论可以帮助人们获得更多
的理解力。
4、含义:唯心论的认识论旨在反思人的内在价值,以此发现人的本质,即“唯心”。
而这一认识论还认为人是一种微小的精神实体,他们可以
通过思维和行为在精神上超越对自身外部环境的制约。
辩证法唯物论认识论分别包括什么

“辩证法”、“唯物论”、“认识论”分别包括什么唯物论:物质和意识、主观能动性、客观规律性辩证法:发展观、联系观、矛盾观、创新等认识论:实践观、认识观、真理一、唯物论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正确反映物质,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
2.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地基本前提。
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3.影响意识正确与否的主观因素:立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知识构成、思维方法、精神状态。
4.从实际出发:(1)原理依据:物质决定意识(2)全面、辩证地把握实际。
(3)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二、辩证法1.联系的观点:(1)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①原理内容: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
②方法论: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分析,反对形而上学孤立地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①原理内容: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人们既不能否定事物的联系,也不能把主观联系强加给事物。
②方法论: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
(3)因果关系原理:①原理内容:原因和结果相互区别又可以相互转化。
②方法论:承认因果关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
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能够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4)整体和部分关系原理:①原理内容:整体和部分的区别:含义不同;功能不同:整体具有部分没有的功能;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整体功能小于部分功能之和。
整体和部分的联系: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整体,部分是组成整体的部分。
整体和部分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整体和部分在性能状态上会相互影响。
②方法论:办事情应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唯物论名词解释

唯物论名词解释唯物论,又称物质唯物论,是一种哲学观点,强调物质是世界的基本实在,意味着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
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也是现代科学的基本思想观念。
下面将对唯物论这一名词进行解释。
一、定义和起源唯物论是一种哲学观点,起源于古代中国和古希腊的哲学思想。
在中国,唯物论受到老庄思想的影响,主张“道”是宇宙的根源,物质是无限变化的体现。
而在古希腊,唯物论由早期的自然哲学演变而来,以提出世界的物质起源和变化规律为核心观念。
二、唯物论的基本原理1. 物质决定意识:唯物论认为物质是世界的基础和根源,是意识和精神存在的先决条件。
物质的变化和运动决定了人们的意识和思维。
2.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唯物论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决定了人们的思想和观念。
3.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唯物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们通过实践与物质世界相互作用,从而获得对世界的认识。
三、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唯物论与唯心论是哲学上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
唯心论主张精神是第一性的,是物质的产物,意识决定物质;而唯物论则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物质的属性。
两者的争议涉及到对宇宙本质和人类认识方法的不同看法。
四、唯物论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应用了唯物论的基本原理,认为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变革的基础,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
总结:唯物论是一种哲学观点,强调物质是世界的基本实在,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唯物论与唯心论对立,并且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
唯物论的提出和发展对于今天的科学研究和社会发展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和静止是统一的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 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臵和事物才 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 状态。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 的和绝对的;静止总是暂 时的和有条件的,因而相 对的。 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 运动,绝对运动中包含 着相对静止。
两种错误倾向
形而上学不变论
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
反映。
19
作为客观实在,物质既包括一切 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自然事物,也包括 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感性活动即实践活 动。
20
马克思主义物质范畴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
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1
马克思主义物质范畴的理论意义
整首含义阔大,形象众多。诗境笼统、浑厚、 宽大。
“词境”:尖新细窄。相比诗,词常一首
(或一阕)才一意或一境,形象细腻,含义 精妙。情节更为具体、细致、新巧并涂有更 为浓厚、细腻的主观感情色调。
40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李白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 不可知论。物质这一客观存在是可以认识的对象。
22
马克思主义物质范畴的理论意义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 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23
马克思主义物质范畴的理论意义
42
初从文,廿六乃成,负债十万。觅生计,十 年无休,披星戴月秉烛达旦,蓄十万。不足 购房,遂投股市 。翌年缩至万余,抑郁成疾。 医保曰:不符大病之条例,拒赔。乃倾其所 有入院一周,无药自愈。友怜 之,佘三鹿一 包,冲而饮,卒! —— 80后通史
4、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回答世界上的万事
第
二
讲
正确认识世界的物质本质, 把握唯物主义的一般方法
人类对世界本质的探索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本质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1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2
什么是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 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 和根本观点。
3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理论化
世界观
系统化
哲学
•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
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46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内容
第一,世界是物质的。
第二,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体。
第三,物质世界是按照本身所固有的规律运 动、变化和发展的。
47
物质和运动是统一的
“运动,就最一般的意 义来说,就它被理解为存 在的方式、被理解为物质 的固有属性来说,它包括 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 过程,从单纯的位臵移动 起直到思维。”
特 性 就 是 物 质 的 特 性 。
质 由 原 子 构 成 , 原 子 的
原 子 是 世 界 的 本 原 , 物
原 子
11
2、唯心主义及其基本形式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人的意识是世 界的本原,客 观世界是人的 意识的产物。
物质世界是由某 种非人类、超自 然的“客观精神” 派生的。
12
旗动!
30
3、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 ①从产生上看: ②从生理基础上看: ③从内容上看: 2、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正确 的意识推动事物发展,错误的意识则 阻碍事物的发展。
31
地理环境对性格的影响
• 黑格尔认为, 气候条件不同的地区在历史上所 起的作用是大不相同的,“在寒带和热带上, 找 不到世界历史民族的地盘, ”“历史的真正舞台 所以便是温带”。 • 梁启超:“地理与历史, 最有密切之关系,是读 史者所最当留意也。高原适于牧业, 平原适于 农业, 海滨河渠适于商业。寒带之民, 擅长战争; 温带之民, 能生文明。凡此皆地理历史之公例 也。”。
6
根据对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分 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根据对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 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物质 思维
谁是本原?
精神 存在
7
?
唯物主义
认为物质是世界
的本原,坚持物质第
一性;精神是物质的 产物或表现。
认为精神是世界 的本原,坚持精神第 一性;物质是精神的
41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 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雨霖铃》 柳 永
①、从意识产生的根源上来看,意识是物质 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从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上来看,意识是 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③、从意识产生的内容上看,意识是物质世 界的主观映象。
25
④ 、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 第一,意识的来源、内容是客观的物质世界。人脑 是意识的物质器官,但它不是意识的来源,它不能自动 产生意识。意识的本质还是反映,它只有正确和错误之 分,没有是不是反映的区别。(见马克思语) • 第二,意识的形式(意识本身)是主观的,它不是 客观事物。表现在:它的反映形式是主观的,有感性的 反映形式(如感觉、知觉、表象)、理性的反映形式 (如概念、判断、推理),还有非理性的反映形式(如 情感、意志等);不同主体对同一个对象的反映可能不 同;人们可能近似正确地反映对象,也可能歪曲错误地 反映对象。
26
为什么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人会有不 同的认识?
意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第一,意识的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都是 主观的; 第二,不同主体对同一客观对象的反映 是有差别的; 第三,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只能是近 似的反映,有时甚至是歪曲的反映。
意识的本质:是对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
★意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容上是客观的, ★意识存在着主观差别,但有其客观根源; ★意识能够创造客观世界中并不存在的事物的观 念,但它仍来源于客观世界。
32
东北人与南方人
东北人性格特点 :
对英雄的崇拜,对勇敢、强健、勤劳之品性的认同,正是东北文明 在东北人身上的体现,东北土匪既有杀人越货、打家劫舍的凶残一面, 也有仗义行侠、忠义抗敌的进步的一面,他们的品质可以说是狩猎民族 本性在商业文明时代的变态表现。 打起架来,东北人一定要就近找到武器。如果地上有砖头,决不会拣 土坷垃;地上有铁棒,决不拣木棒;而攻击的部位上,也是找中要害: 如果能打脸,决不打屁股;如果能打心口决不打腿部。
原始社会与奴隶社会的美学比较
1、龙飞凤舞(原始社会):生态盎然、
稚气可掬、婉转曲折、流畅自如的写实 风格
2、青铜饕餮(奴隶社会):狞厉的美。
神秘恐怖但仍然具有某种原始的、天真 的、拙朴的美。美开始具有独立地位
35
36
37
38
39
唐诗与宋词的比较
“诗境”:阔大浑厚。诗常一句一意或一镜,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
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 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 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24
2、马克思主义意识论
4
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是
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
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
关系问题。
—恩格斯
5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 题,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方面:思维与存在何者第一性的问 题, 即世界的本原问题。 第二方面: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即存在是否可以被思维所认识的问题。
——恩格斯
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 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设 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
另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和 承担者,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 唯心主义。
旗动! 慧能
风动!
“既非旗动,亦非风动,仁者 心动。”
“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静者恒静,动者恒动。” 以上是什么观点?
道之大出于天,天不 变,道亦不变。
董仲舒
相对主义诡辩论
赫拉克利特: 看来人不能两次踏 进同一条河流呀
同 一人 条连 河一 流次 。也 不 克 能 拉 踏 底 鲁 进
相对主义诡辩论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
可。
庄子
庄子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 在基础和承担者。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持续性、顺序性、一维性;空 间:广延性、伸张性、三维性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马 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东北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热情豪爽,行侠仗义在东北,常听到这样一 句话:“别谈钱,一谈钱感情就远了”。 有人给东北人下了一个定义:"打仗胆大,经商胆小"。
相对来说,东北的个体户比南方的个体户在经商的胆上就差一大截。 东北的个体户差不多都是小本经营,小打小闹,小富则安,没有多少远 大的理想和抱负,因此,东北的个体户很少能成为大款大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