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 唯物论 基础训练题
马哲练习题(含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A.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B.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问C.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D.一部分哲学的基本问题2、列宁的物质定义揭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 运动B. 物质可以认识C. 物质能为感官感知D. 客观实在性3、就意识的能动性而言,“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这种观点 () A.夸大了意识的作用 B.是唯意志主义的一种表现C.是对意识能动作用的一种正确的揭示D.是唯心主义哲学的一种表4、“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是 ()A.前者是辩证法,后者诡辨论B.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C.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D.二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5、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辩证形式是()A、事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过程B、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C、事物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D、事物不断周而复始循环的过程6、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辩证内容是()A.自我发展、自我完善B.事物发展的周期性、曲折性C.既肯定又否定D.既前进又倒退7、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A.理论高于实践活动B.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C.理论是革命工作的出发点D.理论对实践起决定作用8、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A.观察实验方法B.逻辑推理方法C.矛盾分析法D.归纳演绎方法9、“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句含的哲学道理是()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量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10、人们先设计图纸,然后根据图纸施工建成大楼,这说明()A.意识决定物质B.意识创造物质C.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D.意识依赖于物质11、中国古代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马克思主义哲学题库

第一部分辨证的唯物论一、单项选择题1、哲学是(C)A、关于自然界和社会一般发展的科学B、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C、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D、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世界观2、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B)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B、普遍和特殊的关系C、理论和实践的关系D、精神和物质的关系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B)A、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4、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如何回答 (C) A.世界的运动和发展问题 B.世界的统一性问题C.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D.世界的可知性问题5、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的问题上,唯心主义的根本错误是 (C) A.否认意识对物质的决定作用 B.夸大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C.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D.夸大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D)A、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哲学B、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C、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D、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7、列宁的物质定义是从下列关系界定的(B)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B、物质和意识的关系C.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D、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8、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B)A、运动的绝对性B、客观实在性C、发展的规律性D、本质的可知性9、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是(D)A、客观唯心论的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C、不可知论的观点D、主观唯心论的观点10、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B)A、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B、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C、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性的唯心主义D、把人的意识理解为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11、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 (D)A、世界是物质的B、世界是发展的C、世界在本质上是精神D、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12、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C)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C、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D、对错误及保守思想的彻底克服13、“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马克思主义哲学》特训题库 唯物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特训题库唯物论本关考点:唯物论1. (单选题)“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个命题表明()A.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B. 人脑是意识的源泉C. 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D. 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东西【答案】A【解析】“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一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为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2. (单选题)宋朝画家文与可住宅周围有很多竹子,他一年四季注意观察竹子的变化,对竹子的形态、姿态有透彻的了解,因而画出的竹子生动逼真。
有诗云“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
这一事实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B. 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C.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D. 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答案】D【解析】本题四个选项本身的表述都正确,因此需要进一步理解题干的含义定位选项中表达的含义。
只有D项反映的是意识的本质,“胸有成竹”体现的是意识的能动作用。
3. (单选题)我们看到苹果的形状和颜色,嗅到它的气味,摸到它的光滑,尝到它的滋味,在意识中形成这个苹果的整体感性形象。
这种反映形式属于()。
A. 感觉B. 知觉C. 表象D. 概念【答案】C【解析】感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第一步,通过感觉,我们从内外环境中获取信息,通过知觉,我们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于从环境中输入的信息加以整合和识别,使杂乱无章的刺激具有了意义。
所以A、B两项错误:表象的定义就是事物不在面前时在大脑中留下事物概括性的形象。
由定义可知C项正确;D项明显是错误选项,因此,答案为C。
4. (单选题)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指()。
A. 意识是沟通客观和主观的桥梁B. 意识是客观精神和主观感觉的产物C. 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而内容和源泉是主观的D. 意识的内容和源泉是客观的,而形式是主观的【答案】D【解析】意识之所以成为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因为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唯物论(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唯物论(第三章)本套单元测试共 27 题,共 32 分。
答题得分:32分【题型:单选】【分数:1分】[1] 下列选项属于意识形态的是得分:1分答: DA 语言学B 逻辑学C 数学D 哲学【题型:单选】【分数:1分】[2] 在生产关系体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得分:1分答: AA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B 产品的分配方式C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D 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题型:单选】【分数:1分】[3] 既承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又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这种观点属于得分:1分答: CA 折中主义观点B 相对主义观点C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D 历史唯心主义观点【题型:单选】【分数:1分】[4] 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表现为得分:1分答: AA 一定程度上推动社会的发展B 摆脱历史条件的制约C 改变历史发展的规律D 决定历史时代的特点【题型:单选】【分数:1分】[5] 生产方式包括得分:1分答: CA 劳动者和劳动工具两个方面B 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两个方面C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D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方面【题型:单选】【分数:1分】[6] 现代生产力系统的渗透性因素是指得分:1分答: DA 教育B 管理C 生产资料D 自然科学【题型:单选】【分数:1分】[7] 下列各项中,属于经济社会形态序列的是得分:1分答: BA 渔猎社会B 封建社会C 工业社会D 信息社会【题型:单选】【分数:1分】[8] 社会改革和社会革命都根源于得分:1分答: A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B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C 人口增长和资源匮乏的矛盾D 创新意识和传统观念的矛盾【题型:单选】【分数:1分】[9]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得分:1分答: CA 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的统一B 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的统一C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D 劳动者与劳动工具的统一【题型:单选】【分数:1分】[10] 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从其主体的角度看可分为得分:1分答: CA 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B 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C 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D 先进意识和落后意识【题型:单选】【分数:1分】[11] 划分经济社会形态所依据的标准是得分:1分答: BA 生产力的水平B 生产关系的性质C 社会意识的内容D 政治制度的状况【题型:单选】【分数:1分】[12]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有多种,但最基本的动力是得分:1分答: DA 阶级斗争B 社会改革C 科学技术革命D 社会基本矛盾【题型:单选】【分数:1分】[13] 阶级斗争归根到底是得分:1分答: AA 由物质利益的对立引起的B 由思想观念的分歧引起的C 由政治主张的差异引起的D 由宗教信仰的不同引起的【题型:单选】【分数:1分】[14] 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得分:1分答: AA 劳动工具的状况B 劳动对象的广度C 劳动者的素质D 劳动产品的质量【题型:单选】【分数:1分】[15] 下列选项中属于上层建筑两大组成部分的是得分:1分答: DA 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B 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C 政治法律思想和道德观念D 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题型:单选】【分数:1分】[16] 下列各项属于社会基本矛盾的是得分:1分答: A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B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C 人口增长和资源匮乏的矛盾D 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矛盾【题型:单选】【分数:1分】[17] 社会改革的实质是得分:1分答: CA 社会政治制度的根本改变B 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改变C 社会体制的改善与革新D 社会风气的改善与进步【题型:单选】【分数:1分】[18] 划分阶级所依据的根本标准是各社会集团的得分:1分答: BA 政治立场B 经济地位C 思想观点D 文化水平【题型:单选】【分数:1分】[19]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得分:1分答: CA 社会关系B 交往关系C 经济关系D 竞争关系【题型:单选】【分数:1分】[20]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的提出者是得分:1分答: BA 毛泽东B 邓小平C 江泽民D 胡锦涛【题型:单选】【分数:1分】[21] 社会革命的基本形式是得分:1分答: BA 和平发展B 暴力革命C 渐进改革D 文化宣传【题型:单选】【分数:1分】[22] 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在于得分:1分答: DA 具有自我意识B 具有宗教信仰C 具有语言文字D 制造使用工具【题型:多选】【分数:2分】[23] 正确认识和评价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应该坚持得分:2分答:ABA 历史主义的原则B 阶级分析的方法C 实用主义的原则D 精神分析的方法【题型:多选】【分数:2分】[24] 下列各项属于观念上层建筑的有得分:2分答:BDA 军队和政府机关B 哲学和政治思想C 数学和思维科学D 道德和法律思想【题型:多选】【分数:2分】[25] 下列选项中属于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界定的有得分:2分答:ABDA 劳动是人的本质B 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C 人的本质是人的全部属性的总和D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题型:多选】【分数:2分】[26] 下列选项属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有得分:2分答:ABA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B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C 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规律D 社会革命推动社会发展的规律【题型:多选】【分数:2分】[27] 文化的根本特性有得分:2分答:ACDA 创造性B 无政府性C 自由性D 兼容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册试卷与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辩证唯物主义部分试卷(五)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5分)1、哲学基本问题是()A.思维和存在的问题B.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D.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2、哲学提供的知识是()A.对世界各部分看法的知识总汇B.科学的科学C.整个世界的本质D.整个世界的共同本质和一般规律3、“存在就是被感知”是属于()A.客观唯心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C.庸俗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4、哲学史上,二元论的著名代表是()A.费尔巴哈B.黑格尔C.笛卡尔D.德谟克利特5、哲学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哲学基本问题并作出科学概括和论证的哲学家是()A.马克思B.费尔巴哈C.恩格斯D.黑格尔6、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A.可知性B.存在性C.物质性D.矛盾性7、割裂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的观点属于()A.唯心论B.朴素唯物论C.相对主义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8、只承认绝对运动,不承认相对静止的观点属于()A.相对主义和诡辨论B.主观唯心主义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D.客观唯心主义9、物质的唯一特征()A.可知性B.无限性C.客观实在性D.永恒性10、物质的根本属性是()A.空间和时间B.发展的规律性C.客观实在性D.运动11、人类意识产生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A.语言B.劳动C.人脑D.思维12、认为意识是人脑中分泌出来的特殊物质,这种观点属于()A.朴素唯物主义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庸俗唯物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13、意识“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这是()A.形而上学唯物论的观点B.主观唯心论观点C.辩证唯物论观点D.二元论观点14、意识能动性的最高表现是()A.意识可以反映客观世界B.意识活动具有预见性和创造性C.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D.意识可以通过实践改造世界15、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应该是()A.正确的原则B.人们的主观原望C.领导者的意图D.客观存在的事实16、辩证法回答的是()A.世界的本质问题B.世界的存在问题C.世界的状况问题D.世界的可知性问题17、唯物辩证法把发展理解为()A.事物由一种形态向另一种形态转化B.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C.物质世界的一般变化D.事物的永恒运动18、在原因和结果这对范畴中,原因是指()A.在某一现象之前出现的现象B.被某一现象所引起的现象C.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现象D.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19、假象和本质的关系是()A.假象是非本质的规定B.假象是事物本质的全面规定和表现C.假象是本质的一种规定和表现D.假象不表现事物的本质20、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A.矛盾的同一性B.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C.矛盾的斗争性D.矛盾的调和21、矛盾问题的精髓是()A.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原理B.内因与外因的原理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原理D.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道理22、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是指()A.事物内部属于主要地位的方面B.事物内部好的方面C.事物内部代表事物发展方向的方面D.事物内部维持其存在的方面23、在量变过程中,事物呈现出()A.显著变动状态B.绝对静止状态C.相对静止状态D.飞跃状态24、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指()A.两个完全不同的真理B.真理和谬误的对立C.任何一个真理都具有的两种属性D.不包含错误与包含错误的统一25、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其主要依据是()A.它具有客观实在性B.它具有形式多样性C.它具有社会历史性D.它具有直接现实性二、双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一切哲学都是()A.世界观的理论体系B.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一般规律的科学C.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D.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E.无产阶级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黑格尔的辩证法B.培根的经验论C.康德的认识论D.笛卡尔的唯理论E.费尔巴哈的唯物论3、下列哪些思想是哲学党性原则的正确含义()A.哲学有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B.哲学斗争就是阶级斗争C.哲学不存在超党派的“中派”哲学D.哲学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大阵营E.哲学观点的形成和发展取决于阶级斗争4、一切唯心主义都()A.把精神看作是世界的本质B.在实质上是不可知论C.认为绝对精神产生万物D.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E.由物质到精神的认识论路线5、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A.各种具体物质形态的共性B.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C.人们感觉的复合D.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E.依赖于感觉而存在的东西6、客观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A.客观存在B.绝对精神C.“理”D.“气”E.感觉的复合7、下列哪些理论进一步证明了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的不可分割性()A.宇宙热寂说B.非欧几里德几何学C.牛顿力学D.相对论E.唯能论8、下列哪些判断正确地指出了意识的能动作用()A.凡是意识都有能动作用B.错误思想没有能动作用C.符合目的的思想才有能动作用D.主观越努力,意识推动事物发展的能动作用越大E.意识反映世界是能动作用的表现9、描神画鬼()A.完全是主观杜撰的B.没有其客观基础C.对意识能动作用的否定D.对现实的歪曲而颠倒的反映E.人间力量采取了非人间力量的形式10、承认一切事物都是可以转化的观点有()A、辩证唯物主义B.一切唯物主义C.某些唯心主义辩证法D.一切唯心主义E.机械论11、事物的了解具有()A.连续性B.客观性C.普遍性D.周期性E.间断性12、了解和运动的关系是()A.事物的相互了解、相互作用构成运动B.离开了事物的运动就不可能发生了解和作用C.先有事物的了解,后有事物的运动D.运动之后才能发生各种了解E.了解和运动可以分割开来13、下列现象中,属于因果了解的是()A.电闪雷鸣B.水涨船高C.月晕而风D.白天过后是黑夜E.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14、农民播种时要估计种子的发芽率,从可能性范畴来看,这是()A.区分可能性的程度B.区分可能与不可能C.从质的方面把握可能性D.从数量方面把握可能性E.区分现实可能与非现实可能15、肯定中包含否定,否定中包含着肯定,这种观点是()A.折衷主义观点B.辩证法观点C.形而上学观点D.相对主义观点E.一分为二观点16、割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前进性和曲折性会导致()A.渐变论B.直线论C.庸俗进化论D.均衡论E.循环论17、与感性认识相比,理性认识的特点是()A.主观性B.现实性C.间接性D.抽象性E.直接性18、实践的客观性特征表明实践()A.是人的各种活动B.是人和动物共有的活动C.是一种感性物质活动D.是同主观认识活动相区别的活动E.是一种抽象思维活动19、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是()方法的原型。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练习题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一、本章主要知识要点哲学;世界观;方法论;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可知论;不可知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辩证法;形而上学;物质;运动;静止;时间;空间;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一元论;二元论;意识;意识的能动作用;二、本章练习与思考(一)单项选择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关系问题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C.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2.划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标准是:A.是否承认世界的运动和发展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C.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3.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A.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的唯心主义B.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C.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4..哲学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A.决定和被决定的关系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C.共性和个性的关系5.主观唯心主义的特征是主张:A.只有理性认识才是正确的B.只有感性认识才是正确的C.整个世界都是人的主观精神的产物6.客观唯心主义的特征是主张:A.世界是在人之外的某种客观精神产物的B.个人意识是整个物质世界的本原C.理性认识是最可靠的7.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是从这种总和抽象出来的。
这种观点属于:A.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B.机械唯物主义物质观C.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8.把世界的本质归结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是: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B.唯心主义C.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9.在物质和意识的相互关系中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有复杂结构B.实物性C.客观实在性10.设想存在着不运动的物质的观点是: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11.设想无物质的运动的观点是:A.唯心主义的观点B.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C.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12.俗语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是指:A.时间的有限性B.空间的三维性C.时间的一维性13.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证明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A.时间和空间无限性原理B.时间和空间可变性原理C.时间和空间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的原理14.只承认绝对运动,不承认相对静止的观点是:A.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C.形而上学的观点15.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指:A.意识是沟通客观和主观的桥梁B.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而它的内容和源泉是主观的C.意识的内容和源泉是客观的,而它的形式是主观的16.认为意识是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抹煞意识的主观特征的是:A.唯心主义B.庸俗唯物主义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17.科学家的实践表明,猴子经过训练可以学会用水桶从水缸里打水浇灭燃烧着的火。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复习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复习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B.反映论和先验论的对立C.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D.能动反映论和被动反映论的对立2.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A.实践论B.先验论C.反映论D.从过去的经验出发3.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A.目的和手段的关系B.决定和被决定的关系C.限定和超越的关系D.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4. 从人类实践的构成要素看,载人飞船属于A.实践的主体B.实践的客体C.实践的对象D.实践的手段5.恩格斯指出:“人的思维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
”这说明A.认识是主体的反映B.认识是客体的反映C.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D.认识的内容和模式是由客体提供的6.“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这表明A.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B.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C.人的认识能力是因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D.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7.马克思说:“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
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
”这表明人的才能A.与人的先天生理素质没有关联B.主要来源于后天的实践C.取决于人的主观努力的程度D.是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8.未来学家尼葛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
”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来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B.实践是认识的先导C.实践高于认识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9.在听完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讲课后,一些来自企业的学员感到有些失望,便问他:“你讲的那些内容我们也差不多知道,可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差距会那么大呢?”这位企业家回答说:“那是因为你们仅是知道,而我却做到了,这就是我们的差别。
”这句话表明了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实践具有A.普遍有效性B.客观规律性C.主体能动性D.直接现实性10.“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一古训蕴涵的哲理是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11.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练习题(1)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练习题第一章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观【辨析题】1.唯心主义是人类认识之树上一朵不结果实的花朵。
2.任意一种唯物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
【简答题】1.简述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及特点。
2.简述唯心主义产生和存在的根源。
3.试解答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
【论述题】1.有人说:“不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照样可以取得工作成绩;学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仍然免不了犯错误,这说明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我们的工作没有用处。
”这种说法为什么是错误的?【单项选择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的关系问题。
①思维和存在②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③主体和客体④辩证法与形而上学2.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关系是( )。
①有限和无限的关系②整体和部分的关系③绝对和相对的关系④必然和偶然的关系3.哲学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哲学基本问题并作论证的哲学家是( )。
①马克思②费尔巴哈③恩格斯④黑格尔4.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
①无限和有限的关系②一般和特殊的关系③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④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关系5.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哲学有三个局限性,即( )①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②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③直线性、循环性和盲目性④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看问题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意味着( )。
①人类哲学思想的发展达到了顶峰②科学的哲学体系最终完成③绝对真理的体现④人类优秀哲学思想的集大成且是哲学在更高阶段上发展的起点7.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 )。
①万物皆备于我②心外无物③物是感觉的复合④死生由命,富贵在天【多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容上的革命变革表现在它实现了()。
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②世界观和方法论和统一③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⑤本质和现象的统一2.哲学上的基本派别有( )。
①形而上学②二元论③唯物主义④辩证法⑤唯心主义3.主观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多项选择题1、哲学物质概念经历的基本历史阶段是:①②⑤①古代朴素唯义的物质概念。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③庸俗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④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
⑤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2、人类对“物质”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对“物质”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主要是与:①③⑤①社会实践水平相联系。
②阶级斗争形式相联系。
③科学技术水平相联系。
④地理环境优劣相联系。
⑤哲学发展水平相联系。
3、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认为:①②④①世界的本原是金、木、水、火、土。
②世界的本原是气。
③世界的本原是存在。
④世界的本原是原子。
⑤世界的本原是无。
4、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主要缺陷在于:①②③④⑤①把物质归结为某种“不可分”的实物粒子。
②把原子的属性看成是物质的一般属性。
③把物质的具体表现形态看成是物质的本质。
④混淆了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同哲学物质范畴的界限。
⑤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
5、哲学的物质范畴是:③④①感性地存在着的东西。
②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所认识的某一层次的物质形态。
③从具有无限多样的结构、特性的具体物质形态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④从各种具体事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概念。
⑤与实际存在的事物和现象无关的抽象概念。
6、除“客观实在”这个物质的最本质特性以外,物质还具有一些普遍的特性,这主要有:②③④⑤①实物性。
②结构性。
③层次性。
④规律性。
⑤可知性。
7、哲学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物质结构学说的关系是:①②③④⑤①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②哲学的物质范畴是在总结具体科学理论成就的基础上概括出来。
③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为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研究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④哲学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物质结构学说既有明确的区别又有紧密的联系。
⑤哲学的物质范畴随着各门具体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得到丰富。
8、物质与运动是不可分的,因为:①②③①凡是物质都是运动着的物质。
②凡是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
③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④运动和物质都是实体。
⑤运动和物质实际上是一个东西。
9、凡是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是指:①③⑤①一切形式的运动都有自己的物质主体。
②无所谓有无运动的主体。
③没有脱离物质运动的纯粹的精神运动。
④万物在概念中运动。
⑤社会运动也离不开自己的物质主体——生产方式。
10、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①③④①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②有限和无限的关系。
③运动是无条件的,静止是有条件的。
④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⑤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11、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在于它是:①②④⑤①理解物质多样性的条件。
②把事物区别开来的前提。
③认识事物的唯一途径。
④规定和衡量运动的尺度。
⑤对事物进行科学分析的前提。
12、割裂运动与物质的联系会导致:①④①唯心主义。
②不可知论。
③庸俗唯物主义。
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⑤二元论。
13、坚持运动和物质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在于:①②③④⑤①坚持了运动和物质不可分的原理。
②反对了形而上学的唯物论。
③阐明了精神运动是客观物质世界运动的反映。
④反对于客观唯心主义。
⑤反对了主观唯心主义。
14、“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指的是:②③①时间的绝对性。
②时间的一维性。
③时间的不可逆性。
④时间的客观性。
⑤时间的连续性。
15、下列哪些说法表示了时间的一维性:①②③④⑤①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②失落黄金有分量,错过光阴无处寻。
③光阴好比河中水,一经流去不复回。
④百事宜早不宜迟。
⑤莫说年纪小,人生容易老;莫说时间早,一去没处找。
16、时间和空间的特性表现在:①②③⑤①物质运动是客观的,时空也是客观的。
②时空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③时空的客观实在性是不变的,其具体特性是可变的。
④时空是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的统一。
⑤时空是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17、客观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②③④①客观性。
②绝对精神。
③天理。
④上帝。
⑤物质。
18、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①②③①人的主观感觉。
②“自我”。
③人的心。
④宇宙精神。
⑤绝对观念。
19、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①②③④①同否认世界统一性的二元论观点是根本对立的。
②同认为世界统一于精神的唯心主义一元论是根本对立的。
③同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有本质区别。
④坚持物质世界的多样性的统一。
⑤即认为“世界统一于存在”。
20、科学的物质范畴是:③④①感性的存在着的东西。
②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所认识的某一层次的物质形态。
③从具有无限多样的结构,特性的具体物质形态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④从各种具体事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普遍的哲学概念。
21、列宁对物质的界定体现了:①②③④①彻底唯物主义一元论观点。
②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观点③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观点。
④物质和物质形态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22、列宁对物质的定义:①②③④①揭示了各种具体的,感性的物质形态的共性。
②同把物质归结为某种具体物质实体的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
③揭示了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④同否认外部世界实在性的一切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2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体现了:②③④①一切唯物主义的正确观点。
②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③唯物论和辨证法的统一。
④彻底唯物主义的一元论。
24、物质是运动的:②③④①形式。
②主体。
③内容。
④基础。
25、实践的特点是具有:①②③①客观物质性。
②自觉能动性。
③社会历史性。
④客观规律性。
26、人的实践活动是:①②③④①含有主观精神的活动。
②客观的物质的活动。
③既依赖于环境,也创造环境。
④社会历史性的活动。
27、人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是:①②③①人的实践活动的前提。
②人的实践活动的结果。
③人化了的自然界。
④和人的意志无关而独立存在的。
28、人的意识的主观性方面表现为:①②③④①对事物反映的虚幻性。
②不同主体的意识之间的差别性。
③对客观对象反映的近似性。
④对客观事物反映的超前性。
29、鲁迅说过“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地挥写了。
然而他们写出来的却是三只眼,长颈子,也就是在正常的人体身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长了脖子二三尺而已”。
这段话说明。
人们头脑中的鬼神观念是:②③④①头脑中主观自生的。
②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
③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塑造出来的。
④可以从人世间找到他的原形。
30、《传习录》记载:“先生(指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树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王阳明这一观点的错误是:①②①把人对花的感觉与花的存在等同起来。
②把人对花的感觉夸大成脱离花的独立实体。
③认为人对花的感觉与花的存在具有同一性。
④主张人对花的感觉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31、“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中并在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一命题揭示了:①②③④①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是对立统一。
②在意识中体现了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③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
④观念的东西是对物质的能动反映。
3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中并在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一命题揭示了:③④①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②意识是人脑产生的特殊物质。
③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④观念的东西同物质的东西是具有同一性的。
33、从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来看,“画饼不能充饥”,这是因为:③④①精神与物质不具有同一性。
②精神对物质具有相对独立性。
③观念的东西不能代替物质的东西。
④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不等同事物自身。
34、意识和物质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其对立便是相对的。
这是因为:①②④①意识根源于物质。
②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③意识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④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
35、现代科学家运用电子计算机解决了数学运算,工程设计和科学实验中的一些难题,这表明电脑:③④①具有能动性,创造性。
②具有思维的属性。
③可以代替人脑的一部分活动。
④可以模拟人脑的某些功能。
36、IBM公司制造的“深蓝”计算机战胜了世界顶级国际大师斯帕罗夫,这一事实表明:②④①电脑具有比人脑更高级的运动形式。
②电脑是人脑的延伸,是人类扩展自己智力的工具。
③人脑的运动与电脑一样,归根到底是电子等物质粒子的运动。
④电脑是物化了的人的意识,电脑战胜人脑,实质上是人类自己战胜自己。
第三章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多项选择题1、劳动在人类意识产生的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是因为:①②③④⑤①劳动使人和动物从本质上区别开来。
②劳动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客观的需要。
③劳动使猿脑逐渐变成人脑,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生理基础。
④劳动使作为思维外壳的语言得以产生和发展。
⑤在劳动和语言的推动下,意识的内容不断丰富、形式日益多样化。
2、科学发现,狼孩没有意识,这一事实说明意识的产生:①②③①不是纯粹的生物学过程。
②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的产物。
③不仅是一种物质过程,而且是一种社会过程。
④不仅反映自然界,而且反映社会。
⑤不仅反映世界,而且改造世界。
3、意识的本质是:①④①人脑的机能。
②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
③动物的心理活动。
④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⑤“绝对观念”的产物。
4、人的大脑是:②③①思维的机器。
②意识的物质器官。
③高度复杂而严密的物质体系。
④自我感觉的产物。
⑤人工智能的结晶。
5、现代生理学把外界的具体刺激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引起的条件反射活动叫做第一信号系统,它是:②③①人类所独有的信号系统。
②人和动物所共有的信号系统。
③除人以外的动物所具有的唯一的信号系统。
④除人以外的动物所独有的信号系统。
⑤生物普遍具有的信号系统。
6、现代科学家运用电子计算机解决了数学运算、工程设计和科学实验中的一些难题,这表明电脑:③⑤①具有能动性、创造性。
②具有思维的属性。
③可以代替人脑的一部分活动。
④可以完全取代人脑。
⑤可以模拟人脑的某些功能。
7、人类意识和人工智能的区别在于:①②③④①人工智能是机械的、物理的、电子的过程;人类意识主要是生物的、心理的过程。
②人工智能没有社会性;人类意识却有社会性。
③人工智能是受动的,它只能接受人类意识的“指令”;人类意识则是主动的,它能够支配和操纵人工智能。
④人工智能解决人类给予的任务是机械的被动的过程;人类则具有它意识所特有的能动的创造能力。
⑤人工智能依照客观规律进行“思维”活动;人类意识则不受客观规律的束缚。
8、意识能动性的具体表现是:①②③④⑤①意识活动具有能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意识活动是一个由感性认识不断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能动的过程。
③意识活动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能够探索过去、推测未来的创造性过程。
④意识对于人体的生理活动有能动的调节和控制作用。
⑤意识活动具有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9、精神的物化是指:②③①唯心主义片面夸大精神能动性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