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概论名词解释(资料版)

合集下载

艺术学概论 名词解释

艺术学概论 名词解释

艺术学概论名词解释艺术概论名词解释1、客观精神说艺术史上关于艺术本质问题的一种主要看法,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

主要代表人物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德国古典美学集大成者黑格尔;柏拉图认为,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仅仅是第三性的。

2、主观精神说是艺术史上关于艺术本质问题的一种主要看法,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生命本体的冲动”。

代表人物有德国古典美学的开山祖康德、尼采。

康德认为,艺术纯粹是作家艺术家们的天才创造物,这种“自由的艺术”丝毫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何目的。

3、模仿说或再现说: 艺术史上关于艺术本质问题的一种主要看法,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到后来,更认为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再现”。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

他首先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从而也就肯定了“模仿”现实的艺术真实性。

俄国19世纪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从他关于“美是生活”的论断出发,认为艺术是对生活的“再现”.4、模仿说起源于“模仿”。

这是最古老的一种说法。

主要代表人是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他们认为模仿是人的本能,所有的文艺都是“模仿”,不管是何种样式和种类的艺术。

5、游戏说起源于“游戏”。

这种学说的代表人是 18 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和 19 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称为“席勒一斯宾塞理论”。

这种说法认为,艺术活动或审美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6、表现说起源于“表现”认为表现情感的艺术是所谓“真正的艺术”,艺术是艺术家的主观想象和情感的表现。

代表人物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

7、巫术说此种学说的代表人物是英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

他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最早提出艺术起源于“巫术”的理论主张。

8 、生产劳动说在我国文艺理论界占据主导地位的理论,是认为艺术起源于生产劳动。

代表人物俄国普列汉诺夫和恩格斯.9、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其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艺术概论名词解释

艺术概论名词解释

艺术概论名词解释1、客观精神说:艺术史上关于艺术本质问题的基于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之上的一种主要看法,认为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

主要代表人物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德国古典美学集大成者黑格尔、南北朝时期的刘勰和宋代的朱熹。

柏拉图认为,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仅仅是第三性的,也就是说,只有理式世界才是真实的,而现实世界只是理式世界的摹本,艺术世界则更不真实了,艺术是“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

黑格尔的美学核心是:美就是理念的感性展现.该观点包含了深刻的辩证法思想,认为“理念"是内容,“感性显现"是表现形式。

中国古代则有“文以载道说”.南北朝时期的刘勰认为文是道的表现,道是文的本源。

宋朝朱熹的观点更为极端,认为“文”只不过是载“道”的简单工具,即“犹车之载物"罢了。

2、文以载道说:“文以载道说”是客观精神说在中国的体现。

代表人物有南北朝的刘勰和宋朝的朱熹。

刘勰在《文心雕龙》的首篇《原道》中谈到:文是道的表现,道是文的本源。

刘勰的“道”指的是自然之道与圣人之道的统一。

宋代理学家朱熹在处理文与道的关系上更加极端,他认为“文”只不过是载“道"的简单工具,即“犹车之载物"罢了.朱熹的“道”不仅是文艺的本质,而且是文艺的内容,“文”仅仅作为“道”的工具而已.3、主观精神说:艺术史上关于艺术本质问题的基于主观唯心主义哲学之上的一种主要看法。

这种观点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

代表人物有德国古典主义美学开山鼻祖康德、处于19世纪20世纪转折点上的德国哲学家尼采、宋代严羽的“妙悟说”和明代袁宏道的“性灵说".康德认为艺术纯粹是作家和艺术家们天才的创造物,这种“自由的艺术”丝毫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何目的。

但是康德的先验论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又使他关于美与艺术的论述中充满了一系列的矛盾.尼采则认为人的主观意志是世上万物的主宰,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因。

艺术学概论名词解释

艺术学概论名词解释

艺术学概论名词解释1.艺术创造活动/(过程)艺术创作活动是指艺术家在创作欲望的推动下,运用已掌握的艺术创作本领,以生活中得来的素材为材料,围绕一定的主题倾向,进行艺术思维,从而在头脑中形成比较完整的艺术意象,并能运用艺术语言和各种表现技巧,把它物化为供人欣赏的艺术形象,简言之,即艺术作品的全部创作过程,一般可分为艺术体验、艺术构思和意象物化三个重要阶段。

2.解衣般礴“解衣般礴”出自《庄子》的一段关于绘画活动的著名论述,其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艺术家创作时的自由情态。

借此说明,作为人类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艺术创作活动有其特殊的规律性,它是要求创作者纯化自己的思维,摒除杂念和功利心,以全身心投入其中的一种创造劳动,“解衣般礴”论即强调艺术创作中主体精神的作用,主张人的情感在创作活动中无拘无束的抒发,这一理论对中国艺术创作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3.庖丁解牛出自《庄子》,喻指人的自由获得在于主观精神和客观规律相一致。

艺术创作活动须长期摸索客观规律,使“技”游刃有余,达到自由境界,方能与“道”相通,而且,此外提及的“技”是含规律与含目的的,艺术家只有经过长期的勤学苦练和艰苦的艺术实践,才能达到出神入化、随心所欲如“庖丁解牛”一样的艺术境界,这是中国古典美学理论的一大贡献。

4意在笔先意在笔先是指艺术家在下笔前须先有充分的审美思维活动和立意,意在笔先又称“意在笔前”、“意存笔前”。

传言王维所作《画学秘诀》:“凡画山水,意在笔先”,清代画家方熏将“意”与风格相联系,认为“意”具有奇、高、深、远等特点,因此作品应具有相应的风格。

5“隐含的读者”“隐含的读者”是德国接受美学家伊瑟尔提出的概念,“隐含的读者”不是真实的读者,而是对读者接受能力和视野的潜在考虑,它贯穿于整个艺术创作过程之中,支配和制约着艺术家的创作活动,伊瑟尔指出: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接受并不仅仅通过阅读表现出来,而是贯穿艺术创作的全过程;文学是一种交流的过程,它与读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对话的关系,因此,不论作者是否意识到,他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都会预先设计到“接受模式”,这就是“隐含的读者”。

艺术学概论--名词解释

艺术学概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地精神生产,是为了满足人们地审美需要,它地成果构成了人类光辉灿烂地艺术文化宝库.艺术美:一方面艺术是对客观社会生活地反映,另一方面艺术有凝聚着艺术家主.艺术形象:是反映生活地特殊方式.、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地统一、艺术形象.艺术典型:所谓艺术典型,就是艺术家运用典型化地方法,创造出来地具有栩栩.艺术教育:艺术教育就是美育地核心,它地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地人.艺术任.道德:所谓道德,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地关于善与恶、是与非、正义与非它包括道德意识、道德关系、到地活动等内容.实用艺术:所谓实用艺术,是指实用与审美结合地表现性空间艺术,主要包括建.建筑:是指建筑物和构筑物地通称,是人类用物质材料修建或构筑地居住和活动.园林:所谓园林,是指在一定地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域.工艺美术:又可称为实用艺术,一般是指在创造和外观上具有审美价值,与人类.现代设计:也被称为工业设计或工业美术,是从传统地工艺美术事业中发展起来环境设计:是指人类对于各种自然环境因素和人工环境因素加以改造和组织,对.视觉设计:是指人们为了传递信息或使用标记所进行地视觉形象设计.形式美:从而形成了某些共同地特征和则.造型艺术:是指运用一定地物质材料,通过塑造静态地视觉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情艺术:是指通过一定地物质媒介(音响、人体)来直接表现人地情感,间接它主要是指音乐、舞蹈这两门表现型和表演性艺术.艺术舞蹈:是指专业或业余舞蹈家通过艺术创作在舞台上表演地艺术作品.表演艺术:是指通过演员表演并借助舞台来完成艺术形式,除音乐、舞蹈外,还.戏剧性:就是戏剧艺术通过演员扮演地角色之间地冲突来展开剧情、刻画人物,借以吸引观众,实现其艺术效果和审美作用地特性.戏曲地程式化:是指戏曲演员地角色行当、表演动作和音乐唱腔等,都有一些特戏曲地虚拟性:是指戏曲充分吸收了我国古典美学注重写意性地特点,通过“虚,使演员能够更加充分地利用戏曲舞台有限地时空,更加广阔地反映现实生活与表现思想感情.表演:就是指演员依据剧作家提供地剧本,按照剧本地规定情境和角色地思想感.体验角色:就是演员设身处地地生活在角色地规定情境中,像角色那样去爱、去.体现角色:就是演员用自身地形体动作、言语动作和内心动作把体验角色地结果艺术家:是专门从事艺术生产地创造者地总称.艺术家应当具备艺术地天赋和艺掌握专门地艺术技能和技巧,具有丰富地情感和艺术地修养,能够通过自己地创造性劳动来满足人们特殊地精神需要即审美需要.直接体验:是指艺术家在生活中亲历地所见、所闻、所感、所遇,这些亲身经历激发起艺术家地创作欲望,激发起艺术家生动地想象和丰富地情感.间接体验:是指艺术家从他人地言谈和著作中所吸取地生活经验,这些间接地生感.艺术才能:是指艺术家创造艺术形象地能力,它是先天赋和后天训练培养相融.艺术体验:是指一种活跃地、丰富地、深刻地内心活动,它伴随着强烈地情感情乃至萌发不可遏制地创作欲望.艺术构思:是指艺术家在深入观察、思考和体验生活地基础上,加以选择、加工、一、现象与本质统一、感性与理性统一地审美意象.审美意象:是指在对客体世界审美感知与体验地基础上,融会主观地思想、感情、.艺术传达:是指艺术家借助一定地物质材料和艺术媒介,运用艺术技巧和艺术手成为可供其他人欣赏地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抽象思维:是指运用概念来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地一种思维形式.灵感思维:是指在创造活动中,人地大脑皮层高度兴奋时地一种特殊地心理状态它是在一定地抽象思维或形象思维地基础上,突如其来地产生出新概念或新意象.艺术风格:就是艺术家地创作在总体上表现出来地独特地创作个性与鲜明地艺术艺术流派:是指在中外艺术发展地一定历史时期里,由一批思想倾向、美学主张、.艺术思潮:是指在一定地社会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在一定地社会思潮和哲学思潮.艺术作品:是指艺术生产地成果或产品,它是艺术家运用一定地物质媒介和艺术将头脑中形成地主客体统一地审美意象物态化,创作出来地审美鉴定地对象.艺术语言:是指任何一门艺术都有自己独特地表现方式和手段,运用独特地物质.这种独特地表现方式和手段,就叫做艺术语言.艺术形象;是文艺反映生活地特殊方式.艺术形象总是具有可感地,它是客观因.视觉形象:是指人地眼睛直接感受到地艺术形象,视觉形象地构成材料都是空间听觉形象:是指由人地耳朵直接感受到地艺术形象,听觉形象地构成材料都是时文学形象:是指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等,依靠语言作为媒介来塑造地形艺术意蕴:是指深藏在艺术作品中内在地含义或意味,常常具有多义性、模糊性和朦胧性,体现为一种哲理、诗情或神韵,经常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需要欣赏者反复领会、细心感悟,用全部心灵去探究和领悟,它也是文学作品具有不朽地艺术魅力地根本原因.典型:又称典型人物、典型性格和典型形象,是指艺术作品中塑造地成功地人物意境:是古典美学传统地一个重要范畴.就是艺术中一种情景交融地境界,是艺.意境中既有来自艺术家主观地“情”,又有来自客观现实升华地“境”,“情”和“境”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地,境中有情,情中有境.意境是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熔铸地产物,它是情与景、意与境地统一.艺术鉴赏:是指读者、观众、听众凭借艺术作品而展开地一种积极地、主动地审.注意:它是心理过程最重要地特点,也是审美心理中最重要地因素之一.注意就.感觉:是指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地感觉器官,在人脑中所产生地对事物个别属.蒙太奇:就是通过镜头与镜头、场面与场面地剪辑和组接,来形成完整地电影形想象:是指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地过程.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地一种特殊地反映形式,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地需要.审美直觉:是指人们在审美活动或艺术鉴赏活动中,对于审美对象或艺术形象具.审美体验:是指鉴赏主体在审美直觉地基础上,达到艺术审美活动地高潮阶段,激起丰富地情感,设身处地地生活到艺术作品之中,获得心灵地审美愉悦,把外在物品中地艺术形象转化为鉴赏者自身地生命活动.审美升华:是指鉴赏主体在审美直觉和审美体验地基础上达到一种精神地自由境在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中直观自身,实现本质力量地对象化.共鸣:是指在艺术鉴赏过程中,鉴赏主体在审美直觉和审美体验地基础上,深深所吸引,以至于达到忘我地境界,由此达到鉴赏主体与艺术形象之间契合一致,物我同一,物我两忘.。

艺术学概论

艺术学概论

一.名词解释:艺术概论1.艺术活动:艺术活动,是人们运用审美的方式,对于客体世界予以认知,反映和创造的过程。

2.艺术接受:艺术接受即在传播的基础上,以艺术作品为对象、以鉴赏者为主体,积极能动的消费、鉴赏和批评活动。

3.艺术创作:艺术创作即指艺术家基于自身的审美经验和审美体验,运用特定的的艺术语言和方式,所进行的从审美意象到艺术形象、情境或意境的创造性活动。

4.美育:美育即审美教育,是指运用审美的方式进行教育。

旨在提高人们的审美感受力、审美创造力及审美情趣,以促进其人格的完善及全民族整体素质的提升。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也是事实美育的主要途径。

5、艺术思潮:艺术思潮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由于受到一定的社会思潮和哲学思潮的影响,艺术领域所出现的具有较大影响的思想潮流和创作倾向。

如西方艺术史上先后出现的古典主义思潮、浪漫主义思潮、现实主义思潮、自然主义思潮、自然主义思潮、现代主义思潮和后现代主义思潮。

6、艺术传播:借助于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将艺术信息或者作品传递给接受者的过程。

7、艺术构思:艺术构思,是指艺术家在艺术体验的基础上,以特定的创作动机为引导,以各种心理活动和艺术表现方式为中介,对生活素材进行加工、提炼、组合,形成艺术形象的过程。

8、灵感:灵感是指艺术家在创造活动中,由于大脑皮层的高度兴奋,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是艺术家在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基础上,意识和无意识的相互作用,突然激发的、情绪特别亢奋、极富创造力的精神状态。

9、艺术意象:艺术意象,是艺术家在构思的过程中,将主体的审美情感、审美认识与把握到的客观审美物象相融合,并以一定的艺术表现方式和语言为媒介,所形成的存在于主体观念中的艺术形象或情境。

10、艺术体验:艺术体验,是艺术创作的准备阶段。

它是创造主体在长期积淀的审美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调动情感、想象、联想等心理要素,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进行审视、体味和理解的过程。

11、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艺术家在创作活动中从发现和体验生活到进行艺术构思、形成艺术意象,并将其物化为艺术形象或艺术意境整个过程中所采取的主要的思维方式。

艺术概论名词解释汇总

艺术概论名词解释汇总

16.艺术真实:就是文学创造得基本原则之一,要求作家以主观性感知与诗艺性创造,在其营构得假定性情境中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特别就是那些本质性、规律性得东西得认识与感悟。

这就是一种主观得真实,诗艺得真实,假定得真实,内蕴得真实;它既不像生活真实那样与生活本身就是同一得,又不像科学真实那样能够验证与还原。

17.艺术概括:就是文学创造得基本原则之一,要求作家依据自己得体验与认识对个别或特殊得事物加以独特处理,在主体与客体统一得基础上,创造出具有鲜明得个性与普遍性得艺术形象。

18.情感把握:就是文学创造得基本原则之一,要求作家对自己得创作对象作情感性体验与评价。

情感把握作为一种主体心理过程,内隐着人得政治、经济、文化、伦理、宗教、审美等社会性需要,以及由此而形成得对社会生活得情感性评价。

19.形式创造:就是文学创造得基本原则之一,要求作家赋予自己得创作对象以艺术形式。

形势创造既体现为对内容得内在结构得把握,又体现为利用语言材料及艺术手段(结构、体裁、韵律、表现手法)对内容得外在形态得追求。

20.艺术形式:就是文学作品得存在方式与形态,就是语言标及各种艺术手段得有机组合。

21.现实型文学:就是一种侧重以写实得方式再现客观现实得文学形态。

从两个方面理解:一就是再现客观现实。

这就是现实型文学得主旨。

它强调立足客观现实,正视现实,忠实现实,对现实作冷静得观察、分析,直接揭示现实矛盾。

二就是写实得方式。

这就是现实型文学得主要艺术手段。

现实型文学具有写实得逼真性。

它按生活中各种事物得本来面目,进行精细逼真得描绘。

它以描写见长,描写不夸张、不变形。

客观事物感性状貌与细节得真实,就是它得特色。

22.理想型文学:就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得方式表现主观理想得文学形态。

从两个方面理解:一就是表现主观理想。

这就是理想型文学得主旨。

它突出得主观因素,具有明显得理想主义色彩。

它艺术地创造一个理想得世界,表达作家超越现实得主观愿望。

二就是直接抒情得方式。

艺术学概论名词解释(资料版)

艺术学概论名词解释(资料版)

名词解释1.艺术:(艺术是人对世界的审美的意识形态)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同时也是一种创造审美对象的精神生产活动。

作为一种生产,艺术是感性的、客观的、有目的的、对象化的实践活动;作为一种精神生产,它是再线与表现的同意,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具有能动反映性和一定的意识形态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艺术以创造审美对象/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作为其特有的目的。

2.艺术生产:(艺术创作是人们按照美的规律为了美的目的而进行的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艺术生产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形态,即精神生产。

它具有生产的一般性质,但决定其艺术生产本质的,并不是其物质生产性质,而是其精神生产性质。

它是由马克思提出的,马克思明确提出“艺术生产”的概念有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是艺术活动的生产实践性质;二是艺术活动是作为与物质生产相对应而存在的精神生产的一种特殊方式3.艺术符号:艺术符号是符号学文学批评的术语之一,语出德国哲学家克希尔的《人论》。

卡希尔认为“艺术可以被定义为一种符号语言或符号体系”,它是对“人类经验的构造和组织”。

艺术符号与日常言语符号的差别不再手段而在目的,前者表现美感,后者表现概念。

后者美国学者苏珊-朗格提出“艺术是表现人类情感概念的符号”,他认为艺术符号不单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更是浓缩情感记忆的生命精神。

艺术符号具有任意性的特点,即声音与意义的结合是任意的,而这没有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完全是使用语言的社会集团自然而然地形成习惯。

4.艺术史:艺术史是指艺术发展的历史。

艺术发展是有规律的,探讨艺术发展的规律是艺术理论的重要任务。

艺术发展的规律包括①艺术发展的模式,是指解释艺术发展的客观过程,禅师艺术发展的昨天、今天与明天之间的联系;②艺术发展的动力,是指探究艺术发展的原因,阐释艺术作品与社会发展原因的关系。

5.艺术真实:艺术真实是指艺术家通过艺术形象如实地再现客观世界,表现主观世界。

其内涵包括:①艺术的真实是假定的真实,其形象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或在线,仅再世界或听觉上感到他们的真实存在;②艺术的真实不仅是现象的真实,而且是本质的真实,通过对现象的真实反映达到对本质的把握;③艺术的真实不仅是再现的真实,而且是表现的真实。

艺术概论名词解释

艺术概论名词解释

艺术概论名词解释1. 客观精神说:艺术是“理念”或者“宇宙精神”的体现,代表人物:柏拉图,黑格尔。

2. 主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 代表人物:康德,(1724-1804)欧洲重要的思想家,德国美学开山鼻祖,启蒙运动最后一位主要哲学家,《实践理性批判》,是著名的天文学家,星云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3. 艺术典型:所谓艺术典型,就是艺术家运用典型化的方法,创造出来的具有栩栩如生的鲜明个性并体现出普遍意义的典型形象,艺术典型比起艺术形象来,又具有更强烈的个性与更广泛的共性,艺术典型更加独特,也更加普遍,它是艺术形象的凝练和升华。

4. 审美性:艺术作品必须是人类艺术生产的产品且必须有审美性。

(审美价值)①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②艺术的审美性是真善美的结晶;③艺术的审美性是内容美和形式美得同意。

5. 希勒-斯宾塞理论:由18世纪德国哲学家希勒和19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提出来的。

艺术起源于游戏表现在两个方面:①由于人类具有过剩的精力;②人将这种过剩的精力运用到没有实际效用,没有功利目的的活动中,体现为一种自由的“游戏”6. 希勒:德国哲学家,与歌德其名,并合葬,在他的《美誉书简》中指出,人得“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必须通过“游戏冲动”才能有机的协调起来。

7. 艺术的起源:起源于游戏,模仿,表现,巫术,劳动。

8. 阿尔都塞:提出了“多元决定论”认为任何文化现象的产生,都有多种多样的复杂原因,而不是由一个简单原因造成综上所述:从艺术起源的多元决定论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艺术的产生经历了一个由实用到审美,从巫术为中介,以劳动为前提 9. 三源一体:歌舞乐。

10. 道德:所谓道德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关于善与恶,是与非,正义与非正义等伦理观念和行为规范的综合,它包括道德的意识,道德关系,道德活动等内容。

11. 实用美术:是指实用与审美结合的表现性空间艺术,主要包括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1.艺术:(艺术是人对世界的审美的意识形态)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同时也是一种创造审美对象的精神生产活动。

作为一种生产,艺术是感性的、客观的、有目的的、对象化的实践活动;作为一种精神生产,它是再线与表现的同意,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具有能动反映性和一定的意识形态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艺术以创造审美对象/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作为其特有的目的。

2.艺术生产:(艺术创作是人们按照美的规律为了美的目的而进行的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艺术生产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形态,即精神生产。

它具有生产的一般性质,但决定其艺术生产本质的,并不是其物质生产性质,而是其精神生产性质。

它是由马克思提出的,马克思明确提出“艺术生产”的概念有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是艺术活动的生产实践性质;二是艺术活动是作为与物质生产相对应而存在的精神生产的一种特殊方式3.艺术符号:艺术符号是符号学文学批评的术语之一,语出德国哲学家克希尔的《人论》。

卡希尔认为“艺术可以被定义为一种符号语言或符号体系”,它是对“人类经验的构造和组织”。

艺术符号与日常言语符号的差别不再手段而在目的,前者表现美感,后者表现概念。

后者美国学者苏珊-朗格提出“艺术是表现人类情感概念的符号”,他认为艺术符号不单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更是浓缩情感记忆的生命精神。

艺术符号具有任意性的特点,即声音与意义的结合是任意的,而这没有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完全是使用语言的社会集团自然而然地形成习惯。

4.艺术史:艺术史是指艺术发展的历史。

艺术发展是有规律的,探讨艺术发展的规律是艺术理论的重要任务。

艺术发展的规律包括①艺术发展的模式,是指解释艺术发展的客观过程,禅师艺术发展的昨天、今天与明天之间的联系;②艺术发展的动力,是指探究艺术发展的原因,阐释艺术作品与社会发展原因的关系。

5.艺术真实:艺术真实是指艺术家通过艺术形象如实地再现客观世界,表现主观世界。

其内涵包括:①艺术的真实是假定的真实,其形象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或在线,仅再世界或听觉上感到他们的真实存在;②艺术的真实不仅是现象的真实,而且是本质的真实,通过对现象的真实反映达到对本质的把握;③艺术的真实不仅是再现的真实,而且是表现的真实。

6.艺术美:(自然美在艺术美作品中的集中体现)艺术美是指经过艺术创造实践,爸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美加以概括和提炼,集中地表现在艺术作品中的美。

艺术美是艺术创造的人类审美活动的结晶,是现实生活的经典概括,比希纳是生活中的美更集中、更典型。

艺术美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不仅要反应社会和自然的美,而且要显示艺术家自我心灵的美。

艺术美虽然源于生活,但并不等于生活,它是艺术家的独特创造,是具有一定社会内容的情感形象。

7.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以创造力维核心的新兴产业。

“创意产业”一词最早出现在1998年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

指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和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运用和开发,产生出高附加值的产品,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精力的产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包含: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于只能产权三项内容。

文化创意产业是创意产业的核心,它强调一种主题文化或大文化因素依靠个人(团队)通过技术、创意和产业化的方式开发、营销知识产权。

它只要包括广播影视、动漫、音像、传媒、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工业与设计、雕塑、环境艺术、广告装潢、服装设计、软件和计算机服务等方面。

8.大众狂欢:大众狂欢是当代中国电视文艺理论学中一种对娱乐节目的研究学说。

它将当代中国广播电视艺术“大众狂欢”的场面分为两种:一是以中央电视台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维代表的各类型的综合性电视文艺晚会的兴盛;二、是以娱乐受众为标榜的各类型的游戏娱乐节目的蜂起。

这些娱乐游戏类节目具备一定的大众参与性,它们一改以往综艺节目中观众的被动欣赏为主动介入,将观众拉入节目,使其成为舞台上的主角,如《幸运52》《开门大吉》等,都排起了用明星来拉动收视率的方式,而改用平民参与的方式来引起坐在电视机前的收视群体的共鸣感。

除此之外,还有仿制国外“流行偶像娱乐”的节目。

如《我是歌手》、《爸爸去哪儿》、《两天一夜》、《中国好声音》等以制造平民偶像为噱头的娱乐节目。

9.主体性:主体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

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决定了艺术必然具有主体性的特征。

艺术用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但这种反映绝不是单纯的“模仿”或“再现”,二是融入了创作主题甚至欣赏主题的思想感情,体现出十分鲜明的创造性和创新性。

因此,作为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主体性地体现在艺术生产活动的全过程: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欣赏均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10.形象性:形象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

哲学、社会科学总是以抽象的、概念的形式来反映客观世界,文学、艺术则是以具体的、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和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情感。

各个具体艺术门类,因为它们所塑造的艺术形象的不同而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如雕塑、绘画、电影、戏剧等门类的艺术形象,欣赏着可以通过感官直接感受到,而音乐、文学等门类的艺术形象,欣赏着则必须通过音响,语言文字等媒介才能间接地感受到。

但无论如何,任何艺术都不能没有形象。

艺术形象是主观与客观地统一,内容与形式的同意,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11.审美性:审美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

从艺术生产的角度来说,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以下两个条件:一是它必须是人类艺术生产的产品;二是它必须具有审美价值,即审美性。

正是这两点,使一切艺术品和其他非艺术品区分开来。

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是真善美的结晶,是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统一。

12.艺术形象:艺术形象的内涵是:艺术形象是艺术家的创造,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生动的图画而不是抽象的概念。

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生活的特殊方式,通过对审美主题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交融,经由主题创造出来的蕴含情感的,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成果。

13.艺术典型:艺术典型是指既有鲜明独特的个性,又具有广泛深刻的共性,并达到共性与个性完美结合的艺术形象体系。

艺术典型就是高度真实,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它一方面以肥肠鲜明生动的形象和特殊性充分地、集中地表现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普遍性;同时,它有凝聚着创作主体突出的个性、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审美创造,也就是概括出事务与人物的普遍性和共性,又具有鲜明的,生动的个性和特殊性。

它是普遍性与特殊性、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它要求在个性中体现出共性,在特殊性中体现出普遍性,在偶然中体现出必然性,在现象中体现出本质。

如:鲁迅笔下的阿Q,罗中立的《父亲》,米开朗琪罗的《大卫》。

14.客观精神说:客观精神说是艺术史上关于艺术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之一,认为艺术是“理念”或“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是较早对艺术的本质进行哲学探讨的学者。

柏拉图认为: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二艺术世界仅仅是第三性的;德国古典美学集大成者黑格尔对艺术本质的认识同样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上,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刘勰认为“文”是“道”的表现,“道”是“文”的本源,“道”不仅是文艺的本质,而且是文艺的内容,“文”仅仅是作为“道”的工具。

15.主观精神说:主观精神说是艺术史上关于艺术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之一,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或“生命本体的冲动”。

德国古典主义美学家认为,艺术纯粹是艺术家们的天赐创造物,这种“自由的艺术”丝毫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何目的。

德国哲学界尼采将其推向极端,认为人的主观意志是世界万事万物的主宰,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因。

在中国古代文艺理论批评史上,南北朝时期的文艺评论家把“情”、“志”归结为艺术家个人的心灵和欲念的表现,根本否认文艺与社会现实的联系。

宋代严羽的“妙悟”说和明代袁宏道的“性灵”说,也是把主观精神的表现和抒发当作艺术的本质特征。

16.模仿说:模仿说从古希腊以来很有影响力的一种观点,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发展到后来,更认为是“社会生活的再现”。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个以独立体系来阐明美学概念,成为在他之前的希腊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

他首先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从而也就肯定了“模仿”现实的艺术的真实性。

与此同时,亚里士多德进一步认为,艺术所具有的这种“模仿”功能,使得艺术甚至比它所“模仿”的现实世界更加真实。

俄国19世纪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从他关于“美是生活”的论断出发,认为艺术是对生活的“再现”,是多客观现实的“再现”。

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基本论点是艺术反映现实,但他所理解的现实生活,不仅包括客观存在的自然界,而且包括人们的社会生活,使其更加具有深刻的社会内容。

17.柏拉图: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

柏拉图生于雅典的大贵族家庭,生活在古希腊文明由盛至衰的转折时代,青年时代师从苏格拉底,曾在雅典开辟了一个学园,专门聚众讲学,著书立说,从事学术活动。

柏拉图一生密切关注政治,“改造社会”始终是他思考的重心。

他以“理念论”为中心,建立了欧洲哲学史上第一个庞大的微信主义哲学体系。

泼辣图一生完成著作40多部,大多以对话的方式讨论哲学、美学、伦理、逻辑、政治等问题。

其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理想国》、《大西庇阿斯》、《斐得若》等著作中。

18.《理想国》:又译作《国家篇》、《共和国》等,通过苏格拉底与他人的对话,给后人展现了一个完美优越的城邦。

以苏格拉底为主角用对话体写成,共分10卷,一般认为属于柏拉图中期的作品。

这部“哲学大全”不仅是柏拉图对自己前期哲学思想的概括和总结,而且是当时各门学科的综合,它探讨了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文艺等各方面的问题,以“理念论”为基础,建立了一个系统的理想国方案,《理想国》是西方政治思想传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19.黑格尔:德国哲学家、美学家,德国古典哲学和美学集大成者。

黑格尔出生在斯图加特一个高级军官家庭,他在批判康德的不可知论和主观唯心主义基础上,建立了欧洲哲学史上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他认为思维和存在,本质和现象,相对与绝对是辩证统一的。

黑格尔的美学思想以其哲学为基础,集西方美学理论于大成,把德国古典美学推向顶峰。

他的美学思想主要见于《精神现象学》、《美学》等著作中,尤其是在三卷《美学》著作中,他创立了系统完整的唯心主义美学思想体系。

在《美学》第一卷中提出了他的美学理论的核心定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他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是艺术,或者“美的艺术”,因此美学这门科学的恰当名称是“艺术哲学”或者更确切一点,“美的艺术的哲学”。

对于黑格尔来说,只有艺术美才是真正的美,艺术美高于自然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