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语文毕业班第二次诊断性检测
2020-2021学年高考总复习语文第二次诊断性检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最新第二次诊断性测试语文试卷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本试题分为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单项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多选题和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玉璋,流行的年代起于龙山文化时期,止至两周之际。
考古时,山东、山西等地都出土过不少玉璋,甚至越南北部也有出土。
当然还是以成都平原发现最多,三星堆和金沙都发现了大量玉璋。
璋的形状有点特别,整体为长条形,平薄,上端有刃,下端为方形,像是一把刀。
《说文》说“半圭为璋”,有一定依据。
很多玉璋在下端阑部两侧有牙状突起,因而被称作“牙璋”。
玉璋大小区别明显,大可长达1米有余,小的长不及手指。
出土玉璋最多的是成都金沙遗址,数以百计,超过全国各地发现量总和,可见金沙人对璋特别看重。
金沙玉璋色彩绚丽,形式多样,雕琢精美。
玉璋阑部的齿牙变化较多,繁简不一,有梯形、台形和卷云形,也有抽象的兽首形。
金沙所见小型玉璋也不少,制作也很精细。
这是大璋的微缩制品,有人认为它可能是冥器,也有人认为它是装饰品。
玉璋在三代是重要的礼器,《周礼》有“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之说。
牙璋有特定的用处,如《周礼·春官·典瑞》所说,“牙璋以起军旅,以治兵守”。
注家认为牙璋两侧有突起的牙,而牙象征兵威,所以用牙璋调兵,就像后来用铜虎符调兵一样。
一为牡一为牝,即一雄一雌,调兵时看两件牙璋突起的牙能否合契,合契时就听从调遣。
牙璋可用于调兵遣将,掌控这兵符的,一定是将帅了。
后来掌璋的概念,也在平日的生活中有了些影响,家里若是生个小子,想让他成长为领兵作战的将军,究竟会不会是个将才呢,也许看看他对玉璋有无兴趣就知道了;他若真喜好弄璋,未来战功卓著就是可以期待的了。
2020届四川省成都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诊断性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语文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籍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传统中国对如何读书有过很多讨论,其中,朱熹的《朱子读书法》流传甚广,成为近世士子的读书指南,元代程端礼《读书分年日程》即以此为基础,后又演化出徐与乔《五经读法》、周永年《先正读书诀》等等。
与前现代社会的诸种事情一样,读书之法也存在古今之变,这其中我们尤其应该注意的是,在儒学主导下的传统中国,古人读书不完全如现代社会那般是为了获取新的知识,如果仅仅从知识体量角度而言,那时候总量并不算大。
《论语》首章讲“学而时习之”,这里的“学”是自己体悟觉醒的意思,所以古人说“古之学者为己”,而不仅仅是获取外在知识。
所以,古人特别反对把读书只是当成“辞章记诵”来猎取功名,认为那样背离了读书的本意。
朱子反复提倡读书要“涵泳”,读书应该做到使人“存心复性”“学以成人”并能“经世致用”。
所以,在传统中国的儒学政教体系里,特别重视如何读书也就不奇怪了。
②南宋人陈善在《扪虱新话》中曾对读书法有个精辟总结:“读书须知出入法。
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
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
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
”读书要“求所以入”,就是要孟子所说的能够“知人论世”,熟悉作者的语境和个人品性,这样才能“见得亲切”,真实把握原作者的意图,知道古人的用心之处,以古人为师,矫正自己的言行,进行诚意正心修身齐家的自我治理,这样才能把书读进去。
如果只是读进去,而不知运用,成为词句的奴隶,那只能落得个“两脚书橱”的称号,这不是善于读书的人。
广东省肇庆市2020届高三毕业班第二次统一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doc

肇庆市中小学教学质量评估2020届高中毕业班第二次统一检测题语文本试卷共10页,22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姓名、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卷上。
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卷条形码上的信息与本人所填写信息是否一致。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先用橡皮擦擦干净,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主观题请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作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监考人员将试卷、答题卷一并收回。
5.保持答题卷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代“家”具有三重文化意蕴①从“对话”的视角看中国古代之“家”,不难发现,“家”的功能经历了一个从祭祀、生产再到住所的过程。
换言之,“家”是人与神灵对话、人与自然对话以及人与人对话之所。
②家是人与神灵对话的场所。
祭祀对中国古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不仅是对神灵和超自然对象的臣服,也是人与神灵交流的一种方式。
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祇、人鬼。
天神称祀,地祇称祭,宗庙称享。
天神地祇由天子祭,诸侯大夫祭山川,士庶只能祭祀祖先和灶神。
《孝经·士章疏》就有“祭者,际也,人神相接,故曰际也”的说法。
祭祀就是人与神灵交接对话的一种方式。
③祭祀需要场所,而家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祭祀的场所。
《礼记·王制》曰:“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庶人祭于寝”。
天子七庙指的是四亲(高祖、曾祖、祖、父)庙、二祧(高祖的父和祖父)庙和始祖庙。
诸侯五庙指的是父、祖、曾祖、高祖、始祖之庙。
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而三。
④普通的老百姓只是“寝祭”。
寝祭在古代是一种普遍的对祖先的祭祀方式。
贵族统治者的庙祭,是在寝祭基础上形成的。
四川省成都市2020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二次诊断考试试题

四川省成都市2020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二次诊断考试试题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籍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
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宋以前的中国和宋以后的中国有一个不同,那就是从“贵族一士族"社会,变成了平民社会。
在宋代以前,虽然中国人经常抱怨“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但事实是确实贵族有种。
高门大户往往能传递几百年,底层百姓也永远安于被剥削的命运。
除了起兵造反,或者疆场立功,一个人很难突破玻璃天花板,从底层社会爬到上层社会。
直至唐代,门阀观念的影响仍然十分严重。
而到了宋代,这一切变了。
“贫富无定势”“富儿更替做”(宋代谚语)。
下层社会的人也可以通过个人奋斗,在短时期内改变自己的命运,即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火箭式升入最高层,“骤得富贵”。
富家大族的传递因此变得极为困难,更为常见的情况是“富不过三代"“朝廷无世臣无百年之家”.阶层之间不再有明显界限。
郑樵说:“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故其书散佚而其学不传。
”(《通志·氏族略》)下层文化和上层文化开始融合,开创了中国文化的新境界.这一切发生的第一个原因,是从中唐到五代一百多年的战乱,使得整个社会天翻地覆,那些从汉代传到唐代的相沿几百年的世家大族在这个空前的乱世中,终于被毁灭了。
特别是五代的极度混乱,如同一个炒锅一样,将社会各个阶层颠簸出原来的轨道,上下颠倒,贫富易位。
无数个积累了几百年建起的藏书楼被一把火烧掉,相守了无数世代的大家族分崩离析,原来养尊处优的士族们或死或逃或成为乞丐奴仆,士族阶层连同他们创造的士族文化在整体上被毁灭了,社会成了一锅原子粥。
河南省郑州市2020届高三语文第二次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郑州市2020年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质量预测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木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自近代科学兴起以,人类见证了科学改造世界的力量,也充分享受到了科学成果带来的社会福祉。
科学发展到今天,已经具备了强大的自主性,如果任其无约束地发展,它的潜在成果既有可能造福人类,也有可能摧毁人类。
如何让科学始终朝着善的方向发展,是今天人类亟须解决的问题,科技伦理的兴起也正是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科技伦理的目标很明确,即通过有效的规范,保证科学研究的所有环节都处于伦理的规训下,使研究的整个链条都指向追求善的目的。
科技伦理发生作用的空间结构包括政策环境、研究主体、研究手段、研究对象与研究结果等,这个研究链条的每个环节内都存在伦理缝隙。
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科学就会从人类福祉变成人类的噩梦。
科学是探索未知的事业,其本性是喜欢自由的研究氛围。
由此,人们自然会认为,不应该为科学研究附加任何约束,所有这些约束都是研究的障碍。
这种说法在社会上很有市场。
其实,这是一种短见。
哲学家托德·莱肯曾指出:“我们对人类的有限性的焦虑,致使我们设计出更高级的不变的实在,这就是上帝、形式、道德法则。
”也就是说,我们要设计出一个远离我们的完美王国,去应对我们所面对的不确定现实。
道理很简单,任何时代的人的认知都具有时代局限性,总有一些没有预料到的事情出现。
如果是好的倒也无妨;如果是恶的,其影响就很难消除。
而且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这种可能性不是小了,而是变大了。
为此,预先设置一些高于当下实践要求的伦理规范,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消除未来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危害。
福建莆田2020届高考语文第二次质检试题(含答案)

2020年莆田市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第二次检测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中国古代的思想中,“和”美强调了自然万物的和谐共生,人与人之间的笙磬同音,社会的讲信修睦与和气致祥,更注重这些部分之间相互关系的和谐。
古人认识到,自然、人、社会三者始终处在一个相互影响、彼此制约又协同发展的动态平衡中,彼此间关系的和谐也成为宇宙间流转、生生不息的关键。
我们的祖先在蒙昧时期就关注到生命之源——气,并且将天、地、人三气紧密相连。
地气、天气的上升下降,阴阳、天地相互激荡,再加上雷霆、风雨的滋润,使得四季、日月相互交替,因此形成万物。
万物虽然有数量、大小、形状与本质的差异,但是却能井然有序、各得其所、和谐相处,这是自然中的“和”美所发挥的作用。
“奋至德之光,动四气之和,以着万物之理。
”通过调动四气、调和阴阳来达到和,故而“动己而天地应焉,四时和焉,星辰理焉,万物育焉。
”《礼记·乐记》中写道“乐者,天地之和也”,这体现出宇宙万物和谐平衡的状态,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先民的和谐世界观。
“和”是宇宙之根本性质,是宇宙之真、之善、之美的总来源,既然宇宙的真善美都来自和,那么,我们人工的创造,也应效法天地,以和为根本法则。
在世间万物相融相通的基础上,人们效法天地自然,将人事合于其中,既追求自然的旨趣,又强调人为的秩序;既强调规则,又在一定程度上无为而治;既遵守礼仪制度,又不能完全受它约束,在主张秩序和追求自然两者之间搭建起了一座桥梁。
“《礼记》中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均是达到天下‘大顺’的要素和基质。
”此时的“和”美不仅指自然万物之间的协调统一,更是作为人与天之间沟通的连接点,其最高境界是达到天人和谐。
“乐者敦和,率神而从天”“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
基于儒家“崇天”“敬天”的思想,礼、乐的制作原理模拟了天地的运行规律,将天地作为万物和谐的样本与标准。
新疆乌鲁木齐市2020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新疆乌鲁木齐市2020年高三年级第二次诊断性测试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传统人口红利理论通常从物质资本供给的角度解释第一次人口红利源泉,强调人口抚养比下降带来储蓄率提高,因而有利于经济增长。
相应地,这种理论认为,在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从而人口抚养比提高的情况下,如果具备以下两个条件,则可以获得第二次人口红利。
第一个条件是未雨绸缪的储蓄动机,即人们对老龄社会的来临作出积极反应,为自身养老增加储蓄。
第二个条件是建立能够激励养老储蓄的机制,这就要求发展社会养老保险,同时社会养老保险模式是积累型而不是现收现付型。
一旦为养老进行储蓄的动机得到激发,储蓄率得以持续提高,就能够保障经济增长所必需的资本供給,从而创造出第二次人口红利。
这种观点虽有道理,但并不全面。
我国经历过有利于经济增长的人口转变时期,其间也得益于人口红利,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
在经济增长最快的1980-2010年期间,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年均增长率为1.8%,非劳动年龄人口年均增长率约为-0.2%。
这种人口变化特征,不仅保证了劳动力的充分供給,而且由于新成长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更高,实现了人力资本的不断提升。
低抚养比提高了储蓄率,劳动力无限供给延缓了资本报酬递减,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则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
这些因素,大大促进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
从我国经验可以看出,传统人口红利理论至少有两个缺陷。
第一,传统人口红利理论只强调抚养比这个单一变量。
事实上,有利于经济增长的变量几乎都与人口因素有关,由此形成的更高潜在增长率就是人口红利。
第二,除了传统人口红利理论关注的与人口因素相关的高储蓄率,与人口因素相关的高投资回报率更为重要。
我国获得第一次人口红利的经验表明,获得第二次人口红利的关键不仅在于较高的储蓄率即资本供给,还在于较高的投资回报率。
总体而言,第一次人口红利往往属于一种后发优势,其有利于经济增长只是特定发展阶段的特征。
2020届福建省泉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质量检查语文参考答案

★★★本材料仅限我市内部交流,不得上传网络。
泉州市2020届普通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质量检查语文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1.(3分)A2.(3分)C3.(3分)A(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4.(3分)B5.(3分)C6.(6分)①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互联网普及率,增加贫困村固定宽带用户数。
②加强农村线上金融服务,提供更好的线上信贷资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便捷、更强大的资金支持。
③加强对农村电商的扶持和培训,提高农民收入和就业率,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答对一点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7.(3分)C8.(6分)①讲述故事:“我”是多尔衮生活的知情者、旁观者,通过“我”的所见所闻串连起有关多尔衮的故事,推进小说的情节发展。
②衬托人物:“我”是生活在城市的现代人,与主人公多尔衮在观念上有差异,“我”的存在突出了多尔衮的形象。
③提示主题:对“我”的描写,表达了“我”对生活追求、传统文化等的理解,能提示读者思考小说的主题。
答对一点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6分)①可以拉近“我”和主人公的距离,有助于真切描绘主人公的言行神态,揭示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使小说的叙事写人更真实。
②可以拉近读者与作品人物的距离,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让读者更好地融入作品,产生更自然真切的情感体验。
③可以在观察主人公生活的过程中融入“我”的抒情议论,有助于小说深层思想内涵的揭示,并增强小说的情感色彩。
答对一点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其他答案,可根据观点明确、分析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10.(3分)D11.(3分)B12.(3分)B13.(10分)(1)(5分)回朝不久,受命代理大理寺事务,和桂萼重审李福达一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高考语文毕业班第二次诊断性检测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籍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 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以前的中国和宋以后的中国有一个不同,那就是从“贵族一士族”社会,变成了平民社会。
在宋代以前,虽然中国人经常抱怨“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但事实是确实贵族有种。
高门大户往往能传递几百年,底层百姓也永远安于被剥削的命运。
除了起兵造反,或者疆场立功,一个人很难突破玻璃天花板,从底层社会爬到上层社会。
直至唐代,门阀观念的影响仍然十分严重。
而到了宋代,这一切变了。
“贫富无定势"“富儿更替做"(宋代谚语)。
下层社会的人也可以通过个人奋斗,在短时期内改变自己的命运,即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火箭式升入最高层,“骤得富贵"。
富家大族的传递因此变得极为困难,更为常见的情况是“富不过三代"“朝廷无世臣无百年之家”。
阶层之间不再有明显界限。
郑樵说:“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故其书散佚而其学不传。
"(《通志-氏族略》)下层文化和上层文化开始融合,开创了中国文化的新境界。
这一切发生的第一个原因,是从中唐到五代一百多年的战乱,使得整个社会天翻地覆,那些从汉代传到唐代的相沿几百年的世家大族在这个空前的乱世中,终于被毁灭了。
特别是五代的极度混乱,如同一个炒锅一样,将社会各个阶层颠簸出原来的轨道,上下颠倒,贫富易位。
无数个积累了几百年建起的藏书楼被一把火烧掉,相守了无数世代的大家族分崩离析,原来养尊处优的士族们或死或逃或成为乞丐奴仆,士族阶层连同他们创造的士族文化在整体上被毁灭了,社会成了一锅原子粥。
第二个更主要的原因,就是科举制的成熟。
虽然科举发明于隋,实行于唐,但科举在隋唐两代都没能成为入仕的最主要途径。
况且隋唐两代教育并不普及,只有上层社会才能获得较好的教育环境,因此中举者也都是士族,因此,唐代基本还是一个半世袭的士族社会。
而到了宋代,科举制才真正成为入仕的最主要渠道。
宋朝皇帝们的制度设计,是使全社会通过文字而不是刀枪进行竞争。
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将其他功名利禄之途关闭,只留下科举这一扇门。
他们不仅废除了唐代由当朝显贵公荐举人的惯例,而且打破了唐代科举考试的门第限制,让所有人都能走进考场。
在宋代,只要不是残疾之人,皆可应举,甚至以屠牛为业者,也能赴试。
对于那些拿不起路费的穷人家孩子,国家还给他们应试补贴。
从上古到中古,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一直是由国家严格控制的,即使是最开明的唐代也是如此。
然而有唐到宋,国家对民众生活的控制显著松弛,宋太祖于乾德三年颁布诏令废除夜禁,里坊制也名存实亡。
宋代城镇里面基本可以随处开设商铺,因此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商业街,小商贩也可在各处叫卖,城市景观较以前大变。
《清明上河图》就是里坊制消亡以后城市面貌的反映。
这些现象都显示,从唐到宋,中国社会出现了一个巨大的进步:由等级森严、阶层固化的不自由的社会,向一个更自由、更平等因而也更合理的社会转变。
(选编自张宏杰《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平民的盛世:宋代》)1.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宋代以前的老百姓想要进入上层社会,只能选择起兵造反或是疆场立功的道路。
B.从中唐开始的战乱最终导致传承多代的世家分崩离析,士族文化在整体上被毁灭。
C.在宋代,社会上下阶层之间的界限不再明显,主要体现在科举、婚姻等诸多方面。
D.宋代的平民社会比“贵族一士族”社会更自由和平等,这是中国社会的巨大进步。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用大量篇幅论述了宋代成为平民社会的两个原因:长期战乱和科举制成熟。
B.文章将唐宋两代科举进行了比较,突岀了宋代科举是入仕最主要的制度性渠道。
C.文中引用宋代的谚语,是为了证明在宋代社会,门阀观念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D.文中“原子粥”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士族和士族文化整体毁灭后的社会混乱局面。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富不过三代”是说富贵家族传家不超过三代,其财富都转移到了平民手中。
B.里坊制有利于国家对城市的管制,体现了国家对城市平民生活的严格控制。
C.宋代重视科举教育,不提倡武力,因此宋代的城市比唐代更自由、更繁荣。
D.宋代以前包括唐朝都是属于世袭的贵族社会,宋以后才真正进入了平民社会。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它具有如下一些特点:一是突发性。
突发性指事件的时间、地点、方式、程度等情况,都难以准确把握;对事件起因、规模、事态变化等,也不能事先确定。
二是复杂性,主要指造成原因复杂。
有自然因素造成的,如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有人为因素造成的,如战争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
三是传播的广泛性,某些传染病可能毫无国界地广泛传播。
(摘编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构成要素和主要特征探讨》)材料二作为非典疫情最为严重的地区,当时的中国在疫情防治中暴露出诸多问题。
一方面,部分地方政府对疫情隐瞒不报。
另一方面,当时国内比较缺乏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制度、应急设施。
对于非典一类的新发传染病,彼时并无任何应急预案作为指导依据。
而且,许多医院没有足够的隔离设施,交叉感染严重。
这些都使得疫情难以在初期得到有效控制。
SARS之后,政府加大了对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的决.心和行动。
政策方面,2003年国家公布施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此后又出台了一家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从国家到乡镇逐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医疗救治方面,各地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包括设立专门的传染病医院,扩大医疗救治队伍等。
此外,中央还主导建立了一套信息通报体系,保证疫情信息快速透明地传播。
这一系列建设使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明显提升。
(摘编自《非典十六年之后,中国的防疫体系都有哪些进展?》)材料三2009年,全球爆发甲型H1N1流感疫情,我国政府对此高度重视.迅速组织联防联控,并坚持公开透明地公布疫情信息,使公众能够了解疫情,做好防控。
此外,政府还联合科研机构进行疫苗的研发和生产,仅87天,就研制生产出全球首支获得生产批号的H1N1甲流疫苗。
2014年,西非爆发埃博拉疫情,中国政府积极应援非洲,同时采取国内疫情防范措施,取得了“零感染,零输入”的可喜成绩。
这次疫情抗击还成为我国首次在卫生应急领域走出国门的成功案例。
•事实上,自非典后,我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机制已多次经受住考验,并在实战中不断完善。
国家卫计委卫生应急办主任许树强曾表示,中国经过非典疫情、汶川地震和埃博拉疫情等重要阶段的洗礼,应急能力已大大提升,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摘编自《抗击甲流:中国在行动》)材料四新冠肺炎疫情汹涌袭来,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验。
面对疫情,党中央总揽全局,对抗击疫情作出指示,指明方向。
各级党委政府按照中央决策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全面加强防疫工作,把落实工作抓实抓细。
此外,在疫情面前,我国还坚持防控工作全国一盘棋,联防联控,“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创造了十天十夜建成火神山医院的奇迹。
我国一系列措施有效地防控了疫情芟延,国际社会对此普遍给予肯定。
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表示,“中方行动快速有力,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我们对此表示高度赞赏。
'‘(摘编自《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信心来自哪里》)4.下列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通常突然发生,人们事先难以准确把握某次事件发生的时间、方式、成因等情况,因此在应对时就往往会束手无策。
B.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成因复杂,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战争等人为因素都可能引发公共卫生事件,从而对公众健康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
C.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范围广,某些传染病毒可能会无国界扩散,这需要各国共同应对,国际合作抗击埃博拉疫情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
D.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坚持公开透明地公布疫情信息,这有利于把握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规模、事态发展等信息,做好防控。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应对非典时,我国存在着部分地方政府瞒报疫情信息、缺乏新型传染病应急预案和应急设施等问题,这使得疫情难以在初期得到有效控制。
B.2009年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力的防控措施抗击甲型H1N1流感疫情,还成功研制生产了H1N1甲流疫苗,取得了抗击疫情的胜利。
C.正是因为经历了非典疫情、汶川地震和非洲埃博拉疫情三个重要阶段的洗礼,我国的应急能力才能够大大提升,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D.世界卫生组织对我国有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赞赏,这体现出国际社会对我国疫情防控的肯定,也侧面显示出我国防控疫情能力的提升。
6.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样一次重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国为什么能快速有效地进行防控?请结合材料概括并分析。
(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
丢失的脚步王开岭大,正让城市削掉双足,脚步日渐枯萎。
点与点之间的遥远,让我们望而却步,不得不折叠起双足,换之以轮胎和轨道。
现代人的日常身份,不再是“行人”,而是“乘客”。
北京城,已套上了第6个大呼拉圈,且环距越来越大。
没人再敢把城市当棋拝、视自己为棋子了。
城市的态势只能用涟漪来形容,且是巨石“扑哋”激起的那种。
面对急剧的放扩,没人敢吹嘘熟悉每一条波纹了,连的士司机都像片警那样,专挑熟悉的“片”跑。
由于太大,任何人都只能消费极小一部分,无法从整体上参与它、拥有它。
这是一盘谁也下不完的棋。
人只能在上面流浪,胡乱移动。
某种意义上,已无真正的“北京人"“上海人"“广州人"。
无边无际、日夜更新的城市,所有人都变成了它的陌生客。
据说,法国学者皮埃尔•卡蓝默访问了几座中国城市后感叹:“它们太大了,每一次进入我都忍不住发抖。
"在无界的大面前,脚力是渺小的,所有的腿都会恐惧、自卑、抽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