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埃博拉出血热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合集下载

附1:埃博拉出血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与诊疗方案

附1:埃博拉出血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与诊疗方案

附件1埃博拉出血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埃博拉出血热( Ebola hemorrhagic fever, EHF 是由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 EBV 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

人主要通过接触病人或感染动物的体液、排泄物、分泌物等而感染,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出血和多脏器损害。

埃博拉出血热的病死率高,可达50%-90%。

本病于20 世纪70 年代在非洲首次发现,主要在非洲的乌干达、刚果、加蓬、苏丹、科特迪瓦、利比里亚、南非等国家流行。

一、疾病概述(一病原学。

埃博拉病毒属丝状病毒科(Filiviridae,为不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病毒。

病毒呈长丝状体,可呈杆状、丝状、“L”形等多种形态。

毒粒长度平均1000nm, 直径70-90nm。

病毒有脂质包膜,包膜上有呈刷状排列的突起,主要由病毒糖蛋白组成。

埃博拉病毒基因组是不分节段的负链RNA,大小为18.9 kb,编码7个结构蛋白和1个非结构蛋白。

EBV 可在人、猴、豚鼠等哺乳类动物细胞中增殖, 其中Vero-98、Vero-E6、Hela-229 细胞最敏感。

病毒接种后, 6-7 小时出现细胞病变, 表现为细胞圆化、皱缩, 细胞质内可见纤维状或颗粒状结构的包含体。

给猕猴接种埃博拉病毒后可产生与人类疾病相似的症状体征并引起死亡。

在鸟类、爬行类、节肢动物和两栖类动物细胞内不能复制,在仓鼠与豚鼠中,需多次传代才能引起死亡。

埃博拉病毒包括四种亚型:埃博拉-扎伊尔(Ebola-Zaïre、埃博拉-苏丹(Ebola-Sudan、埃博拉-科特迪瓦(Ebola-Côte d’Ivoire和埃博拉-莱斯顿(Ebola-Reston。

前三种亚型埃博拉病毒已证实能够致人类疾病。

不同亚型毒力不同, Ebola-Zaïre 毒力强, 人感染后病死率高, Ebola-Sudan 次之, Ebola-Côte d’Ivoire 对黑猩猩有致死性, 对人的毒力较弱。

埃博拉出血热医院感染防控措施和转运工作流程

埃博拉出血热医院感染防控措施和转运工作流程

埃博拉出血热医院感染防控措施和转运工作流程一、医院感染防控措施埃博拉出血热是一种严重传染病,针对这种病情,医院需要采取一系列感染防控措施,以确保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安全。

具体防控措施如下:1、强调手卫生:医护人员在照顾患者时,必须时刻强调手卫生,做到洗手频繁,洗手时间充足。

在接触患者前后及涉及体液、伤口、分泌物等情况下洗手,并使用酒精消毒液。

2、戴好个人防护装备:医护人员进入隔离病房,应穿戴防护服、手套、隔离帽、护目镜、呼吸防护器等配备。

医院应严格管理,确保防护装备的规范使用。

3、隔离和消毒:患者应立即隔离,确保没有交叉感染风险。

病房内应实行全封闭、负压控制,确保病原体不会传播到室外环境。

医院应建立完善的消毒制度,确保消毒操作规范,避免病原体残留导致患病率增加。

4、加强医护人员培训:医院应向医护人员提供完备的防护培训,让医护人员了解EBOLA出血热症状及传染途径,掌握防护技能,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二、转运工作流程当患者被诊断出EBOLA出血热后,需要进行转运工作,以避免病毒的进一步传播。

具体的转运工作流程如下:1、医院应当启动相关应急预案:一旦发现EBOLA病例,医院应启动相应应急预案,迅速开展病人转运工作,部署医护人员进行转运操作。

2、患者应当立即隔离:在病房内检测到病原体后,患者应当立即被隔离,隔离病房应实行全封闭,负压控制,防止病原体泄露。

3、医护人员应当穿戴好防护装备:在进行抢救和转运工作时,医护人员应穿戴好防护装备,避免接触病人体液或其他分泌物,确保自身和患者安全。

4、安排好医护人员工作:在进行转运工作时,需要安排好医护人员的工作岗位,确保任务的顺利完成。

5、清洗车辆及其它设备:转运车辆、器材等应定期进行清洗及消毒工作,防止病原体通过这些途径传播。

6、到达目的地:在患者到达目的地后,严格按照转运方案进行处理,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转运结束后,应及时清洗工具,紧急处理意外事件(如防护服泄露,污漬引起的外部环境污染等)。

埃博拉出血热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一版幻灯片PPT课件

埃博拉出血热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一版幻灯片PPT课件
-
13
• (三)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循《医务人员手卫生规 范》(WS/T313-2009)要求,及时正确进行手卫生。
• (四)医务人员暴露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 或排泄物时,应当立即用清水或肥皂水彻底清洗皮 肤,再用0.5%碘伏消毒液或75%洗必泰醇擦拭消毒; 粘膜应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或0.05%碘伏冲洗;发 生锐器伤时,应当及时按照锐器伤的处理流程进行 处理;暴露后的医务人员按照密切接触者进行隔离 医学观察。
• (一)诊疗过程中,应当戴乳胶手套、医用防护 口罩、面罩(护目镜),穿防护服、防水靴或者 密封的鞋和鞋套等个人防护用品,避免无防护接 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或受到其 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的物品及环境;尽量减 少针头及其他锐器的使用,执行安全注射,正确 处理锐器,严格预防锐器伤。
-
12
-
5
• (五)埃博拉出血热患者隔离区域应当严格限制人员出入,医 务人员应相对固定。
• (六)医疗机构应当做好医务人员防护、消毒等措施所需物资 的储备,防护用品及相关物资应符合国家有关要求。
• (七)医疗机构应当严格遵循《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WS/T 367-2012)的要求,做好诊疗器械、物体表面、地面 等的清洁与消毒。
埃博拉出血热医院感染预防与控 制技术指南(第一版)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1
2
• 为 加 强 埃 博 拉 出 血 热 (Ebola Hemorrhagic Fever)医院感染预防与 控制准备工作,最大限度减少医院感 染风险,根据《传染病防治法》、 《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 制定本技术指南
-
一、埃博拉出血热防控的基本要求
-
8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关于埃博拉出血热个人防护技术方案指南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关于埃博拉出血热个人防护技术方案指南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关于埃博拉出血热个人防护技术方案指南一、埃博拉出血热(EVD)概述埃博拉出血热(EVD)是一种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严重烈性传染病,病死率高达90%。

该病毒主要通过接触感染患者或动物的体液、分泌物以及受污染的物体传播,没有特效药物可以治疗。

为了有效防止EVD的传播,个人防护技术方案成为必要。

二、个人防护技术方案1.个人保护装备(1)防护服: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一次性医用防护服,防护服应具备防渗漏、防尘、防雾、防液体喷溅的功能。

穿戴防护服时,应拉亮护目镜和手套,确保无破损。

(2)护目镜:选择无反应的护目镜,具备抗震击、抗撞击的功能,并能完全遮挡眼睛。

在佩戴护目镜时应将护目镜与防护服密封,以保证眼部不受污染。

(3)手套:选择没有穿孔、耐酸碱的手套,并确保手套与防护服无间隙连结。

(4)口罩:佩戴医用防护口罩(N95级别以上),确保口鼻部位被覆盖,并紧密贴合面部以防止空气污染物的进入。

2.个人防护技术措施(1)正确穿戴防护装备:在穿戴防护服前,应进行手卫生。

穿戴时应注意防护服背部的绑带不要过于紧绷,以免造成脱落。

穿好防护服后,再佩戴护目镜和手套。

(2)防护装备脱除:脱去防护服应在专门区域进行,脱下过程中要避免与身体部位接触,应有同行人员指导,并进行相应的手卫生。

(3)手卫生:在病毒暴露后,应立即进行手卫生,使用洗手液或含酒精的免洗手消毒剂洗手,至少进行20秒的洗手程序。

每日使用肥皂和水洗手5次,避免触碰眼睛、鼻子和嘴巴。

(4)避免接触体液:切忌接触可能被污染的体液,如患者和疑似患者的尿液、血液、呕吐物等。

(5)食品和水源安全:避免食用动物肉类,尤其是野生动物,减少生食摄入,避免饮用未经消毒的水源。

3.个人防护环境管理(1)建立临时隔离区:在出现EVD疫情时,应及时建立临时隔离区,加强病毒感染的控制与治理。

(2)强化环境消毒:定期对临时隔离区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使用有效的消毒药剂,确保病毒灭活。

埃博拉出血热医院感染防控措施和转运工作流程

埃博拉出血热医院感染防控措施和转运工作流程

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应妥善处 理,以防止污染环境和医疗设备。
患者应穿戴隔离衣、手套、口罩和护 目镜,以减少病毒通过接触传播的可 能性。
医务人员防护
医务人员应接受培训,掌握正确的防护知识和技能,包括穿戴和脱卸防护用品的步 骤。
医务人员应穿戴符合国家标准的防护服、口罩、护目镜和手套等防护用品,以降低 感染风险。
提高医疗救援能力
加强医疗救援队伍建设,提高医疗救援能力和水平,为应对突发疫 情提供更加全面和专业的支持。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在应对疫情过程中,医务人员长时间处于高强度 工作状态,容易疲劳和疏忽,需合理安排工作和 休息时间。
未来发展方向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与国际社会共同研究和应对埃博拉出血热等疫情,分享经验和教 训,提高全球防控水平。
深入开展科研工作
针对埃博拉出血热等病毒的特点和传播规律,开展深入的科研工作 ,为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中期症状可能包括咳 血、便血、血尿和呼 吸困难等严重出血表 现。
传播途径
接触传播
通过直接接触患者血液、体液、 分泌物和排泄物等,或接触被病 毒污染的环境物品。
空气传播
在封闭、拥挤的环境中,病毒可 通过飞沫传播。
03
医院感染防控措施
患者隔离与防护
患者应被隔离在单间病房,并保持负 压状态,以减少病毒传播的风险。
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前后应进行手卫生,以减少病毒在手上的存活时间和传播机会 。
消毒与灭菌
医院应建立严格的消毒与灭菌制 度,对病房、医疗设备和环境进
行定期清洁和消毒。
患者接触过的物品和环境应使用 含氯消毒剂或其他有效消毒剂进
行处理,以杀灭病毒。
医疗废弃物应按照国家和地方的 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以防止病

《埃博拉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出炉

《埃博拉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出炉

《埃博拉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出炉埃博拉病毒肆虐西非,疫情十分严峻,感染人数预计会继续上升。

9月2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公布《埃博拉出血热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第一版)》(以下简称《技术指南》),对埃博拉出血热患者和密切接触者的管理、医护人员防护等提出要求,以最大限度减少医院感染风险。

目前埃博拉出血热尚无疫苗可以预防,医疗机构应当根据埃博拉出血热的流行病学特点,针对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结合实际情况,建立预警机制,制定应急预案和工作流程。

《技术指南》分别从防控的基本要求、患者及密切接触者的管理、医务人员防护三个方面进行了规范。

要求医疗机构应当针对发热病人做好预检分诊工作。

临床医师应当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史进行排查,对留观、疑似和确诊病例按照相应规定报告。

严格执行首诊医生负责制。

埃博拉出血热患者隔离区域应当严格限制人员出入,医务人员应相对固定。

埃博拉出血热留观病区和定点收治病区应当建立严格的探视制度,不设陪护。

若必须探视时,应当严格按照规定做好探视者的个人防护。

指南明确,对留观、疑似或确诊患者应当采取严格的接触隔离措施,实行单间隔离;非定点医院应当及时将患者转至定点医院诊治。

对于疑似或确诊患者,有条件的应当安置于负压病房进行诊治。

患者诊疗与护理尽可能使用一次性用品,使用后均按照医疗废物处置;必须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先采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后,再按照常规程序进行处理。

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小面积污染等建议使用含消毒成分的吸湿材料覆盖并吸收后按医疗废物处置,再进行相应环境与物品的清洁、消毒;较大范围污染的,首选漂白粉覆盖,待液体吸收后清理,倒入污水处理系统。

对医疗机构内密切接触者立即进行隔离医学观察,隔离医学观察的期限为自最后一次暴露之日起21天。

指南还指出,患者所有的废弃物应当视为医疗废物,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要求,双层封扎,标识清楚。

埃博拉出血热消毒技术及个人防护指南

埃博拉出血热消毒技术及个人防护指南
置防渗漏医疗废物袋,焚烧或高压灭菌
未提及
当前11页,共69页,星期二。
消毒-疫点终末消毒
➢ 终末消毒是指患者离开有关场所后进行的彻底的消 毒处理。
➢ 终末消毒流程
接到任务,准备物资 确定范围,封闭现场 穿戴个人防护装备
估算用量,配置消毒剂 全面消毒 不留死角 脱掉个人防护装备
消毒评价 保证效果 工作结束 撰写报告
➢ EBV属于丝状病毒科,为不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病毒,是一种感染脊椎动物 的病毒
病毒呈长丝状体,可呈杆状、丝状等多种形态
毒粒长度平均1000nm,直径约100nm
l
有脂质包膜,表面有刷状突起的糖蛋白
当前3页,共69页,星期二。
病原学特点
➢ 埃博拉病毒对热有中度抵抗力
在室温及4℃存放1个月后,感染性无明显变化
60℃灭活病毒需要1小时,100 ℃灭活病毒需要5分钟
➢ 埃博拉病毒对紫外线、γ射线、甲醛、次氯酸、酚类等消毒剂和 脂溶剂敏感
当前4页,共69页,星期二。
病原学分型
对人致病性最强 曾引起暴发
扎伊尔型 EBOV
目前已发现5种埃博拉病毒亚型
对人致病性更次 曾引起暴发
对黑猩猩致病性强 对人似较弱
苏丹型 SUDV
消毒水平 高效消毒剂 high-efficacy
中效消毒剂 intermediateefficacy 低效消毒剂 low-efficacy
杀灭微生物种类
常用消毒剂
细菌繁殖体(包括分枝杆菌)、病 含氯消毒剂, 二氧化氯,过氧
毒、真菌及其孢子等,对细菌芽 乙 酸 , 过 氧 化 氢 , 戊 二 醛
孢有一定杀灭作用
当前13页,共69页,星期二。
消毒-消毒方法

埃博拉出血热医院感染防控措施和转运工作流程

埃博拉出血热医院感染防控措施和转运工作流程
优化患者就诊流程,减少患者等待时间,降低交叉感染风险 。
加强患者筛查,对疑似患者及时隔离,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 施。
强化医院清洁消毒和垃圾处理
定期清洁消毒医院环境,包括医疗设施、物体表面、地面 等。
规范垃圾分类和处理,防止医疗垃圾污染环境和传播疾病 。
加强医护人员培训和防护措施
加强医护人员对埃博拉出血热医院感染防控知识的培训,提 高防护意识。
驶员等。
人员培训
02
对参与转运的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确保他们了解转运过程
中的注意事项和应急处理措施。
防护措施
03
参与转运的工作人员需穿戴完备的防护用品,如防护服、口罩
、手套等,以降低感染风险。
转运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病情观察
在转运过程中需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密切观察,及时处理出现的 紧急情况。
信息记录
样品转运
样品收集
医生采集患者的血液、排泄物等样品,并进行初 步处理。
样品包装
样品需在规定的容器中进行包装,容器需经过消 毒处理,并标明患者信息和样品名称。
样品运输
样品需在规定的条件下进行运输,确保样品在运 输过程中不会受到污染和泄漏。
人员转运
人员分类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01
将参与转运的工作人员分为不同的组别,包括医生、护士、驾
转运过程中需对患者病情、样品信息、人员信息等进行详细记录 ,以备后续查阅。
消毒处理
在转运结束后,需要对车辆、设备和人员进行全面的消毒处理, 以防止病毒传播。
05
总结与展望
取得的成绩和经验总结
高效的组织和协调
在疫情期间,迅速建立了高效的组织协调机制,包括医疗、护理、感染控制、实验室等部 门,确保了疫情的有效应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埃博拉出血热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埃博拉出血热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第二版)为加强埃博拉出血热 (Ebola Virus Disease EVD)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准备工作,最大限度减少医院感染风险,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技术指南。

一、埃博拉出血热医院感染防控的基本要求(一)埃博拉出血热是由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

主要通过接触患者或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及其污染物等而感染。

医疗机构应当根据埃博拉出血热的流行病学特点,针对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结合实际情况,建立预警机制,制定应急预案和工作流程。

(二)医疗机构应当针对来自埃博拉疫区的发热、腹泻、疲乏、肌肉痛、头痛等症状的患者做好预检分诊工作。

临床医师应当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史进行排查,对留观、疑似和确诊病例按照相应规定报告。

严格执行首诊医生负责制。

(三)医疗机构应当根据医务人员的工作职责开展包括埃博拉出血热的诊断标准、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等内容的培训,并进行考核。

(四)医疗机构应当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接触隔离及飞沫隔离措施。

(五)患者隔离区域(可疑病例临时留观场所、留观病区和定点收治病区)应当严格限制人员出入,医务人员应相对固定。

建立严格的探视制度,不设陪护。

若必须探视应当严格按照规定做好探视者的个人防护。

定点医院可设置视频探视装置。

(六)医疗机构应当做好医务人员防护、消毒等措施所需物资的储备,防护用品及相关物资应符合国家有关要求。

(七)医疗机构应当严格遵循《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WS/T 367-2012)的要求,做好诊疗器械、物体表面、地面等的清洁与消毒。

二、埃博拉出血热患者及密切接触者的管理(一)埃博拉出血热患者的管理。

1.医疗机构应加强分诊筛查。

预检分诊点发现发热、腹泻、疲乏、肌肉痛、头痛等症状的患者应立即询问流行病学史,对符合“留观、疑似病例”诊断标准的患者,应立即提供口罩,并指导正确佩戴,按照指定路径引导患者至发热门诊诊室,经接诊医师初步判断为留观或疑似病例,隔离在临时隔离场所,及时按照规定上报患者信息,并将患者转至定点医院诊治。

2.留观、疑似或确诊患者应当采取严格的接触隔离措施;留观、疑似患者实行单间隔离;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宜将疑似或确诊患者安置于负压病房进行诊治。

3.患者诊疗与护理尽可能使用一次性用品,使用后均按照医疗废物处置。

4.患者的活动应当严格限制在隔离病房内,若确需离开隔离病房或隔离区域时,应当采取相应措施防止造成交叉感染。

5.患者出院、转院、死亡时,医疗机构应当严格进行终末消毒。

6.患者所有的废弃物应当视为感染性医疗废物,严格依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管理,要求双层封扎、标识清楚、密闭转运、焚烧处理。

7.患者死亡后,应当减少尸体的搬运和转运。

尸体应当用密封防渗漏尸体袋双层包裹,及时火化。

(二)医疗机构内密切接触者的管理。

对医疗机构内密切接触者立即进行医学观察,医学观察的期限为自最后一次暴露之日起21天。

三、物体表面、地面、复用物品等的消毒(一)物体表面的消毒:诊疗设施、设备表面以及床围栏、床头柜、门把手等物体表面首选1000mg/L~2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不耐腐蚀的使用2%双链季铵盐或75%的乙醇擦拭消毒(两遍),每天1~2次。

遇污染随时消毒。

有肉眼可见污染物时应先使用一次性吸水材料沾取5000mg/L~10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或使用能达到高水平消毒的消毒湿巾)完全清除污染物,然后常规消毒。

清理的污染物可按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也可排入有消毒装置的污水系统。

(二)地面的消毒:有肉眼可见污染物时应先使用一次性吸水材料沾取5000mg/L~10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或使用能达到高水平消毒的消毒湿巾)完全清除污染物后消毒。

无明显污染物时可用2000mg/L~5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或喷洒消毒,每天1~2次。

遇污染随时消毒。

(三)复用物品如诊疗器械、器具的消毒:应当尽量选择一次性使用的诊疗用品。

必须复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当专人专用,可采用1000mg/L~2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后,再按照常规程序进行处理。

(四)终末消毒:房间、转运车辆等密闭场所的终末消毒可先用500mg/L的二氧化氯溶液或3%过氧化氢溶液喷雾消毒,推荐用量均为20 ml/m3~30ml/m3,作用30-60分钟后再对重点污染部位、物品、地面等进行消毒处理。

消毒后清水擦拭干净,确保终末消毒后的场所及其中的各种物品不再有病原体的存在。

四、医务人员防护医务人员应根据可能的暴露风险等级,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接触隔离、飞沫隔离和防喷溅等措施。

(一)低风险暴露防护措施。

对预计不会直接接触埃博拉出血热患者或患者的污染物及其污染物品和环境表面的人员,依据《医院隔离技术规范》(WS/T 311-2009)做好标准预防措施。

穿工作服、戴一次性工作帽和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并严格做好手卫生。

(二)高风险暴露防护措施。

直接接触患者或可能接触患者或患者的污染物及其污染物品和环境表面的医务人员,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依据《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增加接触隔离、飞沫隔离和防喷溅等措施。

在诊疗过程中,应当戴双层乳胶手套(推荐外层手套为长袖)、一次性医用防护服、医用防护口罩或动力送风过滤式呼吸器、防护眼罩、防护面屏或头罩、工作鞋、长筒胶靴、一次性防水靴套。

接触患者、患者的污染物及其污染物品和环境表面的医务人员和清洁消毒人员,加穿防水围裙或防水隔离衣。

搬运有症状患者和尸体、进行环境清洁消毒或医疗废物处理时,加戴长袖加厚橡胶手套。

避免无防护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或受到其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的物品及环境。

尽量减少针头及其他锐器的使用,执行安全注射,正确处理锐器,严格预防锐器伤。

(三)个人防护用品使用原则。

1.在进行埃博拉出血热患者的救治工作前,每一位医务人员都需接受正确穿脱防护用品的培训,经过实践操作合格后方可进入隔离区域。

2.医务人员应熟练掌握防护用品的性能及使用方法,穿戴前先检查用品的质量。

防护用品穿脱具体场所根据病房、实验室布局不同和风险评估结果确定。

3.医务人员进入隔离病区前应当正确穿戴好防护用品,保证没有暴露的皮肤,并不得在污染区内再行调整。

穿着应以安全、利于脱卸为原则,并确保诊疗工作能够顺畅进行。

重点做好眼睛、鼻腔、口腔粘膜和手的防护。

4.脱摘防护用品时遵循从污染到洁净的顺序,原则上先脱污染较重和体积较大的物品。

在脱摘过程中,避免接触面部等裸露皮肤和粘膜。

脱摘个人防护用品前如外层有肉眼可见污染物时应当使用一次性吸水材料沾取5000mg/L 的含氯消毒液(或使用能达到高水平消毒的消毒湿巾)擦拭消毒。

使用后的一次性使用防护用品严格按照医疗废物处置,复用防护用品严格遵循消毒与灭菌的流程。

5.穿脱防护用品时应当在经过严格训练的监督人员的监视及指导下正确完成,监督人员需在医务人员穿脱防护用品的过程中给予监督、指导及帮助。

监督人员应充分知晓穿脱防护用品的所有程序,并知晓发生暴露后的处置流程。

穿脱区域应配备穿衣镜。

(四)医务人员穿脱防护用品的建议流程。

1.定点收治医院接诊埃博拉出血热留观、疑似、确诊患者时医务人员穿脱防护用品的建议流程见下图:图1.穿防护用品流程—从清洁区到潜在污染区图3.脱摘流程—从污染区返回潜在污染区图4.脱摘流程—从潜在污染区返回清洁区2. 和定点收治医院相比,非定点收治医院主要承担接诊和转运任务,原则上不涉及侵入性操作,防护应以接触隔离为主,可视具体情况增加一次性防护面屏或头罩、穿防水围裙或防水隔离衣、穿一次性防水靴套等防喷溅隔离措施。

非定点收治医院接诊埃博拉出血热留观、疑似患者时医务人员穿脱防护用品的建议流程见下图:图5.穿防护用品流程图6.脱摘流程(五)正确进行手卫生。

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循《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WS/T313-2009)要求,在诊疗工作和脱摘个人防用品过程中,及时正确进行手卫生。

(六)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处理。

医务人员暴露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或排泄物时,应当立即用清水或肥皂水彻底清洗皮肤,再用0.5%碘伏消毒液或75%洗必泰醇擦拭消毒。

粘膜应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或0.05%碘伏或清水冲洗。

发生锐器伤时应当及时按照锐器伤的处理流程进行处理。

暴露后的医务人员按照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

(七)实验室标本转运要求。

采集标本时应当做好个人防护。

标本转运应当按照A 类感染性物质包装运输要求进行,即应当置于符合规定的具有生物危险标签、标识、运输登记表、警告用语和提示用语的容器内,容器应置于具有防水、防破损、防渗漏、耐高温、耐高压的外包装中,主容器与外包装间填充足够的吸附材料。

标本由专人、专车护送至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专门实验室进行病原学检测,护送过程中的医务人员应当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五、医务人员健康管理(一)应当对参与患者诊治的医务人员进行健康监测,一旦出现埃博拉出血热临床症状,应当立即进行隔离、诊治并报告。

(二)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应按照密切接触者管理,立即进行隔离和医学观察,隔离和医学观察的期限为自最后一次暴露之日起21天。

(三)严密防护下工作的医务人员应当安排好班次进行轮换,合理控制工作时间,注意避免因热负荷引起的相关疾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