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劳动生产率与劳动效益统计

合集下载

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计算公式

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计算公式

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计算公式
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是衡量企业总体劳动效率的重要指标,指示
企业运营状况的综合指数。

企业的劳动效率反映出企业的效益是否提高,可以帮助企业改善效率,提升企业整体效益。

企业全员劳动生产
率计算公式如下:
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全部产值/(全部工资总额+社会保险费+其
他费用)
其中,全部产值指的是在统计期内,全体工作人员为企业创造增
加的价值总和,它包括企业减税前所有利润、收入减去成本等;全部
工资总额是指统计期内企业给员工发放的各类薪金和津贴的累计金额;社会保险费是指企业缴纳的各类社会保险费用;其他费用指企业出资
支付的其他费用(不包括工资总额、社会保险费)的总和。

计算完企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后,可以通过比较其他同类企业的
劳动生产率,来衡量企业的效率水平,从而给予相应的改进方案,促
使企业进一步提升劳动效率,实现企业效益的提高。

此外,企业还可
以结合
自身实际,开展优化结构,提高管理质量,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实现企业的高效发展。

因此,计算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自身运
营状况,把握企业劳动效率,从而提升企业效益,促进企业高效发展。

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标准计算公式

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标准计算公式

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标准计算公式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是评估企业整体生产效率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了企业在单位劳动力投入下所创造的价值。

全员劳动生产率的计算既可以帮助企业评估自身生产效率的水平,也可以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参考指标。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一、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计算公式全员劳动生产率= 产出/ 全员劳动力总投入产出指的是企业在一定时间内所获得的总产出,可以是销售额、产值等;全员劳动力总投入指的是企业在同一时间段内所有员工的总劳动力投入,包括所有员工的工作时间、工资、福利等成本。

根据具体情况,企业在计算全员劳动生产率时还可以结合以下指标:人均劳动生产率是指单位员工在一定时间内创造的产出价值,反映了员工个体的生产能力。

企业可以通过人均劳动生产率来评估员工的工作效率和个人绩效,同时也可以根据人均劳动生产率来对员工进行绩效考核和薪酬激励。

2. 机械化程度= 机械投入/ 全员劳动力总投入机械化程度指的是企业生产过程中机械设备的投入程度,它反映了企业在生产中采用机械化生产方式的程度。

通过机械化程度的计算,企业可以评估自身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水平,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1. 评估企业整体生产效率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是反映企业整体生产效率的重要指标,通过对全员劳动生产率的计算,企业可以及时了解自身的生产效率水平,及时发现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而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改进和提高生产效率。

2. 制定生产计划和考核绩效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的计算结果可以作为企业制定生产计划和考核绩效的重要依据。

通过对企业生产计划的制定和员工绩效的考核,可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实现企业生产目标。

3. 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企业可以通过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来实现生产效率的提高和生产成本的降低。

企业可以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优化生产流程,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浪费,从而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

第五章劳动生产率统计

第五章劳动生产率统计

第五章劳动生产率统计1 简述劳动生产率与经济增加的关系。

答:劳动生产率是一个重要的经济范围,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社会生产进程中,从事生产劳动的效率。

它一般是以一按时期内生产的产出总量与相应的劳动消耗量的比值来表示。

从劳动方面考察,经济增加要紧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劳动力数量的增加,二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提高劳动生产率是进展经济的大体方面。

进展中国家要在经济上赶上和超过经济发达国家,归根结底是要靠提高劳动生产率,要靠比发达国家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2 一样生产率是指社会生产进程中的生产效率,是指生产中全数投入的产出效率。

它是最综合、最全面反映生产效率的概念和指标。

3 边际劳动生产率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每新增一个单位的劳动投入量所带来的产出增加额。

4 劳动生产率可不能等于零,也不可能为负数,劳动生产率的变更较边际劳动生产率要稳固得多。

5 统计中的劳动生产率指标是劳动生产率这一经济范围的数量表现,它是经济理论与经济研究工作中重要的分析指标和评判指标,也是生产治理和劳动治理工作中的重要指标。

6 简述劳动生产率统计的任务。

答:⑴正确地计算各个时期全国的,和各部门、各地域、各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反映他们劳动生产率的水平。

⑵研究和分析不同时期劳动生产率的转变趋势、转变速度和转变缘故,和劳动生产率转变对产品产量变更和劳动力利用量变更的阻碍。

⑶比较分析与先进的劳动生产率水平之间的差距,寻觅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为增强劳动治理、提高劳动生产效劳。

⑷研究分析劳动生产率与职工工资水平变更的关系。

7 劳动生产率的大体公式。

P115答:⑴计算劳动生产率指标所用的产出数量和劳动消耗量指标在时刻范围上必需一致,即只有同期的产出数量和劳动消耗量才能进行比较。

⑵计算劳动生产率指标所用的产出数量和劳动消耗量指标在空间范围上必需一致。

⑶计算劳动生产率指标所用的产出数量和劳动消耗量指标应有直接的依存关系。

⑷同一次生产活动的产出和劳动消耗,可有不同的测量指标来表现。

企业劳动生产率与劳动效益统计

企业劳动生产率与劳动效益统计

学习材料
12
月〔季、年〕平均

产品产量
实际作业工时
• 日劳动生产率= ---------------------×------------
---------------
• 作业工日
实际作业工时
实际

=小时劳动生产率×实际工作日
平均长度
• 作业工日
产品产量
学习材料
实际
13
• 第三节 劳动生产率动态分析
• 劳动生产率与劳动效益均有两种计算公式:
• 〔1〕用单位活劳动消耗量的生产总量或实 际收益来表示,即:

劳动产品总量

际收益
• 劳动生产率=-------------------- 劳动效益 =-------------------

活劳动消耗量
活劳动消耗量
• 〔2〕用单位产量活实际收益的活劳动消耗

汇报期产量
基期产量

=-------------------------------÷----------------------------

汇报期活劳动消耗量 基期活劳动消耗量
• 2、劳动生产率逆指标指数
• 有两种计算方法
学习材料
14
• 二、劳动生产率指数体系 • 劳动生产率的三种指数形式 〔如果求劳动生产率指数时要算三个〕 • 1、三种指数形式的计算方法 • (1)劳动生产率可变组成指数:它说明现象总体平均水平的变动情况,用汇报期和基期

增加值
• 按增加值计算的劳动生产率= - -------------------
• 消耗量
同期活劳动
• 4、按工业销售产值学计习材料算的劳动生产率

人力资源统计学-历年试题1

人力资源统计学-历年试题1

2005年一月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力资源统计学试卷(课程代号:8407)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号码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4分)1.下列不属于企业人力资源统计内容的是()A.劳动报酬统计B.产品销售统计C.职业技能开发统计 D。

劳动保护与劳动环境统计2.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资料的主要来源是()A.统计报表B。

统计台帐 C。

原始记录 D.统计图表3.企业人力资源包括()A。

自费脱产学习人员 B。

由本单位支付工资的计划外员工C。

出国探亲人员 D.参加劳动的在校学生4.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间在平等条件下的竞争实质上是()A.拥有的人力资源的竞争B.企业规模的竞争C.资金的竞争D.产品质量的竞争5.为反映企业人力资源文化素质的构成及变化,可按分组并编制的分布数列,然后进行分析。

()A。

文化程度不同空间 B.文化程度不同时间C.技术程度不同时间 D.技术程度不同空间6。

衡量企业人力资源素质的主要标志是()A。

人的体力水平 B.人的智力水平 C.人的体力和智力水平D.人的文化水平7.企业人力资源素质评价的特点不包括()A.数量化 B.定性化 C。

模糊性 D.动态性8.下列关系正确的是()A.制度工作时间利用率=出勤率+出勤时间 B.制度工作时间利用率=出勤率x出勤时间C.出勤率=出勤时间x制度工作时间利用率 D.出勤率=出勤时间+制度工作时间利用率9。

衡量劳动保护工作水平的标准是()A.工伤事故的频繁程度B.工伤事故的频繁程度和严重程度C.工伤事故的严重程度D.工伤事故的范围10.要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水平,除提高各车间的劳动生产率水平外,还应增加()A.企业中劳动生产率水平高的车间的职工工资B.企业中劳动生产率水平低的车间的工人比重C.企业中劳动生产率水平高的车间的工人比重D.企业的工人人数11。

单位时间内规定的生产合格产品的数量标准,称为()A。

《劳动生产率统计》Word文档

《劳动生产率统计》Word文档

第五章劳动生产率统计1 简述劳动生产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答:劳动生产率是一个重要的经济范畴,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社会生产过程中,从事生产劳动的效率。

它通常是以一定时期内生产的产出总量与相应的劳动消耗量的比值来表示。

从劳动方面考察,经济增长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劳动力数量的增加,二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发展经济的基本方面。

发展中国家要在经济上赶上和超过经济发达国家,归根结底是要靠提高劳动生产率,要靠比发达国家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2 一般生产率是指社会生产过程中的生产效率,是指生产中全部投入的产出效率。

它是最综合、最全面反映生产效率的概念和指标。

3 边际劳动生产率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每新增一个单位的劳动投入量所带来的产出增加额。

4 劳动生产率不会等于零,也不可能为负数,劳动生产率的变动较边际劳动生产率要稳定得多。

5 统计中的劳动生产率指标是劳动生产率这一经济范畴的数量表现,它是经济理论与经济研究工作中重要的分析指标和评价指标,也是生产管理和劳动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指标。

6 简述劳动生产率统计的任务。

答:⑴正确地计算各个时期全国的,以及各部门、各地区、各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反映他们劳动生产率的水平。

⑵研究和分析不同时期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趋势、变化速度和变化原因,以及劳动生产率变化对产品产量变动和劳动力使用量变动的影响。

⑶比较分析与先进的劳动生产率水平之间的差距,寻找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为加强劳动管理、提高劳动生产服务。

⑷研究分析劳动生产率与职工工资水平变动的关系。

7 劳动生产率的基本公式。

P1158 简述劳动生产率的计算原则。

答:⑴计算劳动生产率指标所用的产出数量和劳动消耗量指标在时间范围上必须一致,即只有同期的产出数量和劳动消耗量才能进行比较。

⑵计算劳动生产率指标所用的产出数量和劳动消耗量指标在空间范围上必须一致。

⑶计算劳动生产率指标所用的产出数量和劳动消耗量指标应有直接的依存关系。

⑷同一次生产活动的产出和劳动消耗,可有不同的测量指标来表现。

2018年10月人力资源统计学总复习

2018年10月人力资源统计学总复习

第一章企业人力资源统计学绪论P2(简)企业人力资源的含义:企业人力资源也称企业劳动力资源,是指企业所拥有的具有能够从事生产活动的脑力和体力劳动者。

人力资源从资源的角度,强调劳动力的开发配置、利用与保护。

人力资源是“人”的实物形态。

P3(选)企业人力资源统计学的主要内容有:1.人力资源规模、结构与素质统计;2.劳动时间配置与利用统计;3.劳动效率与劳动效益统计;4.劳动定额统计;5.劳动报酬统计;6.人工成本统计;7.劳动技能开发与鉴定统计;8.劳动关系统计;9.劳动者社会保障统计P3(选)总体的性质: 1.客观性; 2.大量性; 3.同质性与差异性。

P4(选)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与属性的名称。

指标是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

P7(选)统计指标有三种基本形式,分别是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

总量指标:总体在一定时间、地点和条件下总规模或总水平方面的数量特征的指标称为总量指标。

相对指标:同一总体或不同总体的不同数量特征的对比关系。

平均指标:又称平均数。

它是总体一般水平的指标,是各总体单位某数量标志值的代表值。

P19(简、论)论述简单总体的总量指数因素分析原理。

解:对简单总体的总量指数进行因素分析,原理与上述复杂总体的情形是相同的,即质量指标作同度量因素固定在基期,数量指标作同度量因素固定在报告期。

以企业职工工资总额这一总量指标为例。

简单总体是有企业所有职工组成的,工资总额(X)、职工人数(T)和平均工资()是这个简单总体的三个数量特征,这三个数量特征存在以下数量关系¯_D_Dd为质量指标,职工人数即T为数量指标。

工资总额指数为平均工资指数为职工人数指数为相应的指数体系为工资总额绝对数变动的数量关系为P21(简、论)论述简单总体的量指数多因素分析原理。

解:简单总体的指标均分解为两个因素的乘积,其中一个为质量指标,另一个为数量指标。

如果简单总体的某个指标可分解为多个因素的乘积,其基本原理与两因素的情形相同,同样是质量指标作同度量因素固定在基期,数量指标做同度量因素固定在报告期。

劳动生产率计算方法

劳动生产率计算方法

劳动生产率计算方法一、劳动生产率的定义劳动生产率是指单位时间或单位劳动投入所创造的产品或服务数量。

它是衡量劳动效益和生产效率的重要指标,反映了劳动力的利用效果。

二、劳动生产率的计算方法劳动生产率的计算方法主要有两种:全要素劳动生产率和单要素劳动生产率。

1. 全要素劳动生产率全要素劳动生产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综合考虑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如资本、土地等)的投入,计算出的劳动生产率。

全要素劳动生产率的计算公式如下:全要素劳动生产率 = 产出值 / (劳动力× 生产要素投入)其中,产出值是指一定时间内的总产出量,劳动力是指参与生产的劳动者数量,生产要素投入是指除劳动力外的其他生产要素的投入量。

2. 单要素劳动生产率单要素劳动生产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仅考虑劳动力的投入,计算出的劳动生产率。

单要素劳动生产率的计算公式如下:单要素劳动生产率 = 产出值 / 劳动力其中,产出值和劳动力的定义同上述全要素劳动生产率的计算方法。

三、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劳动生产率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包括技术水平、劳动力素质、生产组织和管理水平等。

1. 技术水平: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生产工艺能够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升。

2. 劳动力素质:高素质的劳动力具有更高的生产能力和创造力,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

3. 生产组织和管理水平:合理的生产组织和高效的管理能够优化生产过程,提高劳动生产率。

四、劳动生产率的意义和应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以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目标,对企业和国家的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劳动生产率也是评估劳动力市场供需状况、劳动力成本和劳动力效益的重要指标。

在企业层面,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利润,改善竞争地位,提高员工收入水平。

在国家层面,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可以推动经济发展,提升国家的整体竞争力。

五、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策略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企业和国家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 投资于技术创新和研发,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工艺,提高生产效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