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8次课程改革PPT课件
建国以来基础教育的8次课程改革

建国以来基础教育的8次课程改革 “文革”结束,拨乱反正。
1978年颁发《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统一规定全日制中小学学制十年,小学五年,中学五年。
1980年出版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统编第五套中小学教材。
第六次 1986-19911986年《 义务教育法》出台。
国家教委公布了义务教育教学计划初稿,突出了新型教育方针的具体要求,适当增加了基础学科的教学时数,在教学计划中给课外活动留出固定的足够的空间。
第七次:1992--1998年。
1993年,中共中央颁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发[1993]3号)。
1994年,国务院颁发《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国发[1994]39号)。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正式颁发。
在此期间,国家教委正式颁发《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方案(试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
教学计划改为课程计划。
小学和初中的课程整体设计。
课程结构由学科类课程和活动类课程组成,还留有地方课程。
前七次改革的简评:1:注重课程内容量的增减,忽视课程自身结构的调整。
2:课程改革缺乏必要的理论论证和指导。
3:主要体现课本的改革。
基础教育课程经过多次改革,取得了瞩目的成果,初步实行一纲多本的教材多样化政策,打破了单一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经验,素质教育日益得到重视并逐步走进课堂,课程管理模式打破了过于集中的格局。
当然缺点也非常明显:课程目标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忽视态度、情感与价值的培养,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并且过于注重书本知识,导致学生负担过重,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缺乏整合,课程实施过分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学习方式,课程评价过于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评价方式单一化,缺乏体现最新评价思想和观念的有效评价方法与策略等。
第八次:始于1999年。
第八次课程改革课件

制定详细的课程规划,明确课程目标、内容、实施方式等,确保课程改革的顺利 进行。
政策保障
制定相关政策,为课程改革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如教师评价政策、学生综合素 质评价政策等。
社会参与与支持
社会合作
加强与社会的合作,利用社会资源为课程改革提供支持,如 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践教学、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展课题研究等。
提高教育质量
改革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通 过改革可以优化课程设置、改进教学 方法和评价方式,提高教育效果。
改革的目标与原则
目标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时代要 求的新型课程体系,全面提高教 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原则
以学生为本、全面发展、注重实 践、强化能力、开放多元、科学 与人文相融合。
0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01
02
03
04
社会实践
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查、志愿 服务等活动,培养社会责任感
和实践能力。
科技创新
鼓励学生开展科技创新、发明 创造等活动,培养创新意识和
实践能力。
艺术教育
开设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 课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
艺术素养。
体育健身
开设各类体育课程和活动,培 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健康生活
第八次课程改革 课件
• 课程改革的背景与意义 • 课程改革的总体框架 • 课程改革的具体内容 • 课程改革的实施策略 • 课程改革的成效与展望
01
CATALOGUE
课程改革的背景与意义
当前教育现状分析
01
02
03
课程设置不合理
当前课程设置过于注重学 科知识传授,忽视学生综 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课程内容更新应注重知识的系 统性和科学性,同时强调实践 性和创新性。
历次课程改革

课件准备:第三组
曹明英,刘重秀,余海燕,程莹,杨元强,李海洋,龙仲坤
主要内容 •二、课程改革取得的突出进展
一、新中国成立后的八次课程改革
(一)第一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949—1952)
• 1950年8月,教育部颁发《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 同年,教育部又颁布了《中等学校暂行校历》。
你能回答吗?
• 1、把音乐课改为唱歌课的是第()次改革。
• A一
B二
• C三
D四
• 2、首次提出分科性选修,分为侧重于文科,理科的两类教学计划,高 二分流的文件是()。
• A 《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
• B《全日制五年制中学教学计划实行草案的修订意见》
• C《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
二、课程建设取得突出的进展:
• 1、课程管理政策上改变了国家过于集中管理的方式,实行 国家和地方两级课程管理的方式;
• 2、初步改变了只有“学科课”“、必修课”的模式,增加 了“选修课”、“活动课”等;
• 3、推行了在统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教材多样化的方针,初 步推动教材的多样化;
• 4、教学实践中涌现出一批重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 习,重视学生成功与发展的经验,倡导了新的教育观念,激活 了教育实践的改革。
• 1953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实行中小学教学大纲(草案)》, 9月22日颁发《实行小学四二制教学计划(草案)》(初小四 年、高小二年。 人民教育出版社于1954年开始编写新的中小学教材。1956
• 1955年教育部根据1953年9月颁发《小学(四二制)教学计 划(草案)》两年来实行的结果制定新的教学计划,同年9月 2日颁发同时发出《关于执行<小学教学计划>的指示》。
建国以来八次课程改革的历程

建国以来八次课程改革的历程第一次:(1949——1952)设置了门类齐全的学科课程,包括语文、数学、外语、物理、生物、化学、政治、历史、地理、体育、音乐、美术等。
第二次:(1953——1957)削减教学时数、在教学计划中设置劳动技术教育课,1956年发行了第二套中小学教科书,对理论性有所加强,注意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第三次:(1958——1965)“教育大革命”,大量缩短学制,精简课程,增加劳动,注重思想教育,还出现了多种学制的改革试验。
第四次:(1966——1976)文革,学校课程和教学历经了一场灾难。
第五次:(1977——1985)统一规定全日制中小学学制十年,小学五年,中学五年。
1980年出版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统编第五套中小学教材。
第六次:(1986——1991)1986年《义务教育法》出台。
国家教委公布了义务教育教学计划初稿,突出了新型教育方针的具体要求,适当增加了基础学科的教学时数,在教学计划中给课外活动留出固定的足够的空间。
第七次:(1992——2000)突出了以德育为首,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第一次将活动与学科并列为两类课程。
第八次课程改革:根本任务:新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主要任务:更新观念、转变方式、重建制度。
即更新教与学的观念;转变教与学的方式;重建学校管理与教育评价制度。
核心任务:是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新课程所要完成的三大主要任务中,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尤其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核心的任务。
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最终目标是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改变学生在学校里的生存条件,改变培养出来的人能够比传统方式培养出来的更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应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历次课程改革

(二)第二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1953—1957)
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教育工作, 提出抽调大量干部编写教材,幵成立语文和历史两个 教学问题委员会,分别研究语文、历史教学和教材的 编写方针和原则。 • 1953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实行中小学教学大纲 (草案)》,9月22日颁发《实行小学四二制教学计划 (草案)》(初小四年、高小二年。 人民教育出版社于1954年开始编写新的中小学教材。 1956年,新教材终于出炉幵于秋季在12年制的中小学 中使用。1957年又对这套教材内容进行了精简。 •
曹明英,刘重秀,余海燕,程莹,杨元强,李海洋,龙仲坤
我们将要了解:
• 一、新中国成立后的八次课程 改革的时间、相关文件、及其 主要内容
• 二、课程改革取得的突出进展
一、新中国成立后的八次课程改革
•
(一)第一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949—1952)
1950年8月,教育部颁发《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 案)》,同年,教育部又颁布了《中等学校暂行校 历》。 1951年8月政务院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 觃定中小学学制,小学实行五年一贯制,中学修业年 限为六年,取消初高两阶段分段制。 1952年2月教育部颁布了《四、二旧制小学暂行教 学计划》。
你能回答吗?
• 1、把音乐课改为唱歌课的是第()次改革。 • A一 B二 • C三 D四 • 2、首次提出分科性选修,分为侧重于文科, 理科的两类教学计划,高二分流的文件是 ()。
• • • •
A 《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 B《全日制五年制中学教学计划实行草案的修订意见》 C《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 D 《全日制六年制城市小学教学计划(草案)》
(四)第四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1963—1965)
八次课程改革历程PPT课件

第四次:1963年,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中小学教学计 划(草案)》,对文化课、品德课、生产知识课,对 教学、生产劳动和假期工作都作了统一安排,该计划 一直沿用到文化大革命开始。
18
第五次:1978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中小学教学 计划(试行草案)》和《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小学各 科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强调教学要为实现我国 四个现代化培养又红又专的人才打好基础;提出教材 编写原则:精选基础知识,加强“双基”训练,注重智 力培养。1978年秋季,小学、初中、高中的起始年级 用上了新教材,1980年这套(第五套)教材全部编写 完毕。
2001年,颁发《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 [2001]21号)。2001年6月,教育部颁发《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 教基[2001]17号)。
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中国教育进入又一个新纪元。
23
1、五十年代特别是解放初课程改革的基本取向——大众教 育和工农教育。
20
第七次:1992--1998年。1993年,中共中央颁发《中国 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发[1993]3号)。1994年,国 务院颁发《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 实施意见》(国发[1994]39号)。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 国教育法》正式颁发。在此期间,国家教委正式颁发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方案(试 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 。教学计划改为课程计划。小学和初中的课程整体设 计。课程结构由学科类课程和活动类课程组成,还留 有地方课程。
2.60年代至90年代,重新回到具有中国传统的“精英教育” 。
3.第八次课程改革出现新的动向:素质教育为基本取向的 课程改革。
规模最大的2次:学习苏联教育学,形成新中国教育模式。 最近一次:概念重建(从教育思想和课程范式转型的角度说 ,是第二次)——钟启泉:要进行“新一轮强有力的概念重 建运动。”
建国以来八次课程改革的历程

建国以来八次课程改革的历程建国以来八次课程改革的历程第一次:(1949——1952)设置了门类齐全的学科课程,包括语文、数学、外语、物理、生物、化学、政治、历史、地理、体育、音乐、美术等。
第二次:(1953——1957)削减教学时数、在教学计划中设置劳动技术教育课,1956年发行了第二套中小学教科书,对理论性有所加强,注意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第三次:(1958——1965)“教育大革命”,大量缩短学制,精简课程,增加劳动,注重思想教育,还出现了多种学制的改革试验。
第四次:(1966——1976)文革,学校课程和教学历经了一场灾难。
第五次:(1977——1985)统一规定全日制中小学学制十年,小学五年,中学五年。
1980年出版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统编第五套中小学教材。
第六次:(1986——1991)1986年《义务教育法》出台。
国家教委公布了义务教育教学计划初稿,突出了新型教育方针的具体要求,适当增加了基础学科的教学时数,在教学计划中给课外活动留出固定的足够的空间。
第七次:(1992——2000)突出了以德育为首,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第一次将活动与学科并列为两类课程。
第八次课程改革:根本任务:新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主要任务:更新观念、转变方式、重建制度。
即更新教与学的观念;转变教与学的方式;重建学校管理与教育评价制度。
核心任务:是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新课程所要完成的三大主要任务中,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尤其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核心的任务。
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最终目标是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改变学生在学校里的生存条件,改变培养出来的人能够比传统方式培养出来的更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新中国的八次课改

新中国八次课程改革“第一次课程改革”:1949年启动,1952年结束。
1949年12月23日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强调,要对旧教育实行“坚决改造,逐步实现”的方针,指出要“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苏联经验,建设新民主主义教育”。
这次“课程改革”,初步建立起了新中国中小学的课程体系、制度和传统,内容包括:(1)规定了中小学的课程门类,统一了课程安排和课时安排,优化了中小学课程的比例结构和衔接;中学新的教材。
1952,这“有计划年颁发了建国以来全国第一套比较齐全的教学大纲—《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修订草案)》,在这次课程改革期间,中小学基础教育的教学计划每年都有调整,课程设置变动频繁。
人民教育出版社组织各学科专家编辑出版了第二套全国通用的中小学各科教材。
第二次课程改革因为课程变动频繁,教材难以满足需要,致使教学工作不能完全按照教学计划执行;部分学科间的相互联系和配合不够紧密,课程设置不尽合理;第二套教材只使用了一年,因为以苏联教材为蓝本,内容偏深过难,被教育部要求精简。
“第三次课程改革”:分为前后两个阶段(1958—1965),前一阶段是1958—1960年的“大跃进”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开始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据此,全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教育革命”。
在基础教育课程领域进行如下改革:下放课程管理权力;缩短学制,自编教材,自请教师;组织参加生产劳动,建设生产劳动课程;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和对教师的思想改造。
后一阶段是1961—1965年的课程调整时期。
在1961年召开的中共八届九中全会上,党中央确立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以纠正“教育革命”中出现的问题,并对基础教育课程作如下调整。
(1)统一管理基础教育课程。
1963年3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中、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对中小学课程实施统一管理,首次提出了“国定制”与“审定制”相结合的教科书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年9月,全国进入义务教育新课程实施阶段。
2007年,启动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课程标准征求意见和修订工作。
2001年底,成立包括化学在内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
2001至2003年,研制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
2003至2004年,编写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2004年,山东、广东、宁夏、海南4省(区)成为首批高中新课程实 验区。 从2005年到2009年,江苏、福建、安徽、浙江、辽宁、湖南、黑 龙江、吉林、天津、北京、陕西、山西、河南、江西、新疆、 新疆建设兵团、云南、河北、湖北和内蒙古依次进入高中化学 新课程实验区。
目录页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
新课程面临哪些 问题?
“穿新鞋走老路”? 理念很美好,但实践转化率低?
重形式,轻内容?
教师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课程评价体系滞后,课程改革结果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 性,成为制约新课改的瓶颈?
相关学校,领导阶层对新课改的怀
疑与抵制?
。。。。。。
主要参考文献
[1] 郑富芝,全面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国教育报,2014.01.13. [2] 王磊,基础化学教育课程改革10年进展与反思(上)[J],化学教育, 2010(4). [3] 乔建中,基础教育“八次课改”的历史轨迹与研究脉络[J],江苏教 育研究,2012(18-22). [4] 于 江,新世纪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十年回顾与反思[J], 教育研究,2011(4). [5] 郑东辉,新中国课程改革的历史回顾[J],教育与职业,2005(13)
二、(1953—1957):改进学校教育,初建课程体系(仿苏联) 关键词
三、(1958—1965):贯彻教育方针,实行教育革命
四、(1966—1976):调整未果,“文革”作乱
五、(1977—1980):拨乱反正,恢复秩序 六、(1981—1985):更新教学计划,适应形势发展
七、(1986- 2000):实施义务教育,首发课程计划
价值取向 入手 “文革”时期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为应试而教育、
为专业而教育、 为发展而教育的整合的价值取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
为生活而教育、 期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为发展而教育)
从课程权力主体这 个角度来进行审视
“国家”模式阶段(1977-1985) “ 国家十地 方”模式阶段(1985-1999) “国家十地方十学校”模式阶段(1999年至今)
“文革”十年,整个教育领域受到重大影响,学校课程与教学经 历了一场灾难。
3.第一到 第四次 主要举措
目录页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
背景与基础
内容页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
21世纪,社会以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公民的科学素 养培养和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提出 了极为迫切的需要,对基础教育的改革提出了紧迫 的要求。这些共同构成了(中学化学)新课程改革的研 究基础。 正是基于上述背景和基础,教育部于2000年颁 布了第8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并正式启 动了各学科的课程改革。
广泛、深入、持久
1999年8月,成立包括化学在内的各学科课程标准研制 组,开展4项基础研究。
新课改 进展
1999年10月至2001年4月,研制并颁布义务教育阶段 各学科课程标准。
2000年10月至2001年4月,编写出版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课程标准实 验教科书。
2001年9月,首年全国进入高中新课程。
从课改 价值取 向着手
重“双基”阶段(五十年代) 培养智力和能力阶段(六七十年代) 强调非智力因素阶段(八十年代) 注重主体性品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阶段 (九十年代)
学者看 课改
从分析四种教育 为专业而教育”的价值取向(从五十年代“全盘学习苏联”直至
八、(2001—):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改革时间
第一次 1949-1952
第二次 1953-1957
第三次 1958-1965
第四次 1966-1976
相关举措
教育部颁发了《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这是新中国第一 份教学计划(1950年8月)。 设置了门类齐全的学科课程,政治、语文、数学、自然、生物、 化学、物理、历史、地理、外语、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 1952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中学教学计划(草案)》,同年10月, 颁布了建国以来第一份五年一贯制小学的《小学教学计划》。
49-51. [6] 乔建中,冯媛媛,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路径与关 键词[J],江苏教育研究, 2012(1c)18-21. [7] 赵超,近十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综述(一)——课程改革阶段[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2)23-24.
结束页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
目录页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
1.八次课程改革的时间脉络及关键词
2.前七次课程改革的主要举措 3.关于新课改(重点) 4.从不同视角看课程改革 5.新课改问题何在
1.内容 提要
目录页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
2.时间
一、(1949- 1952):改革旧制度,统一新政策,建立新课程 脉络及
李田田 刘秀英 2014.03
这四年时间中,国家共颁布了五个教学计划,其中在1953-1955年 颁布的三个计划中,大幅削减了教学时数,首次在教学计划中设 置劳动技术教育课。 1956年国家正式发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二套中小学教科书,这 套教材理论性有所加强,特别注意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
这一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左”倾思想影 响萌芽的时期。 1958年“大跃进”引发了“教育大革命”,大量缩短学制,精简 课程,增加劳动,注重思想教育,还出现了多种学制的改革试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