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金融政策
世界近现代经济史

世界近现代经济史第一章金融制度的建立1、银行和信用工具的发展2、清算制度的建立3、股票市场的形成4、南海泡沫事件金融:资金融通金融革命:17世纪末18世纪初,欧洲银行制度、结算制度、证券交易市场的建立,促进经济发展。
一、硬币缺乏——对信用工具的需求资金分配和使用不均衡——产生信贷业务信用工具和信贷业务的发展——近代银行制度的结算制度发展原因:1、金银复本位制2、货币量增长推动了贸易的发展磨损和贮藏的损失人口的增加新兴工业发展与东方贸易逆差3、17世纪20年代欧洲采银业萧条4、货币短缺二、商业银行的借贷业务大宗借贷业务经常发生在民间金融家和政府之间近代政府面临突发性货币匮乏,因货币缺乏,私人借贷普遍存在。
由于对贷款的广泛需求,出现早期“商业银行家”(最早出现于意大利,商业银行发展困难,破产的很多,社会上对放债人存有敌意,银行家经营无力,直到利率革命出现,缓解危机。
)利率革命是近代金融制度建立的关键一步汇票: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书面承诺支票:信用工具意大利首先采用转让支票的国家荷兰阿姆斯特丹世界贸易结算中心18世纪伦敦挑战阿姆斯特丹英格兰银行、法兰西银行、瑞典国家银行——中央银行Be lombard street to a china orange. 英国金融界比喻“悬殊极大,十拿九稳”“华尔街2号”伦敦证券交易所17中叶正式的股票交易市场出现了南海泡沫——近代首次金融危机近代金融制度建立伊始,不完善,不稳定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记载的金融泡沫1、密西西比泡沫2、郁金香狂热——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记载的金融泡沫第二章工业革命的准备一、市场制度的创新农村:圈地运动城市:行会制度瓦解二、竞争有序化限制过度竞争,建立规则竞争三、政府行为的界定政府是把双刃剑,一方面,保证市场秩序,另一方面,限制经济活力自由放任成为成熟市场上政府的行为特征四、资本原始积累基础:对农民剥削1、圈地运动2、对土地掠夺殖民掠夺和对外贸易技术革命是工业革命最重要的表现纺织业的技术革命(棉布价格上涨,刺激棉纺织业技术更新,毛纺织业受传统束缚和政府保护,没有创新)采矿业和冶金业的创新交通运输的变革航运业、公路的建设和铁路的兴起三、生产方式转变分散——集中工厂制度建立四、劳动力市场形成教会安置制度及其废除学徒条例废除自由工资制度的建立五、人民生活的变化收入受供求关系影响收入不仅表现在总量上,而且表现在结构上新的生产方式影响人们生活水平英国是第一个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英国的强大引起其他国家的效仿第三章亚洲起飞尝试印度起飞尝试:1、东印度公司对印度的统治印度最早遭受侵略,最早接受西方文明,英国对印度采取直接掠夺四种方式1)索取战争赔款2)征收天赋3)掠夺大量棉花,转运纺织品4)渗入印度手工业生产部门2、实行片面自由贸易政策为了保护英国工业发展和便于商品输出3、近代工业的产生铁路、采矿业和原料初加工4、民族资本发展1)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轻纺工业主要是棉纺织业,国外市场需求的刺激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建立了钢铁工业5、民族工业特点:1)工业化水平不高2)浓重的殖民主义色彩3)有买办性,封建性特点中国起飞尝试:一、洋务运动闭关锁国,专制主义色彩浓厚,国家投资兴办的军事工业工厂管理模式:封建管理模式19世纪70年代,“官办”,“官商合办”,“官督商办”创办民用工业19世纪70年代,民营工业出现甲午战争后,民营工业突破困境,中国近代第一次工业化尝试,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原则二、民国初年的工业发展第二次工业化尝试1)主张工商自由,颁布鼓励法令2)列强无暇顾及第一次世界大战,工业投资增加,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封建土地关系仍然存在三、20世纪30年代的工业化1927-1937年,消灭军阀割据,国家初步统一,国民政府开始着手与经济建设问题1)争取关税自主2)健全金融体系,统一改革币制日本工业化一、废除封建割据和封建特权1)1853年,美国贝里将军冲开日本海关2)沦为西方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3)1871年,废藩置县二、地制改革和租税改革三、贸易立国与富国强兵日本每一次经济繁荣都与战争有关欧美国家的城市化主要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中国近现代经济结构的特征及其演变

中国近现代经济结构的特征及其演变一,中国近现代史上几种经济成分演变过程1.封建自然经济特点:(1)表现为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2)具有分散性、封闭性和保守性、是和商品经济相对立的经济形态。
(3)是晚清及北洋军阀统治的经济基础。
演变过程:(1)开始解体: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东南沿海纺织业受到很大冲击,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开始解体。
(2)进一步解体: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获得更多的特权,商品输出规模扩大,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自然经济解体已由沿海扩展到内地,中国日益沦为西方原料产地及商品销售市场。
(3)加剧解体: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列强资本输出的加剧,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加剧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4)走向衰亡: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开始的土地改革运动,消灭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1953—1956年进行了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封建自然经济消亡.2.洋务经济特点:清政府维护封建统治的目的和官僚管理运营,使其具有封建性;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依附,使其具有买办性;采用机器生产,民用企业面向市场,又使其具有资本主义色彩,是中国近代化起步的标志,一开设就以垄断面目出现,又呈现出有别于资要主义发展规律的特殊性。
是中国早期的官僚资本主义。
兴衰过程:(1)19世纪60年代,为镇压人民革命运动,抵御外侮,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清政府内部的一些地方实力派开创军事工业。
以曾国藩1861年创办安庆军械所为标志,洋务企业兴起,其管理以封建衙门式的管理方式为主。
(2)19世纪70年代,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和运输在困难,洋务运动又采取多种形式创办大批民用工业,明显具有资本主义色彩。
(3)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和抵制列强在资本输出,放宽民间设厂限制,实际上把洋务企业放到与民族企业同等的地位,洋务企业垄断地位丧失,这宣告了洋务运动在破产。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述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述题1.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未能实现的主要原因。
一个重要原因是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制约。
瓜分中国,变中国为自己的殖民地是外国列强的共同图谋,但是它们彼此之间又有许多矛盾、冲突,甚至可能爆发战争。
因此,它们保全清政府,以使其成为统治中国的工具。
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在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期间,中国人民以不畏强暴,敢与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打击了侵略者,使它们不敢为所欲为地瓜分中国。
2.新中国成立初期,争取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的三个条件及国民经济迅速恢复的主要原因。
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的三个条件:土地改革的完成,现有工商业的调整,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
国民经济迅速恢复的主要原因:第一,中共中央和人民政府把恢复和发展生产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正确处理恢复国民经济同其他各项工作的关系;第二,从当时的国情出发,对国家财经实行集中和统一管理,制定了“不要四面出击”等正确的方针政策,妥善处理公私、劳资等各种社会关系;第三,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与作风,及时有力地抵制了资产阶级的腐蚀。
3.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意义。
(1)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中国全面地建立起来了,是中共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最主要的标志。
(2)社会主义改造是在生产关系方面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一场伟大的变革,对生产力的发展直接起到促进作用。
(3)通过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们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4.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第一,十月革命启示中国先进分子,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的解放之路。
第二,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俄国号召反对帝国主义,以平等的姿态对待中国,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第三,十月革命中,工人和士兵的广泛发动并由此取得胜利的事实,昭示中国先进分子以新的方法开展革命。
中国近代经济变化发展史

中国近现代经济变化发展史
中国近现代经济变化发展史的基本线索
特征: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 主义经济等多种成分并存。 ①自然经济: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但到建国前仍占主导地位 ②外国资本 主义经济 19世纪末(甲午):资本输出—19末20初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一战期间:暂时放松侵略,日本扩大投资,独霸地位 特点:封建性、官僚买办性、资本主义色彩 概 况 ③洋务企业 民用企业;甲午战后破产 特点:“先天不足,后天畸形”,具有两面性 ④民族资本主义 情况 19世纪60 –70年代产生 19世纪90年代初步发展 1912—1919年“短暂春天” 1840—19世纪70年代:商品输出
试题三(01年上海)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回答问题:
时间 1820— 1849年 1850— 1879年 1880— 1909年 1910— 1939年
乡民迁出 迁至他乡 迁至乡镇做 出国从 总人数 种田人数 工或经营小 事工商 商业人数 业人数 29 29 0 0
中国近现代经济变化发展史的基本线索(续二) ①没收官僚资本变为社会主义经济 过渡时期 (49_56年) ③50年上半年合理调整工商业 ④53-56年三大改造(公有制成为唯一经济基础,确立社会主义 制度) 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57-66年 曲折前进 的建设时 期 左倾错误蔓延至经济领域 也取得巨大成就
官僚资本主义
概念:是一种封建的、买办性质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依靠政 权、和英美等帝国主义的势力形成,带有典型的半殖民地半封 建的时代特征。在近代史的后期是占统治地位的经济成分。
形成及演变: 27——37年十年对峙时期,通过整顿税务、控制 金融、改革币制等措施,建立起了官僚资本对国民经济的统 治;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政策,官僚资本 急剧膨胀;解放战时期,国民政府将大量社会财富消耗在战 场上,国统区苛捐杂税多如牛毛,财政金融全面崩溃,农工 商纷纷破产,社会经济处于崩溃边缘;49—52年过渡时期, 没收官僚资本,直接变为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
中国金融史(姚遂版)

1. 多元的信用形式 2. 官方信用 3.商业信用及票据化的发展。
五、中国古代金融思想特点
中国古代金融思想特点可以从不同角度来概述, 如从世界古代金融思想史的角度,也可以从不同 学科、不同理念的角度,或者从中国近现代金融 思想等角度来进行分析、比较。这里,主要从以 下几个方面加以综述:
二、先秦时期的信用理论
(一)《周礼》的官营借贷主张 (二)《孟子》、《管子》(战国部分)论高利贷
第 二 章
融
秦 汉
时
期
的
金
第一节 秦汉时期的货币
一、秦始皇统一币制
秦始皇对货币的规定,是中国货币史上第一个统一的货币 立法,而半两钱以重量为名称又是中国量名钱的开端。
二、西汉的币制
1、西汉早期的货币 2、西汉中、晚期的五铢钱
(一)贾谊、贾山的垄断铸币权论 文帝五年(前175)废除《盗铸钱令》,再次允许民间铸 钱。对于这次放铸,贾谊和贾山都表示反对,提出了货币 铸造权应由国家垄断的理论。
(二)晁错论“贱金玉”及“倍称之息” (三)《管子·轻重》的货币信用理论 《轻重》篇被认为是西汉时期的作品,有关货币信用方面
的理论有: 1、货币的起源和职能。 2、货币政策。 3、信用理论。
刘秀以“中兴”汉家相标榜,即位之初,面对 “百姓虚耗, 十有二存”的社会经济现实和大大小小割据势力的存在, 为了巩固政权,实行了两个让步:一是对劳动人民让步, 二是对大地主、大商人的让步,反映到信用上,表现为:
1.政府的赈贷。 2.官负民债。 3.高利贷。
第三节 秦汉时期的金融理论
一、西汉时期的货币信用理论
(四)司马迁的货币信用理论 1、货币起源论。 2、货币数量与物价的关系、货币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3、信用论。
(完整word版)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一)近代中国经济一、知识归类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最大特点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表现为多种经济形式并存.1、封建自然经济自然经济,也称小农经济,表现为农耕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己自足,主要满足自我消费和基本的生存条件。
带有保守性和滞缓性,少有活力,排斥社会分工,抵制商品经济.自然经济的对立物是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
封建自然经济是在外国经济侵略和本国资本主义等新的经济成分的冲击下逐步瓦解的。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在沿海地区逐步接替。
其发展趋势是逐渐走向衰落接替,但整体而言这是个长期过程,一直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公有制完全建立起来,才有了彻底改变。
封建自然经济是近代中国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反过来封建上层建筑对它又有巩固和保护作用。
封建自然经济的特性决定了它对国内外资本主义经济有顽强的抵制作用,但反过来又被它们逐渐瓦解.随着中外反动势力在政治上的勾结,也出现了封建自然经济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相互依赖的一面。
而在此基础上,近代中国的两大主要矛盾,使农民具有强烈的革命性,成为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又决定了它不能充当革命的领导阶级。
2、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实质是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自由、开放、充满活力。
为了抢占市场和掠夺廉价原料,其扩张过程与军事侵略和殖民统治息息相关。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机器大生产,使其产品物美价廉,市场竞争能力强。
①鸦片战争前后主要是鸦片贸易.②鸦片战争后到甲午战争前主要以商品输出和掠夺原料为主,也有部分早期资本输出,但数量不大,为商品输出服务,同时又为后来的大规模资本输出奠定了基础。
③甲午战争后到一战前,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列强的经济侵略变为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
④一战期间,由于列强忙于战争对经济侵略放松,使日本乘机扩大投资和侵略,一度形成独霸局面。
⑤战后,列强卷土重来,门户开放政策下的共同支配局面再度形成。
⑥国民政府前期,列强一方面继续扩大经济侵略,另一方面在20世纪30年代向中国转嫁经济危机,进一步控制中国的金融和财政.⑦抗战时期,沦陷区的日本殖民地经济形成,在“以战养战”目的下对沦陷区实行野蛮的经济掠夺;在国统区,美国经济扩张增强。
金融法简史

金融法学金融法简史原始社会物物交换中形成的交易习惯是习惯法的萌芽奴隶社会贝币之类的货币交换和货币借贷规则表现为金融习惯法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始《金布律》统一货币制度货币制度法律化最早的货币立法人类社会演进到市场经济金融活动日益扩大并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银行等金融机构大量出现并形成金融业,金融法开始出现1553年,意大利威尼斯出现了第一家银行——威尼斯银行1844年,英国国会《英格兰银行条例》《皮尔条例》世界上第一部银行法1694年,世界第一家股份制银行--英格兰银行第一部专门性的金融法律规范英国:世界上第一部中央银行法--《英格兰银行法》Array美国:世界上第一部证券法--1934年《证券交易法》法国:世界上第一部票据立法--1807年《法国商法典》英国:世界上第一部信托法--1893年《受托人法》保险法是从海上保险制度发展起来的。
现代意义的保险法形成于15世纪以后。
有学者认为:1435年,西班牙的巴塞罗那颁布了世界上最早的海上保险法典欧、美、日等发达地区和国家都已经形成了较完善的金融法律体系中国近现代金融立法我国第一部金融法1908年清政府颁布的《大清银行则例》1931年,民国政府制定了第一部银行法。
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金融法真正的发展和繁荣起来。
新中国金融法立法的四个阶段(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金融法金融的规范与管理主要是行政手段。
金融法的表现形式也多为一些行政管理性的法规、规章与政策。
(二)改革开放初期的金融法金融体制的改革深入,金融立法加快。
1986年国务院发布《银行管理暂行条例》,开启我国大规模金融立法的大门。
我国在人民币、金银、外汇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的行政法规。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金融法1993年我国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1995年我国制定了6部法律:6、《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惩治破坏金融秩序犯罪的决定》1993年至今,我国逐步形成金融主体法、金融交易法、金融监管法等较完善的金融法体系。
高三历史中国近现代历史专题讲座 中国近代现代经济史 知识精讲 人教版

高三历史中国近现代历史专题讲座中国近代现代经济史知识精讲人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中国近现代历史专题讲座中国近代现代经济史(一)近代不同时期中国社会的经济A. 清政府统治后期的社会经济1. 鸦片战争前后的社会经济: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封建社会自身孕育着的资本主义萌芽正在缓慢发展,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关税、贸易等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的破坏。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开始解体。
2.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社会经济:总理衙门设立后,中国海关管理权由英国赫德等操纵了近半个世纪。
外国侵略者直接控制中国海关,便利了他们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
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中外贸易,外国商品进口增长3倍,中国原料出口也相应增加。
这说明,中国社会经济日益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沦为外国侵略者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同时,在这一时期洋务派利用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以“自强”“求富”的旗号,先后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3. 在洋务运动刺激下,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4.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社会经济:甲午战后,帝国主义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同时也破坏了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
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中国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
B.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社会经济军阀割据局面的出现,一是由中国的半封建性决定的,军阀本来就是占有大量土地的地主,是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军阀割据是中国具有分散性的封建地主经济的必然产物。
二是由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性所决定的。
帝国主义分而治之的侵略政策,必然导致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
军阀割据局面形成以后,大小军阀各霸一方,连年争战,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环。
从1914年到1918年,农户减少了1500多万户,耕地减少了2600多万亩,荒地增加了4900多万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金融政策“金融”一词产生于近代,但明朝中叶之后我国就已出现比较广泛的金融活动,尤其是在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这10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金融更是经历了动荡与混乱、统一与发展的历程。
回顾与总结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国家金融政策及经验教训,对于推进当代中国金融的改革与发展、实施正确的金融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我国近现代史上金融发展进程的历史从明末到1949年这段时期,我国经历了封建社会的落日辉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混乱与动荡以及前赴后继的民族抗争,中国金融也经历了重大波折与艰难发展。
旧式金融机构由盛而衰。
钱铺和票号是旧式金融机构的典型代表。
钱铺产生于明代,在清代成为当时的主要金融机构,但因中国社会制度的落后未能发展成真正的银行。
票号产生于明末,以经营汇兑业务为主,在鸦片战争后发展到极盛,但在辛亥革命后逐渐衰败并最终消亡。
外商银行在华特权由小渐大,但最终被取缔。
由于清政府的软弱与退让,外商银行于1845年进入中国,逐渐控制了进出口贸易,垄断外汇,控制中国金融与财政。
抗日战争胜利后,外商在华银行的势力出现新变化,美国在华银行发展迅速。
新中国成立后,帝国主义在华银行的特权被彻底取缔。
中国现代银行业在曲折中前进。
中国现代银行业诞生于1897年,辛亥革命后得到了很大发展,南京政府建立后逐步实现了官僚资本的金融垄断,而民族资本金融业却趋于衰落。
在外部挤压、内部争夺以及阶级斗争以至战争的影响下,中国现代银行业始终在曲折中发展。
革命根据地的金融业由无到有,并最终掌握了全国金融。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合作金融机构始创于1924年,其后随着革命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发展与壮大。
中国人民银行于1948年12月成立,在边解放、边接管、边建行和边办业务的过程中使中国金融从混乱走向统一,从动荡走向稳定。
我国近现代史上的国家金融政策及其成效自明末到1949年,我国经历了明清政府、北洋政府、南京政府以及同时期的革命根据地政府等几个阶段。
不同阶段、不同政权在金融问题上持有的立场不同、采取的政策不同,政策的成效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明、清政府的重本轻末政策、“觅商汇兑”政策、封建压榨政策明清政府长期实行重本轻末政策,提倡和奖励农业劳动者,抑制和贱视工商业者,直到甲午战争后才实现向“农工商皆本”的转变。
太平天国后期,由于战争原因清政府开始实施“觅商汇兑”政策,请票号汇兑京饷、协饷,要求票号为各省借垫京饷、协饷,为清政府汇兑、抵还外债,代理部分省关的财政金库。
此外,还长期实行封建压榨政策,动辄就要票号捐输报效,不时地禁止官款汇兑,一遇倒账首先考虑外国银行及大清银行的利益,对票号“落井下石”。
总的来讲,重本轻末政策及封建压榨政策,严重制约了钱铺、票号的健康发展;“觅商汇兑”政策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票号的资本实力、放贷规模、经营地域及业务范围,同时又使票号过分倚重与政府有关的金融业务、轻视商业金融业务,逐渐丧失了生存与发展的根基,在清政府倒台后很快衰败下来。
清政府、北洋政府和南京政府对外商银行的退让与依附政策自1845年外商银行进入中国后,清政府对外商银行的入侵一直采取退让政策。
19世纪70年代后,出于军事、政治以及兴办洋务的需要,清政府对外商银行转而实行退让加依附政策,向外商银行乞求贷款。
19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初,外商银行都把对华贷款作为抢夺势力范围的手段。
北洋政府时期,不同军阀依附不同的外商银行,将外商银行贷款作为筹集财政资金的重要手段。
南京政府成立后,尽管对外商银行的依赖程度有所降低,但退让加依附政策总体上没有变动。
对外商银行的退让与依附政策,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灾难。
首先,使外商银行轻而易举地垄断了国际汇兑业务,通过对钱庄的渗入控制中国金融,使国内传统金融业成为外商银行的附庸;其次,外商银行对新生的民族银行业进行抵制与打压,延缓了中国民族银行业的健康发展,通过不断制造金融恐慌,最终掌握了中国金融的领导权;再次,外商银行通过向地方政治势力贷款,收买与扶植军阀势力,使中国社会日益动荡与混乱。
晚清政府与北洋政府实行有利于民族银行业自由发展的政策清政府对外商银行的退让与依附,使其自身陷入被外商银行压榨与要挟的困境之中,同时也使其逐渐意识到应该创立自己的银行,终于在1897年,清政府成立了中国首家商业银行。
此后,在继续实行对外商银行的退让与依附政策的同时,晚清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实行了支持民族银行业自由发展的政策。
比如,在创办中国通商银行及其业务经营等问题上,给予民族商业银行一定的自由发展空间。
北洋政府时期,在继续实行对外商银行的退让与依附政策的同时,也实施了有利于民族银行业自由发展的政策,较少干预民族银行业,民族银行业自主性增强,形成华资银行同外商银行、传统钱庄“三足鼎立”之势。
此外,晚清政府与北洋政府在发展商办银行的同时,都很重视发展官办银行及官商合办银行,但都主要出于财政需要的考虑,使其成为主要为政府财政服务的金融工具,这取得一些成效,但也积累了巨大的危机。
从政策成效上看,支持民族银行业自由发展的政策,有力推动了我国民族银行业的产生与发展,形成一股同外商银行竞争的新生力量;官办银行的产生,客观上减少了政府对外商银行的依附程度;民族银行业的兴起直接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同时培养了一批懂专业、熟悉国际业务、掌握英语的银行管理人才。
南京政府的金融垄断政策、对民族资本金融业的压制政策以及法币政策南京政府成立后,实行金融垄断政策,建立和发展了“四行二局”的金融垄断体系(即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中央信托局和邮政储金汇业局)。
同时,还对商办银行采取压制政策,把许多全国性及地区性商办银行、地方性官办银行逐步演变为南京政府控制下的金融机构。
抗战开始后,南京政府进一步加强对商办银行的监督和检查,限制新商办银行的设立。
抗战胜利后,南京政府颁布新的《银行法》,但仅适用于商办银行,且管制过于严格。
1935年11月,南京政府实行法币政策,规定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三家银行所发之钞票为法币,实行通货贬值政策,扩大纸币发行量,继而又使其成为弥补财政赤字的工具,最终形成恶性通货膨胀,导致法币的崩溃;后又发行金圆券,但很快也崩溃了。
从政策成效上看,金融垄断政策极大地强化了官僚资本的金融势力;对民族资本金融业的压制,则严重削弱了民族资本金融业,导致其走向衰落;法币政策虽然使中国摆脱了1934~1935年金融危机,但由于把发行纸币作为筹集财政资金的主要手段,使法币丧失了货币的基本功能,大量资金纷纷逃往香港地区或国外,加速了南京政府的灭亡。
革命根据地政府的独立自主的金融发展政策、审慎的货币发行政策以及严格的金融管理政策革命战争时期,各革命根据地政府严格执行独立自主的金融发展政策,制止和打击高利贷行为,鼓励节约,发展生产与社会经济,改进人民生活,冲破敌人封锁。
实行审慎的货币发行政策,主要通过发展经济解决财政困难,除少数特殊情况外,始终坚持按照根据地经济建设的需要合理确定货币发行量。
在金融管理方面,一直执行严格的管理政策,主要体现在严格对私营银钱业、外汇、金银的管理以及打击投机等方面。
从政策成效上看,实行独立自主的金融发展政策,使革命根据地的金融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避免了走退让与依附政策所带来的民族悲剧;审慎的货币发行政策,避免了恶性通货膨胀的发生,维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树立了良好、负责的人民政府形象;严格的金融管理政策,充分发挥了私营银钱业的积极性,避免了其消极作用。
而将外商银行控制在人民政府管理监督之下,并最终彻底取缔其在华特权,则洗刷了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
几点经验教训从我国近现代史上看,国家金融政策自始至终发挥着重要作用,既取得了一定成效,也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经验教训。
金融是维护国家政权的重要工具。
健全、强大的金融是维护国家政权的重要保障,而扭曲、弱小的金融无力为国家政权提供保障。
明清政府无力对抗外国金融资本的入侵,南京国民政府严重扭曲金融业的发展,最终都加速了政权的垮台。
革命根据地政府实行正确的金融政策,为最终统一全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先进的经济思想是推进金融发展的重要前提。
中国现代金融业的每一点进步都以解放思想与树立先进理念为前提。
好的金融政策更是源于好的经济思想,并对经济发展与金融运行具有重要作用。
由“重本轻末”转变为“农工商皆本”促生了中国第一家商业银行;“实业兴国”口号的提出推动了中国现代金融业的发展与壮大;独立自主、审慎严格的经济管理思想,促进了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发展,随着全国革命取得胜利,最终统一、掌握了全国金融。
独立自主是发展本国金融与制定金融政策的根本原则。
对外商银行的退让与依附政策、对民族银行的压榨与剥削政策,严重阻碍了旧中国金融的健康发展。
而革命根据地政府坚持实行独立自主的金融政策,使革命根据地政府的金融与经济得到较好的发展,为解放全中国提供了经济支持。
国家要有足够实力控制本国金融。
国家要有足够实力控制本国金融,能实现这一目的的力量并不单单源于经济实力、军事实力,更重要的则来自政府的正确领导、人民大众的理解和支持以及与外资金融资本进行有效的合作与竞争等所形成的合力。
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外国金融资本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协调好金融与财政的关系。
财政与金融问题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但晚清及北洋政府都把银行视为解决财政问题的工具,南京政府则把发行纸币当作筹集财政资金的主要工具,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而革命根据地政府实行审慎的货币发行政策,将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放在首位,将财政需要放在次要的地位,充分发挥了财政、金融两种政策的合力。
正确处理官办与民办金融机构之间的关系。
1897年后,中国现代金融业可划分为官方资本与民商资本两大类,官办金融机构与民办金融机构、官商与民商的关系处理得当,可促进金融业、经济乃至政治的健康发展。
否则,就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实际上,民商在金融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及作用,在没有民商的情况下,官商也不可能健康发展。
不论是在业务经营方面,还是在职能范围方面,都需要在两者之间建立起良好的竞争与合作关系。
国家既要推动与扶持官商的发展,也要给民商一定的发展机会及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