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之姓名称谓精练.doc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一、古代称谓1.人物姓名称谓(1)直称姓名①用于自称: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指南录〉后序》)②用于所厌恶所轻视的人:不幸吕师孟...献谄于后。

(《〈指南录〉后序》)...构恶于前,贾余庆③用于作介绍,为人作传: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柳敬亭传》)④尊者对卑者称名:求.,尔何如?(《论语》)⑤在尊者面前,卑者互称用名:夫子何哂由.也?(《论语》)(2)称字、号、谥号、斋名这种情况是称呼者出于对被称呼者的礼貌和尊敬。

①称字: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

(《送东阳马生序》)②称号: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五人墓碑记》)③称谥号: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

(《左忠毅公逸事》)④称斋名:蒲松龄为“聊斋...主人”。

..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3)称官爵①称官名:后人称杜甫为“杜工部...”。

...”,称韩愈为“韩吏部②称爵名:宁南..。

(《柳敬亭传》)..南下,皖帅欲结欢宁南(4)称籍贯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

(“南海”代指康有为)(《谭嗣同传》)(5)兼称这种情况一般是先说官职,次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6)特殊称谓①在姓氏后加上行第(或再加名号、官爵):韩愈《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

②职业+人名: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庄子·养生主》)③姓+之+人名: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烛之武退秦师》)④封地+人名:商鞅..姓卫,商为其封地。

2.谦、敬及贱称(1)谦称①王侯自称:孤.不度德量力。

(《隆中对》)②臣子自称:项伯杀人,臣.活之。

(《鸿门宴》)③一般人自称: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某.自幼熟读兵书。

(《失街亭》)鄙人..不慧,将有志于世。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1.基本称谓【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

如“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

如“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陈太丘与友期行”。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

【称绰号】又叫外号或诨名,绰号一般根据某人的外貌、性格、行为等特征而另起的“名字”。

绰号有褒有贬,如李白外号“诗仙”,项羽绰号“西楚霸王”等。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称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

【称小名】称呼对方小时候的名号,以示亲密或侮辱。

如称呼曹操为“阿瞒”。

【称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

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

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

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

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

【称尊号】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

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

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号。

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

实际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初,李斯等人就曾为当时的秦王献上尊号曰“秦皇”。

【称年号】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

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作改元。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思考和练,培养学生自主研究、独立探索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谐美,人情美教学重点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与古文阅读联系紧密的文化常识。

教学方法合作交流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今天,我们要称呼一个人,直呼其名即可,可在古代对一个人的称谓却有许多讲究,一不留意,就有可能陷自己于不堪之境,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古人都有那些主要称谓。

二、知识梳理(一)根本称谓1、称名2、称字(1)字的来历。

(2)字与名间的关系。

3、称号【谥号】古代王侯将相、初级仕宦、著名文士等还有谥号(人死后获得的封号)。

历代帝王的谥号多为“美谥”(如“经天纬地曰文,布义行刚曰景,XXX曰武,XXX执义曰穆”),只有亡国之君才可能有“恶谥”(如“杀害无辜曰厉,乱而不损曰灵,好内远礼曰炀”)。

除皇帝外,谥号多数用两个字。

【室号、斋号】古代的文人雅士还有室号、斋号,如XXX的书室号为“聊斋”,XXX被称为聊斋先生;XXX的书室叫“饮冰室”。

5、称绰号另外还有“绰号”,这大都是他人所取而得到公认的别号,是对人的刻画和形容。

6、称籍贯7、称郡望8、称官名9、称爵名10、称官地(二)兼称几项如《游褒禅山记》“四人者,XXX,XXX回深父,XXX 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三)古代谦辞1【愚】【鄙】【敝】【卑】【窃】【臣】【仆】【敢】【拙】【小】【家】【舍】【老】帝王自称:朕、孤、寡、不谷古代官吏的自谦:下官、末官、小吏等。

(四)古代敬辞1、对帝王的敬称有、圣驾、天子、陛下等。

2、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是殿下。

3、对将军的敬称是麾下。

4、对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称:对使节称节下;对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称阁下,现在多用于外交场合,如大使阁下。

语文文化常识姓名称谓知识点汇总(一)

语文文化常识姓名称谓知识点汇总(一)

语文文化常识姓名称谓知识点汇总(一)(一)谦称、敬称1.谦称(1)王侯自称。

朕:本为古人自称之词,意谓“我”“我的”,后为自称专用。

从秦始皇时专为皇帝自称,他人不得擅用。

朕为始皇帝。

《史记》寡人:在秦始皇之前的君主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常用,译为“我”。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 (《孟子·梁惠王上》) 孤:皇帝王侯的谦称,汉以后盛行,译为“我”。

权叹息曰:“诸人持议,甚失孤望。

” (《赤壁之战》)寡君:对别国人谦称本国君主。

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

(《左传》)不谷:不善,古代诸侯的谦称,译为“我”。

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如何?”(《左传·僖公四年》)(2)一般人自称。

仆:谦称,译为“我”。

仆非敢如此也。

(《报任安书》)愚:愚蠢的人,谦称,译为“我”。

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赤壁之战》)某:代替自己的名字,谦称,译为“我”。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答司马谏议书》)小人:谦称,译为“我”。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

(《左传·隐公元年》)鄙人:古人表谦卑的自称。

本指居住于郊野之人,又引申为见识短浅的“鄙俗”之人、“鄙陋”之人,后常用以表示自己地位不高,见识浅薄。

不才:本意为没有才能的人,古人表谦卑的自称。

至以“上下相孚,才德称位”语不才,则不才有深感焉。

(《报刘一丈书》)不肖:即“不似”“不贤”,旧时表谦卑的自称,自谦自己没有本事,不能继承祖辈德行,多用于长辈死后。

不佞。

同“不才”。

不佞寝疾,不能趋走。

(《战国策·赵策二》)后学:学者或读书人的自称。

零邑后学田玉书石。

(《朝阳岩铭》)(3)女子自称。

妾:古代妇女对自己的谦称,译为“我”。

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乐羊子妻》) 贱妾:女子自称。

贱妾留空房。

(《孔雀东南飞》)婢子:受奴役的女子,谦称,译为“我”。

若晋君朝以入,则婢子夕以死。

高中语文-文化常识姓名称谓

高中语文-文化常识姓名称谓

(2018•卷Ⅱ)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 豪右,指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尊,所以习惯上称为“豪右”。 B. 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常用于书信、表奏中作为敬辞。 C. 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称茂才,后世有时也沿用此名。 D. 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 【解析】“京师”两个字分开,“师”没有“国都”的意思。
能追无尽景,始是登高人
高考指津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2017•卷Ⅱ)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下车,古代可以代指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B.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 C.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 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到“京师”,现代泛指首都。 【解析】“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错误。考通“拷”,是“拷问” 之意。
高考指津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2016•卷Ⅲ)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B.教坊司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演出事务。 C.“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D.历史上的“两京”有多种所指,文中则指明代永乐年间迁都以后的南北两处京城。 【解析】礼部掌管礼仪、祭祀、宴飨、科举等,掌管土地、户籍的是户部。
高考指津
试卷
2015
卷Ⅰ 卷Ⅱ

文化常识-姓名称谓(谦敬词)-称谓

文化常识-姓名称谓(谦敬词)-称谓

称谓一、称人(一)称姓名1.称姓:临川王某记。

称名的:长子迈将赴。

称姓名的:庐陵文天祥自叙其诗;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

2.称字: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

3.称号: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

4.称斋号:如称蒲松林为聊斋先生。

5.称谥号:记王忠肃公翱事;左忠毅公逸事。

(二)称官名爵名1.杜工部、杜拾遗(杜甫)王右丞(王维)2.蔡中郎(蔡邕)三闾大夫(屈原)3.贾太傅(贾谊)张燕公(张悦)4.高常侍(高适)张祠部(张继)5.钱考功(钱起)张司业(张籍)(三)称籍贯1.杜少陵(杜甫)韩昌黎(韩愈)2.柳河东(柳宗元)孔北海(孔融)3.岑嘉州(岑参)白香山(白居易)4.王江宁(王昌龄)贾长江(贾谊)5.韦苏州(韦应物)刘随州(刘长卿)(四)称官名籍贯姓、名、字号庐陵萧君圭君玉;余在馆中,闻翰标天台陶先生(五)贱称1.竖子:指的是童仆。

2.小子:对人的蔑称。

3.尔、汝(1)古代尊长对卑幼者以尔汝相称。

引申为轻贱之称。

(2)彼此以尔汝相称,表示亲昵。

二、称年龄(一)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二)孩提:指2——3岁的儿童(三)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四)豆蔻:指女子十三岁(五)及笄jī:指女子十五岁(六)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七)而立之年:指三十岁(八)不惑之年:指四十岁(九)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十)花甲之年:指六十岁(十一)古稀之年:指七十岁(十二)耄耋:[mào dié]之年:指八、九十岁(十三)期颐之年:一百岁三、讳称古人对“死”有许多讳称,主要的有:(一)崩(驾崩):帝王、太后去世;(二)山陵崩:天子去世;(三)薨:诸侯、有权位的大臣去世;(四)卒:大夫及以上官员去世;(五)不禄:士之死;(六)死:庶人,平明百姓之死;(七)没(殁):嫔妃之死;(八)殇:未成年人死亡;(九)殒:泛指死亡;(十)涅槃、圆寂、示寂:僧人之死;(十一)坐化:佛教用语,谓修行有素的人,端坐安然而命终。

文化常识一(称谓)

文化常识一(称谓)

一、人物称谓(一)人物姓名称谓1.直称姓名①用于自称②用于所厌恶所轻视的人③用于作介绍,为人作传④尊者对卑者称名⑤在尊者面前,卑者互称用名2.称字、号、谥号、斋名是称呼者出于对被称呼者的礼貌和尊敬。

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3.称官爵①称官名②称爵名4.称籍贯5.兼称这种情况一般是先说官职,次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

6.特殊称谓①在姓氏后加上行第(或再加名号、官爵)②职业+人名③姓+之+人名④封地+人名(二)谦、敬及贱称1.谦称①王侯自称:孤②臣子自称:臣③一般人自称:愚、某、鄙人④女子自称:妾2.敬称①称君王:陛下②称庙号,多称已死的皇帝:高祖、太宗③称师长:夫子④称朋友、尊长:公3.上对下或平称:尔4.贱称:竖子5.表特定关系①加“从”表示叔伯关系②加“太”表示长一辈:③加“先”表示已经去世的尊长。

(三)“号”称1.谥号: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

谥号是对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

谥号按性质分为三类:①表扬性的②批判性的③表同情的2.庙号: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

从汉代起,每个朝代一般第一个皇帝的谥号太长,不便称呼,所以唐宋以来的皇帝都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

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

3.年号:是纪年的名称,也是帝王用的。

4.改元: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

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如汉武帝改了十一次年号,唐高宗用过十四个年号。

到了明代以后,才规定一帝一元,才有可能用年号来称呼皇帝。

5.尊号、徽号。

“尊”为尊敬,“徽”为美好。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测试卷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测试卷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之姓名称谓(精练)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2.(2017 ·全国卷Ⅰ) 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3.(2015 ·全国卷Ⅱ) 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4.号,与名和字没有根本区别,一般由父亲或尊长所定,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

对人称号也是一般敬称。

()5.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死后会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是对死者的美誉,谥号一定是朝廷颁布的。

()6.(2015 ·全国卷Ⅱ) 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7.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叫“庙号”。

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

()8.(2015 ·全国卷Ⅰ) 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9.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

以后每一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作“改元”。

()10 .“郡望”表示某一地域范围内的名门大族。

如韩愈虽是河内河阳人,但因昌黎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

()11 .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辞。

如“家父”,又作“家严”“家君”;“家母”,又作“家慈”;舍弟、舍妹、舍侄。

()12 .古人称对方时,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常用“令”“尊”“贤”等敬辞。

其中“令”用以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令堂、令兄、令郎、令爱等;“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 称对方的父母) 、“尊意”( 对方的意思) ;“贤”,用于尊称平辈或晚辈,如“贤郎”( 对方的儿子) 、“贤弟”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之姓名称谓(精练)
姓名称谓
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
[拓展]有三种情况直称姓名:自称;用于介绍或作传;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2.(2017·全国卷Ⅰ)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
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 3.(2015·全国卷Ⅱ)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
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 4.号,与名和字没有根本区别,一般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

对人称号也是一般敬称。

(×)
[拓展]名和字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号是由自己取定。

号,又叫别号、表号。

5.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死后会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
6.(2015·全国卷Ⅱ)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
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
1
7.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叫“庙号”。

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

(√)
[拓展]“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

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

8.(2015·全国卷Ⅰ)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
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
9.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

以后每一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作“改元”。

(√)
[拓展]《汉书》记载,十月汉武帝狩猎捉到一只独角兽,认为是吉祥的神物,值得纪念,建议用来纪年,于是立年号为“元狩”,那一年为“元狩元年”。

10.“郡望”表示某一地域范围内的名门大族。

如韩愈
虽是河内河阳人,但因昌黎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

(√)
11.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辞。

如“家父”,又作“家严”“家君”;“家母”,又作“家慈”;舍弟、舍妹、舍侄。

(√)
[拓展]“先父”“先母”是尊称逝去父母的称呼。

12.古人称对方时,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常用“令”“尊”“贤”等敬辞。

其中“令”用以称呼对方的亲属,
2
如令尊、令堂、令兄、令郎、令爱等;“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称对方的父母)、“尊意”(对方的意思);“贤”,用于尊称平辈或晚辈,如“贤郎”(对方的儿子)、“贤弟”等。

(√) 13.(2016·全国卷Ⅱ)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 14.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如“豆蔻”指十三四岁的男子。

(×)
[拓展]“豆蔻”指十三四岁的少女。

其他如“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束发”指男子十五岁;“及笄”指女子十五岁;“弱冠”指男子二十岁;“而立”指人三十岁;“不惑”指人四十岁;“知命”指人五十岁;“花甲”指人六十岁;“古稀”指人七十岁;“耄耋”指人八九十岁;“期颐”指人一百岁。

15.(2017·全国卷Ⅱ)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
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

(√) 16.(2015·全国卷Ⅱ)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
17.阙下,阙本指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阙下则一般指帝王所居之处,后来又常常借指朝廷。

(√)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