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12.1《动能 势能 机械能》教案1(苏科版九年级上)
九年级物理上册 12.1 动能 势能 机械能教案1 苏科版-苏科版初中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

(3)思考:怎样判断小车动能大小?怎样控制小车到达水平面时的速度?
实验1:研究动能大小与的关系
实验2:研究动能大小与的关系
小结:物体的动能大小与物体的、有关。
三、弹性势能
1、定义:叫做弹性势能。
2、探究决定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
实验结论:发生弹性形变的橡皮筋能对卡片,因此它具有能。在弹性限度内,物体的越大,形变物体的弹性势能就越。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设想:
【本导学案的优点及建议】
【总结】
【随堂反馈】
1.唐诗中有“黄河远上白云间”、“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诗句,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前一句生动形象地表明黄河水存储着大量的能,后一句表明长江水具有大量的能。
2.以同样速度行驶的大卡车和小轿车,的动能大,所以在同样的道路上,不同车型的限制车速是不同的,大卡车的最大行驶速度应比小轿车(填“大”或“小”)。
【教学重点】
(1)能量概念的建立;(2)动能和势能概念的建立
【教学难点】
探究动能、重力一个物体是否具有能量?
2.影响动能、弹性势能和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分别是什么?用了什么方法来研究它们的?
3.请参考书P32实验,制作一个跳卡,并带到课堂上比一比,看谁制作的跳卡跳得最高。
C.动能不变,重力势能不变 D.动能增加,重力势能减小
5.甲、乙两个物体处在同一个水平面,甲的动能比乙的动能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的质量一定比乙大 B.甲的速度一定比乙大
C.甲做功的本领一定比乙大 D.以上说法都不对
6.2008年5月汶川大地震时,我国政府在第一时间紧急派出飞机为灾区空投救灾物资,从飞机上空投的救灾物资在下落过程中,逐渐减小的物理量是 ( )
四、重力势能
初中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12.1动能势能机械能优秀教学案例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动能、势能、机械能相关的生活实例进行探究。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分析实例中动能、势能、机械能的变化,并总结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四)总结归纳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汇报,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探究成果,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评价能力。
初中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12.1动能势能机械能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内容为初中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第12.1节“动能势能机械能”,旨在让学生掌握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及其相互转化。通过对生活中实例的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内容较为抽象,对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有一定要求。针对这一特点,我以“滚摆”为例,设计了一系列教学活动。通过观察滚摆的运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动能、势能、机械能的变化,从而更好地理解三种能量之间的关系。
2.教师对学生的探究成果进行点评,总结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及其相互转化关系。
3.强调能量守恒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醒学生关注环保和节能。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一道有关动能、势能、机械能的应用题,让学生课后思考和练习。
2.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本节课学习收获的反思日记,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和写作能力。
3.小组合作与探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共同探讨动能、势能、机械能的变化和关系。在合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探究过程中,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培养了团队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
4.实践与创新能力:教师设计一些有趣的实验,让学生动手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九年级物理上册12_1动能势能机械能第1课时教案新版苏

动能势能机械能(第1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实例分析,熟悉能量的概念;2.通过探讨,明白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运动速度有关,并能说明简单的现象;3.通过探讨,明白弹性势能和重力势能的概念和决定因素,并能说明简单的现象;4.能够运用“操纵变量法”进行实验设计,养成在实验中认真观看、勤于试探的好适应。
【重点、难点】熟悉能量的概念;明白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运动速度有关;明白弹性势能和重力势能的概念和决定因素;能够运用“操纵变量法”进行实验设计。
【教学方式】实验法,归纳法。
【教学进程】个人复备一、情景导学:二、目标定学:三、预习探学:1. 一个物体若是能够对另一个物体,那个那个物体就具有能量,简称能。
2. 物体由于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
3. 势能包括势能和势能。
其中物体由于而具有能称为弹性势能;物体由于而具有能称为重力势能。
四、合作互学和交流助学:(一)能量预习探学:能量小组合作:(1)如何判定一个物体具有的能量大小?简单举例说明生活中具有能量的物体。
(2)辨析: 关于能的概念,判定以下说法的正误A.一个物体具有能量,说明那个物体能够对外做功()B.一个物体具有能量,说明那个物体正在对外做功()C.山坡上的石头,没有对其它物体做功,因此不具有能()D.物体已做的功越多,说明物体具有的能量越多()(二)动能活动一:探讨动能的大小与哪能些因素有关(1)再读讲义P31,试探以下问题,并与同组同窗交流。
①实验中是探讨小车的动能仍是木块的动能?如何比较动能的大小?那个地址采纳的是什么研究方式?②如何研究动能的大小同时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那个地址采纳的又是什么研究方式?③如何维持物体的质量不变,改变速度的大小?如何维持物体的速度不变,改变质量的大小?(2)进行实验,搜集证据。
(3)实验小结:本次实验采纳的研究方式是法和法,通过本次实验,你得出的结论是:。
个人复备(4)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能些事例能说明上述结论?(三)势能1.活动二:回力小车运动起来预习先知:弹性势能(1)观看实验:运动起来的回力小车,想一想,回力小车能运动起来讲明了什么?(2) 分析试探:怎么做才能让回力小车运动的距离更远些?(3) 举例说明生活中类似的例子。
九年级物理上册 12.1动能 势能 机械能(1)教案 苏科版 教案

过
程
教 学 内 容
个案调整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
活动
一、新课引入
1.展示图片,提出:⑴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汽车为什么要限速?
⑵骑自行车从高处滑下时即使不蹬车,车的速度为什么越来越快?
2.例举实例:
⑴运动着的锤子能将钉子打入木板中;⑵运动着的飞机能将世贸大厦撞坍塌;⑶橡皮筋做的弹弓可以把纸做的子弹射的很远;⑷拦河坝上的水可以推动水轮机发电等。
(1)设计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_______;
(2)让不同的钢球从同一高度滚下是为________;
(3)此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
(4)下表中给出了一头牛慢步行走和一名中学生百米赛跑时的一些数据.
物体
质量m/kg
速度v/m·s-1
动能E/J
牛
约600
约0.5
约75
中学生
பைடு நூலகம்约50
约6
约900
分析数据,可以看出,对物体动能大小影响较大的因素是______,你这样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内 容
个案调整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
活动
三、演示实验,得出结论。
1.安装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先用同一小车从不同高度由静止滑下;再在小车上放砝码,改变小车的质量,让小车从同一高度由静止滑下。
2.总结实验结论:
运动物体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物体的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它具有的动能就越大。
3.设计实验前的思考:(强调控制变量的思想)
问题一:同一小车或小球从不同高度由静止滑下,到达水平面时速度大小相同吗?
问题二:质量不同的小车或小球从同一高度由静止滑下,到达水平面时速度大小相同吗?
苏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12.1动能势能机械能第一课时教案

教案:苏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 12.1 动能势能机械能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1. 动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2. 势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3. 机械能的概念及其守恒定律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2. 使学生掌握动能、势能、机械能的计算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动能、势能、机械能之间的相互转化。
2. 教学重点: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小车、斜面、小球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个滑梯场景,让学生观察滑梯上下滑动过程中,滑梯和滑梯使用者动能、势能的变化。
引导学生思考:滑梯上下滑动过程中,动能和势能是如何转化的?2. 知识点讲解:(1)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
(2)势能:物体由于位置或状态而具有的能量,包括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3)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总和,机械能守恒定律:在没有外力作用的情况下,一个物体的机械能总量保持不变。
3. 例题讲解:举例讲解一个物体从高处下落的过程,分析其动能、势能、机械能的变化。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例题,分析一个物体从斜面上滑下的过程中,动能、势能、机械能的变化。
5. 实验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实验过程中动能、势能、机械能的变化,并填写实验报告单。
6.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
2. 势能:物体由于位置或状态而具有的能量,包括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3. 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总和,机械能守恒定律:在没有外力作用的情况下,一个物体的机械能总量保持不变。
七、作业设计1. 题目:一个物体从高处下落,求解物体在不同高度处的动能、势能、机械能。
2. 答案:根据物体的高度和速度,运用动能、势能的计算公式,求解物体在不同高度处的动能、势能、机械能。
苏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12.1动能势能机械能

苏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 12.1动能势能机械能我的教案设计意图是以生动有趣的方式来让学生理解物理中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概念。
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实验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的情境中感受物理现象,通过实验来观察和理解物理原理。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定义,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释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动能、势能和机械能之间的转化关系,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能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为了上好这节课,我准备了相关的实验器材,如滑轮组、小车、斜面等,还准备了一些实际问题供学生练习。
第一步,我通过一个实际例子来引入课题,比如让一个小车从斜面上滑下来,撞击一个木块,让学生观察小车和木块的运动情况。
第二步,我向学生解释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概念,并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感受这些物理现象。
第三步,我让学生进行实验,自己操作滑轮组、小车、斜面等器材,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第四步,我让学生结合实验结果,分析动能、势能和机械能之间的关系,并尝试解答一些实际问题。
活动重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动能、势能和机械能之间的转化关系,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于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概念有了初步的理解,但还需要进一步的练习和巩固。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采用情境教学法和实验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的情境中感受物理现象,通过实验来观察和理解物理原理。
同时,我也会增加一些实际问题的练习,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对于拓展延伸,我计划让学生进行一些相关的实践活动,比如自己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动能、势能和机械能之间的关系,或者寻找一些实际问题,尝试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
这样不仅能够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本次教学中,我发现了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进行详细的补充和说明。
学生对于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概念的理解是本次教学的重点。
苏科版9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二章一、动能势能机械能教案

苏科版9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二章一、动能势能机械能教案我的教案设计意图是以生动有趣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概念,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能量的转化。
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定义,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转化,以及影响因素。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一步:引入新课。
我会让学生观察篮球从高处下落的过程,并提出问题:篮球下落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和思考,初步感知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第二步:讲解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概念。
我会通过讲解和示例,让学生明白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定义,并引导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第三步:实践活动。
我会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斜坡、滑轮、小车等教具,观察和记录能量的转化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能量的转化。
活动重难点:让学生理解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转化,以及影响因素。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转化,但在讲解过程中,部分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仍有一定难度。
在课后,我将会针对这部分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
同时,我会布置一些拓展延伸的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本次教学中,我发现了几个需要重点关注和解析的细节:1. 引入新课的方式:我选择让学生观察篮球从高处下落的过程,以此来初步感知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这个环节的设计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他们的思考。
在这个环节中,我需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篮球下落过程中的能量变化,为后续讲解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概念打下基础。
2. 讲解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概念:在这个环节中,我需要详细解释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定义,并引导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我会通过讲解和示例,让学生明白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概念。
江苏省九年级物理上册 12.1 动能 势能 机械能(第1课时)教案 (新版)苏科版-(新版)苏科版初

第十二章机械能和内能
二、动能为什么要向汽车发动机的水箱中加水?
引入课题
要知道其中的奥妙,我们就要学习有关机械能和内能的知识
提出问题
1、为什么在高速公路上要限制汽车的最大行驶速度?
2、小朋友滑滑梯时为什么会越来越快?
3、运动物体具有什么样的本领?
图片4:运动着的锤子能将钉子钉入木板中
图片5:运动着的子弹射穿鸡蛋
运动物体具有的共同的本领是都能够对另一物体做功,一个物体能够对另一物体做功,这个物体就具有能量。
设问:什么叫动能?
学生: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演示实验
1、风车
加大吹的风力,观察风车的转动情况有什么变化
1、玩具手枪
改变玩具手枪子弹的质量,观察射出的子弹推动泡沫块的距离有什么变化
设问:影响物体动能大小的因素是什么呢?
探究活动
探究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观察与思考
让小车从不同高度由静止开始滑下
想一想:小车运动到水平面时的速度大小相同吗?
看一看:木块被撞后移动的距离相同吗?
实验结果:速度大的小车使木块移动的距离较,小车对木块所做的功较,速度大的小车具有的动能较。
实验结论1:质量一定时,物体的速度越大,物体的动能越大;
改变小车的质量,让它们从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滑下
(1)先去掉木块观察两小车的运动情况是否相同(2)放回木块,分别从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释放小车实验结果:质量大的小车使木块移动的距离较,小车对木块所做的功较,质量大的小车具有的动能较。
实验结论2:物体的速度一定时,物体的质量越大,物体的动能越大。
综合结论:运动物体的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和有关,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章机械能与内能
第十二章机械能与内能
课标要求1.能用实例说明物体的动能和势能以及它们的转化。
能用实例说明机械能和其它形式的能的转化。
2.了解内能的概念。
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3.结合实例认识功的概念。
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4.了解热量的概念。
5.了解内能的利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6.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
7.能通过具体事例,说出能源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节次教学要求程度说明
一、动能势能机械能●通过实例分析,理解运动的物体能做功,具有动能。
●认识到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运动速度
有关,并能解释简单的现象。
●理解弹性势能和重力势能的概念和决定因素,
并能解释简单的现象。
●通过观察和实验理解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
能解释一些有关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之
间相互转化的简单的物理现象。
●能够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设计;逐步养成
在实验中认真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
ⅢA
ⅡA
ⅡA
ⅢA
ⅡC
要能结合实例来说明
动能、势能大小的影响
因素及其相互转化的
情况。
例如,通过“卡片为什
么会跳起来”实验,培
养学生仔细观察、勤于
思考的习惯。
二、内能
热量●了解内能的概念,通过类比的方法,知道任何一个
物体都具有内能。
●能简单描述温度与内能之间的关系。
●结合实例分析,知道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
式,是内能的转移过程。
●了解热量的概念,知道热量的单位,能正确使用“热
量”这一术语。
●会进行关于物体吸、放热的简单计算。
●了解用热传递来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在生产、生活中
的应用,会应用相关知识解释一些现象。
Ⅰ
Ⅰ
ⅡA
Ⅰ
Ⅲ
Ⅲ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了
解内能、温度及其相互
关系,不要求作出严格
地定义。
热量的计算限于一个
物体吸放热的情况
三
、机械
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通过活动,认识到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
是其他形式能向内能的转化过程;
●通过观察、分析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实例,知道热机
的工作原理;
●借助模型或挂图等媒体,了解四冲程汽油机的基本结
构及其工作过程;
●通过阅读“热机的发展历程”,了解内能的利用在人
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能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知道不同燃料
的热值不同,会查热值表;
●会进行燃料燃烧放热的简单计算;
●初步认识能源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树立可
持续发展的观念。
Ⅱ
Ⅰ
Ⅰ
Ⅰ
Ⅱ
Ⅲ
ⅡC
通过阅读“化石燃料的
燃烧和环境保护”一
文,认识燃烧排放物对
环境的影响,培养环保
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