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北部湾地质构造特征
南海北部中新世以来粘土矿物特征及东亚古季风记录

南海北部中新世以来粘土矿物特征及东亚古季风记录
南海北部是一个受东亚季风影响的海域,其沉积物中含有丰富的粘土矿物。
中新世以来,南海北部的粘土矿物在种类和含量上有着很大的变化,且与古季风的活动息息相关。
在南海北部中新世早期,主要的粘土矿物是伊利石和蒙脱石。
这时期的古季风活动较弱,海水的营养物质含量较低,因此伊利石和蒙脱石含量较低。
随着古季风的加强,南海北部的粘土矿物以伊利石和蒙脱石为主,但含量增加。
这是因为季风带来的大量淡水和营养物质,加速了沉积物的形成,并提供了足够的条件使伊利石和蒙脱石大量生长。
到了晚中新世,随着气候变暖与季风活动的增强,南海北部的粘土矿物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随着低钾伊利石数量的增加、方解石及其他矿物的出现,标志着这时期古季风强盛,海水营养物质含量充足,可能与气候相对暖湿有关。
中新世晚期(约1500-900万年前),伴随着季风活动的减弱和海面降温,南海北部的伊利石和蒙脱石含量大幅下降,同时方解石含量增加,标志着该时期古季风活动的减弱以及海水营养物质含量的逐渐减少。
总之,南海北部中新世以来的粘土矿物特征与古季风活动密切相关,了解这些粘土矿物特征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季风对于区域环境和气候的影响。
南海北部陆缘的地壳结构及构造意义

第18卷第2期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Vol.18,No.2 1998年5月 MARINE GEOLOGY&QUAT ERNARY GEOLOGY Ma y,1998南海北部陆缘的地壳结构及构造意义姚伯初(地质矿产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广州510075)摘 要 研究发现,南海北部陆缘地壳厚度从陆架、陆坡至深海平原呈阶梯状减薄。
上地壳薄,下地壳厚,上地壳厚度占整个地壳厚度的百分比在16.0%~44.9%之间,约为15~13。
下地壳下部存在高速地壳层,陆缘东部普遍存在,中部和西部则零星出现;推测这种地壳层在新生代前的地壳中已存在,但厚度较薄,在新生代张性构造运动中,熔融的上地幔基性岩浆侵入到地壳底部,或进入下地壳,冷却后形成高速地壳层。
陆缘地壳结构存在横向变化,反映了改造陆缘地壳结构的新生代张性构造运动强度之横向变化。
还发现陆缘地壳结构和广东—福建沿海地区的地壳结构存在较大差异,反映它们可能是由不同陆块经碰撞、缝合而形成的,所以,香港—南澳断裂是一条古缝合线。
关键词 地壳结构 高速地壳层 地壳减薄 张性构造运动 缝合线 南海北部 关于南海北部陆缘及广东大陆的地壳结构之研究工作,已进行二十余年。
胡瑞贺(1979)首先用地壳测深方法研究了广东陆地的地壳结构,他发现广东地壳的平均纵波速度为6.03km/s,平均横波速度为3.64km/s,莫霍面平均纵波速度为8.13km/s,地壳厚度在28~30km之间¹。
滕吉文等(1979)利用地壳测深、重力、磁法等资料,研究了中国大陆地壳结构的基本轮廓,他们发现东南沿海地区的重力布格异常为±50×10-5ms-2;郯—庐断裂以东地区的地壳厚30km,局部地区厚38~40km;陆坡区地壳厚18~19km。
在西沙群岛和中沙群岛地区,地壳厚29~30km,但其间的海域,地壳厚19km左右[1]。
邵学钟等(1983)用地震转换波法研究了广东大亚湾地区的地壳及上地幔结构,发现大亚湾地区的地壳结构比较简单,莫霍面埋深在27~30km之间,等深线呈北东走向;地壳内部C界面埋深在14~16km 范围内,有小断层存在;下地壳厚度的变化幅度在4~5km之间[2]。
南海北部深水区油气地质特征

a d lw pit i h o eta sd v lpi h ne ir Ga g a e etc l n a it r m y r c r o — i h n t da n o u l swhl t ed m rp e eo nt eitro . f e smir td v rial a d rda l fo h d o ab n kt e o a j— y y c
水 区具 有 从 烃 灶 向 南 汇 聚 运 移 的 特 征 。 丰 富 的烃 源 、 效 的输 导 条 件 、 量 的构 造 圈 闭及 其 有 利 的 配 置 关 系 表 明 , 水 区 的 大 型 继 高 大 深 承 性 断 坳 叠 合 型 凹 陷具 有 巨大 的勘 探 潜 力 。相 对 于 大 型 继 承 性 断 坳 叠 合 型 凹 陷 , 陷 型 凹 陷 古 近 系 烃 源 岩 规 模 小 , 闭 类 型 单 一 断 圈 且规模小 , 油气勘探潜力还有待进 一步证实 。 其 关 键 词 :南 海 北 部 ; 水 区 ; 生代 ; 气 地 质 ; 盆 ; 造 圈 闭 ; 气 勘 探 潜 力 深 新 油 热 构 油 中图分类号 : l1 TE 1 文 献标 识 码 : A
Pe r l u t o e m e l g n d e wa e r a o r he n c ntn nt l g oo y i e p t r a e fno t r o i e a m a g n i o t r i n S u h Chi e na S a
和 4 0T的 区域作 为 深 水 区 , 国和 巴西 以水 深 大 于 0 I I 中 30 0 m的海域 称 为 深水 区 。 中 国的 深 水 区 主要 分 布 在
部分 ; 另一部 分 是整 个 盆地都 在 深水 区 , 括 中建南 盆 包
南海北部中新世以来粘土矿物特征及东亚古季风记录

南海北部中新世以来粘土矿物特征及东亚古季风记录
南海北部是一个受东亚古季风影响较大的海域,中新世以来,该区域的粘土矿物特征与东亚古季风记录存在着密切关联。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分别探讨。
一、粘土矿物特征
南海北部深海沉积物中常见的粘土矿物有伊利石、高岭石、蒙脱石和绿泥石等。
对这些粘土矿物的研究表明,它们的含量和组合类型有助于重建古环境,并显示出东亚古季风的影响。
在南海北部的深海沉积物中,蒙脱石的含量往往反映了古海洋环境的变化。
当季风强度减弱时,沉积物中的蒙脱石含量增加,反之则减少。
此外,绿泥石含量变化也可以反映古海洋环境的变化。
当季风弱时,绿泥石含量较低,而当季风强时,绿泥石含量则增加。
伊利石和高岭石的组合类型也可以反映季风变化。
在季风强度减弱时,伊利石含量与高岭石含量的比值增加,而在季风强度变强时,则减少。
二、东亚古季风记录
南海北部的深海沉积物中,不仅记录了古海洋环境的变化,也记录了东亚古季风的变化。
时域的研究表明,自中新世以来,东亚古季风的强度和频率都有明显的周期性变化。
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为约1.2万年周期变化,而强度变化幅度最大的为
约4.8万年周期变化。
此外,南海北部地区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中尺度古季风事件。
这些事件的持续时间短暂,通常为数百年至一千年左右,但对区域气候的影响较大。
综上所述,南海北部的粘土矿物特征和东亚古季风记录具有密切关联。
通过对这些特征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该区域古环境和古气候的变化规律。
南海北部陆坡大型气田区天然气水合物的成藏地质构造特征

裂 、 辟构造 、 底 滑塌 堆 积 、 裂坡 折 带和 海 底 扇 砂 体 对 天 然 气 水 合 物 的 富 集 过程 具 有 重要 的控 制 作 用 。 从 南 海 北 部 陆 坡 的 研 究 实例 断 看, 断裂 坡 折 带作 为 重 要 的 疏 导 系 统 , 利 于 天 然 气 向水 合 物 稳定 带 运 移 , 时 控 制 着 海 底 扇 和 滑 塌 堆 积 等 水 合 物 有 利 成矿 相 带 。 有 同
维普资讯
第 2 9卷
第 3期
石
油
学
报
V o _ 9 No. l2 3
Ma y 20 08
20 0 8年 5月
A CT A PETR OLEISI I N CA
文 章 编 号 :0 5 — 6 7 2 0 ) 30 2 — 5 2 32 9 ( 0 8 0 — 3 40
4 Gr d a eS h o ,Chn s a e f ce cs . a u t c o l iee Ac d my o S in e ,Be n 0 0 9,Chn 巧ig 1 0 4 ia;
5 G u gzh arneGe l gy Sur e . an ouM i oo v y Burau ,Chi o o c e na Ge l gi alSur y ,Guan ho 07 ve gz u 51 60, Chi a) n Absr c :The p a ea tviy i a ri hepa sv on i nt lm a gi heno t r ut ta t l t c i t s we ke n t s i ec tne a r n oft r he n So h Chia Se n a,whih i a o a l orf m — c sf v r b ef or ig t e lr - c e a fel nd a hy a e r s r o r . T h t y n a hyd a e e ihm e t n he a sv o i n a m a gi n h a ge s al g s i d a g s dr t e e v is e s ud o g s r t nrc n i t p s ie c ntne t l r n s w e he i p t c ft r o n cg sf or ig ga ho d t m oran eo he m ge i a orf m n shyd a e Thea tv a t rt. c ief uls,dipie sr c u e,sum p de st a r t u t r l po is,f u t e k a lsbr a a o s ub a i a n t l pec t o ld t onc nta i n o a dr t . The s ud a eoft r h r ou h nd c ar e s m rnef n i he so on r le he c e r to f g s hy a e t y c s he no t e n S t Chi a na Se s w e ha au tb e k wa n i ho d t tf l r a s a mpora tm i a in s tm nd f v a e f rga o ta p ti o t t bl on fg s hy a ea t n gr to ys e a a or bl o st r ns or nt hes a e z e o a dr t nd
0803南海西部海域基本地质特征

+
+ +
T60 Tg
+ + +
+ +
T60
T62
Tg
4000
+
T5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T70 · ~ · ~ ~
崖 城 凸 起
崖 13-1
5000
~ ~~~
T80
崖南凹陷 Tg
(m )
T60 ~
~
高 压烃源岩
1 新近系地层特征 2 古近系地层特征 3前古近系岩性特征
1.
地 层 主 要 特 征 和 录 井 要 点
地层剖面及油气层分布
1.1 新近系地层岩性特征
1.1.1望楼港组:
浅灰、灰黄色细~含砾砂岩与灰 色 泥岩不等厚互层。大量生物碎屑、有孔 虫。 1.1.2灯楼角组:WZ6-10-1 泥岩灰、绿灰色,不纯;砂岩灰黄、 黄灰色,粉~粗粒。含生物碎屑、有孔 虫。
·
T7
Source rock
5000 T6 T8
高温超压区
Tg
崖城地层压力系数剖面
YC26-1-1 YC26-3 YC21-1-1
T50 T5
0
T60
T60 T62 T70
T62
T70
图4
琼东南盆地崖城区地层压力系数剖面图
二
南海西部海域
地层基本特征和现场录井要点
(一)北部湾盆地地层基本特征和现场录井 要点
涠三段地层特征
涠三段(633m~1100m):主要为杂色泥 岩与灰、浅灰色粉砂~粗砂岩不等厚互 层,底部(涠四段)见灰色、褐灰色 泥岩。该段地层的细砂~粗砂岩厚度大, 中~厚层,为凹陷主要储层。
南海北部陆架边缘区域地质灾害类型特征及分布规律

南海北部陆架边缘区域地质灾害类型特征及分布规律朱友生【摘要】在对近10余年来珠江口盆地区域内惠州、西江、陆丰、番禺、恩平、流花、荔湾、白云等区块勘探开发过程中采集的三维地震资料、工程物探资料和工程地质钻探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基础上,研究了该区域内与海洋工程密切相关的主要海洋地质灾害类型,包括沙波、珊瑚礁、硬质地层、海底峡谷、海底冲沟、海底陡坎、海底滑坡、断层、天然气水合物和浅层气等10种,阐述了这10种地质灾害类型的特征及分布规律,分析了其形成机制及对海洋油气勘探开发工程的潜在灾害影响,可为该地区海洋油气勘探开发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降低海洋工程风险提供科学依据.%Based on the 3D seismic data,geophysical data and geotechnical data collected during the offshore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activities in the past ten years in the blocks within the Pearl River Mouth basin,such as Huizhou,Xijiang,Lufeng,Panyu,Enping,Liuhua,Liwan,and Baiyun,etc.,a systematical analysis was conducted concerning ten main types of marine geological hazards closely related to offshore engineering.These hazards include sand waves,coralreefs,hardpan,submarine seafloor canyon,submarine seafloorgully,submarine seafloor escarpment,submarine seafloorlandslides,faults,natural gas hydrate and shallow gas.Their features and distribution pattern were expounded;and their forming mechanisms and potential disastrous influences on offshore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projects were evaluated.The work here provides scientific basis for taking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to the geological hazards andreducing the risk in offshore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activities in the region.【期刊名称】《中国海上油气》【年(卷),期】2017(029)003【总页数】9页(P107-115)【关键词】珠江口盆地;海洋地质灾害类型;分布规律;海洋工程;灾害影响【作者】朱友生【作者单位】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物探事业部天津30045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736.12珠江口盆地是我国油气勘探开发的热点区域之一[1]。
北部湾盆地徐闻探区构造解释及构造特征

摘要徐闻探区位于北部湾盆地中北部,探区内地质构造极为复杂,地震资料品质也较差,致使圈闭落实和目标评价难度大。
本课题针对该区两大研究难点,积极攻关构造精细解释方法,深入研究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不断总结油气富集规律,系统评价有利钻探目标,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成果与认识:(1)依据海、陆重磁电及主干地震剖面等资料,对探区内各凹陷盆地结构、海陆过渡关系进行了解剖,明确了各凹陷的凹陷结构、构造单元区划及盆地地层充填特征。
(2)通过对区内三级以上断层活动性的分析,明确了各关键地质历史时期盆地的构造格局,并结合构造恢复结果及区域构造演化过程的分析,将徐闻探区构造演化划分为四个阶段——初始断陷、强烈断陷、晚期断陷及坳陷四个演化阶段。
(3)据断裂切割深度、延伸长度及对沉积控制作用的强弱,对区内断层进行了系统分析。
分析断层平面和剖面上的组合搭接关系,开展了构造样式研究,明确了区内主要构造样式发育特征及分布规律。
(4)以构造样式为指导,充分运用各种解释新技术新方法,在迈陈凹陷层位标定和速度研究基础上,开展涠洲组、流沙港组两期断裂体系的精细解释和组合规律研究,强化四级控圈断层的解释和认识,落实了迈西、迈东、迈陈东等三级圈闭,发现了一批有利的钻探目标。
(5)在亚段划分的基础上,从物源、岩心相、单井相、剖面相、平面相分析入手,对区内迈陈凹陷流沙港组、涠洲组沉积体系及乌石、纪家凹陷涠洲组沉积体系开展了系统的分析。
运用地震地层学原理,对迈陈凹陷涠三段沉积微相进行了刻画,明确了有利储盖相带发育区。
(6)针对迈陈凹陷涠洲组及流沙港组成藏主控因素的差异性,在岩石物理分析的基础上,开展了储层预测、泥岩盖层评价,明确了流三段有利“甜点”发育区及涠洲组有利储盖组合分布区。
(7)对新解释成果开展评价,明确了各凹陷的有利勘探区带和突破目标。
提交了徐闻X6、徐闻X7、徐闻X8三口井位,徐闻X6实现了涠三段、流三段工业油流的重大突破,推动了徐闻探区的勘探步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剖面和Tg、Tm、Tp反射界面和基底三大构造层,得出
表格如下:
表1
南海北部陆缘盆地地基底构造层地震反射特征
构造 层
顶界面特 征
顶界面特征
结构
内部反射特征 频率 振幅
连续 性
Tg-Tm
不整合界 面
可见顶超和 削截,呈断 续的波阻抗 差异界面
亚平行、乱 岗状、杂 乱状反射
中频 低频
中强振幅 为主、中 弱振幅次
现代建设 Modern Construction
现代物业·新建设 2013年第12卷第4期
南海北部湾地质构造特征探析
黄喜新1、2 (1.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2.广西北海水文工程矿产地质勘察研究院,广西 北海 536000)
摘 要:南海北部地区在中生代时期,因为受到太平洋板块对东亚大陆的俯冲挤压,造成北部陆缘地区中部形成多次 不均衡的隆起。具体表现在七个方面,即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盆地基底地质特征、琼东南盆地基底双层结构、珠江口盆 地西部基底不完全三层结构、珠江口盆地东部基底三层结构、潮汕凹陷中生代断层传播褶皱、陆丰凹陷中生代宽缓褶 皱带。本文图文并茂地对这七个方面的地质特征一一进行了分析和探究,希望对地质研究人员和油气公司有所帮助。
关键词:南海;地质构造;古生代;中生代;油气;烃源岩;基底:A 文章编号:1671-8089(2013)04-0032-04
南海北部地区地质构造比较特殊,这跟南海北部地区 的地理位置有关。南海北部地区位于亚欧板块、太平洋板 块和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的交汇地带,所以这个地方地质相 对比较复杂,复杂的地形特征给这里蕴藏石油资源创造了 条件。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地质学家开始对中生代 的残留盆地进行油气勘探和开发,地质学家提出中生代残 留盆地含有丰富的油气资源,这一学说引起了石油公司和 学术界的高度关注。研究表明,珠江口盆地以东和台西南 盆地是我国第二大中生代残留盆地,南海北部地区具有丰 富的石油地质条件得到了绝大多数专家的肯定。南海北部 地区曾经在白垩纪时期受到过两次海侵,所以底层被沉积 下来,被沉积的地层钻遇了当量的侏罗系烃源岩,这就为 油气提供了烃源成藏条件。南海北部地区缺少必要的地震 资料,同时这个地区的钻井也不多,所以对其进行深入研 究十分艰难。研究表明,中生代时期太平洋板块曾经对东 亚大陆进行过俯冲挤压,这样就导致了南海北部地区地基 底发生了变形,在白垩纪岩浆的作用下基底的结构要复杂 得多。南海地层上面覆盖着许许多多的新生代地层,但是 对新生代以下的地层进行研究却十分艰难,一则没有相应 的资料依据,二则现有资料品质不高。刘海龄将南海北部 的新生代基底分为五个部分,周蒂对南海北部的盆地进行 过深入研究,研究发现这些盆地在白垩世是海相、海陆交 互沉积。鲁宝亮经过科学研究证实了南海北部地区的地震 为基底岩性的地震重磁响应特征。本文从多个角度揭示了 南海北部盆地的基底特征。
在阳江至一统暗沙东断裂以东的三区则呈现三层结 构,也就是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这三层保存得都相 对良好,如图5。
在过去中生代的时候由于地壳运动和大陆板块的不 断变化,曾经有几次不均衡隆升。有的地方隆升的幅度不
图3
琼东南盆地基底双层结构
图4
珠江口盆地西部基底不完全三层结构
– 33 –
现代建设 Modern Construction
通过对图2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南海北部陆缘盆 地基底以琼海断裂和阳江-一统暗沙东断裂为界,分成三 个区,图2中分别带有三个区的分界线,即图中的紫色虚
线,左侧向上呈东新西老阶梯状分布。在琼海以西呈现两 层结构,下部元古界,上部古生界,缺失中生界如图3。
在阳江至一统暗沙东断裂与琼海断裂之间第二区呈现 有完全不同的三层结构,如图4。
现代物业·新建设 2013年第12卷第4期
中生代的地层厚度和面积考虑,这些地方有利的勘探区依 次为潮汕坳陷、东沙隆起东部、韩江凹陷,以及东沙隆 起、惠陆低凸起与陆丰凹陷交界处。
图5
珠江口盆地东部基底三层结构
大,例如:珠江口盆地的东部地区和北部地区,这地区有 中生界地层。有的地方隆升的幅度较大,例如:琼海断裂 地区,这个地区中生界地层遭到了极大的破坏,有大部分 被剥蚀,少部分有残留。隆升幅度最大的地方分布在琼海 断裂以西,这个地区中生界已经荡然无存,在南部地区甚 至古生界也全部遭到了毁灭性的剥蚀。华夏古陆的结晶基 底得以初露(图3)。
从图上我们不难看出,阳江到一统暗沙以东的珠江口 盆地下面有许许多多的中生代沉积岩,在阳江到一统暗沙 以西珠江口盆地下面基底的地层主要为古生界的地层,例 如:沉积岩和浅变质岩,基底还有一部分中生界,这些界 层呈弧状分布。琼东南盆地地基底北部主要分布有古生界 沉积岩和浅变质岩地层,南部主要是片麻岩地层,北部到 海南岛之间是碳酸盐岩和变质砂砾岩以及碎屑沉积岩,琼 东南盆地、宝岛凹陷、永乐凹陷东部主要为古生界的变质
之
好中等
可见顶超和
Tm-Tp
不整合界 面
削截,呈断 续的波阻抗
差异界面
乱岗状、 杂乱状反 射为主
中频 - 中弱振幅、 差 低频 中强振幅 中等
Tp 以 下
断续的波 阻抗差异
界面
无底
杂乱状、拖 网状、空 低频 白反射
弱 - 中弱 振幅
不连 续
在结合平面重磁异常处理解释的基础之上完成了基底 岩性填图及断裂的划分,划分如图2。
[作者简介] 黄喜新(1967- ),男,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水文 地质、工程地质、地质环境、海洋地质方面的研究。
1 基底结构特征分析
通过对南海北部盆地地基底进行研究和统计,对南海
北部盆地边缘的陆区进行了地质考察与研究,如图1。
在充分研究各种资料的基础之上,本文对南海北部的
地质特征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和解释,这些解释包括104条
– 32 –
黄喜新:南海北部湾地质构造特征探析
图1 南海北部陆缘盆地钻至前新生代井、地震剖面及 陆区采样点儿位置示意图
图2 南海北部大路边缘盆地基底地质特征
岩。 在珠江口盆地中部,调查发现这一部分的地层有许许
多多的白垩纪花岗岩分布,这里的火山岩大部分也是白垩 纪花岗岩。在琼东南盆地调查发现基底有一部分是花岗岩 或者火山岩,在琼东南盆地的南部有基性玄武岩,该类玄 武岩有时候能够形成一些海底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