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最新语文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模拟检测(含答案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模拟试题含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模拟试题含解析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乙】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①,偶语②者弃市③。
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余悉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④如故。
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⑤,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选自《入关告谕》)【注释】①族;灭族。
②偶语:两个人在一起谈论。
③弃市:死刑。
④案堵:即“安堵”,安居不变、安顿不动的意思。
⑤霸上:地名,在咸阳东。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意思或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 上书谏寡人者诽谤者族B. 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公问其故C. 门庭若市烨然若神人D. 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水落而石出者(2)将选文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②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
(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4)概括【甲】文的主要内容。
(5)【甲】文中齐威王给群臣吏民下达命令,【乙】文中刘邦入关前给百姓写告谕,他们这样做各有什么目的?【答案】(1)B(2)①几个月以后,还偶尔有人来进谏。
②我和诸侯们约定,先入关的人做这里的王。
(3)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4)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5)齐威王是为了广开言路,使齐国强盛,刘邦是为了安抚百姓,赢得民心。
【解析】【分析】(1)A……的人。
B原来;原因。
C好像。
D连词,表并列。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时时:不时。
间或:偶然。
(名师整理)最新语文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解析)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12分)昭阳①谓楚王曰:“五国以破齐,秦必南图。
”楚王曰:“然则奈何?”对曰:“韩珉②转国也,好利而恶难。
好利可营也;恶难可惧也。
我厚赂之以利,其心必营。
我悉兵以临之,其心必惧。
彼惧吾兵而营我利,五国之事必可败也。
约绝之后,虽勿与地,可。
”楚王曰:“善。
”乃命大公事之韩,见公仲曰:“夫牛阑之事马陵之难亲王之所见也,王苟无以五国用兵,请效列城五,请悉楚国之众也,以图于齐。
”韩人反赵、魏之后,而楚果弗与地,则五国之事困也。
(选自《战国策·楚策一》)【注释】①昭阳:曾为楚国的令尹,相当于相国。
②韩珉:韩国相国,字公仲。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4分)(1)好利而恶.难()(2)其心必惧.()(3)楚王曰:“善.”()(4)而楚果弗.与地()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着重号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2分)()A.然则.奈何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B.我厚赂之以.利以.衾拥覆,久而乃和C.其.心必营其.真不知马也D.则五国之.事困也择其善者而从之.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彼惧吾兵而营我利,五国之事必可败也。
4.选文讲述了怎样的故事?请简要概括。
(2分)1一、【参考译文】楚相昭阳对楚王说:“五国如果打败了齐国,秦国一定会乘机向南进攻楚国。
”楚王说:“这可怎么办呢?”昭阳回答说:“韩珉在韩国独断专行,贪图私利,害怕危难。
贪图私利,可以对他施以利诱;害怕危难,可以对他进行威胁,我用重利去拉拢他,他内心一定会被利所诱。
我发动大军去威胁他,他一定会感到害怕。
他害怕我们的大军,又贪图我们的重利,这样五国联盟攻齐的事,一定会失败。
他们的盟约被撕毁以后,即使不给韩国割地,也是可以的。
”楚王说:“好”。
于是他派大公事去韩国,会见韩相国公仲,说:“当初牛阑之役,马陵之役,都是您亲自见到的,大王如果不与五国联合攻齐,我们愿意献出5个城邑,不然,我们就出动全军来和齐国共同对敌。
(名师整理)最新语文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解析)

课外文言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12 分)贞观十五年,遣使诣.西域立叶护可汗,未还,又令人多赍①金帛,历诸国市.马。
魏征谏.曰:“今发使以立可汗为名,可汗未定立,即诣诸国市马,彼必以为意在市马,不为专立可汗。
可汗得立,则不甚怀恩,不得立,则生深怨。
诸蕃闻之,且不重中国。
但使彼国安宁,则诸国之马,不求自至。
昔汉文帝有献千里马者,曰:‘吾吉行日三十,凶行日五十,鸾舆②在前,属车在后,吾独乘千里马,将安之乎?'乃偿其道里所费而返之。
又光武有献千里马及宝剑者马以驾鼓车剑以赐骑士。
今陛下凡所施为,皆邈过三王之上,奈何至此欲为孝文、光武之下乎?又魏文帝求市西域大珠,苏则曰:‘若陛下惠.及四海,则不求自至,求而得之,不足贵也'陛下纵不能慕汉文之高行,可不畏苏则之正言耶?”太宗遽③ 令止之。
【注释】①赍(j ī):送东西给人;②鸾舆(lu án y ú):天子的乘舆,亦借指天子;③遽(j ù):急。
1. 请用“ / ”给下面句子断句。
(标两处)(2 分)又光武有献千里马及宝剑者马以驾鼓车剑以赐骑士2.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4 分)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遣使诣.西域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历诸国市.马③魏征谏.曰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陛下惠.及四海13. 下列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 分)()A. 则.生深怨蝉则.千转不穷(《与朱元思书》)B. 诸蕃闻之.吾既已言之.于王矣(《公输》)C. 剑以.赐骑士可以.调素琴(《陋室铭》)D. 求而.得之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观潮》)4. 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A. 魏徵认为只要能使西域各国安定,那么各国的好马用不着去买,就会自动送上门来。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精练(含答案)

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一、(2019·陕西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①,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
公子纠败,召忽死之②,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注释】①贾(ɡǔ):做买卖。
②召(shào)忽:齐人。
与管仲一起事奉公子纠,公子纠被杀后召忽也自杀。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着重号词的含义。
(1)吾始困.时困:____________(2)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谋:____________(3)知时.有利不利也时:____________(4)吾尝三战三走.走:____________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着重号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分财利多自与.吾与.汝毕力平险B.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至于负者歌于.途1C.召忽死之.辍耕之.垄上D.生我者.父母所识穷乏者.得我与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4.选文中的鲍叔是一个怎样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二、(2019·江西中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名师整理)最新语文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精练(含答案解析)

文言文阅读新题赏析题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短文,完成下面的题目。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乙】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
”君遣之。
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
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②而捐③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④市马,马今至矣。
”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选自《战国策》)【注释】①涓人:宫中管打扫清洁的人。
②安事死马:要死马做什么。
③捐:白白费掉。
④能:能出高价。
1、【甲】【乙】两文中最能表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性作用的话是哪一句?12、【甲】【乙】两文中“千里马”的命运有什么不同。
题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两儿齐哭。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节选自林嗣环《口技》)【乙】国初,有乔山人者善弹琴。
精于指法,尝得异人传授。
每于断林荒荆间,一再鼓之,凄禽寒鹘①,相和悲鸣。
后游郢楚②,于旅中独奏洞庭之曲。
邻媪③闻之,咨嗟惋叹。
既阕④,曰:“吾抱此半生,不谓遇知音于此地。
”款扉⑤扣之。
媪曰:“吾夫存日,以弹絮为业。
今客鼓此,酷类其声耳。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模拟试题含解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模拟试题含解析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湖心亭看雪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①余拏一小舟________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_______③余强饮三大白而别________(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②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充分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苏的生活方式。
B. 文章白描雪景后,详写喜遇知己,不但丰富了文章的内涵,而且绘景写人,相映成趣。
C. 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况且文章末尾还出现了舟子,显得前后矛盾。
D. 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包含了对“痴”字的称赏,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淡淡的愁绪。
【答案】(1)撑(船);哪;尽力(2)①在湖上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②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散粒人影罢了。
(3)C【解析】【分析】(1)第一句话的大意是我撑着一叶小舟。
故“拏”的意思是撑(船)。
第二句话的大意是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故“焉”的意思是哪。
第三句话的大意是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故“强”的意思是尽力。
(2)第一句的重难点词语有:焉,哪;更,还。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模拟试题含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模拟试题含解析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
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知弗若欤?曰:非然也。
(选自《孟子·告子》)。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其一人专心致志________②其名为银________③及其家穿井________④其真无马邪________(2)与“惟弈秋之为听”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 骈死于槽枥之间B.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C. 何陋之有D. 甚矣,汝之不惠(3)本文结论句运用的修辞方法是________。
(4)把两篇文章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②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答案】(1)其中的;它的;他;难道(2)C(3)设问(4)①另一个人虽然和他一起学习,却比不上他。
②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大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解析】【分析】⑴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①其:代词,其中的;②其:代词,它的;③其:代词,他;④其:表反问语气,难道。
⑵“惟弈秋之为听” 和“ 何陋之有”都属于宾语前置句式,A、B、D三句都是倒装句,故选C。
⑶为是其知弗若欤?曰:非然也。
句意是: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说:不是这样的。
一问一答,起到强调作用,属于设问句。
⑷意,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①虽:虽然。
俱:一起。
若:比。
句意是:另一个人虽然和他一起学习,却比不上他。
② 其:表选择疑问,是…还是… 。
句意是: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大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故答案为:⑴① 其中的;② 它的;③ 他;④ 难道。
(名师整理)最新语文中考《课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解析)

课外文言文阅读考点训练一、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东坡居士自今日以往,不过一爵一肉①。
有尊客,盛馔则三之②,可损不可增。
有召我者,预以此先之,主人不从而过是者,乃止。
一曰安分以养福,二曰宽胃以养气,三曰省费以养财。
(苏轼《养生》) 【乙】吾闻战国中有一方,吾服之有效,故以奉传③。
其药四味而已:一曰无事以当贵,二曰早寝以当富,三曰安步以当车,四曰晚食以当肉。
夫已饥而食,蔬食有过于八珍,而既饱之余,虽刍豢④满前,惟恐其不持去也。
若此可谓善处穷者矣,然而于道则未也。
安步自佚⑤,晚食为美,安以当车与肉为哉?车与肉犹存于胸中,是以有此言也。
(选自苏轼《东坡志林》) 【注释】①一爵一肉:喝一爵酒,吃一种肉食。
爵,古代的酒器。
②盛馔则三之:丰盛的饮食就增至三倍。
③奉传:恭敬地传播。
④刍豢(huàn):代指美味的肉食。
⑤佚(yì):安逸,舒服。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安分以.养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吾闻.战国中有一方不闻.机杼声C.夫已饥而食.虽有嘉肴,弗食.1D.晚食为美.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主人不从而过是者,乃止。
(2)若此可谓善处穷者矣,然而于道则未也。
3.【甲】【乙】两段中作者所提出的养生之道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2二、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节选自沈括《梦溪笔谈·技艺·活板》) 【乙】针,生于山中①,处于室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一、课内阅读(一)(2019衡阳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又何间.焉②中间.力拉崩倒之声B.①忠之属.也②属.引凄异C.①战则请.从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1D.①故.逐之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肉食者谋之.②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①可以.一战②以.君之力C.①战于.长勺②所患有甚于.死者D.①登轼而.望之②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4.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曹刿“请见”的原因,显示了他的自信。
B.本文记叙了战争的全过程,充分地显示了曹刿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军事指挥上的杰出才能。
2C.鲁庄公身为鲁国的国君,在迎战齐师时,他寄希望于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庇佑,显示出他的“鄙”。
D.全文紧扣“论战”来写,对曹刿的论战写得详细,而战争经过写得简略,这充分表现了《左传》善于剪裁、言简意赅的特点。
5.长勺之战最终鲁国大胜,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鲁国取胜的原因。
(二)(2019天水中考)阅读《鱼我所欲也》,回答问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3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鱼我所欲.也(2)故患.有所不辟也(3)乡.为身死而不受(4)此之谓失其本心..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二者不可得.兼B.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C.行道之.人弗受D.吾既已.言之王矣为宫室之.美是亦不可以已.乎3.翻译下列句子。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44.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义”?请选取两位我国历史上舍生取义的人物,简单叙述其事迹。
二、对比阅读(一)(2019南充中考)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节选自《宋濂全集》) (乙)王生好学而不得法。
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5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①走。
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
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其善学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
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②。
”(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 【注】①还(xuán):同“旋”,转身。
②炯戒:明显的警戒。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媵人持汤.沃灌( )(2)缀.公卿之后( )(3)莫逾自厌.( )(4)迨.年事蹉跎(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当余之.从师也/乃记之.而去B.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其翼若.垂天之云C.王生好学而.不得其法/濯清涟而.不妖D.以.昭炯戒/可以.为师矣63.翻译下列句子。
(1)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2)凡师之所言,吾悉能识之,是不亦善学乎?4.结合(甲)(乙)两段文字,谈谈你在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上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二)(2019连云港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节选自《出师表》)7(乙)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身长八尺,毎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宦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节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有删改)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躬.耕于南阳(2)先主器.之(3)先主遂诣.亮(4)孤不度.德量力2.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8(1)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2)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4.(甲)(乙)两文都写到了“三顾茅庐”这一史实,诸葛亮为何要在“三顾”“三往”后才见刘备?三、课外阅读(2019河北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凡读书,二十岁以前所读之书与二十岁以后所读之书迥异①。
幼年知识未开②,天真纯固,所读者虽久不温习,偶尔提起,尚可数行成诵。
若壮年所读,经月则忘,必不能持久。
故六经、秦汉之文,词语古奥③,必须幼年读。
长壮后,虽倍蓰④其功,终属影响⑤。
自八岁至二十岁,中间岁月无多,安可荒弃或读不急之书?此时,时文⑥固不9可不读,亦须择典雅醇正,理纯词裕,可历二三十年无弊者读之。
若朝华⑦夕落,浅陋无识,诡僻⑧失体,取悦一时者,安可以珠玉难换之岁月而读此无益之文;何如诵得《左》《国》⑨一两篇及东西汉典贵华腴⑩之文数篇,为终身受用之宝乎?我愿汝曹将平昔已读经书,视之如拱璧,一月之内,必加温习。
古人之书,安可尽读?但读得一篇,必求可以背诵,然后思通其义蕴,而运用之于手腕之下。
如此,则才气自然发越。
若曾读此书,而全不能举其词,谓之“画饼充饥”;能举其词而不能运用,谓之“食物不化”。
二者其去无异。
汝辈于此,极宜猛省。
(选文有删节) 【注】①迥异:相差根远。
②开:开导,启发。
③古奥:古拙深奥,不容易理解。
④倍蓰(xǐ):数倍。
⑤影响:影子和回声。
指不切实际、不持久。
⑥时文:当时适行的文体,多指科举应试之文。
⑦华: 花。
⑧诡僻:荒谬邪僻。
⑨《左》《国》:《左传》《国语》。
⑩华腴(yú):丰美有文采。
曹:辈。
璧:玉璧,泛指珍宝。
蕴:内在的意义。
发越:散播。
举:举出。
去:距。
枵腹:腹中空虚。
极:同“亟”,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时文固.不可不读。
( )(2)若.朝华夕落。
( )10(3)古人之书,安可尽.读。
( )(4)然后思通.其义蕴。
(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安可以珠玉难换之岁月而读此无益之文?(2)汝辈于此,极宜猛省。
3.作者认为“六经、秦汉之文,词语古奥,必须幼年读”,其理由是什么?4.从选文画线句子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11专项训练之文言文阅读一、(一)1.D 解析:A项,参与/夹杂;B项,职责/连接;C项,请(允许我)/请教;D项,所以。
2.B 解析:A项,代词/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B项,凭借;C项,在/比;D项,表示修饰关系/表示转折关系。
3.(1)大大小小不同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判。
(2)作战,靠的是勇气。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耗尽了。
4.B 解析:“全过程”错,本文只是简略叙述了战争;“显示了曹刿远大的政治抱负”是错误的。
曹刿知道战争取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显示了曹刿的政治远见;战争中准确把握进军和追击的时机,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
5.鲁国取胜的原因有:①鲁国进行的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②鲁庄公能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支持;③曹刿战场审时度势的正确指挥。
(二)1.(1)想要的(2)祸患,灾难(3)同“向”,先前、从前(4)天性,天良2.C123.(1)不仅贤德的人有这种天性,人人都有。
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2)对于优厚的俸禄(高位厚禄)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的优厚俸禄(高位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4.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于国于民有益的事是“义”。
社会上的哥们义气,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和本文的“义”不同。
我国历史上舍生取义的事例很多,如:唐雎出使秦国,不辱使命;苏武牧羊,不改初心;岳飞抗金,精忠报国;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救济粮。
二、(一)1.(1)热水(2)跟随(3)满足(4)到,等到2.C 解析:C项,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