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中考语文模拟试卷D卷

河北省中考语文模拟试卷D卷
河北省中考语文模拟试卷D卷

河北省中考语文模拟试卷D卷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 (共4题;共49分)

1. (15分) (2016八下·东台期中) 默写。

①故园渺何处,________。

②翅湿沾微雨,________。

③爱人者,人恒爱之,________,________。

④为山九仞,________。

⑤海纳百川,有容乃大;________,________。

⑥苔痕上阶绿,________。

⑦羌管悠悠霜满地。________,________。

⑧夕阳西下,________。

⑨《池鹤》中可以用成语“鹤立鸡群”来概括的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

⑩《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表现作者满怀豪情逸兴、神驰太空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

2. (26分)(2013·晋江) 阅读下面一段材料,完成语段后四道小题。

《我爱这土地》一诗写于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________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________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进行了________(比喻在压力和困难面前不屈服,表现十分顽强)的斗争,诗人在国土lun丧,民族危亡的,……

(1)

在括号里给材料中划线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________lun

肆虐________丧

(2)

在括号里给材料中划线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________lun

肆虐________丧

(3)

依次填入材料中曲线处的词语,最正确的一项是()

A . 夺取消灭时期

B . 攻占摧毁关头

C . 征服摧残时候

D . 侵占消除时刻

(4)

依次填入材料中曲线处的词语,最正确的一项是()

A . 夺取消灭时期

B . 攻占摧毁关头

C . 征服摧残时候

D . 侵占消除时刻

(5)

根据括号中的意思,在材料中的横线处填上一个合适的成语。

(6)

根据括号中的意思,在材料中的横线处填上一个合适的成语。

(7)

上面语段中的省略号是这个语段的最后一句话。请根据下列提供的词语,在不增字不减字前提下,组成一个符合语言规范的完整的句子。

[慷慨激昂的诗人挚爱仇恨写下了对侵略者的这首满怀诗

篇对祖国的和]

(8)

上面语段中的省略号是这个语段的最后一句话。请根据下列提供的词语,在不增字不减字前提下,组成一个符合语言规范的完整的句子。

[慷慨激昂的诗人挚爱仇恨写下了对侵略者的这首满怀诗篇对祖国的和]

3. (4分)填空。

(1)“那阳谷县人民,听得说一个壮士打死了景阳冈上大虫,迎喝将来,尽皆出来看,哄动了那个县治。”语段中的那位“壮士”是________ 。(人物)

(2)“收生婆来到,告诉她还不到时候,并且说了些要临盆时的征象。她忍了两天,就又闹腾起来。把收生婆又请了来,还是不到时候。她哭着喊着要去寻死,不能再受这个折磨。”语段中的“她”是-________ 。(人物)(3)“你以为,因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语段中,“我”的名字是________ ,“你”的名字是________ 。(人物)

4. (4分)按要求修改下面一段文字。

①梦境与睡眠深浅程度有关。②朦胧入睡时,大脑皮层里的抑制程度比较浅,梦境就更加相近现实生活,正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③甚至有时自己也觉察到在做梦,所以不能主动地控制,只能听其自然发展。④睡眠稍深一些,梦境则有明显的虚幻性和荒诞性,一时在东,一时在西,或者与死去已久的亲人在一起,而自己毫无判断辨别的能力。⑤这就是大脑里抑制程度更深。⑥比如,白天深思一道数学题,梦里也可能在做数学;白天搞技术发明,梦里也可能搞同样的工作。

(1)

第②句有一个词语使用不当,它是________,应改为________。

(2)

第③句有一个关联词使用不当,它是________,应改为________。

(3)

第⑤句成分残缺,你的修改建议是:________。

(4)

第⑥句位置不当,应放在第________句的后面。

二、阅读理解 (共3题;共67分)

5. (22分) (2017七上·来安期末)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植物不失眠

乔娟

①植物也要睡觉。合欢树的睡态很美,叶片柔柔地低垂,耷拉着脑袋,不用酝酿,只要叶片低下来,它们很快就会入睡。但并不是所有的植物都用叶子来睡眠。像睡莲,就是叶子醒着花儿睡。黄昏池塘边,白天还是昂首怒放的睡莲,随着晚风飞舞,它将花瓣儿慢慢收拢,紧紧闭合。一朵、两朵,后来所有的花朵全部闭合成了一个个小球儿。

②花儿不劳作,也不创造,它们为什么要睡觉呢?

③一百多年前,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就发现了植物的睡眠现象。他对69种植物的夜间活动进行了长期观察,发现那些积满露水的叶片更容易受伤。他把叶片固定住,也得到同样的结果。达尔文由此断定,叶片睡眠可以保护其不受伤害,并可以抵御夜间的寒冷。

④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们印证了达尔文的观点。植物睡眠可以减少热量散失和水分蒸发。像合欢树,不仅夜晚用睡眠保护自己,当遭遇狂风骤雨时,叶片也会逐渐合拢,以防叶片受到暴风雨的摧残。美国科学家恩瑞特还发现了一个更有趣的现象,他用一根温度探测针在夜间测量多种植物叶片的温度,发现不睡眠的叶子温度总比睡眠的叶子温度低1℃。正是1℃的微小差异,成为阻止或减缓叶子生长的重要因素。因此,结论出来了:在相同环境中,睡眠的植物生长速度较快,比不睡眠的植物具有更强的生存竞争能力。科学家还发现:某些植物不仅夜晚睡觉,白天竟然与人一样还要午睡。它们中午11时至下午2时,关闭叶子气孔,光合作用明显降低,这就可以减少水分散失,增强它们的抗旱能力。

⑤植物也一样,夜晚睡眠,可以避免寒露和霜冻侵袭,减少水分蒸发,保持湿度;白天睡眠,可减少水分蒸发,还可避免昆虫骚扰。让人类羡慕的是,人有时候会受情绪或疾病的困扰而失眠,植物却不会受到任何影响,到了该睡觉的时间,无论出现什么情况它们都能准时入睡。第二天再见时,一准儿是神采奕奕,精神抖擞。

(选自网络,有删改)

(1)文章第②段有什么作用?

(2)现代科学家与达尔文对植物睡眠的原因分别如何解说?

(3)第⑤段中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4)这篇说明文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请简要说明。

(5)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植物也会睡眠,不同的植物睡眠的形式不同,有的用叶子睡眠,有的用花朵睡眠。

B . 夜间气温低,容易产生露水,而叶片上如果积满了露水,叶片更容易受到伤害。

C . 在夜晚,不同植物的叶子温度存在着微小的差异,这种差异是由植物是否进入睡眠而造成的。

D . 有些植物还会“午休”,为的是降低光合作用,从而使叶子气孔关闭,增强它们的抗旱能力。

6. (20分) (2017八上·宛城期末)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小题。

清夜熬糖

①汪曾祺在《炒米和焦屑》一文中写道:“炒米是各地都有的。但是很多地方都做成了炒米糖。这是很便宜的食品。孩子买了,咯咯地嚼着。”多暖心的文字。

②小时候,到了腊月,母亲就会把碾米筛下的碎米攒起来,装进罐子里,留兑糖丝。冬阳惨淡,我们背着米袋子,跑几里路,到镇上粮管所兑糖丝。一路上总是累得人仰马翻。一想起喷香的炒米糖,脚下不知哪儿又冒出劲儿来。

③深冬里家家准炸上几伙炒米,用来熬炒米糖和花生糖。随着炸炒米的师傅高喊一声“响呶——”,然后轰的一声,一股浓烟升起,我们松开紧捂耳朵的小手,蹦跳着,一头扎进白雾里,拼命地吸着热乎乎、香喷喷的炒米香,一种说不出的舒坦和惬意流遍全身。空气中的香甜伴随着孩子们的欢呼声,捧把炒米塞进嘴里,那满嘴的香甜酥脆,总有说不出的幸福感在心底荡漾。

④熬糖多在清寒冬夜,小院里月光清如溪水,静似画布,草屋和树闲适安逸地嵌在画布上。青霜平添一份柔和,显得寂寥而悱恻。院角苦楝似宋词中的女子,清瘦婉约带有几许凄凉。黑黢黢的土灶上置一口大铁锅,倒些冷水,再倒进糖丝,搅匀。旺火烧煮,棉花秆燃烧时哔哔啪啪作响,屋里弥漫着甜味和烟味。祖父用铜铲子不断地在锅里搅拌,里面掺些姜末、橘子皮、红枣,适时添进半铲猪油。最后把炒米倒入锅内搅匀。此时,炒米显得格外晶莹剔透,闪烁着珠玉的莹润光彩。

⑤桑木桌上放一块案板,抹上菜油,四周用木框固定好,盛入滚热的炒米糖,用木板使劲来回滚平。磨得锋利

的菜刀也抹上菜油,等到糖半冷不热的时候,祖父拿出模子,用刀切成小块的长方形或正方形,手起刀落,动作迅疾。

⑥熬切好的炒米糖,吃起来,脆香爽口,咬得咯嘣咯嘣的。花生裹上糖浆,切成小片,就是花生糖,入口脆甜。黑色的芝麻浇上糖浆,切成小片,就是芝麻糖,咬一口,香甜酥脆,像一场舒缓的芭蕾,在味蕾间跳跃旋转,荡出鲜艳的滋味。

⑦熬糖时,铁铲在锅里“呼啦呼啦”翻动着,“咔嚓咔嚓”的刀切声,风箱的“吧嗒吧嗒”声,柴火的“哔哔啪啪”声,我们的笑语声,组成了一首暖心的交响曲。熬糖是一个恬静、幸福的细节,里面蕴藏着温暖的亲情,是舌尖上魂牵梦萦的故乡。

⑧那样的夜晚,我们不停地吸溜着鼻子,饱吸着那浓郁的甜香,烦恼和贫困都在温暖的润泽中变成天边的一片云。冬日的寒冷化作灶膛里旺旺的火苗,化作祖父面颊上忙碌滚动的汗水,化作我们嚼糖时脸上绽放的朵朵红晕。清夜无尘,月色无垠,星光迷离,天空邈远而空阔。坐在院里木桩上,我们柔软得像一根青藤。

⑨那种阳光般简单明快的幸福感和快乐感,日渐湮灭于浮躁而喧嚣的尘世。陪朋友逛超市,漫步于琳琅满目的商品间,偶有包装精美的炒米糖赫然入目,心中便涌起感念的潮水,一股柔软的乡愁倏忽从心底传遍全身。

⑩梁实秋说,味至浓时即家乡。品尝着喷香的炒米糖,我一下子回到纯净古意的乡村月夜,想起亲人们熬糖时那种忙碌而欢快的场景。那浓郁的熬糖香芬芳着陈年的梦,成了一种留在心底最温馨的回忆。

(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3)细读文中第⑥段的画线句子,任选角度分析作者是怎样抒发感情的。

(4)文章的主题是什么?请写出两个方面,并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7. (25分)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

州之军以向苑、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1)

解释下列词语

①豪杰并起()②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③利尽南海()④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2)

翻译下列语句

A.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B.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3)

在诸葛亮的对策里,对不同的对象采取的对策不同。说说对下列对象所采取的对策分别是什么?(用原文回答)①曹操:

②诸戎、夷越:

(4)

诸葛亮替刘备策划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5)

在公众眼里,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历来被人们所称颂,有关他的典故、成语、名言警句以及俗语等还有很多,请列举两个。(不必每项都列出,只要写出两个即可)

三、作文 (共1题;共5分)

8. (5分)(2016·昆明) 任选一题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从中选择一个角度构思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可叙述经历,可抒发情感,可发表议论。(文章主旨必须从所给材料中提炼,不得对材料进行改写、扩写、续写)

材料一:要感请那些偶尔出现并打动我们的平凡之人和微小之物,让我们的内心下一场雨,洗刷洗刷,然后继续前行。

材料二:一只站在树枝上的鸟,从来不会害怕树枝断裂,因为它相信的不是树枝,而是自己的翅膀。

材料三:孩子们的头脑里宁愿画上很多问号,也不要画上太多的句号。

三则材料给我们这样一些启示:那些偶尔出现的平凡之人和激小之物,往往能触动我们的心灵;不要一味依赖外部条件,要相信自己;要敢于质疑,善于探索……

写作要求:①请按要求拟题,然后写作;②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说真话,抒真情,忌抄袭;

④文中请不要使用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⑤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 (共4题;共49分)

1、答案:略

2、答案:略

3、答案:略

4、答案:略

二、阅读理解 (共3题;共67分)

5、答案:略

6、答案:略

7、答案:略

三、作文 (共1题;共5分)

8、答案:略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