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完美主义倾向的现状及教育对策

合集下载

完美主义心理及其应对策略

完美主义心理及其应对策略

完美主义心理及其应对策略完美主义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特征,指对于自身或他人的要求过高,追求完美和卓越,并倾向于将标准提升至不切实际的高度。

完美主义者往往在各个领域表现出对细节的过分关注和追求卓越的态度,但也常常因此遭受着巨大的压力和焦虑。

本文将探讨完美主义心理的特点、影响以及应对策略。

完美主义者的特点1. 过分挑剔完美主义者往往对自己和他人都有着极高的要求,他们追求一切都要做到最好,甚至在微乎其微的细节上也追求完美。

2. 恐惧失败由于完美主义者设立的标准过高,他们害怕失败和出现错误,因此常常感到焦虑和压力。

3. 自我要求过高完美主义者对自己要求过高,无法接受自己犯错或失败,容易陷入自责和自我否定的情绪中。

完美主义心理带来的影响1. 压力大追求完美会让人感到极大的压力,无法放松和享受生活中的乐趣。

2. 社交障碍完美主义者往往对自己和他人都有着苛刻的评判,这种态度容易导致与他人交往困难。

3. 自我否定不断追求完美会导致完美主义者对自己产生否定情绪,觉得自己永远达不到标准。

应对策略1. 接受现实学会接受自己和他人的不完美,在适当的范围内放松标准,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

2. 制定合理目标设立恰当并可实现的目标,在于能力相符合的范围内努力追求进步而非完美。

3. 学会放松适当放松心情,培养一些兴趣爱好,让自己享受生活中其他方面带来的乐趣。

4. 寻求支持与朋友、家人或心理专家交流沟通,在社会支持下更容易应对完美主义心理带来的负面影响。

5. 学会接受失败失败是成功之母,接受失败也是成长过程中的重要部分。

学会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不要因为一时挫折而否定自己。

总之,完美主义心理虽然有利于提高工作和生活质量,但是若达到极端则会成为一种负面因素。

因此,了解并掌握应对策略是十分重要的。

在面对挑战时,我们应该尝试摆脱“完美”的束缚,做一个更加轻松、快乐和健康的自己。

完美主义思想的危害及解决方案

完美主义思想的危害及解决方案

完美主义思想的危害及解决方案一、完美主义思想的危害完美主义思想是指追求完美、苛求完美的心态和行为方式。

虽然完美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个人的积极性和进取心,但过度的完美主义思想却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和危害。

1. 压力过大:完美主义者往往对自己设立过高的标准和要求,无论是在工作、学习还是生活中,都追求完美的表现。

这种追求完美的心态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压力,长期下来容易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2. 自我否定:完美主义者往往对自己的表现过于苛刻,一旦达不到自己设定的标准,就会对自己产生否定和自责的情绪。

这种自我否定会降低个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对个人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3. 社交障碍:完美主义者往往对他人的评价过于敏感,胆怯被别人看不起或者批评。

因此,他们往往避免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耽心自己的不完美会被他人看到。

这种社交障碍会导致孤傲感增加,进一步加剧心理问题。

4. 工作效率低下:完美主义者往往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追求完美上,导致工作效率低下。

他们往往陷入无住手的修改和优化中,无法及时完成任务,影响工作的发展和成果。

二、解决方案虽然完美主义思想带来的危害不容忽视,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和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保持积极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状态。

1. 接受自己的不完美:要意识到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没有人是完美的。

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学会用宽容和理解的眼光看待自己,减少对自己的苛求。

2. 确定合理的目标和标准:制定一个合理的目标和标准,不要过高或者过低。

合理的目标能够激励我们前进,但也不会给自己带来过大的压力和负担。

3. 学会放松和调整:适当放松和调整自己的心态是缓解完美主义思想的有效方法。

可以通过健身、冥想、阅读等方式来放松自己,同时也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接受事情不完美的现实。

4. 寻求支持和匡助:如果完美主义思想给自己带来了困扰和压力,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匡助。

他们能够提供专业的指导和支持,匡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完美主义思想带来的问题。

大学生完美主义倾向的现状及教育对策

大学生完美主义倾向的现状及教育对策

大学生完美主义倾向的现状及教育对策作者:张斌宋佳钦来源:《科技资讯》 2012年第28期张斌宋佳钦(湖州师范学院求真学院浙江湖州 313000)摘要:为探讨大学生完美主义倾向的状况,为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合理的完美主义观念提供有参考价值的建议与指导,采用由frost编制的“大学生完美主义自评量表”对300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

结果表明,大学生完美主义倾向在是否独生子女方面差异显著,而在城乡、性别、年级、专业方面均无显著差异。

并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一些相关的教育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完美主义心理健康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0(a)-0193-02完美主义是一种人格特质,它是指个体追求凡事都做到尽善尽美,并为自己设定了过高的标准,且以是否达到这些标准来对自己作出评价的倾向。

在我国,大学生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较高的自我价值感,对自己各方面的要求都比较严格。

大学生普遍都具有高自尊、高压力和高期望的心理特点,当追求的目标与现实出现矛盾或偏差的时候,各种心理问题也就随之而来。

因此,大学生的完美主义倾向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本研究力图研究大学生完美主义倾向,并为大学生树立正确合理的完美主义倾向提供有参考价值的建议与指导。

1 研究方法1.1 研究对象按照年级、专业的人数比例随机选择300名湖州师范学院、湖州师范学院求真学院和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剔除无效问卷,有效问卷292份。

其中,男生84人,女生208人;城市生源111人,农村生源181人;独生子女140人,非独生子女152人;大一137人、大二74人、大三81人;文史科167人、理工科76人、医学49人;家庭类型双亲和单亲分别为271人和21人。

1.2 研究工具采用由frost编制的“大学生完美主义自评量表”。

该量表由27个项目构成,采用自陈作答的形式,每个自陈式语句由5个选项组成,计分采用五级计分制,“不符合”计1分,“有点不符合”计2分,“不能确定”计3分,“有点符合”计4分,“完全符合”计5分,并把量表的27个项目划分为五个维度,即担心出错、个人标准、父母期望、对行动的疑虑、条理性。

完美主义思想的危害及解决方案

完美主义思想的危害及解决方案

完美主义思想的危害及解决方案引言概述:完美主义思想是一种追求卓越和完美的心理倾向,然而,过度追求完美可能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完美主义思想的危害,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对个人的危害1.1 压力过大:完美主义者往往对自己要求过高,无法容忍任何错误或者不完美的事物,因此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1.2 自卑感增加:由于完美主义者对自己要求过高,往往无法达到自己设定的标准,导致自卑感增加,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产生怀疑。

1.3 失去乐趣:完美主义者过于关注细节和完美,往往无法从事情中获得乐趣,因为他们只专注于错误和不足之处。

二、对人际关系的危害2.1 压力传递:完美主义者往往把自己的标准和要求强加给他人,赋予他人巨大的压力,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和破裂。

2.2 缺乏宽容和理解:完美主义者往往对他人的错误或者不完美持批评态度,缺乏宽容和理解,导致与他人的沟通和合作难点。

2.3 社交障碍:完美主义者往往对社交场合感到不安,耽心自己的表现是否完美,因此避免参预社交活动,导致社交障碍的形成。

三、对工作和学习的危害3.1 迟延症加重:完美主义者往往过于追求完美,导致迟延症的加重,因为他们胆怯无法做到完美,所以选择迟延。

3.2 创造力受限:完美主义者过于关注细节和完美,往往无法放松思维,限制了自己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3.3 缺乏效率:完美主义者往往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在细节上,导致工作和学习效率低下,无法高效完成任务。

四、解决方案4.1 接受不完美:完美主义者需要学会接受自己和他人的不完美,理解人无法做到完美是正常的,从而减轻压力。

4.2 设定合理目标:完美主义者可以设定合理的目标和标准,避免过度追求完美,从而减少自卑感和压力。

4.3 培养宽容和理解:完美主义者可以通过培养宽容和理解的心态,学会接纳他人的不完美,改善人际关系。

4.4 培养放松和自我调节的能力:完美主义者可以通过学习放松和自我调节的技巧,减轻压力,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

完美主义思想的危害及解决方案

完美主义思想的危害及解决方案

完美主义思想的危害及解决方案在现代社会中,完美主义思想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心理倾向。

虽然追求完美可以激励人们不断进步,但过度的完美主义思想却可能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包括心理压力、焦虑、自卑感以及社交障碍等。

本文将探讨完美主义思想的危害,并提供一些解决方案以应对这一问题。

一、完美主义思想的危害1. 心理压力:完美主义者往往对自己设立过高的标准和要求,无论是在工作、学习还是个人生活中,他们都追求完美的表现。

这种追求使得他们时常感到压力倍增,无法轻松地享受生活。

2. 焦虑和抑郁:完美主义者往往耽心自己的表现是否符合期望,他们对自己的错误或者失误过分敏感,容易陷入焦虑和抑郁的情绪中。

这种情绪的积累可能对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3. 自卑感:完美主义者往往对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过于关注,他们往往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值得被接受和欣赏。

这种自卑感可能导致自尊心受损,使得个人与他人之间的互动受到妨碍。

4. 社交障碍:完美主义者往往耽心他人的评价和批评,他们胆怯被他人发现自己的不完美之处。

这种耽心可能导致他们回避社交场合,甚至影响到与他人的交往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解决完美主义思想的方案1. 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完美主义者需要明白每一个人都有缺点和不足之处,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是成长和进步的一部份。

学会宽容和接纳自己,不要过分苛求完美。

2. 设定合理的目标和期望:完美主义者可以通过设定合理的目标和期望来减少心理压力。

明确自己的能力和资源,合理安排时间和精力,不要过分追求完美的结果。

3. 学会放松和调节情绪:完美主义者可以通过学习放松和调节情绪的方法来减轻焦虑和抑郁的情绪。

例如,进行身体运动、呼吸练习、冥想等,以缓解压力和焦虑。

4. 培养积极的自我认知:完美主义者可以通过培养积极的自我认知来提升自尊心和自信心。

关注自己的优点和成就,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和重要性,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

5. 寻求支持和匡助:完美主义者可以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困惑和焦虑,寻求他人的支持和匡助。

大学生完美主义心理倾向研究

大学生完美主义心理倾向研究

大学生完美主义心理倾向研究选取安徽师范大学160名大学一年级至四年级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Frost多维完美主义量表为研究工具,深入分析了影响当代大学生完美主义心理倾向的各种因素,得出了几个结论:一是当代大学生具有中等水平的完美主义心理倾向。

二是不同背景下的大学生的完美主义心理是有所差别的,有些因素对这种差别没有影响或影响不大,如性别、是否独生、父母文化程度等,有些因素对这种差别是有影响的,如年级,低年级同学完美主义心理倾向显著高于高年级同学。

标签:完美主义;大学生;影响因素一、文献综述(一)完美主义的定义完美主义(perfectionism)是一种人格特质,一种对自己具有过高的标准和要求的倾向。

即在个性中具有凡事追求尽善尽美的倾向,其核心特征是自我强加的高标准;自我评价过于依赖成功和成就;较高的自我批评;恐惧失败[1]。

应试教育长久地存在于我国,这种教育背景下,孩子的成长基本都伴随着以考试为形式的选拔。

大学生群体正是经过这种层层选拔而形成的优质人群,完美主义心理在大学生中更加普遍,加之现代社会竞争压力过大,来自工作、学习、生活的压力及家长的期望要求现代大学生有着更高心理素质。

完美主义心理的研究可以追溯奥地利心理学家Alfred Adler,他认为促使人类不断改变自己、发展自己的内在动力就是追求完美。

Horney(1950)将过分的井然有序和一丝不苟的行为视为完美主义[2]。

Horney和Adler的理论观点为以后的完美主义研究奠定了基础。

Frost(1990)等人认为完美主义是“伴随着过度批评的自我评价而对工作设置过高标准”。

这种过高标准与恐惧失败相联系,恐惧导致回避行为,而回避行为意味着一个人必须不断地处于警戒和防御中,以避开他所恐惧的事物[3]。

Barrow 和Moore(1983)认为完美主义是认知网络,主要包括期望、对事件的解释以及对于自己和他人的评估都力求完美。

完美主义的特点在于设定的标准不切实际却又刻板地坚持,把表现结果等同于自我价值[4]。

完美主义思想的危害及解决方案

完美主义思想的危害及解决方案

完美主义思想的危害及解决方案一、引言完美主义是一种追求完美和无可挑剔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

虽然追求完美可以激发个人的动力和努力,但长期过度追求完美主义思想却可能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和危害。

本文将探讨完美主义思想的危害,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完美主义思想的危害1.身心健康问题:完美主义者往往对自己要求过高,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可能导致身体健康问题,如失眠、消化不良等。

2.自我否定和自卑感:完美主义者往往对自己要求苛刻,一旦不能达到自己设定的标准,就会产生自我否定和自卑感,影响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建立。

3.人际关系问题:完美主义者对他人的要求也往往过高,容易产生冲突和矛盾。

他们往往难以接受他人的缺点和错误,对他人的要求过高可能导致人际关系的疏远和破裂。

4.工作效率低下:完美主义者往往追求完美,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在细节上,导致工作效率低下。

他们往往难以做出决策,拖延症状明显,影响工作和学习的进展。

三、解决方案1.认识和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完美主义者应该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是人生的一部分。

通过积极的自我对话和正向的自我肯定,建立积极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2.设定合理的目标和标准:完美主义者应该学会设定合理的目标和标准,避免过高的要求和完美主义思维的干扰。

合理的目标和标准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管理时间和资源,提高工作效率。

3.学会放松和调节压力:完美主义者应该学会放松和调节压力,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

例如,通过运动、冥想、社交等方式缓解压力,保持身心健康。

4.培养宽容和包容的心态:完美主义者应该培养宽容和包容的心态,接受他人的不完美和错误。

通过学习倾听和理解他人的观点,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5.寻求专业帮助:对于一些完美主义者来说,改变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可能需要一些专业的帮助。

他们可以寻求心理咨询师或心理治疗师的指导,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等方法来解决完美主义思想带来的问题。

完美主义思想的危害及解决方案

完美主义思想的危害及解决方案

完美主义思想的危害及解决方案一、引言完美主义思想是指个体对自己或者他人的期望过高,追求完美和无可挑剔的状态。

尽管完美主义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激励个体追求卓越,但过度的完美主义思想可能对个人和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完美主义思想的危害,并提出解决方案。

二、完美主义思想的危害1. 压力和焦虑:完美主义者往往对自己设立过高的标准,难以达到,这会导致持续的压力和焦虑。

他们可能会对自己的表现过度挑剔,不断追求完美,这使得他们无法真正享受生活。

2. 自我评价不公平:完美主义者往往将自我价值与达到完美标准联系在一起。

当他们无法满足这些标准时,他们会对自己感到失望和沮丧,甚至贬低自己的价值。

这种不公平的自我评价可能导致自尊心低下和自我否定。

3. 社交问题:完美主义者往往对他人有过高的期望,并对他人的行为和表现进行严格评判。

这可能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和疏远,因为他们很难接受他人的缺点和错误。

4. 健康问题:过度的完美主义思想可能导致身体和心理健康问题。

长期的压力和焦虑可能导致失眠、消化问题和抑郁等身体疾病。

此外,完美主义者往往过度关注自己的外貌和体重,可能导致饮食失调和其他与形象相关的健康问题。

三、解决方案1. 接受自己和他人的不完美:理解并接受自己和他人的不完美是解决完美主义思想的第一步。

我们应该意识到每一个人都有缺点和错误,这是人类的本性。

通过接受这一事实,我们可以减少对自己和他人的过度苛求。

2. 设定合理的目标和标准:设定合理的目标和标准是摆脱完美主义思想的关键。

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和个人能力来设定目标,并为自己设定可以实现的标准。

这样做可以减少压力和焦虑,使我们更加享受过程和成果。

3. 培养积极的自我评价:我们应该学会积极地评价自己,关注自己的优点和成就,而不是过分关注自己的缺点和失败。

通过培养积极的自我评价,我们可以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更好地应对挑战和难点。

4. 建立支持系统:建立一个支持系统可以匡助我们应对完美主义思想的负面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完美主义倾向的现状及教育对策
摘要:为探讨大学生完美主义倾向的状况,为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合理的完美主义观念提供有参考价值的建议与指导,采用由frost编制的“大学生完美主义自评量表”对300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

结果表明,大学生完美主义倾向在是否独生子女方面差异显著,而在城乡、性别、年级、专业方面均无显著差异。

并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一些相关的教育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完美主义心理健康
完美主义是一种人格特质,它是指个体追求凡事都做到尽善尽美,并为自己设定了过高的标准,且以是否达到这些标准来对自己作出评价的倾向。

在我国,大学生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较高的自我价值感,对自己各方面的要求都比较严格。

大学生普遍都具有高自尊、高压力和高期望的心理特点,当追求的目标与现实出现矛盾或偏差的时候,各种心理问题也就随之而来。

因此,大学生的完美主义倾向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本研究力图研究大学生完美主义倾向,并为大学生树立正确合理的完美主义倾向提供有参考价值的建议与指导。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按照年级、专业的人数比例随机选择300名湖州师范学院、湖州
师范学院求真学院和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剔除无效问卷,有效问卷292份。

其中,男生84人,女生208人;城市生源111人,农村生源181人;独生子女140人,非独生子女152人;大一137人、大二74人、大三81人;文史科167人、理工科76人、医学49人;家庭类型双亲和单亲分别为271人和21人。

1.2 研究工具
采用由frost编制的“大学生完美主义自评量表”。

该量表由27个项目构成,采用自陈作答的形式,每个自陈式语句由5个选项组成,计分采用五级计分制,“不符合”计1分,“有点不符合”计2分,“不能确定”计3分,“有点符合”计4分,“完全符合”计5分,并把量表的27个项目划分为五个维度,即担心出错、个人标准、父母期望、对行动的疑虑、条理性。

该量表在测量大学生完美主义时,按各分量表的得分和总体得分情况来判断,得分越低,表明完美主义程度越低;反之,则表明完美主义程度越高。

1.3 实施过程及数据处理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测查,运用SPSS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统计结果
2.1 大学生完美主义倾向的城乡差异分析
从表1可知,城乡大学生在完美主义的担心出错、个人标准、父母期望以及总分上差异不显著。

从统计分值上看,在担心出错、个人标准上,是城市学生的分数高于农村学生;在父母期望、对行动的疑虑、条理性以及总分上,都是农村学生高于城市学生。

但总体来讲大学生完美主义倾向的城乡差异不显著。

2.2 大学生完美主义倾向的性别差异分析
从表2可知,男女生在完美主义倾向的个人标准、对行动的疑虑上以及总分上没有显著差异。

从统计分值上,男生在担心出错、个人标准、父母期望、对行动的疑虑上、总分上分值高于女生,在条理性上女生分值高于男生。

但总体来讲大学生完美主义倾向的性别差异不显著。

2.3 大学生完美主义倾向的专业差异分析
从表3可知,不同专业学生在个人标准、对行动的疑虑、条理性上以及总分上差异不显著。

从统计分值上看,不同专业学生的分值也很相近,无明显差异。

但总体来讲大学生完美主义倾向的专业差异不显著。

2.4 大学生完美主义倾向与是否独生的差异分析
从表4可知,是否独生在完美主义担心出错、条理性、总分上差异显著。

从统计分值上看,独生子女在担心出错上是高于非独生子女
的,其余都是非独生子女的分值高于独生子女。

由此可以看出,是否独生在完美主义各维度上差异十分显著。

2.5 大学生完美主义与倾向年级的差异分析
从表5可知,大学生在条理性差异显著,在担心出错、个人标准、父母期望、对行动的疑虑上的年级差异不显著。

总体来讲大学生完美主义倾向的年级差异不显著。

3 讨论
大学生完美主义倾向的城乡差异不显著,其原因可能是城市学生由于同龄学生的比较,学校的竞争,社会舆论的压力,父母的期望等等因素影响城市学生的个人标准会高,对自我期望也高;农村学生想走出大山,跟城市学生有相同的平台,他们对自我的要求也会很高。

城乡父母都给予孩子最大的希望,都希望孩子早日成才,因此大学生完美主义的城乡差异不明显。

大学生完美主义倾向的性别差异也不显著,其原因可能是现代社会经济和教育的发展,对男女学生的要求趋于一致,也造成他们个人目标明显接近。

如今,女生做事也很果决,男女生在行动的疑虑上也明显接近。

因此大学生完美主义的性别差异不明显。

大学生完美主义倾向的专业和年级差异不显著,其原因可能是现代社会的青年大学生,他们在该年龄阶段对于自身的要求和目标都比较高,他们都希望通过大学学习和自身努力,将自己的人生过得更加丰富多彩。

这在专业与年级间并无明显差异。

大学生完美主义在是否独生上差异显著。

而且是非独生子女的完美主义倾向高于独生子女。

原因可能是:一独生子女因其独特的身份,在家庭中处于核心地位,生活上倍受关怀,经济上富足优越,他们自身养尊处优,自身要求降低;而非独生子女在兄弟姐妹的竞争下进取精神较强,凡事要做到尽善尽美,完美主义倾向会更明显。

非独生子女的父母在孩子的期望上更为显著,可能由于家庭条件的影响,非独生子女的父母期望会给予孩子更大的希望,更好地改变的家庭环境。

非独生子女做事更为果断,因为父母更多空间给孩子,他们认为孩子之间会商量的更多,自主性大大增强。

非独生子女比独生子女更自立,他们分担着家庭的责任,做事也更有条理性。

总体来讲大学生完美主义在是否独生上差异显著,而且从总体上看,非独生子女完美主义倾向要高于独生子女。

4 培养良好大学生完美主义倾向的教育对策
综合上述的分析,学校和教育工作者可以采取以下教育措施:首先,通过引导大学生建立和谐的自我观,来改变不合理的自我认知。

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悦纳自我,是提高自我和谐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最佳内在途经,学校要引导大学生建立和谐的自我观,削弱完美主义中关
注错误和与人比较的消极作用,卸下过度完美主义的沉重负担。

其次,学校应给每位大学生都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不同学生在完美主义倾向上的差距与异同也能在这个体验袋上档案中有所反映,学校可根据档案内容,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弥补某些学生完美主义倾向上的缺陷。

最后,大学生应对自我的完美主义进行评估与调整,撰写“大学生职业规划书”,正确认识自我、肯定自我、定位未来;主动积极的参加大学各种文体艺活动,使自己的完美主义情结更加多元化;定期主动地与家长或班主任沟通交流。

通过学校和师生的共同努力,大学生的完美主义倾向会更加健康合理。

参考文献
[1]佟月华.大学生完美主义研究[J].济南大学学报,2006,20(3):277-279.
[2]王敬群,梁宝勇,邵秀巧.完美主义研究综述[J].心理学探新,2005,25(1):69-73.
[3]谢玉兰.大学生自我完美主义倾向及其与心理异常的相关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31(4):186-188.
[4]徐强,李建伟,张明洁.大学生完美主义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6),516-517.
[5]杨宏飞,张小燕.大学生的完美主义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
心理卫生杂志,2004,18(9),647-648.
[6]訾非,周旭.大学二年级男生的完美主义心理、羞怯与自杀念头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4),244-246.
[7]訾非.完美主义与心理健康[J].大众心理学,2007,25(6):39-39.
[8]訾非.完美主义心理研究的历史和现状[J].心理科学,2004,4:493-49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