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人以德为先
读《立业先立人,立人先立德》感想 (2)

读《立业先立人,立人先立德》感想 (2)
《立业先立人,立人先立德》是一本由著名作家佟远撰写的书,主要以明朝的经历为背景,探讨的是立业的基本准则和立人的根本要素。
书中介绍了明朝统治者如何恪守立业准则,以及立人的要素,以解决当时各种政治和社会问题。
《立业先立人,立人先立德》让我深刻地体会到,立业成功不
仅仅取决于一个人的智慧,更依赖于其他人的支持,而立人的根本方法可以确保立业的长久性。
立业成功的关键是人才的积累,而立德则可以更有效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以至与团结协作。
在书中,我对明朝的治理体制深感惊讶,深刻的体会到“立人
先立德”的重要性。
明朝的政治制度肯定是相对比较先进的,
它以“立德以治民”为根本特征,注重经济发展、立法治国、刑罚等等,而放弃了文化和军事活动,这种处理方式在当时比较少见,使明朝能够维持它的政治稳定。
其实,《立业先立人,立人先立德》的精神并不只是针对明朝的,而是普适的,它教会我们必须先建立高品德的人,然后再实现梦想,才能够真正完成最终的目标。
人们必须学会体会,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这样才能查漏补缺,坚持自己的梦想,最终实现理想。
总结起来,《立业先立人,立人先立德》中提出的要点意义重大,希望我们能够根据这些要点,洞悉明朝精神,运用到我们
自身的人生和事业中去,把握人生,珍惜时间,实现自我的真正梦想。
做事先做人做人德为先

做事先做人做人德为先人们常说“做事要先做人”,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做事之前,我们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人德。
只有做好一个人,才能更好地去做好自己的事业。
因此,做人德成为了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首先,做人德是人际关系的基础。
当我们拥有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时,我们能够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和交往。
善良、宽容、真诚等美德将使我们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从而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往往会受到更多的帮助和支持,获得更多的机会去展示自己。
其次,做人德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社会是由每个个体组成的,每个人都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只有每个人都具备正确的道德价值观,才能使整个社会变得和谐、进步。
如果每个人都能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社会将变得更加美好。
做人德的重要性不仅在于个人的发展,更在于社会的进步。
再次,做人德是个人成功的基石。
一个人如果缺乏良好的品德,即使能够在职场上取得一时的成绩,也很难持久。
因为在职场上,人德也是关系到个人形象和信誉的重要因素。
只有拥有良好的人德,才能赢得人们的尊重和信任,从而推动自己的事业不断发展。
无论是个人成就还是事业成功,都需要一个良好的人德作为基础。
为了更好地培养自己的人德,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我们需要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追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明确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虚伪恶劣。
只有明确了自己的人生方向,才能在做人和做事之间保持平衡。
第二,关心他人、乐于助人。
能够关心他人的需要,愿意伸出援助之手,是一个人良好的品德之一。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都应该关注他人的需求,帮助他人解决问题,这样不仅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能够获得他人的帮助和支持。
第三,坚持诚实守信。
诚实是一种高尚的品德,能够使人在职场和生活中得到更多的信任和支持。
所以无论是对他人还是对自己,我们都要坚持诚实守信,言行一致,言出必行。
第四,提升自身修养。
要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我们首先要对自己要严格要求。
学习传统文化“立德树人”“先做人,再做事”学习点评

学习传统文化“立德树人”“先做人,再做事”学习
点评
做人先做事,做人先立德。
道德是一种无形的力量,约束着我们的行为。
“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无德有才是毒品。
”形象地说明了“德”和“才”的关系。
“德才兼备”德是关键,德是基础,德是前提,一个没有德的人,能力越强危害越大。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以德为先”的重要内涵,可见“以德为先”的极端重要性。
教育工作者认识到立德树人的重要性,教育青少年讲感恩、讲诚信、讲规范,以德育为先,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党的精神、学校优良传统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引导青年学生加强道德修养,明辨是非曲直,增强自我定力,矢志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
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要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锤炼品德,就要抓好思想政治课的建设。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党的全面领导的具体体现,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抓手,必须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
要积极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教育工作者要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为党和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新时代接班人。
成才先成人立人先立德

成才先成人立人先立德
立德立人,先立志后立行,是中华民族传承千百年的精神。
古语有云:“先有立德立行,再有明德惟馨,后再行好事有励处耳。
”也就是说,在古代中国,真正成才之路的第一步就是立德立行,即要有明确的道德信念和行为准则,并且要自觉遵守这些道德信念和行为准则。
立德立行并不是孤立的行为。
立德立行是建立在具体信仰之上的,这具体信仰就是忠诚于
家长,尊重师长,服从长辈,受到乡亲邻居的耻辱感,一定要裁決恶行,力图做好事的。
这就是立德立行的精神,也是中国人民的根源精神。
一个有良知的人,应该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做自己应有的,让自己的行为更加具有价值和意义,增强士气,向上发展,争取成功。
打好坚实的基础,才能有所成就。
未来,立德立行还将继续走向蓬勃发展,遵循良心知己,害怕自己从过去一步步走向今天,在今天用更多爱,以及尊重,关心,友善作为自己生活的理想和方向。
只有这样,才能让
我们的民族精神
不断发展,充满勇气和力量,不怕今天,不怕将来,重新定义中国人的成功和梦想。
立德立行,是追求成功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长期传承,发展为家,以德服民的根本
思想。
激发起未来中国人在立德立行基础上,秉持拥有创新能力,做出更多更好的选择、更完美
的表现的精神。
做事先做人,做人先立德

做事先做人,做人先立德
做事先做人,做人先立德。
一个人,穷不算啥,但不能丢掉为人的尊严。
一个人,富不算啥,但不能失去做人的良心。
人活一世,家底多厚不重要,和谁往来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人品!如果人品差了,再富再有,也没人瞧得上。
做人一辈子,人品越好,人缘越好,人缘越好,机会越多,机会越多,道路越宽。
人品好的人,遇事之时有人帮衬,低谷之时有人支援!做人以善为先,待人以诚为本,懂人难处,护人短处,坚强不屈,临危不惧!好人品的人,不欺负人,真善良的人,不歧视人。
知道为别人付出,懂得把别人尊重!做人,拼的就是人品!三穷三富才到老,十年兴败谁知晓?别狂妄自大,别目中无人,不可一世者,没人会喜欢。
别说你朋友众多,要看真心有几个,想要人真,不能假半分,想受人尊,就先尊重人。
人这一辈子,低调做人,稳重做事,真诚交往,善良处世。
和人相处懂让步,与人往来要谦虚。
人品好,才能长久发展,好人品,才是立世根本!。
以人为本以德为先我对师德师风的体会

以人为本以德为先我对师德师风的体会以人为本,以德为先——我对师德师风的体会教育是一项神圣而伟大的事业,而教师则是承载着教育使命的重要人物。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更重要的是要秉持着良好的师德师风。
而对于我来说,以人为本、以德为先正是体现师德师风的核心理念。
一、以人为本——关爱每个学生以人为本,意味着教师要始终把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要位置。
作为教师,我们要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优点和问题,做到对每个学生均等关注,真正做到个性化教育。
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倾听学生的声音。
每个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想法、情绪和需求,作为教师,我们要耐心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尊重他们的个性。
只有真正关心他们的内心世界,才能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做好教育工作。
其次,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育不仅仅是灌输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能力。
因此,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关注他们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成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社会人才。
最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只有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互信和情感联系,才能更好地进行教育。
教师要尊重学生,平等对待,用真心和爱心去感染和引导学生,营造和谐积极向上的教学环境。
二、以德为先——身教重于言传以德为先,强调的是教师要以自身的言行来示范给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成为学生良好品德的榜样。
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首先,教师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教师是学生思想教育的引路人,我们要有崇高的人生追求和价值观念,要有正直、坦诚、宽容和善良的品德。
只有自己具备了良好的道德修养,才能更好地去影响和引导学生。
其次,注重教育教学的规范。
教育是一门科学,在教育工作中,教师要遵循教育规律,遵守教育纪律。
我们要严格要求自己,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行为规范,通过言传身教来教育学生。
立人先立德作文

立人先立德作文咱都知道,做人是门大学问,而这做人的首要事儿呢,就是立人先立德。
这就好比盖房子,地基要是没打好,那房子盖得再高再花哨,一阵小风就能给它吹倒喽。
咱先说说这德是个啥玩意儿。
德啊,不是那种飘在天上摸不着的东西,它就藏在咱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里。
比如说,诚实守信就是一种德。
你答应了别人的事儿,就得努力做到。
要是老放人家鸽子,今天说借人钱明天就装失忆,那你这人在别人眼里啊,就像个破了洞的皮球,越来越瘪,谁都不愿意跟你打交道了。
还有啊,善良也是德的一种重要表现。
路上看到个小蚂蚁,你要是故意去踩一脚,这虽然是个小事儿,但也能反映出你这人不太善良。
更别说那些欺负弱小的,那简直就是没德的典型。
就像那些在学校里欺负小同学的,抢人家的文具,还把人家弄哭,这种人长大了也很难在社会上真正立足。
为啥呢?因为社会就像一个大家庭,大家都喜欢跟善良的人相处,谁愿意跟个恶霸在一起啊。
那这立德为啥要放在立人的前面呢?你想啊,如果一个人没有德,空有一身的本事,那可就危险了。
就像那些高科技犯罪的,他们聪明吧,本事大吧,可是没有德,用自己的智慧去做坏事,最后还不是得受到法律的制裁。
他们就像是一把锋利的刀,可是却用来乱砍乱杀,而不是去砍柴切菜。
再看看那些品德高尚的人,就像黑暗中的明灯,大家都喜欢围着他们转。
比如那些无私奉献的志愿者,他们到贫困地区去给孩子们教书,到灾区去帮忙救灾。
他们不图啥回报,就是凭着一颗善良的心,一颗有道德的心。
他们这样的人,走到哪儿都受人尊敬,而且他们自己心里也踏实,晚上睡觉都香。
那咱们怎么去立德呢?这也不难,就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呗。
在家里,对父母孝顺点,别老是对父母发脾气,帮着做点家务。
在学校里,尊重老师,团结同学。
在社会上,遵守公共秩序,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
这些看起来都是小事儿,但是积累起来啊,那就是一个人的品德大厦。
咱要是都能把立德放在心上,做一个有品德的人,那咱们这个社会就会变得超级美好。
人与人之间充满了信任、友爱,就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立人以德为先

立人以德为先孟子曰:"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一个人要处身立世,要想有所成就,要走向成功,就需要以德立身,以德立业,洁身自好,好自为之。
有德,是修养,是文明,是进步;无德,是无信,是卑鄙,是自灭。
人无德不立,业有德则兴。
可见,道德是资源,是品牌,也是力量,更是天地良心,顺天地者昌,逆天地者亡,有德则立,无德则废。
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一个人的成长必先修其“德”。
发展以人为本,立人以德为先。
人之为人,不是孤独的生命,而是合群的存在。
人是社会的动物。
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因而,人只有在与他人的社会交往之中,在组成社会团体的合作之中,才能发现人的意义所在。
这样一个社会交往与合作的过程,同时也是道德产生的过程。
社会机体有效运行需要依赖道德,人类走向和谐社会也需要倚重道德。
“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
”道德是立人之本。
我们的民族是推崇以德立人的民族。
我们以美德懿行作为安身立命之根。
“道德当身,故不以物惑。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
”我们将道德修养作为最崇高的事业。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我们更将高尚的道德作为治国安邦的资格与大计。
“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古往今来,无论世事如何变迁,以德立人始终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
传统不断。
新世纪新时代,我们依然要担起道德育人的重任,薪火相传,代有创新。
“八荣八辱”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正是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征程中所应秉持的道德指南。
毋庸讳言,在日渐开放、价值多元的社会中,我们的身边出现了一些道德的不和谐之音。
一些人国家观念淡薄,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无所适从;一些人执迷于搞不正之风,自甘腐败堕落;一些人善恶不分,对背信弃义、欺诈舞弊等恶劣行径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还有一些地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及极端个人主义大有泛滥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立人以德为先————————————————————————————————作者:————————————————————————————————日期:ﻩ立人以德为先孟子曰:"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一个人要处身立世,要想有所成就,要走向成功,就需要以德立身,以德立业,洁身自好,好自为之。
有德,是修养,是文明,是进步;无德,是无信,是卑鄙,是自灭。
人无德不立,业有德则兴。
可见,道德是资源,是品牌,也是力量,更是天地良心,顺天地者昌,逆天地者亡,有德则立,无德则废。
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一个人的成长必先修其“德”。
发展以人为本,立人以德为先。
人之为人,不是孤独的生命,而是合群的存在。
人是社会的动物。
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因而,人只有在与他人的社会交往之中,在组成社会团体的合作之中,才能发现人的意义所在。
这样一个社会交往与合作的过程,同时也是道德产生的过程。
社会机体有效运行需要依赖道德,人类走向和谐社会也需要倚重道德。
“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
”道德是立人之本。
我们的民族是推崇以德立人的民族。
我们以美德懿行作为安身立命之根。
“道德当身,故不以物惑。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
”我们将道德修养作为最崇高的事业。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我们更将高尚的道德作为治国安邦的资格与大计。
“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古往今来,无论世事如何变迁,以德立人始终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
传统不断。
新世纪新时代,我们依然要担起道德育人的重任,薪火相传,代有创新。
“八荣八辱”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正是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征程中所应秉持的道德指南。
毋庸讳言,在日渐开放、价值多元的社会中,我们的身边出现了一些道德的不和谐之音。
一些人国家观念淡薄,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无所适从;一些人执迷于搞不正之风,自甘腐败堕落;一些人善恶不分,对背信弃义、欺诈舞弊等恶劣行径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还有一些地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及极端个人主义大有泛滥之势。
如此情形,是每一个有道德感的人所难以容忍的。
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人、引导人、武装人,已是当前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社会团体乃至整个社会责无旁贷的重大使命。
以德立人须知荣辱。
每一个公民必须首先树立起对国家对人民的责任感。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国之不存,何以家为。
近代中国受欺凌受压迫的历史早就昭示我们,国家的盛衰和人民的祸福与每一位国人休戚相关。
孙中山先生曾感慨中国人是“一盘散沙”。
沙聚之国,一事无成。
这是历史给予我们的警示。
没有对于国家的强烈的责任感、归属感和认同感,何来国家的富强与兴旺,更何来每个公民的幸福与安康。
因而,知荣辱之大者,乃是以国家之荣为荣,以国家之耻为耻。
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做爱国利国的人。
以德立人,同时必须树立起社会主义公共道德。
作为社会中人,公共生活是每一位公民人生之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道德的重要场所。
在一些人的观念里,在大街上随便吐一口痰、随便扔一张纸,无关痛痒、无伤大雅,但小节尚且不拘,大节何从谈起?遵纪守法、团结互助、见义勇为等等道德规范,需要人们不断在公共生活领域中展现,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环境,才能使道德教育“润物细无声”。
以德立人还必须加强每一位公民的自我修养。
道德的培养最终要落实到个人之上。
关于荣与辱、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真与伪、劳与逸,都必须在每个人的内心有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慎思于内,方能笃行于外。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德的自我修养乃是为人处世的起点。
启示:ﻫ启示一:以德立人,师表是灵魂,教师理应率先垂范ﻫ教育是兴国大计,教师要带头学习“八荣八辱”,明知荣辱,率先垂范,带头遵纪守法,从身边小事、日常琐事做起,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在思想、品格、情操、行为的各个方面成为学生的表率,尽可能让学生在教师身上看到“八荣”,远离“八辱”。
启示二:以德立人,爱生是核心,教师理应学会宽容ﻫ当今,21世纪的我国教育,正在经历由传统教育向现代化教育转变的历史时期,作为教师,树立科学的学生观显得尤为重要,转变教育观念主要是这边对学生传统认识和评价,力求客观、公正,科学地认识和评价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允许学生在成长中出现反复现象。
教师应该热爱学生,不是父母,胜似父母,要有严父的铮铮铁骨,也有慈母的满腹柔肠。
学生有成绩,教师鼓励;学生有困难,教师帮助;学生有缺点,教师开导。
因为教师的劳动对象、劳动产品不像物质产品那样,一旦出现次品和废品可以“回炉”和“保修”,教师培育的人才一旦出现了“次品”或“废品”,将给国家和社会、给学生本身造成不可弥补的巨大损失。
所以,全面地关心学生、严格要求、热情爱护学生,把严格要求与尊重、关心、爱护学生结合起来,学会宽容,把师爱实施到学生健康成长的所有方面,这是全社会教育、各学校教师应大力倡导的。
“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这一科学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宛如一盏明灯,照亮我们教育工作、尤其是德育工作的前进方向。
作为教育工作者的一员,应当站在践行这一理念的前沿,努力从现在做起,从实实在在的小事做起,为德育工作献智献力,为“德育无闲人,人人育人”添砖加瓦。
我想从五个方面脚踏实地做起:一、忠诚教育爱岗敬业忠诚教育、爱岗敬业的实质就是奉献、就是付出、就是全身心投入,这是党和人民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一个教师的成就,首先取决于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忠诚。
忠诚教育爱岗敬业,把聪明才智和真情厚爱无私奉献给教育事业,是我一生的追求。
老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为了培育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殚精竭虑,恪尽职守。
陶行知先生是我心中的楷模。
我的人生信条是:认认真真教书,兢兢业业育人。
以身立教,以苦为乐,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在教书育人工作中,谱写人生华美乐章。
二、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是塑造人类未来的巨匠,理应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我国的教育鼻祖孔子,他的一生就是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一生。
孔子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强调教师要做学生表率。
孔子还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孔子一生特别注重身体力行,深受学生敬仰,被后人赞誉为“万世师表。
”当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就是为人师表。
”我要注重教师职业的示范性,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
举止端庄,文明礼貌,衣着整洁,谦和谨慎,处处以文明行为带动学生,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工作水平,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和价值,用高尚的情操感染学生,为学生树立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道德典范。
三、倾注心血关爱学生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
爱是前提,爱是主旋律。
教育的根本宗旨就是关爱每一名学生,关心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进步。
就是帮助所有学生成器成才。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教好每一个学生,是教师的天职。
我要做到: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教学生之所需、办学生之所盼,心永远和学生在一起。
心系学生,情倾未来。
当前对学困生、贫困生、后进生、留守生,需要格外关注。
将人文关爱,送进学生心灵,把爱的种子播撒到每个学生心田。
以真情、真心、真诚,教育和影响学生,让学生“乐其师,信其道。
”永远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永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
四、刻苦钻研勤奋学习胡锦涛总书记说:“教师是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
在当今时代知识层出不穷的条件下,要成为合格教育者,就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先有一桶水。
”教无止境,学无止境。
孔子强调“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他又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
”我要遵循胡总书记的教导: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新技术,拓宽知识领域,更新知识结构。
首先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做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
向社会学习,调查研究;向家长学习,优势互补;向书本学习,取长补短;向教育对象学习,双向交流,增进了解。
爱学习,乐探究,教生有道,育生有方,不断提高教书育人本领。
用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充实自己,提高自己。
以特有的人格魅力、学识魅力,赢得社会的尊重,赢得学生的爱戴。
五、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我所从事的教育教学教管工作是创造性工作。
唯其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创新型人才。
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
我要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更新教育观念,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
创新进取是勇敢者的天堂,我想在注重培育学生主动精神、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面;在爱心关注、真情温暖学困生、贫困生、后进生、留守生方面;在探讨“爱中有严,严中有爱、爱而不溺、严而有格”方面。
教育是什么?也许答案无穷,但教育的本原只有一个:一切为了教人成人。
“立人教育”,是对教育规律的一种探索实践。
我认为,“成人”的个体呈现是千姿百态的,但是“成人”抽象出来的共性却是同质的,即他们在拥有知识和能力的同时,更具有健全的人格。
对于教师来说,教授学生知识进而形成能力是教师的职业自觉,是教师“本能”的教学行为,但是知识本身仅仅是由人类使用的工具,因此只有拥有健全人格的人来掌握知识时,知识才变得有价值。
所以,立德树人,即教育事业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