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方中需注明特殊煎服法的中药

合集下载

中药饮片处方中不合理用药情况分析

中药饮片处方中不合理用药情况分析

中医临床用药中,普遍存在处方不合理问题,这是导致近年来中药饮片不良反应发生率逐渐增高的重要原因。

加强中药饮片处方分析,能够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对中药饮片的临床安全应用提供指导。

本文选择我院2012年12月~2013年12月中药饮片处方1000张,总结不合理用药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研究随机抽取的1000张中药饮片处方,占处方总量的4.59%(1000/21806)。

处方来自各个门诊和科室,涉及初、中、高级医师,较具代表性。

1.2方法: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医院中药饮片管理规范》以及2010年版《中国药典》[1],通过列表分析、统计不合理用药记录。

2结果统计分析1000张中药饮片处方后,发现98张处方存在不合理用药记录,部分处方不合理用药为2~3处。

主要不合理问题表现为毒性药物使用、用药种类过多、单味饮片剂量偏大、煎服法错误、临床诊断不规范。

具体情况见表1~5。

表11000张中药饮片处方中有毒药物使用情况表2处方用药味数统计情况表3处方中单味药物超量情况表41000张中药饮片处方临床诊断不规范情况表5煎服方法错误情况3讨论3.1原因分析:导致中药饮片处方出现不合理的因素较多,主要有:①医院缺乏专业水平高的药师。

负责审核中药饮片处方的药师不但需要有较高的职业责任感,还需要有扎实的药学专业知识,尤其是对中药饮片的功效、炮制、适用范围、用法、配伍及禁忌,都要十分熟悉,否则很难对处方作出准确的判断与审核,也无法起到监督作用。

目前,医院缺乏高素质、高技能的药师,在岗药师很少进修,业务技能不足,在审核药方时便容易出现不足[2]。

②国家关于药学的法律法规不完善,例如,2010版《中国药典》说明了中药饮片(包括有毒中药)的常规用量,对中毒剂量或极量均无规定,使得临床医师在用药时,无参考标准,药师在审核药方时,也无据可依。

3.2处方常见不合理情况:①临床诊断不规范。

这种情况的发生主要与处方医师的诊断经验、水平或习惯有关。

中药调剂——处方中需特殊处理的药品

中药调剂——处方中需特殊处理的药品

中药调剂——处方中需特殊处理的药品
《中国药典》对需特殊处理的品种都有明确的规定。

药物调剂、煎煮的特殊要求注明在药品之后上方,并加括号,如布包、先煎、后下等;对药物的产地、炮制有特殊要求,应在药名之前写出。

1.先煎
(1)矿石类、贝壳类、动物角甲类饮片:如生石膏、生磁石、生赭石、生紫石英、生寒水石、自然铜、生龙骨、生龙齿、生瓦楞子、生石决明、生牡蛎、生蛤壳、生珍珠母、龟甲、鳖甲、水牛角片、鹿角霜等。

(2)某些有毒饮片:如含毒性成分乌头碱的制川乌和制草乌。

2.后下
(1)气味芳香、含挥发性成分的饮片:如薄荷、砂仁、豆蔻、降香、沉香、鱼腥草等。

(2)含有久煎后有效成分易破坏的饮片:如钩藤、苦杏仁、徐长卿、大黄等。

3.包煎
(1)含黏液质较多的饮片:如车前子、葶苈子。

(2)富含绒毛的饮片宜:如旋覆花、辛夷等。

(3)花粉等微小饮片:如蒲黄、海金沙、蛤粉、六一散等。

4.另煎
一些贵重中药:如人参、西洋参、西红花、羚羊角等。

5.冲服
一些用量少、贵重中药:如三七、鹿茸、羚羊角、紫河车、蕲蛇、金钱白花蛇、琥珀、雷丸、沉香等。

6.烊化
一些胶类、蜜膏类中药:如阿胶、鹿角胶、鳖甲胶、龟鹿二仙胶、饴糖、蜂蜜等。

中药调剂基础知识

中药调剂基础知识

第一节中药处方及应付常规一、处方药品的正名与应付1.处方直接写药名(或炒),需调配炒制品,例如:牵牛子、紫苏子、莱菔子、谷芽、麦芽、王不留行、酸枣仁、蔓荆子、苍耳子、牛蒡子、白芥子、神曲、白术、枳壳等。

2. 处方直接写药名(或炒或炙),需调配蜜炙品,例如:枇杷叶、马兜铃、桑白皮、瓜蒌子、槐角、罂粟壳、百合、紫菀、款冬花等3. 处方直接写药名(或炒或炙),需调配盐炙品,例如:橘核、车前子、巴戟天、杜仲、补骨脂、益智仁等。

4. 处方直接写药名(或炒或炙),需调配醋炙品,例如:香附、鸡内金、乳香、没药、五灵脂、延胡索、五味子、大戟、芫花、甘遂、商陆、莪术等。

5.处方直接写药名(或炒),即付滑石粉炒制品种,如狗肾、牛鞭、鹿筋、鹿鞭、象皮、刺猬皮、水蛭等。

6.处方直接写药名(或炒或炭),需调配炭制品,例如:艾叶、炮姜、地榆、侧柏叶、蒲黄等。

7.处方直接写药名(或煅),需调配煅制品,例如:龙骨、牡蛎、磁石、赭石、花蕊石、钟乳石、自然铜、寒水石等。

8.处方直接写药名(或炒),需调配烫制品(沙、蛤粉炒),例如:龟甲、鳖甲、穿山甲、阿胶等。

9.直接写药物的正名或炙,即付姜制品,如竹茹、厚朴、草果等。

10.直接写药物的正名或炙,即付酒制品,如熟地、山茱萸、肉苁蓉、黄精、女贞子等。

11.直接写药物正名,即付漂去咸味的品种,如昆布、海藻等。

12.处方直接写药名(或炙),需调配炮制品,例如:草乌、川乌、天南星、附子、吴茱萸、远志、厚朴、何首乌等。

二、处方药品的合写与应付二冬(麦冬、天冬)二活(羌活、独活)二仙(仙茅、仙灵脾)焦三仙(焦神曲、焦山楂、焦麦芽)焦四仙(焦槟榔、焦山楂、焦麦芽、焦神曲)桃红(桃仁、红花)知柏(知母、黄柏)棱术(三棱、莪术)乳没药(乳香、没药)荆防风(荆芥、防风)。

三、四查十对查处方,对科别,对姓名,对年龄;查药品,对药名,对剂型,对规格,对数量;查配伍禁忌,对药品性状,对用法用量;查用药合理性,对临床诊断。

中药学职称考试辅导:煎药方法.doc

中药学职称考试辅导:煎药方法.doc

中药学职称考试辅导:煎药方法煎药前,先将药物浸泡20~30分钟之后再煎煮,以利于其有效成分的煎出。

对某些有特殊煎服要求的药物,应在处方中加以注明。

(1)先煎,介壳与矿物类药物,因质地坚实,药力难于煎出,应打碎先煎,煮沸后20分钟左右,再下其他药,如龟板、鳖甲、石决明、生牡蛎、代赭石、生龙骨、生石膏、磁石等。

某些泥沙多的药物如灶心土、糯稻根等,以及质轻量大的植物药如芦根、夏枯草等,宜先煎取汁澄清,然后以其药汁代水煎其余药物,处方时注明“煎汤代水”。

(2)后下,气味芳香的药物,用其挥发油取效的,宜在其他药物即将煎好时下,煎5分钟左右即可,以防有效成分的散失,如薄荷、砂仁、豆蔻等。

用大黄取其攻下时,一般煎10~15分钟即可。

对所有后下药物,亦应先进行浸泡再煎。

(3)包煎,某些药物煎煮后可致药液浑浊,或对咽喉有刺激作用,或易于粘锅的药物,如赤石脂、滑石、车前子、旋覆花、蒲黄等,宜用纱布袋将药包好,再放入锅内与其他药物同煎。

(4)另炖或另煎,某些贵重药物,为了保存其有效成分,避免同煎时被其他药物吸收,可另炖或另煎,如人参应切成薄片,放入加盖碗内,隔水炖l、2小时。

对于贵重而又难于煎出气味的羚羊角、水牛角等,应切成薄片另煎2个小时取汁和服,亦可磨汁或锉成细粉调服。

(5)熔化(烊化),胶质、黏性大而且容易溶解的药物,如阿胶、鹿角胶、龟板胶、饴糖、蜂蜜之类,用时应单独加温熔化,再加入去渣的药液中微煮或趁热和匀后服,以免和其他药物同煎时易于粘锅煮焦,且粘附他药,影响疗效。

(6)冲服,某些芳香或贵重药物不宜加热煎煮者,应研为细末,用药液或温开水冲服,如牛黄、麝香、琥珀等;散剂、药物的粉末以及药物鲜品的自然汁亦需冲服。

如紫雪、沉香粉、肉桂末、参三七粉、生藕汁、生萝卜汁等。

中药学专业开设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学什么中药学专业开设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学什么更新:2018-12-25 11:58:51中药学专业培养具有中药学与中医学基础知识背景,具备良好人文和自然科学素养,系统掌握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掌握中药研制的基本技能及现代医药学的相关知识,具有一定的中药生产、管理、销售、和研究开发能力的中药学专门人才。

中草药处方管理规定

中草药处方管理规定

中草药处方管理规定中草药处方管理规定内容是什么,以下的医院处方管理规定,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中草药处方管理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处方管理,提高处方质量,促进合理用药,保障医疗安全,根据《执业医师法》、《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处方,是指由注册的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以下简称医师)在诊疗活动中为患者开具的、由取得药学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药学专业技术人员(以下简称药师)审核、调配、核对,并作为患者用药凭证的医疗文书。

处方包括医疗机构病区用药医嘱单。

本办法适用于与处方开具、调剂、保管相关的医疗机构及其人员。

第三条卫生部负责全国处方开具、调剂、保管相关工作的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处方开具、调剂、保管相关工作的监督管理。

第四条医师开具处方和药师调剂处方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处方药应当凭医师处方销售、调剂和使用。

第二章处方管理的一般规定第五条处方标准(附件1)由卫生部统一规定,处方格式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以下简称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统一制定,处方由医疗机构按照规定的标准和格式印制。

第六条处方书写应当符合下列规则:(一)患者一般情况、临床诊断填写清晰、完整,并与病历记载相一致。

(二)每张处方限于一名患者的用药。

(三)字迹清楚,不得涂改;如需修改,应当在修改处签名并注明修改日期。

(四)药品名称应当使用规范的中文名称书写,没有中文名称的可以使用规范的英文名称书写;医疗机构或者医师、药师不得自行编制药品缩写名称或者使用代号;书写药品名称、剂量、规格、用法、用量要准确规范,药品用法可用规范的中文、英文、拉丁文或者缩写体书写,但不得使用“遵医嘱”、“自用”等含糊不清字句。

(五)患者年龄应当填写实足年龄,新生儿、婴幼儿写日、月龄,必要时要注明体重。

(六)西药和中成药可以分别开具处方,也可以开具一张处方,中药饮片应当单独开具处方。

中药调剂员试题库

中药调剂员试题库

中药调剂员试题库一、单选题(共70题,每题1分,共70分)1、主要功效为滋阴补肾的中成药是()A、健脾丸B、柏子养心丸C、生脉饮D、六味地黄丸正确答案:D2、霍胆丸的主要功效是()A、芳香化浊,清热通窍B、养阴润肺C、补脾胃,益肺气D、温补气血正确答案:A3、属于十九畏的内容是()A、草乌与贝母B、桃仁与红花C、官桂与赤石脂D、甘草与甘遂正确答案:C4、( )是医药行业的根本目的。

A、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B、维护和提高医药行业的信誉C、促进医药行业发展,提高经济效益D、提供安全、有效、经济的药品,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正确答案:D5、苦薏的正名是()A、蒲公英B、紫花地丁C、益母草D、野菊花正确答案:D6、社会主义医药职业道德以()为最高标准。

A、救死扶伤B、人道主义C、病人利益D、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正确答案:D7、下列处方调配需要临时捣碎的中药品种是()A、酸枣仁B、白芷C、生姜D、葛根正确答案:A8、一般购买毒性药材时,按规定一次购用量为不超过( )极量。

A、五日B、二日C、四日D、三日正确答案:B9、处方开玉蝴蝶,应付( )A、故子B、补骨脂C、破故纸D、云故纸正确答案:D10、杏仁最易发生的变异是:A、潮解B、泛油C、粘连D、腐烂E、风化正确答案:B11、下列矿物类中药中,无臭,味咸的是( )A、生石膏B、芒硝C、白巩D、滑石正确答案:B12、以下哪一项不是主任中药师的职责()A、担负教学工作,指导研究生学习B、指导并参与复杂的药剂调配和制剂工作C、组织开展科学研究D、在主管中药师的指导下进行工作E、主持药剂科和调剂室的日常工作正确答案:D13、按规定完成下列剂量换算:一钱等于( )克。

A、5B、4C、2D、3正确答案:D14、中药调配抓药后,()提毫使戥盘悬空,另一只手稍离开戥杆,提戥齐眉。

A、右手B、双手C、左手D、左右手交替正确答案:A15、中药饮品常见杂质来源包括来源与规定相同但其()或部位与规定不符的物质。

中草药处方管理规定

中草药处方管理规定

中草药处方管理规定中草药处方管理规定内容是什么,以下的医院处方管理规定,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中草药处方管理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处方管理,提高处方质量,促进合理用药,保障医疗安全,根据《执业医师法》、《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处方,是指由注册的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以下简称医师)在诊疗活动中为患者开具的、由取得药学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药学专业技术人员(以下简称药师)审核、调配、核对,并作为患者用药凭证的医疗文书。

处方包括医疗机构病区用药医嘱单。

本办法适用于与处方开具、调剂、保管相关的医疗机构及其人员。

第三条卫生部负责全国处方开具、调剂、保管相关工作的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处方开具、调剂、保管相关工作的监督管理。

第四条医师开具处方和药师调剂处方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处方药应当凭医师处方销售、调剂和使用。

第二章处方管理的一般规定第五条处方标准(附件1)由卫生部统一规定,处方格式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以下简称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统一制定,处方由医疗机构按照规定的标准和格式印制。

第六条处方书写应当符合下列规则:(一)患者一般情况、临床诊断填写清晰、完整,并与病历记载相一致。

(二)每张处方限于一名患者的用药。

(三)字迹清楚,不得涂改;如需修改,应当在修改处签名并注明修改日期。

(四)药品名称应当使用规范的中文名称书写,没有中文名称的可以使用规范的英文名称书写;医疗机构或者医师、药师不得自行编制药品缩写名称或者使用代号;书写药品名称、剂量、规格、用法、用量要准确规范,药品用法可用规范的中文、英文、拉丁文或者缩写体书写,但不得使用“遵医嘱”、“自用”等含糊不清字句。

(五)患者年龄应当填写实足年龄,新生儿、婴幼儿写日、月龄,必要时要注明体重。

(六)西药和中成药可以分别开具处方,也可以开具一张处方,中药饮片应当单独开具处方。

麻黄汤煎服法商榷

麻黄汤煎服法商榷

麻黄汤煎服法商榷“麻黄汤”是仲景发汗解表之千古名方。

中药正确煎服法是用药的最后环节问题,清代医学家徐灵台也说:“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笔者以麻黄汤为例介绍中药方剂煎服应用,抛砖引玉,希同行临床应用时应辩证思维、古今借鉴,全程指导合理用药,使效如桴鼓。

标签:麻黄汤;煎服法商榷“麻黄汤”是出自仲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治中》发汗解表之千古名方。

【组成】麻黄去节,三两(9克)桂枝去皮,二两(6克)苦杏仁去皮尖,七十个(12克)炙甘草一两(3克)【用法】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

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现代用法:水煎服,温覆取微汗)。

煎服法中有麻黄去节;桂枝去皮;杏仁去皮尖;先煮麻黄,去上沫等方法,笔者就这几种方法作简要总结,以飨读者商榷。

麻黄去节问题,历代有不同认识。

最早在汉代《金匮玉函经》中提出“折節益佳”,南北朝《鬼遗方》中有明确提出“去节”,梁代《本草经集注》中则要求“另理通”。

以上这些主张可能是使之通透易煎的意思。

明代《仁术便览》中说:“根治汗,有连根节全用者”。

所以麻黄根与节不能混为一谈。

历代认为麻黄草质茎发汗,根止汗,现代多去根用。

麻黄去节问题,有报道称节、节间、全节三者小鼠毒性实验表明,以节的毒性最大,特别是出现惊厥现象,从古至今要求麻黄去节是有道理的。

亦有报道称节所含的生物碱含量为节间的1/3,但节的重量仅占全草的3%,生物碱主要集中在节间(髓部),不去节对药效影响不大。

“桂枝”这一药物名称始见于唐659年苏敬《新修本草》。

唐以前的桂类药名称常用有桂、美桂、筒桂、牡桂、菌桂、皮桂、桂心等,实际是樟科植物桂之皮。

从《本草经集注》《雷公炮炙论》等书的描述,以及马王堆出土的实物来看,应为较厚的桂皮(身干或粗枝皮,类似今之肉桂)。

从《新修本草》的出现“桂枝”药名推测,唐之前有存在“桂枝”药名的可能性,但目前未见有可靠文献证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 2
处方中需注明特殊煎服法的中药
医生在开处方时,对有些特殊中药,应在药物的右上角注明先煎、后下、包煎、 烊 化 、另 煎 、冲 服 等 特 殊 煎
服 法 ,药 剂 人 员 发 药 时 也 应 对 病 人 交 代 清 楚 注 意 事 项 ,从 而 避免造成一些不良副作用或浪费。

特殊煎服法的目的和作用:
①先煎:介壳、矿石类药因质地坚硬,有效成分不易溶出,宜先煎20〜30分钟, 再加入其他药同煎。

附子、乌头等有毒
副作用的药物,必须先煎45〜60分钟,以降低 毒性,保证安全用药。

②后下:久煎后有效成分易于挥发或有效成分会被破坏的药物。

③包煎 : 对于粘性强、 粉末、 带有 绒毛的药物, 宜 用小纱布袋包好, 再与其他 药同 煎, 可避免药液浑浊或刺激引起咳嗽 。

④烊化: 胶质药为避免入煎粘锅, 往往用 水或 黄酒 加 热化开后 兑服。

⑤另煎 : 对于贵重药 品, 往往单独另煎, 单独服或兑入药 汁服用 。

另煎的药物 一般亦需久 煎。

⑥冲服: 对贵重而量小的药 物或粉末药物, 为避免浪费, 一般均不进行煎剂,可用其 他煎 好的药液或开水冲服。

散剂、丹剂、冲剂、自然汁等(如: 紫 雪 丹 (散)、三 七 粉 、竹 沥 油 、感 冒 退 热 冲 剂 等 ) ⑦ 泡 服 :含 有 挥 发 油 、容 易 出 味 、用 量又少的药物。

需注明特殊煎服法的中药大致可分为以下 几种:
1 、先煎:
生石膏 寒水石 代赭石 磁石 紫石英 赤石脂 浮海石 鹅管石 礞石 自然铜
牡蛎
龙骨 八.[1— 龙齿 龟板
鳖甲
穿山甲
豹骨
石决明
珍珠母
海蛤壳
川乌 草乌 附子 雪上一支蒿 生南星 商陆 花蕊石
2、后下:
荆芥
薄荷
紫苏叶
藿香
佩兰
钩藤
砂仁
檀香 沉香 木香
降香 青蒿 生大黄 豆蔻 红豆蔻 草豆蔻 鱼腥草 徐长卿 番泻叶 玫瑰花 3、包煎:
滑石 海金砂 蚕砂 五灵脂 蒲黄
葶苈子
苏子 车前子 枇杷叶 辛夷
菟丝子
海蛤粉 旋复花 灶心土 、- •片
六一散
龙骨粉
牡蛎粉 石决明粉 松花粉
青黛
乳香 没药 马勃 > A
—.卄乙 益元散
鸡苏散 淡秋石 黛蛤散
碧玉散
4、烊化: 阿胶 龟甲胶 鳖甲胶 鹿角胶 黄明胶
龟鹿二仙胶
鸡血藤膏 蜂蜜 饴糖
5、冲服:
肉桂粉 三七粉 沉香粉 胡椒粉 琥珀粉 尖贝母粉 朱砂 zr . -++-
牛黄 麝香 羚羊角粉
犀角粉
芒硝 青黛 雷丸 血余炭 棕榈炭 鹤芽草 苏合香 冰片
樟脑
白芨粉 生地汁
生姜汁 生藕汁 竹沥油 蜜糖 元明粉
紫雪丹
猴枣散
6 、另煎: 人参 西洋参 鹿茸
羚羊角
犀角
冬虫夏草
7 、泡服: 西红花 胖大海 番泻叶
宁远县中医医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