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电厂烟气
燃煤电厂烟气脱硫技术简介

燃煤电厂烟气脱硫技术简介摘要: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速度显著加快,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使煤炭资源紧张程度加剧,且可持续发展思想与环保理念深入人心。
火电厂污染物的排放量大,对于能源的消耗也更多,因而有必要加大控制力度,对脱硫脱硝与烟气防尘技术进行优化与改善,使污染物的实际排放量得以降低,全面优化能源的利用效果。
由此可见,深入研究并分析火电厂锅炉脱硫脱硝与烟气除尘技术十分有必要。
关键词:燃煤;电厂;烟气脱硫技术引言通过燃烧煤炭、天然气、石油等能源物质实现由化学能向电能的转化,是中国现阶段最主要的电力生产方式。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对于电能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进而导致了较为严重的烟气污染问题。
在这样的情况下,有必要围绕电厂实际运行情况落实完善的锅炉烟气脱硫、脱硝及烟气除尘技术,同时进一步提升对于烟气污染的治理能力,确保可以在发电过程中有效落实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理念。
1燃煤电厂烟气脱硫技术各国从脱硫技术的要求出发,已经开发了很多燃煤锅炉控制SO2排量技术,并应用于工程中。
这些技术总结起来分为燃烧前脱硫、燃烧中脱硫和燃烧后脱硫。
利用化学、物理或生物方法脱去煤中硫被称为燃烧前脱硫,因其工艺成本高,尚未得到广泛应用。
在燃烧过程中对煤进行脱硫称为燃烧中脱硫,主要有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脱硫技术和炉内喷钙技术。
燃烧后脱硫(Flue Gas Desulfurization,FGD)是对燃烧后的烟气进行脱硫,主要有海水法、石灰石—石膏法、氨吸收法和双碱法,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泛、规模最大的脱硫技术。
西安某火电厂1#、2#机组(2×300MW)采用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工艺,使用石灰石作为脱硫剂,工艺上将其研磨成细粉与水混合制成吸收浆,吸收浆与烟气在吸收塔内混合接触,浆液中的碳酸钙与烟气中SO2、空气混合接触并发生氧化反应,最终生成二水石膏。
脱硫后的烟气经换热器加热升温后排入空气,余下的石膏浆经脱水处理后回收并循环利用。
火电厂烟气脱硝技术介绍

火电厂烟气脱硝技术介绍据统计,我国大气污染物中NOx 60 %来自于煤的燃烧, 其中, 火电厂发电用煤又占了全国燃煤的70%。
2000 年我国火电厂氮氧化物排放量控制在500万t 左右,按照目前的排放控制水平,到2020 年,氮氧化物排放量将达到1 000 万t 以上。
面对严峻的环保形势,我国于1991 年制定了第一部《火电厂污染物排放标准》,在此后的12 年间,历经两次修订(1996 版和2003 版) ,排放标准日益严格。
2004 年,国家允许的氮氧化物最高排放浓度(标准状态,下文称为标) 为450 mg/ m3 (V daf > 20 %) 。
此排放限值已接近于目前炉内低氮燃烧技术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若要进一步降低NOx 的排放浓度,只有安装烟气脱硝系统。
1 脱硝技术概况1.1 NOx 的形成机理NOx 是NO 和NO2 的统称,燃煤电厂烟气中的NOx 主要是煤燃烧产生的。
通常,燃烧生成的NOx 由超过90 %的NO 和小于10 %的NO2 组成。
依据氮氧化物生成机理,可分为热力型、燃料型和快速型NOx 3类,其中快速型NOx 生成量很少,可以忽略不计。
热力型NOx 是指当炉膛温度在1 350 ℃以上时,空气中的氮气在高温下被氧化生成NOx ,当温度足够高时,热力型NOx 可达20 %。
燃料型NOx 指的是燃料中的有机氮化物在燃烧过程中生成的NOx ,其生成量主要取决于空气燃料的混合比。
燃料型NOx 约占NOx 总生成量的75%~90%。
1.2 低NOx 燃烧技术对应NOx 的两种主要生成机理,炉内脱硝技术主要从两方面入手降低NOx 生成:(1) 降低炉内燃烧温度以减少热力型NOx 生成; (2) 营造煤粉着火区域的还原性气氛以减少燃料型NOx 生成。
在具体的应用上,往往是两种技术的综合,既降低燃烧温度,又降低着火区域的氧气浓度。
低NOx 燃烧技术主要包括低氧燃烧、分级燃烧、烟气再循环、采用低NOx 燃烧器等。
关于火电厂烟气除尘

关于火电厂烟气除尘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快速提升,对电力的应用要求也在不断上升中。
为可以提升到电厂锅炉脱硫脱硝以及烟气除尘的效果,有效避免电厂发电对我国环境造成的影响,本文简单讲解了燃煤脱硝技术,希望能对未来工农业发展的环境保护起到一定的作用。
在人们对电力行业环保要求不断上升的情况下,有许多企业还是没能科学合理地通过相关技术进行烟气脱离脱硝除尘的工作,在当前社会快速发展的潮流下电厂所排除的废气是以往的数十倍,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命健康以及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为此,相关人员应当选择适合的方式开展对燃煤脱硝技术的研发工作,为我国社会的健康发展做贡献。
1 燃煤脱硝技术概述煤炭是一种易燃的矿物成分,是中国工业生产和正常开采的重要燃料油。
在剧烈燃烧的过程中,它将产生更多的氮氧化物。
形成三种主要方法:一是快速的氮氧化反应。
煤中的烃正离子基团在高温环境中与周围空气中的气态氮反应形成氮氧化过程。
二是热氮氧化过程,它将在煤炭燃烧期间产生大量热量。
促进氮气和氧气在清洁空气中产生氮氧化物的不同反应;三是制造燃料氮氧化物。
在剧烈燃烧的过程中,煤在高温下分解为正离子化合物,然后,在洁净空气中与二氧化碳反应,逐渐形成氮氧化物过程物质。
实质上是指燃烧高温烟气的各种售后技术。
当上述三种不同形式的氮氧化反应物相互分离时,通过将有害气体直接转化为液态物质和液态元素,可以大大减少有害气体物质的逐渐形成。
这些技术的应用可以大大减少煤炭中的污染物,从而达到保护自身环境的最终目的。
2 电厂锅炉脱硫脱硝及除尘技术2.1 固体吸附/再生法(1)碳质物料。
根据吸附材料的不同,可以分为采用活性炭吸附法,活性炭吸附的吸附过程有两方面:吸附塔和可再生塔。
附着细胞活性炭的唯一方法是黏附塔。
吸附塔分为用于脱硝的上层和用于脱硫的下层。
此外,活性炭来回移动,烟雾在中间快速流动,并且方向垂直。
高(在低温环境下为80%);从深蹲初期排出的烟雾不需要内部加热;没有二次污染的影响;attached附有很多材料,可能会引起轻微中毒;可以从废气中除去HF、HCl、砷和汞,鈶可以进行除尘的工作,planning规划建设成本不高、流动资金使用不多、占地面积过大。
火电厂烟气处理工艺流程

火电厂烟气处理工艺流程温馨提示:该文档是小主精心编写而成的,如果您对该文档有需求,可以对它进行下载,希望它能够帮助您解决您的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以对它进行修改,根据您的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即可。
另外,本小店还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比如工作总结、文案摘抄、教育随笔、日记赏析、经典美文、话题作文等等。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不同的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后续更新。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written by the small master, if you have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ocument, you can download it, I hope it can help you solve your practical problems. After downloading the document, it can be modified and adjustedaccording to your actual needs.In addition, the store also provides you with a variety of types of practical information, such as work summary, copy excerpts, education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and so on. If you want to know more about the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to the following updates.在当前环境污染日益加剧的情况下,火电厂作为能源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烟气处理工艺流程显得尤为重要。
火电厂烟气温度和火电厂烘煤热损耗

火力发电厂消耗我国煤炭总产量的50%以上,其排烟热损失是电站锅炉各项热损失中最大的一项,占锅炉总热损失的80%或更高。
排烟热损失的主要影响因素是锅炉排烟温度,一般情况下,排烟温度每升高10℃,排烟热损失增加0.6%~1.0%,发电煤耗增加2g/kWh左右。
我国现役火电机组中,锅炉排烟温度普遍维持在125~150℃左右水平,褐煤锅炉为170℃为左右,排烟温度高是一个普遍现象,由此造成巨大的能量损失。
电站锅炉排烟余热深度回收利用系统安装在除尘器之后、脱硫塔之前的烟道中,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烟气温度,使烟气温度再降低40~50℃。
在一些采用湿烟囱或烟塔合一等最新烟气排放技术的电厂,脱硫塔入口烟温可降低到85℃左右,使烟温达到最佳脱硫效率状态,大大减少脱硫塔的冷却水耗。
全国火电厂已投运烟气脱硫机组容量占全国燃煤机组容量的66%,其中90%以上采用石灰石/石灰一石膏湿法烟气脱硫工艺。
湿法烟气脱硫系统中,吸收塔出口净烟气温度一般为47~51℃,设置GGH(烟气换热器)可将净化后的饱和湿烟气加热到约80℃排放,从而提高烟气从烟囱排放时的抬升高度。
根据国内电厂实际状况,在环境湿度未饱和的条件下,安装和不安装GGH对烟气抬升高度有一定差异。
目前,电厂烟囱主要在以下四种工况下运行:1. 排放未经脱硫的烟气,进入烟囱的烟气温度在125℃左右,在此条件下,烟囱内壁处于干燥状态,烟气对烟囱内壁材料不直接产生腐蚀。
2. 排放经湿法脱硫后的烟气,并且烟气经GGH系统加热,进入烟囱的烟气温度在80℃左右,烟囱内壁有轻微的结露。
3. 排放经湿法脱硫后的烟气,不设GGH系统,进入烟囱的烟气温度在50℃左右,烟囱内壁有严重的结露,沿筒壁有结露的酸液流淌。
4. 脱硫后,因各种原因停开的FGD,在这种情况下烟气的工况是干湿交替运行。
经计算,烟气脱硫后酸露点温度有明显下降,某电厂燃用设计煤种,原烟气酸露点为132.2℃,当烟气脱硫效率为90%时酸露点为92.7℃,当烟气脱硫效率为95%时酸露点为83.9℃。
火电厂净烟气烟尘数值异常分析及解决措施

火电厂净烟气烟尘数值异常分析及解决措施一、烟尘数值异常时的运行情况:针对烟尘数值高问题,首先对在线设备进行排除,检查无异常,排除在线设备故障问题。
同时结合机组生产运行数据,查看当前运行参数,进行统计分析,归纳得出:(一)机组烟尘数值随负荷上升而下降。
(二)机组烟尘高与浆液密度无明显逻辑关系。
(三)近期因长期4台泵运行,得出机组烟尘高与喷淋层数无明显逻辑关系。
(四)机组烟尘实测高,因净烟气氧量折算造成折算值超5mg/m3。
(五)机组烟尘高与除雾器冲洗无明显逻辑关系。
二、烟尘数值异常的分析方向:(一)CEMS在线设备上的测量计算公式方面的影响(二)环保设备设施和CEMS在线表计等方面的影响三、最终确定烟尘数值偏大的几种可能性分析(一)不同湿度对标干值和折算值的影响:实测值和标干值计算公式上图为实际烟气颗粒物和标干烟气颗粒物关系:如含湿量为16%时(取样口烟道处的含湿量会更高):实测值=标干值1*273/(273+52)*(101325+600)/101325*(1-16%)=标干值1*0.84*1.006*0.84=标干值1*0.71如含湿量为7%时(取样口烟道处的含湿量会更高):实测值=标干值2*273/(273+52)*(101325+600)/101325*(1-7%)=标干值2*0.84*1.006*0.93=标干值2*0.79假设实测值为定数3;标干值1=3/0.71=4.23标干值2=3/0.79=3.79可见:湿度高低将造成标干值约0.44mg/m3的偏差标干值和折算值计算公式:折算值1=标干值1*(21-6)/(21-9)=4.23*1.25=5.29折算值2=标干值2*(21-6)/(21-9)=3.79*1.25=4.74氧量折算再次放大湿度影响偏差。
得出:湿度、氧量,均会对烟尘颗粒物测量造成较大影响。
相对湿度和绝对湿度影响因素众多,不好实现运行调控烟气湿度,具体如下:1.脱硫净烟气相对湿度和绝对湿度均随空塔气速增大先急剧降低,空塔气速由2.5提高至2.9 m/s时,脱硫净烟气相对湿度和绝对湿度分别由88%、82.2g/kg降至52%、57.3g/kg,随后趋于相对平缓。
火电厂 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CEMS)

本文介绍南京协鑫热电有限公司2×48MW机组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Continuous Emission Monitoring System)即CEMS的设计选型,比较了CEMS的几种主要技术及其特点。
关键词:火电厂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CEMS)1 前言我国火力发电量占总发电量80%左右,而煤炭占火电机组燃料的95%,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促使电力事业的迅猛发展,由燃煤所带来的大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按目前的排放控制水平,到2020年,我国火电厂排放的二氧化硫、烟尘和氮氧化物将分别达到2100万吨、500万吨和1000万吨以上。
如果火电厂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得不到有效控制,将直接影响到我国大气环境质量的改善。
为控制污染加剧,促进火电行业的技术进步和电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国家环保部门采取了一系列严格的环保政策,如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提高排污收费标准等(如二氧化硫收费标准将由0.2元/kg调至0.63元/kg)。
新修订的《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l3223—2003)规定:“火力发电锅炉须装设符合HJ/T75 要求的烟气排放连续监测仪器;火电厂大气污染物的连续监测按HJ/T75 中的规定执行;烟气排放连续监测装置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后,在有效期内其监测数据为有效数据。
”因此,CEMS已成为环境管理、环境监测、排污收费、污染物治理及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科学可靠的依据及必要的技术手段。
2 工程情况简介南京协鑫热电有限公司建设规模为2×240t/h循环流化床锅炉配2×48MW机组,采用炉内投加石灰石脱硫方式,安有二台布袋除尘器,烟气由两侧烟道进入烟囱排出,烟囱高150m,由于两侧烟道工况类似,烟气的流动性好,CEMS采用“一拖二”系统配置,即在烟囱两侧烟道上分别安装一套采样装置,共用一套分析仪器。
监测项目为SO2、烟尘、NOx,附带测量参数为烟气温度、烟气量、流速、压力、水分、烟气含O2量等。
火电厂中的烟气排放标准与净化技术

火电厂中的烟气排放标准与净化技术火电厂,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生产方式,在全球范围内都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然而,由于其所产生的废气排放常常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因此需要采用一系列先进的排放标准和净化技术来降低其污染物排放。
本文就火电厂中的烟气排放标准与净化技术进行探讨。
一、火电厂烟气排放标准火电厂烟气中通常包含多种污染物,如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颗粒物(PM)和二氧化碳(CO2)等。
这些污染物不仅会影响空气质量,还可能导致人体健康问题、酸雨、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
因此,各国政府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限制烟气排放。
以中国为例,中国在近年来也加强了火电厂排放标准的管理。
国家环境保护部于2015年颁布了《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3223-2011)和《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3271-2014),规定了火电厂等各类企业的烟气排放限值。
其中,针对SO2、NOx、PM等主要污染物的排放,国家施行了严格的排放标准。
二、火电厂烟气净化技术除了限制烟气排放,火电厂还需要采用各种净化技术来降低污染物排放浓度。
1. 电除尘技术电除尘技术是一种利用电场力作用将颗粒状物质从烟气中除去的方法。
它的原理是利用电场将带电颗粒物引向集电极,从而达到除尘的目的。
该技术适用于颗粒物排放浓度较高的火电厂,是目前广泛采用的一种成熟的除尘技术。
2. 脱硫技术脱硫技术是将烟气中的SO2进行脱除的一种技术。
目前采用的多为湿法脱硫技术和半干法脱硫技术。
湿法脱硫技术通过将烟气中的SO2与乳化水或碱性溶液接触,使SO2转化为硫酸盐后被吸收到液体中,从而达到除硫的目的。
半干法脱硫技术则是在湿法脱硫技术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主要特点是减少了反应后的液体处理量,提高了反应效率。
3. 脱硝技术脱硝技术是将烟气中的NOx进行脱除的一种技术。
目前采用的主要为选择性催化还原(SCR)技术和选择性非催化还原(SNCR)技术。
SCR技术是将NH3或尿素喷入烟气中,然后在SCR催化剂处与NOx反应,使NOx转化为N2和H2O,达到脱硝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创新助手平台提供
北京万方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2014-06-04
报告目录
报告核心要素......................................................................................................... I 一、主题简介........................................................................................................ 1 二、主题相关科研产出总体分析........................................................................ 1 2.1 文献总体产出统计 ................................................................................ 1 2.2 学术关注趋势分析 ................................................................................ 2 三、主题相关科技论文产出分析........................................................................ 2 3.1 中文期刊论文 ........................................................................................ 2 3.1.1 近十年中文期刊论文分布列表 ................................................. 2 3.1.2 中文期刊论文增长趋势 ............................................................. 3 3.1.3 发文较多期刊 ............................................................................. 4 3.1.4 发文较多的机构 ......................................................................... 4 3.1.5 发文较多的人物 ......................................................................... 5 3.1.6 核心期刊分布数量对比 ............................................................. 5 3.1.7 最近相关中文期刊论文 .............................................................. 6 3.1.8 被引较多的相关期刊论文 .......................................................... 7 3.2 学位论文 ................................................................................................ 8 3.2.1 近十年学位论文年代分布列表 ................................................. 8 3.2.2 学位论文增长趋势 ..................................................................... 9 3.2.3 硕博学位论文数量对比 ............................................................. 9 3.2.4 发文较多的机构 ....................................................................... 10 3.2.5 发文较多的人物 ....................................................................... 10 3.2.6 最近相关学位论文 ................................................................... 11 3.3 中文会议论文 ...................................................................................... 12 3.3.1 近十年中文会议论文年代分布列表 ....................................... 12 3.3.2 中文会议论文增长趋势 ........................................................... 12 3.3.3 中文会议论文主办单位分布 ................................................... 13 3.3.4 发文较多的机构 ....................................................................... 13 3.3.5 发文较多的人物 ........................................................................ 14 3.3.6 最近相关中文会议论文 ............................................................ 15 3.4 外文期刊论文 ...................................................................................... 16 3.4.1 近十年外文期刊论文年代分布列表 ....................................... 16 3.4.2 外文期刊论文增长趋势 ........................................................... 17 3.4.3 最近相关外文期刊论文 ........................................................... 17 3.5 外文会议论文.......................................................................................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