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4节

合集下载

第二章 第四节_免疫调节

第二章 第四节_免疫调节

时间 初次抗原刺激 二次抗原刺激
细 胞 免 疫 过 程
抗原
直 接 刺 激
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 呈递 T细胞(识别后增殖分化)
记忆细胞
效应T细胞
同种抗原 与靶细胞结合并 再次刺激 释放淋巴因子 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 胞裂解死亡释放抗原 抗原暴露,与抗体作用 被吞噬细胞消灭
【注意】 (1)无论是体液免疫还是细胞免疫大体上都可 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感应阶段 对抗原处理、传递和识别; 第二阶段:反应阶段 B细胞、T细胞增殖分化,以及记忆细胞形成(包 括二次免疫应答); 第三阶段:效应阶段 效应T细胞、抗体发挥免疫作用。
免疫调节的作用: (1)消灭入侵的病原体; (2)清除体内出现的衰老、破损或异常细胞.
二、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器官 吞噬细胞 淋巴细胞(T细胞、B细胞等)
2免疫细胞
:体液中各种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3免疫活性物质
1.免疫器官
中枢免疫器官: 胸腺、骨髓
免疫细胞生成、成熟的场所
外周免疫器官:
淋巴结、脾、扁桃体等 免疫细胞定居、繁殖的场 所,也是对抗原发生免疫反 应的场所
1)吞噬细胞只在非特异免疫中起作用。( × )
2)淋巴细胞只有在受到抗原刺激后,才能形成 效应细胞。(√ ) 3)只要接触一次某抗原,记忆细胞就能长期记 住该抗原的特征。(× )
4)抗体是由效应B细胞合成并分泌的。(√)
练 习一
5)下列关于抗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D )
A、机体自身的组织和细胞不可能成为抗原 B、抗原能与抗体或效应细胞结合,发生免 疫反应 C、蛋白质及其水解产物都会引起特异性免 疫反应 D、抗原能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结合, 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高中生物必修1第二章第四节蛋白质生命活动的承担者

高中生物必修1第二章第四节蛋白质生命活动的承担者
( ☆结构多样性决定功能多样性 )
【情境2】这种缝合线发生什么样的化学变化才能被吸收?这对你认识蛋白质的化学组成有什么启示?
这种手术缝合线要变为小分子物质才能被吸收。启示:蛋白质在化学组成上应该可以分为更小的分子。
二. 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
1、氨基酸的结构特点
- R (R基) (区别氨基酸种类)
如何理解
一. 蛋白质的功能
1、组成细胞核生物体结构的成分
许多蛋白质是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结构的重要物质,称为结构蛋白,例如肌肉、头发、羽毛、蛛丝等的成分,主要都是蛋白质。
一. 蛋白质的功能
1、组成细胞核生物体结构的成分
2、作为酶来催化化学反应
细胞中的化学反应离不开酶的催化,绝大多数酶都是蛋白质。
第4节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情境1】从某些动物组织中提取的胶原蛋白,可以用来制作手术缝合线。手术后过一段时间,这种缝合线就可以被人体组织吸收,从而避免拆线的痛苦。为什么这种缝合线可以被人体组织吸收?
因为组成动物和人体的胶原蛋白是相似的物质。
组成细胞的有机物中含量最多的就是蛋白质。从化学角度看,蛋白质也是目前已知的结构最复杂、功能最多样的分子。细胞核中的遗传信息,往往要表达成蛋白质才能起作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情境3】下面是几种组成胶原蛋白的氨基酸
- H
2、氨基酸的结构通式
3、氨基酸的种类
【情境3】下面是几种组成胶原蛋白的氨基酸
①每种氨基酸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
②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③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原子和一个侧链基团,这个侧链基团用R表示
④各种氨基酸之间的区别在于R基的不同

第二章 4节 隐函数与对数求导

第二章 4节 隐函数与对数求导
由复合函数及反函数的求导法则得
dy dy dy dt dy 1 ( t ) dy dt dx dt dx dt dx ( t ) 即 dx dx dt dt
10
故,若参数方程 关系, 可导, 且
可确定一个 y 与 x 之间的函数

d y d y d t d y 1 (t ) dx d t dx d t dx (t ) dt (t ) 0 时, 有 dx dx d t dx 1 (t ) d y d t d y d t d y (t ) d t (此时看成 x 是 y 的函数 )

x 1时y 1. 因此 y x1 1
21
例5.
x y 1, 求 y
2 2
解: 2 x 2 y y 0 x y y
(1)
y ( x ) xy xy 2
y y
x y x( ) 2 2 y x y பைடு நூலகம்1 3 3 2 y y y
16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思考题: 当气球升至500 m 时停住 , 有一观测者以
100 m/min 的速率向气球出发点走来,当距离为500 m 时, 仰角的增加率是多少 ?
500 提示: tan x 对 t 求导
2
500
x d 500 dx sec 2 dt x dt dx d 100 m min , x 500 m , 求 . 已知 dt dt
相应的点处的切线方程.
2 a 2b 相应的点为: M , 2 2
dy ( b sin t ) b cos t b b dy cot t , k a dx ( a cos t ) a sin t a dx t

高考化学 第二章 第四节 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课件 4

高考化学 第二章 第四节 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课件 4

解析:自发进行只能用来判断过程的方向,不能判断反应 的热效应,A 项错误;高温高压的条件下,低能量的石墨转化 为高能量的金刚石,是一个非自发的化学反应,B 项错误;同 一种物质的固、液、气三种状态中,气态的混乱度最大,熵值 最大,D 项错误。
答案:C
判断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例 2】已知在等温等压条件下,化学反应方向的判据为 ΔH-TΔS<0 反应能正向自发进行 ΔH-TΔS=0 反应达到化学平衡 ΔH-TΔS>0 反应不能自发进行
N2(g)+3H2(g)
高温、高压 催化剂
2NH3(g)
与焓 很多吸热反应也 变的 能在常温、常压 关系 下自发进行(ΔH>
0)
2N2O5(g) 4NO2(g)+O2(g) NH4HCO3(s)+CH3COOH(aq)
H2O(l)+CH3COONH4(aq)+
CO2(g)
续表 定义 放热反应过程中体系能量降低,具有自发进行的倾向 多数自发进行的化学反应是放热反应,但也有很多吸 热反应能自发进行,因此反应焓变是与反应进行的方 结论 向有关的因素之一,但不是决定反应能否自发进行的 唯一因素
自发反应与非自发反应的理解 【例 1】下列关于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凡是放热反应都是自发的,吸热反应都是非自发的 B.自发反应一定是熵增大,非自发反应一定是熵减小或不变 C.自发反应在恰当条件下才能实现 D.自发反应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实现
名师点拨:放热反应常常是容易进行的过程,吸热反应有 些也是自发反应;自发反应的熵不一定增大,也可能减小,也 可能不变;过程的自发性只能用于判断过程的方向,是否能实 现还要看具体的条件。
答案:A
3.对于化学反应方向的确定,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A.放热的熵减小的反应一定能自发进行 B.熵因素决定正反应能否发生,焓因素决定逆反应能否发生 C.化学反应能否发生的唯一判据是焓变 D.固体的溶解、参与反应的过程与熵变有关

高中数学课件 第二章 《第4节 函数的奇偶性》

高中数学课件 第二章 《第4节 函数的奇偶性》

(3)依题设有f(4×4)=f(4)+f(4)=2. f(16×4)=f(16)+f(4)=3, ∵f(3x+1)+f(2x-6)≤3, 即f((3x+1)(2x-6))≤f(64).(*)
法一:∵f(x)为偶函数, ∴f(|(3x+1)(2x-6)|)≤f(64). 又∵f(x)在(0,+∞)上是增函数,
解析:由(x2-x1)(f(x2)-f(x1))>0得f(x)在x∈(-∞,0] 为增函数.
又f(x)为偶函数,所以f(x)在x∈(0,+∞)为减函数.
又f(-n)=f(n)且0≤n-1<n<n+1,∴f(n+1)<f(n)< f(n-1),即f(n+1)<f(-n)<f(n-1). 答案:C
1.下列函数中,在其定义域内既是奇函数又是减函数的是
当a=0时,f(x)=f(-x),∴f(x)是偶函数;
当a≠0时,f(a)=a2+2,f(-a)=a2-2|a|+2. f(a)≠f(-a),且f(a)+f(-a)=2(a2-|a|+2) =2(|a|- )2+ ≠0, ∴f(x)是非奇非偶函数.
判断(或证明)抽象函数的奇偶性的步骤 (1)利用函数奇偶性的定义,找准方向(想办法出现f(-x), f(x)); (2)巧妙赋值,合理、灵活变形配凑; (3)找出f(-x)与f(x)的关系,得出结论.
(3)∵f(4)=1,∴f(8)=f(4)+f(4)=2,
f(12)=f(4+8)=f(4)+f(8)=3.
又∵f(3x+1)+f(2x-6)≤3, ∴f(3x+1+2x-6)≤f(12), 即f(5x-5)≤f(12). 又∵f(x)在(0,+∞)上为增函数,
f(x)为奇函数,∴f(x)在R上是增函数,
( A.y=-x3,x∈R C.y=x,x∈R B.y=sinx,x∈R D.y=( )x,x∈R )

传热学 第二章第四节 通过肋片的导热

传热学 第二章第四节 通过肋片的导热

= m2θ
混合边界条件:
x = 0 时, θ = θ 0= t 0 − t ∞ x = H 时, d θ = 0
dx
方程的通解为: θ = c1 e mx + c 2 e − mx
应用边界条件可得:
c1
= θ0
e −mH emH + e−mH
c2
= θ0
e mH emH + e−mH
10:20
第四节 通过肋片的导热
但由于三维问题比较复杂,故 此,在忽略次要因素的基础上,将 问题简化为一维问题。
10:20
1
简化:
第四节 通过肋片的导热
a. 宽度 l >> δ 和 H ⇒ 肋片长度方向温度均匀 ⇒l=1
b. λ 大、δ << H,认为 温度沿厚度方向均匀。
所以,δ/λ << 1/h,温度仅沿x变化,于是可以把通过 肋片的导热问题视为沿肋片方向上的一维导热问题。
当界面上的空隙中充满导热系数 远小于固体的气体时,接触热阻 的影响更突出。
当两固体壁具有温差时,接合处 的热传递机理为接触点间的固体 导热和间隙中的空气导热,对流 和辐射的影响一般不大。
10:20
第四节 通过肋片的导热
q=
t1 − t3
δA λA
+
rc +
δB λ AB
t1 − t3
=
q
δ (
通过接触面的导热t1?t3q实际固体表面不是理想平整的所以两固体表面直abr接接触的界面容易出现点接触或者只是部分的而不是acab完全的和平整的面接触给导热带来额外的热阻接触热阻thermalcontactresistancet1?t3qarcbaab当界面上的空隙中充满导热系数1当热流量不变时接触热阻r较大时必然远小于固体的气体时接触热阻在界面上产生较大温差

第二章第四节分子间作用力课件鲁科版(2019)选择性必修2物质结构与性质

第二章第四节分子间作用力课件鲁科版(2019)选择性必修2物质结构与性质

【问题探究】
阅读课本71页,思考氢键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原因?
只要具备形成氢键的条件,物质将倾向于尽可能多地形成氢键,以最大限度 地降低体系的能量。氢键的形成和破坏所对应的能量变化比较小;氢键的形成不 像共价键的形成对方向的要求那么高,在物质内部分子不断运动变化的情况下氢 键仍能不断地断裂和形成。因此,氢键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
【范德华力的形成】
极性分子相互靠近时,一个分子的正电荷端与另一个分子的负电荷 端相互吸引,这种静电吸引力称为取向力。分子极性越强,取向力就越 大。
一个分子受到极性分子的诱导作用,导致正电荷重心与负电荷重心 不重合或距离加大,进而使两种分子之间产生吸引力或使吸引力增强, 这种吸引力称为诱导力。
【范德华力的形成】
卤素单质F2、Cl2、Br2、I2为非极性分子,相对分子质量增大,范德华力 增大是因为它们的范德华力逐渐增强,熔沸点增大。在常温、常压下, 氟单质和氯单质为气体,溴单质为液体,碘单质为固体。
【范德华力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熔沸点 范德华力越大,物质熔沸点越高
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溶解度 范德华力越大,物质溶解度越大 思考范德华力和化学键对物质性质的影响有何不同? 范德华力主要影响物质的物理性质,而化学键主要影响物质的化学性质
概念 范德华力是分子之间普遍存在的一种相互作用力,它使许多物质能 以一定的凝聚态(固态和液态)存在。
实质 电性作用
特点 ① 范德华力很弱,比化学键的键能小1~2个数量级,其强度一般是 2~20 kJ/mol。 ②范德华力没有方向性和饱和性
【范德华力的影响因素】
分子
Ar
CO
范德华力
(kJ·mol-1)
原子核和电子总是在不停地运动,因此即使是非极性分子,其正电 荷重心与负电荷重心也会发生瞬间不重合;当分子相互靠近时,分子之 间会产生静电吸引力,这种静电吸引力叫作色散力。分子越大,分子内 的电子越多,分子越容易变形,色散力就越大。除了极性特别强的极性 分子间的范德华力以取向力为主以外,其他分子之间的范德华力往往以 色散力为主。

高中物理必修一 第二章 第四节 自由落体运动

高中物理必修一 第二章 第四节 自由落体运动
t= 2gh=4 s
(2)石子落地的速度是多大? 答案 40 m/s
落地时的速度大小vt=gt=40 m/s
(3)石子最后1 s内运动的位移大小. 答案 35 m
石子最后1 s前的运动时间 t1=t-1 s=3 s 石子最后1 s内运动的位移大小 s=h-12gt12=80 m-12×10×32 m=35 m.
针对训练2
(2022·惠州市高一期末)某同学在一村口的古井井口处自由释放一石子, 过了1 s听到了石子撞击水面声,石子在水中运动10 m后,撞击井底而静 止.石子在水中近似做匀速直线运动,忽略空气阻力,g取10 m/s2,不计声 音传播的时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水面到井口的距离为10 m B.水面到井口的距离为15 m C.石子在水中运动的速度大小为5 m/s
√D.下落过程中,两者始终有相同的位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5.(2022·中山市高一期末)甲、乙两位同学利用直尺测
量自己的反应时间.乙同学拿住直尺的上端,甲同学的
手指尽量靠近但不接触直尺的下端,并做好捏尺的准
备,乙突然放开直尺,甲同学快速用手指夹住直尺,
此时直尺已下落了20 cm,则可以测量出甲的反应时间
如图所示,在有空气的玻璃管中,金属片比羽毛下 落得快,在抽掉空气的玻璃管中,金属片和羽毛下 落快慢相同. (1)为什么金属片和羽毛下落快慢相同? 答案 因为没有空气阻力 (2)空气中的落体运动在什么条件下可看作自由落体运动? 答案 空气阻力的作用可以忽略
知识深化
1.自由落体运动 (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v0=0、加速度a=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个特例. (2)自由落体是一种理想化模型,这种模型忽略了次要因素——空 气阻力,突出了主要因素——重力. (3)运动图像:自由落体运动的v-t图像(如图)是 一条过原点的倾斜直线,斜率k=g.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典示例] [例1] 下列对电源电动势的认识正确的是( )
A.电源的电动势等于电源两极间的电压 B.在闭合电路中,电动势等于内、外电压之和 C.电源电动势表征了电源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势能的本领,电源把其他形式 的能转化为电势能越多,电动势就越大 D.电动势、电压和电势差虽名称不同,但物理意义相同,所以单位也相同
1.(对电动势的理解)关于电源电动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同一电源接入不同的电路电动势会发生改变 B.电源电动势就是接入电源两极间的电压表测量的电压 C.电源电动势与是否接外电路无关 D.电源电动势表征把电势能转化成其他形式能的本领的大小,与是否接外电路 无关
解析 电源电动势是表征电源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势能本领的物理量,与是否 接外电路无关,故选项A、D错误,C正确;电动势和电压是不同的概念,其物理意 义也不相同,故选项B错误。 答案 C
C
×
化为电势能越多,电动势就越大,因为转化的能量除与电动势有关外,还与所经历的
时间、用电情况有关
D 电动势和电势差意义不同,电势差是表示电势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的本领的物理量
×
答案 B
[针对训练1] (多选)关于电动势和电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动势E是由电源本身决定的,跟外电路无关 B.电动势E的单位与电势、电势差的单位都是伏特,故三者本质上一样 C.电动势不是电压,但它数值上等于将1 C电荷在电源内从负极运送到正极电场力 做功的大小 D.电动势是表示电源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势能的本领大小的物理量
普遍适用
[精典示例] [例2] 在如图3所示的电路中,R1=20.0 Ω,R2=10.0 Ω。当开关S扳到位置1时,电流
表的示数为I1=0.20 A;当开关S扳到位置2时,电流表的示数为I2=0.30 A。求电源 的电动势和内电阻。
图3
解析 设电源的电动势为E,内阻为r,当开关分别置于1、2两个位置时,根据闭合 电路欧姆定律列出方程: E=I1R1+I1r① E=I2R2+I2r② 代入数据解之得E=6 V,r=10 Ω。 答案 6 V 10 Ω
E (2)公式:I=_R__+__r__①
或 E=IR+Ir②
或 E=_U_外__+_U_内__③ (3)适用条件:①②适用于外电路为_纯__电__阻__电路,③适用于一切电路。
三、路端电压与负载的关系 1.路端电压的表达式:U=__E_-_I_r_。 2.路端电压随外电阻的变化规律
(1)当外电阻 R 增大时,由 I=R+E r可知电流 I__减__小__,路端电压 U=E-Ir__增__大___。 (2)当外电阻 R 减小时,由 I=R+E r可知电流 I_增__大___,路端电压 U=E-Ir_减__小___。 (3)两种特殊情况:当外电路断开时,电流 I 变为_0__,U=_E__。即断路时的路端电 压等于__电__源__电__动__势___。当电源短路时,外电阻 R=0,此时 I=Er 。
3.外电压U与电流I的关系 由U=E-Ir可知,U-I图像是一条斜向下的直线,如图1所示。 (1)图像中 U 轴截距 E 表示电源的_电__动__势___。 (2)I 轴截距 I0 等于_短__路__电__流__。
(3)图线斜率的绝对值表示电源的_内__阻___,即 r=ΔΔUI 。
注意 若纵坐标上的取值不是从零开始,则横坐标截距不表示短路
图6 (1)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 (2)电源的路端电压。
解析 (1)由图线的意义可知,不过原点的斜线是电源的 U-I 图线。当电流为 0 时, 由 U=E-Ir 可知 E=U=4 V;同样由 U=E-Ir 可知它的斜率绝对值表示电源的 内电阻,所以 r=ΔΔUI =44Ω=1 Ω。 (2)由图可知路端电压是3 V。 答案 (1)4 V 1 Ω (2)3 V
当外电路短路时(R=0,U=0):横坐标的截距表示电源的短路电流 I 短=Er 。(条件: 坐标原点均从 0 开始) (4)图线的斜率:其绝对值为电源的内电阻,即 r=IE0=ΔΔUI 。
[精典示例] [例3] 电路图如图6甲所示,若电阻R阻值未知,电源电动势和内阻也未知,电源的路
端电压U随电流I的变化图线及外电阻的U-I图线如图乙所示。求:
2.(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理解及应用)有两个相同的电阻,阻值为 R,串联起来接在
电动势为 E 的电源上,通过每个电阻的电流为 I;若将这两个电阻并联,仍接
在该电源上,此时通过一个电阻的电流为23I,则该电源的内阻是( )
R
R
A.R
B. 2
C.4R
D. 8
解析 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得,两电阻串联时,有 I=2RE+r
解析 U-I 图像在纵轴上的截距等于电源的电动势,即 E=6.0 V,因为该电源的 U-I 图像的纵轴坐标不是从零开始的,所以横轴上的截距 0.5 A 并不是电源的短路 电流,电源的内阻应按斜率的绝对值计算,即 r=|ΔΔUI |=60.0.5--50.0 Ω=2 Ω。由闭合
电路欧姆定律可得电流 I=0.3 A 时,外电阻 R=EI -r=18 Ω。故选项 A、D 正确。 答案 AD
4.电源极性:在电源内部正电荷集聚端为正极,负电荷集聚端为负极。 5.电动势与电压的区别与联系
物理量 比较内容
电压U
电动势E
物理意义
电场力做功,电势能转化为其他 形式能的本领,表征电场的性质
克服电场力做功,其他形式能 转化为电势能的本领,表征电 源的性质
单位
伏特(V)
伏特(V)
联系
电动势等于电源未接入电路时两极间的电压
的变化而变化
电源的内阻
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是不变的,正是由于外电阻 R 的变化才会引起外电压 U 外
和总电流 I 的变化
[针对训练3] (多选)如图7所示是某电源的路端电压与电流的关系图像,下列结论正确 的是( )
A.电源的电动势为6.0 V C.电源的短路电流为0.5 A
图7 B.电源的内阻为12 Ω D.电流为0.3 A时的外电阻是18 Ω
3.电源的内阻:电源__内__部__电__路__上的电阻,简称内阻。
思考判断 1.电动势是表示电源把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的本领大小的物理量。( × ) 2.所有电池的电动势都是1.5 V。( × ) 3.电动势与电势差实质上是一样的。( × ) 4.电源的电动势由电源自身决定。( √ )
二、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1.闭合电路
解析 电动势是表示电源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势能的本领大小的物理量,电动 势E由电源本身决定,跟外电路无关,A、D正确;电动势不是电压,电动势对应克 服电场力做功而不是电场力做功,B、C错误。 答案 AD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要点归纳]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表达形式
表达式
物理意义
适用条件
I=R+ E r
电阻的U-I图像与电源的U-I图像的区别
电阻
电源
U-I 图像
研究对象
图像的物 理意义
联系
对某一固定电阻而言,两端电压与通过 对电源进行研究,路端电压随干路电流
的电流成正比关系
的变化关系
表示导体的性质 R=UI ,R 不随 U 与 I
表示电源的性质,图线与纵轴的交点表 示电源电动势,图线斜率的绝对值表示
(1)闭合电路的组成及电流流向
电源
外电路
正极 负极
降低
内部 负极 正极
升高
(2)电路电压:外电路两端的电压称为_外__电__压__;内电路两端的电压叫做_内__电__压__。 (3)电路电阻:外电路的电阻称为_外__电__阻__;内电路的电阻称为内电阻,简称_内__阻__。 2.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1)内容:在外电路为纯电阻的闭合电路中,电流的大小跟电源的电动势成_正__比__, 跟内、外电路的电阻之和成_反__比___。
[针对训练2] 在图4所示的电路中,R1=9 Ω,R2=5 Ω,当a、b两点间接理想的电流表 时,其读数为0.5 A;当a、b两点间接理想的电压表时,其读数为1.8 V。求电源的 电动势和内电阻。
图4
解析 当a、b两点间接理想的电流表时,R1被短路,回路中的电流I1=0.5 A,由闭合 电路欧姆定律得:E=I1(R2+r) 代入数据得:E=0.5(5+r)① 当a、b两点间接理想的电压表时,回路中的电流
电流与电源电动势成正比,与电路总 电阻成反比
纯电阻电路
E=I(R+r)① E=U 外+Ir② E=U 外+U 内③ EIt=I2Rt+I2rt④
电源电动势在数值上等于电路中内、 ①式适用于纯电阻电路;②③
外电压之和
式普遍适用
电源提供的总能量等于内、外电路中 ④式适用于纯电阻电路,⑤式
W=W 外+W 内⑤ 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的总和
图1
电流,但斜率的绝对值仍然等于内阻。
思考判断 1.如图2甲所示,电压表测量的是外电压,电压表的示数小于电动势。( √ )
图2 2.如图2乙所示,电压表测量的是内电压,电压表的示数小于电动势。( ×) 3.外电阻变化可以引起内电压的变化,从而引起内电阻的变化。( ×) 4.外电路的电阻越小,路端电压就越大。( × ) 5.电源断路时,电流为零,所以路端电压也为零。( ×)
第二章第4节
2020/8/17
一、电源电动势和内阻 1.电源: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__电__能__的装置。
2.电动势 (1)物理意义:反映电源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_电__势__能___特性的物理量。 (2)大小:在数值上等于电源没有接入电路时两极间的_电__势__差__。电动势符号为E, 单位:__伏__特__,符号__V___。
I2=RU1=19.8 A=0.2 A 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得:E=I2(R2+R1+r) E=0.2(14+r)② 联立①②得:E=3 V,r=1 Ω 答案 3 V 1 Ω
路端电压与负载的关系 [要点归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