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特性》导学案
《声音的特性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华东师大版2012》

《声音的特性》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学目的1. 了解声音的定义和特性;2. 认识声音的传播方式;3. 掌握声音的频率和振幅的概念;4. 理解噪音和纯音的区别。
二、预习内容1. 什么是声音?声音具有哪些特性?2. 声音是如何传播的?有哪些传播方式?3. 什么是声音的频率和振幅?它们对声音有什么影响?4. 噪音和纯音有何不同?三、课堂导学1. 声音的定义和特性声音是一种能够被听觉器官感知的物理现象,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音色和音量等。
2. 声音的传播方式声音的传播方式有空气传播、固体传播和液体传播三种。
其中,最常见的是空气传播,即声波通过空气介质传播到人耳。
3. 声音的频率和振幅声音的频率指每秒振动的次数,单位为赫兹(Hz);振幅则是声波的振动程度。
频率高的声音对应高音调,频率低的声音对应低音调;振幅大的声音响度高,振幅小的声音响度低。
4. 噪音与纯音噪音是具有混乱、不规律的声音,而纯音则是频率唯一的单一声音。
噪音通常会引起不适,而纯音则被认为更加清晰和舒适。
四、课后作业1. 列举三种常见噪音的来源,并分析其危害;2. 比较人类对不同频率和振幅的声音的敏感度;3. 利用手机录制正常会话的声音,分析声音的频率和振幅。
五、拓展延伸1. 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2. 观看有关声音传播的实验视频,深入理解声音的基本原理;3. 与同学讨论声音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第二课时导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掌握相关的基本知识,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导学内容:一、声音的产生1. 什么是声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机械波,是人类感知的一种具有频率和振幅的物理现象。
2. 声音的产生过程:物体振动→空气振动→声波传播3. 声波的频率:频率越高,声音越尖锐;频率越低,声音越低沉。
二、声音的传播1. 声音的传播介质:通常是空气,也可以传播在固体和液体中。
《 声音的特性》导学案

第二节声音的特性一、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
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响度大小与振幅及发声体距离远近有关,音调的高低与频率有关。
(3)知道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过程与方法】(1)组织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响度大小与振幅及发声体距离远近有关,音调的高低与频率有关。
(2)组织不同学生利用各种乐器发声及本人参与发声来认识音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引导组织和学生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声乐基础知识的乐趣。
(2)通过学习声音的三要素,提高学生对乐音的审美能力。
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声音三个特性及相关影响因素,知道噪声防治的途径。
【难点】正确区分音调和响度。
三、课前预习1、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___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不能传声。
3、声音在_______、_______体中比________体中传播的快,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____。
四、课内探究【学点一】音调[做一做]请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都说“声音的特征”,其他学生听后区分这两次声音有何不同?学生分析总结:女生声音高,男生声音较低。
【试一试】用一张硬卡片分别以不同的速度拨动梳子的梳齿,仔细听卡片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猜一猜】声音的高低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学生猜想:可能与梳齿的振动快慢有关。
【点拨】师:快速拨梳齿,梳齿振动快,缓慢拨梳齿,梳齿振动慢。
振动的快慢常用每秒振动的次数——频率来表示。
【小结归纳]】1.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2.声音音调的高低与声源的振动频率有关,声源振动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反之越低。
【点拨】师:通常女生比男生的音调高。
女高音、男中音就是指音调的高低。
跟踪练习:1、音调指的是声音的_________,频率指的是____________,二者的关系是:物体振动的频率越____,音调越_____,频率越____,音调越_____。
声音的特性导学案

声音的特性导学案【知识与技能】1.了解声音的特性。
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音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音体的振幅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过程与方法】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的试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从而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热爱生活。
【情景导入】播放歌曲«青藏高原»片段,歌曲的音调。
学习内容:乐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阅读课本P32至P35内容。
【自学检测】1.物理学中用频率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快慢,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
2.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符号为Hz。
物体在1 s的时间里如果振动100次,频率就是100 Hz。
3.人的听觉范围:一般为20-20190Hz,超声波:频率高于20190Hz 的声音,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
【合作探究】教师巡视督促指导【一】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1.按课文P32图2.2-1方案进行(注意:实验中拨动钢尺时用力的大小应大致相同)。
(1)(2)比较实验结果,得出结论:钢尺伸出的长度越短,物体振动得快,发出的音调就高;钢尺伸出的长度越长,钢尺振动得就越慢,音调就低。
2.频率不同的声音,波形有什么不同?演示P332.2-2实验:观察音调波形图,提高对声音的音调认识(可以借助于模拟示波器软件进行演示对比分析)通过屏幕上的波形我们可以看到:高音调的声音波形更密集,声音的频率高,低音调的声音的波形稀疏,声音的频率低。
对比分析P34〝小资料〞:人和一些动物的发声和听觉的频率范围,你能得出哪些信息?(试听20 Hz-20190 Hz声波,增强对音调的认识)【二】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1.教师演示:按课本P34图2.2-3方案进行演示;(1)同一音叉,用力敲击,音叉的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2)将钢尺的一端按压在桌沿上,在另一端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钢尺,观察钢尺的振幅,听其响度;(3)结论:物体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幅度越小,响度越小。
《声音的特性》导学案

第2节声音的特性1.JS点:描述声音的特住:说明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Si率有关:阐明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识别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
2.短脸探究音调与^率的关系试验和响度与振幅的关系试验,体验物理学探讨问题的方法一-限制变■法。
一、音调阅读课本P32~33.Sl答下列问题。
1.取一把梳子,用手渐渐拨动标惊,留意听梳齿振动发出的声音;然后快速拔动梳齿,再次听梳为振动发出的声音。
留意两次拨动检切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
现象:梳子振动得快,发出的音调就高:振动得慢,发出的音调就低.可见发声体推动的快慢确定着音调的凹凸。
2.物理学中用每秒振动的次数——场率来描述秒体振动的快慢,须率¾⅝定声音的音调。
⅜⅜率的单位是标兹,相称,,用符号HZ来表示。
3..细致阅读P34的•小资料”《人和一些动物的发声和听觉的叛率越围b0人的听觉范围是20HZ-2019。
HZ;人们杷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高于20190HZ的声音叫做超声送。
大自然的很多活动,如地震、火山喷发、台风、海喊等都伴有次声波的产生。
动物的听觉危国通常和人不同.所以它们能听到人听不到的声音。
二,响度阅读课本P34~35,回答下列问题。
4.在鼓面上煮一些纸围,用鼓槌轻敲鼓面,视察好屑的运动状况;再用力击打鼓面,再次视察近国的跳动状况。
现象:轻敲鼓面,会看到纸屑在跳动;用力击打鼓面,鼓声更大,纸阔跳动得更高.结论:鼓面的振动幅度越大,用声越大。
5.声音有音调的不同.也有强弱的不同。
物理音中,把声音的也布叫的响度。
用音帼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物体的振幅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
6,响度与哪些因素有关?答案①轼体的振幅:②人距离声源的远近。
三、音色阅读课本P35,回答下列问题。
7,频睾的凹凸确定声音的音调,振幄的大小确定声音的响度,发声体的材料、_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8.将话筒接在示波器的输入端,用不同的乐器对着话筒发出相同的音调的声音,比较各波形有何异同。
《声音的特性》导学案

《声音的特性》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探究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
2、能够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对声音特性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观察、实验和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过程:1、音调:1)定义: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
2)影响音调的因素:声音的频率。
3)实验:通过改变弦的长度或紧度来改变音调。
4)应用:弦乐器(如吉他、小提琴)通过改变弦的长度或紧度来改变音调。
2、响度:1)定义: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
2)影响响度的因素:声音的振幅。
3)实验:通过改变声音的振幅来改变响度。
4)应用:扬声器、音响设备通过改变音量来改变响度。
3、音色:1)定义: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即声音的独特性。
2)影响音色的因素:声音的泛音和持续时间。
3)实验:通过比较不同乐器的音色来理解音色的意义。
4)应用:人类通过音色来区分不同的乐器或人声。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探究声音的特性,理解音调、响度和音色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难点:通过实验观察和理解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变化。
四、教学评价与反馈:1、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和小组讨论表现进行评价。
2、反馈:根据评价结果,为学生提供反馈和建议,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声音的特性。
五、教学反思与改进:1、反思:对本次导学案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经验和教训,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2、改进:根据反思结果,对导学案进行改进和完善,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声音的特性_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声音的基本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
2、能力目标:能够区分音调、响度和音色,并能够用相应的词语描述不同的声音特性。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声音的特性,对身边的声音产生更多的好奇心,更加周围的声音。
一、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感受不同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声音带来的不同感受。
2、请学生描述自己听到的声音,并尝试用词语描述这些声音的特性。
3、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有哪些基本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是什么意思?二、新课学习1、音调:指声音的高低。
《声音的特性》导学案

《声音的特性》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2、知道音调、响度和音色分别与哪些因素有关。
3、通过实验探究,掌握影响声音特性的因素,提高实验探究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学习重点1、声音的三个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2、探究音调、响度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
三、学习难点1、频率与音调的关系,振幅与响度的关系。
2、正确区分音调和响度。
四、学习过程(一)引入新课在生活中,我们听到的声音各种各样。
有的声音清脆悦耳,比如鸟鸣声;有的声音低沉雄浑,比如雷声。
为什么声音会有这些不同呢?这就涉及到声音的特性。
(二)声音的特性1、音调(1)概念: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2)实验探究: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实验器材钢尺、桌子实验步骤①将钢尺一端紧压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边。
拨动钢尺,使其振动发声,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和发出声音的高低。
②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钢尺,比较钢尺振动的快慢和发出声音的高低。
实验现象钢尺伸出桌边越短,振动越快,音调越高;钢尺伸出桌边越长,振动越慢,音调越低。
(3)影响因素:音调的高低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
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知识拓展频率是指物体在 1 秒钟内振动的次数,单位是赫兹(Hz)。
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 20Hz 到 20000Hz。
2、响度(1)概念: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
(2)实验探究: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实验器材音叉、乒乓球、铁架台实验步骤①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触系在铁架台上的乒乓球,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
②改变音叉敲击的力度,再次轻触乒乓球,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
实验现象音叉敲击的力度越大,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越大,响度越大;音叉敲击的力度越小,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越小,响度越小。
(3)影响因素: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此外,响度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距离发声体越近,响度越大;距离发声体越远,响度越小。
八年级人教版物理上册2.2声音的特性-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2.1 《声音的特性》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声音的特性。
2、知道声音的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有关,音调跟发声体的频率有关。
3、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
重点:理解声音产生的原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1、音调跟发声体有关,振动快,音调;振动慢,音调。
2、声音的响度与发声体的有关,越大,响度就。
响度还与有关.3、不同的发声体不同,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
决定音色的条件:。
二、课内探究(一)音调1、听一听:敲打不同的几支音叉,仔细辨别它们的声音有何不同?做一做:观察尺子振动的快慢,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声音的高低叫做。
2、探究:音调的高低由什么因素决定?实验: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
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
注意使钢尺两次振动幅度大致相同。
比较两种情况下钢尺振动的快慢和发声的音调。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音调跟发声体有关,振动快,音调;振动慢,音调。
3、阅读教材P32-33,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1)频率的物理意义是什么?什么叫频率?频率的单位是什么?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跟音调的关系是什么?频率是用来描述的物理量。
物理学中,把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叫做频率。
频率的单位是,符号。
物体振动快──频率─音调;物体振动慢──频率─音调。
频率决定声音的。
(2)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是多少?什么叫超声波?什么叫次声波?大多数人能听到的频率范围:。
超声波:次声波:。
(这两种声,人是听不到的)(二)响度1、播放蚊子和牛的叫声。
仔细辨别它们的声音有何不同?声音的强弱叫。
2、探究:响度由什么因素决定?实验:将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轻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使音叉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重做上面的实验.得出结论:声音的响度与发声体的有关,越大,响度就。
响度还与有关.(三)音色播放笛子的声音,葫芦丝的声音,流水声。
《声音的特性导学案》

《声音的特性》导学案一、导入声音是我们平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能够传达信息,引起共鸣,甚至影响我们的情绪。
但是你知道声音的特性是什么吗?在本节课中,我们将进修声音的特性,了解声音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
二、探究声音的产生1. 什么是声音?- 声音是一种由物体震动产生的机械波,通过介质传播到我们的耳朵中,使我们产生听觉感受。
2. 声音的产生- 声音的产生需要三个条件:震动的物体、介质和听者的耳朵。
- 例如,当我们敲击一根木棍时,木棍就会震动产生声音,声音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的耳朵中。
三、探究声音的传播1.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 声音是通过震动的空气分子传播的,当物体震动时,周围的空气分子也会震动,形成声波。
- 声音的传播速度在空气中约为340米/秒。
2. 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干系- 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例如在水中传播速度为1500米/秒,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更快。
四、探究声音的特性1. 频率和音高- 频率是声音震动的次数,单位是赫兹(Hz),频率越高,音高越高。
- 人类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大约在20Hz到20000Hz之间。
2. 振幅和音量- 振幅是声波的波峰到波谷的距离,振幅越大,声音越响亮。
- 音量是声音的强弱水平,单位是分贝(dB),一般人能够听到的最小声音为0dB。
3. 波长和音色- 波长是声波的波峰到波峰(或波谷到波谷)的距离,波长越短,音色越尖锐。
- 音色是声音的奇特特征,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有不同的音色。
五、实验探究声音的特性1. 实验目标:通过实验了解声音的频率和音高的干系。
2. 实验步骤:- 准备一个简易的弹簧振子,用手指拉动弹簧振子产生声音。
- 应用频率计测量不同频率下的声音,并记录下来。
- 比较不同频率下的声音音高的变化。
3. 实验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声音的频率和音高呈正比干系,频率越高,音高越高。
六、小结通过本节课的进修,我们了解了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同时通过实验探究了声音的频率和音高的干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节声音的特性
1.重点:描述声音的特性;解释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阐明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识别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
2.经历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实验和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实验,体验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控制变量法。
一、音调
阅读课本P32~33,回答下列问题。
1.取一把梳子,用手慢慢拨动梳齿,注意听梳齿振动发出的声音;然后快速拨动梳齿,再次听梳齿振动发出的声音。
注意两次拨动梳齿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
现象:梳子振动得快,发出的音调就高;振动得慢,发出的音调就低。
可见发声体振动的快慢决定着音调的高低。
2.物理学中用每秒振动的次数——频率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
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用符号Hz来表示。
3.*仔细阅读P34的“小资料”《人和一些动物的发声和听觉的频率范围》。
人的听觉范围是20Hz~20190Hz;人们把低于20 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高于20190 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
大自然的许多活动,如地震、火山喷发、台风、海啸等都伴有次声波的产生。
动物的听觉范围通常和人不同,所以它们能听到人听不到的声音。
二、响度
阅读课本P34~35,回答下列问题。
4.在鼓面上撒一些纸屑,用鼓槌轻敲鼓面,观察纸屑的运动情况;再用力击打鼓面,再次观察纸屑的跳动情况。
现象:轻敲鼓面,会看到纸屑在跳动;用力击打鼓面,鼓声更大,纸屑跳动得更高。
结论:鼓面的振动幅度越大,鼓声越大。
5.声音有音调的不同,也有强弱的不同。
物理学中,把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
用振幅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物体的振幅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
6.响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答案①物体的振幅;②人距离声源的远近。
三、音色
阅读课本P35,回答下列问题。
7.频率的高低决定声音的音调,振幅的大小决定声音的响度,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8.将话筒接在示波器的输入端,用不同的乐器对着话筒发出相同的音调的声音,比较各波形有何异同。
说明:不同乐器发出声音的波形是不同的,音色也是不同的。
1.小实验:用发声齿轮探究影响声音音调的因素。
实验器材:发声齿轮、硬纸板。
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即只保持齿轮的齿数不同,使齿轮的转速、齿轮的材料完全相同,并使用同一块硬纸板。
实验方案:使齿轮匀速转动,用硬纸板的边缘由上到下分别接触各齿轮的齿,观察声音的变化。
实验现象:当用硬纸板接触转动的不同齿轮时,硬纸板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齿轮的齿数越多,声音越尖锐。
实验结论:由于每个轮上的齿数不同,振动快慢不同,所以发出的声音的高低不同。
说明声音的音调是由振动频率决定的。
2.探究活动:探究影响声音响度的因素。
实验器材:铁架台、乒乓球、细线、音叉、小锤。
实验方法:对比法。
实验步骤:
(1)用细线将乒乓球系住,挂在铁架台上,高度与音叉的顶部相平;
(2)将音叉紧贴乒乓球放好,用小锤轻敲音叉,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距离并收听音叉发出的声音;
(3)用小锤重击音叉,再次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距离并收听音叉发出的声音。
实验现象:当用力击打音叉后,乒乓球被弹开的距离明显变大,音叉发出的声音响度明显变大。
实验结论: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3.*小实验:找几只相同的瓶子,分别装入不同量的水,由少到多地依次排列,用筷子敲打,调整水的多少,使杯子依次发出1(多)、2(来)、3(咪)、4(发)、5(索)、6(拉)、7(西)、(多)的音调。
然后用这套杯子演奏乐曲。
这就成了你自制的小编钟了。
你能说出其中的声学道理吗?
说明:敲击瓶子时,瓶子会振动发声,瓶内的水会阻止瓶子的振动。
答:尽管8只瓶子相同,但瓶内盛水量不同,杯内空腔的大小不同,这样敲击时,振动频率也就不同。
声音的音调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振动频率越低,发出的声音就越浑厚而低沉;振动频率越高,发出的声音也就越清脆。
因此这些瓶子能发出不同的声音。
见《导学测评》P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