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用药的安全性
婴幼儿的安全用药正确使用常见的儿童药物

婴幼儿的安全用药正确使用常见的儿童药物婴幼儿的安全用药:正确使用常见的儿童药物随着婴幼儿的成长,他们的身体抵抗力和免疫系统都处于发育阶段,容易受到疾病的侵袭。
因此,在必要时,正确使用儿童药物是保护他们健康的重要一环。
然而,由于儿童身体的特殊性,我们需要特别注意药品的安全性和正确使用方法。
本文将就婴幼儿的安全用药问题进行探讨,帮助家长正确使用常见的儿童药物。
一、安全用药的原则在给婴幼儿使用药物之前,家长需要牢记以下几个安全用药的原则。
1. 依据医生的建议和处方用药:婴幼儿的身体比较脆弱,因此在使用任何药物之前,最好咨询医生的意见,按照医嘱和处方用药。
避免自行购买药物并进行不必要的尝试。
2. 选择适宜的药物剂型和规格:婴幼儿对于口服药物的接受能力较弱,因此,液体剂和颗粒剂是比较常见的给药方式。
另外,药物的规格应根据儿童的年龄和体重来选择合适的剂量,不可随意增减。
3. 按时按量给药:家长应严格按照医生的处方和说明书上的剂量和用药时间,定时给婴幼儿用药。
不可过量使用药物或过多频繁用药,也不能提前停止用药。
4. 注意药物储存:儿童药物应该存放在婴幼儿无法触及的地方,避免误食或滥用。
在干燥、阴凉并避光的条件下储存,以确保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二、常见儿童药物的正确使用接下来,我们将就几种常见的儿童药物进行介绍,并给出正确使用方法。
1. 发烧退热药:当婴幼儿发烧时,可以考虑使用退热药物,如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
不同药物的用量和规格会有所不同,建议家长在使用前咨询医生或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正确计算儿童的用药剂量,并严格按照时间间隔给药。
2. 咳嗽止咳药:对于一般儿童咳嗽,我们应尽量避免使用咳嗽止咳药。
因为婴幼儿的呼吸道抵抗力较弱,需要通过咳嗽将异物和痰液排出。
在医生的指导下,仅在特殊情况下使用儿童咳嗽药物。
3. 抗生素:在婴幼儿感染细菌导致的病情较重时,医生可能会开具抗生素。
家长需要按照医嘱规定的剂量和使用时间进行用药,避免因自行减少或延长用药时间而影响疗效。
婴幼儿用药安全研究

严格按照适应症和剂量 使用药物
医生应根据婴幼儿的年龄、体重等参数,严 格按照适应症和剂量使用药物。
重视药品不良反应报告
医疗机构和家长应关注药品不良反应报告, 及时上报并处理不良反应事件。
加强药物监管
普及用药知识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婴幼儿用药的监管 ,确保药品质量和安全。
医生、媒体和学校应普及婴幼儿合理用药知 识,提高家长和婴幼儿的用药安全意识和能 力。
婴幼儿用药存在的问题
用药安全问题突出
尽管婴幼儿用药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但在实际使用中存在诸多问题。其中,用药安全问题尤为突出,包括药物 不良反应、药物中毒、药物过敏等。这些问题的发生不仅对婴幼儿的健康造成威胁,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 的负担。
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管理不规范
婴幼儿用药中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的使用管理不规范,存在滥用抗生素和激素类药物的现象。同时,部分非处方 药存在使用不当或过量使用的情况,导致婴幼儿病情反复或产生耐药性。
建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
建立健全的婴幼儿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制度,及时发现并处理药品不良 反应事件。
提升婴幼儿用药安全意识
普及用药知识
向家长普及婴幼儿合理用药知识,让他们了解婴幼儿用药的注意 事项和不良反应处理方法。
倡导理性用药
倡导理性用药,避免不必要的用药和过度用药,减少药品对婴幼 儿身体的损害。
03
婴幼儿用药安全风险评估
婴幼儿用药安全风险种类
不良反应风险
婴幼儿对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 ,且反应强度大。
过敏反应风险
部分婴幼儿对某些药物可能会出现 过敏反应,如皮疹、呼吸急促等症 状。
肝肾损伤风险
部分药物会经过肝脏和肾脏代谢, 可能会对肝肾造成一定的损伤。
婴幼儿用药的安全性

婴幼儿用药的安全性婴幼儿的健康和安全对于每个家庭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在婴幼儿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可能会面临一些健康问题,需要用药来进行治疗。
然而,由于婴幼儿的生理构造和代谢能力尚未完全发育成熟,他们对药物的反应可能会与成人不同。
因此,在给婴幼儿使用药物时,我们必须十分谨慎,并注意药物使用的安全性。
一、选择合适的药物当婴幼儿出现疾病症状时,我们首先需要就诊儿科专科医生,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是否需要使用药物。
医生会根据婴幼儿的年龄、体重、症状等因素,选择适合的药物。
婴幼儿药物种类相对有限,常见的药物包括退烧药、抗生素、止咳药等。
在选择药物时,我们需要考虑药物的安全性、疗效和用药方式。
一些药物在婴幼儿中是禁用的,因此一定要遵医嘱使用,切勿自行决定给婴幼儿使用药物。
二、正确使用药物使用药物时,我们需要仔细阅读并遵循药物说明书上的用药指导。
常见的用药方式包括口服、外用和注射。
在给婴幼儿使用药物前,我们应首先清洁双手,然后使用医生推荐的给药器具进行药物的准确计量。
对于液体药物,使用滴管或注射器来确保药物的准确剂量。
确保药物量标清晰可读,使用前检查药物的颜色、形状和保存期限,切勿使用过期或变质的药物。
三、药物的副作用与注意事项婴幼儿使用药物时需要特别关注药物可能产生的副作用。
不同药物的副作用有所差异,例如一些退烧药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皮疹等。
在用药过程中,父母应密切观察婴幼儿的反应,并及时就医咨询医生。
此外,婴幼儿使用药物时还需要注意一些事项。
首先,如果婴幼儿出现过敏反应,应立即停用药物并就医。
其次,不同药物之间可能会产生相互作用,因此在使用多种药物时,应咨询医生进行合理的用药安排。
最后,药物的保存也需要特别注意,存放在婴幼儿无法触及的地方,并避免阳光直射。
四、婴幼儿用药的特殊情况婴幼儿可能出现一些特殊情况,这时我们需要更加慎重地使用药物。
例如,对于早产儿或出生时低体重的婴幼儿,他们的肝脏和肾脏功能发育不完全,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较差,容易引起药物蓄积导致中毒。
儿童用药安全性评估报告

儿童用药安全性评估报告儿童用药安全性评估报告I. 简介儿童用药安全性评估报告旨在评估儿童用药的安全性,并为药品监管机构和医疗机构提供相关的参考建议。
本报告总结了对儿童用药安全性的研究,包括了药物剂型的选择与儿童用药的适应症和禁忌症等内容。
II. 儿童用药的特点和需求儿童与成人相比,在药物代谢、药物动力学和生理发育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
因此,儿童用药需要更加细致的安全性评估和合理的药物剂量选择。
儿童用药的特点和需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儿童的体重和体表面积对药物代谢和剂量选择有重要影响;2. 儿童器官系统的功能和发育进程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产生影响;3. 儿童药物的用药途径、剂型和剂量需要根据年龄、季节和疾病状态进行合理选择。
III. 儿童用药安全性评估的指标和方法儿童用药安全性评估需要考虑到儿童的特殊生理和生理特点,因此一般通过以下指标和方法进行评估:1. 药物的毒理学评估,包括了药物在儿童体内的代谢、负荷的毒性反应和长期用药的副作用等;2. 临床试验的数据,包括药物的疗效、不良反应和剂量调整等;3. 各类药物的使用经验和观察研究,总结了儿童用药的实际效果和安全性。
IV. 儿童用药安全性评估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儿童用药安全性评估的过程,可以更加具体地了解儿童用药的安全性。
以下为某药物的儿童用药安全性评估案例:1. 药物简介:xxx药物是一种用于治疗儿童哮喘的长效控制药物;2. 药物的安全性评估:在临床试验中,该药物在儿童中表现出了较好的疗效,并且未观察到严重的不良反应;3. 适应症和禁忌症:该药物适用于6岁以上的儿童,并禁忌于对该药物过敏的儿童;4. 儿童用量的确定:根据儿童的体重和年龄等因素,确定了适当的用量范围和剂型选择。
V. 儿童用药的风险提示和建议儿童用药时需要特别注意一些风险,以下为常见的风险提示和建议:1. 不良反应的监测:对儿童用药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及时监测,特别是对于儿童药物的罕见不良反应需要重视;2. 药物相互作用的注意:对于同时使用多种药物的儿童,需注意不同药物间的相互作用,避免不良后果;3. 药物存储和使用的规范:药物的存储和使用应符合规范,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小儿用药安全

小儿用药安全一、引言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儿童可以通过使用药物来治疗疾病。
但是,对于小儿用药,我们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小儿对药物的吸收、代谢等过程与成人不同,容易出现不良反应及可能的副作用。
因此,为保证小儿用药的安全性,非常有必要整理及总结一些小儿用药的安全问题,以供广大家长和医生参考。
二、小儿药物安全的基本知识1.婴幼儿用药时需注意剂量和给药方式小儿的身体组成、代谢速率、水分含量、器官发育等方面均与成年人不同,因此在使用药物时,不能直接按照成人的标准剂量给予,需要根据年龄、体重、身高、病情等因素进行个体化调整。
此外,对于婴幼儿,尚需考虑给药方式,如液体剂型是更好的选择,可以方便调整剂量,避免误差发生。
2.注意给药时间儿童对药物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过程的特点会影响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因此在给药时间方面也需要注意。
例如,药物的代谢和排泄通常比成人慢,因此需要更长时间才能被清除出体外。
在给药时间的选择方面,也需要根据药物的药理特性进行调整。
3.选择安全有效的药物选用适宜的药物和制剂,是确保小儿用药安全的重要基础。
因为不同药物的副作用、毒性、疗效、适应症、禁忌症等不同,需要根据病情、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以及药物的特点综合考虑。
4.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注意事项每种药物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副作用,给予小儿用药时,要特别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
三、小儿用药的安全问题及对策1.过度使用退热药发热是小儿常见的症状之一,当小儿发热时,父母往往会使用退热药物来处理。
但是,过度使用退热药物会对小儿的身体产生负面影响。
比如,过度使用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可能会导致胃肠道出血、过敏等不良反应。
对策:针对发热,只有温度达到38℃以上,且有不适症状时才需要使用退热药。
同时根据小儿年龄、体重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药物,严格按照医嘱给药,不可自行随意增加剂量。
2.合理使用抗生素小儿抗生素的使用量较大,而过度、不当的使用抗生素会导致药物耐药性的增强,影响疗效。
儿童用药安全及调剂注意事项

儿童用药安全及调剂注意事项一、儿童用药安全注意事项儿童用药是一个十分重要且复杂的问题,因为儿童的体质和生理功能都与成人存在很大差异。
不当使用药物可能会给儿童带来不可逆转的伤害,因此,必须要对儿童用药进行慎重考虑和细致处理。
1. 孕婴期用药孕婴期是婴幼儿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母体的用药也可能对胎儿造成影响。
在这个特殊的阶段里,应尽量避免使用药物,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用药,以确保胎儿的安全。
2. 适龄用药儿童的年龄分为不同阶段,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生理特征和疾病易感性。
因此,在选择用药时,必须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是否适合使用,并注意剂量的选择。
同时,还需要注意不同年龄段孩子对药物的耐受性和代谢能力。
3. 剂型和剂量选择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生理特点和使用药物的治疗目标,选择合适的剂型和剂量非常重要。
比如,液体制剂适合给年幼的婴幼儿使用,而片剂则更适合给一些能够吞咽固体药物的较大孩子使用。
4. 不良反应监测由于儿童自身免疫系统和代谢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对药物有较高的敏感性。
因此,在使用药物期间需要密切观察并记录任何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并及时将其反馈给医生。
二、调剂儿童用药注意事项调剂是指在医生指示下将处方中定量、定剂型、单纯原料制备好后按一定比例混合均匀,以便于患者服用的过程。
在调剂儿童用药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以下事项。
1. 调剂环境卫生调剂工作必须在无菌或相对无菌的环境中进行,以防止交叉感染。
调剂数量少时可以在密闭房间内进行,数量多时要在洁净车间内操作。
2. 药品保存调剂数量完成后,应立即将其保存并封存于干燥、阴凉、通风良好、避光和禁止访问的地方。
保证调配好的制剂在保质期内仍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3. 正确称量在调剂过程中要采取精确高效测量方法。
应选择合适尺寸容器称量所需数量的原料,并确保称量过程准确无误。
4. 混合均匀混合均匀是保证患者服用时能获得正确剂量的重要环节。
混合前应先将相关原料摇匀再混合均匀,并使用专门设备进行搅拌以确保混合均匀度达到要求。
儿童用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儿童用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在某些情况下,儿童也需要用药治疗疾病。
然而,药物在儿童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问题备受关注。
对于父母和医生来说,他们需要谨慎地对待儿童用药问题,确保给予儿童正确、安全和有效的药物治疗。
一些药物可能对儿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产生负面影响。
儿童的生理特征不同于成人,他们的肝脏和肾脏功能尚未完全发育,他们对药物的代谢速度也不同。
因此,医生需要特别注意儿童用药的药物种类、剂量以及用药频率。
通过正确的用药和药物选择,可以有效降低儿童用药的安全隐患。
除了药物种类和用量问题,儿童用药的安全性与治疗方案也密切相关。
在确定药物治疗方案时,医生需要了解儿童的具体状况和病情,包括患病部位、患病重度、年龄、身体健康情况等。
在具体治疗方案中,医生需要综合考虑儿童的生长和发育因素,合理调整药物用量和用药时间。
此外,医生还需对儿童的用药情况进行详细记录,以便随时调整用药方案。
除了安全性,儿童用药的有效性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对于儿童用药,医生不仅需要考虑药物种类和用量,还需要注意儿童对药物的反应。
在儿童用药期间,医生需要独立判断药物疗效,以确保儿童得到正确的治疗。
与此同时,医生还需要注意药物对儿童身体其他方面的影响,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在儿童用药问题上,父母同样需要积极参与。
他们可以对儿童用药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如用药时间、药物种类、药物剂量和用药频次等,向医生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方便医生制定儿童用药方案。
此外,父母也需要在儿童用药期间密切关注孩子的身体变化,及时向医生报告用药不良反应,以便医生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总之,儿童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医生需要注意药物种类、剂量和用药方案等问题,在用药期间密切监测孩子的身体反应,确保用药安全和有效。
对于父母来说,他们同样需要积极参与,对儿童用药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向医生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并在用药期间密切关注孩子的身体变化,及时向医生报告用药不良反应。
通过医生和家长共同努力,可以更好地保障儿童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儿童用药安全风险

儿童用药安全风险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儿童用药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然而,儿童用药安全风险也随之而来。
儿童生理特点与成人有诸多差异,因此在给儿童用药时需要格外谨慎。
本文将探讨儿童用药所面临的安全风险,并提出相应的防范策略。
一、药物剂型选择的风险儿童用药时,首先需要考虑的是药物的剂型选择。
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对药物剂型的要求各有不同,选择不当可能增加用药风险。
例如,对于婴幼儿来说,液体剂型更加适合,而片剂则不易服用,容易导致误服。
而对于年龄较大的儿童,则可以考虑使用颗粒剂或者咀嚼片。
因此,合理选择药物剂型是降低儿童用药风险的重要一环。
二、药物剂量计算的风险在给儿童用药时,药物剂量的计算尤为重要,过高或过低剂量均可能对儿童的健康造成风险。
与成人相比,儿童的体重和体表面积较小,因此药物的剂量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此外,由于儿童的年龄和生长发育不同,不同年龄段的儿童需要的剂量也存在差异。
因此,在给儿童计算药物剂量时,需要参考相关的儿童用药指南,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调整,以确保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三、儿童特殊群体的用药风险除了一般儿童外,还存在一些特殊群体,如早产儿、低体重儿、出生缺陷儿等,他们对药物的反应可能与一般儿童存在较大差异。
这些特殊儿童在用药时需要特别关注药物代谢、药物副作用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等方面的风险。
因此,在给特殊群体儿童用药时,医务工作者需要综合考虑疾病特点和药物特点,制定个体化的用药方案。
四、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儿童由于生理机能不完全发育和代谢系统不成熟,较成人更容易出现药物不良反应。
药物不良反应对儿童的身体健康和发育可能产生长期不可逆的影响。
因此,在给儿童用药时应该高度重视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
医务工作者需要认真评估潜在的不良反应,监测治疗过程中的不良事件,及时调整用药方案,并向患儿家长详细说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处理措施,以确保儿童用药的安全性和可控性。
五、用药知识的缺乏儿童用药安全的保障不仅需要医务工作者的专业知识,家长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婴幼儿用药的安全性
(许文娟 0454班 5号)
摘要:目的:探讨婴幼儿的用药安全性。
方法:参阅国内有关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综述。
结果:避免应用禁用药物。
需用慎用药物时,应在临床医师指导下用药,并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治疗中的药物反应等。
结论:为了婴幼儿的健康,在为其选药时,要根据药物的特点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及时选用安全、有效、适量、可靠的药物。
关键词:婴幼儿用药安全
婴幼儿是指从28天~3周岁的小儿,这个时期小儿虽然已较新生儿显著成熟,但用药并不是单纯地将成人剂量减少。
因为,药物在小儿体内分布有异于成人,所以出现与成人不同的各种药物反应。
因此对婴幼儿患者除要求及时正确处理,熟悉一般用药规律外,还必须掌握小儿用药特点。
现结合国内外文献就如何安全、合理使用儿科药物进行初步探讨如下。
1婴幼儿药物体内过程特点
1.1 药物的吸收
药物吸收的速度和程度取决于药物的理化性质、机体情况和给药途径。
新生儿胃酸浓度低,排空时间长,肠蠕动不规律,如青霉素等抗生素在成人胃内可被分解,但对新生儿则可很好地被吸收。
新生儿肌肉量少,末梢神经不完善,肌肉给药则吸收不完全。
经皮肤给药时,婴幼儿皮肤角质层薄,比表面积大,药物较成人更易透皮吸收。
1.2 药物的分布
药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脂肪含量、体液腔隙比例、药物与蛋白质结合程度等。
婴幼儿脂肪含量较成人低,脂溶性药物不能充分与之结合,血浆中游离药物浓度增高。
婴幼儿体液及细胞外液容量大①,水溶性药物在细胞外液被稀释,血浆中游离药物浓度较成人低,而细胞内液浓度较高。
婴幼儿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低,游离型药物较多,且体内存在较多的内源性蛋白结合物,如胆红素等,因此与血浆蛋白结合力强的药物如苯妥英钠、磺胺类药物等能与胆红素竞争结合蛋白,使游离型胆红素浓度升高,出现高胆红素血症,甚至核黄疸。
此外,新生儿的血-脑屏障不完善,多种药物均能通过,可以使之毒性增高。
1.3 药物的代谢
肝是人体主要的药物代谢器官。
新生儿肝药酶系统不成熟,直到出生后8周,此酶系统活性才达正常成人水平。
新生儿在出生后8周内,对于靠微粒体代谢酶系统灭活的药物敏感。
新生儿还原硝基和偶氮的能力以及进行葡萄糖醛酸、甘氨酸、谷胱甘肽结合反应的能力很低,对依靠这些结合反应灭活的药物也特别敏感②。
另外,新生儿若大量给予氯霉素有可能引起中毒反应,导致灰婴综合征。
1.4 药物的排泄
药物的主要排泄器官是肾,而肾功能随年龄增加而变化。
儿童,尤其是新生儿肾血流量低,新生儿只有成人的20%~40%,出生后2年大致接近成人值;又如肾小球滤过率按体表面积计算,在4个月时只有成人的25%~50%,2岁时接近成人值;而肾小管最大排泄量在出生后1个月内很低,在1~5岁接近成人值。
此外,肾小管分泌酸能力低,尿液pH值高,影响碱性药物排泄。
因此可能导致肾排泄药物(如地高辛、庆大霉素)消除减慢,易致蓄积中毒。
所以在给药时应注意新生儿的月龄、药物剂量以及给药间隔③。
2 婴幼儿药物的合理应用
2.1 抗生素类药物
感染性疾病是婴幼儿最常见的疾病,治疗的关键是针对病原菌选用敏感的抗生素并合理应用。
青霉素类对人体细胞毒性很低,有效抗菌浓度的青霉素对人体几乎无影响。
临床应用时青霉素较多出现过敏反应,小儿3日内未使用青霉素类药物应进行皮试,阳性者禁用④。
头孢菌素与高效利尿药或氨基糖苷类合用肾损害显著增强,与乙醇(即使很小量)联合应用时,可引起体内乙醛蓄积,而显“醉酒样”反应④。
氨基糖苷类对耳蜗神经有毒性,幼儿慎用,如使用应减小剂量,且疗程不超过7天④。
四环素类药物除有肝肾损害以外,还可沉积于牙齿和骨骼中,造成牙齿黄染,影响婴幼儿骨骼正常发育,因此8岁以下儿童应禁用④。
大环内酯类常见的不良反应有肝毒性、听觉障碍、过敏等,停药或减量可恢复,但患儿合并肝炎时,应禁用依托红霉素。
氯霉素类主要不良反应有粒细胞及血小板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慎用④。
2.2 解热镇痛类药物
目前适用于小儿的解热镇痛药品种及剂型相对较多,各种退热药成分不同,但其药理作用基本相同,只要一种足量即有效,没有联合用药的必要。
而扑热息痛、布洛芬制剂因其疗效好、副作用小、口服吸收迅速完全,是目前应用最广的解热镇痛药⑤。
阿司匹林易诱发儿童哮喘,诱发Reye综合征、胃肠道黏膜损害,剂量过大引起出汗过多而导致患儿体温不升或虚脱,故应慎用。
2.3 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类药物
维生素A 长期大剂量可发生急性或慢性中毒,婴幼儿发生率最高,表现为骨痛、骨折、食欲不振、脱发、易激动等。
维生素C 过量服用会产生胃肠道反应和肾、膀胱结石易于形成。
维生素D 大量久服,可引起高血钙、食欲不振、呕吐、腹泻,甚至软组织异位骨化等。
对于新生儿,不宜长期使用维生素K,否则易引起高胆红素血症。
锌制剂过量引起恶心、呕吐、发热、贫血等毒性反应。
3总结
综上所述,婴幼儿用药应注意如下事项:(1)避免应用禁用药物。
(2)需用慎用药物时,应在临床医师指导下用药,并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治疗中的药物反应。
(3)注意给药途径及方法的选择,由于孩子吞咽能力差,又不懂事,用药时很难与大人配合,所以要选择适宜的剂型。
(4)根据婴幼儿的年龄、体重、体表面积等正确计算合理的给药剂量。
(5)无病时别乱服药,俗话说“是药三分毒”。
大多数药物在体内代谢过程中要经过肝脏的解毒
和肾脏的排泄。
3岁前的孩子各脏器的功能尚不完善,如用药不当,对孩子健康不利。
为了婴幼儿的健康,在为其选药时,要根据药物的特点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及时选用安全、有效、适量、可靠的药物。
总之,婴幼儿用药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领域。
作为一名药学专业学生,应该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以谦虚谨慎的态度为人民服务,努力钻研专业技术,提高儿科用药水平,促进婴幼儿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① Behrman RE,Klegman RM, Nelson WE.Nelson textbook of pediatric.Phtladophia:
WB Saunder Company,1996,252-258.
②黄志华.重视儿科合理用药.中国临床医生,2006,34(2):12-14.
③徐小薇,王跃明,李大魁.儿科合理用药探索.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01,10(2):125-128.
④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第十五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48.
⑤The children’s hospital and medical center formulary of drugs.1989,seattle W.A.U.S.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