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缘政治学理论综述
地缘政治学导论 绪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第一节
有关概念的阐释
(3)《德国大百科全书》:“地缘政治学是国家学、历史 学和地理学知识交叉的学科,它源于政治地理学,但又不同 于政治地理学。 (4)《政治学百科辞典》(俄):“地缘政治学是国际关 系理论的基础概念之一,描述国家或国家集团位置的领土— 空间特点对局部、地区、大洲和全球国际进程的具体和历史 的影响形式。” (5)《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卷):“地缘政治学是政 治地理学的—个部分,它根据各种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 域形式,分析和预测世界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 政治行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第一节
有关概念的阐释
二、地缘战略 典型的界定有下列几种: (1)“地缘战略理论是由地缘政治学发展而来的一 种理论。 (2)“地缘战略就是利用国家间的地缘关系获取国 家利益的谋划。” (3)“地缘战略就是利用地缘关系及其作用法则谋 取和维护国家利益的方略。”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众所周知,地缘政治学的“伪科学性”在于其法西 斯主义的特殊内涵。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第四节 创建中国特色的地缘政治学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是创建中国特色地缘政 治学理论的指导思想 二、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底蕴是创建中国特色地缘 政治学理论的文化渊源 三、西方的地缘政治学说是创建中国特色地缘政治 学理论必要的理论借鉴
21世纪政治利用地理知识为实现国家的利益服务,
是一些学者们对地缘政治学的贬称。
在20世纪上半叶,地缘政治学就如大多西方地理
学家所理解的那样包含着为国家目的而运用地理学 知识的内容。
因此,地缘政治学受制于国家的操纵,并使国家
试图实施的那些特殊政策合法化。
(2)“‘地缘’一般是指因居住在同一地区而发生 的社会关系。
地缘政治学研究综述

地缘政治学研究综述地缘政治学研究综述摘要:当前世界地缘政治正在发生一系列新变化,经济全球化的蓬勃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国际经济交往的频繁使得传统的地理空间被超越,也使地缘政治学的发展受到挑战,许多人质疑地缘政治学本身存在的意义。
现时代地缘政治研究依然是国际政治研究的重要领域,并被全球化的发展赋予了新的内涵和外延,全球化时代的地缘政治研究需要拓展新的研究视阈。
其中,区域、非传统安全、经济与政治相结合、地缘空间的拓展等已成为当前地缘政治研究的新领域。
关键词:地缘;政治;陆权;海权一、地缘政治学说的缘起自 19 世纪末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来,地缘政治学已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
地缘政治学,亦称“地理政治学”,是“关于国际政治现象制约于各种地理要素和人文要素共同作用结果的理论。
采用整体论的研究方法,把诸如疆域、气候、资源、地理位置、人口分布、文化属性、经济活动等现象综合起来,分析、解释和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态势和国家的政治决策”①。
《不列颠百科全书》所述地缘政治学,是“关于国际政治中地理位置对各国相互关系如何影响的分析研究”②。
综合国内外地缘政治论著中所述的思想,其研究内容大致包括下列几个方面:一是地理——地缘要素,二是国家之间的地缘关系,三是地缘政治(战略)格局的空间结构及其分布,四是全球性的地缘政治问题,五是世界主要大国的地缘政治战略等等。
其研究的内容是地缘政治学者与国际关系学者关注的重点之一。
二、地缘政治的研究历程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处于世界体系中心的西方国家,已由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帝国主义列强对世界的战争掠夺和殖民瓜分成为国际政治领域主要的时代特征。
在这一时代背景之下,被后世视为地缘政治学创始人的弗里德里希·拉策尔提出“国家有机体”学说和“生存空间”理论,在客观上为帝国主义时代西方列强的对外①《辞海》(1999年普及本),辞海编辑委员会编纂,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9月版,第1512页.②《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7卷,第68页.征服与扩张提供了合法性辩护。
地缘政治学

3.空战中进攻作战是最重要的。空中进攻的目标包括工商业设施、重要公私建筑、运输干线和交通枢纽以及 某些特定的居民区。
总的看来,杜黑的论点主要是围绕“制空权”这个中心主题展开的。事实证明,制空权的确是战争中一个非 常有力的手段,特别是在太空武器飞速发展的今天,杜黑的理论与核时代的战略在很多方面不谋而合。
亨廷顿还认为,冷战后将出现一个多极和多文化的国际体系,西方仅为其中之一。西方的文化价值不具普适 性,其影响力已呈下降趋势,因此西方文化缺乏同化、整合其他文化的力量。同时,非西方社会也将越来越伸张 自己的文化价值,拒绝西方强加给它们的文化价值。如果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硬要向全世界推销自己的价值观, 其结果将适得其反,将会激化矛盾,引起文明冲突。当然,亨氏宣扬他的观点,绝非反对西方文明的统治,他只 是善意地提醒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决策者们,不要被冷战的胜利冲昏头脑,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以免把 战线拉得过长,树敌过多,陷入被动境地。显然,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并没有摆脱冷战的思维方式,在冷战后西 方国家内部凝聚力下降的情况下,他企图树立起非西方文明作假想敌,以维护西方的内部团结和美国的霸权地位。 《文明的冲突》面世以来的一系列重大事件(不断恶化的巴以冲突、9.11事件、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特别 是9.11事件)似乎验证了亨氏理论,也使得亨廷顿“文明冲突论”再次引起广泛注意。
从以上介绍的几个定义中不难看出,地缘政治学实际上是地理和政治的结合体,故又称地理政治学。它把地 理因素(如地理位置、国土面积、人口、民族、资源、经济实力及战略军备等)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对外政治决 策的一个基本因素;并依据这些地理因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成,分析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及有关国 家的政治行为。
地缘政治理论总结

1、地缘政治理论是把地理因素与政治结合在一起研究国际政治的一门学问。
主要内容包括:(1)地理位置和空间对国家安全、政治行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决定作用。
(2)国际政治中地理因素对国家间相互关系产生重要影响(3)地缘政治可以扩展国家权力空间(4)技术的发展可以改变地缘环境的利用方式。
这一概念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人类地理学和政治地理学为前身,由瑞典地理学家契伦首创,用以表述国家政治权力的地缘基础。
著名的地缘政治理论有马汉的海权理论、麦金德的心脏地区学说、杜黑的空权理论、豪斯浩弗的生存空间理论以及斯皮克曼的边缘地带理论。
生存空间理论曾为希特勒政权进行对外侵略所利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边缘地带理论对美国遏制战略也产生重大影响。
至今,对国际政治的影响仍旧值得关注。
2、海权论19世纪末,由美国海军理论家和海军历史学家马汉创立的,主张要拥有并运用优势的海军和其它海上力量去控制海洋,以实现已方的战略目的的理论。
主要观点包括:(1)海洋对于濒海国家是极端重要的,制海权是国家强盛和繁荣的主要因素,因此应增强海上实力控制海上交通要道(2)国家海上实力的强弱取决于国家地理位置、自然条件、领土范围、人口数量、民族性格、政府政策六大要素。
(3)制海权在海战中甚至在战争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为了夺取和保持制海权必须有正确的作战指导(4)根据美国独特的地理位置在加勒比海、太平洋、大西洋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海权论适应了当时美国垄断资本重新瓜分世界的政治需要,也反映了一些海军建设和海战的共同规律,对美、英、日等海军强国的海洋战略具有重大影响。
3、麦金德哈尔福德.麦金德,英国地理学家,为英国近代地理的建立作出了巨大贡献。
著有《历史的心理枢轴》、《民主的理想与现实》、《不列颠与不列颠的海洋》等。
1887年被任命为牛津大学地理学教授。
他认为地理学是探索人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一门科学,而且认为历史、地理分别研究时间和空间二者密不可分。
形势与政策_地缘政治

浅谈中国地缘政治地缘政治,政治地理学中的一种理论。
它根据各种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
它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政治行为的一个基本因素。
地缘政治学又称“地理政治学”。
要谈中国地地缘政治,我们就必须先分析他所处的地理位置。
它处在一个极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上(即处于陆权论的核心地带,又处于边缘地带,同时对于海权论而言它又有着广阔的领海和漫长的海岸线),而且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所以中国面临着一个较为复杂和严峻的地缘政治问题。
按照地理位置我们可将这一问题氛围东、西、南、北四线。
北线对于中国来说是压力最小的一个方向。
中国北部与俄罗斯联邦和蒙古共和国有着漫长的陆地分界线。
虽然有如此漫长的陆地分界线,但在最近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与这两个国家并没有的发生过较大的分歧和争议。
一方面,随着中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不断加深,就政治而言中国北线的这种安定局势是相对稳定的。
另一方面,蒙古作为一个夹在两个大国之间的一个小国,在这两个国家友好相处的格局下,也不可能对中国以及俄罗斯的政治地位及国家安全有太大威胁。
即使这样,我们也需要注意日本的一些小动作。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于近日访问了蒙古,这个可能跟中日钓鱼岛争端有一定程度的关系,中国也需要在这方面给关注,以确保中国在北线的这么一个地缘政治优势。
中国西部的新疆和西藏与中亚五国和印度接壤。
对于西线,中国面临着两大问题:一个是反恐,另一个就是与印度的领土争端问题。
塔吉克斯坦等国是上合组织成员国会在上合组织框架内和中国、俄罗斯等定期举行联合军演以及一些反恐演习,而且中国与巴基斯坦一直沿袭着时代友好。
由于地理等原因使得这一区域经常会有东突势力活动,这对于我国(尤其是新疆)的社会安定有较大威胁。
所以,我国应该在这一地区的反恐问题上下大气力。
印度,作为一个新兴市场国家,近些年来同中国一样有了迅猛的发展。
印度虽然在军事武器自主科研方面和中国有一定差距,但它是西欧国家、美国和俄罗斯的一个主要军备购买商。
论当今中国的地缘政治

论当今中国的地缘政治论当代中国的地缘政治一、地缘政治的提出及发展。
地缘政治是政治地理学说中的一种理论。
它主要是根据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
它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政治行为的一个基本因素。
又被称为“地理政治学”。
地缘政治最早由德国地理学家弗里德里希·拉采尔在1897年所提的“国家有机体”论,以及之后发表的“生存空间”概念。
然而,地缘政治这一词,则是由瑞典学者鲁道夫·契伦(瑞典语:Rudolf Kjellén)发展而来,他进一步发展了拉采尔的理论,用地理来解释政治现象。
但其实,在中国古代也有地缘政治的雏形,如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纵横家对于地缘政治的理解就已经很深入了,如秦国通过远交近攻政策通过攻打占领自己周边的小国,并与远方强国修好的政策,一步步蚕食,最终统一天下。
回到近现代的地缘政治理论。
传统的地缘政治理论分为海权论、陆权论和空权论三个时间产生上并不一致的理论,当然他们的产生也源于生产力和生活方式的变革。
海权论顾名思义海上力量对于国家繁荣与安全的重要性。
如果一个国家要成为强国,必须掌握海洋上自由行动的能力。
这个理论最早是由美国海军军官、历史学家阿尔弗雷德·赛耶·马汉提出。
海权论最著名的例子则是英国在19世纪建立的日不落帝国就是在海上战胜强大的西班牙战无敌舰队,成为海上力量的绝对强者,控制了海上的交通命脉,成为新的日不落帝国。
陆权论的核心则在于创建了欧亚大陆中心带位枢纽地带,控制了这个枢纽就等同于控制了世界岛,控制了世界。
马其顿王国和奥斯曼王国的强大也证明了在陆权时代,心脏地带这一理论的正确性。
另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地缘政治学家尼古拉斯·斯皮克曼则于40年代基于麦金德的心脏地带概念,提出了相应的“边缘地带(rimland)”学说。
他认为,两次世界大战都是发生在边缘地带,而且边缘地带在经济上、人口上都超越心脏地带。
地缘政治学知识点

地缘政治学知识点地缘政治学作为国际关系领域的重要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各国之间在地理环境、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相互关系。
在地缘政治学中,有许多重要的知识点,本文将重点介绍几个常见的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地缘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一、地缘政治学概念和历史发展地缘政治学是一门研究国家间地理环境对政治行为和国际关系的影响的学科。
其研究范围包括地理位置、资源分布、地缘环境等因素对国家政策制定和国际竞争的影响。
地缘政治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以美国学者马克思·罗斯托的著作《地缘政治学》为代表,提出了"地理决定论"的思想,强调地缘政治因素对国家政策和国际关系的重要性。
随着国际关系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加剧,地缘政治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成为国际关系领域的重要分支学科。
二、地缘政治学的基本理论1.海权与陆权:海权论和陆权论是地缘政治学中的两大基本理论。
海权理论认为海洋是国家发展和国际竞争的重要舞台,拥有海洋霸权对于国家的实力和声望至关重要;陆权理论则认为陆地资源和地理位置对于国家的发展和安全同样重要,国家的实力可以通过扩张领土和控制地理要道来实现。
2.中心论和周边论:中心论强调国家核心地区的地缘政治重要性,主张国家应该保护和巩固核心地区的安全和稳定;周边论则关注国家周边地区的地缘政治影响,主张国家应该通过影响周边地区的政治局势来保障自身利益。
3.地缘政治竞争:地缘政治学强调各国在地理环境下的政治竞争和地缘冲突,国际关系不仅仅是意识形态和经济发展的竞争,更是地缘政治地位和战略利益的争夺。
国家之间的地缘政治竞争往往是制约国际关系稳定和和平发展的主要因素。
三、地缘政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1.地缘政治格局分析:地缘政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分析全球和地区范围内的地缘政治格局,揭示各国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地缘政治力量对比,为国际关系理论和实践提供理论基础和政策建议。
2.地缘政治风险评估:地缘政治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评估各种地缘政治风险对国际关系和国家发展的影响,包括地缘政治因素对全球化、金融市场和自然资源等方面的影响。
地缘政治知识点总结

地缘政治知识点总结一、地缘政治的基本概念地缘政治是国际关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关注地理环境对国际政治的影响,以及地理位置和资源分布对国际政治格局的影响。
地缘政治理论认为,国家的地理位置、地缘环境和地缘关系对国家的政治行为、国家间的冲突与合作等都有重要的影响。
地缘政治的基本概念包括地缘政治学、地缘政治环境、地缘政治关系等一系列概念,这些概念为地缘政治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
地缘政治学是研究国家地理环境对国际政治的影响和国际政治地理格局的学科。
它包括对地理环境对国际政治的影响、地缘政治关系的研究和国际地缘政治格局的分析。
地缘政治环境是指国际政治行为中的地理环境因素,包括地缘位置、地缘环境和地缘资源。
地缘政治关系是指不同国家之间基于地理位置、地缘环境和地缘资源之间的交往关系,这种关系对国家政策和国际政治格局具有重要影响。
二、地缘政治的主要理论地缘政治理论主要包括心地理学说、地缘争端理论、核心-边缘理论和海权理论等。
心地理学说是由美国地缘政治学家哈尔福德·马基达提出的,他认为世界上存在着一个政治中心,周围是一系列环绕着中心的地缘环境分区。
地缘争端理论则是指国家之间因为地缘因素而产生争端和冲突。
核心-边缘理论是指世界上的地缘环境分为核心地区和边缘地区,核心地区具有经济、政治和军事上的优势,而边缘地区则处于政治、经济和地理上的边缘地位。
海权理论则是强调对海洋资源和海洋交通线的控制对国家的地缘政治地位具有重要影响。
三、世界各大洲的地缘政治分析1. 亚洲地缘政治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大洲,地缘政治格局复杂。
在东亚地区,中国、日本和韩国之间存在复杂的地缘政治关系。
南亚地区的巴基斯坦、印度和印度尼西亚也存在地缘政治上的矛盾和冲突。
中亚地区则是世界上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其地缘政治格局也备受关注。
2. 欧洲地缘政治欧洲是世界上经济发达、政治稳定的地区,但地缘政治格局复杂。
欧盟国家之间存在政治和经济竞争,东欧国家与俄罗斯的关系备受关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缘政治学的理论综述[摘要]地缘政治学可以有很多涵义,是个充满矛盾的术语,本文综合国内外主要学者的理解,从地理与政治、政治地理学与地缘政治学、地缘政治与地缘政治学,这三个视角阐述了地缘政治学的不同内涵。
根据国内外有关地缘政治学研究的学术资料,把地缘政治学的理论演变归纳为五个时间段,即产生期——繁荣期——低迷期——复兴期——新发展期,并对每个时间段进行介绍、梳理和评价,有助于人们较系统地认识该学科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
[关键词]地缘政治学地理学陆权论海权论空权论一、地缘政治学的涵义界定地缘政治学的涵义是什么?奥特瓦赛尔(o’tuathail)认为,地缘政治学没有一个单一的,包容一切的含义或特征,它并不是一个具有内在含义的术语,而只是一个极为暧昧和不确定的概念。
地缘政治学这个术语英文为“geopolitics”,源于德文geopolitik。
根据国内外学者对地缘政治学涵义的理解,笔者归纳为以下三个视角:1.政治与地理中国《辞海》说,地缘政治学是“关于国际政治现象制约于地理的理论……在国际关系中它利用地理因素来为一个国家的对外战略方针提供理论依据”。
《中国大百科全书》的解释, 地缘政治学根据各种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
它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政治行为的一个基本因素,这种观点为国际关系理论所吸收,对国家的政治决策有相当的影响。
英国学者奥沙利文(patrick o’sullivan)特别强调地理因素对政治的影响,他认为,各国之间冲突的基本量度是地理性的,geopolitics“研究的是权力的行使者之间的地理关系,他们或是国家的统治者或是跨国集团的领导人”。
他还指出,如果说政治是一种政府的艺术,那么“地理的”(geo-)这一前缀就是指应用地理认识为此而服务。
强调地理因素对政治的影响是国内外学者的主流观点,地缘政治学是地理环境与人类政治相互作用的产物,是地理的政治化和政治的地理化过程,它突出了地理或地理空间因素对政治活动的影响。
2.政治地理学与地缘政治学对政治地理学与地缘政治学之间的关系,国内外学术界有很多争议。
如,《中国大百科全书》把geopolitics定义为地缘政治学,认为“地缘政治学是政治地理学的一种理论”;美国学者克里斯托夫认为地缘政治学等同于政治地理学,“地缘政治学与政治地理学之间,在研究方法和分支学科上没有什么根本不同”;阿部市五郎认为政治地理学与地缘政治学是有区别的,“政治地理学与地缘政治学虽同样是以国家的政治现象为研究对象。
前者为地理学,属人文地理;后者为国家科学,应属政治学”。
3.地缘政治与地缘政治学英文“geopolitics”既指地缘政治理论又指地缘政治现实,地缘政治不等同于地缘政治学。
我国学者陆俊元认为地缘政治学是地缘政治的一部分,广义的“地缘政治”,包含了地缘政治现实和地缘政治学两个方面;狭义的”地缘政治”指地缘政治现实。
国外学者阿格纽(john agnew)在其著作《地缘政治学》中指出:地缘政治学这个术语被采用是在19世纪末期,但地缘政治的客观实践在欧洲人首次征服世界其他地区时就已经开始了。
二、地缘政治学的理论演变1.西方地缘政治学的理论演变及主要代表人物(1)产生期地缘政治学思想产生于1897年,拉策尔(friedrich ratzel)在1897年完成的《政治地理学》一书被公认为地缘政治学的奠基之作,他是真正的“地缘政治学之父”。
但地缘政治学理论产生于1916年,“‘地缘政治学’一词最早出现在契伦(rudolf kjellen)教授所著的《生存形态的国家》(1916)一书中。
书中,他吸收拉策尔的‘国家有机体’和‘生存空间’理论,提出了用地理环境来说明政治现象与事件的地缘政治学理论”。
(2)繁荣期1918年—1945年前后是地缘政治学的辉煌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经典理论,包括海权论、陆权论、空权论等。
海权论的奠基人是美国海军军官、历史学家马汉(alfredthayer ),他的海权论思想集中体现在1890年出版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年》及其以后的几本著作中。
他认为争霸世界的关键在于夺取制海权。
并且将这种能力与一个国家的繁荣和历史进程最有效地联系在一起。
马汉的学说对美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使美国海军从内战后的毁灭中振兴,为其提供专业基础和理论方向,从而有利于引导它在1918年和1945年走向胜利。
1918年前后,地缘政治学开始步入辉煌期。
英国地理学家麦金德(hal-ford john mackinder)是陆权论的创始人,他在1904年《历史的地理枢纽》一书中首次阐述了自己的地缘政治学思想,在1919年出版的《民主的理想与现实》一书中提出“心脏地带”和“世界岛”的概念。
“心脏地带”指的是非常广阔的地域——世界岛的关键地区,同时,他将“心脏地带”与东欧的地缘政治意义总结为三句名言:谁统治了东欧,谁就主宰了心脏地带;谁统治了心脏地带,谁就主宰了世界岛;谁统治了世界岛,谁就主宰了全世界。
其中,世界岛指欧、亚、非三大洲,而历史的地理枢纽就处于其最中心。
斯皮克曼(nicholas john spykman)是战后一位重要的美国地缘政治学家,他修改了麦金德的”心脏地带”理论,并在1944年出版的《和平的地理学》一书中提出“边缘地带学说”。
认为占领和控制欧亚大陆的边缘地带是各强国的核心策略,据此他提出,“谁支配着边缘地区,谁就控制欧亚大陆;谁支配着欧亚大陆,谁就掌握世界的命运”。
意大利的军事家朱里奥杜黑(giulio douhet)是空权论的创始人,他在1921年出版的《制空权》一书中提到,“航空为人类开辟了一个新的活动领域——空中领域,结果就必然形成一个新的战场”。
他认为,独立空军的重要性将迅速增大,而陆军和海军的重要性将相应减小,空中战场是决定性战场。
(3)低迷期1945年-1976年前后是地缘政治学的低迷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玷污的地缘政治研究沉寂多时。
直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解释世界形势的理论需求将地缘政治学重新唤上学术舞台”。
德国人k.豪斯霍弗(karl haushofer)是地缘政治学衰落的始作俑者,他曾经利用和歪曲国家有机说和生存空间论以及陆心说,把地缘政治学与纳粹德国的侵略扩张联在一起,导致在二战后约30年时间里地缘政治学在学界遭唾弃,一度处于低迷状态。
(4)复兴期地缘政治学的复兴始于1976年。
1976年元月,一份全新的地理学杂志《希罗多德杂志》在法国巴黎出版,法国地理学教授y.拉考斯特(yves lacoste)是该杂志的编辑,他把《希罗多德杂志》的副标题定为:“地理学和地缘政治学评论”。
从此,地缘政治学复活了。
几乎在同一时期,地缘政治学说由美国政治家基辛格(henry kissinger)将其引进美国有关外交政策的论述中,此后,地缘政治学成为美国的政治和国际关系词汇。
到了20世纪80年代,地缘政治学这一术语开始被学者们广泛使用。
(5)新发展期1992年前后,地缘政治学开始获得新的发展。
到1992年,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在联合国日的致辞中说:“第一个真正的全球化的时代已经到来。
”,“在全球化时代,地缘政治获得了新的发展,新地缘政治应运而生”。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展开,民族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度不断提高。
在变得相互依存的国际关系中,世界已经形成一个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和地缘文化相互交融的文明体系。
在这个体系中,尽管国家间的竞争仍然存在,但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扩张领土和争夺势力范围的得失较量的零和关系,而是在良性竞争中求得共同的安全与繁荣。
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逐步从地缘政治学向地缘经济学发展。
爱德华.卢特沃克(edward n.luttwak)在《面临危险的美国之梦》(1993)中提到,“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利益,世界资源和世界市场成为国家之间争夺的焦点,地缘政治角逐正逐渐让位于地缘经济角逐”。
地缘政治学的曲折经历丰富了它在每个阶段的内容,每个阶段的理论积淀推动了地缘政治学的发展。
海权论、陆权论和空权论的出现逐渐催生了世界各国海军、陆军和空军的崛起,地缘政治学的研究扩大到地面和空中空间的结合。
冷战结束后,随着经济的激烈竞争渐渐上升为世界的主旋律,对地缘经济学的研究成为学术界的核心主题。
2.国内地缘政治学的研究概况地缘政治学在20世纪30-40年代由当时在欧洲留学的中国学者回国后传入中国。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掀起了学习与研究地缘政治学的热潮。
综观国内学术界对地缘政治的研究,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地缘政治学者及学术作品。
例如:叶自成教授的《陆权发展与大国兴衰》(2007),书中指出陆权并不等于控制权,而是指大陆空间的生存、发展及影响力,进而提出陆地空间的发展对中国这样一个陆权大国的影响。
刘义虎的《地缘政治学:二分论及其超越》(2007)高度概括了地缘政治学理论内容和特征并从二分论的视角对地缘政治学进行了整合式研究。
陆俊元的《地缘政治的本质与规律》(2005)主要对地缘政治的本质、规律、形态与格局等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
孙相东的《地缘政治学:思想史上的不同视角》(2005)从不同视角分析了地缘政治学的性质,有人-境关系的视角、大战略的视角等。
刘从德的《地缘政治学:历史、方法与世界格局》(1998),本书以历史为视角对中西方古代地缘政治思想、传统地缘政治理论等问题进行探析,并指出美苏的地缘政治战略和地缘政治角度下世界格局问题。
张微微的博士论文《冲突与联合:对主导性地缘政治观的分析与反思》(2009)主要从冲突性与联合性的视角分析地缘政治理论的精神实质,并得出冲突性是地缘政治理论的主要观念。
此外,还有大量的文章出现在国内主要期刊上,如:王逸舟的《地缘政治.国际关系.中国视角》(《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4)、王恩涌的《地缘政治学为什么又重新兴起》(《人文地理之窗,1996》)、许勤华的《评批判性地缘政治学》(《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苏浩的《地缘重心与世界政治的支点》(《现代国际关系》,2004)、封永平的《地缘政治与大国崛起:以美国为例》(《理论导刊》,2006)、赵可金的《全球化时代的新地缘理论》(《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倪世雄与潜旭明的《新地缘政治与和谐世界》(《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潘忠岐的《地缘学的发展与中国的地缘战略》(《国际政治研究》,2008)等等,由于篇幅有限不一一列举。
从国内的研究成果来看,对新地缘政治的研究也受到国内很多学者的追捧。
学者倪世雄认为,面对新的国际形势,传统地缘政治学提出的‘世界是由正在扩张和收缩的空间集团和领土单位组成’的基本假设,已变得陈旧而过时了,需要有一种新的地缘政治来替代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