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研究方法
政治学研究途径和方法.

政治学研究方法的四个层次
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伦理学世界观 神学世界观 法学世界观 社会学世界观
政治心理学 政治地理学 生物政治学
行为主义 系统分析 结构功能理论 博弈论
统计学 运筹学 实验研究方法 调查研究方法
方法论
学科性方法 分析性方法 工具性方法
最高层次的 方法,具有 指导性
采用其他学科的基本 原理和基本方法来研 究政治现象
三、政治学研究方法
政治学 研究方法
传统的研究方法
哲学研究方法 历史研究方法 制度研究方法
现代研究方法
社会学:精英、团体文化分析
来自社会科学 经济学:理性选择、公共选择
心理学:政治心理如态度动机等
系统分析:系统与环境
来自自然科学
机构—功能:内部运行状况和规律
四、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
1、历史分析方法:
现存社会的教条 如生态主义、女权主义、新马克 思主义 。严格来说,这只是意识形态的批判,不 作为独立的发展阶段。
上述演变过程说明,政治学发展出现了科学化 的趋向,但是,不是纯粹的去传统而尽科学的过 程。
二、政治学的研究途径
历史角度
对象:思想观念 哲学研究传统 方法:文献研究和分析
结论:价值和理念 对象:政治现实 经验研究传统方法:观察和描述 “眼见为实” 结论:评价和建议 对象:适合量化的领域 科学研究传统 方法:自然科学的方法 结论:预测未来
4、利益分析方法: 从利益角度分析人们结成经济关系、阶级关系和政治社
会关系的动因分析政治的内容和特性。 “ 一切阶级关系都是利益关系 ”这是马克思主义者整
个世界观的基础。
经济分析方法
生产方式
生产力 生产关系
政治学习内容

政治学习内容政治学是一门关于政治现象、政治理论和政治实践的学科,它涉及国家、政府、政治制度、政治行为、政治理论等方面的内容。
政治学研究的范围十分广泛,既包括了政治思想史、政治制度、政治行为等方面的研究,也包括了政治经济学、国际关系、政治哲学等领域。
政治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对社会生活、国家建设和国际关系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政治学的基本概念政治学作为一门学科,它有着较为明确的研究对象和范畴。
首先,政治学涉及了政治现象的研究。
政治现象包括了各种政治制度、政治组织、政治行为等方面的内容。
其次,政治学还涉及了对政治理论的研究。
政治理论是政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了从古至今的政治思想、政治哲学等方面的内容。
最后,政治学还涉及了对政治实践的研究。
政治实践是政治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包括了国家治理、政府管理、政治运动等方面的内容。
二、政治学的主要内容政治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了政治思想史、政治制度、政治行为、政治理论等方面的研究。
首先,政治思想史是政治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政治思想史包括了古代的政治思想、近现代的政治思想等方面的内容。
其次,政治制度是政治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
政治制度包括了各种形式的政治制度、政府组织、政治体系等方面的内容。
再次,政治行为是政治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政治行为包括了政治参与、政治决策、政治运动等方面的内容。
最后,政治理论是政治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
政治理论包括了各种政治理论体系、政治哲学观念等方面的内容。
三、政治学的学科特点政治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它具有一些独特的学科特点。
首先,政治学具有系统性和综合性。
政治学研究的内容较为广泛,涉及了政治现象、政治理论和政治实践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综合性。
其次,政治学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
政治学研究的对象不仅包括了理论层面的政治思想、政治理论,还包括了实践层面的国家治理、政府管理等方面,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
再次,政治学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
政治学研究的内容与社会生活、国家发展密切相关,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和前瞻性。
政党政治研究的方法、观点

1989 1991
29.70 23.94
59.70 71.17
63.79 81.11
47.029 51.841
1992
1993 1994 1995
“立法院”
县级地方官 员 地方长官 “立法院”
31.86
41.30 38.72 33.17
60.50
47.47 56.22 46.06
89.82
104.70 108.52 115.97
3
2 1 4
50
40
30
20 10 共产主义政权 现政权 未来五年
1 俄罗斯政治体制; 2俄罗斯经济体制;3乌克兰政治体制;4乌克兰经济体制
党的官员的任职变化与失败的政策执行
选民认同低
选民认同度高
30 任 职 年 限 10 20
保住官职与选民认同
保住官职与获胜联盟规模
小规模获胜联盟
大规模获胜联盟
民顿生美 大鲁存 学特与布 出主政鲁 版编策斯 社:成梅 《功斯 繁》奎 年荣,塔 ,的布等 第治鲁: 理斯《 之梅政 道斯治 页 》奎制 。 ,塔度 中、、 国希政 人尔治 [ ] · ·
一些主要文献的观点
美国学者希布斯(Hibbs 1977;1987)认为,不同类别的政党利 用菲力普斯曲线来实现他们向往的经济结果。左翼政党选择菲力 普斯曲线上较低的失业率和较高的通货膨胀率的一点;而右翼选 择相反组合的一点。阿利西纳(Alesina 1987)等人的的研究则 发现,政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普遍的,但不是持久的。这些影 响在一个新政府当选大约两年之后消失。 为经济的“回顾性评价”途径,即:人们依据经济业绩来决定是 否拥护执政党,如果经济增长快、就业率高、通货膨胀率低就能 够对执政党形成较高的认同度,相反,经济业绩差的执政党即使 在其他方面有突出成绩也难以获得人们的支持 。 提出痛苦指数(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和)理论。
政治、政治学、研究方法及研究领域

政治、政治学、研究方法及研究领域一、政治相关知识简介(一)词源不少西方语言中的「政治」一词(法语politique、德语Politik、英语politics),都来自希腊语πολις,这个词可以考证出的最早文字记载是在《荷马史诗》中,最初的含义是城堡或卫城。
古希腊的雅典人将修建在山顶的卫城称为“阿克罗波里”,简称为“波里”,城邦制形成后,“波里”就成为了具有政治意义的城邦的代名词,后同土地、人民及其政治生活结合在一起而被赋予“邦”或“国”的意义。
后又衍生出政治、政治制度、政治家等词。
因此,“政治”一词一开始就是指城邦中的城邦公民参与统治、管理、参与、斗争等各种公共生活行为的总和。
中国先秦诸子也使用过“政治”一词。
《尚书·毕命》有“道洽政治,泽润生民”;《周礼·地官·遂人》有“掌其政治禁令”。
但在更多的情况下是将“政”与“治”分开使用。
“政”主要指国家的权力、制度、秩序和法令;“治”则主要指管理人民和教化人民,也指实现安定的状态等。
(二)定义由于人们在不同时代面临的历史任务不同,需要政治发挥作用的侧重点和着力点不同再加上不同历史观的影响,所以在解释政治概念时所强调的内容也就不同,于是就产生了对什么是政治的各种各样回答,形成了众多的关于政治的定义。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认为,“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的表现”,“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政治是一种科学,是一种艺术”。
这些论述概括反映了政治的本质、属性、基本内容和特征,是研究政治现象和为政治下定义的指导思想。
西方的政治学家为政治下过许多定义,例如:①认为政治是国家的活动,是治理国家,是夺取或保存权力的行为。
②认为政治是权力斗争,是人际关系中的权力现象。
③认为政治是人们在安排公共事务中表达个人意志和利益的一种活动,政治的目标是制定政策,也就是处理公共事务。
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节 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政体
• 1:政体的划分标准 • 2:君主制政体 • 3:共和制政体 • 4: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第三节 国家结构形式
• 1:国家结构的概念 • 2:古代国家结构的基本形式 • 3:现代国家结构的基本形式 • 4:选择国家结构形式的依据和原则 • 5: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
径 • 4:政治消亡是政治发展的最终归宿
第十四章 中国的政治文明
• 第一节 中国政治文明发展的历史逻辑 •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理论内涵 • 第三节 当代中国政治文明的制度建设
第一节 中国政治文明发展的历史逻 辑
• 1:传统政治文明的现代转型 • 2: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萌蘖及其当代发展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理论内 涵
第二节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和政党 制度
• 1:资产阶级政党的产生和发展 • 2:资产阶级政党的基本特征 • 3:资产阶级政党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和作
用 • 4: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制度的类型
第三节 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和政党 制度
• 1:无产阶级政党的产生和发展 • 2: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特征 • 3:无产阶级政党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和作
第三节 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团体
• 1: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团体的性质和特征 • 2: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团体的地位与作用 • 3: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团体的发展
第十二章 政治文化
• 第一节 政治文化的含义及功能 • 第二节 政治文化的类型和结构 • 第三节 政治社会化
第一节 政治文化的含义及功能
• 1:阿尔蒙德关于“政治文化”的基本观点 • 2: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对政治文化概念的理
《政治学研究方法》参考资料

1.政治学:是以国家政权为中心,研究政治制度、政治过程、政治行为、政治活动、政治关系及其一般发展规律的科学。
2.政治科学:是指对具体政治现象进行实证研究、计量分析的科学,强调政治学研究的工具性,价值中立。
3.政治哲学: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它是研究政治关系的本质及其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又是政治理论的方法、原则、体系的科学。
4.传统主义政治学:(体现价值)规范研究、历史分析的研究方法、制度研究方法、法律研究方法。
5.行为主义:把政治现实中可以实际观察的行为,包括个人行为和团体行为作为研究重点,把自然科学以及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统计学等社会科学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引入政治学。
6、实证主义:实证主义研究模式是把自然科学研究中通用的逻辑与原则,移植到政治学究领域中来所形成的特定的研究目的、对象、方式的总和。
7.价值来源于自然界,并随着人类的进化而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价值的终极本原只能是运动着的物质世界和劳动着的人类社会。
8.事实:是事情的实际情况;实有的事情。
9、价值:是人们对于事实的一种态度。
10.规范研究:是关于经济目标、经济结果、经济决策、经济制度的合意性的研究,它解决经济过程中“应该是怎样”的问题,旨在对各种经济问题的“好”、“坏”做出判断。
11.博弈论:是指某个个人或是组织,面对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规则约束下,依靠所掌握的信息,从各自选择的行为或是策略进行选择并加以实施,并从各自取得相应结果或收益的过程,在经济学上博奕论是个非常重要的理论概念。
按规则是利益最大化。
12、定量:研究是指确定事物某方面量的规定性的科学研究,就是将问题与现象用数量来表示,进而去分析、考验、解释,从而获得意义的研究方法和过程。
13.质性研究:即定性研究,研究者参与到自然情境之中,而非人工控制的实验环境,充分地收集资料,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的探究,采用归纳而非演绎的思路来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的实际互动来理解他们的行为。
政治学原理

政治学原理政治学原理是研究政治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是现代社会科学的重要分支之一。
政治现象包括政治权力、政治制度、政治行为、政治文化等方面,政治学原理通过研究这些问题,探讨政治的本质、缘由、功能及其变化趋势,以及对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本文将从政治学原理的基本概念、主要研究内容、核心范畴、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政治学原理的基本概念政治学原理的概念有多种解释和定义。
从广义上讲,政治学原理是对政治现象及其规律的研究,涉及到政治、行为、文化、制度、组织等多个方面。
从狭义上讲,政治学原理是关于国家政权、政治制度和政治行为的规律性分析,主要研究政治权力的形成、变化和运作过程,以及政治决策的形成和实施过程。
政治学原理的研究对象是政治现象,政治现象包括政治权力、政治制度、政治行为、政治文化等方面。
政治权力是政治现象的核心,是政治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包括国家权力、社会权力、组织权力等。
政治制度是政治权力的规范化表现,包括选举制度、政治体制、宪政制度、对外关系制度等。
政治文化是政治制度和政治行为的文化基础,包括价值观、信仰、思想等。
政治学原理与其他社会科学相比,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政治学原理关注政治权力、政治制度和政治行为的规律性分析,强调结构和机制分析,与历史学、人文学科相比具有较为明显的理论性和抽象性。
二是政治学原理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其研究成果可以为政府决策或社会问题解决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
二、政治学原理的主要研究内容1、政治权力和政治制度政治权力是政治现象的核心,政治学原理研究政治权力的形成、变化和运作过程,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政治权力的来源和性质:政治权力来源于何处,政治权力的性质是什么,这是政治学原理的长期研究重点。
(2)政治权力与社会结构:政治权力与社会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是政治学原理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
政治权力是社会结构中的一种力量,同时也受制于社会结构,政治权力如何塑造和被塑造于社会结构之中,这是政治学原理的重要研究内容。
行为主义政治学方法论研究

行为主义政治学方法论研究一、引言行为主义政治学方法论是现代政治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它强调通过观察、测量和实验来研究政治行为,以揭示政治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本文旨在探讨行为主义政治学方法论的基本概念、理论基础、研究方法、优缺点以及在实践中的应用。
二、基本概念行为主义政治学方法论的核心概念是“行为”,即政治体系中各个行为体的行动和相互作用。
它强调政治体系中的各种行为是受客观因素影响的,可以通过观察和测量来研究。
三、理论基础行为主义政治学方法论的主要理论基础包括行为主义心理学、社会学和统计学。
行为主义心理学强调个体的行为是由其内部心理因素所驱动的,而社会学则关注社会结构、社会互动和社会制度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统计学则用于分析大量的数据,以揭示政治现象的规律。
四、研究方法1. 观察法:通过对政治体系的现场观察,了解各种政治行为的特征和规律。
2. 调查法: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数据,分析政治参与、政治态度、政治认同等变量。
3. 实验法:通过控制实验条件,观察政治行为的变化,以揭示政治现象的因果关系。
4. 定量分析法:运用统计学方法对大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以揭示政治现象的规律。
五、优缺点优点:1. 客观性:通过观察和测量来研究政治行为,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
2. 可重复性:实验法可以控制实验条件,使得研究结果具有可重复性。
3. 适用于大规模研究:定量分析法可以处理大量的数据,适用于研究大规模的政治现象。
缺点:1. 局限性:行为主义政治学方法论侧重于对政治行为的描述和测量,缺乏对政治现象的深入解释。
2. 主观性:观察法和调查法受到观察者主观因素的影响。
3. 适用范围有限:并非所有的政治现象都适合用行为主义方法进行研究。
六、实践应用行为主义政治学方法论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应用,尤其是在政策研究、选举研究、民主化研究等领域。
通过行为主义方法,研究者能够揭示政治体系的运行规律,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同时,行为主义方法也有助于提高政治体系的透明度和公正性,增强公众对政治体系的信任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意义论证:
1、理论意义: (1)加深执政党对党内民主及政治合法性的理解。 (2)阐明党内民主和政治合法性之间的联系。 2、现实意义: (1)通过了解不同执政党的党内民主行为方式及党内民主程度等,探求中国共产风作为长期执
政党的民主思想内涵、建设方向和政治责任等; (2)通过阐明不同的执政党的党内民主对其的影响,可以探究执政党的政治合法性的特点、价
政治与行政学院 “政治学研究方法”课程论文
研究设计
姓名:王海龙 专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学号:220130930131
执政党党内民主对其政治合法性的影响
一.研究问题:
1、题目:执政党党内民主对其政治合法性的影响 2、核心问题:不同的执政党的党内民主对其政治合法性有何影响?执政党的党内民主意识和党 内民主参与度如何影响着党内民主的程度?执政党的党内民主目的和方式途径又如何影响党内 民主的有效性?
八.文章的结构
第一章 导言 1、提出问题。
2、文献回顾。 3、研究意义。 第二章 理论框架及研究方法 1、对党内民主、政治合法性、执政党等核心概念的阐释。 2、提出假设,阐明因果关系。 3、提出研究方法。 4、案例的选择。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建国后政治合法性的保持。 1,“两个先锋队”的提出有效的增强了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程度。 2,“民主集中制”是中国共产党长期坚持的有效的党内民主方式。 3,有效、高度的党内民主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基石。 4,小结。 第四章 戈尔巴乔夫时期的苏联共产党政治合法性的动摇。 1,“民主化”运动改变了传统的党内民主方式。 2,“自由化”思潮空前提高党内民主程度。 3,失效的党内民主与高度的党内民主之间的矛盾冲突。 4,小结。 第五章 20 世纪 70 年代日本自民党政治合法性的削弱。 1,“角福战争”为代表的党内派伐斗争严重降低了党内民主程度。 2,“和平宪法”保证了日本执政党有效的党内民主。 3,有效的党内民主和低程度的党内民主之间的制约关系。 4,小结。 第六章 希特勒时期德国纳粹党政治合法性的消失。 1,“个人独裁”、“领袖崇拜”致使纳粹党内民主程度近乎归零。 2,“极权主义”和“法西斯主义”造成了无效的党内民主。 3,无效的党内民主和低度的党内民主之间的合力关系。 4,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十. 参考文献
1、刘青.党内民主与政治文明 [J].理论学刊.2004 年(3) 2、王浦泃.政治学基础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162 -165 3、金熙德.“角福战争”的内涵、谱系及其新态势 [J].日本学刊 2008-07 4、肖汉森.纳粹党纲领试析 [J].华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06-30 5、贾小明.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研究 [D].中共中央党校.2003-05-01 6、郑海祥.论戈尔巴乔夫时期苏共丧失执政合法性的问题 [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1-12-15 7、赵静.论中国共产党政治合法性建设 [J].理论学刊.2004-11-20 8、陈佳欢. 政治学方法论研究设计:大学生政治参与对其政治社会化的影响
目的和党内民主方式四个方面。这里,将进一步选取几个恰当的案例,具体考查不同的执政党 党内民主参与度、党内民主意识、党内民主目的和党内民主方式等自变量变化,与党内民主程 度和党内民主有效性等因变量之间的关系,继而考察党内民主程度和党内民主有效性等自变量 民主与其政治合法性因变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不同的执政党党内民主对其政治合法性的影 响。 (二) 第二步:案例的选取
(3)党内民主目的。描述:正当和失当。所谓正当,指执政党行为的合理性,其行为、要
求、愿望等符合法律的规范和人民合理政治权利要求。所谓失当,即与正当相对。
(4)党内民主方式。描述:规范和失范。所谓规范,指执政党组织及党员按照既定民主行
为标准、要求进行操作,使民主行为或活动达到或超越规定的标准。所谓失范,即与
四.研究假设
(一)几个检视的视角 1、检视党内民主的视角:党内民主程度。描述:高\低。党内民主有效性。描述:有效\无
效 (1)党内民主意识。描述:强和弱。所谓强,指执政党组织及党员在民主活动中对民主行 为觉察的清醒和反应灵敏。所谓弱,即与强相对。 (2)党内民主参与度。描述:高和低。所谓高,指执政党组织及党员通过一定的方式广泛 的直接或间接地参加党内民主活动。所谓低,即与高相对。
怀疑,产生认同危机,政党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就会受到削弱,该政权就会因缺乏统治的合法性而 难以巩固和持久,甚至可能走向毁灭。而要想保持统治的稳定,就必须使执政党的政权体系获得 其所统治下的人民自觉并自愿的拥护。因此,可以说,政治合法性关乎执政党的命运,增强和发展 执政地位的合法性是摆在各国执政党建设面前的最根本的问题。
党内民主参与度
低 政治合法性弱 政治合法性弱
弱Leabharlann 高党内民主程度高低
党内民主程度低
表 3,假设(二) 党内民主目的
党内民主方式
规范
正当 党内民主有效
失范
党内民主无效
党内民主程度低 党内民主程度低
失当 党内民主无效 党内民主无效
※: 1、 执政党强烈的党内民主意识和广泛党内民主参与形成了高程度的党内民主。 2、 执政党正当的党内民主目的和规范的党内民主方式构成了有效的党内民主。 3、 执政党高程度的党内民主和有效的党内民主有助于加强其政治合法性。
(2)党内民主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为何要选择党内民主的视角来研究政治合法性? a,理论意义:一个政党的政治合法性的获得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也即政党合法性资源的 增减是经常变化的。即使政党初始的权力合法性来源都不相同,但是从政党作为民主政治的工具 的意义上来说,民主政治的建设和发展是政党执政持续合法性的动力源,或者说民主政治是政党 获取权力合法性的主要方式,也是政党权力合法性的评判标准,党内民主又是民主政治的首要前 提。 b,实际意义:党内民主能够有效地维护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并使这种合法性真正成为执政党 治理国家和整合社会的重要基础。党内民主通过塑造党内成员的合法性认同系统,并通过党员的 认同、支持和忠诚,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来行使自己的执政职能,这种认同支持和忠诚构成了有 效执政的重要资源。 (3)党内民主是怎么样影响执政党的政治合法性的? 党内民主程度和党内民主有效性是影响政治合法性的两个重要因素,强烈的党内民主意识和 高度的党内民主参与度能够增加党员对执政党的认同,有利于党执政地位的巩固。规范的党内 民主方式和正当的党内民主目的使执政党党内民主有效性大大增加,是民主政治中“程序正当 原则”在党内民主中的重要体现。 2、小结: 根据以上对文献的回顾可知,影响执政党党内民主的因素是多样的,而不同的执政党党内民 主又对其政治合法性的基础产生重大的影响。在此,我们需将不同的执政党的党内民主和政治 合法性过程有机结合起来,以探求执政党党内民主对政治合法性的影响。
①变量:ⅰ自变量:党内民主意识、党内民主参与度
ⅱ因变量:党内民主程度
②取值:ⅰ自变量取值:强\弱 、 高\低
ⅱ因变量取值:高\低
(2)执政党党内民主方式和党内民主目的影响执政党的党内民主有效性。
①变量:ⅰ自变量:党内民主方式、党内民主目的
ⅱ因变量:党内民主有效性
②取值:ⅰ自变量取值:规范\失范、正当\失当
值和存在的问题; (3)通过对本研究的探析,可以对执政党政治合法性问题的研究提出力所能及的有益建议。
三.问题论证(文献综述)
1、本研究的核心问题在于探讨执政党的党内民主对其政治合法性的影响。对于这一问题的 解析,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执政党的政治合法性指的是什么? 政治合法性是指民众对执政党执政权力的承认、自愿服从和支持,它关系到执政党执政效能 的高低、执政地位是否巩固和对各种风险考验的承受能力,关系到国家能否保持长治久安。必须 看到,政治合法性不是凝固不变、一劳永逸的,它与执政党的政策和策略、执政绩效、党的作风 等密切相关。正如杰克曼所言:“政治体制的合法性不是作为一个纯粹的自律机制可以简单地创 造、处理并听任自己独立运作的东西。相反,合法性是一个需要掌权者自觉地、持续地加以关注 和审视的东西。”任何政党在掌握国家政权之后,都必须寻求自己执政的合法性,也即要在这个 政党所在的国家和社会之间寻求其执政的相对合法空间和基本资源。如果执政党的合法性受到
九.结论
在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本文的主要发现包括:
1, 执政党政治合法性强弱对党内民主有效性和党内民主程度两个变量都比较敏感。 2, 当不同的执政党党内民主同时有效时,政治合法性强弱对党内民主程度变量非常敏感。 3, 当不同的执政党同时具有高党内民主程度时,政治合法性强弱对党内民主有效性变量非常
敏感。
规范相对。
2、检视党内民主对政治合法性影响的视角:
(1)强:对政治合法性有着积极的作用,有利于广大人民对执政党产生充分的认同感,认
为执政党能够代表自己或本阶层的基本政治利益,支持执政党持久掌握国家政治权力。
(2)弱:与“强”相对
(二)提出假设
1、核心假设:执政党党内民主程度和党内民主有效性影响执政党的政治合法性。
※:此假设建立在执政党党内民主(除民主程度、民主有效性)其他标准都一致的情况下。
(1)变量:①自变量:党内民主程度、党内民主有效性 ②因变量:执政党的政治合法性
(2)取值:①自变量取值:高程度\低程度、有效\无效 ②因变量取值:强\弱
2、解释假设:
(1)执政党党内民主意识和党内民主参与度影响执政党的党内民主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