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诗词鉴赏第二课不教胡马度阴山—边塞军旅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不教胡马度阴山_边塞军旅学案语文版选修《唐诗宋词鉴赏》

高中语文不教胡马度阴山_边塞军旅学案语文版选修《唐诗宋词鉴赏》

第二课不教胡马度阴山-边塞军旅课前导语盛唐时期,边境战争频繁,民族交往密切,一些文人把立功边塞作为个人进取的一个途径,这就造就了大批的边塞诗人和诗作。

据统计,《全唐诗》收入的边塞诗有两千余首。

唐代边塞诗描绘塞外风光,叙写边塞生活,以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形成了瑰奇、壮丽和一往情深相结合的艺术特色,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一大奇观。

豪迈,勇敢,一往无前。

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这,就是边塞诗!个人、民族、阶级、国家和生存、发展、功业、荣耀在特定的时空交汇碰撞,迸射出耀眼的光芒……鉴赏边塞诗,就要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生活经历,领会作者熔铸其中的思想感情,并进一步把握诗歌反映的时代风貌。

塞上听吹笛一、诗人名片高適(704—765),字达夫,郡望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

少贫寒,潦倒失意,后客游河西,为哥舒翰掌书记。

安史之乱起,以监察御史佐哥舒翰守潼关。

潼关失守,他奔赴行走,见玄宗陈述军事形势,迁侍御史,擢谏议大夫。

后任淮南节度使,任彭州刺史,迁蜀州,代宗时为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召为刑部侍郎,转左散骑常侍。

卒,谥忠。

高適以边塞诗成就最高,也有一些反映时事及民生疾苦的诗,语言质朴,直抒胸臆,气骨琅然,多慷慨悲壮之音。

二、诗词故事旗亭画壁唐代开元时代,王昌龄、高適、王之涣三人齐名,他们三人经常聚集在一起吟诵赋诗、郊游论文。

一次,三人在长安旗亭沽酌,观赏秋景,适逢一群歌女在唱歌。

王昌龄提议看歌女们唱谁的诗最多,王之涣补充道:“如果她们唱得很多,唱谁的,谁就在墙壁上画一道。

”第一个歌女先唱,唱的是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另一个歌女唱的是高適的《塞上听吹笛》,接着又唱了王昌龄的《闺怨》。

最后一个出场的是这群歌女里最漂亮的一个,她唱的正是王之涣的《凉州词》,歌声悦耳动人,仿佛把人带到了那诗的意境中。

听完,三人相视,大笑起来。

三、文题背景《塞上听吹笛》,“塞上”即边塞,“笛”即管乐器,边塞诗中的笛通常指羌笛,属于一种意象,表示边境战事和将士们生活的诗作。

《不教胡马度阴山——边塞军旅诗》教案

《不教胡马度阴山——边塞军旅诗》教案

不教胡马度阴山(教案)——古代诗歌鉴赏之边塞军旅诗鉴赏【教学目标】1. 了解边塞诗常用的意象和典故,体会几类常见边塞诗的思想感情。

2. 分析边塞诗常用的表现手法。

3. 归纳鉴赏边塞诗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分析形象、把握感情【核心任务】【内容归纳】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反映了边塞的战争和边关的生活。

一些有边塞生活切身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

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边塞诗成为唐代这个诗歌鼎盛时期的一朵奇葩。

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

其中又以初、盛唐边塞诗最为昂扬奋发,艺术性最强。

著名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等人。

内容是诗的主体,情感是诗的核心,掌握了内容情感,才可以高屋建瓴地指导做题。

边塞诗的内容情感主要有:1.抒写将士昂扬向上、杀敌卫国、建功立业的豪情,相应的,也有报国无门的怨愤。

2.描绘戍守战斗场面,描写边塞生活的艰苦,批驳朝政,表达反战主题。

3.描绘征人与亲人的生离死别,表现将士久戍的乡愁和闺中妻子的离恨。

4.描绘边塞的奇异风光和边塞人民的生活状况。

【关键手法】边塞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1. 借景抒情(融情入景、以景衬情)烘托渲染:表达效果:渲染气氛、烘托情感(正衬:凄清单调的景——思乡、幽怨的情,奇异壮阔的景——豪壮、昂扬的情;反衬:艰苦恶劣的环境——对英勇威猛将士的赞美之情)2.对比对照:表达效果:突出和强调。

如用内地和边塞的景物对比,突出边塞环境的艰苦。

3.虚实结合:表达效果:运用想像,拓展诗歌内容,形成时空的对比等效果。

4.用典故:表达效果:使诗歌内容凝练、含义深刻。

边塞的风光一般有四个字:雄、奇、寒、阔。

【常见意象】识别边塞诗的身份并不难。

作为边塞诗中的常见意象范围狭窄,多是和边塞、战争有关。

1、边塞诗中常见的景物:秋月、雪山、大漠、孤城、边关、黄河、长云、雨雪、风沙。

2、边塞诗中常见的战事意象:金鼓、旌旗、烽火、长云、戈矛剑戟、斧钺刀铩、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唐宋诗2第二课不教胡马度阴山——边塞军旅教案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唐宋诗2第二课不教胡马度阴山——边塞军旅教案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
在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过程中,我将密切关注他们的进展,并对遇到的问题给予及时指导和解答,以保证作业的质量。同时,我将定期收缴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鼓励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
十.教学反思与总结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边塞诗,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力求让学生在理解边塞诗特点的基础上,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b. 对于手抄报,关注学生对边塞诗特点和地位的总结,以及版面设计、字体书写等方面的规范性。对于内容不全或设计不美观的手抄报,我将提出改进建议,以促进学生对边塞诗的深入理解和审美能力的提高。
c. 对于创作的边塞诗,我将关注学生对边疆生活和国家感悟的表达,以及诗歌的韵律、意境等方面。对于表达不清晰或诗歌质量不高的问题,我将给予鼓励并提出改进建议,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3. 思维导图:制作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系统梳理边塞诗的相关知识,提高整理和表达能力。同时,思维导图的要求富有创意,可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4. 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与同学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提高交流和合作能力。同时,讨论过程中可以互相学习和启发,加深对边塞诗的理解。
5. 延伸阅读:推荐学生阅读相关文献,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了解更多边塞诗作品。通过阅读和鉴赏,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鉴赏能力。
2. 讲授新课(15分钟)
王昌龄的《出塞》:通过讲解诗人的生活背景,分析诗中的意象、典故和表现手法,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同样分析诗中的意象、典故和表现手法,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 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对比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两首诗词的异同,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边塞诗的特点和意义。

高中语文《唐宋诗第二课不教胡马度阴山——边塞军旅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164PPT课件 一等奖名师公开课

高中语文《唐宋诗第二课不教胡马度阴山——边塞军旅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164PPT课件 一等奖名师公开课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教学目标:1.理解诗文“意奇语奇”的特点。

2.把握岑参诗的艺术风格。

3.感受诗人所塑造的战士形象及精神。

教学重点:1.理解诗文“意奇语奇”的特点。

2.感受诗人所塑造的战士形象及精神。

教学难点:把握岑参诗的艺术风格教学方法:1.抓住细节描写体会意境和形象。

2.扣住“风”这一主体景物来赏析边塞风光及战士精神。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荆州江陵(今属湖北)人,郡望南阳。

曾祖父文本、伯祖长倩、伯父羲皆以文辞致位宰相。

参少孤,从兄读书,能自砥砺。

天宝三载进士及第,因曾做过嘉州刺史,所以世称“岑嘉州”,严羽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激。

”(《沧浪诗话》)二、评讲:1.前3句写景其实暗写了哪种边塞的代表事物?“茫茫”暗写狂风卷着飞沙的迷蒙景象;“黄入天”写大漠风沙的颜色,写风沙真入天际的情景。

这是白天的风。

2.请抓住“吼”“乱”两个关键词,揣摩风的特点及描写的作用。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对风由暗写转入明写,行军由白日而入黑夜,风“色”是看不见了,便转到写风声。

狂风象发疯的野兽,在怒吼,在咆哮,“吼”字形象地显示了风猛风大。

接着又通过写石头来写风。

斗大的石头,居然被风吹得满地滚动,再著一“乱”字,就更表现出风的狂暴。

“平沙莽莽”句写天,“石乱走”句写地,三言两语就把环境的险恶生动地勾勒出来了。

出征的原因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1.此次出征的原因与高适《燕歌行》中出征的原因有何不同?敌人利有草黄马肥的时机发动进攻。

“汉家大将”出师西征,是为了保卫国家,反抗侵略,是正义的。

出征行军的情况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1.诗人很善于抓住典型的环境和细节来描写唐军将士勇武无敌的飒爽英姿。

请结合此部2.分诗文加以分析。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

”战马在寒风中奔驰,那蒸腾的汗水,立刻在马毛上凝结成冰。

出塞二首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出塞二首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出塞二首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出塞二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组边塞诗。

第一首诗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慨叹边战不断以及国无良将,反映出人民要求平息边患享受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

出塞二首原文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其二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出塞二首翻译其一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征人守边御敌离家万里未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军李广今还在,绝不会让匈奴南下牧马过阴山。

其二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宝马出战,战斗后战场上只剩下月光清寒。

城头战鼓还在旷野里震荡回响,刀匣里的宝刀上血迹还没有干。

出塞二首赏析第一首诗慨叹边战不断以及国无良将,反映出人民要求平息边患享受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

诗的首句写景物,为千古名句,受到历代学士的激赏。

前人诠释此句说:“以月属秦,以关属汉者,非月始于秦,关起于汉也,意谓月之临关秦汉一辙,征人之出俱无还期,故交互其文而为可解不可解之语。

读者以意逆志,自当了然,非唐诗终无解也。

”(唐汝询《唐诗解》卷二十六)此句互文见义,含蕴丰富深远。

在时空的大背景上诗人挥洒如椽巨笔,将秦汉以来的千年历史与当时明月笼罩下的万里边关巧妙地融合起来。

从历史上看,秦汉时起便筑城备胡,在千年漫长的岁月中,边关内外一直与胡人征战不断,如今与戍边战士日夜相伴的秦月汉关自然便成为历史的见证“人”。

次句写怨情。

诗的主人公——久戍边关的战士,目睹眼前的景物“明月”、城“关”,不禁触发起乡关之思,不禁想起自己的不幸遭遇,以及整个民族的悲剧命运!万里长征没有归期,古代秦汉已经如此,今天唐代依然如此。

后两句,以侧面烘染的笔法点出诗篇的主题:假如李广将军还活着的话,就决不会让胡马越过阴山,边境安定,征人也就可以回家与亲人团聚了。

这里用“但使”“不教”的假设句对古代英雄人物飞将军李广充满无限景仰之情,对现今将领的讽刺含意不言自明。

高中语文《唐宋诗第二课不教胡马度阴山——边塞军旅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163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高中语文《唐宋诗第二课不教胡马度阴山——边塞军旅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163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教学目标:1.了解盛唐边塞诗的特点和风格。

2.《燕歌行》的对比描写以及景物描写手法,体会诗人的沉痛心情。

3、《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感受诗人所塑造的战士形象及精神。

4、通过这两首边塞诗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同学们,盛唐时期,像雄浑的军号,一声声吹的历史都热血沸腾,诗人们也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盛唐时期的边塞诗意境高远,格调悲壮,充分体现了时代精神,是古代诗坛上绝无仅有的奇葩,是后世诗人可望而不可及的高峰。

那么,今天让我们共同领略盛唐边塞诗的魅力。

二、自主学习1、了解盛唐边塞诗及写作背景(1)盛唐边塞诗:盛唐开元、天宝年间,边塞战争频繁,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向往立功边塞,创作了许多出色的边塞诗,从各方面表现边塞的生活,格调雄浑豪放,促进了唐诗的繁荣。

(2)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是唐代边塞诗的代表作家。

《燕歌行》是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所发感慨二作的。

(3)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是岑参任西北庭节度判官时写的。

这期间,封常清曾几次出兵作战。

岑参对当时征战的艰苦、胜利的欢乐,都有比较深的体会,其中有一次封常清带兵出征,曾经就写了这首为他送行。

“行”古代诗歌的体裁。

2、学生朗读《燕歌行》,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3、学生结合《燕歌行》的注释,完成下列习题(1)、请找出描写将帅和描写士卒的诗句,并结合诗句谈谈分别反映了将帅和士卒怎样的精神面貌。

诗句:A、“男儿本自重横行”(“横行”意味着恃勇轻敌)B、“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对比描写,士卒在前线阵地奋力迎敌,杀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然而将帅却远离阵地寻欢作乐。

“犹”,还。

表明将帅一贯如此,轻敌,狂妄自大,不可一世,毫不顾惜士卒生命)C、“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士卒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总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结:士卒英勇顽强,视死如归,为国捐躯;将帅好大喜功,贪生怕死,一味享受,不体恤士卒。

第二课 不教胡马度阴山——边塞军旅

第二课     不教胡马度阴山——边塞军旅

第二课不教胡马度阴山——边塞军旅项城一高史明才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边塞诗的特点,体会大漠、边关、冷月等意象的含蕴。

2、反复吟咏诗人激情、豪迈的语言,感受诗句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了解诗人的生平与创作的关系,学习诗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了解边塞诗对仗的艺术特点,品味诗歌的形式美。

3、学习鉴赏古代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盛唐时期,边境战争频繁,民族交往密切,一些文人把立功边塞作为个人进取的一个途径,这就造就了大批的边塞诗人和诗作。

据统计,《全唐诗》收入的边塞诗有两千馀首。

唐代边塞诗描绘塞外风光,叙写边塞生活,以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形成了瑰奇、壮丽和一往情深结合的艺术特色,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一大奇观。

(四)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鉴赏古代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

2、了解边塞诗对仗的艺术特点,品味诗歌的形式美。

3、反复吟咏诗人激情、豪迈的语言,感受诗句的意义。

学习诗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五)教学方法:反复吟咏,与同学进行交流探究,培养合作意识。

(六)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解题:《塞上听吹笛》,“塞上”即边塞,“笛”即管乐器,边塞诗中的笛通常指羌笛,属于一种意象,表示边境战事和将士们的生活诗作。

这一标题带有鲜明的边塞诗特征。

二、走近作者〔高适〕(704-765),字达夫。

晚年曾任左散骑常侍,后人因称高常侍。

郡望渤海蓧(tiao)县(今河北景县)人。

早年仕途失意,后客游河西,为哥舒翰书记。

安史乱起,曾历任左拾遗,淮南、西川节度使,终散骑常侍。

封渤海县候。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边塞诗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

有《高常侍集》。

三、背景资讯大唐一代,能够和田园诗媲美的就是边塞诗。

它们或抒发戍座思归之苦,或抒发思妇忧亲之情;或抒发边关将士立功边陲之志;风格或悲壮或凄苦或豪迈,蔚为大观。

唐代边塞诗四大家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都创作过不少名世之作,我们来看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高中语文《唐宋诗第二课不教胡马度阴山——边塞军旅扩展阅读》160教案教学设计讲

高中语文《唐宋诗第二课不教胡马度阴山——边塞军旅扩展阅读》160教案教学设计讲

《唐边塞诗的意象与情感》学案鉴赏边塞诗要注意的角度1.抓住主要意象特征2.整体感受,把握情感3.体会不同的艺术风格4.掌握不同的表现手法请勾画出下列边塞诗中特有的意象,总结边塞诗中常见的意象。

塞下曲许浑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

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

从军行七首(其一)王昌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秦州杂诗(其七)杜甫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

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

烟尘一长望,衰飒正摧颜。

陇头吟王维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

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

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

身经大小百余战,麾下偏裨万户侯。

苏武才为典属国,节旆落尽海西头。

塞上听吹笛高适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过五原胡儿饮马泉李益绿杨著水草如烟,旧是胡儿饮马泉。

几处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剑白云天。

从来冻合关山路,今日分流汉使前。

莫遣行人照容鬓,恐惊憔悴入新年。

书边事张乔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望蓟门祖咏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归纳:边塞诗中常见意象1.地点:2.战争:3.风光:4.乐器:5.乐曲:6.其他:归纳:边塞诗中常见情感热身练习:军城早秋严武[注]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

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比较高适的《塞上听吹笛》和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人论世
天宝间,两度出塞,居边塞六年,颇 有雄心壮志。安史乱后回朝,由杜甫等 推荐任右补阙,转起居舍人等职,大历 间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后罢官, 客死成都旅舍。岑参与高适并称“高 岑”,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其诗 题材广泛,除一般感叹身世、赠答朋友 的诗外,出塞以前曾写了不少山水诗, 诗风颇似谢朓、何逊,但有意境新奇的 特色。有《岑嘉州集》。
表现边塞和战争生活,以及抒发自己对
战争的看法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这样 的诗作统称为边塞军旅诗。
二、把握边塞军旅诗所蕴藏的情感
边 塞 军 旅 诗
1、描写并赞美塞外风景 2、表现并歌颂战争场景 3、表达开疆拓土的志向 4、反映战争创伤,同情战士
5、表达思乡之情
6、控诉统治者的穷兵黩武
三、合作学习边塞军旅诗歌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知人论世 岑参 (约715年—770年)唐代诗人, 原籍南阳,迁居江陵。汉族,去世之时56岁, 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 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 岑参像 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 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 出身于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 宰相。父亲两任州刺史。但父亲早死,家道衰落。 他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二十岁至长安,求 仕不成,奔走京洛,北游河朔。三十岁举进士, 授兵曹参军。
不教胡马度阴山——边塞军旅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塞下曲
卢纶
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
没在石棱中。
学习目标
一、了解边塞军旅诗
二、把握边塞军旅诗所蕴藏的情感 三、合作学习边塞军旅诗歌
一、了解边塞军旅诗
边塞军旅诗,唐朝发展到全盛阶段, 很多文人参军,把立功疆场作为自己进 取功名的一个途径,他们描写塞外风光,
出师时走马川恶劣 的自然环境,以此 衬托将士的勇猛。
3、《古从军行 》在写景的同时表 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古从军行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恶劣的环境,与典 故衬托战争的辛苦。
进一步渲染恶劣的环 境,突出征战的辛苦。
士兵们奋不顾身为 国战斗。
不见开疆拓土,只见 葡萄入汉,突出统治 者发动战争的无耻。
岑参像
2、《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是怎样 描写边塞风景的?这样写有何作用?
渲染, 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 夸张
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 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 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紧张的战争场面, 渲染, 表现征战的辛苦,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 夸张 以此衬托将士们的 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毫无畏惧。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 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虚写敌兵胆寒的样 想象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 子,突出将士们开 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 疆拓土的壮志,表 捷。 达对封大夫出师告 捷的美好祝愿。
知人论世
李颀,(690-751)唐朝诗人。少年 时曾寓居河南登封。开元进士,曾任新 乡县尉,晚年在帮乡隐居。他与王维、 高适、王昌龄等著名诗人皆有来往,诗 名颇高。诗内容丰富,以边塞诗、音乐 诗获誉于世,其诗格调高昂,风格豪放, 慷慨悲凉。擅写各种体裁,七言歌行尤 具特色。作品今存《李颀集》。生平事 迹见《唐才子传》。
2、《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是怎样 描写边塞风景的?这样写有何作用?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1、《塞上听吹笛》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 吹一夜满关山。 ”历来为人称道,这一句是 怎样表达诗人情感的? 2、《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是 怎样描写边塞风景的?这样写有何作用? 3、《古从军行 》在写景的同时表达了诗人 什么样的情感?
1、《塞上听吹笛》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 一夜满关山。 ”历来为人称道,这一句是怎样 表达诗人情感的?
塞上听吹笛 雪净胡天牧马还, 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 风吹一夜满关山。
知人 论世
高适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边塞诗 人,系河北景县人,世称“高常 侍”。 作品收录于《高常侍集》。 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作 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 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 的时代精神。
高适像
知人论世 高适 (700—765) ,汉族。唐代边塞诗人。 字达夫、仲武,沧州(今河北省景县)人,居住在 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带)。少孤贫,爱交游,有游 侠之风,并以建功立业自期。天宝八载(749), 经睢阳太守张九皋推荐,应举中第,授封丘尉。十 一载,因不忍“鞭挞黎庶”和不甘“拜迎官长” 而辞官,又一次到长安。次年入陇右、河西节 度使哥舒翰幕,为掌书记。安史乱后,曾任淮 南节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节度使 等职,官至,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 有 《高常侍集》等传世。永泰元年(765年)卒, 终年65岁,赠礼部尚书,谥号忠。
李颀像
3、《古从军行 》在写景的同时表达了诗人什么样 的情感?
白日登山望烽火, 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 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 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 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 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 空见蒲桃入汉家。 白描 渲染 用典 夸张 渲染 用典 对比 用典 写战争的紧张,黄昏 时仍在交河旁牧马。 1、对在战 争中紧张 战斗的士 兵的同情。 2、对统治 者失策的 民族策略 的反思。3、 对战争的 反对与厌 恶。
1、《塞上听吹笛》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 一夜满关山。 ”历来为人称道,这一句是怎样表 达诗人情感的? 叙写放马回营时 白 天色已晚,月色 雪净胡天牧马还, 描 之下有人吹笛于 月明羌笛戍楼间。
戍楼。
化虚 借问梅花何处落, 为实 风吹一夜满关山。 融情 于景
将《梅花落》曲调 化作梅花,借一 “满”字,将情感 放大,且让情感真 实可感。将情感融 入虚写的景中,表 达对家乡的深切思 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