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阴山。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王昌龄《出塞二首》原文及翻译我爱古诗词

王昌龄《出塞二首》原文及翻译【原文】出塞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1龙城飞将2在,不教3胡马4度5阴山6。
【注释】但使:只要。
龙城飞将:《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
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
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
其中,有人认为龙城飞将中飞将指的是汉飞将军李广,龙城是唐代的卢龙城(卢龙城就是汉代的李广练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纵观李广一生主要的时间都在抗击匈奴,防止匈奴掠边,其中每次匈奴重点进攻的汉地天子几乎都是派遣李广为太守,所以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
不教:不叫,不让。
教,让。
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度:越过。
在漫长的边防线上,战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去边防线打仗的战士也还没有回来。
要是攻袭龙城的大将军卫青和飞将军李广今天还依然健在,绝不会让敌人的军队翻过阴山。
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中国北方的屏障。
【赏析】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
诗从写景入手。
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
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
尤为奇妙的是,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三字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
这是诗人对长期的边塞战争作了深刻思考而产生的“神来之笔”。
面对这样的景象,边人触景生情,自然联想起秦汉以来无数献身边疆、至死未归的`人们。
“万里长征人未还”,又从空间角度点明边塞的遥远。
这里的“人”,既是指已经战死的士卒,也指还在戍守不能回归的士卒。
“人未还”,一是说明边防不巩固,二是对士卒表示同情。
这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前者是因,后者是果。
这是从秦到汉乃至于唐代,都没有解决的大问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原文、赏析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自唐代王昌龄的《出塞二首》
原文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王昌龄(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
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创作背景:《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做,《出塞》是乐府旧题。
组诗的第二首,《全唐诗》同时也录入李白诗作下,作《从军行》或《行军》。
但《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没有《军行》
第 1 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我司不为其真实性及所产生的后果负责,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王昌龄出塞赏析及诗意

诗从写景入手。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尤为奇妙的是,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三字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这是诗人对长期的边塞战争作了深刻思考而产生的“神来之笔”。
凡是历史上脍炙人口的诗歌
,都有着独特的思想艺术魅力。王昌龄这一首有名的边塞七绝,其妙处在于;篇幅虽小,而容量特大.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他通过对于时间和空间的意匠经营,以及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四句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
诗的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尤为奇妙的是,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三字加以历史感。这是诗人对长期的边塞战争作了深刻思考而产生的“神来之笔”!接着,诗人触景生情,写出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这一句既叙事又抒情。在深沉的感叹中暗示当时边防多事,表现了诗人对于久戍士卒的深厚同情。而这一句,又从空间的角度点明边塞的遥远。这样,诗人便创造了时空交织的意象,把读者带到万里以外的边塞,引进漫长的历史河流中去回忆、体验、思考。这两句包含了多少言外之意呵!秦汉时的边关,至今在月下依然如故,面战争一直持续不断。已有多少士卒血洒沙场,至死未归;又有多少战士仍然戍守着边关,不能归来。诗人借助阔大、悠久的时空意象,表现战争给秦、汉以来历代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立意既高,又看得深远,真可谓“发兴高远”。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赏析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赏析一、题目解读这句话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中,全诗写景描写的是登高远眺,一望无际的大好河山。
而“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心中对家国安宁的期盼和对边疆战事的忧虑之情。
二、诗人王之涣简介王之涣(688-742年),字之涣,号悟真。
唐代著名诗人,河南郡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他是唐代伟大的诗人杜甫的学生。
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多以咏物寄托思情。
在宫廷延和元年(712年),他成功地参加科举考试,成为了功名在望的士子。
他的诗风以豪放潇洒见长,更富思想性的色彩。
节制恰当,行云流水。
三、《登鹳雀楼》赏析《登鹳雀楼》是王之涣的代表作之一。
全诗写景描写的是登高远眺,一望无际的大好河山。
而这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更是全诗的精华所在。
1. 但使龙城飞将在这里的“龙城”指代的是长安城,长安是当时的唐朝都城和政治中心,被誉为“天下龙城”。
而“飞将”则是指军队中的出色指挥官。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安危和对长安城的关心之情。
2. 不教胡马度阴山“胡马”指匈奴人的马,而“阴山”则是指唐代北方边境的一座山脉。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战乱的忧虑之情,希望国家能够安宁,不让胡人的马匹越过阴山,危害国家安宁。
综合全诗,诗人借登高远望之象,王之涣造像之下,寄情山水方面,身不离闲,且以抚景抒怀,意境深远,堪称代表作之一。
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现实意义这句诗歌中的含义虽然现在已经过去了一千多年,但是诗人深刻的政治智慧和民族爱国主义情怀却依然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
1. 抒发爱国情怀王之涣此句表达了对国家安危的深切忧虑,对战乱的恐惧之情,以及对国家的期盼和祈愿。
这种爱国情怀应该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
2. 对军队和军队将领的关怀诗句中“飞将”一词,也是表达了对优秀的军事将领的关怀和支持。
在这个诗句里,诗人对将领的期待颇多,是期望在乱世之中有智谋、有魄力的将领在干扰。
出塞翻译及赏析

出塞翻译及赏析出塞翻译及赏析1《出塞》作者: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注解:1、但使:只需。
2、龙城:龙城是匈奴祭天聚会的当地。
3、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而言,匈奴害怕他的神勇,特称他为“飞将军”。
4、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我国北方的屏障。
翻译: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征战持久连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假使龙城的飞将李广当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赏析: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
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
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前史改换,征战未断的感叹。
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惨剧。
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公民的一起志愿,期望有“龙城飞将”呈现,停息胡乱,安靖边防。
全诗以普通的言语,唱出雄壮旷达的宗旨,气势流通,趁热打铁,吟之莫不叫绝。
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火。
出塞翻译及赏析2出自马戴《出塞词》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过临洮。
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
①单于:古代匈奴领袖的称谓。
②斫:转义为大锄,引申为砍、斩。
③缺:把刀砍缺了刃。
参阅译文扎紧战袍,系上红缨大刀,打马前行,雪夜度过洮水河。
旗子高扬,连夜冲入单于帐内,砍杀胡兵,宝刀都残损破损了。
赏析《出塞词》是由唐代马戴所作的七言绝句。
本诗描绘唐军在一个大雪充满的'夜晚狙击敌帐,浴血奋战的战役局面,讴歌了边塞将士的勇武善战。
这首诗犹如一幅出征图,给人以剧烈的感召力。
“金带连环柬战袍,马头冲雪度临洮。
”这两句写全副武装的将士们出征杀敌。
上句写军中将领的装束。
诗人不说其头盔盔甲,也不说其长短武器,只言其腰带,色为金色,质为金属,紧束腰间,提拔战袍,仅此一句,就写出一个威武将军的英姿。
下句写马队部队出征杰出的场景。
从“马头冲雪”四字看出,大雪纷飞,唐军赴战之艰苦,马队行列,飞跃如潮,直赴敌阵,透出此战必胜的勃勃大志。
王昌龄《出塞二首 其一》译文、赏析

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译文、赏析
《出塞二首·其一》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所创作的一首边塞诗,也是一首七言绝句。
该作品现入选多种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下边整理分享这首诗的原文、译文及赏析。
出塞二首·其一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译文】
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征人守边御敌出关万里未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军李广今还在,绝不会让匈奴南下牧马过阴山。
【赏析】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曾被后世评为“唐代七绝压卷之作”。
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
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
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
此句互文见义,含蕴丰富深远。
在时空的大背景上诗人挥洒如椽巨笔,将秦汉以来的千年历史与当时明月笼罩下的万里边关巧妙地融合起来。
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
通过以侧面烘染的笔法点出诗篇的主题:假如李广将军还活着的话,就决不会让胡马越过阴山,边境安定,征人也就可以回家与亲人团聚了。
“但使”“不教”的假设句对古代英雄人物飞将军李广充满无限景仰之情,对现今将领的讽刺含意不言自明。
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
“万里长征人未还”的上一句及全诗出处作者注释翻译赏析

“万里长征人未还”的上一句及全诗出处作者注释翻译赏析“万里长征人未还”的上一句是“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 1.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经常用的题目。
塞(sài):边关 ,边塞 2.秦时明月汉时关:运用互文修辞,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3.但使:只要。
4.龙城飞将:“龙城”:地名,是古代匈奴圣地。
汉朝大将军卫青曾奇袭击龙城,最后与匈奴作战七战七胜。
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汉之飞将军”李广。
“龙城飞将”并不指一人,实指李卫,更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
5.胡马:指胡人的战马。
胡,古人对西北少数民族的称呼。
6.阴山:山名,指阴山山脉,在今内蒙古境内,汉时匈奴时常从这里开始南下骚扰侵占中原地区,也是卫青坟冢的模样。
7. 不教:不叫,不让。
教,让。
8. 度:越过。
译文在漫长的边防线上,战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可是去边防线打仗的战士还没有回来。
要是飞将军李广和大将军卫青今天还依然健在,绝不会让敌人的军队翻过阴山。
本诗被人们称为:“唐朝七绝之首”. 这首诗里,有一句最美最耐人寻味的诗句,即开头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这句诗有什么妙处呢?得从诗题说起。
此诗题名《出塞》,一望而知是一首乐府诗。
乐府诗是要谱成乐章、广泛传唱的,为入谱传唱的需要,诗中就往往有一些常见习用的词语。
王昌龄这首诗也不例外。
你看这开头一句中的“明月”和“关”两个词,正是有关边塞的乐府诗里很常见的词语。
《乐府诗集·横吹曲辞》里不是就有《关山月》吗?《乐府解题》说:“关————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山月,伤离别也。
”无论征人思家,思妇怀远,往往都离不了这“关”和“月”两个字。
“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徐陵《关山月》),“关山夜月明,秋色照孤城”(王褒《关山月》),“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卢思道《从军行》),“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王维《陇头吟》),例子举不胜举。
但使龙城飞将在的意思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意思

但使龙城飞将在的意思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意思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意思要是飞将军李广和大将军卫青今天还依然健在,绝不会让敌人的军队翻过阴山。
赏析: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两句诗意思是说:只要有卫青李广这样英勇善战、忠心为国的统帅来镇守边庭,外敌就不敢轻举妄动。
这两句,融抒情与议论为一体,直接抒发戍边战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洋溢着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
同时,这两句又语带讽刺,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腐败无能的不满。
有弦外之音,使人寻味无穷。
本诗被人们称为:唐朝七绝之首。
这首诗里,有一句最美最耐人寻味的诗句,即开头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
这句诗有什么妙处呢?得从诗题说起。
此诗题名《出塞》,一望而知是一首乐府诗。
乐府诗是要谱成乐章、广泛传唱的,为入谱传唱的需要,诗中就往往有一些常见习用的词语。
王昌龄这首诗也不例外。
你看这开头一句中的明月和关两个词,正是有关边塞的乐府诗里很常见的词语。
但使龙城飞将在的意思《乐府诗集·横吹曲辞》里不是就有《关山月》吗?《乐府解题》说:关山月,伤离别也。
无论征人思家,思妇怀远,往往都离不了这关和月两个字。
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徐陵《关山月》),关山夜月明,秋色照孤城(王褒《关山月》),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卢思道《从军行》),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王维《陇头吟》),例子举不胜举。
看清这一点之后,你就明白这句诗的新鲜奇妙之处,就是在明月和关两个词之前增加了秦、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定词。
这样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下笔,自然形成一种雄浑苍茫的独特的意境,借用前代评诗惯用的词语来说,就是发兴高远,使读者把眼前明月下的边关同秦代筑关备胡,汉代在关内外与胡人发生一系列战争的悠久历史自然联系起来。
这样一来。
万里长征人未还,就不只是当代的人们,而是自秦汉以来世世代代的人们共同的悲剧;希望边境有不教胡马度阴山的龙城飞将,也不只是汉代的人们,而是世世代代人们共同的愿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阴山。
全诗翻译赏析及作
者出处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自唐代王昌龄的《出塞二首》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1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赏析其一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
从写景入手。
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
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
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
尤为奇妙的是,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三字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
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
这是诗人对长期的边塞战争作了深刻思考而产生的“神来之笔”。
面对这样的景象,边人触景生情,自然联想起秦汉以来无数献身边疆、至
死未归的人们。
“万里长征人未还”,又从空间角度点明边塞的遥远。
这里的“人”,既是指已经战死的士卒,也指还在戍守不能回归的士卒。
“人未还”,一是说明边防不巩固,二是对士卒表示同情。
这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