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4苏轼词两首语文同步练习题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必修四25苏轼词二首同步练习

《苏轼词二首》同步练习30分钟训练(巩固类训练,可用于课后)阅读明白得(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好汉。
联想公瑾昔时,小乔初嫁了,英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世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苏东坡有一次问一名善歌的人:“我词何如柳七(柳永)?”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那个譬喻鲜明地表明了婉约词和豪放词的不同。
请你以这首词的上阕为例,谈谈作者是如安在景物描述中表现豪放特点的。
提示:注意第一看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作者通过这些景物抒发了哪些情感,从这些具体内容来分析。
参考答案:这首词从滔滔东去的长江起笔,把大江的汹涌奔腾和历史人物的气概联系在一路,刻画了一个广漠的背景,表现了诗人站立江边凭吊古迹时激荡起伏的心情,气魄极大。
“浪”“乱石”“惊涛”“雪”等雄奇壮阔的景物,把读者带进了一个惊心动魄的奇险境遇。
2.这首词豪气冲天,但最后却陡然一转,发出人一辈子如梦的感慨,似乎有点不太和谐,你是如何明白得的?请谈谈你的观点。
提示:诗歌所抒发的情感是复杂的,不是单一的,因此不能单纯地明白得。
参考答案:壮丽的江山和英雄人物,激起作者豪迈奋发的情感。
只是想起自己的人一辈子毫无建树,前途渺茫,作者因此自叹人一辈子如梦。
3.从词的流派看,下列文句与其他三句不同类的一项是()A.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B.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C.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D.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提示:A项是豪放词的代表人物苏轼的作品,B、C、D三项从词的风格上看,都是婉约派的词作,它们别离是晏殊、柳永、李清照的作品。
答案:A4.“联想公瑾昔时,小乔初嫁了,英姿英发”这几句写周瑜什么缘故却提到小乔?提示:读诗词要结合诗词的背景来明白得文句的微言大义。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四同步检测5《苏轼词两首》

5.苏轼词两首班次姓名组别一.选择题(27分)1.下列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A.回首向来....萧瑟处B.一蓑烟雨任平生C.一时多少豪杰..拍岸..D.惊涛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参差..十万人家参差:形容楼阁、房屋高低不齐B.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乘:趁着。
C.樯.橹灰飞烟灭樯:一种摇船的桨D.一尊.还酹江月酹:将酒洒在地上,以表示凭吊3.对词中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的作用,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全词在豪放的气氛中夹杂着婉约,以便形成刚柔并举的风格。
B.以美人衬英雄,更能表现周瑜潇洒的风姿。
C.说明周瑜年轻有为,才华横溢。
D.说明孙权的信任是周瑜能够建立功业的一个重要条件。
4.“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对诗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周瑜神游当年破曹旧地,应该笑我(苏轼)倾慕他的破曹伟业,而早已长出白头发了。
B.我(苏轼)神游当年周瑜破曹的战场,周瑜应该笑我倾慕他的破曹伟业,而早已长出白头发了。
C.我(苏轼)神游当年周瑜破曹的战场,人们应该笑我倾慕周瑜的破曹伟业,而早已长出白头发了。
D.我(苏轼)神游当年周瑜破曹的战场,应该笑自己倾慕周瑜的破曹伟业,而早已长出白头发了。
5.对《定风波》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词的上阙写雨中情形,诗人不理会那穿林打叶之声,吟啸徐行,无一丝慌乱之意,与小序中的“同行皆狼狈”形成鲜明对照。
B.词末句的“归去”取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照应上阙的“一蓑烟雨”句,表达了诗人摆脱政治上的风风雨雨、归隐田园的决心。
C.全词从叙事到抒情,以表达感受、见解到体现诗人的襟怀、个性,都紧密联系着旅途中遇雨一事。
D.诗人以曲笔抒写胸臆,把日常生活的形象和深邃的生活哲理,有机地融合统一在一起,读来令人深受启迪。
6.古诗词中,为了表达的需要,常将语序倒装,选出语序没有倒装的一项()A.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B.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第5课苏轼词两首《定风波》同步练习题.doc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第 5 课苏轼词两首《定风波》同步练习题一、选择题1.以下加线的字注音完整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 公瑾 (j ǐn) 樯橹 (l ǔ) 羽扇纶 (l ún) 巾B . 酹(l èi) 江月雄姿 (z ī) 早生华 (hu ā) 发C . 狼狈 (b èi) 已而 ( ér) 何妨吟啸 (xi ào)D . 芒(mánɡ)鞋料峭 (qi à o) 一蓑 (shu āi) 烟雨2. 以下词语书写所有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 风流念奴姣故垒西边B . 遥想浪涛尽小乔初嫁C . 萧瑟人道是乱石川空D . 周郎任一生山头斜照3.以下句子中的“国”字,与例句中的“国”字意思同样的一项是() 例:故国神游A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B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C .妇人暂而免诸国。
D .国破河山在,城春草木深。
4.以下语句中加线词解说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 .大江东去(长江)卷起千堆雪(比喻浪花)B .樯橹灰飞烟灭(代指曹操的水军)酹江月(将酒洒在地上,以表示凭吊 )C .一蓑烟雨任一生(沙湖道中雨)已而遂晴(过一会儿)D .回顾素来萧瑟处(风吹雨落的声音)故国神游(古战场)5.下边对《定风波》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这首词全篇即景抒怀,语言自然流利,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表现了东坡词独到的审美风格。
B .这首词借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抒写作者任天而动、苦乐随缘、爽朗乐观、意存归隐的人生态度和坦荡胸襟。
C .这首词上片写雨中,下片写雨后,描述了一幅极传神的“东坡行吟图”。
D .这首词运用象征手法,含意深刻,令人耐人回味。
6.对《定风波》这首词的理解与剖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乐观爽朗、踊跃进步、对宦途风波无所畏惧的精神。
B .“莫听”“何妨”两句是作者的人生写照,也是全词的主题,以下词情都是由此而发。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苏轼词两首同步练习题

基础夯实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故垒.(lěi)公瑾.(jǐn)浪淘.尽(tāo) 跻.身(jī)B.凝噎.(yē) 纶.巾(lún)千堆.雪(duī) 浣.衣(huàn)C.何妨.(fáng) 蓑.衣(suō)酹.江月(lèi) 粗糙.(cāo)D.吟啸.(xiào) 料峭.(qiào)生华发(fā) 糟粕.(pò)解析A项,“淘”应读“táo”;B项,“纶”应读“guān”;D项,“发”应读“fà”。
答案C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甘霖元霄樯橹怀瑾握瑜B.湛蓝故垒酒樽故国神游C.萧瑟横溢芒鞋巧然无声酹酒娇情竹杖芒鞋解析A项,“霄”应为“宵”;C项,“巧”应为“悄”;D项,“娇”应为“矫”。
答案B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时..多少豪杰一时:当时,那个时候。
B.料峭..春风吹酒醒料峭:形容微寒。
C.早生华发..华发:花白的头发。
D.回首向来萧瑟..处萧瑟:形容冷落的样子。
解析D项,“萧瑟”在此处的意思是“风吹雨落的声音”。
答案D4.导学号506800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大江东.去,浪淘尽B.樯橹灰.飞烟灭C.卷起千堆雪.D.云.树绕堤沙解析A、B、D三项均为名词作状语,C项无词类活用现象。
答案C5.对《念奴娇·赤壁怀古》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苏轼善于以历史为词,拓宽了词的题材,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提高了词的意境,且一扫以前文人词的柔弱气息,为词坛注入了新鲜血液,开创了豪放派的先河。
这首词便是明证。
B.苏轼素有抱负,却在激烈的竞争中屡遭贬斥,甚至险遭杀身之祸,其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因而将夙志寄托在古代英雄身上,也是情理中的事。
——这首著名的词作正是如此,他借咏史抒写出了郁积胸中的块垒。
C.词人将写景、咏史、抒情糅合在一起,做到了情、景、事的交织。
河南省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第5课苏轼词两首《定风波》同步练习题

河南省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第5课苏轼词两首《定风波》同步练习题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7题;共14分)1. (2分)“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这副对联的“三父子”,指的是()A . 曹操曹丕曹植B . 苏洵苏轼苏辙C . 班彪班固班超D . 杜甫杜牧杜荀鹤2. (2分)下列语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 他的这部新作,对人性丑陋一面的揭露、剖析和挞伐,鞭辟入里,发人深思。
B . 说起去年发生的那件事,两个人脸上依如往常,目光中带着幽怨和冷漠,相对许久许久。
C . 明年,他只打算完成一部电视剧本,其他的事不想做。
关于电视剧本的详细情况,他说,不易过早泄密。
D . 她把海南的荔枝、芒果,新疆的哈密瓜、紫葡萄等珍果和自家产的黄橙橙的菠萝放在一起,装满了一篮子。
3. (2分)下列语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穿:直指。
B . 一尊还酹江月酹:把酒洒在地上,以表示凭吊。
C . 何妨吟啸且徐行徐:缓慢。
D . 一蓑烟雨任平生任:担负。
4. (2分)下列词语中加下划线的字,每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A . 故垒/累赘公瑾/谨慎遥想/杳渺B . 樯橹/蔷薇吟啸/萧瑟华发/白桦C . 狼狈/疲惫料峭/俊俏波涛/韬略D . 蓑衣/绳索竹杖/依仗酹酒/醴酪5. (2分)下列对《定风波》一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 这首词全篇即景抒情,语言自然流畅,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体现了东坡词独特的审美风格。
B . 这首词借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抒写作者苦乐随缘、开朗乐观、意存归隐的人生态度和坦荡胸怀。
C . “莫听”“何妨”两句是作者的人生写照,也是全词的主题,以下词情都是由此而发。
D . “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两句,表达了词人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对仕途风浪无所畏惧的精神。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苏轼词两首+同步练测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苏轼词两首+同步练测新人教版必修4一、基础训练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故垒.(lěi)磊.落(lěi)累.赘(lěi)罪行累累.(lěi)B.饥馑.(jǐn)谨.慎(jǐn)觐.见(jìn)怀瑾.握瑜(jǐn)C.伦.理(lún)沦.落(lǔn)腈纶.(lún)羽扇纶.巾(lún)D.莽.原(mánɡ)欺罔.(wǎnɡ)茫.然(mánɡ)竹杖芒.鞋(mánɡ)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A.酹江月捋虎须淘米陶醉B.遵命酒樽纶巾人伦C.料峭俊俏树梢消遥D.萧瑟笙箫吟啸潇洒3.下列词语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尊还酹.江月酹:将酒洒在地上,以表示凭吊。
B.料峭..春风吹酒醒料峭:温暖。
C.回首向来萧瑟..处萧瑟:风吹雨落的声音。
D.樯橹..灰飞烟灭樯橹:代指曹操的水军。
4.下列词句中,诵读停顿划分无误的一项是()A.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B.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C.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D.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5.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大江..东去B.千古风流..人物C.回首向来..萧瑟处D.同行皆狼狈..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大部分词调分成两段,甚至三段、四段,分别称为“双调”、“三叠”、“四叠”。
一首词的上、下段分别称为上片、下片或上阕、下阕。
B.从晚唐五代到宋朝的温庭筠、晏殊、秦观、苏轼、李清照等一系列词坛名家的词风虽不无差别,各擅其长,但大体上可归于婉约派范畴。
C.婉约词风,其内容主要是写男女情爱,离情别绪,伤春悲秋,光景流连;其形式大都婉丽柔美,含蓄蕴藉,情景交融,声调和谐。
D.苏轼,北宋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放,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很有影响。
高中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4)一周一练同步练习:苏轼词两首(含答案解析)

【精品】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4)一周一练同步练习:苏轼词两首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简称“词”,也被称作诗余、歌曲、长短句。
B.作词一般是按照某种乐调曲拍之谱填制歌词。
C.曲调的名称(如“望海潮”“雨霖铃”等)叫做“词调”或“词牌”。
D.古人将词按字数多少分为“小调”“中调”和“长调”。
2.对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说明错误的一项是A.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比喻)B.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比喻)C.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比喻)D.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借代)3.比较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②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③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④暮去朝来颜色故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4.下列语句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千古风流人物风流人物:杰出的人物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惊涛:令人吃惊的波浪C.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故国:旧地,指古战场D.已而遂晴,故作此已而:不久,过一会儿5.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风流念奴姣故垒西边B.遥想浪涛尽小乔初嫁C.萧瑟人道是乱石川空D.周郎任平生山头斜照6.下列加线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A.千堆雪(duī)萧瑟(sè)已而遂晴(suí)B.周公瑾(jǐn)何妨(fǎng)一蓑烟雨(suō)C.生华发(fā)吟啸(xiào)羽扇纶巾(guān)D.酹江月(lèi)樯橹(qiáng)料峭春风(qiào)二、古代诗歌阅读7.下面对《定风波》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全篇即景抒情,语言自然流畅,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体现了东坡词独特的审美风格。
人教版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必修四第5课苏轼词两首同步练习.doc

人教版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必修四第5课苏轼词两首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 下面划线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 樯橹(qiáng)酹(lèi)吟啸(xiào)羽扇纶巾(gu ān)B . 笺注(qiān)赤鼻矶(jī)蓑衣(suō)料峭(qiāo)C . 针砭(biǎn)粗糙(cāo)差别(chā)创伤(chuāng)D . 战栗(zhàn)炽烈(chì)对称(chèng)万箭攒心(cu án)2. 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 萧瑟桅杆淘气永葆生机B . 已而凭吊纶巾繁冗拖沓C . 赤壁风姿樯橹绘声绘色D . 故垒酒樽罗网安份守己3. 下列语句中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 大江东去(长江)卷起千堆雪(比喻浪花)B . 樯橹灰飞烟灭(代指曹操的水军)酹江月(将酒洒在地上,以表示凭吊)C . 一蓑烟雨任平生(沙湖道中雨)已而遂晴(过一会儿)D . 回首向来萧瑟处(风吹雨落的声音)故国神游(古战场)4. 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为借代用法的几项是()A . 终岁不闻丝竹声B . 举酒欲饮无管弦C . 足下蹑丝履D . 君当作磐石5. 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理解欠妥的一项是 ( )A .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开头几句,写得气势磅礴。
作者从眼前滚滚东去的长江写起,联想到历史就如一条流淌千古的长河,有多少风流人物,都被历史长河的波涛所淘尽。
B .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这三句正面描写赤壁的景色,历来为人所称道。
“穿”“拍”“卷”三个动词,非常富有表现力,形象地传达了赤壁两岸悬崖绝壁、直插云霄的形态,惊涛拍岸所发出巨大的涛声,以及像千堆雪一样汹涌的波涛的情状。
寥寥13字,绘声、绘形、绘色,写出了赤壁壮丽的景色。
C .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这两句中,“江山如画”是对前面写景的总结,“一时多少豪杰”既是对前面“千古风流人物”的照应,也为下阕写周瑜张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 . .. . ......必修四苏轼两首词同步练习一、基础巩固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 分)A .词,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
形成于唐代,五代十国后开始兴盛,至宋代达到顶峰。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B .苏轼这两首词选自《东坡乐府笺》,其中“乐府”本是音乐行政机关,后来成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
此处是词的别称。
C .公瑾,是周瑜的字。
古人一诞生就起名,成人后则有字。
一般说来,古人的名和字在意义上没有联系。
D .周郎,是对周瑜的称呼。
因为周瑜 24 岁时担任中郎将,故人们称他为“周郎”。
2.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 .樯橹(qiáng) 酹(lèi)吟啸(xiào)羽扇纶巾(guān)B .笺注(qiān) 赤鼻矶(jī)蓑衣(suō) 料峭(qiāo)C .针砭(biǎn) 粗糙(cāo)故垒(lěi)创伤(chuāng)D .萧瑟(sè)刹那(chà) 衰落(shuāi) 早生华发(fā)3.下列诗句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 分)A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B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出嫁了,雄姿英发。
C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D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4.下列句子中的“故”字,与其它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3 分)A .故垒西边B .已而遂晴,故作此 C. 故国神游D. 故人西辞黄鹤楼5.下列词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穿空:直插云霄B .一尊还酹江月酹:将酒洒在地上,以表示凭吊 C .料峭春风吹酒醒料峭:微带暖意D .回首向来萧瑟处萧瑟:风吹雨落的声音6.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风流:放荡不羁B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樯橹:代指曹操的水军C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华发:花白的头发D .何妨吟啸且徐行吟啸:吟咏长啸..... .... ....... . . . .... .. ....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 分)A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天然一段风流态度B .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C .山头斜照却相迎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D .何妨吟啸且徐行清风徐来,水波不兴8.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3 分)A .回首向来萧瑟处B .一蓑烟雨任平生C .便纵有千种风情D .同行皆狼狈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所用修辞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 分)例句: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A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B .一蓑烟雨任平生C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D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10.下列咏史诗所写的历史人物,前后不相同的一项是() (3 分)A .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B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玉颜流落死天涯,琵琶却传来汉家C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D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11. 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3 分)例:“故国神游”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血色罗裙翻酒污。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2.对“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理解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3 分)A .一个“穿”字,突现了山崖“刺破青天锷未残”的气势。
B .“拍”不仅给人大浪撞击大石的视觉形象,还给人以撞击的听觉效果。
C .“卷”字用拟人手法,展现出波涛翻卷动荡之貌,写出浪花激溅之状。
D. 一个“惊”字既写出波涛之气势,更写出波涛给人的感觉。
13.从词的风格特点上看,下列词句与其他不同类的一项是() (3 分)A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B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C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D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14.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理解,下列各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3 分)A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里词人自感苍老,同年方气盛卓有建树的周公瑾恰成对照。
B.“羽扇纶巾”,“羽扇”代指诸葛亮,和周瑜一起火攻曹操,有儒将风度。
C.“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D.“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
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15.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理解,下列各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3分)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开头几句,写得气势磅礴。
作者从眼前滚滚东去的长江写起,联想到历史就如一条流淌千古的长河,有多少风流人物,都被历史长河的波涛所淘尽。
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这三句正面描写赤壁的景色,历来为人所称道。
“穿”“拍”“卷”三个动词,非常富有表现力,形象地传达了赤壁两岸悬崖绝壁、直插云霄的形态,惊涛拍岸所发出巨大的涛声,以及像千堆雪一样汹涌的波涛的情状。
寥寥13字,绘声、绘形、绘色,写出了赤壁壮丽的景色。
C.“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这两句中,“江山如画”是对前面写景的总结,“一时多少豪杰”既是对前面“千古风流人物”的照应,也为下阕写周瑜做好铺垫。
D.词的下阕通过对周瑜的回想,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感情。
但在词的最后,诗人得出人生如梦的感慨,不如及时行乐,因而觉得不如饮酒,人生不要自寻烦恼。
16.对《念奴娇·赤壁怀古》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苏轼善于以历史为词,拓宽了题材,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提高了词的意境,且一扫以前文人词的柔弱气息,为词坛注入了新鲜血液,开创了豪放派的先河。
这首词便是明证。
B.苏轼素有抱负,却在激烈的竞争中屡遭贬斥,甚至险遭杀身之祸,其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因而将夙志寄托在古代英雄身上,也是情理中的事。
这首著名的词作正是如此,他借咏史,抒写出了郁积胸中的块垒。
C.词人将写景、咏史、抒情糅合在一起,做到了情景事的交织。
且全词文脉相承,又各有重点:上阕由壮丽的赤壁,联想到古代英雄;下阕则抒发向往英雄与自己壮志未酬的感叹。
D.本词为苏轼的代表作,其豪放风格,从两个侧面透射出来:一是着意对赤壁景物的描摹,将江山之胜与咏古之情融为一体;二是把酒祭江,直抒自己渴望能像周瑜那样为国建功立业的豪情。
17.对《定风波》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词的上阙写雨中情形,诗人不理会那穿林打叶之声,吟啸徐行,无一丝慌乱之意,与小序中的“同行皆狼狈”形成鲜明对照。
B.词末句的“归去”取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照应上阙的“一蓑烟雨”句,表达了诗人摆脱政治上的风风雨雨、归隐田园的决心。
C.全词从叙事到抒情,以表达感受、见解到体现诗人的襟怀、个性,都紧密关系着旅途中遇雨一事。
D.诗人以曲笔抒写胸臆,把日常生活的形象和深邃的生活哲理,有机地融合统一在一起,读来令人深受启迪。
18.对《定风波》这首词,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冒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豪迈之情。
B.“山头斜照却相迎”句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词人经历风雨后夕阳斜照给他带来的清新和喜悦之情。
C.“也无风雨也无晴”启示我们:自然界的雨晴实属寻常,人生也会“栉风沐雨”,只要顺境不骄,逆境不惧,就会少些烦恼,多些宁静和快乐。
D.这首词苏轼以风趣幽默的笔调,写出途中遇雨的所感所思,表现了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二、拓展运用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9-20题。
(9分)念奴娇中秋①苏轼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
桂魄②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
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
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
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
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注释】①这首词作于元丰五年中秋,当时苏轼被贬黄州。
②桂魄:月亮的别称。
19.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开篇凭高远眺,以“见”字领起,写中秋之夜碧空万里、月光飞动等美景。
B.“我醉”三句,借助动作和想象,抒发词人对月狂歌、酒饮酣畅的快乐之情。
C.“今夕不知何夕?”表面上赞中秋月夜之美,其实难掩人生如梦的幽怨郁愤。
D.“水晶”二句,在一声横笛中寄寓了痛苦与欢乐、羁绊与超脱等复杂的情感。
20.词的上阕是如何写出中秋月之皎洁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6分)答案CABBC ACADD BCABD DB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