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学概论

合集下载

《畜牧学概论》课程笔记 (2)

《畜牧学概论》课程笔记 (2)

《畜牧学概论》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畜牧业概述1. 畜牧业的定义:畜牧业是指利用动物的生物学特性,通过人工饲养、繁殖、管理等措施,生产肉、蛋、奶、毛、皮等畜产品的农业生产部门。

它包括家畜、家禽的饲养以及与之相关的饲料生产、疾病防治、产品加工和销售等环节。

2. 畜牧业的重要性:- 满足人类营养需求:畜产品是人体所需优质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重要来源。

- 经济价值:畜牧业是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 生态循环:畜牧业能够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提高土地利用率。

- 社会就业:畜牧业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广泛的就业机会。

3. 畜牧业的发展历程:- 传统畜牧业:以家庭为单位,手工操作,生产规模小,技术水平低,依赖自然草地和农作物秸秆。

- 现代化畜牧业:采用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信息化的生产方式,生产效率大幅提高,注重环境保护和动物福利。

二、饲料与畜体的化学组成1. 饲料的概念:饲料是指能供给动物食用,满足其生长发育和生产需要的物质。

饲料的质量直接影响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2. 饲料的分类:- 按来源分:植物性饲料(如谷物、豆类、草料)、动物性饲料(如鱼粉、肉骨粉)、矿物质饲料(如食盐、石粉)、微生物饲料(如酵母培养物)。

- 按营养成分分:能量饲料(如玉米、大麦)、蛋白质饲料(如豆饼、鱼粉)、粗饲料(如干草、秸秆)、青绿饲料(如青草、叶菜)。

3. 畜体的化学组成:- 水分:占畜体比重最大,约为50%-70%,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

- 蛋白质:约占畜体16%-20%,是构成动物机体细胞、组织的主要成分,参与生长发育、繁殖和代谢。

- 脂肪:约占畜体10%-20%,是储存能量的主要形式,同时具有保温、缓冲和保护内脏的作用。

- 碳水化合物:主要包括糖类、淀粉和纤维,是动物的主要能量来源。

- 矿物质:包括钙、磷、钾、钠、氯、镁等常量元素和铁、铜、锌、锰、碘、硒等微量元素,参与骨骼、牙齿的形成和生理功能的调节。

《畜牧学概论》课程笔记

《畜牧学概论》课程笔记

《畜牧学概论》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畜牧学的定义与地位1. 定义:畜牧学是农业科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畜禽的遗传改良、繁殖、营养与饲料、饲养管理、疾病防治以及畜产品加工和动物福利等方面的科学理论和实践技术。

2. 地位:- 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畜牧学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种植业并列为农业的两大支柱。

- 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畜牧业为人类提供肉、蛋、奶等动物源性食品,对保障国家食品安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 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畜牧学是生物学、农学、兽医学等多个学科交叉融合的领域,对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具有重要作用。

二、畜牧学的研究内容1. 遗传育种:- 研究畜禽的遗传规律,包括遗传变异、遗传传递和基因表达等。

- 运用遗传学原理和技术,进行品种改良和选育,提高畜禽的生产性能和适应能力。

2. 繁殖技术:- 研究畜禽的生殖生理和繁殖行为,提高繁殖效率。

- 探索和应用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现代繁殖技术。

3. 营养与饲料:- 研究畜禽的营养需求,制定科学的饲料配方。

- 研究饲料的加工、储存和利用,提高饲料的转化效率。

4. 饲养管理:- 研究畜禽的生长发育规律,制定合理的饲养管理措施。

- 探讨不同生产阶段的饲养管理技术,提高畜牧业的经济效益。

5. 疾病防治:- 研究畜禽疾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防治方法。

- 制定免疫程序和疾病监控体系,保障畜禽健康。

6. 畜产品加工:- 研究畜产品的屠宰、分割、加工和保存技术。

- 开发新产品,提高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三、畜牧学的发展历程1. 传统畜牧业:以手工操作和经验传承为主,生产效率低,产品单一。

2. 现代畜牧业:引入工业化生产模式,采用遗传育种、饲料工业、机械化生产等技术,大幅提高生产效率。

3. 未来畜牧业:追求可持续发展,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发展绿色、高效、安全的畜牧业。

四、我国畜牧业的现状与挑战1. 现状:- 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量持续增长。

- 品种改良取得显著成果,良种覆盖率提高。

畜牧学概论

畜牧学概论

畜牧学概论畜牧学概论绪论一、畜牧学概论的研究内容《畜牧学概论》是一门研究动物生产原理与技术的综合性课程,重点阐述我国畜牧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动物营养原理与饲料、动物遗传与繁育原理以及主要家畜家禽的基本生产方法。

二、畜牧业在农业和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产品:毛、绒、羽、肉、皮、奶、副产品(一)提供生活资料,改善人民生活:吃、穿、住、燃料(二)促进农业持续协调发展:有机粪肥(三)提供工业原料,促进工业发展:食品、纺织、化工、制革、医药、机械制造业等(四)促进出口创汇,支援国家建设三、国内外畜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一)家畜家禽品种资源:我国有畜禽品种、类群596个,占世界11%;畜禽数量居世界前列:猪、马、驴、骡、绵羊、山羊、鸡、鸭——第一位;牛——第三位猪肉、山羊肉、绵羊肉、禽肉、禽蛋、兔肉、马肉、驴肉、羊皮、羊绒产量、山羊毛——第一绵羊毛——第三(次于澳大利亚、新西兰)牛肉——第三(次于美国、巴西)中国蛋鸡存栏量(2008-2009)四、我国畜牧业生产优势1、人口多,内需旺。

2、劳动力资源丰富。

3、地方特色品种资源丰富。

4、饲料饲草资源丰富。

四、我国畜牧业生产存在问题1、养殖基础薄弱,科技含量低。

2、缺乏总体规划意识。

3、资源浪费严重。

4、畜产公害问题突出。

5、标准化程度低。

五、世界畜牧业发展趋势养猪业:→→集约化生产;提高饲料转化率;提高肉品质养禽业:→→集约化、专业化生产;提高饲料报酬;提高肉蛋品质养牛业:乳牛→→发展荷斯坦牛,提高牛奶品质和个体产奶量;肉牛生产→→专业化、集约化,品种→→大型、瘦肉、生长快、饲料报酬高养羊业:生产方向由毛用→→毛肉或肉毛兼用;肥羔生产专业化;生产方式由天然放牧→→现代化生产→→回归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第一章动物营养原理第一节饲料与动物体组成一、饲料中营养物质分类按常规分析,构成动植物体的化合物为水分、粗灰分、粗蛋白质、粗脂肪或乙醚浸出物(EE)、粗纤维(EF)和无氮浸出物(NEE)6种成分。

畜牧学概论

畜牧学概论

优质肉鸡牛的补偿生长猪的全进全出制一、如何利用猪的生物学特性来合理组织养猪生产(重点)1 四季发情,多胎高产可通过早期断奶、激素处理,采取同期发情等措施来提高母猪的利用率,使母猪年产胎次提高,此外猪的发情周期平均为21天,应注意观察其发情征候,避免错过。

2 生长快速,屠宰率高地方品种猪8月龄达100公斤,外来品种猪6月龄达100公斤,此时屠宰率最高,应适时出栏。

为保证猪只迅速生长,在实际生产中可采取以下措施:提高哺乳母猪的饲料营养水平,;提前补饲,锻炼仔猪胃肠机能,使仔猪能尽早采食,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促使仔猪正常发育,健康生长。

3 猪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强猪往往在发病初期不易发觉,一旦出现症状,病情已较严重,难于治疗。

因此,饲养人员应该注意观察猪的日常动态,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4 杂食性强,摄食行为特别猪能广泛利用植物性、动物性和矿物质饲料,而且采食量大,利用能力强,对饲料消化较快。

猪除睡眠外,大部分时间都会用来采食。

猪采食具有选择性,特别喜爱甜食,颗粒料,湿料。

5 听觉和嗅觉灵敏,视觉不发达在生产中按仔猪的强弱固定奶头以便同窝仔猪能均匀生长发育。

在仔猪寄养时设法干扰母猪的嗅觉,在并群时要设法混淆各猪的气味,避免猪只间的斗架,饲养时避免发出较大的声音。

猪视觉弱,可用假母猪进行公猪采精训练。

6 对温湿度敏感大猪怕热,小猪,尤其是初生仔猪怕冷,成年猪注意防暑降温,同时保持猪舍干燥,初生仔猪注意防寒保暖,7 群体位次明显,具有争斗行为在饲养实践中,应避免经常调整猪群,在组群时,可用镇静剂和能掩盖气味的气雾剂,以减少混群时的对抗和攻击行为。

8 爱好清洁在猪进入新圈后的头三天应认真调教,做到睡觉、采食和排便“三点定位”,以保持圈内清洁卫生。

问答题一、猪的生物学特性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1、性成熟早,繁殖率高,世代间隔短2、饲养周期短、生长速度快、积脂力强3、食性广,饲料报酬高4、屠宰率高、产肉性能高、肉脂品质好5、猪的嗅觉和听觉灵敏,视觉不发达6、小猪怕冷,大猪怕热7、定居漫游,喜清洁,易调教,群居位次明显二、如何按商品用和种用分别对猪群类别进行合理的划分?根据利用目的可以划分种猪和肉猪,种猪包括哺乳仔猪----断奶仔猪---种公猪和种母猪--后备猪----鉴定猪---基础种猪,肉猪包括哺乳仔猪---断奶仔猪---生产猪。

《畜牧学概论》复习题

《畜牧学概论》复习题

《畜牧学概论》复习题《畜牧学》(遗传、育种、养牛生产部分)复提纲(XXX老师部分)1何谓家畜品种?简述家畜品种的类型及特点?(范双旗)答:品种是畜牧学的概念,它是各个动物物种内,由于人工选择形成的具有某种特殊生产用途的动物群体。

品种的类型:按培育程度分类可分为原始品种、培育品种和过渡品种。

(1)原始品种:是在农业生产水平低,受自然选择作用较大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因而其膘情变化呈明显季节性----XXX、秋肥、冬瘦、春乏。

其特点是:体小晚熟,体质结实,体格协调匀称,各性状稳定整齐,个体间差异小,有较高的增膘和保膘能力,生产力低,但较全面。

如蒙古马、蒙古牛等品种。

(2)培育品种:它是在较高饲养管理和繁殖技术条件下形成的。

因此,生产力和育种价值都很高。

如黑白花牛,长白猪等品种。

培育品种的主要特点是;a生产力高而且专门化,b分布地区广c品种结构复杂,除地方类型和育种场类型外,还有许多专门化品系d育种价值高,用它进行品种间杂交时,能起到改良作用。

E顺应性差。

对这类品种进行选育事情时,应注意保持其优良品格,同时提高其顺应性。

(3)过渡品种:是原始品种经过品种改良或人工选育,但尚未达到完善的中间类型,如三河马、三河牛等正在培育过程中的品种群。

其主要特点;在生产性能和体制外形上有两重性,即培育程度较高的群体接近于培育品种,而培育程度较低的群体则接近于原始品种。

按生产力性质分类可分为公用品种和兼用品种两大类。

(1)专用品种(专门化品种):既具有一种主要生产用途的品种。

如牛的乳用品种,肉用品种等,鸡的蛋用鸡品种,肉用鸡品种。

(2)兼用品种(综合品种):即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产用处的原始品种或是专门培育的兼用品种,如毛肉兼用细毛羊。

品种的特点:(1)有较高的经济价值(2)有较高的种用价值(3)有一定的整齐度(4)有足够的数量(5)一定的品种结构2何谓生长发育?六牲口长发育有哪些基本规律?六畜骨骼、肌肉、脂肪与形状生长有何规律?(范双旗)答:生长和发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畜牧学概论pdf

畜牧学概论pdf

畜牧学概论pdf
畜牧学是研究养殖动物(包括家畜和家禽)的科学,旨在提高畜禽的生产效益和健康水平。

畜牧学涉及到养殖动物的品种选育、饲养管理、营养需求、疾病预防和治疗等方面的知识和技术。

畜牧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动物遗传学:研究动物遗传特性,包括品种选育、杂交育种、基因改良等,以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抗病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2.动物营养学:研究动物的营养需求和饲料的营养成分,以合理配制饲料,满足动物的生长发育和生产需要,提高饲料利用率,降低饲养成本,并确保动物的健康和生产性能。

3.动物繁殖学:研究动物的繁殖生理和繁殖管理,包括发情控制、人工授精、妊娠管理、分娩和育仔等,以提高繁殖效率和繁殖健康。

4.动物病理学和兽医学:研究动物的疾病发生、预防和治疗,包括疾病诊断、免疫控制、药物应用等,以确保动物的健康和生产能力。

5.动物行为学和动物福利:研究动物的行为习性和动物福利,包括动物行为观察、环境适应、动物行为调控等,以提高动物的生活质量和生产效益。

通过这些研究和技术应用,畜牧学旨在提高动物的生产效益、改善动物福利,并为人类提供优质的畜禽产品。

同时,畜牧学也
为解决全球食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支撑。

(完整word)畜牧学概论

(完整word)畜牧学概论

均匀度:指群体的均匀程度.一般以在平均体重±10%内个体数占所抽测数的百分率来表示。

全进全出制:是家禽生产中的管理制度,全进指同一饲养场或同一舍只饲养同一日龄或相差不超过3-7天的鸡;全出指一次性同时出栏;出栏后彻底清扫,消毒,并空闲2-3周.这样可有效防止疾病的传播。

家禽孵化的基本条件:温度、湿度、通风、转蛋、凉蛋鸡鸭鹅鹌鹑的孵化期为21、28、30-33、16-18孵化期两个死亡高峰:一:孵化前期,鸡胚在孵化前3-5天,是胚胎生长迅速,各种胎膜相继形成而作用尚未完善。

胚胎对外界环境很敏感:种蛋贮存不当、过量甲醛熏蒸、维A缺乏等都会造成重大影响。

二:孵化后期,鸡胚在孵化18天后。

胚胎正处于从尿囊绒毛膜呼吸过渡到肺呼吸时期,生理变化剧烈,需氧量剧增,其自温产热猛增。

传染性胚胎病、孵化环境(通风与散热)、蛋是否大头向上放置等影响很大。

防疫:家禽传染病流行的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禽群;场址的选择和布局:加强科学饲养管理,增强机体抗病力;实行全进全出制,日常防治;疫病流行时的扑灭措施.猪的经济类型:1。

瘦肉型(丹麦长白猪、英国大约克夏、美国杜洛克、中国三江白猪)2。

脂肪型(广西陆川猪、福建槐猪、云南滇南小耳猪、小约克夏)3。

肉脂兼用型(国内除三江白猪和湖北白猪、苏太猪外均是,如中约克夏、哈白猪、浙金猪、北京黑猪)中国猪的分类:华南型,华北型,华中型,江海型,西南型,高原型中国养猪世界第一:养猪头数猪肉产量品种数量出口活猪头数出口猪鬃出口肠衣中国养猪成就:1,养猪的规模迅速发展2,生猪的出栏量3,人均猪肉的消耗量4,猪肉的产量5,加强猪种资源保护,良种引进6,饲料工业发展迅速7,疫病防治成绩显著8,养猪业法规标准不断完善公猪饲养管理:充足营养,单圈饲养,适当的运动,刷拭,修蹄,适宜的环境条件,定期体检固定配种舍,合理的利用,卫生防疫。

种质特性:1.产地来源 2。

体型外貌 3.生产性能(生长,产仔,肉质) 4.杂交利用情况地方种猪种质特性:1.繁殖力强 2.抗逆性强 3。

畜牧学概论复习资料

畜牧学概论复习资料

畜牧学概论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胴体重:屠宰后去头、蹄、尾及内脏,保留板油和肾脏的躯体分量为胴体重。

2、屠宰率:指胴体重占屠宰前体重的百分率。

屠宰率(%) = (胴体重÷宰前重) ×100%。

3、背膘厚(back fat thickness):宰后胴体背中线肩部最厚处、胸腰椎结合处和腰荐椎结合处三点膘厚的平均值为平均背膘厚。

4、日增重= (结束重-起始重) /育肥天数5、饲料转化率:也称耗料增重比或者增重耗料比。

饲料转化率=育肥期饲料消耗量 /(结束重—起始重)。

6、全进—全出 (养猪生产):在同一时间内将同一辈子长发育或者繁殖阶段的工艺猪群,全部从一种猪舍转至另一种猪舍。

7、反刍:动物采食的饲料在瘤胃内被浸润和软化,约经 0.5-1.0 小时后又被逆呕回口腔内,再子细咀嚼后咽下,这个过程称为反刍。

一、养猪生产1、哪些因素影响年产胎次?妊娠期、哺乳期、配种间隔期2、畜牧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1)畜牧生产和种植业的关系 a、农业生产体系:植物农业+动物农业 b、二者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两个部门。

(2) 改善国民膳食结构,提高健康水平。

(3) 为工业提供原料,促进出口创汇 a、带动食品加工业和轻工业的发展b、促进外贸事业的发展。

3、猪的生物学特性:(1) 性成熟早,繁殖率高,世代间隔短 (2)饲养周期短,生长速度快,积脂力强 (3)食性广,饲料报酬高 (4)屠宰率高,产肉性能高,肉脂品质好 (5) 猪的嗅觉和听觉灵敏,视觉不发达 (6) 小猪怕冷,大猪怕热 (7) 定居漫游,喜清洁,易调教,群居位次明显。

4、提高肉猪生产力的技术措施(1)选择优良的品种和杂交的组合(2)适宜的营养水平和饲喂方法(3)提供适宜的环境温度(4)加强肉猪的管理技术。

5、猪的行为习性:采食行为、排泄行为、群居行为、争斗行为、性行为、母性行为、活动与睡眠、探索行为、异常行为、后效行为。

6、种公猪的饲养管理:(1)单圈饲养(2)加强运动(3)定期称重(4)刷试和修蹄(5)定期检查精液品质(6)夏季防暑降温(7)保证营养需要(8)定时定量饲喂(9)控制喂料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均匀度:指群体的均匀程度。

一般以在平均体重±10%内个体数占所抽测数的百分率来表示。

全进全出制:是家禽生产中的管理制度,全进指同一饲养场或同一舍只饲养同一日龄或相差不超过3-7天的鸡;全出指一次性同时出栏;出栏后彻底清扫,消毒,并空闲2-3周。

这样可有效防止疾病的传播。

家禽孵化的基本条件:温度、湿度、通风、转蛋、凉蛋鸡鸭鹅鹌鹑的孵化期为21、28、30-33、16-18孵化期两个死亡高峰:一:孵化前期,鸡胚在孵化前3-5天,是胚胎生长迅速,各种胎膜相继形成而作用尚未完善。

胚胎对外界环境很敏感:种蛋贮存不当、过量甲醛熏蒸、维A缺乏等都会造成重大影响。

二:孵化后期,鸡胚在孵化18天后。

胚胎正处于从尿囊绒毛膜呼吸过渡到肺呼吸时期,生理变化剧烈,需氧量剧增,其自温产热猛增。

传染性胚胎病、孵化环境(通风与散热)、蛋是否大头向上放置等影响很大。

防疫:家禽传染病流行的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禽群;场址的选择和布局:加强科学饲养管理,增强机体抗病力;实行全进全出制,日常防治;疫病流行时的扑灭措施。

猪的经济类型:1.瘦肉型(丹麦长白猪、英国大约克夏、美国杜洛克、中国三江白猪)2.脂肪型(广西陆川猪、福建槐猪、云南滇南小耳猪、小约克夏)3.肉脂兼用型(国内除三江白猪和湖北白猪、苏太猪外均是,如中约克夏、哈白猪、浙金猪、北京黑猪)中国猪的分类:华南型,华北型,华中型,江海型,西南型,高原型中国养猪世界第一:养猪头数猪肉产量品种数量出口活猪头数出口猪鬃出口肠衣中国养猪成就:1,养猪的规模迅速发展2,生猪的出栏量3,人均猪肉的消耗量4,猪肉的产量5,加强猪种资源保护,良种引进6,饲料工业发展迅速7,疫病防治成绩显著8,养猪业法规标准不断完善公猪饲养管理:充足营养,单圈饲养,适当的运动,刷拭,修蹄,适宜的环境条件,定期体检固定配种舍,合理的利用,卫生防疫。

种质特性:1.产地来源 2.体型外貌 3.生产性能(生长,产仔,肉质) 4.杂交利用情况地方种猪种质特性:1.繁殖力强 2.抗逆性强 3.肉质优良 4.生长缓慢,早熟易肥,胴体瘦肉率低必需氨基酸EAA:动物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的速度及数量不能满足动物正常生长所需,必需由饲料来供给的一类氨基酸。

例如赖氨酸、色氨酸、苏氨酸。

胴体重:猪屠宰后去头、蹄、尾、内脏,仅保留板油和肾脏的躯体重量。

影响其胴体瘦肉率的四大因素是:品种、饲料与营养、疾病的预防与管理、管理技术和营销。

胴体瘦肉率:瘦肉的重量占胴体重的比率。

PSY:指每头母猪平均每年所能提供的断奶仔猪头数,是衡量猪场效益和母猪繁殖成绩的重要指标。

MSY:指每头母猪平均每年出栏的肉猪头数。

平均背膘厚:猪屠宰后,胴体背中线上,肩部最后处、胸腰椎结合处、腰荐椎结合处,三点膘厚的平均值。

理想蛋白质:指这种蛋白质的氨基酸在组成和比例上与动物所需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组成和比例一致,包括必需氨基酸之间以及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之间的组成和比例,动物对该种蛋白质的利用率应为100%。

消化率:饲料被动物采食后,其养分被动物消化吸收的部分占摄入饲料养分总量的百分比。

其计算公式:表观消化率=(食入养分-粪中养分)/食入养分×100%粪中养分组成:饲料中未消化的养分;消化道分泌物;消化道脱落细胞;消化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

青绿饲料:指天然水分含量大于或等于45%的新鲜牧草、草原青牧草、野菜、鲜嫩藤蔓枝叶、未成熟的谷物植株及水生植物等。

青贮饲料:以新鲜的青绿植物为原料,在厌氧的条件下,经过自然发酵或添加剂青贮调制而成的饲料。

青贮的步骤和方法:1)原料的适时收割2)切短3)装填压紧4)密封粗饲料:指饲料干物质中粗纤维含量≥18%,能量价值低的一类饲料,主要包括干草类,农副产品类(壳、荚、秸、秧、藤)、树叶等。

蛋白质饲料:指干物质中粗纤维含量小于18%、粗蛋白质含量大于或等于20%的饲料。

分类:植物性、动物性、单细胞蛋白质饲料和非蛋白氮饲料。

营养特性:粗蛋白质约34%~38%,蛋氨酸、赖氨酸含量较高;粗纤维含量较高;含较多植酸,具有抗营养作用;具有辛辣味,适口性较差;含有抗营养因子。

配合饲料:指根据动物的营养需要及饲料资源状况,将多种饲料原料按照一定比例均匀混合,按规定的工艺流程加工而成的具有一定形状的饲料产品。

分类:(按营养成分)全价配合饲料,精料补充料,添加剂预混料,浓缩饲料(物理性状)粉状,颗粒,碎粒,膨化全价饲料:除水分外能完全满足动物营养需要的配合饲料。

精料补充料:指为了补充以粗饲料、青饲料、青贮饲料为基础的草食动物的营养而用多种饲料原料按一定比例配制的饲料,也称混合精料。

添加剂预混料:指由一种或多种饲料添加剂与载体或稀释剂按一定比例配制的均匀混合物。

浓缩饲料:指由蛋白质饲料、矿物质饲料和添加剂预混料按一定比例配制的均匀混合物。

无氮浸出物NFE:指饲料中有机物中的无氮物质除去脂肪及粗纤维外,总称为无氮浸出物或可溶性碳水化合物,主要包括单糖、双糖和多糖类(淀粉)。

计算方法:无氮浸出物%=100%-(水分+灰分+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品种:指在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下,经过人工选择后,一个种内具有共同来源和特有一致性状的一群家养动物,具有相似稳定遗传性的体型和生产性能。

一个猪品种应该具有的条件:品种内个体间来源相同,因而具有相同的遗传性;具有适应性和经济价值;具有相对稳定的遗传性;拥有一定的种猪个体数(母猪4500头,公猪150头以上)饲料转化效率:指各种畜禽将饲料中的能量和Pr转化为畜产品可利用部分的效率。

粗脂肪:(EE)饲料、动物组织、动物排泄物种脂溶性物质的总称全混合日粮:根据奶牛的饲料配方,将切短的粗料与精料以及矿物质、维生素等各种添加剂在饲料搅拌设备内充分混合而得到的一种营养平衡的日粮。

抗逆性:机体对不良环境的调节适应能力,包括气温、湿度、海拔,以及粗放饲养管理,饥饿及疾病侵袭等各个方面。

后效行为:后天获得的行为称条件反射行为,或称后效行为奶牛的生产周期干奶期生理特性:休息,补损,积蓄,确保干奶期不少于60天饲养:1.粗料为主,精料小于4公斤(低能高蛋白高纤维)2.添加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确保营养齐全和平衡3.体膘维持在3.5-3.75分,不得超过4分管理:防止早产(干奶期缩短),乳房炎(乳房外伤),单独饲养(与泌乳牛、育成牛分开)围产期:产前15天-产后15天奶牛多事之秋:生理变化巨大,遗传因素,产前过饲,钙磷比例不当,感染因素围产前期:一必须进产房以适应环境,防应激,二逐渐变成产后奶牛饲料(但必须低钙)分娩:环境清洁卫生,尽可能自产,助产需兽医指导,观察胎衣等,麸皮盐水可加入磷酸氢钙等,新生犊牛护理围产后期:一勤观察,治疾病。

二慎加料,防积食,三无疾病,精神佳,食欲好,方可出产房泌乳盛期:产后15-100天生理特点:能量负平衡,采食与产奶不同步,体重降低饲养上:使用最好的日粮,并采用“料领奶走”(每天增加0.25kg精料直至产奶量不再增加为止)营养水平:DMI>3.5%,NND>2.4/kg,CP16-18%,Ca 0.75%,P 0.45%. 粗精比为60:40 管理上:1.产后20天进行第一次产科检2.产后40天后,应逐日观察发情3.第一次发情(40天后)应及时配种4.防止精料过大而引起的疾病5.对于过瘦的奶牛应控制产奶量6.防止乳房炎泌乳中期:产后101-200天。

生理特点:采食量(DMI)达到最高水平,产量较高且平稳,(产奶量每月下降5%到8%)饲养上:饲料保持相对稳定;精料可每10-15天调整一次,可以是数量上的;增加粗料营养水平:DMI 4%左右,NND>2.13/kg,CP13%,Ca 0.45%,P 0.4%. 精粗比40:60管理:维持高产,管理工作重点要放在奶牛的配妊上,对90天仍发情或三次配种仍未妊的奶牛及时让兽医诊断,110天内必须让奶牛怀孕。

泌乳后期:产后201天至干奶生理特点:产奶稳步下降(幅度每月不超过10-12%),体重上升,多数已妊娠饲养:增加粗饲料,采用“奶领料走”,每天逐减精料营养水平:DMI 3-3.2%,NND>2 /kg,CP12%,Ca 0.45%,P 0.35%. 精粗比为30:70管理:防止流产(打斗防滑),防止奶牛过肥过瘦。

对于奶量小于5公斤/天的已妊奶牛,可考虑提前干奶牛外貌鉴定:观察鉴定、评分鉴定、测量鉴定输卵管各部分功能输卵管部位长度卵在该处停留功能漏斗部9cm 15min 承接卵,受精膨大部33 3h 分泌蛋白峡部10 80,min 形成内外壳膜注入水分子宫部10-12 18-20h 注入子宫液,形成蛋壳,着色,壳上膜阴道部8-10 几分钟通过1.非必需氨基酸NEAA:在动物体内能够合成,合成的速度及数量能够满足动物正常生长所需,不需从饲料中来供给的一类氨基酸。

2.半必需氨基酸:对猪禽来说胱氨酸可代替50%蛋氨酸,酪氨酸可代替30%的苯丙氨酸,丝氨酸可代替甘氨酸,所以胱、酪、丝氨酸有时也叫半必需氨基酸。

3.限制性氨基酸LEAA:指饲料中的某一种或几种EAA的含量低于动物的需要量,而且由于它们的不足限制了其它AA的利用,这种AA称为LEAA。

4.动物体内水的来源和去路:来源:饮水、饲料水、代谢水;去路:粪尿、肺皮肤、产品。

何为氨基酸的互补:饲料Pr中AA的种类和数量有很大差异,有些饲料含甲种AA多,乙种少,而另一种饲粮含甲少乙多,如果在配合饲粮时有意识地按适当比例将2种以上饲料配合使用,相互间则可取长补短,互相补充,以提高整个饲粮的营养价值,这种作用叫做~。

5.试论述蛋白质的营养生理功能:1)构成机体组织细胞的基本材料;2)Pr是体内功能物质的主要成分;3)是机体组织再生、修复和更新的必需物质;4)能源物质;5)畜产品的主要成分。

6.粗纤维在动物营养中的作用及影响其利用率的因素:作用:作为营养物质;作为填充物质;促进胃肠蠕动及粪便排泄。

影响因素:日粮粗蛋白质水平、饲料中粗纤维含量、日粮中矿物质和饲料加工技术。

7.饲料配方设计的基本步骤:明确目标;确定动物的营养需要量;选择饲料原料;饲料配方;配方质量评定。

8.饲料中蛋白质的消化与吸收:饲料pr——肽胨(胃)——氨基酸(小肠)——血液(AA库——体pr——NH3——尿素——排出体外。

未消化的pr——大肠产生吲哚、粪臭素、酚、AA、NH3——菌体蛋白——排出。

9.政府的主导路线:效率提升、生态优化。

10.牛的体型外貌:奶牛(楔形)、肉牛(长方形或矩形)、役用牛(梯子型或倒梯形)。

11.体型线性评定方法的特点:1)线性评定的依据是体型性状的生物学特点2)方法是数量化的3)评定结果基本准确一致4)线性评定的实用性很高转化效率:牛可消化饲料中50%-90%的粗纤维,奶牛产奶可转化植物能量的20%,Pr 25%-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