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完美版
《七律长征》完美版ppt

情感的抒发与表达
情感的抒发
这首诗充满了对红军英勇无畏、顽强拼搏精神的赞美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和自豪。
表达方式
诗人通过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等多种方式,将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使得诗歌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深思。
PART 05
《七律长征》的影响与评 价
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 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期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 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个人背景
•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于1935年10月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当 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 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写下了这 首诗。
经典之作
01
作为毛泽东的代表作之一,《七律长征》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
地位,被广泛传颂和学习。
高度评价
02
该诗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歌的巅峰之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和历史意义。
文学地位稳固
03
经过时间的考验,《七律长征》已经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
篇章,被列为必读作品之一。
对后世的影响
激发创作灵感
该诗对后来的诗人和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发了 他们的创作灵感。
对仗精妙
诗中运用了许多对仗的修辞手法,如 “万水千山”对“等闲”,“腾细浪 ”对“走泥丸”,使得诗歌语言更加 生动有力。
语言的优美与精炼
语言质朴自然
这首诗的语言质朴自然,不矫揉造作 ,读来朗朗上口。
精炼传神
《七律长征》完美版ppt

《七律长征》完美版ppt 《七律长征》完美版PPT一、背景介绍1.1 长征的起因1.2 长征的目的1.3 长征的历时二、长征路线2.1 遵义会议前的路线2.2 遵义会议后的路线三、长征的艰险与困难3.1 安全形势3.2 食物供应3.3 路线选择与攻坚四、长征的胜利与意义4.1 突破敌人封锁4.2 获得军队与群众的支持4.3 扩大红军的影响力五、长征精神的传承与影响5.1 长征精神的内涵5.2 长征精神的影响及价值六、长征文艺创作的表现6.1 《七律长征》的创作背景6.2 《七律长征》的意义与创作手法6.3 《七律长征》的影响与传承七、结语与思考7.1 长征的历史地位与意义7.2 长征精神在当代的应用与发展附件:1. 长征线路图2. 长征途中的照片集3. 长征相关文献资料法律名词及注释:1. 红军: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色武装2. 国民党:指中国国民党,当时的政府军3. 遵义会议:指1935年1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政治路线的根本转折点4. 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保护管理条例:中国政府关于保护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的法律法规困难及解决办法:1. 舟曲泥石流灾害:应抓紧时间救援幸存者,提供安全的临时安置点2. 高山草地生态保护:建立严格的保护制度,加强执法,制定合理的人员进出规定3. 长征纪念碑的修缮与保护:加大资金投入,做好维修工作,严格执行保护管理条例参考文献:1. 《长征》(鲁迅)2. 《从红军长征看战争中的车辆维修》(杨晓雷)本文详细介绍了长征的背景、路线、困难与胜利,探讨了长征精神的传承与影响,以及长征文艺创作的表现。
通过对法律名词的解释和困难的分析,我们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本文存在的一些困难都可以通过合理的规划和合作解决,以保护和传承长征的历史与精神。
附件:1. 长征线路图2. 长征途中的照片集3. 长征纪念碑的修缮方案附件2:长征途中的照片集附件3:长征纪念碑的修缮方案法律名词及注释:1. 红军: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色武装,后为人民解放军的前身。
《七律·长征》毛泽东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七律·长征》毛泽东原文注释翻译赏析“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这两句诗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
他们不怕长征途中的无数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这两句诗承接“千山”,具体描写长征的艰难。
绵延不断的五岭山脉,在红军看来就像河里翻滚的细小波浪;气势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就像脚下滚动的泥丸。
这两句诗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红军敢于战胜困难的英雄气概。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诗描绘了两幅生动的画面:一是“金沙江畔暖”,描绘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二是“大渡桥横铁索寒”,描绘了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场面。
这两句诗生动地表现了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不怕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最后两句诗,是对整个长征的总结。
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胜利结束,他们的心情无比喜悦。
这两句诗表现了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对胜利的坚定信念。
整首诗生动地描绘了红军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热情地歌颂了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的无比顽强和坚韧。
以下是《七律·长征》的原文、注释、翻译和赏析:原文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释1. 七律: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是一种中国传统诗歌体裁,每句七字,逢偶数句押韵。
2. 长征:1934 年 10 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3. 难:艰难险阻。
4. 等闲:平平常常。
5.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6. 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七律·长征古诗全文

七律·长征古诗全文1. 长律长征古诗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bai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du尽开颜。
译文: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只不过像翻腾着的细zhi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脚下滚动的泥丸;金沙江两岸悬崖dao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一种回温暖的感觉。
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三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白雪皑皑的岷山答,红军们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2. 七律长征的全文和注释全文:七律·长征近现代: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释:难:艰难险阻。
等闲:不怕困难,不可阻止。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细浪:作者自释:“把山比作‘细浪’、‘泥丸’,是‘等闲’之意。
”乌蒙:山名。
乌蒙山,在贵州西部与云南东北部的交界处,北临金沙江,山势陡峭。
1935年4月,红军长征经过此地。
泥丸:小泥球,整句意思说险峻的乌蒙山在红军战士的脚下,就像是一个小泥球一样。
三军:作者自注:“红军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
”尽开颜:红军的长征到达目的地了,他们取得了胜利,所以个个都笑逐颜开。
译文: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
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七律长征》完美版ppt

个人背景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所作的一首诗 。他在写这首诗的时候,把自己对于长征的感慨和对中国革 命的坚定信念融入其中。
3
节奏感强
诗歌语言节奏感强烈,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记 忆。
诗词意境
豪迈奔放
整首诗意境豪迈奔放,展现了红 军英勇无畏、一往无前的精神风
貌。
壮丽雄浑
诗歌通过描绘长征途中的壮丽景象 ,如“万水千山只等闲”,展现了 红军的壮丽雄浑。
乐观向上
诗歌中流露出乐观向上的精神,如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 颜”,展现了红军在艰苦环境中的 乐观主义精神。
影响
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 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众多作家学习的典范。
历史影响
完美版的《七律长征》不仅是一首文学佳作,更是一份珍贵的 历史记录,其为我们了解红军长征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社会影响
完美版的《七律长征》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弘扬了 红军英勇无畏的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完美版与原版的比较
形式上的差异
完美版在形式上更加符合七言律诗的规范,而原版可能在平仄和 韵律上存在一些瑕疵。
语言上的差异
完美版在语言上更加精练,而原版可能存在一些冗余和重复的表 述。
意境上的差异
完美版在描绘长征景象时更加生动具体,更能凸显红军的精神风 貌,而原版可能相对较为简单。
完美版的意义和影响
《七律长征》完美版ppt

历史典故
诗中运用了大量历史典故,如“五 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等,展示了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厚底 蕴。
民族精神
诗中描绘的长征场景,体现了中华 民族不屈不挠、英勇奋斗的民族精 神。
革命精神传承与弘扬
革命情怀
七律长征作为一首革命史诗,展 现了红军长征过程中的艰辛与坚 韧,体现了革命先烈的英勇无畏
《七律长征》完美版
汇报人:可编辑 2023-12-22
目录
• 引言 • 七律长征原文解析 • 七律长征中的艺术手法 • 七律长征中的文化内涵 • 七律长征在现代社会价值体现 • 结语:总结与展望未来发展
01
引言
作品背景与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 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
更喜岷山千里雪
1.D 这句诗表达了红军对岷山这样的雪山也毫不
畏惧,甚至感到欣喜,体现了红军的革命乐 观主义精神。
诗句意境分析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整首诗展现了红军在长征过程中的革 命乐观主义精神,不论遇到多少困难 和挑战,都能保持乐观的态度和坚定 的信念。
英勇顽强
革命情怀
整首诗表达了红军对革命的忠诚和热 爱,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追求。
比喻
诗中运用了多个比喻,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将红军长征 途中的艰难险阻比喻为细小的波浪和泥丸,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红军战士的英勇 无畏和乐观精神。
象征
诗中的“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通过描绘金沙江、大渡河等自 然景观,象征着红军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和英勇奋斗。
对比、夸张等表现手法运用
作者简介
毛泽东,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 、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 开拓者,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
七律长征完整课文

《七律·长征》-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解:
红军不怕远征难,
红军,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军队,特指红军时期。
表达红军对于艰难险阻的不畏惧。
万水千山只等闲。
形容红军对于千难万险的轻松从容,毫不在乎。
五岭逶迤腾细浪,
形容五岭山脉连绵曲折,如同奔腾的浪潮。
乌蒙磅礴走泥丸。
描绘乌蒙山的雄伟壮丽,宛如奔腾的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形容河水拍打着金黄的沙滩,使得悬崖上的云彩温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描绘大渡河上横跨的铁索吊桥,表达桥上渡过的艰苦和寒冷。
更喜岷山千里雪,
岷山的积雪给人以欣慰,表达对于高山的喜爱。
三军过后尽开颜。
军队走过后,所有人都笑逐颜开。
这首诗通过描绘长征途中的险阻和艰苦,展现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坚韧不拔的精神。
毛泽东:七律·长征

【导语】《七律·长征》是⽑泽东的诗篇之⼀,是⼀⾸中国⾰命的不朽史诗,⾰命乐观主义的不朽之作,深刻表达了⽑泽东的艺术风格和⾼昂⽓概。
它是中国⾰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千⼭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泥丸。
⾦沙⽔拍云崖暖, ⼤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千⾥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1935年10⽉ 【译诗】 红军岂畏惧远征的艰⾟, 千⼭万⽔化区区⼩事不⾜道来。
五座⼤⼭蜿蜒荡起细⼩的波浪, ⾼峻的乌蒙⼭也如脚下流动的泥丸, ⾦沙江的⽔波拍打着温暖的悬崖, ⼤渡河上横跨了寒冷的铁索桥。
最是欢喜岷⼭的千⾥⽩雪, 三军将⼠过了此处都笑逐颜开。
【赏析】 长征如此伟⼤复杂的题⽬,⽑主席以⼀⾸短短的七律浓缩了它的景观,其中包括了多少惊险,多少曲折,多少悲壮,多少感天地泣⿁神的故事。
诗⼈就长征的题材写过《忆秦娥·娄⼭关》、《⼗六字令三⾸》、《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这些诗都是写⼀景⼀地,并以此来表达⼼情,着重在于侧写。
⽽这⾸《长征》,从题⽬就可看出,是写整个长征的经过与感受,诗⼈从正⾯挺⾝⽽出,运酣畅之笔朝四⾯⼋⽅抒写,景致转换向前,⼀⾸⼋⾏七律担当了⼆万五千⾥,担当了⼀个庞⼤的包罗万象的主题。
如今“长征”这个词语已成了我们⽇常⽣活中频频使⽤的⼀个词语(含有丰富的引伸意义),它是⽑主席毕⾝提倡的⼀个主题——继续⾰命的主题。
那就是“⼀万年太久,只争朝⼣”,要不停步,要前进,前进,更前进。
即便在邓⼩平时代改⾰开放的草创时期,就曾提出出⾃“长征”的⼀个⼝号:党中央号召全国⼈民,尤其是全国青年争当“新长征的突击⼿”,它的意义是重⼤的。
犹如诗⼈⽑泽东在夺取江⼭后也说过类似的话,万⾥长征只迈开了第⼀步,同志们任重⽽道远。
打了江⼭还要建设江⼭,这些都真正形同长征。
⽽且在中国⼈的传统⽂化中,长征也⽐喻⼀个⼈应⼀⽣奋⽃,⾃强不息,冲锋不⽌,直到⽣命的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