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56个民族特色
我国56个民族的知识点

我国56个民族的知识点一、民族构成。
1. 数量。
- 我国共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最多,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1.11%;其他55个民族人口较少,被称为少数民族。
2. 少数民族分布特点。
- 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
在汉族集中地区杂居着许多少数民族;在少数民族聚居地方,也多与汉族和其他民族交错杂居。
例如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族是主要的少数民族,但也有汉族、哈萨克族、回族等多个民族共同居住。
二、部分少数民族特色。
1. 蒙古族。
- 传统服饰:蒙古袍,其特点是宽大、长袖,便于骑马放牧,多为长袍,颜色鲜艳,而且男女款式有所不同。
- 传统民居:蒙古包,呈圆形,由木架和毛毡构成。
这种民居便于拆卸和搭建,适合蒙古族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方式。
- 传统节日:那达慕大会,一般在每年的七八月举行。
大会上有赛马、摔跤、射箭等传统竞技项目,还有歌舞表演、商品交易等活动。
2. 藏族。
- 传统服饰:藏袍,袍袖宽敞,在气温升高时,可以方便地脱下一只袖子,调节体温。
藏袍的颜色多以深色为主,且有精美的刺绣装饰。
- 传统民居:碉房,多为石木结构,外形端庄稳固,风格古朴粗犷。
一般分为两层或三层,底层用于饲养牲畜,二层以上住人。
- 传统节日:雪顿节,是藏族的重要节日。
“雪顿”意为酸奶宴,在节日期间,有藏戏表演、晒佛仪式等活动,人们还会喝酸奶、吃藏式点心等。
3. 维吾尔族。
- 传统服饰:男子多穿袷袢(qiāpàn),一种对襟长袍;女子则穿艾得莱斯绸制成的连衣裙,颜色绚丽,图案精美,多为几何形状。
- 传统民居:维吾尔族的传统民居多为平顶土房,以土坯为建筑材料,房屋多成方形,有庭院,庭院里种植葡萄等果树。
- 传统节日:古尔邦节,是伊斯兰教的重要节日,也是维吾尔族等穆斯林民族的盛大节日。
节日期间,人们会宰杀牲畜,进行祭祀活动,然后走亲访友,互相赠送礼物,还会举办盛大的歌舞集会。
4. 回族。
- 传统服饰:回族男子多戴白色或黑色的无檐小圆帽,女子戴盖头,盖头的颜色根据年龄有所不同,年轻女子多戴绿色盖头,中年妇女戴黑色盖头,老年妇女戴白色盖头。
中国56个民族中部分民族的服饰及生活习惯

中国56个民族中部分民族的服饰及生活习惯陈怡诺收整官方统计的数字是56个,他们分别是:汉族和蒙古族、满族、朝鲜族、赫哲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回族、东乡族、土族、撒拉族、保安族、裕固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锡伯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塔塔尔族、藏族、门巴族、珞巴族、羌族、彝族、白族、哈尼族、傣族、僳僳族、佤族、拉祜族、纳西族、景颇族、布朗族、阿昌族、普米族、怒族、德昂族、独龙族、基诺族、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仡佬族、壮族、瑶族、仫佬族、毛南族、京族、土家族、黎族、畲族、高山族56个民族,但其实远远不止这个数。
仅一个云南省就报了100多个,我是汉族的,汉族是中国56个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汉族是原称为“华夏”的中原居民,后同其他民族逐渐同化、融合,汉代开始,称为汉族。
汉语属汉藏语系汉语族,有七大方言。
现代汉语以北方方言为基础,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6000年左右的历史,由甲骨文、金文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方块字,共有四万个字以上,通用的有七千字左右,现为国际通用语文之一。
汉族没有产生全民族必须信仰的宗教,部分人信仰佛教、天主教、基督教等汉服,又称汉衣冠,中国汉族的传统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约西元前2698年)至明末(公元17世纪中叶)这四千多年中,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历代汉人王朝推崇周礼、象天法地而形成千年不变的礼仪衣冠体系。
自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汉服已具基本形式,历经周朝礼法的继承,到了汉朝形成完善的衣冠体系并普及至民众,还通过儒教和中华法系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
汉人、汉服、汉语、汉俗由此得名。
日本、朝鲜、越南均曾颁布法律效仿汉衣冠制度。
阿昌族阿昌族的服饰简洁、朴素、美观。
男子多穿蓝色、白色或黑色的对襟上衣、黑色长裤,裤脚短而宽。
小伙子喜缠白色包头,婚后则改换黑色包头。
有些中老年人还喜欢戴毡帽。
中国少数民族非遗名录,绽放的不止是56种色彩

中国少数民族非遗名录,绽放的不止是56种色彩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56朵花。
各个民族的祖先在这片土地上共同繁衍、劳作,但他们的文化习俗却散发着不一样的色彩,形成了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起来看看各民族的国家级非遗有哪些。
1、白族扎染白族扎染技艺据史书记载,东汉时期大理地区就有染织之法,经过长长的历史变迁,扎染已成为颇具白族风情的手工印染艺术。
大理白族地区的扎染原料为纯白布或棉麻混纺白布,染料为苍山上生长的廖蓝、板蓝根、艾蒿等天然植物的蓝靛溶液。
扎染出来的多是蓝底白花的图案花纹,或苍山彩云、或洱海浪花,优美大气、妙趣天成。
2、藏历年藏历年是藏族人民特殊的节日,存在至今已近千年。
藏族人民根据自己的历法确定出新一年的到来,由藏历神变月初一开始,节日庆祝持续3到5天。
人们会在新年准备各种美食,青稞饼、酸奶、糌粑、卡塞、酥油茶、松茸、石锅鸡等等,充满了异域风情。
民俗活动也多姿多彩,驱鬼、拜年、歌唱、舞蹈、祭祀…神秘又满含欢趣。
3、苗银苗银锻造技艺是一项非遗,更是属于苗族人的艺术瑰宝。
苗族最早的银饰萌芽于巫术图腾活动之中。
苗家笃信银器能驱邪逐崇、防阴气戕害。
他们创造了各式各样图案、款式的银饰造型,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民间气息,既表现出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同时也显示了一个大民族的辉煌与气势。
制作时先将熔炼过的白银制成薄片、银条或银丝,利用压、刻、镂等工艺制成精美纹样,然后通过焊接或编织成各类银饰。
苗族下过火海的银饰,经千锤百炼凿出精美的样子,是苗族姑娘们人手一件的宝贝。
4、维吾尔族刺绣维吾尔族刺绣工艺伴随着维吾尔族人民的千年文化延续至今,以其浓厚的民族特色与精湛的工艺散发着它独特的魅力,在新疆少数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中独树一帜。
其中,哈密维吾尔族刺绣尤其出色,多以花草为主题的象征图案构成,图纹布局疏密合理、密而不乱,红花绿叶,色彩艳丽。
5、彝族火把节彝族火把节作为一项民俗文化,也位于非遗之列,是彝族地区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流行于云南、贵州、四川等彝族地区。
中华五十六个民族服饰及分布

中华五十六个民族服饰及分布文/大千世界1、阿昌族:云南,2.7万,农业、手工业,善于打制长刀而闻名于世。
——采茶2、白族:云南、贵族、四川,159万,农业。
——盐渍杜鹃花,三道茶,大理三塔3、保安族:云南、青海,1.2万,农业、手工业,手工“保安刀”著名。
——羊皮袄、保安刀4、布朗族:云南,8.2万,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
——弹唱5、布依族:贵族、云南,254万,农业,享有“水稻民族”之称。
——石板屋、绣花、雕刻面具6、朝鲜族:黑龙江、吉林、辽宁,192万,农业,善种水稻闻名——跳板、长鼓舞7、达斡族:内蒙古、黑龙江、新疆,12万,农业、畜牧业。
——剪纸,打曲棍球8、傣族:云南,102万,农业,寺塔、竹楼和竹桥的建筑艺术。
——孔雀舞、夹箩饭,泼水节9、德昂族:云南,1.5万,农业,以善于种茶闻名。
——象脚鼓舞10、侗族:贵州、湖南,251万,农业、林业,鼓楼、风雨亭。
——浸泡芦笙,拦路迎宾11、东乡族:甘肃、宁夏、新疆,37万。
农业,善种瓜果。
有自己的语言。
12、独龙族:云南,0.5万,“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良好社会风尚。
——织独龙毯,烤烙饼13、鄂伦春族:内蒙古、黑龙江,0.6万,狩猎、农业。
——制作毛皮服饰,篝火节14、俄罗斯族:内蒙古、黑龙江,1.3万,修理业、运输业和手工业——拉手风琴,烤面包15、鄂温克族:内蒙古、和黑龙江,2.6万,畜牧业。
——驯鹿、爬犁16、高山族:台湾省、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40万,农业、渔猎业。
——竿球,龙舟,编织17、汉族:全国各地,10.4亿,经济、文化发达。
——庙会,舞龙18、哈萨克族:新疆,1万,畜牧业,善刺绣。
——剪羊毛,弹唱,刺绣19、哈尼族:云南,125万,农业,善于梯田,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20、仡佬族:贵州、广西、云南,43万,农业。
——制作糯米团,地戏21、赫哲族:黑龙江省, 0.4万,捕鱼。
——制作鱼皮衣服,渔乡,善食生鱼22、回族:宁夏、甘肃、新疆,散居全国各地,860万。
56个民族特产

中华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1 、阿昌族:分布在云南,人口2.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也很发达,尤其以善于打制长刀而闻名于世。
有自己的语言。
——采茶2 、白族:分布在云南、贵族、四川等地,人口159万余人,关于经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
——盐渍杜鹃花,三道茶,大理三塔3 、保安族:分布在云南、青海等地,人口1.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以打刀为主“保安刀”十分著名,有自己的语言。
——羊皮袄、保安刀4 、布朗族:分布在云南,人口8.2万余,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
——弹唱5 、布依族:分布在贵族、云南等地,人口254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享有“水稻民族”之称。
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石板屋、绣花、雕刻面具6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人口19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以善种水稻闻名,有自己的语言。
——跳板、长鼓舞7 、达斡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新疆等地,人口1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
——剪纸,打曲棍球8 、傣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0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寺塔、竹楼和竹桥显示出了别具一格的建筑艺术,有自己的语言文字。
——孔雀舞、夹箩饭,泼水节9 、德昂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5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以善于种茶闻名,有自己的语言。
——象脚鼓舞10、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文本等地,人口25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业,鼓楼、风雨桥、风雨亭是侗乡的主要标志,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浸泡芦笙,拦路迎宾11、东乡族:主要分布甘肃、宁夏、新疆等地,人口3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种瓜果。
有自己的语言。
12、独龙族:分布在云南,人口0.5万余人,他们保持着“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首先风尚。
绝少发生盗窃现象。
有自己的语言。
——织独龙毯,烤烙饼13、鄂伦春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等地,人口中0.6万余人,主要从事狩猎和农业。
有自己的语言。
——制作毛皮服饰,篝火节14、俄罗斯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等地,人口中1.3万余人,从事各种修理业、运输业和手工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我国56个民族的传统节日

我国56个民族的传统节日1、阿昌族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云南,是中国云南境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
因居住地的不同,还有“蒙撒”、“蒙撒禅”、“对撒”、“汉撒”等自称。
解放后统称为阿昌族。
会街,是阿昌族人民的传统集会,多在每年农历九月中旬举行。
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会街原属宗教集会。
主要宗教节日有进洼(关门)、出洼(开门)、烧白柴、泼水节等。
除宗教节日外,还有许多本民族特有的传统节日。
如:火把节、窝罗节、浇花节和春节。
耍白象是阿昌族传统节日。
2、德昂族德昂族原名“崩龙族”。
1985年9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改名为德昂族。
“崩龙”是他称,德昂族各支系中三分之二以上的人自称“德昂”,意思是“石岩”。
德昂族是西南边疆现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远在公元前二世纪就居住在怒江西岸。
德昂族民间传统节日主要有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烧白柴等,大都与佛教活动有关。
德昂族还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龙、谷娘等祭祀习俗,其中以祭龙最富情趣。
宗教节日有“进洼”(关门节),是虔诚的佛教徒最大的净居把斋节日。
3、东乡族东乡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样,每年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
东乡族是十四世纪后半叶由聚居在东乡的许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其中主要为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
聚居在甘肃省境内,其中半数以上居住在甘肃东乡族自治县。
东乡族开斋节又称"尔德节",是东乡族民间的传统节日。
按伊斯兰教规定:伊斯兰教历每年九月是斋戒月份,这一月的开始和最后一天,均以见新月为准,斋期满的次日,即为节日。
因此,它既是民族节日,也是宗教节日。
4、侗族侗族来源于秦汉时期的“骆越”。
56个民族的简短介绍

56个民族的简短介绍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目前共有56个民族。
每个民族都有独特的文化、习俗和传统。
下面是对中国56个民族的简短介绍。
1.汉族:汉族是中国最大的民族,占据了中国大部分地区。
汉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主要传承者。
2.蒙古族:蒙古族分布在中国北方的广阔草原地带。
他们以勇敢、豪放的形象闻名,驰骋在草原上的骏马和牧歌是他们独特的标志。
3.回族:回族是中国的主要穆斯林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他们有着丰富的宗教文化和美味的清真美食。
4.藏族:藏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主要民族,也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族之一。
他们的文化、宗教和建筑风格都极具特色。
5.维吾尔族:维吾尔族是新疆地区的主要民族。
他们的语言和文化与其他民族有着明显的区别,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使他们的文化更加多元化。
6.苗族:苗族分布在中国的西南地区,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
苗族人民保留了许多传统的民俗习惯,在他们的节日里,人们可以欣赏到独特的歌舞表演。
7.彝族:彝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古老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他们以精湛的刺绣工艺和多彩的节日庆典而闻名。
8.壮族:壮族是中国最大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
他们以豪放、热情的民歌和舞蹈而著名。
9.布依族:布依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主要民族之一,分布在贵州地区。
他们保留了许多独特的传统习俗,如黔东南的“银饰节”。
10.朝鲜族:朝鲜族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主要民族,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语言和饮食。
通过以上的简短介绍,我们可以看到中国56个民族各具特色,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习俗和传统。
这种多元化的文化交流使中国成为一个世界上最具多元文化的国家之一,并且给人们提供了互相学习、交流和合作的机会。
我们应该充分尊重每个民族的习俗和传统,共同努力维护中国的多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一年级 56个民族资料

一年级 56个民族资料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目前共有56个民族。
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传统。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些我国的民族资料。
汉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中华民族的主体。
汉族的语言是汉语,汉字是世界上唯一被广泛使用的象形文字。
汉族的传统节日有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
他们的传统饮食有饺子、汤圆、月饼等。
壮族是我国第一大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
壮族的语言是壮语,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服饰和舞蹈。
壮族的传统节日有壮年节、火把节等。
他们喜欢吃米粉、酸汤鱼等特色食物。
满族是我国的第二大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
满族的语言是满语,他们有自己的传统服饰和建筑风格。
满族的传统节日有清明节、端午节等。
他们喜欢吃糖葫芦、锅包肉等美食。
藏族是我国的第三大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
藏族的语言是藏语,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宗教信仰和建筑风格。
藏族的传统节日有藏历新年、雪顿节等。
他们喜欢喝酥油茶、吃青稞等食物。
维吾尔族是我国的第四大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维吾尔族的语言是维吾尔语,他们有自己独特的音乐和舞蹈。
维吾尔族的传统节日有古尔邦节、牛羊节等。
他们喜欢吃馕、羊肉串等美食。
苗族是我国的第五大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等地。
苗族的语言是苗语,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服饰和民间艺术。
苗族的传统节日有苗年、龙船节等。
他们喜欢吃酸汤鱼、酸辣粉等特色食物。
彝族是我国的第六大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等地。
彝族的语言是彝语,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服饰和歌舞。
彝族的传统节日有火把节、盘山节等。
他们喜欢吃酸奶、过桥米线等美食。
布依族是我国的第七大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等地。
布依族的语言是布依语,他们有自己独特的传统建筑和手工艺品。
布依族的传统节日有苗年、龙船节等。
他们喜欢吃酸汤鱼、酸辣粉等特色食物。
朝鲜族是我国的第八大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吉林、辽宁等地。
朝鲜族的语言是朝鲜语,他们有自己独特的音乐和舞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56个民族特色
中华56个民族特色
1、
汉族:全国各地,10.4亿,经济、文化发达。
——庙会,舞龙
2、哈萨克族:新疆,1万,畜牧业,善刺绣。
——剪羊毛,弹唱,刺绣
3、哈尼族:云南,125万,农业,善于梯田,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4、仡佬族:贵州、广西、云南,43万,农业。
——制作糯米团,地戏
5、赫哲族:黑龙江省,
0.4万,捕鱼。
——制作鱼皮衣服,渔乡,善食生鱼
6、回族:宁夏、甘肃、新疆,散居全国各地,860万。
——摔牛,炸油香
7、基诺族:云南省,1.8万,农业、种茶。
——乐器迪他,跳鼓舞
8、京族:广西,1.8万,沿海渔业、农业和盐业。
——哈亭,弹奏独弦舞,踩高跷
9、维吾尔族:新疆,721万,农业,善种粮棉和瓜果。
——手鼓舞
10、乌孜别克族:新疆,1.4万,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11、
锡伯族: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17万,主要从事渔猎和农业。
12、
瑶族:广西、湖南、云南、广东,17万,山地农业。
——盘王节、长鼓舞
13、
彝族:云南、四川,657万,喜食“砣砣肉”“杆杆酒”,舞蹈音乐独具特色。
——虎节
14、
裕固族:甘肃,1.2万,畜牧业,崇尚骑马和射箭,有自己的语言。
15、
藏族:西藏、四川、青海、甘肃,459万,畜牧业,兼营农业。
——藏舞,布达拉宫
16、
壮族:广西、云南,
1555万,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锦”享誉海内外。
17、撒拉族:青海、甘肃,8.7万,农业,编艺也发达,有自己的语言。
18、畲族:福建、浙江,63万,农业,除种水稻外,还普遍种植茶树、甘蔗
19、
水族:贵州、广西,34万,从事农业,善种水稻和糯稻,有自己的语言。
20、塔吉克族:新疆,3.3万,畜牧业,兼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
21、塔塔尔族:新疆,0.4万,以经营商业为主,兼营手工业和畜牧业。
22、
土族:青海、甘肃,19万,农业,兼营畜牧业。
——太平洋舞,高台会
23、土家族:湖南、湖北,570万,土家织绵以其“色彩斑斓,做工精巧”闻名于世。
——摆手堂
24、佤族:云南,35万,农业,木鼓舞富有民族特色,多次在全国获奖。
——甩发舞
25、门巴族:西藏,0.7万,农业,擅长编制竹藤器和制作木碗。
26、蒙古族:内蒙古、新疆,480万,畜牧业、农业。
——马头琴演奏,蒙古包和勒勒车
27、苗族:贵州、湖南、湖北,739万,刺绣、桃花织、锦蜡染、银饰。
——吹芦笙,
吊角楼
28、仫佬族:广西,15万,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玉米,有自己的语言。
29、纳西族:云南、四川和西藏,27万,山地农业、畜牧业。
——东巴舞,腊染
30、怒族:云南省,2.7万,山地农业,有自己的语言。
——织怒毯,努寨
31、普米族:云南、四川,2.9万,农业,兼营畜牧业。
——吹葫芦笙,弹唱,集体舞
32、羌族:四川,19万,农业,大白芸豆是著名的特产,有自己的语言。
——羌寨
33、德昂族:云南,1.5万,农业,以善于种茶闻名。
——象脚鼓舞
34、侗族:贵州、湖南,251万,农业、林业,鼓楼、风雨亭。
——浸泡芦笙,拦路迎宾
35、东乡族:甘肃、宁夏、新疆,37万。
农业,善种瓜果。
有自己的语言。
36、独龙族:云南,0.5万,“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良好社会风尚。
——织独龙毯,烤烙饼
37、鄂伦春族:内蒙古、黑龙江,0.6万,狩猎、农业。
——制作毛皮服饰,篝火节
38、俄罗斯族:内蒙古、黑龙江,1.3万,修理业、运输业和手工业。
——拉手风琴,烤面包
39、鄂温克族:内蒙古、和黑龙江,2.6万,畜牧业。
——驯鹿、爬犁
40、高山族:台湾省、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40万,农业、渔猎业。
——竿球,龙舟,编织
41、阿昌族:云南,2.7万,农业、手工业,善于打制长刀而闻名于世。
——采茶
42、白族:云南、贵族、四川,159万,农业。
——盐渍杜鹃花,三道茶,大理三塔
43、保安族:云南、青海,1.2万,农业、手工业,手工“保安刀”著名。
——羊皮袄、保安刀
44、布朗族:云南,8.2万,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
——弹唱
45、布依族:贵族、云南,254万,农业,享有“水稻民族”之称。
——石板屋、绣花、雕刻面具
46、朝鲜族:黑龙江、吉林、辽宁,192万,农业,善种水稻闻名。
——跳板、长鼓舞
47、达斡族:内蒙古、黑龙江、新疆,12万,农业、畜牧业。
——剪纸,打曲棍球
48、傣族:云南,102万,农业,寺塔、竹楼和竹桥的建筑艺术。
——孔雀舞、夹箩饭,泼水节
49、
景颇族:云南省,11万,农业,种植水稻、玉米、旱谷等作物。
——目脑纵歌,跳孔雀舞
50、柯尔克孜族:新疆和黑龙江,14万,畜牧业、农业。
——吹奏和握手礼
51、
拉祜族:云南省,41万,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52、
黎族:海南省,111万,农业,妇女精于纺织,“黎锦”“黎单”闻名于世。
——打柴舞
53、
僳僳族:云南、四川,57万,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上刀杆
54、
珞巴族:西藏,0.2万,农业、狩猎,有自己的语言。
55、
满族:黑龙江、吉林、辽宁,982万,农业、渔牧业。
——穿旗袍,萨满舞,二贵摔跤
56、
毛南族:广西,7.1万,农业,善于饲养菜牛和编制花竹帽。
——分龙节舞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