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学期中考试试题
刑法分则期中考试试题(2015-6-14 16-54-21 8624)

刑法分则期中考试试题
1.甲驾驶车辆时违章导致乙昏迷不醒。
甲下车后观察乙,以
为乙已经死亡。
为了逃避刑事责任,甲将乙搬到自己的车上,行驶20余公里后,将乙沉入水中。
后查明,乙系溺水死亡。
试分析甲的行为性质,并说明理由。
2.甲盗窃了乙的借记卡与身份证,记下了借记卡的卡号后将借记卡偷偷放回原处。
次日,甲持乙的身份证并冒充乙向银行挂失,由于甲能够向银行工作人员准确提供借记卡的姓名、卡号和密码,使银行工作人员信以为真。
但甲没有要求银行为其补办新卡,而是让银行工作人员将乙借记卡里的7000余元全部转入自己的另一借记卡。
问题:请结合上述案情,分析甲行为的性质,并请说明理由。
刑法学(1)(专科必修)2022-2023期中试题及答案

刑法学(1)(专科必修)2022-2023期中试题及答案第一部分选择题 (每题1分,共40分)1. 刑法学的核心是什么?A. 法律规范B. 犯罪构成要件C. 刑法制度D. 公正司法答案:B2. 犯罪构成要件包括哪些要素?A. 犯罪主体、犯罪客体、犯罪行为、犯罪主观方面B. 犯罪主体、犯罪客体、犯罪手段、犯罪结果C. 犯罪动机、犯罪客体、犯罪行为、犯罪主观方面D. 犯罪主体、犯罪客体、犯罪行为、犯罪结果答案:D3. 法律规范的特征有哪些?A. 强制性、定性、普遍性、可操作性B. 强制性、定性、局部性、可操作性C. 强制性、可变性、普遍性、可操作性D. 强制性、可变性、普遍性、不可操作性答案:A4. 下列哪种情况不构成故意犯罪?A. 犯罪主体明知是违法行为仍然行为B. 犯罪主体只是疏忽而造成的损害C. 犯罪主体没有预见到将会造成的后果D. 犯罪主体明知是违法行为还进行了巧妙的伪装答案:B5. 下列哪种情况属于法律规范的例外情况?A. 合法防卫B. 紧急避险C. 自愿放弃D. 自救活动答案:A6. 刑法学是什么?A. 向社会传授法律知识的一门学科B. 罪刑法定、犯罪责任和刑罚适用的学说和理论体系C. 犯罪防范、犯罪侦查和审判的具体工作D. 具有强烈人文色彩和社会责任感的一门知识领域答案:B7. 刑法式样主要包括哪些部分?A. 总则、特别规定和分则B. 一般规定、特别规定和分则C. 总则、共同规定和分则D. 总则、一般规定和分则答案:D8. 犯罪的法律后果包括哪些方面?A. 刑罚、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B. 刑罚、经济赔偿和社会保障C. 刑罚、公共服务和教育职责D. 刑罚、人权保障和生存保障答案:A9. 刑法学的基本理论有哪些?A. 罪刑法定、犯罪责任和刑罚适用原则B. 思想犯罪和意义犯罪学说C. 保護程序和犯罪预防D. 犯罪动机和手段学说答案:A10. 法律上的过错主要包括哪些方面?A. 作为犯罪主体的行为不当和违反法律规定B. 行为者的一般过失和故意不当C. 违反法律规定的危险行为和其他副本D. 犯罪主体的违反行为和社会伦理标准答案:A第二部分简答题 (每题5分,共30分)1. 刑法的含义和分类答案:刑法是国家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权益而制定的惩罚性法律的总称。
刑法学考试题及答案

刑法学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刑法的基本原则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罪刑法定原则B.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C.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D. 刑罚从轻原则答案:D2. 以下哪一项不是刑罚的种类?A. 管制B. 拘役C. 罚金D. 警告答案:D3. 下列行为中,哪一个不构成犯罪?A. 故意杀人B. 盗窃他人财物C. 捡到钱包后据为己有D. 因紧急避险而造成损害答案:D4. 以下哪一项不是犯罪的主观方面?A. 故意B. 过失C. 动机D. 目的答案:C5. 以下哪一项不是犯罪的客观方面?A. 犯罪行为B. 犯罪结果C. 犯罪动机D. 犯罪手段答案:C6. 以下哪一项不是犯罪构成的要件?A. 主观要件B. 客观要件C. 法律要件D. 时间要件答案:D7. 以下哪一项不是正当防卫的构成要件?A. 存在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B. 为了保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个人合法权利C. 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D. 防卫行为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答案:C8. 以下哪一项不属于刑法中的共同犯罪?A. 教唆犯B. 帮助犯C. 从犯D. 单独犯罪答案:D9. 以下哪一项不是刑罚执行的制度?A. 减刑B. 假释C. 缓刑D. 罚金答案:D10. 以下哪一项不是刑法中的犯罪形态?A. 犯罪预备B. 犯罪未遂C. 犯罪中止D. 犯罪既遂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1. 以下哪些属于刑法的基本原则?A. 罪刑法定原则B.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C.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D. 刑罚从重原则答案:ABC12. 以下哪些属于刑罚的种类?A. 管制B. 拘役C. 有期徒刑D. 警告答案:ABC13. 以下哪些属于犯罪的主观方面?A. 故意B. 过失C. 动机D. 目的答案:ABD14. 以下哪些属于犯罪的客观方面?A. 犯罪行为B. 犯罪结果C. 犯罪动机D. 犯罪手段答案:ABD15. 以下哪些属于犯罪构成的要件?A. 主观要件B. 客观要件C. 法律要件D. 时间要件答案:ABC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16. 罪刑法定原则是指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
刑法学期中作业

刑法学期中作业1————————————————————————————————作者:————————————————————————————————日期:刑法学期中作业一、单项选择题1.我国刑法对犯罪进行分类的主要依据是()。
A.犯罪的直接客体 B.犯罪对象C.犯罪的同类客体 D.犯罪的社会危害程度2.我国刑法分则条文规定的绝大多数法定刑属于()。
A.绝对确定的法定刑 B.绝对不确定的法定刑C.相对确定的法定刑 D.宣告刑3.刑法第258条规定:“有配偶而重婚的,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处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本规定的罪状属于()。
A.引证罪状 B.空白罪状C.简单罪状 D.叙明罪状4.刑法第151条第4款规定:“犯第1款、第2款罪,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没收财产。
”本规定的罪状属于()。
A.简单罪状 B.叙明罪状C.引证罪状 D.空白罪状5.背叛国家罪的主体只能是()。
A.外国人 B.中国公民C.国家工作人员 D.国家机关工作人员6.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对所有危害国家安全罪都可以()。
A.判处死刑 B.并处剥夺政治权利C.并处罚金 D.并处驱逐出境7.违规制造、销售枪支罪的主体是()。
A.自然人一般主体 B.自然人特殊主体C.单位一般主体 D.单位特殊主体8.甲为报复乙将汽油从门缝倒进乙位于三楼的卧室,然后用火柴点燃,好在发现及时,只造成乙轻伤和1000余元的财产损失。
甲的行为()。
A.不构成犯罪 B.构成放火罪C.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 D.构成故意杀人罪9.甲为杀乙将一定时爆炸装置放在乙驾驶的公共汽车驾驶室的座位下。
乙出车不久即发生爆炸,除乙被炸死外,车上的三位乘客也受了轻伤。
另外,车辆被严重损坏,直接经济损失达10余万元。
甲的行为构成()。
A.故意杀人罪 B.破坏交通工具罪C.爆炸罪 D.爆炸罪和故意杀人罪10.破坏交通工具罪的犯罪对象必须是()交通工具。
A.准备投入使用的 B.正在使用的C.公用的 D.私用的11.丢失枪支不报罪的主体是()。
刑法各论期中试题答案

《刑法各论》期中试题答案一、填空题1. 叙明罪状、引证罪状2. 参加间谍组织、接受间谍组织及其代理人的任务、为敌人指示轰击目标3. 故意杀人、强奸、贩卖毒品4. 其他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工、违反规章制度、强令工人违章冒险作业5. 5万元6. 盗窃罪7. 走私罪的共犯8. 毒品犯罪、恐怖活动犯罪、走私犯罪9. 有配偶、明知他人有配偶10. 有生命的活人、胎儿、尸体二、选择题1. AB2. BCD3. B4. ABCD5. AB6. C7. C三、名词解释1. 背叛国家罪——是指勾结外国,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的行为。
2. 破坏交通工具罪——是指故意破坏火车、汽车、电车、船只、航空器,足以使火车、汽车、电车、船只、航空器发生倾覆、毁坏危险,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3. 侵犯商业秘密罪——是指违反商业秘密保护法规,采取不正当手段,获取、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权利人的商业秘密,给商业秘密的权利人造成重大损失的行为。
4. 诬告陷害罪——是指捏造犯罪事实,向国家机关或有关单位告发,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行为。
5. 放火罪——是指故意放火焚烧公私财物,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四、简答题1. 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以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本罪的构成特征:(1)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对经济合同的管理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以及公私财产的所有权。
(2)客观方面表现为在签订、履行合同的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的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具体表现为以下五种形式:①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
②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构的产权证明作担保的行为。
③没有实际履约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继续与其签订合同的。
④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的。
⑤以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产的行为。
《刑法学》考试试题附答案和解析

《刑法学》考试试题附答案和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 分,共30 分)1. 刑法的任务是用刑罚同()行为作斗争。
A. 犯罪B. 违法C. 违纪D. 侵权2. 我国刑法对于溯及力问题采取的原则是()。
A. 从旧原则B. 从新原则C. 从旧兼从轻原则D. 从新兼从轻原则3. 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刑事责任。
A. 不负B. 应当负C. 可以负D. 减轻4. 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是指()。
A. 在犯罪集团中起组织、策划、指挥作用的犯罪分子B. 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C. 在聚众犯罪中起组织、策划、指挥作用的犯罪分子D. 在犯罪集团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5. 防卫过当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处罚。
A. 应当从轻或者减轻B. 可以从轻或者减轻C. 应当减轻或者免除D. 可以减轻或者免除6. 下列情形中属于自首的是()。
A. 甲杀人后其父主动报案并将甲送到派出所,甲当即交代了杀人的全部事实和经过B. 甲和乙共同贪污之后,主动到检察机关交代自己的贪污事实,但未提及乙C. 甲和乙共同盗窃之后,主动向公安机关反映乙曾经诈骗数千元,经查证属实D. 甲给监察委打电话,承认自己收受他人1 万元贿赂,并交代了事情经过,然后出走不知所踪7. 我国刑法规定的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是指()。
A. 14 周岁以上不满16 周岁B. 16 周岁以上不满18 周岁C. 14 周岁以上不满18 周岁D. 不满14 周岁8. 数罪并罚时,如果数罪中有判处附加刑的,附加刑()。
A. 可以不执行B. 不同种类的附加刑分别执行C. 只执行主刑D. 种类相同的附加刑合并执行9. 剥夺政治权利作为一种附加刑主要包括()。
A.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B. 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权利C. 担任国家机关职务的权利D. 以上都是10. 下列不属于继续犯的是()。
A. 非法拘禁罪B. 绑架罪C. 诈骗罪D. 窝藏罪11. 下列犯罪中属于纯正不作为犯的是()。
刑法期中考试试卷

刑法期中考试试卷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0分)1.犯罪2.不作为3.犯罪构成4.犯罪中止5.想象竞合犯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1.狭义刑法是指()A.刑法典B.单行刑法C.附属刑法D.特别刑法2.一般认为,罪刑法定原则的思想基础是()A.民主主义与三权分离B.尊重人权与三权分离C.民主主义与尊重人权主义D.民主主义与人民意志3.我国《刑法》第12条关于溯及力的规定采取的是()A.从新兼从轻原则B.从旧兼从轻原则C.从旧兼从新原则D.从新原则4.犯罪的本质是()A.对社会关系的侵犯B.对规范的侵犯C.对法律规范的侵犯D.对法益的侵犯5.下列关于危害结果的意义的表述中,错误的是()A.是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准之一B.是区分罪过的标准之一C.是区分犯罪形态的标准之一D.是影响量刑轻重的因素之一6.根据我国刑法规定,犯罪故意可以分为()A.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B.概括故意与确定故意C.预谋故意与突发故意D.事前故意与事后故意7.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对于累犯()A.应当加重处罚B.应当从重处罚C.可以从重处罚D.可以加重处罚8.我国刑法规定,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如果犯罪较轻的,()A.可以从轻处罚B.应当从轻处罚C.可以免除处罚D.可以减轻处罚9.从减刑的方法与效果来看,减刑分为两种情况,其中一种是将无期徒刑减为()A.有期徒刑B.拘役C.管制D.长期徒刑10.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成年人,明知对方是不满14周岁的幼女而与之发生性关系的()A.构成强奸罪B.构成奸淫幼女罪C.不构成犯罪D.构成猥亵儿童罪1.下列情形中可以实行正当11.下列情形中可以实行正当防卫的对象是( )A.杀人后,正要逃离现场的行为人B.欲实施强奸而尾随、跟踪妇女的行为人C.驱使训练有素的动物侵害他人的行为人D.家养动物侵害他人的动物主人12.某外国商人甲在我国领域内犯重婚罪,对甲应如何处置?( )A.适用我国刑法追究其刑事责任B.通过外交途径解决C.适用该外国刑法追究其刑事责任D.直接驱逐出境13.甲深夜潜入乙家行窃,发现留长发穿花布睡衣的乙正在睡觉,意图奸淫,便扑在乙身上强脱其衣。
XX职中刑法期中考试试卷.pdf

)
A 可以酌量发给报酬
B 不发给报酬
C 同工同酬 D 发给部分工资
11 既可以独立适用又可以附加适用的刑法方法有(
)
A 罚金
B 管制
C 死刑 D 无期徒刑
12 刑罚的目的是?(
)
A 预防犯罪人再次犯罪
B 预防不稳定、有可能犯罪的人不敢犯罪
C 对群众进行具体而生动的法制教育
D 预防犯罪
13 通过对犯罪人判处有期徒刑,强制其参加劳动改造,使其养成自食其力的习惯。这表明刑罚
C 组织犯、教唆犯、帮助犯、实行犯
D 教唆犯、主犯、从犯
6 三人以上为共同犯罪而组成的较为固定的犯罪组织是( Nhomakorabea)
A 犯罪集团
B 黑社会性质组织
C 恐怖组织
D 复杂共同犯罪
7 甲、乙、丙三人共同盗窃某文物机构的文物。甲负责方风,乙负责盗取文物,丙负责运输文
物,甲、乙、丙三人的共同犯罪属于(
)
A 犯罪集团
C 属于假想防卫,意外事件,不负刑事责任。
D 属于避险过当,应负刑事责任
4 下列情形中构成共同犯罪的情况是(
)
A 两人以上共同故意不作为
B 两人以上共同过失行为
C 同时犯
D 事前未通谋的窝藏行为、包庇行为
5 根据在共同犯罪中的作用进行分类,可以将共同犯罪人分为(
)
A 主犯、从犯、胁从犯
B 首犯、教唆犯、帮助犯
具有(
)
A 教育功能
B 改造功能
C 惩罚功能
D 威慑功能
14 甲为了一点小事,不计后果,突然拔出匕首刺向乙的胸部,致乙死亡。甲对乙的死亡主观上
持有(
)
A 直接故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繁昌县广播电视大学法学专科班2013年期中考试
《刑法学》(1)试卷
学号:姓名:得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答案。
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字母填入题目括号内。
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填入题目括号内。
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每小题 3 分,共24 分)
1.刑法第93 条规定“本法所称国家工作人员,是指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 。
这种情况属于( )。
A.司法解释B.立法解释
C.论理解释D.文理解释
2.下列情况中,我国刑法有溯及力的是( )。
A.当时的法律认为是犯罪而刑法不认为是犯罪
B.当时的法律不认为是犯罪而刑法认为是犯罪
C.当时的法律和刑法均认为是犯罪但当时的法律处刑比刑法轻
D.当时的法律和刑法均认为是犯罪但当时的法律处刑比刑法重
3.犯罪行为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是( )。
A.故意行为与过失行为B.主行为与次行为
C.作为与不作为D.主动行为与被动行为
4.某甲在行车中不小心将某乙撞伤,为了尽快逃脱,便将流血昏迷的某乙拖入路边树林,导致某乙失血过多死亡。
对于某乙的死亡,某甲的行为属于( )的犯罪。
A.疏忽大意的过失B.过于自信的过失
C.直接故意D.间接故意
5.自动放弃犯罪的犯罪中止的特征是( )。
A.时空性B.自动性
C 有效性D.彻底性
6.数罪并罚时,管制最高不能超过( )。
A. 一年B.二年
C.三年D.五年
7.对于被判处( )的犯罪分子应当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A.无期徒刑B.死刑
C.十五年以上有期徒刑D.驱逐出境
8.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 )以后,可以假释。
A..五年
B.十年
C .十五年D.二十年
二、填空题(每小题 2 分,共20 分)
9.我国刑法条文中的“但书”表示的情况有三种,即:对前段的补充、——或者是————。
或者是——————。
10.根据属地原则,所谓在中国领域内犯罪,是指犯罪的--------或者--------有一项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
11.-----------、-----------、-----------和-------------是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
12.我国刑法规定的完全负刑事责任的年龄阶段为--------------。
1 3.----------的精神病人在--------------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14.为了使国家、____、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 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者实施的不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损害行为,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15..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_______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_______处罚。
16.对犯罪分子判处罚金,应当根据_________决定罚金数额。
17..犯罪分子被减刑以后,其实际执行的刑期,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的,不能少于----------;判处无期徒刑的,不能少于____ ____。
18.法定最高刑为10 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犯罪,经过____年后不再追诉。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 5 分.共20 分)
19.犯罪
20.紧急避险
21.连续犯
22.累犯
四、简答题(每小题10 分.共20 分)
23.简述犯罪未遂的概念和特征。
24.简述减刑的概念和条件。
五、案例分析(16 分)
25.案情:陈某,男,46 岁,某校教师。
吴某,男,18 岁,陈某的外甥,无业。
朱某,男,17 岁,无业。
陈某因在工作中对校长许某某产生不满,蓄意报复,于是便要家在外地的吴某找个人来干掉许某某,并许诺事成之后给每人3000 元钱。
2009 年6 月到9 月间,陈某带着吴某、朱某数次观察了许某某的办公室方位和工作环境,确认了许某某,并告诉二人如何接近许某,还另外给吴某1000 元作为往返路费。
2009 年9 月22 日下午,吴某与朱某进入许某某的办公室。
吴某搂住许某某的颈部,朱某用螺纹钢猛击许某某头部数下,导致许某某重度颅脑损伤死亡。
吴某、朱某从陈某处拿到钱后潜逃。
请运用刑法总论中的相关理论分析并说明理由:对于陈某、吴某、朱某的行为应当如何认定和处罚(只答处罚原则)何认定和处罚(只答处罚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