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九年级物理知识点梳理
人教版物理书九年级全一册知识点

人教版物理书九年级全一册知识点人教版物理书九年级全一册知识点【篇一】机械能1.一个物体能够做功,这个物体就具有能(能量)。
2.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3.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4.势能分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5.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
6.物体质量越大,被举得越高,重力势能就越大。
7.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的能。
8.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9.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统称。
(机械能=动能+势能)单位是:焦耳10.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互相转化的。
11.自然界中可供人类大量利用的机械能有风能和水能。
内能1.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内能。
2.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内能就越大。
3.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4.改变物体的内能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方法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5.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小;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大。
6.物体吸收热量,当温度升高时,物体内能增大;物体放出热量,当温度降低时,物体内能减小。
7.所有能量的单位都是:焦耳。
8.热量(Q):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热量。
(物体含有多少热量的说法是错误的)9.比热(c):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
10.比热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质的体积、质量、形状、位置、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只要物质相同,比热就相同。
11.比热的单位是:J/(kg•℃),读作:焦耳每千克摄氏度。
12.水的比热是:C=4.2×103J/(kg•℃),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每千克的水当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3焦耳。
13.热量的计算:①Q吸=cm(t-t0)=cm△t升(Q吸是吸收热量,单位是焦耳;c是物体比热,单位是:焦/(千克•℃);m是质量;t0是初始温度;t是后来的温度。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重点知识点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重点知识点物理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研究的是自然界的物质运动规律以及能量的转化过程。
在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中,有许多重要的知识点需要我们掌握。
以下是其中的一些重点知识点。
1、力和压强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者产生加速度的推动作用。
力的大小可以用单位牛顿(N)来表示。
力可以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接触力是物体之间接触产生的力,例如摩擦力、弹力等;非接触力是物体之间不接触产生的力,例如重力、电磁力等。
压强是单位面积上的力的大小,可以用公式P=F/A表示,其中F表示力的大小,A表示单位面积。
压力是造成物体受力变形的原因,同时还决定了物体的稳定性。
2、简单机械和机械效率简单机械包括杠杆、轮轴、滑轮和斜面等,它们可以改变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机械效率是指机械输出能量与输入能量的比值,可以用公式η=Wout/Win表示,其中Wout表示机械输出的能量,Win表示机械输入的能量。
机械效率是衡量机械装置使用能源的效率的指标,可以通过减小摩擦损失和提高转换效率来提高。
3、光的反射和折射光的反射是光线从一个介质到另一个介质的界面上时,根据反射定律返回原来介质的现象。
光的折射是光线由一个介质传播到另一个介质时,改变传播方向的现象。
光的反射和折射都遵循着入射角等于反射角或折射角的规律。
4、声的传播和声音的特性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由介质的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传递的机械波。
声音具有传播、干涉、衍射和共振等特性。
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的存在,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同。
5、电流与电阻电流是电荷在导体中流动的现象,可以用公式I=Q/t表示,其中I表示电流强度,Q表示通过导体截面的电荷数量,t表示时间。
电阻是导体对流动电荷的阻碍作用,导体的电阻可以用电阻的宏观定义R=V/I表示,其中R表示电阻,V表示导体两端的电压。
以上只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中的一些重点知识点,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物理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物理全册知识点归纳一、物质的组成: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1)分子的直径通常用10-10m做单位来量度。
(2)原子的结构: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原子核由中子和质子组成。
二、分子热运动1.分子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 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扩散现象: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 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
气体、液体、固体均能发生扩散现象。
扩散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并且间接证明了分子间存在间隙。
3.分子间的作用力: 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三、内能1.内能(1)概念: 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叫物体的内能。
①内能是指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不是指少数分子或单个分子所具有的能。
②内能与温度有关, 但不仅仅与温度有关, 从微观角度来说, 内能与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有关。
从宏观的角度来说, 内能与物体的质量、温度、体积都有关。
③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 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 同一个物体, 温度升高, 它的内能增加, 温度降低, 内能减少。
(2)影响内能的主要因素: 物体的质量、温度、状态及体积等。
(3)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
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与温度有关, 温度越高, 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就越快, 物体的温度越低, 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就越慢。
内能也常叫做热能。
(4)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①物体的内能的多少与物体的温度、体积、质量和物体状态有关;而机械能与物体的质量、速度、高度、形变有关。
它们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能。
(机械能是宏观的, 内能是微观的)②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 但有些物体可以说没有机械能, 比如静止在地面上的物体。
③内能和机械能可以通过做功相互转化。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知识点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知识点
1. 运动的基本描述:位移、速度、加速度、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等。
2. 重力与运动:重力概念、地球引力、物体自由落体、抛体运动等。
3. 动量与力:动量的概念、动量守恒定律、力的合成与分解、合力与分力等。
4. 动力学:牛顿第一、二、三定律、摩擦力、弹力、弹性力学等。
5. 机械能与功:机械能的概念、机械能守恒定律、功的概念、功率等。
6. 压强与浮力:压强的概念、变形与应力、浮力的概念、浮力定律、浮力应用等。
7. 稳恒电流:电流的概念、电流表的使用、电阻与电流的关系等。
8. 电路的分析:串联与并联、电路的等效电阻、电功率与耗散功率、电阻与导体的区别等。
9. 磁场与电流:磁感应强度、电磁感应、电动势、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原理等。
10. 声音的传播与听觉:声音的产生、传播、频率、波长、声音的反射与回声、声音的音调和音色等。
11. 光的传播与成像: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定律、凸透镜和凹透镜成像、眼睛的构造和视觉等。
12. 温度与热学:温度的测量、热量的传递、物体的热膨胀等。
13. 热与功、功与能:热力学第一定律、功与热的关系、能的转化与守恒等。
14. 物质的三态与物态变化:固体、液体、气体的特性、物态变化的热学过程、气体的体积与温度的关系等。
15. 环保与绿色能源:能源与环境、绿色能源的开发利用等。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总复习知识点

物理是自然科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总复习的知识点:一、运动的描述1.位移和路径:-间接测量位移-路程、位移和位移与路径之间的关系-向量和标量的区别2.速度和速率:-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速度单位的换算-标准单位制和国际单位制速度单位的换算-平均速度和速率之间的关系-加速度的概念3.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的特征、图象和运动方程-平抛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的基本规律4.变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图象和运动方程-合速度和合加速度的概念-初速度和末速度之差与加速度之积的关系-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和应用-自由落体运动和竖直上抛运动的规律二、力的作用与性质1.力的概念:-形式力和非形式力-力的计量单位和测力仪器-冲量和现象力的关系2.力的相互作用:-力的三要素-物体受力的特殊形式-平衡力和不平衡力3.物体的力学性质:-质量和重力-法向压力和应力-物体的承受压力与其形状的关系-长度、面积和体积的改变与物理量之间的关系4.弹簧力和摩擦力:-弹簧力的概念和特点-弹簧伸长量与受力的关系-摩擦力的概念和特点-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的判据和大小关系-摩擦力和力的大小、方向的关系三、机械能与动能转化1.功和功率:-功的概念和分类-功与力、位移、角度和能量的关系-水功率和电功率的单位2.机械能:-机械能的概念和类型-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计算-机械能守恒定律和利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题3.动能转化:-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化-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对动能的转化-动能定理和动能的大小、方向的关系-质点和质点系的机械能守恒四、波的类型与特征1.波的类型:-机械波和电磁波-纵波和横波2.波的传播:-波的传播介质和媒质-波的传播速度和频率、波长的关系-波的传播方向和能量3.波的特征:-波的波长和周期-波的频率和振动数-波的幅度和等级-声波和光波的区别五、电和电路1.电的产生和传输:-静电的产生和性质-电流的产生和运动方向-电流强度和电荷量的关系-电流的测量方法和计量单位2.电路的概念:-电源、导体和电阻器-闭合电路和开放电路-并联电路和串联电路3.欧姆定律:-电压、电流强度和电阻的关系-电阻的计算公式和单位-电功率和耗电量的计算4.电路连接方式:-单独电阻器和连接电阻器的电流强度和电压的关系-电路中节点的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串-并联组合电路电流的运算和电压的运算以上是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的总复习知识点,掌握了这些知识,能够更好地理解、学习和应用物理的基本原理和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各章节知识点总结

第十三章内能本章知识结构图:一、分子热运动1.分子热运动:(1)物质的构成:常见的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
无论大小,无论是否是生命体,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
(2)扩散: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比如墨水在水中扩散等等。
a.扩散的物理意义: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表明分子之间存在间隙。
b.扩散的特点:无论固体、液体,还是气体,都可以发生扩散。
发生扩散时每一个分子都是无规则运动的。
(3)分子的热运动a.定义: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
无论物体处于什么状态、是什么形状、温度是高还是低都是如此。
因此,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
b.影响因素: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物体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2.分子间的作用力:(1)分子间同时存在着引力和斥力,它们是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增大,但是斥力变化要比引力变化快得多。
分子间作用力的特点如图:(2)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二、内能1.内能:(1)定义: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
分子动能:分子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其大小决定于温度高低。
分子势能:分子由于存在相互作用力而具有的能,其大小决定于分子间距。
单位是焦耳(J)。
(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无论物体处于什么状态、是什么形状、温度是高还是低都是如此。
因此,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
(3)同一物体的内能的大小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具有的内能就越多。
但不同物体的内能则不仅以温度的高低为依据来比较。
(4)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分子的个数、分子的质量、热运动的剧烈程度(温度高低)、分子间相对位置。
2.物体内能的改变:(1)改变内能的方法:做功和热传递做功:两种不同形式的能量通过做功实现转化。
热传递:内能在不同物体间的转移。
(2)热量:a.定义: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做热量。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知识点整理提纲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知识点汇总第一节分子热运动1、扩散现象:定义: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扩散现象说明:①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②分子之间有间隙。
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只是扩散的快慢不同,气体间扩散速度最快,固体间扩散速度最慢。
汽化、升华等物态变化过程也属于扩散现象。
扩散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扩散越快。
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2、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①当分子间距离等于r0(r0=10-10m)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相等,合力为0,对外不显力;②当分子间距离减小,小于r0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都增大,但斥力增大得更快,斥力大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斥力;③当分子间距离增大,大于r0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都减小,但斥力减小得更快,引力大于斥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引力;④当分子间距离继续增大,分子间作用力继续减小,当分子间距离大于10 r0时,分子间作用力就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了。
第二节内能1、内能:定义: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内能。
内能的单位为焦耳(J)。
内能具有不可测量性。
2、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①温度:在物体的质量、材料、状态相同时,物体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大,温度降低,内能减小;反之,物体的内能增大,温度却不一定升高(例如晶体在熔化的过程中要不断吸热,内能增大,而温度却保持不变),内能减小,温度也不一定降低(例如晶体在凝固的过程中要不断放热,内能减小,而温度却保持不变)。
②质量:在物体的温度、材料、状态相同时,物体的质量越大,物体的内能越大。
③材料:在温度、质量和状态相同时,物体的材料不同,物体的内能可能不同。
④存在状态:在物体的温度、材料质量相同时,物体存在的状态不同时,物体的内能也可能不同。
物理九年级人教版知识点

物理九年级人教版知识点物理是一门研究物质规律和能量变换的学科,是自然科学的一部分。
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物理知识点涵盖了很多内容。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物理九年级人教版的知识点。
一、运动的描述1. 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静止、匀速直线运动和加速直线运动。
2. 速度和加速度: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走过的路程,加速度是速度的变化率。
3. 速度与位移的关系:速度是位移随时间的导数。
二、力与压力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导致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
2. 应力与应变:在物体受力作用下,物体会发生形变,这种形变产生的内力称为应力,物体单位面积上的应力称为压强。
3. 压强与液压传递:液体在容器中的压力是均匀的,并且按照大小和形状相同的容器底面积的比例分布。
三、光的反射与折射1. 光的传播方式:光的传播可以按直线传播、反射和折射来描述。
2. 光的反射定律: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这三者在同一平面上,入射角和反射角相等。
3. 光的折射定律:光在从一种介质向另一种介质传播时,入射角、折射角和两种介质的折射率之间满足一定的关系。
四、声音的传播1. 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是声音的传播方式。
2. 声音的传播速度:在同一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性质相关。
3. 声音的特性:音调、音量和音色是声音的基本特性。
五、电路与电能1. 电流的概念:为了让电荷在导体中流动,需要在电路中建立电压差。
2. 电阻与电路连接:电阻是导体阻碍电流流动的物理量,根据欧姆定律,电流与电压和电阻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3. 电能的转化:电能可以通过电器设备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例如热能、光能等。
以上就是物理九年级人教版的知识点简介。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帮助九年级的同学们更好地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知识,从而在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物理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希望同学们能够积极参与实验,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祝愿大家学业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三单元内能第1节分子热运动一、物质的构成:1、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组成。
2、分子大小:10-10m(零点几纳米,非常小)3、分子间是有间隙的。
二、分子热运动:1、扩散: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2、扩散现象说明:①分子是做无规则运动的;②分子间是有间隔的。
3、扩散的快慢:①物质的种类,气体最快,固体最慢;②温度,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注意:灰尘、炊烟、雾霾、布朗运动等都是微小颗粒(物体)运动,不是分子的运动。
三、固、液、气三态物质宏观和微观的特性四、分子间的作用力1、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
2、大小变化:间距变小时,引力变大,斥力变的更大,对外表现为有斥力,反之亦然。
第2节内能一、内能(J)1、定义: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2、强调:任何物体在任何温度下都具有内能;3、内能大小:质量和温度有关。
①质量相同,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②温度相同,质量越大,内能越大。
4、特例:内能改变,温度不一定升降。
晶体熔化,凝固等时,内能改变而温度不变。
二、物体内能的改变1、利用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①热传递(1)定义:温度不同的物体在相互接触时,低温物体温度升高,高温物体温度降低的过程,直至温度相同。
(温差)(2)热传递是把能量由温度高的物体传递给温度低的物体。
(不是由内能多的传递给内能少的)②热量(1)定义: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用“Q”表示,单位为“J”(2)温度、热量、内能的理解:低温物体吸收热量,内能一定增加,温度一般升高;高温物体放出热量,内能一定减小,温度一般降低;特殊情况:如晶体熔化和凝固;液体沸腾时,吸收或放出热量时,温度保持不变。
③热传递的本质是能量的转移。
2、利用做功改变内能(1)事例:(1)结论:①做功改变内能的本质是能量间的转化;②物体对外界做功,物体内能减小,内能转化其它形式的能(通常是内能转化机械能)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加,其它形式的能转化成内能(通常是机械能转化内能)。
第3节比热容一、现象:水较其它物质,升温慢;降温也慢。
二、吸热能力1、比较物质的吸热能力①方案一:利用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加热相同时间(吸收相同的热量),比较它们升高的温度。
温度变化小的吸热能力强。
②方案二:用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加热时间的长短,加热时间长的吸热能力强。
2、实验结论:①结论一:质量相同的水和煤油加热相同时间即吸热相同,水的温度变化量小,则水的吸热能力强。
②结论二:质量相同的水和煤油升高相同的温度,水的加热时间需更长,说明水吸收的热量多,则水的吸热能力强。
三、比热容1、目的:表示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2、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升高1℃(降低1℃)吸收(放出)的热量。
3、单位:J/(Kg.℃),读:焦每千克摄氏度。
4、水的比热容最大:C水=4.2×103J/(Kg.℃)1千克的水升高1℃需要吸收4.2×103J的热量。
水升温慢,升高相同温度需吸收更多热量降温也慢,降低相同温度会放出更多热量5、比热容是物质的属性: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一般不同,跟物质的质量、升高的温度及是否吸热无关,但跟物质的状态有,比如水和冰是同种物质,而比热容是不同的。
6、吸放热公式:7、热平衡方程:Q吸= Q放c1m1(t1-t)= c2m2(t2-t)解:设混合后的温度为 tQ放 = Q吸cm(t热-t) = cm(t-t冷)4.2×103×0.05×(50-t)=4.2×103×0.1×(t-20)解得:t=30℃第十四单元内能的利用第1节热机一、热机把燃料燃烧时释放的内能转变为机械能的装置。
二、生活的热机--内燃机1、汽油机和柴油机。
2、一个工作循环包括四个冲程:①吸气冲程:曲轴转180。
,活塞自上而下,吸入空气或空气和燃料混和物;Q吸= cm(t1-t0)=cm△ tQ放= cm(t0-t1)=cm△ t例题:有一杯质量为50 g的50 ℃的热水,倒入盛有100g的20 ℃的冷水的大烧杯中,问混合的温度?②压缩冲程:曲轴转180。
,活塞自下而上,活塞对气缸的空气或空气和燃料的混和物做功,内能增加,温度升高,是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③做功冲程:压缩冲程的末端,燃料燃烧,产生高温高压气体,使活塞自上而下,曲轴转180。
,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获得动力;④排气冲程:曲轴转180。
,活塞自下而上,排出尾气。
3、曲轴转动两周/720。
完成四个冲程,只有一个做功冲程。
四、汽油机和柴油机的联系:第2节 热机的效率一、热值: 1、定义: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与其质量之比,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用字母q 表示)。
2、物理意义: 热值在数值上等于1 kg 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
(跟燃料种类有关,跟质量及是否完全燃烧无关) 3、单位:国际单位:焦每千克;符号:J/kg 。
气体燃料的单位:焦每立方米;符号:J/m 3。
煤油、汽油的热值都为:4.6×107 J/kg ,其物理含义:1千克煤油完全燃烧会放出4.6×107J 的热量。
4、计算公式:固体或液体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的 计算公式为Q=mq , 气体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热量的 计算公式为Q=Vq 。
二、热机的效率3、计算热机效率需用的公式:S=vt m=ρv F=Ps Q=mq=Vq W=FS W=Pt P=Fv有总W W η=4.提高热机效率,节约能源,减少污染 提高效率的途径:提高燃料利用率,使燃料充分燃烧;改进热机,减少各种能量损失;利用废气的能量。
word版初中物理第3节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大量事实表明:1、能量既不会凭空消灭,也不会凭空产生;2、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其他物体;3、而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第十五单元电流和电路第1节两种电荷一、摩擦起电1、定义: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2、带电体具有性质:能够吸引轻小物体。
二、两种电荷1.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规定: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2.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逆命题)3.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
单位:库仑,简称:库,符号:C4、用验电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原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三、原子及其结构1.常见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2.原子结构:3、摩擦起电的原因: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②失去电子的物体因为缺少电子而带正电;③得到电子的物体因为有了多余电子而带负电;④同种物质束缚电子本领相同摩擦不起电;⑤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本质是电荷的转移。
4、导体和绝缘体:①导体(1)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2)常见的导体:金属、人体、大地、石墨、食盐水溶液等。
(3)导体导电的原因:金属导体中存在自由电荷:大量自由电子②绝缘体(1)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
(2)常见的绝缘体:橡胶、玻璃、塑料、空气、油、水等。
(3)绝缘体不易导电的原因:电荷束缚在原子、分子之中,不能自由移动,只有很少量自由电子。
第3节电流和电路3节串联和并联一、串、并电路二、生活中的电路:家庭中的电灯、电扇、电冰箱、电视机、电脑,路灯等用电器大多是并联在电路中的。
三、判断串并联电路的方法(摘除法):在多个用电器组成的电路中,把其中一个用电器断路(如去掉该用电器),如果其他用电器不能工作了(如电灯不发光了)则这个电路是串联的。
如果其他用电器仍能工作,则这个电路是并联的。
该方法的依据是串联电路各元件间相互影响,相互干扰。
并联电路各元件相互独立,互不影响。
应用此法判断下面电路:第4节电流的测量3.电流表内阻很小,分析电路时当作导线。
4.典型例题:当中闭合s时,各灯泡工作状态;再闭合s1后,各灯工作状态?第5节串并联电路电流规律典型例题:2、方程/组解题:如图所示电路图,电流表A 1和A 2的偏转角度相同,L 2的电流为0.8 A ,则通过L 1的电流是多少?)L 1、计算解题:如图所示电路图,电流表A 1的示 数为1A ,L 2的电流为0.8 A ,则通过L 1的电流?第十六单元 电压和电阻第1节 电压3、电压表内阻很大,分析电路时当作断路。
3、方程组解题:电流表A 1 A 2 A 3 示数分别为1.2A, 0.8A,0.6A,问:通过L 1,L 2 L 3电压表测谁的电压的判断方法去源法:去掉电源,电压表和哪些电器形成闭合方框就是测谁的电压。
第2节串并联电路中电压规律典型例题:第3节电阻第4节变阻器1、构造:瓷筒、线圈、滑片、金属棒、接线柱。
结构示意图及符号:2、变阻原理: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
3、使用方法:选、串、接、调根据铭牌选择合适的滑动变阻器;串联在电路中;接法:“一上一下”;接入电路前应将电阻调到最大。
4、铭牌:某滑动变阻器标有“50Ω1.5A”字样,50Ω表示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为50Ω或变阻范围为0~50Ω。
1.5A表示滑动变阻器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为1.5A。
5、作用:①通过改变电路中的电阻,逐渐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和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②保护电路。
6、应用:电位器7、优缺点:能够逐渐改变连入电路的电阻,但不能读出连入电路的阻值。
8、两种接法:注意:①滑动变阻器的铭牌,告诉了我们滑片放在两端及中点时,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②分析因变阻器滑片的变化引起的动态电路问题,关键搞清哪段电阻丝连入电路,再分析滑片的滑动导致变阻器的阻值如何变化。
9、典型难题:当滑片向左移动时,各表示数及灯泡亮度变化?第十七章欧姆定律第1节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探究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一、实验装置R二、考查要点1。
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时,要控制电阻不变;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要控制电压不变2。
滑动变阻器的作用: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时,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观察电流随电压的变化;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保持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观察电流随电阻的变化3。
器材选择:通过所给电源电压来估测R两端电压以及通过的电流进行电表量程选择;通过计算来判断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以及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进行滑动变阻器的选择.4。
电路图及实物图的连接:注意电表量程选择以及+”“-”接线柱的连接,滑动变阻器接线柱的连接5。
实验图像6、动态电路:要根据实验要求进行开关的通断以及确定滑动变阻器滑片移动的方向三、实验结论:在电阻一定的情况下,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在电压一定的情况下,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第2节欧姆定律6、对公式R=U/I理解:只是一个计算式,表示导体的电阻在数值上等于导体两端的电压与流过导体的电流的比值,不能单纯理解成正比或反比,因为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因此电阻的大小与电压、电流的大小均无关系,所以“电阻与电压成正比,与电流成反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