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读书无用论”的影响
(完整word)浅谈“读书无用论”

浅谈“读书无用论”多年来有关中国教育的各种争论从来就没有间断过,有关缩短学制、应试教育、高考制度等问题也一直是人们关注和争论的热点。
然而近年来有人抛出的“读书无用论”更是把中国教育推向了舆论的高潮。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读书无用论”呢?首先,这与中国目前落后的教育体制有关,几十年来中国的经济在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稳步提高,思想观念也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然而中国的教育体制一直没变,从小学到高中依然是一堂教,满堂灌,加之繁琐而沉重的课业负担,这就严重挫伤了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将满腔的学习兴趣转变成学习压力,唯分数论在各中小学大为盛行,孩子的全面发展受到了严重限制,在这种偏激的教育模式下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缺失也就不足为奇.特别是在近几年的调查发现中小学生的体质一直在下滑,这不得不引起教育界的反思.还有大学本科依然是全面教育,针对性不强,这就与专业化要求越来越高的企业需求脱节,一方面企业招不到适合的人才,另一方面又有大批的本科毕业生失业,当人们发现读书改变命运的理想与现实存在差距,寒窗苦读十几年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时,这就为“读书无用论"找到了借口.其次,读书已不再是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随着社会逐渐多元化,赚钱的门路多了起来,加上人们手头上的闲钱越来越多,于是就有一些人放弃读书去搞投资,趁着中国发展的黄金几十年,很多人因此发了财,于是一些当时坚持读书而不去搞投资的人发现自己的生活还不如那些不读书而去搞投资的人时,难免会产生抱怨,而那些去搞投资的人也当然会认为不读书照样有出息,于是乎“读书无用论”就这样产生了.读书真的没有用吗?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讲两个故事,一个是我亲眼所见的,有这样一个单亲家庭,家里有两姐弟,学习成绩优异,其父早年因病去世,家里就只剩下一个目不识丁的母亲赚钱维持生计,养家糊口都成问题,更别说供姐弟两读书了,而且当地人都热衷于外出打工,读书的人寥寥无几.说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认为这个母亲不会让这姐弟两读书了,因为她是个文盲,应该不会重视教育吧,可是,恰恰相反,这是一个倔強的母亲,她说就算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们完成学业,她的孩子曾多次表示要辍学外出打工维持家庭生计,都被母亲严厉拒绝了,而她则一个人长年外出打工,虽然上了年纪,可是干活勤快,还是有工厂抢着要,这一干就是十几年,跟她在同一工厂打工的未知情的工友们都说,这女人太能吃苦了,生活极度节俭,干活又十分勤快,这十几年是怎么熬过来的也许只有她自己知道,直到前些年孩子们大学毕业。
读书无用论思想影响着孩子的学习兴趣

读书无用论思想影响着孩子的学习兴趣
在农村好多家长谈论读书无用,尤其近些年有些大学生毕业即失业,远不如初高中毕业生挣钱来得实在,家长的这种想法愈演愈烈以致影响到孩子
有些做买卖的父母们,靠自己打拼,小有所成,对孩子的学业并不报太大希望,以他们的经验,金钱是衡量一个人价值的标准,,社会经验和阅历更重要,所以很多孩子受父母的影响,认为父母知识不多,挣钱也不少,中学生就有自己挣钱养活自己的想法。
有些孩子感到来自父母的压力过大,无法满足家长的期望以至于厌学,甚至逃学
有些孩子感到父母对子自己不够关心,这些家长只顾忙于自己的事业,,
教师必须透彻了解隐藏在学生厌学背后的各种因素,然后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实现教学目标。
浅析现代中学生的读书无用论

浅析现代中学生的“读书无用论”近来不时地听到人们议论读书的价值,主要存在两种相对立的观点:一是读书可以提高人的修养;另一种自然就是读书无用了。
十年的寒窗苦读,十年的教书生涯。
80后的我一直以为读书就是至纯至美的事,读书能入乎其内,能出乎其外;读书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人生的超脱;读书能学会做人,能学会处世,能令我思想致远;读书能明辨是非,能修心养性,能感受生活的美好……所以我热爱读书,也热爱教书育人这份高尚的职业。
日前,和学生在网上聊天。
为了了解学生近期的心理动向,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我特别化名与学生交谈,一个很优秀的女生跟我说:现在上课很无聊,找不到方向,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老师每天都讲大道理,但是她总是将信将疑!虽然她很乖,学习成绩很优秀,但是对未来却很迷茫。
学生说如果可以的话,她宁愿选择另一种生活方式……听了她的话,我一时语塞,我不知道怎么回答。
如果我告诉她我对读书的感悟,我觉得很抽象,怕她理解不了,毕竟她还是一个八年级学生。
同时我也深感不安,到底是什么样的环境给了我的学生这么消极的人生态度?一个涉世未深的女孩,为什么有这么现实,消极的看法呢?据了解,学生身边的现实是这样的:某某人读书时是差生,但是他叔叔是当官的,所以他现在也当官了;某某目不识丁,但是现在混成百万富翁了;某某初中没毕业,但是现在靠旁门左道发达了,建了这个小镇最高最漂亮的楼房,出入高级轿车代步……邻居的哥哥三年前考上了一本,当时还摆了10桌升学酒呢,现在毕业两年了,经历了艰难的择业,现在在广东觅到一份质检员的工作,工作很辛苦才领了1500元的月薪。
这些现实是造成我的学生不安定读书的因素之一,难道现在的知识真的那么贬值吗?这么一来,谁喊一声:“读书无用”,很容易形成强烈的共鸣。
对于读书无用论,我曾经几度徘徊,几度矛盾……最终我不否认有些人不读书也能靠自己的能力和机遇混得很好,但是人生那么漫长,我们又怎能侥幸的靠运气和偶然成就自己的目标呢?而教育是给我们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创造自己的一种必行的方式和渠道!时值当下社会中受过教育的人,差不多都是从应试教育走出来的,潜意识中对如此教育有一种集体性的排斥心理,读书的价值能如此被外在功利价所影响,“读书无用论”能轻易被挑起,值得我们深思!作为一名中学教师,一方面我要求我的学生用功读书,我用自己的经验告诉学生学习的优点和好处。
新“读书无用论”的根源及其消除

新“读书无用论”的根源及其消除【摘要】“读书”是否有用,自古就有争议。
新“读书无用论”,之所以“新”,在于人们的教育期望与残酷现实的差距,主要靠社会学习在贫困群体中传播。
教育“投入”与“产出”失衡,教育负载的社会流动功能弱化,“读书”只为求名利的教育价值观,农村教育的“自卑”等因素,使人们的教育期望在残酷现实跟前挫败。
【关键词】新读书无用论;教育公平;农村教育一、新“读书无用论”的表现及危害1.表现: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读书无用”的社会思潮共出现过三次。
第一次发生在“文革”时期,第二次是在20世纪80、90年代,由于市场经济的大潮,“知识贬值”而形成的。
第三次,也就是本世纪初滋生的新“读书无用论”。
它主要漫延于贫困地区,已成一种较普遍的群体心理弊病。
中学生辍学率反弹、高考弃考、大学生辍学等现象背后是“读书无用”的思潮。
新“读书无用论”之所以“新”,其源是人们对教育的期望和残酷现实间的巨大鸿沟。
“读书”为名利,这是贫困人口的普遍心理。
有人认为读完初中上不了高中,是读书无用;有人认为,读了高中考不上大学,是读书无用;有人认为,读了大学不能就业,工作不理想,挣不了大钱。
总之,“读书”倘若不能改变“身份”,在贫困者眼里,它不但无益反尔有害。
2.危害:在(趋势》的作者马克·T.佩恩和金尼·扎莱纳看来,只要有1%的人口在价值观或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等方面相同或相似,就可以当成形成小趋势的群体看,他们会对各种政治运动和媒体产生影响。
“在今天的大众社会,只要让1%的人真心做出与主流人群相反的选择,就足以形成一次能够改变世界的运动。
”[1]更何况新“读书无用论”已是较普遍的群体心理现象。
仅是2009年的高考弃考事件,占了834万应届毕业生人数1/10还多的弃考生,就足以使教育界产生巨大震动。
二、新“读书无用论”根源分析今日,城市里孩子远渡重洋去感受“后现代”氛围时,农村孩子却不再做大学梦,而是退守到“前现代”的困境中。
浅析新“读书无用论”

浅析新“读书无用论”作者:石畅来源:《科教导刊》2013年第28期摘要新“读书无用论”是一种认为接受高等教育对受教育者个人以后实现各种目的没有太大帮助而感到高等教育无用的观点和看法。
它的出现主要有经济、观念、教育等方面的原因,应对新“读书无用论”也应当从这三个方面进行。
关键词新读书无用论教育无用阶层流动文化资本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1 新“读书无用论”及其影响1.1 何谓新“读书无用论”“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读书无用’的社会思潮共出现过三次。
”①第一次和第二次分别发生在“文革”时期和20 世纪80、90 年代,第三次则是本世纪初开始出现的新“读书无用论”。
“新‘读书无用论’是一种认为接受高等教育对受教育者个人以后经济收入没有太多贡献,不能帮助受教育者个人改善生活,不能实现个人向上一级阶层流动的目的而感到高等教育无用的论调和看法。
”②新“读书无用论”者大多是农民阶层和城市低收入阶层,发出新“读书无用论”呼声的也主要来自农村。
在教育产业化、高校大规模扩招以后,读书无用论在农村成为普遍的看法。
在现实中,新“读书无用论”表现为中学生辍学率反弹、高考弃考、大学生辍学,据《武汉晨报》报道,2011 年湖北省高考弃考率达到近7% 左右;即使是武汉大学在2010年也有63人放弃入学。
1.2 新“读书无用论”的影响首先,新“读书无用论”的直接影响是导致农村初中生、高中生的辍学率和弃考率的升高。
在新“读书无用论”的刺激下,很多农村学生看不到上学的美好前景,在悲观和失望中外出打工。
其次,新“读书无用论”导致农村文化生活荒漠化和农村知识分子边缘化。
在农村,鲜有农民读书看报,农民的消遣和娱乐方式单一,民间文化出现了衰落迹象。
而且考上大学使得不少本来经济状况一般的家庭很快陷入贫困,更可怕的是大学生毕业后收入低于农民工和其他没有受过高等教育者给家庭带来的“名誉损失”,因为这会遭到不少村民的冷嘲热讽和风凉话。
再次,深层的影响是农民的这种短视行为更加不利于农民子弟的向上阶层流动,阶层进一步固化。
浅谈“新读书无用论”的影响

浅谈“新读书无用论”的影响【摘要】不把升学作为成才的唯一选择,在某种程度上,恰恰是社会进步的反映一虽然这种选择,可能是由教育成本过高,教育回报太低所逼的。
社会舆论认为不升学就是读书无用,这其实是由于长期的升学教育模式,以及这种模式下形成的教育观念,成才观念所致,在升学教育模式中,读书的目的就是升学,顺利升学达到目的是成功者,反之则是失败者。
应对这一模式,不把升学作为追求,读书就是无用的,如果升学失去价值,读书也就失去价值。
【关键词】读书掇学无用就业我是西部贪困地区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
一直以来,受着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对学生们进行的都是正面的教育。
今天来谈这个话题,应该说是一种悲哀。
但近些年来,很多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厌学情绪严重,就拿我们学校来说,2006年高一招了630名学生,到高二时就只有512名,将近有100多名学生掇学,2007年的高一新生才过了一个学期,就有87名学生掇学,掇学率比较高,有调查显示,农村中学的学生平均掇学率超过40%。
每到老师们苦口婆心地跟他们谈读书的重要性时,总会有学生说,我不想读书了,将来去打工,工资可能比你挣得多,不一定要靠上大学才能跳出农门,过上好日子,也就是说现在很多学生不把升学作为成才的唯一选择。
因为在封建社会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说法,现在不能再这样去考虑问题了,21世纪,我国既需要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他仍然需要发展各种劳动密集型产业,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求是多样化的,这是我国的国情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一切工作只有分工的不同,没有等级贵贱之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众所周知,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尽管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但由于农村人口多,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平均很低,这种状况阻碍了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为此,国家出台了很多政策,来提高人民的科学素质。
比如:经过十年动乱之后,1977年重新恢复了高考,570万考生走进了考场,当时年龄最大的三十多岁,最年轻的只有十六岁,从此以后,全国上下掀起了读书的热潮,一时间,读书成了中国父母最舍得投资的领域之一,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为此,很多的农家子弟,为了这个目的拼命地学习,跨入高校的大门,家庭也因此负债累累,但他们都认为这是改变命运过程中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论新“读书无用论”

论新“读书无用论”高一(5)班林川新读书无用论盛行于近几年,“新”字主要是为了区别建国后前两次流行的“读书无用论”。
在谈新“读书无用论”的时候,我要先讲一下前两次“读书无用论”。
第一次出现在文革后期,那些年“我是中国人,何必学外语,不学ABC,照样干革命”,成为广大青年的口头禅,学校停课,学生停学,知识分子是“臭老九”,成为批斗的对象。
在这样一种社会氛围里,知识成了一种罪恶,知识本身似乎的确无用,因为没有使用的地方。
但这种“读书无用论”是一种至上而下所引发的思潮。
其实在广大的老百姓心中,知识依然是神圣的,不然在1977年恢复高考时,怎会有1160万人涌进考场?第二次的“读书无用论”出现在改革开放初期的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最典型的口头禅就是“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由于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许多没有读过多少书的,首先进入了个体户的行列,进而也成为大众羡慕的先富起来的人,由于体制等原因,教授、医生、教师、公务员、工程师等等,依然在单位拿着难得涨一下的固定工资。
于是就泛起了“读书无用论”,但这一次看起来依然是“知识无用”。
但是,“知识无用”肯定是不对的,读书至少可以充实一部分(只是一部分)人的心灵,需知有人对精神享受的追求大于物质享受,这个道理许多人都明白。
因此它也没有对社会造成极大的影响。
然而这一次,新“读书无用论”是首先从农村出现的,然后蔓延至全社会。
为什么首先从农村出现?因为现在,过去靠高考改变命运的农村青年面临无能为力的三大难题:一是高考的公平性已经不如以前;二是高昂的学费让贫困的家庭感到大山一样的沉重;三是花费巨额费用大学毕业后却不能找到工作。
在三大难题面前,虽然也明白考大学还是改变自己命运的唯一最佳机会,但即使自己不愿放弃,整年劳作于田间,收入微薄,没有任何社会福利和保障的父母也要逼其放弃,在这种无奈之下,这些贫困的农村家庭就只有在改变命运的机会面前选择投降。
对读书无用论的看法

对读书无用论的看法
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读书的价值,认为读书无用。
他们认为,读书并不能给人们带来实际的收益,只是浪费时间和金钱。
然而,我认为读书是有用的,甚至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读书可以增加知识和见识。
通过读书,我们可以了解到历史、文化、科学、哲学等各种各样的知识,拓宽我们的视野和思维。
有了这些知识和见识,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世界,认识生命的意义。
其次,读书可以提高个人素质和竞争力。
在现代社会,拥有一定的知识和文化素养是很重要的,这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竞争力,也可以增加我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读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更好地认识自己,从而提高我们的综合素质。
最后,读书可以带给我们快乐和幸福。
读书不仅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和思维,还可以带给我们美好的情感和体验。
读一本好书,可以让我们感受到文字的魅力,让我们沉浸在细腻的情感世界中,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和丰富。
综上所述,读书是有用的。
它可以增加知识和见识,提高个人素质和竞争力,还可以带给我们快乐和幸福。
当然,读书也需要有目的性,不能仅仅为了读书而读书,而是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从中获得真正的收益。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新读书无用论”的影响
【摘要】不把升学作为成才的唯一选择,在某种程度上,恰恰是社会进步的反映一虽然这种选择,可能是由教育成本过高,教育回报太低所逼的。
社会舆论认为不升学就是读书无用,这其实是由于长期的升学教育模式,以及这种模式下形成的教育观念,成才观念所致,在升学教育模式中,读书的目的就是升学,顺利升学达到目的是成功者,反之则是失败者。
应对这一模式,不把升学作为追求,读书就是无用的,如果升学失去价值,读书也就失去价值。
【关键词】读书掇学无用就业
我是西部贪困地区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
一直以来,受着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对学生们进行的都是正面的教育。
今天来谈这个话题,应该说是一种悲哀。
但近些年来,很多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厌学情绪严重,就拿我们学校来说,2006年高一招了630名学生,到高二时就只有512名,将近有100多名学生掇学,2007年的高一新生才过了一个学期,就有87名学生掇学,掇学率比较高,有调查显示,农村中学的学生平均掇学率超过40%。
每到老师们苦口婆心地跟他们谈读书的重要性时,总会有学生说,我不想读书了,将来去打工,工资可能比你挣得多,不一定要靠上大学才能跳出农门,过上好日子,也就是说现在很多学生不把升学作为成才的唯一选择。
因为在封建社会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说法,现在不能再这样去考虑问题了,21世纪,我国既需要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他仍然需要发展各种劳动密集型产业,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求是多样化的,这是我国的国情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一切工作只有分工的不同,没有等级贵贱之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众所周知,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尽管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但由于农村人口多,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平均很低,这种状况阻碍了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为此,国家出台了很多政策,来提高人民的科学素质。
比如:经过十年动乱之后,1977年重新恢复了高考,570万考生走进了考场,当时年龄最大的三十多岁,最年轻的只有十六岁,从此以后,全国上下掀起了读书的热潮,一时间,读书成了中国父母最舍得投资的领域之一,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为此,很多的农家子弟,为了这个目的拼命地学习,跨入高校的大门,家庭也因此负债累累,但他们都认为这是改变命运过程中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也就是说很多穷人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读书。
民间也一直有《锄瘦栽松柏,家贪子读书》的说法,读书也的确曾经一直是高回报(物质、地位、声望、荣誉等)率的投资领域之一。
近年来,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农村贪困家庭孩子上学有了更多的保障。
从2007年开始,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将全部免收学杂费,有近1·5亿农村中小学生受益。
自2009年春季学期开学起,取消寄宿制学生住宿费。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在一些农村地区(特别是西部越贫困地区)目前仍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掇学现象。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比较复杂;其中之一就是“读书无用论”沉渣泛起。
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学费用与打工收入的比较等,都使得一些
家长、学生产生错误认识。
一、大学生就业难起薪低。
这是”读书无用论“兹生兴起的一个最重要而且最基本的原因。
随着1999年高校扩招,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加,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413万人,比2005年增加了75万人,增幅达22%,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
在扩招之前,中国的大学教育是精英教育,大学生被称为社会精英,时代精英,而从1999年大学开始扩招至今,中国大学教育已完成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完全转变。
九年前的扩大招并非简单解决高等教育的普及化问题。
从某种角度而言,1999大学扩招迅速减小适龄青年涌向就业市场的压力,转而其暂存校园,推迟了共就业的时间,但师资并未同步增长,许多高校又以经济收入为主要目的,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素质堪忧,加之教育体制和教育模式的陈旧,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不能适应现实的社会,造成就业难。
高昂的学费,农村一年的经济收入都很难供养一个大学生,而中国的教育收费位居世界前列,高等教育尤其如此,大学四年最少也要用四至五万,这就让广大学子尤其是农村子弟因为学费高而读不起书,要通过助学贷款等方式来完成学业,很多家庭因此读书致贪,读书返贪。
以致于有些农民把送孩子大学看成是“就像一场赌博”。
目前中国社会科学发布的《2005年中国教育发展报告》显示。
2005年应届大学生毕业生真正签约者只有33.7%,正是因为就业难,农民重金投资教育却“血本无归”以致“恼羞成怒”,抱怨起读书无用。
且起薪低,一项网络调查显示,在已签约的应届毕业生中,47.1%的人月薪在1500元以下,读书已不能带来经济直接的、明显的实惠,对于2008年应届生的形势更为严峻,2007年由于通货膨胀,他们的起薪水平未增反降,中华英才网4月5日发布对京、沪、深、穗4城的大学应届毕业生薪酬都有所下降,平均下降幅度达1000元,而一个资深有4、5年的初中或高中毕业的人,工资可能在2000无以上。
现在有一种说法,是应届生还不如退休工人挣得多,原来想毕业就有工资孝敬父母了,可现在发现即使工作了也还要父母来帮助。
二、学生成绩差,父母觉得考大学无望,对孩子失去信心,让他们放任自流,在学校混日子,时间一长,孩子厌学情绪严重,难免辍学。
再一个就是学校造成的,现在的高中教育都是围绕升学而设置的,高考必考科目就学,不考的就免了,所以每一年学校都很看重分数,过分重视升学率,对学生层层筛选,老师层层把关,班是分了再分,名次是排了又排,致使一部分成绩不是太好的学生觉得无望而辍学。
三、读书苦,很多学生认为现在读书是一件又苦又累的事情,在一些学生中还流传有这种读书苦、读书累、读书还要交学费,七千、八千交了也不会,反倒是一种浪费,不如进入大社会,有吃有穿有地位,何苦受这学习罪。
一听到别人吹虚,夸大事实,说什么月薪四、五千,年薪五、六万,就心动了,读书能这么有钱吗?不能,读书反而抠父母老木,苦了父母也累了自己,何苦呢?
四、家长致富心切,我们农村,家庭困难者居多,一个村如果有人在外打工,每月能寄千儿八百元,或者一年回来将一张存几千元甚至上万元的存折交给父母,然后,家里的东西一样样地添置,日子越过越红火,我们这里很多的农村家庭都是靠子女在外打工赚钱来盖房子,挺让人眼红,同时初中毕业,我要“面朝
黄土背朝天”挣钱供你读高中、大学,而别人家是子女挣钱来给父母用,这是何苦呢?不如读到初中毕业,就外出打工,早下学早赚钱啊!
以上是引起“读书无用”的四个方面的原因,而实际上。
“读书无用”仅仅是一种局部现象,在“知识经济”日益成为主流的今天,对于知识的尊重和人才的需求,才是社会发展的方向和必然。
在现代社会,社会成员的受教育程度与其收入水平,社会地位总体来讲是呈高度相关系的,要想有效地纠正“读书无用”的价值理念:就要切实为大学生解决问题,降低大学收费标准,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有关方面己局部认识到了问题的严峻性。
如中组部牵头决定在未来五年内组织10万大学生村官下乡,就是试图解块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措施,虽然一年两万大学生村官相比于每年新增上百万大学毕业生就业需求而言是杯水车薪,但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国家对这些问题的重视。
读书对我们而言是也非常有用的。
首先他是每个人汲取精神营养,完善自我的必经之路。
世界是一木大书,只有通过学习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社会把握·人生,造就丰富的精神世界,从而高质量地度过我们的一生,其次,从一个人的长远发展来说,读书也是非常必要的。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社会对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己经升级换代,将来即使从农村外出打工,也必须具备相当的知识水平。
好好读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