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痛(腰椎滑脱症)中医诊疗方案

合集下载

(完整版)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完整版)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方案一、病名中医诊断:第一诊断腰痛病(TCD编码:BGSOOO)。

西医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ICDTO编码:M51.202)。

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诊断标准参照201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多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寒湿史。

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多有慢性腰痛史。

(2)、常发于青壮年。

(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4)、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踺反射减弱或消失,拇指背伸力可减弱。

(6)、CT或MRl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或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变浅,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应边缘有骨赘增生。

(二)、证候诊断1、血瘀证:近期腰部有外伤史,腰腿痛剧烈,痛有定处,刺痛,腰部僵硬,俯仰活动艰难,痛处拒按,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沉涩或脉弦。

2、寒湿证:腰腿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痛有定处,虽静卧亦不减或反而加重,日轻夜重,遇寒痛增,得热则减,舌质胖淡,苔白腻,脉弦紧、弦缓或沉紧。

3、湿热证:腰腿痛,痛处伴有热感,或见肢节红肿,口渴不欲饮,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4、肝肾亏虚证:腰腿痛缠绵日久,反复发作,乏力、不耐劳,劳则加重,卧则减轻;包括肝肾阴虚及肝肾阳虚证。

阴虚证症见:心烦失眠,口苦咽干,舌红少津,脉弦细丽数。

阳虚证症见:四肢不温,形寒畏冷,筋脉拘挛,舌质淡胖,脉沉细无力等症。

三、治疗方法(一)中医辩证论治1、血瘀证治法:行气活血,祛瘀止痛。

方药身痛逐瘀汤加减。

组成秦艽3g川芎6g桃仁9g红花9g 甘草6g羌活3g没药6g当归9g香附3g牛膝9g地龙6g五灵脂6g(炒)水煎至400ml,早晚分次服。

2、寒湿证治法:温经散寒,祛湿通络。

035.腰痛(腰椎滑脱症)中医临床路径及中医诊疗方案

035.腰痛(腰椎滑脱症)中医临床路径及中医诊疗方案

腰痛(腰椎滑脱症)中医临床路径(2018版)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腰椎滑脱症的住院患者。

一、腰痛(腰椎滑脱症)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腰痛(TCD编码:BNS150)。

西医诊断:腰椎滑脱症(ICD-10编码:M43.162)(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2012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整脊常见病诊疗指南》。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9年中华医学会发布的《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

2.诊断分型采用2012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整脊常见病诊疗指南》分型标准。

(1)前滑脱型(2)后滑脱型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腰痛(腰椎滑脱症)临床常见证候:风湿痹阻证寒湿痹阻证气滞血瘀证湿热痹阻证肾阳虚衰证肝肾阴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腰痛(腰椎滑脱症)诊疗方案(2018年版)”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腰痛(腰椎滑脱症)。

2. 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腰痛(腰椎滑脱症)的患者。

2.有以下情况者不能进入临床路径:有手术指征者(马尾神经受压严重,大小便失禁者)、合并发育性椎管狭窄、治疗部位有严重皮肤损伤或皮肤病、曾经接受腰椎手术治疗和腰椎畸形、腰椎滑脱III°以上、严重腰椎骨质疏松等。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该病主要证候为腰腿痛,根据腰腿疼痛的性质、次症及舌、脉像特点观察其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须检查项目腰椎正侧位、功能位、双斜位和骨盆正位X线片;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肌电图检查。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血脂、风湿免疫、电解质、出凝血时间、血沉、心电图、胸片、肌电图、腰椎CT或MRI等。

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方案2019

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方案2019

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2019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ZY/T001.1-001.9-94)。

中医病名参照《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5657-1995)。

西医病名ICD-10编码为M51.202。

(1)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

(2)常发生于青壮年。

(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4)脊柱侧弯,腰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直腿抬高试验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减弱。

(6)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隙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

CT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特色与优势指南》(罗云坚、孙塑伦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1)腿痛重于腰痛,腿痛是典型的坐骨神经分布区域的疼痛。

(2)按神经分布区域的皮肤感觉麻木。

(3)直腿提高较正常减少50%,兼或有好腿抬高试验阳性,作弓弦试验即腘窝区域指压神经引起的远近两端的放射痛。

(4)出现四种神经体征中的两种征象(肌肉萎缩、肌无力,感觉减退和反射减弱)。

(5)与临床检查一致的影像学检查发现,包括椎管造影,CT或MRI.(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腰腿痛剧烈,活动受限明显,不能站立、行走,肌肉痉挛。

2.缓解期:腰腿疼痛缓解,活动好转,但仍有痹痛,不耐劳。

3.康复期:腰腿病症状基本消失,但有腰腿乏力,不能长时站立、行走。

(三)证候诊断1.血瘀气滞证:近期腰部有外伤史,腰腿痛剧烈,痛有定处,刺痛,腰部僵硬,俯仰活动艰难,痛处拒按,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舌苔薄白,脉弦或沉涩。

2.寒湿痹阻证:腰腿冷痛重着,转侧不利,痛有定处,静卧痛不减,日轻夜重,受寒及阴雨疼痛加重,肢体发凉。

腰痛中医诊疗方案

腰痛中医诊疗方案

腰痛(腰椎滑脱症)中医诊疗方案(2018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2012年发布的《中医整脊常见病诊疗指南》[1]。

(1)常见于中老年人,女性居多。

(2)慢性腰痛,多为痠痛、胀痛或有沉重感,久坐、久站后症状明显,躺下休息后减轻,可有双下肢麻痹,痠痛无力,或大小便障碍。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2009年发布的《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2]。

(1)病史:常见于中老年人,女性居多,长期劳累或腰部有扭伤史(2)症状:腰腿痛、间歇性跛行,可能伴马尾神经症状。

(3)体征:腰部后正中处呈“阶梯”样改变,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或阴性;无下肢缺血的阳性体征。

(4)辅助检查:腰椎X线检查可见腰椎曲度异常,相应节段椎弓峡部退变或断裂,椎体移位、神经受压的表现。

(二)诊断分型[3]根据腰椎X光片表现,结合临床,将腰椎滑脱症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1、前滑脱型:由腰椎椎弓峡部不连续,或退变、断裂,导致小关节不稳,可见腰椎椎曲加大,上位腰椎椎体相对下位腰椎椎体向前方滑动移位。

2、后滑脱型:由于腰椎退行性改变,椎曲变直或反弓,椎弓峡部多无断裂,上位腰椎椎体相对下位腰椎椎体向后方滑动移位。

(三)证候诊断1、风湿痹阻证:腰腿痹痛重着,转侧不利,反复发作,阴雨天加重。

舌质淡红或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迟缓。

2、寒湿痹阻证:腰腿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痛有定处,虽静卧亦不减或反而加重,遇寒痛增,得热则减,小便利,大便溏。

舌质胖淡,苔白腻,脉弦紧或沉紧。

3、气滞血瘀证:腰腿痛剧烈,痛有定处,刺痛,腰部板硬,俯仰艰难,痛处拒按。

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沉涩或迟。

4、湿热痹阻证:腰腿痛,伴有热感或见肢节红肿,口渴不欲饮,烦闷不安,小便短赤,或大便里急后重。

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5、肾阳虚衰证:腰腿痛,缠绵日久,反复发作,腰腿发凉,喜暖怕冷,遇劳加重,少气懒言,面色晄白,小便频数。

舌质淡胖嫩,苔白滑,脉沉细。

腰痛病中医诊疗方案2012版

腰痛病中医诊疗方案2012版

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1.多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

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

2.常发生于青壮年。

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4.脊柱侧弯,腰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减弱。

6.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部生理前凸变浅,病变椎间隙可能变窄,相应边缘有骨赘增生。

CT、MRI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腰腿痛剧烈,活动受限明显,不能站立、行走,肌肉痉挛。

2.缓解期:腰腿疼痛缓解,活动好转,但仍有痹痛,不耐劳。

3.康复期:腰腿病症状基本消失,但有腰腿乏力,不能长时站立、行走。

(三)证候诊断1.血瘀气滞证:近期腰部有外伤史,腰腿痛剧烈,痛有定处,刺痛,腰部僵硬,俯仰活动艰难,痛处拒按,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沉涩或脉弦。

2.寒湿痹阻证:腰腿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痛有定处,虽静卧亦不减或反而加重,日轻夜重,遇寒痛增,得热则减。

舌质胖淡,苔白腻,脉弦紧、弦缓或沉紧。

3.湿热痹阻证:腰筋腿痛,痛处伴有热感,或见肢节红肿,口渴不欲饮,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4.肝肾亏虚:腰腿痛缠绵日久,反复发作,乏力、不耐劳,劳则加重,卧则减轻;包括肝肾阴虚及肝肾阳虚证。

阴虚证症见:心烦失眠,口苦咽干,舌红少津,脉弦细而数。

阳虚证症见:四肢不温,行寒畏冷,筋脉拘挛,舌质淡胖,脉沉细无力等症。

二、治疗方案(一)针灸疗法1.寒湿痹阻证:阿是穴、委中、肾俞、腰阳关、风府2.湿热痹阻证:阿是穴、阴陵泉、三阴交、委中3.血瘀气滞证:阿是穴、夹脊穴、委中、膈俞、血海、次髎4.肝肾亏虚证:肾俞、志室、太溪、委中阳虚:关元、气海阴虚:照海①体针:患者俯卧位或坐位,穴位常规消毒后,用直径0.30 mm、长50 mm不锈钢毫针;阳性点可采用单针刺或傍针刺;急性期用泻法,缓解期和康复期补泻结合,留针30分钟。

最新版腰痛(腰椎滑脱症)中医诊疗方案

最新版腰痛(腰椎滑脱症)中医诊疗方案

最新版腰痛(腰椎滑脱症)中医诊疗方案最新版腰痛(腰椎滑脱症)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2012年发布的《中医整脊常见病诊疗指南》。

(1)常见于中老年人,女性居多。

(2)慢性腰痛,多为痠痛、胀痛或有沉重感,久坐、久站后症状明显,躺下休息后减轻,可有双下肢麻痹,痠痛无力,或大小便障碍。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2009年发布的《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

(1)病史:常见于中老年人,女性居多,长期劳累或腰部有扭伤史(2)症状:腰腿痛、间歇性跛行,可能伴马尾神经症状。

(3)体征:腰部后正中处呈“阶梯”样改变,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或阴性;无下肢缺血的阳性体征。

(4)辅助检查:腰椎X线检查可见腰椎曲度异常,相应节段椎弓峡部退变或断裂,椎体移位、神经受压的表现。

(二)诊断分型根据腰椎X光片表现,结合临床,将腰椎滑脱症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1.前滑脱型:由腰椎椎弓峡部不连续,或退变、断裂,导致小关节不稳,可见腰椎椎曲加大,上位腰椎椎体相对下位腰椎椎体向前方滑动移位。

2.后滑脱型:由于腰椎退行性改变,椎曲变直或反弓,椎弓峡部多无断裂,上位腰椎椎体相对下位腰椎椎体向后方滑动移位。

(三)证候诊断1.风湿痹阻证:腰腿痹痛重着,转侧不利,反复发作,阴雨天加重。

舌质淡红或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迟缓。

2.寒湿痹阻证:腰腿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痛有定处,虽静卧亦不减或反而加重,遇寒痛增,得热则减,小便利,大便溏。

舌质胖淡,苔白腻,脉弦紧或沉紧。

3.气滞血瘀证:腰腿痛剧烈,痛有定处,刺痛,腰部板硬,俯仰艰难,痛处拒按。

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沉涩或迟。

4.湿热痹阻证:腰腿痛,伴有热感或见肢节红肿,口渴不欲饮,烦闷不安,小便短赤,或大便里急后重。

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5.肾阳虚衰证:腰腿痛,缠绵日久,反复发作,腰腿发凉,喜暖怕冷,遇劳加重,少气懒言,面色晄白,小便频数。

腰痛病(退行性腰椎滑脱症)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

腰痛病(退行性腰椎滑脱症)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

腰痛病(退行性腰椎滑脱症)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一、退行性腰椎滑脱症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腰痛病(TCD编码:BNS150)。

西医诊断:退行性腰椎滑脱症(ICD-10:M43.162)。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82年Willis的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诊断标准。

2.分期诊断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腰痛病(退行性腰椎滑脱症)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急性期(2)缓解期(3)康复期3.证候诊断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腰痛病(退行性腰椎滑脱症)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风寒湿阻证(2)血瘀气滞证(3)湿热痹阻证(4)肝肾亏虚证(5)气血亏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腰痛病(退行性腰椎滑脱症)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腰痛病(退行性腰椎滑脱症)。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腰痛病(TCD编码:BNS150)和退行性腰椎滑脱症(ICD-10:M43.162)的患者。

2.本病有手术指征者(神经根压迫严重出现肌肉麻痹无力、疼痛难忍者);合并发育性椎管狭窄、治疗部位有严重皮肤损伤或皮肤病、曾经接受腰椎手术治疗和腰椎畸形、腰椎滑脱Ⅱ°以上、严重腰椎骨质疏松者,不进入本路径。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腰椎正侧位X片、腰椎功能位X片、腰椎双斜位X片;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糖、电解质、出凝血时间、血沉;心电图;胸部透视或拍胸部X线片。

腰痛中医诊疗方案

腰痛中医诊疗方案

腰痛中医诊疗方案引言腰痛是一种常见的病症,不仅会给患者带来不适,还会影响其正常生活和工作。

在中医理论中,腰痛被归类为“腰痹”或“腰痛痹闷”等疾病。

中医认为腰痛的病因主要是肾虚、寒湿、气血不畅等因素引起的。

本文将介绍腰痛的中医诊疗方案,包括辨证施治、经络推拿、中药调理等内容,以帮助患者缓解腰痛问题。

辨证施治中医辨证施治是根据腰痛患者的具体症状、舌诊、脉象等来判断腰痛的病因,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1.肾虚型腰痛:表现为腰酸无力、腰冷、舌质淡白、脉沉细等。

治疗方案应以补肾为主,可以选择中药补肾壮阳,例如枸杞子、菟丝子、淫羊藿等。

2.寒湿型腰痛:表现为腰部冷痛、活动时加重、舌苔白腻、脉沉紧等。

治疗方案应以祛寒湿为主,可以选择中药祛寒湿,如辣椒、姜黄、苍术等。

3.气血不畅型腰痛:表现为腰痛难忍、月经不调、舌质暗淡、脉细弱等。

治疗方案应以活血化瘀为主,可以选择中药活血化瘀,如桃仁、红花、丹参等。

经络推拿经络推拿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对于腰痛患者有很好的效果。

推拿可以促进经络气血流通,缓解腰部的疼痛和僵硬感。

推拿手法主要包括揉、捏、推、拿、点、按等。

在腰痛的治疗中,可以选择以下经络推拿手法:1.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腓骨髁下约四横指。

用拇指按压此穴位,每次按压10-20下,每天进行3次。

2.腰阳关:位于腰椎横突下方凹陷处,用拇指按压此穴位旋转按摩,可以帮助缓解腰痛症状。

3.神阙:位于胸骨中线下缘,用拇指按压此穴位进行按摩,可以促进气血流通,减轻腰痛。

中药调理中药在腰痛的治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中药可以根据腰痛的病因和症状来调配,起到调理身体、缓解腰痛的作用。

常用的中药有枸杞子、菟丝子、淫羊藿等,可以补肾壮阳;辣椒、姜黄、苍术等,可以祛寒湿;桃仁、红花、丹参等,可以活血化瘀。

中药的用法可以选择煎汤、研粉冲服、外敷等方式应用。

根据具体情况,可以选择单味中药或复方中药进行调理。

预防与注意事项除了上述的治疗方案外,腰痛患者还需注意以下预防措施和注意事项:1.保持正确的坐姿和站姿,避免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腰痛(腰椎滑脱症)中医诊疗方案
(2018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2012年发布的《中医整脊常见病诊疗指南》[1]。

(1)常见于中老年人,女性居多。

(2)慢性腰痛,多为痠痛、胀痛或有沉重感,久坐、久站后症状明显,躺下休息后减轻,可有双下肢麻痹,痠痛无力,或大小便障碍。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2009年发布的《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2]。

(1)病史:常见于中老年人,女性居多,长期劳累或腰部有扭伤史
(2)症状:腰腿痛、间歇性跛行,可能伴马尾神经症状。

(3)体征:腰部后正中处呈“阶梯”样改变,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或阴性;无下肢缺血的阳性体征。

(4)辅助检查:腰椎X线检查可见腰椎曲度异常,相应节段椎弓峡部退变或断裂,椎体移位、神经受压的表现。

(二)诊断分型[3]
根据腰椎X光片表现,结合临床,将腰椎滑脱症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1.前滑脱型:由腰椎椎弓峡部不连续,或退变、断裂,导致小关节不稳,可见腰椎椎曲加大,上位腰椎椎体相对下位腰椎椎体向前方滑动移位。

2.后滑脱型:由于腰椎退行性改变,椎曲变直或反弓,椎弓峡部多无断裂,上位腰椎椎体相对下位腰椎椎体向后方滑动移位。

(三)证候诊断
1.风湿痹阻证:腰腿痹痛重着,转侧不利,反复发作,阴雨天加重。

舌质淡红或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迟缓。

2.寒湿痹阻证:腰腿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痛有定处,虽静卧亦不减或反而加重,遇寒痛增,得热则减,小便利,大便溏。

舌质胖淡,苔白腻,脉弦紧或沉紧。

3.气滞血瘀证:腰腿痛剧烈,痛有定处,刺痛,腰部板硬,俯仰艰难,痛处拒按。

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沉涩或迟。

4.湿热痹阻证:腰腿痛,伴有热感或见肢节红肿,口渴不欲饮,烦闷不安,
小便短赤,或大便里急后重。

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5.肾阳虚衰证:腰腿痛,缠绵日久,反复发作,腰腿发凉,喜暖怕冷,遇劳加重,少气懒言,面色晄白,小便频数。

舌质淡胖嫩,苔白滑,脉沉细。

6.肝肾阴虚证:腰腿乏力,酸痛绵绵,不耐劳,劳则加重,卧则减轻,形体消瘦,面色潮红,心烦失眠,手足心热,大便干结。

舌红少津,脉细数。

二、治疗方法
(一)中医整脊治疗
治疗原则:理筋、调曲、练功。

1.理筋疗法
(1)中药热敷疗法或熏蒸法:辨证应用中草药水煎后在腰部行中药热敷疗法或熏蒸法,每次30分钟,每日1次。

(2)针刺法:取肾俞、腰眼、八髎、夹脊等穴,如伴有下肢麻痛者则加环跳、委中、承山、光明等穴。

可配合脉冲治疗仪治疗,每天1次,每次20~30分钟。

(3)推拿法:腰背、下肢用点、揉、推、滚等推拿手法,时间15~20分钟为宜,如属前滑脱型滑脱部位禁用按压法。

推拿手法治疗宜柔和,切忌暴力。

(4)针刀治疗
(5)其他外治疗法:如走罐、拔罐、红外线照射、超声药物透入、电磁疗法、中药离子导入法等。

2.正脊调曲法
(1)正脊骨法
前滑脱型,让患者仰卧,屈膝屈髋,术者一手抱膝一手抱臀部,将患者下肢抱起,膝紧贴胸部做腰部屈曲运动。

本症不宜使用旋转复位法,慎用斜扳法。

(2)牵引调曲法
根据腰椎曲度和腰骶轴交角大小和滑脱类型,辨证牵引调曲,主要运用三维牵引调曲法和四维牵引调曲法。

在运用此法时需要注意患者的自我感觉,行三维牵引调曲法、四维牵引调曲法要注意力线的支点必须正确。

(二)辨证论治
1.风湿痹阻证
治法:祛风除湿,蠲痹止痛。

推荐方药:独活寄生汤(《备急千金要方》)加减。

独活、桑寄生、牛膝、杜仲、熟地、当归、川芎等。

或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2.寒湿痹阻证
治法:温经散寒,祛湿通络。

推荐方药:附子汤(《金匮要略》)加减。

附子、茯苓、人参、白术、白芍等。

或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3.气滞血瘀证
治法:行气活血,通络止痛。

推荐方药:身痛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

秦艽、川芎、桃仁、红花、羌活、没药、五灵脂、香附子、牛膝、地龙、当归等。

或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4.湿热痹阻证
治法:清热祛湿,通络止痛。

推荐方药:清火利湿汤(《中医骨伤证治》)加减。

茵陈、黄柏、薏苡仁、栀子、苍术、防己等。

或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5.肾阳虚衰证
治法:温肾壮阳,通痹止痛。

推荐方药:温肾壮阳方(《中医骨伤证治》)加减。

巴戟天、熟地黄、枸杞子、制附子、补骨脂、仙茅等。

或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6.肝肾阴虚证
治法:滋阴补肾,强筋壮骨。

推荐方药:养阴通络方(《中医骨伤证治》)加减。

南沙参、北沙参、麦冬、五味子、桂枝、生地、丹参、川芎、益母草等。

或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三)西药治疗
患者疼痛严重者,可配合非甾体类消炎药,麻木明显者可配合营养神经类药物。

(四) 练功疗法
练功疗法是巩固疗效的关键。

主要锻炼腹肌、臀大肌,拉伸髂腰肌、竖脊肌,以维持腰椎力线的平衡。

前滑脱型选用“健脊强身十八式”中的第十七式、第十八式之二;后滑脱型选用“健脊强身十八式”中的第十六式。

[4]
(五)弹力腰围支持疗法:治疗后选用型号合适的弹力腰围进行固定,功能锻炼及卧床时取下弹力腰围。

(六)预防与护理调摄要点
1.椎弓峡部退变与腰骶角变小关系密切。

穿高跟鞋的妇女,容易造成腰骶角变小,尤其是经产育后的中年妇女,不宜再穿高跟鞋,以免加重椎弓峡部的应力,造成椎弓峡部退变。

2.临床上滑脱复位后引起复发者,往往是没有坚持练功。

因此,患者自己练功利于本病康复及巩固疗效,练功活动时不能做腰部的过伸和旋转动作,不宜肩挑和扛抬重物。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3]、 [5]
痊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疗效指数>90%;影像学X片提示腰椎椎曲基本恢复,滑脱Ⅲ度者复位到Ⅱ度,Ⅱ度者复位到Ⅰ度,Ⅰ度者复位到正常,侧弯不超过5°。

好转:症状体征减轻;30%<疗效指数≤90%;影像学X片提示椎曲和椎体滑脱有明显改善。

未愈:症状体征和X线无改善者。

疗效指数≤30%。

(二)评价方法
采用JOA(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腰痛疾患疗效评定标准(29分法)。

JOA总评分最高29分,最低0分,分数越低表明功能障碍越明显。

参考文献
[1]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整脊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76
[2]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14
[3]韦以宗.中国整脊学(第二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636-657
[4]潘东华,陈文治,韦春德.韦以宗整脊手法图谱[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74-175
[5]潘东华,韦以宗,王秀光等.整脊调曲复位法治疗腰椎滑脱症121例疗效报告[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5(24):681-683
牵头分会:中华中医药学会整脊分会
牵头人:林远方(深圳市中医院)
主要完成人:
林远方(深圳市中医院)
李伟森(深圳市中医院)
郑晓斌(深圳市中医院)
佘瑞涛(深圳市中医院)
韦以宗(北京昌平区光明骨伤医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