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逻辑关系(课堂PPT)

合集下载

逻辑门(课堂PPT)

逻辑门(课堂PPT)

“异或”门真值表 :
A
B
F AB
0
0
0
0
1
1
1
0
1
1
1
0
.
17
2.2.3 同或门
“异或”运算之后再进行“非”运算,则称为 “同或”运算。实现“同或”逻辑运算的逻辑电 路称为同或门。
同或门的逻辑关系表达式为:
F A e B A B A B A B
同或门的逻辑符号 :
“同或”门真值表 :
.
14
2.2.1 与非门
“与”运算后再进行“非”运算的复合运算称为
“与非”运算,实现“与非”运算的逻辑电路称
为与非门。
F A B
与非门的逻辑关系表达式为:
与非门的逻辑符号 :
“与非”门真A值表 : B
0
0
F AB 1
0
1
1
1
0
1
1
1
0
.
15
2.2.2 或非门
“或”运算后再进行“非”运算的复合运算称为
.
2
在逻辑代数中,最基本的逻辑运算有与、或、非三 种。
最基本的逻辑关系有三种:与逻辑关系、或逻辑关 系、非逻辑关系。
实现基本逻辑运算和常用复合逻辑运算的单元电路 称为逻辑门电路。
.
3
2.1.1 与门
实现“与”运算的电路称为与逻辑门,简称与门 。 逻辑与运算可用开关电路中两个开关相串联的例
.
26
TTL系列速度及功耗的比较:
速度
TTL 系列
最快
第二章 逻辑门
内容提要:
(1)数字电路的基本逻辑单元——门电路,及其
对应的逻辑运算与图形描述符号 。 (2)三态逻辑门和集电极开路输出门 。 (3)TTL集成门的逻辑功能、外特性和性能参数 。 (4)CMOS集成门的逻辑功能、外特性和性能参数。

常用逻辑用语课件PPT

常用逻辑用语课件PPT
解析答案
12345
5.若“x<m”是“(x-1)(x-2)>0”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求m的取值范围. 解 由(x-1)(x-2)>0可得x>2或x<1, 由已知条件,知{x|x<m} {x|x>2或x<1}. ∴m≤1.
解析答案
课堂小结
1.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判断方法: (1)定义法:直接利用定义进行判断. (2)等价法:利用逆否命题的等价性判断,即要证p⇒q,只需证它的逆否 命题綈q⇒綈p即可;同理要证q⇒p,只需证綈p⇒綈q即可. (3)利用集合间的包含关系进行判断. 2.根据充分条件、必要条件求参数的取值范围时,主要根据充分条件、 必要条件与集合间的关系,将问题转化为相应的两个集合之间的包含关系, 然后建立关于参数的不等式(组)进行求解.
答案
思考 (1)数学中的判定定理给出了结论成立的什么条件? 答案 充分条件. (2)性质定理给出了结论成立的什么条件? 答案 必要条件.
答案
返回
题型探究
题型一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 例1 给出下列四组命题: (1)p:两个三角形相似,q:两个三角形全等; 解 ∵两个三角形相似⇏两个三角形全等, 但两个三角形全等⇒两个三角形相似, ∴p是q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2)p:一个四边形是矩形,q: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 解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p⇒q, 而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不一定是矩形,∴q⇏p. ∴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知识梳理
自主学习
知识点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一般地,“若p,则q”为真命题,是指由p通过推理可以得出q.这时,我们 就说,由p可推出q,记作p⇒q,并且说p是q的 充分条件,q是p的 必要条件 . (1)p是q的充分条件与q是p的必要条件表述的是同一个逻辑关系,只是说法 不同.p是q的充分条件只反映了p⇒q,与q能否推出p没有任何关系. (2)注意以下等价的表述形式:①p⇒q;②p是q的充分条件;③q的充分条 件是p;④q是p的必要条件;⑤p的必要条件是q. (3)“若p,则q”为假命题时,记作“p⇏q”,则p不是q的充分条件,q不 是p的必要条件.

《集合》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PPT

《集合》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PPT
方法点睛 x2是集合中的元素,则它既可能是1,也可能是0,或者是x,
需对其进行分类讨论.
课堂篇
探究学习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思维辨析
当堂检测
1.(多选)下列对象能构成集合的是(
)
A.所有的正数 B.等于2的数
C.接近0的数 D.不等于0的偶数
答案:ABD
2.若a是R中的元素,但不是Q中的元素,则a可以是(
合中元素的互异性;
3
2
当 2x2+5x=-3 时,x=- 或 x=-1(舍去),
3
2
3
x=- .
2
7
2
当 x=- 时,集合的三个元素分别为- ,-3,12,满足集合中元素的互
异性,故
课堂篇
探究学习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思维辨析
当堂检测
反思感悟解决此类问题的通法是:根据元素的确定性建立分类讨
论的标准,求得参数的值,然后将参数值代入检验是否满足集合中
(2)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
(3)一般地,我们把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称为空集.空集可以看作
是包含0个元素的集合.
(4)给定两个集合A和B,如果组成它们的元素完全相同,就称这两
个集合相等,记作A=B.
课前篇
自主预习




知识点四、常用数集及其表示
1.思考
我们曾经学习了哪些常见的数集?
提示:我们都学习过自然数集、正整数集、整数集、有理数集、
为聪明是没有明确划分标准的.
课前篇
自主预习




2.填空
(1)集合:把一些能够确定的、不同的对象看成一个整体,就说这

新教材高中数学第一章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集合及其表示方法pptx课件新人教B版必修第一册

新教材高中数学第一章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集合及其表示方法pptx课件新人教B版必修第一册

5.集合的分类:集合可以根据它含有的元素个数分为两类:含有有
限个元素的集合称为有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称为无限集.空 集可以看成包含0个元素的集合,所以空集是有限集.
6.几种常见的数集及其记法:所有非负整数组成的集合,称为自然 数集,记作N;
在自然数集N中,去掉元素0之后的集合,称为正整数集,记作N*或 N+;
所有整数组成的集合称为整数集,记作Z; 所有有理数组成的集合称为有理数集,记作Q; 所有实数组成的集合称为实数集,记作R.
知识点三 集合的表示 1.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_一__一_列__举__出来(相邻元素之间用逗号分 隔),并用大括号“{ }”括起来表示集合的方法叫做___列__举_法__.
2.描述法:一般地,如果属于集合A的任意一个元素x都具有性质 p(x),而不属于集合A的元素都不具有这个性质,则性质p(x)称为集合 A的一个特征性质 .此时,集合A可以用它的特征性质 p(x)表示为 {x|p(x)}.这种表示集合的方法,称为特征性质描述法,简称为描述 法.
12≤x<5}=
− 1 ,5
2
.
(2)注意到集合中的“或”对应区间中的“∪”,则{x|x<1或2<x≤3}=(-∞,
1)∪ 2,3 .
课堂探究•素养提升
题型1 集合的概念[经典例题]
例1 下列对象能构成集合的是( )
①援助武汉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优秀医护人员;
②所有的钝角三角形;
③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图形等; (3)不能出现未被说明的字母.
知识点四 区间及其表示 1.区间的几何表示
定义 {x|a≤x≤b}
名称 闭区间
{x|a<x<b}
开区间

逻辑学(完整)ppt课件

逻辑学(完整)ppt课件

《新工具》 针对亚氏 的演绎逻 辑而提出 归纳和诉 诸自然和 经验。三 表法。
和推理
是计算
的思想
批判了形式
而成为 现代逻 辑的先 驱。
揭示了思维的辩
逻辑,研究 了辩证思维, 构造了辩证 逻辑的体系。
证矛盾。
现代归纳逻辑的发展有两个方向 : “经典”数理统计方向和 由J.M.凯因斯和F.P.拉姆齐开创,流行于50~80年代初期的 贝叶斯运动。20世纪中叶以来,美国的P.J.科恩用模态逻辑 作为处理归纳推理的工具。 科恩指出,支持度可列为不同 的等级,不同等级的支持度, 就是证据给予假设不同等级 的必然性, 一个被证明了的理论就是由较低级的必然性达 到较高级的必然性。
逻辑的研究对象
当 研究思维? 前 主 研究思维的逻辑形式? 流 研究语言? 观 点 研究推理?
思维的逻辑形式
结论:逻辑学 是研究思维的 形式结构及其 规律的科学, 中心任务是研 究推理及其有 效性标准。或 者最简单的: 逻辑学是研究 推理的科学。
逻辑形式:具有不同内容的思维(命题和推理)所共同具有的形式或结构
所有团员都不是青年 所有商品都不是劳动产品
但它们有共同的逻辑形式
所有S不是P
与这些逻辑形式属于同类的还有
有的S是P
有的S不是P
如:有的人是团员
还有另外一类命题
p
有的人不是大学生 q
如果一个物体摩擦, 那么这个物体生热 如果你能办成这件事,那么我从4楼跳下去
按照操作定义,得出它们的逻辑形式是 其中替换内容的字母用了小写的p、q等
要么p要么q要么p要么q要么p要么q要么p要么q这商品品质好而且价格低小张学习好而且品德高尚qq或者p或者q或者p或者q或者p或者q或者p或者q或者老张是导演或者老张是演员他或者吃米饭或者吃面条并非p并非p并非p并非p并非人是由石头变来的并非人人有自知之明推理的逻辑形式推理由命题组成如果用相同的字母替换相同的具体内容就可得到推理的逻辑形式所有团员是青年所以有的青年是团员所有m是p所有s是m所以所有s是p所有s是p所以有的p是s不同类型的命题可组成不同类型的推理如果一个人患肺炎p那么他发烧q小张不发烧非q所以他未患肺炎非p如果p那么q所以非p要么你交钱p要么你交命q你交了钱p所以你不用交命非q要么p要么q所以非q以上均为演绎推理的逻辑形式还有归纳推理形式可参阅教科书p9任何一个逻辑形式都包括

PPT模版—逻辑关系篇

PPT模版—逻辑关系篇

03
如何设计PPT模版的逻辑 关系
确定主题和目标
明确PPT的主题和目标
在开始设计PPT模版之前,需要明确PPT的 主题和目标,以便于后续的逻辑框架构建和 内容选择。
确定受众群体
了解受众群体的需求和特点,以便于选择适 合的模版和布局,以及优化视觉效果。
构建逻辑框架
确定PPT的结构
根据主题和目标,确定PPT的结 构,包括目录、引言、正文、结 论等部分。
详细描述
在PPT模版中,可以使用比较逻辑来对比不同的事物或情况 ,例如使用表格、图表等图形元素来展示数据和信息,使观 众能够更好地比较和评估不同的事物或情况。
分类逻辑
总结词
分类逻辑是根据事物的共同特征或属性 ,将它们分成不同的类别或组别。
VS
详细描述
在PPT模版中,可以使用分类逻辑来组织 内容,例如将不同的产品或服务分成不同 的类别或组别,使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 记忆各个类别或组别的特点。同时,分类 逻辑也可以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整 体结构和发展趋势。
使用图表和图片
使用图表和图片可以直观地展示数据和信息,提高视觉效果。同时需要注意图表和图片 的质量和相关性。
04
PPT模版逻辑关系的实例 分析
商业报告PPT模版
商业报告PPT模版通常用于展示公司 的业绩、财务状况、市场分析等内容, 需要清晰、简洁地呈现信息。
在设计商业报告PPT模版时,应注重 使用图表、表格等可视化元素来呈现 数据和信息,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讲解、案例分析、总结等部分。 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同时,还 需要根据不同的学科和课程需求进行个 性化设计。
05
总结与展望
PPT模版逻辑关系的应用前景
提升演示效果

《交集与并集》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PPT

《交集与并集》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PPT
解:A∩B=(-1,2).
课堂篇
探究学习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探究四
当堂检测
集合运算性质的运用
【例3】 已知集合A={x|x2-3x+2=0},B={x|mx-1=0},若A∪B=A,
则实数m构成的集合为
.
分析:解答此题要注意两点,一是先利用性质 A∪B=A⇔B⊆A 来
转化;二是要弄清楚 B={x|mx-1=0}≠ =
可结合数轴、维恩图或初中所学函数的图像等.
课堂篇
探究学习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探究四
当堂检测
1.设集合A={x|-1≤x≤2},B={x|0≤x≤4},则A∩B等于(
A.{x|0≤x≤2} B.{x|1≤x≤2}
C.{x|0≤x≤4} D.{x|-1≤x≤4}
解析:在数轴上分别表示出集合A,B,如图所示,
由数轴可知A∪B={x|x>-2}.
反思感悟求两个集合的并集时,若用描述法给出的集合,要先明
确集合中的元素是什么性质,有时直接观察可写出并集,有时则需
借助图示写出并集;若用列举法给出集合,则依据并集的定义,可直
接观察或借助于维恩图写出并集.
课堂篇
探究学习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探究四
当堂检测
延伸探究 本例条件不变,如何求A∩B?(用区间表示)
A.{1,2,2,3}
B.{2}
C.{1,2,3}
D.⌀
答案:C
)
课前篇
自主预习



知识点三、交集与并集的运算性质
1.思考
(1)判断集合A={2,3}与集合B={2,3,5}的关系,并写出A∩B和A∪B,

《集合的基本关系》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PPT

《集合的基本关系》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PPT

课堂篇
探究学习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探究四
思维辨析
当堂检测
解:(1)由A={x|x2-3x-10≤0},得A={x|-2≤x≤5}.
∵B⊆A,∴①若B=⌀,
则m+1>2m-1,即m<2,此时满足B⊆A.
②若B≠⌀,
+ 1 ≤ 2-1,
下列写法哪些是正确的?
①0={0};②{0}⊆{0};③0∈{0};④0⫋{0}.
提示:只有②③写法是正确的,一般地,元素与集合之间是属于关
系,而反映两个集合间的关系一般用子集、真子集或相等.
课前篇
自主预习


2.填写下表:


课前篇
自主预习




3.做一做
用适当的符号填空(⫋,=,⊈).
(1){0,1}
对于本题而言易漏掉当a=0时的情况,要清楚当a=0时,ax+1=0是
无解的,即此时Q为空集.
课堂篇
探究学习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探究四
思维辨析
当堂检测
延伸探究已知集合A={x|x2-5x+6=0},B={x|(m-1)x-1=0},且B⊆A,
则以实数m为元素的集合M为
.
解析:A={x|x2-5x+6=0}={2,3}.
值.
分析:先明确集合P,再结合Q⫋P对Q中的a分两种情况讨论.
解:P={x|x2+x-6=0}={2,-3}.
当a=0时,Q={x|ax+1=0}=⌀,Q⫋P成立.
1
,

1
或-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第一句,如果下雨,按照常理不会开运动会了,但这句却是要照常。 转折也不同,这些句子的转折是假设的,比如第一句,下雨还只是一 个假设,明天还没到呢!
即使你生病,你也要去考试。 就算他来了,我也不会见他。 就算我做错了,老师也不会批评我。
7
八、条件关系分为:必要条件,充分条件和充要条 件
→ • 由条件A可以推出B, 即A B,但B不能推出 A,则A为B的必要条件,B为A的充分条件; • 而充要条件可视为A也能推出B,B也能推出A • 简单地说,就是在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作或事情时,常遵循一定的时间、 空间或事理逻辑顺序,句子中的分句之间有前后相承 的关系,或描述连续动作的词语之间具有不可颠倒的 前后次序。 • 示例:构成中华文明的各支源流各有其成长、壮大、
迁徙、融合的历史。
2
三、递进关系 后一分句以前一分句为基点,并在程度或范围上比 前一分句有更进一层的语义关系。 常见关联词:甚至、更、还、以至、何况、并且、 不仅(不但、不光)……而且……、尚且……何 况……。
倡导_____ 、日积月累、不断求知的学习精神。 A.孜孜不倦 B.坚忍不拔 C.按部就班 D.一丝不苟
4
五、因果关系 前后文在语义上存在原因与结果的关系。 常见的表因果关系的词语有:因为、所以、由于、 才、以致、因此、既然……那么……。 有平等的心态,才不会有“替党说话还是替人民说话” 的傲慢官腔;有尊重的心态,才不会有“没时间跟你 闲扯”的敷衍轻慢。
件,B是结果;在充要条件中A与B可互换。
1、只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就一定会取得好成绩。 2、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3只要明天 下雨,就不去春游。4、只有用心,才能把事做好。 5、无论下不下雨,我们都坚持锻炼。 条件关系关联词
只要……就……、 只有……才…… 、无论…… 都…… 、不管……也…… 、即使...也... 8
5
六、解释关系 语段中的某句话或词语是对前文或后文的某个描述 或阐述内容的解释说明。 示例:无论当下的生活多么衣食无忧,中国人还是 爱假想将来可能遇到的变故,即使这些真正发生的 机率接近于零。这只能从中国未雨绸缪的传统心理 方面进行解释。
6
七、让步关系:就算某件事发生,也不会有那样的结果发生。让步关系 相当于假设+转折。 常见关联词:即使----也,就算----也--• 举例:即使明天下雨,运动会照开。 • 让步关系与假设关系的区别:后半句的结果不是按照常理推进的。比
一、转折关系 在句子或语段中,后文不是顺着前文的意思写下来,而是跟 前文的意思相反,或是对前文意思的修改补充。
示例一:事情虽然小,影响却极大。 示例二:这间屋子很大,只是光线差了一点。
在文化领域,只有_____才会呈现出丰富多彩和生机 勃勃的活力,而同质性、统一性必然窒息文化生命。 A别出心裁 B独树一帜 C推陈出新 D不拘一格
示例一:几个甚至几十个中过状元的人 如果_____ ,甚至这山望着那山高,那我们永远做不 好脚下的事,更不容易满足。 A.好高骛远 B.得陇望蜀 C.欲壑难填 D.贪得无厌
3
四、并列关系 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之间在语义上相互 关联,在句子结构上趋于相同,在句子成分上地位相 当的关系。 并列关系的词或短语常以顿号、关联词“和”连接。
11
十二、列举(顺序)关系 • first(首先)\second(其次)\last(最后) 十三、举例关系 for example, such as
12
九、选择关系: • 1、不是你去,就是我去。 • 2、是你去,还是我去? • 3、要么你去,要么我去。
选择关系关联词 不是……就是……、是……还是……、或者……或者、
要么……要么……、与其……不如……、宁可……也 不
9
十、对比关系
对比转折关系 比较关系:A 同级比较C 变化D 差异
10
十一、 否定关系 • 显性否定: • 隐性否定: • 双重否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