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美丽的彩陶之乡乐都
走进史前彩陶王国

等。 那时 柳湾村几乎家家都有几件彩陶 器, 村里一些年幼无知的放羊娃们甚至
愀
中圆j/ ・ 0・ - t ̄2 6_ 号 , 0
维普资讯
CH N八’ I S
A
N l
裸体人像彩陶壶 。 距今 4 0 00多年 佚名 摄
陶衣并 以黑彩绘制几何形图案。通高
蛙形人纹壶、彩陶靴等无一不凝聚着史 前艺术的创作魅力。彩陶上那些简单而
原 始的线条, 并不失具体与抽象统一的
美学原则, 充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自 然的韵致, 折射出史前先民不慕荣利, 不 为物役的纯洁而质朴的心灵之美。0多 30
10 9 年挂牌办公, 8 工作站隶属省文物考
古研究所, 后又直属青海省文化厅。
名于世。
这个 储存在柳湾村民心里的千古疑 团直到17年才被破解。 94 这年春天, 一名 驻村军医惊讶地发现, 当地农民用于放 置菜种和烟叶的 那些陶罐上面, 都有许
多原始的线条和奇特的纹饰, 文化层次
深厚的军医深知这些器物所蕴含的内在
价值, 他及时向 有关部门汇报了 柳湾彩
闻名 的柳 湾原始社会公共墓
葬和二次葬。 17年春, 95 大地刚一解冻, 柳湾墓地
口文 / ■叠诚
柳湾墓地的发现比较偶然。2世纪 0
7年代初期, 地农民在村后旱台上平 0 当
整土地过程中, 一批批后来被定为是国 家珍贵文物的精美彩陶在农民的锹镐下
露出 它昔日 的风彩。当 地的老人们都还 记得, 村北那片神秘的土地, 一直是父辈
以破译。 至今令许多学者魂牵梦绕, 或许
今天, 柳湾再次成为世人瞩目 的对 象, 坐落在柳湾村的史前文化艺术圣 殿——青海柳湾彩陶文物馆于20年4 04 月 8 式向 2 日正 世人开启观展的 大门, 新 馆展览面积1 o 5  ̄方米。 o 这是我国 第一 个以 展示彩陶艺术系列为主的专题性博 物馆, 也是建造在地球肩膀上的一处重 要的 史前文明 宝库。 馆内 不仅储藏着从 柳湾原始社会公共墓地中发掘出来的有 形文物3 2件, 7 5 还储满了无形的数不 9
彩陶导游词

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金城兰州。
相信各位已经游览过黄河百里风情线,品尝过兰州拉面并且对兰州这座城市有了初步的了解。
那么在感受过母亲河黄河穿城而过的现代化城市后,我将带各位走进远古时代,领略远古制陶工艺,见证祖先的辉煌。
接下来就请大家跟随我一起进入兰州彩陶馆。
我们知道,彩陶文化在甘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大地湾文化、甘肃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四坝文化、辛店文化、沙井文化绵延发展了五千多年,构成了一部辉煌灿烂的彩陶发展史。
兰州地区是彩陶文化集中分布的地方,素有“彩陶之乡”的美誉,彩陶文化就成为兰州史前文明的代名词。
因此,兰州彩陶馆于2011年11月28日正式建成开馆。
兰州彩陶馆不同于以往的历史文物展览馆,为了能够让游客们将观赏和体验相结合,从而更好地了解甘肃彩陶文化,彩陶馆共设置三层展厅。
一楼展厅,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叫做序厅。
大家可以看到,序厅就好像为我们参观彩陶文化拉开序幕一样。
这里主要是将声、光、电结合起来,运用3D手段为我们再现远古时期人们制陶及生活场景,同时也介绍了彩陶的起源与发展。
通过这种现代化的手段,相信大家一定更能体会到彩陶文化的历史。
了解过彩陶的历史之后,大家一定很像亲眼看到远古时期的彩陶到底会是怎样的。
那么,我们就要到二楼展示厅去看一看。
我们可以看到,二楼是专门的彩陶精品展示厅,这里集中展出了从兰州出土及兰州市博物馆收藏的各种文化类型的彩陶共91件。
这些彩陶包括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再到齐家文化和辛店文化,分别代表了甘肃彩陶发展的初始期、繁荣期、鼎盛期和衰落期。
听到这里,有些游客也许会问,不同时期的彩陶如何得知其发展是鼎盛还是衰落呢?我们可以来看一看这个四大圆圈纹双耳彩陶壶,纹饰为四大圆圈,排列整齐。
它属于马厂类型的彩陶。
而马厂类型又属于马家窑文化类型。
这一时期,从出土情况看,彩陶样式较前期和后期齐山文化、辛店文化等丰富,样式也多。
由此,可以看出其是进入了鼎盛时期。
大型纪录片《文化遗产之路》12集完整解说词

大型纪录片《文化遗产之路》12集完整解说词第一集:起源本集介绍了文化遗产的含义和重要性。
文化遗产指的是人类创造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物质和非物质遗产。
它是我们了解和传承人类历史、文化的重要途径。
第二集:保护与修复本集讲述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修复工作。
通过各种科学技术和策略,我们可以保护、修复和保存濒临毁灭的文化遗产,确保后代能够继续欣赏和研究。
第三集:古迹与遗址本集探索了世界各地的古迹与遗址,展示了它们的历史意义和独特之处。
这些古迹和遗址承载了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是我们了解古代文明的重要窗口。
第四集:建筑与工艺本集介绍了各种建筑和工艺技术对文化遗产的贡献。
从古代建筑到现代工艺,这些技术不仅体现了人类的智慧,也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五集:艺术与文学本集展示了艺术与文学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地位。
绘画、雕塑、音乐、文学作品等形式,不仅代表了各个时代的文化表达,同时也是我们了解和欣赏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
第六集:传统与俗本集探索了各个民族和地区的传统与俗,展示了它们在文化遗产中的独特地位。
这些传统和俗代代相传,是人类社会的宝贵财富。
第七集:自然与环境本集介绍了自然与环境对文化遗产的影响。
自然环境的变化和灾难都会对文化遗产产生影响,我们需要保护好自然环境,以确保文化遗产能够延续下去。
第八集:数字时代的挑战本集探讨了数字时代对文化遗产的挑战。
数字化技术的发展,给文化遗产的保存和传承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需要寻找适应时代变化的策略。
第九集:教育与传承本集讲述了教育与传承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教育和培训,我们可以向更多人传授文化遗产的知识和技能,确保其传承和发展。
第十集:跨文化交流本集介绍了跨文化交流对文化遗产的影响。
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不仅丰富了文化遗产的内涵,也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第十一集:未来展望本集展望了文化遗产的未来。
面对全球化和环境变化的挑战,我们需要制定合理的政策和策略,确保文化遗产能够永久保存和传承。
破译马家窑彩陶之谜

舞蹈纹彩陶盆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泥质红陶,高14厘米,口径29厘米,敛口,卷唇,画面舞者动作协调,踏着音乐节拍,舞姿轻盈,神态生动,造型优美,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人物图画之一。这件陶器的纹饰,画师是经过精心构思的,表现了在五千年前的黄河边就有了类似的精神活动。先民面对某些自然现象或者对自然力不能理解或不可抗拒时,往往会归咎于神鬼的作用。古代文献也有类似的记载,《周书·司巫》云:“若国大旱,则帅巫舞雩(古代求雨一种仪式)。”《尚书·益稷》云:“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先民将自己打扮成各种野兽的样子,击打着石质乐器,跳着原始宗教巫舞。原始巫舞内涵极其丰富:有演习图腾崇拜;有向上苍袒露心迹;有祈求人口繁盛;有求神保佑来年风调雨顺;更有祈求驱赶魔鬼等。人们从更广阔的内涵加以推测都不为过。原始画家对生活的感受是深刻的,其表现技巧也是高超的,它以虔诚的心灵再现了当时的生活场景,表达了先民的愿望。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之一。马家窑文化是一支与仰韶文化关系相当密切并具有明显地方特色的一种文化。马家窑文化的制陶业相当发达,尤其是彩陶出土的数量之多和彩陶花纹之繁缛,是其他新石器时代彩陶无法比拟的,在造型和彩绘上又有独自的地方特色。今天所见的马家窑彩陶,都不是传世之品,都来源于墓葬,而且都没有使用过的痕迹。它是后代对去世的先辈的陪葬品,是虔诚之物,神秘之物,神圣之物。在绘制这些彩陶时,先民们必是怀着极其严肃、神圣和崇拜的心情操作的。他们所画的每一笔线条,都不是随意之作,而是寄托着他们的情思,表达着他们的理念。他们绘制的图案,反映着当时社会的现实和基本思潮,并有着某种传承关系。
青海湟水流域历史文化追忆之八——乐都篇(下)

青海湟水流域历史文化追忆之八——乐都篇(下)没有文化,历史上不会有永存的事物。
历史和文化是地域的灵魂,是一个族群集体的记忆,是无形的根,无价的宝。
当下,正当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时刻,却遭遇了现代精神的缺失,这已经是尽人皆知与不容回避的事实。
而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最精致也是最重要的精神现象,正在商品大潮的冲击中溃不成军,处于坚难的境地。
尽管如此,有良知的知识精英们仍然在坚守着。
每个地域有此不同的文化环境和文化传统。
乐都处在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过渡带,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行政区划中的县制一直延续至今,这在青海是一个独特现象,而且发生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都被世人淡忘了。
乐都值得关注。
认识乐都的第一站应该是5000年前的彩陶文化。
在柳湾挖掘的1500多座墓葬中,出土的陶盆、陶罐等生活用具约30000余件,其中彩陶17000件,其数量之多,形式之丰富,造型之考究,堪称中国彩陶之最。
谁要把这一伟大的历史事实说成是先民们的一种偶然选择,一定是不负责任的。
这一历史事件至少说明,在距今3000至5000间,乐都是河湟流域甚至在整个青海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时下也是如此。
认识乐都的第二站应该是西汉。
西汉初年,汉军进入河湟地区,在湟水流域设置护羌校尉,是护羌校尉驻军屯粮的军事重镇。
汉代以后,随着河湟地区政治、军事形势的发展变化,乐都一度成为河湟地区乃至西北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军事中枢。
认识乐都的第三站应该是东晋“十六国”时期。
公元392年,后凉进据湟水流域,凉主吕光设乐都郡。
公元399年,河西鲜卑秃发部在河右崛起,进入河湟,建立地跨河湟、河西的凉国(史称南凉),即以乐都郡城为都城,并开馆设立儒学。
随后,南凉又大兴土木,大规模扩建城垣,修建宫苑街区,使乐都成为河湟第一重镇。
认识乐都的第四站应该是唐朝。
唐初,在乐都设陇右道,监察陇右、河西、河湟地区21州府。
后又设鄯州都督府,督领兰、河、廓、鄯等4州军政事务。
开元二年(公元714年),设置陇右节度使于鄯州,领秦、河、渭、兰、临、洮、成、岷、叠、宕、廓、鄯等12州军政,鄯州一跃成为西北地区的军事政治中心和商贸城市。
民族团结之花绽放在彩陶故里

民族团结之花绽放在彩陶故里■文周尚俊湟水河奔流而下,冲出大峡口,浇灌出一块沃野之地,这就是乐都盆地。
早在多年前,先民们就在这块富庶的土地上繁衍生息。
这里坐落着西北地区最早的藏传佛教寺院瞿昙寺,有在中外考古界享有盛誉的柳湾原始社会墓地遗址,馆藏文物近万件,彩陶就占一半之多。
如今,彩陶故里正在绽放着鲜艳夺目的民族团结进步之花。
见证——民族团结之花盛开历史上的乐都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是汉、藏、蒙古、回、土等民族的大家园。
乐都的历史也是一部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谐进步的发展史。
南北二山、湟水两岸,民族团结之花常盛开。
坐落在乐都境内的瞿昙寺是青藏高原著名的藏传佛教寺院,素有高原“小故宫”之称,多年来,它见证了藏汉民族交融、团结的历史。
据史书记载,明朝初年,朱元璋平定西北战乱。
当时正在青海湖海心山修行的三罗喇嘛率领梅氏家族及环青海湖的藏族部落归顺了明王朝。
此后,三罗喇嘛率众迁徙到瞿昙寺现址处定居,建起一座小佛堂。
朱元璋为这座小佛堂命名为“瞿昙”,赐金书横匾“瞿昙寺”,并特意为之调派名兵士护卫寺院。
瞿昙寺落成后,数百年来,当地藏汉两族人民杂居共处,往来非常频繁。
原瞿昙寺文物管理所所长李素成说,瞿昙寺地区藏汉民众在语言文字、生活习惯、宗教信仰、文化生活等方面都不断交流与融合。
汉族人民从藏族人民那里学会了放牧、捻毛线、制毡等生产技术,藏族人民从汉族人民那里学会了农耕技术。
现在,当地汉族多会说藏话,藏族也多会讲汉语。
乐都民间传统活动射箭、赛马就是长期以来民族团结之花盛开的见证。
作为藏族传统体育项目,射箭的历史几乎与藏文化一样悠久。
每年农历五月春暖花开之时,南山各乡镇村村比赛射箭,藏、汉、回、土、蒙古等各族民众共同参加,热闹场面如同过年。
射箭比赛中,既有以村为单位的集体对抗,也有射手一对一地角逐。
比赛坚守着各种古老规则和游戏传统,淳朴的当地各族民众以此表达对和平和谐、正义吉祥的向往和追求。
每年农历六月十四日至十六日,当地还会举行规模盛大的瞿昙寺“花儿会”。
大美永昌——专题片解说词

大美永昌◇张铭功在绵延千里的河西走廊“蜂腰”之上,镶嵌着一颗光华四射的璀璨明珠。
它因神秘传奇的骊靬城,让东方文明与古罗马文化在这里撞击交汇;它因历史上的河西第一名寺圣容寺,而与敦煌莫高窟相映媲美;它因红西路军在这里浴血奋战,因镍都金昌在这里巍然崛起,而成为遐迩闻名的塞上明珠——永昌!永昌地处河西走廊中东段,是古丝绸之路重镇,中西交通的咽喉。
早在4000多年前,境内西大河流域和金川河畔就有人类繁衍生息。
吸纳祁连冰雪,秉承先民智慧,勤劳智慧的永昌人民在这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上,世代耕牧,创造了灿烂的齐家文化、沙井文化和马家窑文化。
西汉鸾鸟城、番和城遗址,东晋云庄山石窟,以及西夏石刻文、元代斡尔朵城、明代钟鼓楼,使永昌处处闪烁着古代文明的光辉。
公元前53年,一支东征失败后流落的古罗马兵团辗转来到中国,被汉王朝设骊靬县安置在今永昌县城南者来寨,逐渐与当地民族融合,安居乐业,繁衍生息。
今天,在永昌县许多乡镇还能见到一些高鼻深目、毛发褐黄、眼睛灰蓝、体格高大,被当地群众称为“骊靬人”的居民。
中国史学泰斗向达、冯承钧及美国的德效谦博士等众多专家学者考证指出,这些居民就是古罗马人后裔,骊靬城就是当年的安置罗马战俘城。
这一发现引起中外史学界的巨大轰动,把中国的对外开放推前到了2000年以前,比马克〃波罗中国之行还要早1300多年。
美国《时代周刊》等100余家海内外主流媒体对此进行了广泛报道,成为国内独有的文化现象和研究中西文化交汇融合的热点。
与骊靬遗址相邻的祁连山河沟国家自然保护区,茂密的原始森林,洁白晶莹的冰川雪峰,清冽的溪流,珍贵奇异的动植物种,构成独具特色的原始生态景观。
“皑皑千里雪,皎皎一天月。
心如玉壶冰,身似瑶池客”。
绿草之上,白雪皑皑,温暖与寒冷绝妙融合,粗犷与细腻相映相融。
这是一座尘封了千年的寺院。
县城以北10公里的御山圣容寺,通高一丈八尺的石佛瑞像身躯清晰地挺立于山岩石壁上,衣袂翩翩,栩栩如生。
盛唐时期修建的两座七级佛塔在御山顶上遥遥相峙,巍巍壮观。
央视“美丽中国乡村行”,走进瓷都德化

央视“美丽中国乡村行”,走进瓷都德化
近日,《美丽中国乡村行走进德化》专题片在德化完成录制。
摄制组一行先后深入月记窑、陶瓷博物馆、岱仙瀑布景区、云龙谷景区等进行拍摄,一路感受德化地方风土人情。
德化深厚的陶瓷文化底蕴、秀美的生态风光、独特的民俗风情及特色美食,给《美丽中国乡村行》摄制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该期节目将于近期在中央电视台七套晚间时段播出。
据悉,《美丽中国乡村行》是中央电视台贯彻十八大关于建设美丽中国的部署要求而开设的一档全新栏目,以美丽中国的秀美乡村为着眼点,以“乡村旅游、乡村生态文明”为主题,展现乡村风采,关注乡村民生,体验在美丽乡村旅行的乐趣,让观众足不出户就能领略美丽中国广袤乡村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倡导新兴生态旅游模式。
在三班镇月记窑拍摄现场,20多名小学生扮演陶瓷小传承人,运用“捏、揉、搓、捺、粘”等手法,现场创作,并赠送给栏目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象
远山全景
湟水河畔全景
湟水北山裙子山远景
湟水河、县城全景
夜景
片名
古文化、曲昙寺、西来寺
石沟寺、杨宗寺、冰沟奇峰、秋景等景点
电视专题片解说词
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孕育了多
少拓荒者的故事。
在这道迷人的风景
线上,谱写了多少创业者的乐章。
巍
巍群山,伸出双臂,涛涛湟水,舒展长
袖。
美丽的彩陶之乡乐都
乐都,历史悠久,山川秀美,文化
灿烂,众多人文景观和自然风光,引
人注目!她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
青藏高原的东北部。
乐都县辖7镇
12乡354个行政村,7个居民委
音乐
--
乐都县城全景、乐都地图、
乐都沙盘地形图、
大街人流车流景
湟水两岸自然风光
少数民族着装活动景
如马景、射箭景等
湟水河名、农作物生长景
突出大蒜、辣椒、洋芋、
菜瓜、黄瓜等
县城全景、彩陶、文化景点
古文物、古建筑、旧县城照片、商场、街道远景、南大山远景、北山远景、县城不同角度景、员会,总人口28.14万人,其中农村人口23.76万人,是一个汉、藏、蒙、回、土等多民族聚居区。
2002年,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
县域总面积3050平方公里,境内地形西高东低,湟水河东西贯穿。
县城海拔1950米,年平均气温6.9度,年平均降雨量335.4毫米,无霜期144天,属内陆高原气候。
乐都,历史悠久,早在4000多年前,先民们就在这块富庶的土地繁衍生息,西汉时期,乐都被正式纳入封建王朝的版图。
东晋隆安三年,鲜
--
大峡、老鸦峡(铁路、公路、
湟水河)大桥、汽车站、高速
公路出口景,机场航班起飞景
邮电、通讯、移动电话、发射塔、引胜河、中坝水库、盛家峡水库、大路电站发电厂、阿兰变电所外景、机房、天然气外景、营业厅、县城住宅小区侧景、银行营业厅、
商场内景、商场电梯、县城北
大街、滨河北路等夜景,城西
大桥、宾馆外景、内服务图。
油菜籽远景、生长小麦、青稞、豌豆、蚕豆等长势景、黄瓜、卑族建立南凉国,定都乐都,隋唐时期
设鄯州都督府,宋称邈川城,明称碾
伯卫,清设碾伯县,1929年青海建
省,改称乐都县,现隶属海东地区。
乐都,交通便利,109国道、
兰西高速公路、兰青铁路横穿全境,
县城距离西宁机场35公里,全县市
话交换实现了程控化,传输数字化,移
动通讯网络覆盖率达100%。
流经
境内的湟水河、引胜河等数十条支流
提供了充沛的水资源,水能蕴藏量达
3万千瓦。
电网覆盖全县各乡(镇)
村,变电总容量63亿千瓦安,电量
充足,
--
辣椒、生长景、虫草、大黄产品景、蕨菜、梅花鹿养殖景。
供电质量优良。
天然气主干线横穿全
境,县内已完成各口径支线管线37
千米,年供气量3000万方,设计能
力已达1.2亿方。
县城建成区面积
7.8平方公里。
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综合服务功能明显提高,正在向青海
东部次中心城市、湟水河畔璀璨明
珠、历史文化名城的目标迈进。
乐都,资源丰富,土地肥沃,总
耕地面积63万亩,是青海省主要粮
食产区和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
境内
盛产小麦、青稞、豌豆、洋芋、油菜
籽、蚕豆和黄瓜、辣椒等瓜果蔬菜,
--
石英石、石膏、白云石开采场景、堆放场面、拉远景、采金场面、碳化硅厂石英砂堆放场景。
公路指示牌、109国道经济带、农贸市场、装载货物往来穿梭
车辆图、园区现场踏堪图、大峡水泥厂兼并签字图、菜园休闲、水泥厂兼并签字图、菜园休闲、
素有“蔬菜瓜果之乡”的美誉。
虫草、
大黄、蕨菜、山鸡等野生动植物资源
分布广、品质好,开发“绿色食品”
潜力大。
全县已探明的矿产资源达
36种,石英石、白云石、大理石、
蛇纹石、红柱石等矿种储量大,品位
高,岩金、砂金、铅锌、铜、石墨有
一定储量,具有较好的开发前景。
乐都,地处兰州、西宁两大省会
城市之间,紧靠欧亚大陆桥,区位优势
明显。
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西移,为
乐都改革发展提供了千栽难逢的历
史机遇、良好的发展基础和巨大的
--
生态园观光等。
一中教学楼、实验室、学生入
校图书馆、影剧院、县医院外景、病床、太阳能灶、职业学校技术培训中景、农村小学、农技术讲座田间或温棚图。
南山积雪、仓家峡、冰沟奇峰景、身着民族服装参加花儿会场面、
仓家峡、水峡景色、树林、野花、溪流、奇峰、社火。
发展潜力,使乐都成为理想的投资地
区。
乐都,人杰地灵,人文荟萃,素有
文化县之称,科技、教育、卫生、文
化事业发达,人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
质较高,每年为大专院校输送学生两
千余名。
乐都,有灵秀的山川,众多的名
胜古迹,独特的自然景观,温和的气
候和淳朴的民风,是观光旅游、避暑
度假的胜地。
瞿昙寺,至今有600多年的历
史,是西北地区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宫
--
中央、省、地领导视察、地膜洋芋等、成片温棚、养鸡、养猪场、水泥厂、玻璃厂、碳化硅厂、硅铁火炉、农机配件厂、
殿式建筑群。
柳湾彩陶基地,是我国
已知的规模宏大的原始社会墓地之
一,被誉为考古界的一颗珍珠。
瞿昙
寺、柳湾基地均属国家级重点文物保
护单位。
充满神话色彩的鲁班亭、关羽牌
坊、西来寺等景观,引人入胜。
仓家
峡、央宗林、冰沟奇峰等旅游胜地,
山环水曲,峰崖奇秀,令人流连忘返。
近年来,乐都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优势产业框架初步形成,基础设施步
伐加快,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居民收
入稳步增加,生活条件不断改
--
淡水养殖、蔬菜批发市场、洋芋收购、装车等场景、花卉种植。
县委、县政府领导检查指导工
作场景、突出视察县农业、工厂、车间场景、各类工厂生产场景、突出自动温棚、玻璃装载车间、
水泥装袋、街道高楼林立,桥
南彩陶雕塑、五大班子共商兴
县大计场面、两会、党代会场面、火车前进、火车车轮飞转、日出、
善,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对外开放进
一步扩大。
经济社会保持持续、快速、
健康发展的势头,产业结构日趋合
理,经济质量不断提高,成就令人瞩
目。
乐都,将以建设全面小康为目
标,以发展与和谐为主题,按照“全
力抓工业,关键抓项目,突出抓招商”
的工作思路,夯实发展基础,壮大特
色产业,加快集中区建设,推进工业化
进程。
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
设、高效率管理、高效益回报的工业
集中区建设要求,根据省、地提出
--
飞机腾飞图。
的发展园区经济的总体思路,结合乐
都实际,着力规划建设四个工业集中
区和六大产业,壮大经济总量,强力
推进工业化进程。
---加快汤阿工业集中区、引胜
锻件及金属制品工业集中区、汉庄建
材工业集中区、七里店农畜产品加工
集中区建设步伐。
---做大做强建材工业,着力提
升冶炼工业,壮大机械制造及零配件
加工业,推进化工业,加快农畜产品
加工业,重视小水电开发建设形成具
有乐都地方特色和资源优势工业格
--
标志背景
(高速公路出口路面或县城全景色) (全文字画面播出,播音员全文播出) 局,着力打造湟水沿岸工业经济带,
努力将乐都建设成为全省最具实力
的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园,全省最大的
玻璃制造中心,全省重要的汽车车桥、曲轴等为主的机械零配件加工基地,全省重要的铁合金、碳化硅生产
基地。
(以下括号内内容放标志背景,
用文字播出)
(在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效益和
降低能耗的基础上,乐都经济社会发
展主要奋斗目标是:县域生产总值增
长13%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
入
--
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 增长13%以上;行政辖固定资产投
资增长15%;工业增加值增长2
6%;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城镇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
社会
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人口自然
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
在省委、省政府,地委、行署的
正确领导下,乐都的明天将会更加辉
煌灿烂,社会发展状况显著改善,九年
义务教育水平和质量全面提高,城镇
就业岗位持续增加,社会保障体系比
较健全,贫困人口不断减少,城乡居
--
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的条件有较大改善;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和谐社会建设必将取得新进步。
未来的几年,正是乐都发展的黄金时代。
美丽的乐都欢迎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