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重病例讨论

合集下载

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及报告制度

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及报告制度

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及报告制度一、引言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及报告制度是医疗机构对患者进行救治、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手段。

通过组织专家对疑难、危重病例进行讨论,可以充分发挥多学科协作的优势,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诊疗方案。

本制度旨在规范疑难、危重病例的讨论和报告流程,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二、疑难、危重病例的定义及范围1. 疑难病例:指诊断不明、病情复杂、治疗难度大的病例。

2. 危重病例:指病情危重,生命体征不稳定,随时可能发生生命危险的病例。

3. 疑难、危重病例的范围:(1)罕见病、罕见症状、罕见并发症的病例。

(2)多器官功能衰竭、严重感染、严重创伤等病情危重的病例。

(3)诊断不明,经多次会诊仍不能明确诊断的病例。

(4)治疗难度大,疗效不佳,需要特殊治疗的病例。

三、疑难、危重病例讨论的组织与实施1. 讨论组织:(1)成立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小组,由相关科室主任、主治医师、护士长组成。

(2)讨论小组每月至少组织一次疑难、危重病例讨论会。

(3)讨论会邀请相关科室专家、护士、技师等参加。

2. 讨论流程:(1)病例筛选:各科室将符合疑难、危重病例定义的病例提交给讨论小组。

(2)病例病例报告人详细汇报病例的病史、诊断、治疗经过及目前状况。

(3)讨论:参会人员针对病例提出疑问、分析原因、探讨治疗方案。

(4)总结:讨论小组对病例进行总结,形成讨论意见。

(5)反馈:将讨论意见反馈给病例所在科室,指导后续治疗。

3. 讨论要求:(1)讨论会应充分发扬民主,鼓励参会人员积极发言。

(2)讨论内容应真实、客观、全面,避免主观臆断。

(3)讨论会应做好记录,包括病例报告、讨论内容、讨论意见等。

四、疑难、危重病例报告制度1. 报告对象:各科室发现的疑难、危重病例。

2. 报告流程:(1)病例所在科室应及时向讨论小组报告病例。

(2)讨论小组对报告的病例进行审核,确定是否纳入讨论。

(3)纳入讨论的病例,按照讨论流程进行讨论。

(4)讨论结束后,讨论小组将讨论意见反馈给病例所在科室。

急危重症病例讨论管理规定

急危重症病例讨论管理规定

急危重症病例讨论管理规定
1.急诊病例讨论工作包括疑难危重病例讨论、死亡病例讨论。

2.疑难危重病例讨论是指危重病人入科三天内诊断不明确者或疑难危重病例入科七天内经科主任(主任、副主任医师)查房后仍未明确诊断、或治疗效果不佳、病情严重或有特殊病情者等均应组织讨论。

3.1疑难病例讨论由主治医师提出申请。

3.2科内讨论由科主任(主任、副主任医师)主持,科室医务人员(含护士长)参加。

3.3经治医师在病例讨论前要整理好检查资料,并提交纸质病情摘要给参加讨论人员。

经治医师汇报病情,作好书面记录,并将讨论情况进行整理后记录于疑难病例讨论记录中。

记录内容包括:日期、时间、主持人及参加人员姓名、专业技术职务、具体讨论意见及主持人小结意见、记录者的签名等。

3.4需要邀请院内相关科室专家进行讨论的,由主治医师提出申请,经科主任同意,报医务部值班室,由医务部组织。

组织办法见《急诊医师会诊工作管理规定》。

4.死亡病例讨论是指急诊ICU病人死亡后7日内应进行的病例讨论。

4.1由科主任(主任、副主任医师)主持,本科全体医护人员参加,必要时邀请医务部和其他科室人员参加。

4.2经治医师报告病情和抢救过程,参加人员对病人死亡原因进行分析与讨论,对病人入院以来的诊断、治疗、抢救、护理过程与质量进行检查分析,总结经验教训,由主持人总结,经治医师详细记录并整理成案,经讨论会主持人审签,于讨论后3日内送病案室归档。

注.本规定依据国家卫计委《疑难病例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制定。

疑难病例讨论记录本五篇

疑难病例讨论记录本五篇

疑难病例讨论记录本五篇第一篇:疑难病例讨论记录本疑难(危重)病例讨论记录本 XXX疑难(危重)病例讨论时间:****年**月**日时分地点:参加人员(科室医务人员及进修、实习人员)主持人:记录人:讨论目的:病历汇报:简要病史:阳性体征和相关的阴性体征:辅助检查:现阶段采取的整治措施:病情的演变过程:个人发言:XXX住院医师: XXX主治医师:XXX主任(副主任)医师:讨论结果:科主任签字:要求1、专人记录2、凡是危重、诊断不明的病人必须进行科内讨论3、凡是以“待查”、诊断不明入院的患者、完善相关检查后仍未明确诊断者,必须科内进行讨论4、虽然诊断明确的病人但治疗效果不明显或者多脏器功能损害者需要进行讨论5、外科系统应将术前讨论记录填写在疑难(危重)病例讨论记录本中,格式与、要求与疑难(危重)病例讨论记录要求一致。

死亡病例讨论记录本 XXX死亡病例讨论时间:****年**月**日时分地点:参加人员:主持人:记录人:讨论目的:病历汇报:简要病史:阳性体征和相关的阴性体征:辅助检查:诊治过程:个人发言: XXX住院医师: XXX主治医师:XXX主任(副主任)医师:讨论结果:1、死亡原因2、经验教训科主任签字:要求1、所有入院超过24小时死亡病历均要进行死亡讨论并且在死亡后一周内完成2、死亡讨论内容包括诊断、治疗经过、死亡原因、死亡诊断以及经验教训进修、实习医生带教记录本X年X月X日——X年X月X日进修、实习医生安排表(进修、实习医生安排表由医务科提供)X月进修、实习医生带教记录1、进修、实习医生名单,带教老师名单。

带教老师进修、实习医生 XXXXXX XXXXXX XXXXXX2、进修、实习医生考勤记录3、教学计划4、教学讲课记录(有讲义)5、教学查房记录6、教学情况小结(包括:进修、实习医生病历书写完成情况、各种操作完成情况,病种完成率等)要求1、每月教学讲课不少于2次、讲课内容必须有讲义2、每月教学查房不少于4次院内感染记录本科室院内感染监控医生名单、护士名单X月院内感染记录姓名性别年龄床位住院号入院时间:****年**月**日诊断:院内感染发生时间:****年**月**日院内感染诊断:院内感染诊断依据: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抗生素应用情况:治疗结果:医师签名:本月本科室院内感染情况分析小结:要求1、所有确证的院内感染均需记录2、每月对本科室院内感染情况必须进行分析小结医疗安全会议记录本 X月医疗安全会议记录时间:****年**月**日地点:参加人员:主持人:记录人:本月科室在医疗过程中存在哪些不安全因素或安全隐患:整改的措施:科主任签字要求1、科室医疗安全会议每月至少召开一次,并详细记录。

疑难危重病例讨论记录范畴及基本要求

疑难危重病例讨论记录范畴及基本要求

疑难危重病例讨论记录范畴及基本要求疑难危重病例讨论是医疗团队进行临床讨论的一种重要形式,旨在提高疾病诊断和治疗的水平。

本文将介绍疑难危重病例讨论的范畴以及基本要求,以便医疗团队能够准确有效地开展此项工作。

一、疑难危重病例讨论的范畴疑难危重病例讨论是对具有一定临床复杂性和治疗难度的病例进行深入探讨和解析的过程。

其范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讨论团队应通过充分收集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手段,对患者的疾病进行全面分析,并与其他可能的病例进行对比。

2. 治疗策略和方案:讨论团队应针对该病病情特点,提出相应的治疗策略和方案,并对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和解决。

3. 临床技术操作:对于某些复杂的临床技术操作,讨论团队可以就操作规范、风险评估等方面进行讨论,并提出相应的操作建议。

4. 医疗服务改进:通过对疑难危重病例的讨论,医疗团队可以发现医疗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整体医疗水平。

二、疑难危重病例讨论的基本要求疑难危重病例讨论是一项复杂而严谨的临床工作,要保证讨论的有效性和质量,需满足以下基本要求:1. 参与人员的选择:讨论团队应包括不同专业的医务人员,如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护士长等,并且专业领域上要有相关经验和知识。

2. 严格保密:讨论过程中,要严格保密患者的个人隐私和相关信息,确保患者的合法权益。

3. 讨论内容的全面性:讨论团队应全面考虑病例的各个方面,不能片面或偏颇地评估患者病情。

4. 讨论结论的准确性:讨论团队应通过充分的论证和讨论,得出准确的结论,并提出相应的治疗建议。

5. 讨论结果的记录:讨论过程需有专门人员进行记录和整理,确保记录准确、完整。

6. 学习和分享:医疗团队应将讨论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总结和分享,为其他团队成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总结: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对于提高医疗质量和临床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在开展此项工作时,医疗团队应确保讨论的全面性、准确性和保密性,并将讨论结果进行记录和分享,以促进临床工作的进步和发展。

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及报告制度

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及报告制度

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及报告制度一、引言随着医学科技的飞速发展,临床疾病谱不断拓宽,疑难、危重病例的处理日益复杂。

为了提高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加强医疗机构内部管理,确保疑难、危重病例得到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治疗,特制定本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及报告制度。

二、目的与意义1. 提高诊断准确率:通过多学科讨论,充分发挥各专业优势,提高疑难、危重病例的诊断准确率。

2. 优化治疗方案:集合多学科专家智慧,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3. 提升医疗质量:通过病例讨论,提高医疗团队的业务素质,降低误诊、误治的风险。

4. 促进学科建设:加强各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学科发展。

5. 提高患者满意度:通过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提高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

三、组织架构1. 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委员会:由医疗机构领导、相关学科专家组成,负责对疑难、危重病例进行讨论、指导。

2. 疑难、危重病例报告小组:由各临床科室、医技科室相关人员组成,负责收集、整理、报告疑难、危重病例。

四、工作流程1. 病例筛选:各临床科室、医技科室在发现疑难、危重病例时,应及时报告给本科室负责人。

科室负责人根据病例特点,决定是否提交至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委员会。

2. 病例报告小组收到病例报告后,应在24小时内完成病例资料的整理,包括患者基本信息、病史、检查结果、治疗经过等。

3. 讨论会组织: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委员会收到报告后,应在3个工作日内组织讨论会。

讨论会邀请相关学科专家参加,必要时可邀请外部专家。

4. 讨论会内容:讨论会内容包括病例分析、诊断思路、治疗方案、预后评估等。

与会专家充分发表意见,形成共识。

5. 讨论结果反馈:讨论会结束后,报告小组应在24小时内将讨论结果反馈给临床科室,并协助临床科室制定治疗方案。

6. 跟踪与评估:临床科室在实施治疗方案过程中,应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报告小组对治疗过程进行跟踪,定期评估疗效。

五、报告制度1. 疑难、危重病例各临床科室、医技科室在发现疑难、危重病例时,应立即向报告小组报告。

危重病例讨论记录

危重病例讨论记录

危重病例讨论记录摘要:一、危重病例讨论背景二、病例概述三、病例分析四、治疗方案及讨论五、总结正文:一、危重病例讨论背景在医学领域,危重病例讨论是一项重要的学术活动,其目的在于集思广益,充分发挥医务人员的集体智慧,提高对危重病例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本文将介绍一则危重病例讨论的记录,以期为广大医务人员提供参考。

二、病例概述患者,男,45 岁,因“突发意识丧失伴抽搐”入院。

入院时,患者神志不清,呼吸急促,血压偏低,心率快。

初步诊断为:突发性脑出血并颅内压增高。

三、病例分析1.患者病史:患者有高血压病史10 年,平时血压控制不佳。

近期因工作压力大,生活作息不规律,导致血压波动较大。

2.症状与体征:突发意识丧失,抽搐,呼吸急促,血压偏低,心率快。

查体发现神经系统体征阳性,如意识障碍、瞳孔散大、肢体肌力减弱等。

3.辅助检查:头颅CT 检查发现颅内出血,出血量较大,伴有颅内压增高。

四、治疗方案及讨论1.脱水降颅压:给予患者甘露醇等脱水剂,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

2.控制高血压:给予患者降压药物,控制血压在合适范围,避免进一步加重颅内出血。

3.止血药物:给予患者止血药物,如6-氨基己酸等,以减少出血。

4.择期手术:根据患者病情,待颅内出血稳定后,考虑进行手术治疗,如开颅血肿清除术等。

5.康复治疗:患者病情稳定后,进行康复治疗,帮助患者尽快恢复生活自理能力。

在讨论过程中,专家们对患者的治疗方案进行了深入探讨,充分发表了各自的意见和建议。

大家一致认为,在危重病例治疗中,应充分发挥多学科团队的优势,制定个性化、综合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五、总结通过本次危重病例讨论,医务人员对突发性脑出血的诊断和治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制度

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制度

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制度
一、对疑难病例
1、各病区对确诊困难或疗效不确切的患者,应在科主任或副主任(或以上)医师指导下尽快完善各项检查,进行病历讨论。

2、各病区疑难病例可以每周进行1次,以最终确诊,并明确治疗、手术方案。

讨论须由科主任或副主任主持,相关医师参加,术者必须参加,病历及记录本中应详细记录。

讨论前经治医师应准备好相关材料,必要时检索文献。

3、对科内讨论不能明确诊治方案的患者,应报告医务科,以组织全院相关科室联合会诊,或请院外专家会诊。

4、节假日或急诊疑难患者应由科主任委托值班医师主持讨论,做好详细记录,并向科主任及院总值班汇报,以明确诊治方案,避免延误病情。

二、对危重病例
1、对危重症治疗难度大,风险高的患者,应组织危重病例讨论。

由科主任或副主任医师组织,主管医师和相关医务人员参加,讨论内容主要是确定治疗方案,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记录病程。

2、主管医师认真执行讨论意见,及时向科主任汇报病情,及时发现诊治过程中的问题,调整治疗方案,并在病历中做好记录。

3、必要时,对于特殊危重患者除以上讨论外,应及时组织全科讨论或相应科室参加的全院讨论。

三、讨论记录另立专页。

记录格式、内容、主持人等请参照《2014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详解》(科学出版社)要求。

危重病例讨论制度模板

危重病例讨论制度模板

危重病例讨论制度模板一、目的为提高我院危重病例的诊断准确率、治疗效果和抢救成功率,确保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提高全体医务人员对危重病例的诊疗能力,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1. 适用于全院各临床科室收治的危重病例。

2. 适用于入院一周以上诊断不明或疗效较差的病例。

3. 适用于住院期间相关检查有重要发现可能导致诊疗方案重大改变的病例。

4. 适用于病情复杂疑难或本院本地区首次发现的罕见疾病病例。

5. 适用于病情危重或需要多科协作抢救的病例。

6. 适用于科室认为必须讨论的其他病例。

三、组织形式1. 危重病例讨论分为科室内部讨论和全院讨论两个层次。

2. 科室内部讨论由科主任组织,本科室医师、护士长及责任护士参加。

必要时邀请相关科室专家参加。

3. 全院讨论由医务部组织,涉及多个科室的病例,邀请相关科室主任及专家参加。

四、讨论流程1. 讨论前准备:由主管医师负责收集病例相关资料,必要时提前整理病例资料并提交给参加讨论人员。

2. 讨论主持人:科主任或由其指定的人员担任。

3. 讨论时间:科室内部讨论每月至少一次,全院讨论根据实际情况安排。

4. 讨论内容:a. 病例汇报:由主管医师简明介绍病史、病情及诊疗经过。

b. 病情分析: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详细分析病情变化,提出讨论目的、关键难点疑点及需解决的问题。

c. 意见交流:参加讨论的人员针对病例进行全面分析,充分发表意见和建议。

d. 总结发言:主持人对讨论情况进行总结,确定进一步诊疗方案。

五、记录与反馈1. 讨论记录:由主管医师负责记录讨论过程,记录内容包括讨论日期、地点、主持人、参加人员、讨论意见等。

2. 记录审核:主持人对记录内容进行审核签名。

3. 病例讨论综合意见需记入病历,单列专页。

4. 讨论结果反馈:将讨论意见和决定及时反馈给病例的责任医师和护士,并监督执行。

六、培训与考核1. 定期组织危重病例讨论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危重病例的诊疗能力。

2. 对参与危重病例讨论的医务人员进行考核,考核结果纳入个人绩效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04-06 11:10 危重病例讨论记录
姓名:鞠秀平性别:女年龄:53岁科室:脑病科住院号:079501
诊断:脑出血急性期
讨论时间:2016-04-06 110 讨论地点:脑病科医生办公室
主持人:马奎军(科主任)记录医师:凡启涛
参加讨论人员及职称:马奎军副主任医师江胜主治医师何道胜主治医师李标主治医师凡启涛主治医师王之利住院医师李春香住院总董红梅护士长
病情简介:患者鞠秀平,性别女,因“右侧肢体活动不利伴言语不清4小时余”于2016-03-24 12:02入院。

4小时余前情绪激动后突发右侧肢体活动不利伴言语不清,在家休息症状不能缓解,到三分院查头颅CT示:左侧基底节区出血灶,为求系统诊治随来我院,门诊拟“脑出血急性期”收住我科。

病程中有头痛、头晕症状,无恶心、呕吐,无一过性晕厥及肢体抽搐,无畏寒、发热,无咳嗽、咳痰,饮食、睡眠一般。

一般健康状况一般,有高血压病病史3年余,慢性胃炎病史10余年,否认糖尿病、冠心病、肝炎、结核等疾病史,预防接种史不详。

神清,言语含糊;双侧额纹对称;双眼活动正常,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角膜反射存在;双侧鼻唇沟对称,口角左歪,伸舌右偏。

四肢无畸形,右侧肢体肌力3级,肌张力低,肌腱反射(++);右侧Babinski征及Chaddock征(+);双侧痛触觉对称;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闭目难立试验未做。

辅助检查:头颅CT(2016-03-24 三分院)示:左侧基底节区出血灶。

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大致正常。

入院后诊断为:1.脑出血(急性期)2.高血压病 3.慢性胃炎 4.肺部感染患者入院,完善相关检查,明确诊断后给予控制血压,脱水降颅压,活化脑细胞,抑酸护胃,抗感染,止咳化痰,同时配合针灸理疗等治疗。

疗效尚可,现患者右侧肢体活动不利及言语不清明显好转,头痛、头晕不明显,偶有咳嗽、少痰,反酸、腹胀亦好转,血压控制尚可,右侧肢体肌力5-级。

具体讨论意见:
李春香住院医师:患者为老年女性,既往高血压病史多年,未规律服药,此次突然发病,结合头CT 等相关检查,诊断左侧背侧丘脑出血;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明确。

治疗及时,出血量较少,故预后较好。

孟玉主治医师;中风病机分析如下;中风的形成虽有内伤,劳欲,饮食不节,情志所伤等上述各种原因,但其基本病机总属阴阳失调,气血逆乱。

病位在心脑,与肝肾密切相关。

《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头者,精明之府。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亦指出脑为“元神之府”。

“精明”,“元神”均指主宰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功能而言,因此可以认为神明为心脑所主。

病理基础则为肝肾阴虚。

因肝肾之阴下虚,则肝阳易于上亢,复加饮食起居不当,情志刺激或感受外邪,气血上冲于脑,神窍闭阻,故卒然昏仆,不省人事。

病理因素主要为风,火,痰、瘀,其形成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如肝肾阴虚,阳亢化火生风,或五志化火动风。

脾失健运,痰浊内生,或火热炼液为痰。

暴怒血菀于上,或气虚无力推动,皆可致瘀血停滞。

四者之间可互相影响或兼见同病,如风火相煽,痰瘀互结等。

严重时风阳痰火与气血阻于脑窍,横窜经络,出现昏仆、失语等症状。

病理性质多属本虚标
实。

肝肾阴虚,气血衰少为致病之本,风、火、痰、气、瘀为发病之标,两者可互为因果。

发病之初,邪气鸱张,风阳痰火炽盛,气血上菀,故以标实为主;如病情剧变,在病邪的猛烈攻击下,正气急速溃败,可以正虚为主,甚则出现正气虚脱。

后期因正气未复而邪气独留,可留后遗症。

由于病位浅深、病情轻重的不同,又有中经络和中脏腑之别。

轻者中经络,重者中脏腑。

若肝风夹痰,横窜经络,血脉瘀阻,气血不能濡养机体,则见中经络之证,表现为半身不遂,口眼歪斜,不伴神志障碍;若风阳痰火蒙蔽神窍,气血逆乱,上冲于脑,则见中脏腑重证,络损血溢。

瘀阻脑络,而致卒然昏倒,不省人事。

因邪正虚实的不同,而有闭脱之分及由闭转脱的演变,闭证之中腑者,因肝阳暴亢或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见僻不遂,神志欠清,大便不通;中脏者,风阳痰火内闭神窍,脑络瘀阻,则见昏仆,不省人事,肢体拘急等闭证。

因于痰火瘀热者,为阳闭;因于痰浊瘀阻者为阴闭。

若风阳痰火炽盛,进一步耗灼阴精,阴虚及阳,阴竭阳亡,阴阳离决,则出现脱证,表现为口开目合,手撒肢冷,气息微弱等虚脱症状。

由此可见,中风的发生,病机虽然复杂,但归纳起来不外虚(阴虚、血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外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气滞)、血(血瘀)六端。

李标主治医师:谈调控血压方面如下;脑出血患者血压的控制并无一定的标准,应视患者的年龄、既往有无高血压、有无颅内压增高、出血原因、发病时间等情况而定。

一般可遵循下列原则:( 1)脑出血患者不要急于降血压,因为脑出血后的血压升高是对颅内压升高的一种反射性自我调节,应先降颅内压后,再根据血压情况决定是否进行降血压治疗。

( 2)血压≥200/110mmHg时,在降颅压的同时可慎重平稳降血压治疗,使血压维持在略高于发病前水平或180/105mmHg左右;收缩压在170~200mmHg或舒张压100~110mmHg,暂时尚可不必使用降压药,先脱水降颅压,并严密观察血压情况,必要时再用降压药。

血压降低幅度不宜过大,否则可能造成脑低灌注。

收缩压<165mmHg或舒张压<95mmHg,不需降血压治疗。

( 3)血压过低者应升压治疗,以保持脑灌注压。

马奎军副主任医师总结如下;
( 1)既往有高血压的中老年患者,如突然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并伴有头痛、呕吐、血压增高,应考虑脑出血。

首选头部CT扫描,明确诊断及脑出血的部位、出血量、是否破入脑室及占位效应、脑组织移位情况。

( 2)根据出血部位及出血量决定治疗方案:
①基底节区出血:小量出血可内科保守治疗;中等量出血(壳核出血≥30ml,丘脑出血≥15ml)可根据病情、出血部位和医疗条件,在合适时机选择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或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及时清除血肿;大量出血或脑疝形成者,多需外科行去骨片减压血肿清除术,以挽救生命。

②小脑出血:易形成脑疝,出血量≥10ml,或直径≥3cm,或合并明显脑积水,在有条件的医院应尽快手术治疗。

③脑叶出血:高龄患者常为淀粉样血管病出血,除血肿较大危及生命或由血管畸形引起需外科治疗外,宜行内科保守治疗。

④脑室出血:轻型的部分脑室出血可行内科保守治疗;重症全脑室出血(脑室铸形),需脑室穿刺引流加腰穿放液治疗。

( 3)内科治疗为脑出血的基础治疗,脱水降颅压、调控血压、防治并发症是治疗的中心环节,要精心组织实施。

凡启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