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脉介入培训试题月和月辅助题目答案解析
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培训第月习题及答案

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培训第月习题及答案1)冠脉介入治疗的适应症是什么1. 无症状心肌缺血或加拿大心脏学会I-II级心绞痛:左主干病变应行血运重建但不适宜冠脉大桥;PCI可能适用于非前降支近段病变,病变血管负责中等面积存活心肌血供。
III级心绞痛:正在接受药物治疗,血管上存在一处或多处适宜介入病变,预计成功率高。
或合并静脉桥血管病变或多处狭窄不适宜再次行外口手术,非介入检查没有缺血证据或正在接受药物治疗的两到三支病变其前降支近段存在明显狭窄,且合并糖尿病及左室功能不全;3.不稳定心绞痛及NSTEMI患者:如果患者无严重伴发疾病且冠脉病变适宜PCI,应尽早行PCI治疗患者。
2)冠脉介入治疗的术前准备主要包括哪些评估适应证和禁忌证,基本病情评价: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知情同意,术前用药,器械和人员准备。
3)请描述现代冠脉介入治疗病例操作的完整步骤(一)PCI适应症(二)早期策略1. 直接PCI2. 转运PCI3. 补救性PCI(二)患者的风险评估1. 患者基本情况及基础疾病因素(1)年龄(2)性别(3)心脏功能(4)糖尿病(5)肾功能(6)合并疾病2. 冠脉病变解剖因素(三)术前准备(四)PCI策略以及手术支持1. 药物支持(1)硝酸甘油(2)肝素(3)GP IIb/IIIa受体拮抗剂2. 器械支持(1)临时起搏(2)IABP(3)血栓抽吸和远端保护装置(4)左心室辅助装置(五)术后用药、监测和随访1. 术后用药(1)抗血小板药物治疗(2)抗凝治疗(3)术后水化(4)其他二级预防用药;1)抗高血压治疗;2)调脂治疗3)糖尿病治疗4)ACEI5)ARB 6)醛固酮拮抗剂7)beta受体阻滞剂2. 术后监测(1)症状(2)生命体征(3)心肌损伤标志物。
(4)血肌酐(5)心电图3. 术后随访。
二、PCI操作过程(一)手术入路的选择1. 经股动脉途径2. 经桡动脉途径3. 肱动脉途径(二)导引导管置入(三)导引导丝的准备和置入(1)导引导丝的准备(2)导引导丝的送入(四)球囊扩张(五)支架置入和后扩张(六)撤出介入器械并处理穿刺技术三PCI效果评价(一)造影成功标准(二)手术成功标准PCI达到血管造影成功标准且在住院期间无严重临床并发症(如死亡、MI、急诊CABG);(三)临床成功①近期临床成功包括解剖形态成功和操作成功,术后患者心肌缺血症状和体征缓解;②远期临床成功是近期成功的延续,术后患者心肌缺血症状和体征缓解持续6个月以上。
冠脉介入培训试题月辅助题目答案全

1、冠脉造影术的术前准备主要包括那些内容1.完成冠脉造影必需的工作人员及职责;如术者、助手;配合手术护士;心电监测技术员;X线技术员;2.完成冠脉造影必需的设备及抢救药物;3.术前讨论;4.冠脉造影术前有关的检查:术前通常要做胸片、心脏彩超、心电图等检查;还需要抽血化验血常规、凝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血脂、血糖、血型;还有传染病等的筛选;5.术前用药及皮肤准备;6.和患者术前谈话;7.病人术前训练;包括训练床上大、小便为防止术后排便困难;如经股动脉径路冠脉造影术后需要平卧6-12小时才能下床活动;8.办理同意手术的术前协议书;9.经治医师向导管室递送手术申请单;书写术前医嘱;10.术前应进行双侧腹股沟、会阴部备皮、检查、股动脉及双侧足背动脉搏动情况;以助手术及与术后对照;经桡动脉穿刺者行Allen试验;了解掌弓循环情况;11、术前应纠正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稳定血压;糖尿病患者术前控制血糖;慎用二甲双胍;12、对肾功能不全者;应选择影响肾功能较小的造影剂;如威视派克;减少投照体位及造影剂用量;同时注意术后肾功能的监测和保护肾脏药物的应用..2、请分别描述经桡动脉和经股动脉穿刺的解剖定位答:经桡动脉穿刺解剖定位:一般取右上肢桡动脉;桡动脉表浅易触及;取腕横纹近段3cm左右为穿刺点;此处桡动脉一般搏动最强;并且走行较直;经股动脉穿刺解剖定位:先认清股三角;由腹股沟韧带;外侧的缝匠肌和内侧的股长收肌围成;腹股沟韧带下方2cm左右为股横纹;在股横纹中点偏内侧可触及股动脉搏动;股动脉内侧是股静脉;外侧是股神经;一般取股横纹下2~3cm;股动脉搏动的正下方为穿刺点..3、动脉穿刺的基本步骤是什么答:动脉穿刺的基本步骤以桡动脉穿刺为例说明:1、患者取平卧位;右上肢自然外伸、外展;与身体成45°夹角;由托架托住;充分暴露穿刺部位;2、消毒铺巾:常规消毒铺巾;消毒包括肘关节和整个手掌;同时消毒双侧腹股沟部备用;3、穿刺点定位:穿刺前应摸清桡动脉走行;选择桡动脉搏动最强、走行最直的部位穿刺;一般取腕横纹近端3cm处;桡动脉表浅易触及;4、局部麻醉:在桡动脉上方用1%利多卡因1ml做局部浸润麻醉;针尖基本与皮肤平行;避开浅表静脉;过深易伤及动脉;5、穿刺桡动脉透壁穿刺法:以左手食指、中指、无名指确定桡动脉位置及走行;右手持穿刺针在桡动脉上方进行穿刺;穿刺针与皮肤呈30°~45°角;进针方向应与桡动脉走行方向一致;穿刺针刺入桡动脉后可见穿刺针内有回血;继续进针穿透桡动脉;以左手固定针柄;右手拔出针芯后;缓慢退针至针尾部有血液喷出;再送入导丝;将导丝送入后;左手食指、拇指固定导丝;中指及无名指共同按压住桡动脉穿刺点的近心端;防止动脉出血..右手退出穿刺针;再补充少量麻醉药浸润桡动脉;以减少因疼痛诱发的桡动脉痉挛..用手术刀刀尖朝上轻轻划开皮肤约3mm;注意刀尖不可过深;以防伤及桡动脉;沿直导丝置入带有扩张管的动脉鞘管;送入鞘管时注意一定要使导丝尾端露出鞘管;然后保留鞘管退出导丝和扩张管..4、穿刺部位的并发症主要包括那些如何进行预防答:穿刺部位的主要并发症及预防措施有:1、动脉痉挛;预防措施:术前嘱患者充分放松;选用润滑剂涂层动脉鞘或长鞘;经鞘给予硝酸甘油200ug+地尔硫卓5mg+利多卡因50mg注入预防动脉痉挛;尽量做到高穿刺成功率、动作轻柔;操作时间短;2、局部出血或血肿;预防措施:应立即局部压迫至少5分钟至出血停止或血肿无进行性扩大;若局部血肿进行性扩大;应立即拔出鞘管;加压包扎;如果伴有前壁血肿;需局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3、局部疼痛;耐心向病人解释并检查是否有局部并发症;4、桡动脉闭塞;预防措施:术前认真做好Allens试验;5、腕管综合征;预防措施:选好穿刺部位;保护好穿刺血管;减少穿刺点渗血或出血;做好压迫止血及监测局部循环情况;适当调整压迫止血压力..5、请问左冠脉造影和右冠脉造影导管的特点有何不同答:左冠脉造影导管和右冠脉造影导管依据左右冠脉在升主动脉窦解剖位置的不同具有相应的特点和操作要点;以Judkins造影导管为例说明:1、左冠状动脉造影导管JL:适用于左冠脉造影;导管头端有两个特殊的已塑形的弯度;两个弯度之间的距离决定导管的形状型号;其第二弯曲抵在左冠脉开口的对侧主动脉壁级上;可以提供点状被动支持力..操作:导管头端沿着升主动脉弓边缘推进直至滑入左主干开口处;注意跨过主动脉弓后不要急剧推进即可;2、右冠状动脉造影导管JR;适用于右冠脉造影;第二弯度的长度决定其导管的形状型号;导管由于其头端后直形的导管易入升主动脉弓;将导管推送至右冠脉尖端;顺时针方向旋转45°至90°;头端将旋转向下滑入;其头端定位没有血管壁的支撑;因此不能提供良好的被动支持力;其支持力仅仅来源于导引导管本身的结构;因此需要更熟练的操作技巧..6、右冠脉造影导管的操作要点右冠状动脉造影:应该选择在左前斜位进行导管操作;将导管开口朝向非右冠开口方向若直接朝向右冠脉开口送入导管;常常导管进入右冠过深;张力较大;易致右冠血管痉挛;甚至右冠夹层送至窦底;旋转导管至右冠开口大致方向;非熟练者可再选择此时冒烟一次;看清楚右冠开口位置旋转过程中一般多需同时上提导管;一般即可到达右冠开口;若未右冠开口;则需冒烟找清楚右冠脉开口位置;再进行相应调整即可..导管到位后会随心动周期呈「点头征」;此时应观察有创压力曲线;当证实压力曲线正常后;需再次冒烟;证实导管在右冠开口;同时可观察导管与冠脉的同轴性及导管进入冠脉开口的深浅;若同轴性较差或进入冠脉开口过深、过浅;则应当先调整适当后采集电影..7、请问与冠脉造影相关的并发症主要包括那些如何去预防答:冠脉造影相关并发真主要包括冠脉和非冠脉并发症两大类;冠脉并发症有持续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死亡、急性冠脉痉挛、栓塞等;非冠脉并发症有急性左心衰、低血压、血管迷走反射、室性心动过速、室颤、血管内夹层、血肿、肱动脉及股动脉血栓、腹膜后出血、大出血、猝死等..相应预防措施:1、死亡;术前尽量全面了解患者病史资料;识别高危患者;尤其是左主干及三支血管病变患者;并做好预案;必要时预防性安装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及临时人工起搏器;选择合适造影导管;疑似左主干病变者;在冠脉开口出后附件可注射造影剂先评估;减少造影剂用量;缩短造影时间;防止导管插入过深造成冠脉嵌顿;2、急性心肌梗死;防止血栓栓塞;注意保持肝素化;防止冠脉内膜脱落或撕裂;轻柔操作避免导管插入过深过快;冠脉痉挛;冠脉内予以硝酸甘油注入防止;避免空气栓塞;做好排气、回抽;3、心律失常;避免在冠脉开口反复操作或过深插管;切忌长时间、大量造影剂注入造影剂;对高危患者;使用等渗性造影剂;术中密切检测患者心电;并及时处理;4、过敏反应;术前询问患者过敏史;严格术前碘过敏试验;使用等渗性造影剂;及时使用地塞米松或非那根;根据情况;适当减少投照体位及造影剂使用量;术中淹没检测患者生命体征;酌情补液;促进造影剂排出;5、血管迷走反应及低血压;术前常规予以阿托品静脉注射;术中常规备好阿托品;充分消除患者紧张、焦虑情绪;严密检测生命体征及心电血压等;及时识别迷走反应并予以处理;6、外周血管并发症;选好穿刺点;提高穿刺成功率;及时识别出血及血肿;及时予以规范止血压迫;并监测患者穿刺点渗血及穿刺点周围循环情况..8、冠脉造影报告的书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冠脉造影报告书写的主要内容:1、一般资料: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种族、职业、住院号;造影号、造影时间、造影剂名称、导管名称和型号;家庭住址和电话等;2、病情简介:术前诊断、病史特点、是否有冠心病易患因素、查体体征及重要辅助检查;3、手术经过及造影结果:冠状动脉病变中最常见、最重要和最复杂的是狭窄;它是冠状动脉造影结构记录的重点;对其特点应逐项描述记录;而对扩张、溃疡和心肌桥等可在报告或记录的附录中写明;4、造影诊断;5、手术人员、报告书写人及记录时间等..。
冠脉介入培训试题答案

1、请问冠脉的造影的适应征主要有哪些(分别从诊断,治疗和评价目的方面描述)?以诊断为主要目的:⒈不明原因的胸痛,无创性检查不能确诊,临床怀疑冠心病。
⒉不明原因的心律失常,如顽固的室性心律失常或新发传导阻滞;有时需冠状动脉造影除外冠心病。
⒊不明原因的左心功能不全,主要见于扩张型心肌病或缺血性心肌病,两者鉴别往往需要行冠状动脉造影。
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复发心绞痛。
⒌先天性心脏病和瓣膜病等重大手术前,年龄50岁,其易合并有冠状动脉畸形或动脉粥样硬化,可以在手术的同时进行干预。
⒍无症状但疑有冠心病,在高危职业如:飞行员、汽车司机、警察、运动员及消防队员等或医疗保险需要。
以治疗为主要目的:临床冠心病诊断明确,行冠状动脉造影可进一步明确冠状动脉病变的范围、程度,选择治疗方案。
⒈稳定型心绞痛或陈旧心肌梗死,内科治疗效果不佳,影响学习、工作及生活。
⒉不稳定型心绞痛,首先采取内科积极强化治疗,一旦病情稳定,积极行冠状动脉造影;内科药物治疗无效,一般需紧急造影。
对于高危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以自发性为主,伴有明显心电图的ST段改变及梗死后心绞痛,也可直接行冠状动脉造影。
⒊发作6小时以内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或发病在6小时以上仍有持续性胸痛,拟行急诊PCI手术;如无条件开展PCI术,对于AMI后溶栓有禁忌的患者,应尽量转入有条件的医院。
AMI后静脉溶栓未再通的患者,应适时争取补救性PCI。
对于AMI无并发症的患者,应考虑梗死后1周左右择期行冠状动脉造影。
AMI伴有心源性休克、室间隔穿孔等并发症应尽早在辅助循环的帮助下行血管再灌注治疗。
对于高度怀疑AMI而不能确诊,特别是伴有左束支传导阻滞、肺栓塞、主动脉夹层、心包炎的患者,可直接行冠状动脉造影明确诊断。
⒋无症状性冠心病,其中对运动试验阳性、伴有明显的危险因素的患者,应行冠状动脉造影。
⒌CT等影像学检查发现或高度怀疑冠状动脉中度以上狭窄或存在不稳定斑块。
中国医师协会冠脉介入培训第9月试题及答案

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培训第九月答案1、简述支架内血栓的定义和分期?学员回答:PCI术后由于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支架植入处形成血栓,导致冠脉管腔完全性或不完全阻塞,表现为心脏型猝死、急性心肌梗死或者不稳定心绞痛等一系列并发症;1)急性:发生于PCI术后24小时内;(2)亚急性:发生于PCI 术后24小时~30天;30天以内又称早期支架血栓形成。
(3)晚期:发生于PCI术后30天1年;(4)极晚期:发生于PCI术后1年以上。
2、支架内血栓形成的主要相关因素有哪些?学员回答:支架血栓形成可能与临床情况、冠状动脉病变和介入治疗操作等因素有关。
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糖尿病、肾功能减退、心功能不全或凝血功能亢进及血小板活性增高患者,支架血栓形成的危险性增高。
弥漫性、小血管病变、分叉病变、严重坏死或富含脂质斑块靶病变,是支架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PCI时,支架扩张不充分、支架贴壁不良或明显残余狭窄,导致血流对支架及血管壁造成的剪切力可能是造成支架血栓形成的原因。
PCl后持续夹层及药物洗脱支架长期抑制内膜修复,使晚期和极晚期支架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增高。
3、如何更好地预防和处理支架内血栓?学员回答:支架血栓形成的预防包括控制临床情况例如控制血糖,纠正肾功能和心功能不全、充分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除阿司匹林和肝素外,对高危患例如,急性冠脉综合征、复杂病变尤其是左主干病变PCI 术前,术中或术后应用血小板||沙||匕受体拮抗剂例如替罗非班。
某些血栓负荷增高病变PCI后可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治疗。
PCI时选择合适的支架,覆盖全部病变节段,避免和处理好夹层撕裂。
同时,应用支架充分扩张、贴壁良好;在避免夹层撕裂的情况下,减低残余狭窄。
必要时在血管内超声显像IVUS指导下行冠状动脉内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术。
长期和有效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对预防药物洗脱支架术后晚期和极晚期支架血栓形成十分重要。
一旦发生支架血栓形成,应立即行冠状动脉造影,对血栓负荷大者,可用血栓抽吸导管做负压抽吸。
冠脉介入培训试题答案

1、请问冠脉的造影的适应征主要有哪些(分别从诊断,治疗和评价目的方面描述)?以诊断为主要目的:1•不明原因的胸痛,无创性检查不能确诊,临床怀疑冠心病。
2不明原因的心律失常,如顽固的室性心律失常或新发传导阻滞;有时需冠状动脉造影除外冠心病。
3.不明原因的左心功能不全,主要见于扩张型心肌病或缺血性心肌病,两者鉴别往往需要行冠状动脉造影。
4.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复发心绞痛。
5.先天性心脏病和瓣膜病等重大手术前,年龄50岁,其易合并有冠状动脉畸形或动脉粥样硬化,可以在手术的同时进行干预。
&无症状但疑有冠心病,在高危职业如:飞行员、汽车司机、警察、运动员及消防队员等或医疗保险需要。
以治疗为主要目的:临床冠心病诊断明确,行冠状动脉造影可进一步明确冠状动脉病变的范围、程度,选择治疗方案。
1稳定型心绞痛或陈旧心肌梗死,内科治疗效果不佳,影响学习、工作及生活。
2不稳定型心绞痛,首先采取内科积极强化治疗,一旦病情稳定,积极行冠状动脉造影;内科药物治疗无效,一般需紧急造影。
对于高危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以自发性为主,伴有明显心电图的ST 段改变及梗死后心绞痛,也可直接行冠状动脉造影。
3.发作6小时以内的急性心肌梗死(AM)或发病在6小时以上仍有持续性胸痛,拟行急诊PCI 手术;如无条件开展PCI 术,对于AMI 后溶栓有禁忌的患者,应尽量转入有条件的医院。
AMI后静脉溶栓未再通的患者,应适时争取补救性PCI。
对于AMI无并发症的患者,应考虑梗死后1周左右择期行冠状动脉造影。
AMI伴有心源性休克、室间隔穿孔等并发症应尽早在辅助循环的帮助下行血管再灌注治疗。
对于高度怀疑AMI而不能确诊,特别是伴有左束支传导阻滞、肺栓塞、主动脉夹层、心包炎的患者,可直接行冠状动脉造影明确诊断。
4.无症状性冠心病,其中对运动试验阳性、伴有明显的危险因素的患者,应行冠状动脉造影。
5.CT等影像学检查发现或高度怀疑冠状动脉中度以上狭窄或存在不稳定斑块。
中国医师协会冠脉介入培训第7月

心血管介入培训第7 月答案1、对于慢性稳定型冠心病有较大范围心肌缺血证据的患者,介入治疗是缓解症状的有效方法之一。
2 、不稳定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高危患者,提倡尽早介入治疗。
高危患者主要包括:反复发作心绞痛或心肌缺血或充分药物治疗时活动耐量低下;血心肌酶指标升高;心电图新出现的ST段压低;出现心力衰竭或出现二尖瓣反流或原有反流恶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持续室速; 6 个月内接受过介入治疗;曾行冠脉旁路移植术等。
3 、对于急性 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治疗的关键在于开通梗死相关血管(IRA),尽可能挽救濒死心肌,降低患者急性期的死亡风险并改善长期预后。
根据患者就诊的时机以及初始治疗的不同分为不同的策略:(1)直接 PCI: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病12 小时内行 PCI 直接开通 IRA。
直接 PCI 可以及时、有效和持续的开通 IRA。
建议进门- 球囊开通时间控制在 90 分钟内。
对于 12 小时内(特别是 3-12 小时内),特别是对于有溶栓禁忌的患者,如有条件应行直接PCI。
对于发病超过 12 小时,但仍有缺血症状、心功能障碍、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严重心律失常的患者也建议行直接 PCI。
对于发生心原性休克的患者,可将时间放宽至36 小时。
而对于发病已超过12 小时,且无缺血症状的患者,则不建议行 PCI。
(2)转运 PCI:首诊医院无行直接PCI 的条件,而患者不能立即溶栓,则转至具备 PCI 条件的医院行直接PCI。
(3)补救 PCI:溶栓失败后 IRA 仍处于闭塞状态 , 对于 IRA 所行的PCI。
(4)易化PCI:发病12 小时内,拟行PCI 的患者于PCI 术前有计划的预先使用溶栓或抗血小板药物,以尽早开通 IRA。
2、冠脉介入治疗的术前准备主要包括哪些?冠脉介入治疗( PCI)术前准备一、各种辅助检查:1.三大常规 2.肝、肾功能,血脂分析,血糖3.乙肝五项4.血凝四项5.心电图 6.胸透7.心脏 B 超二、术前用药 : 阿斯匹林波立维:急诊 PCI 300mg, st ; 75mg,qd。
冠脉介入培训试题月和月辅助题目答案解析

1、行冠脉造影术时,导管室的整个工作流程是什么手术台上、台下人员如何配备如何分工冠脉造影治疗报告如何正确、完整的书写答:冠脉造影术时导管室的整个工作流程主要有:1、参加手术人员参与术前讨论,并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等术前准备文书工作;2、护士了解术前方案,准备术前用药、相关器械准备,做好患者情绪疏导和必要的局部皮肤准备;3、放射技术人员做好检查机器准备,保证各设备系统工作正常;4、手术护士引导患者进入导管室,并指导患者平卧于检查床,心电监护技术员连接好心电监护,观察示波并记录术前心电图,手术护士完成患者静脉通道的建立,做好患者手术部位的消毒,并完成铺巾;5、助手穿洗手衣,刷手,穿铅衣,在手术护士的帮助下穿好手术衣并带好无菌手套,然后在心电监护技术人员的帮助下连接好测压系统,在护士的帮助下连接造影剂通道,连接好各穿刺器械的准备,备好必要的抢救药品;6、助手完成动脉穿刺,在护士帮助下备好造影导管及导丝,检查各连接系统是否备好;6、术者在助手的配合下在超滑导丝的指引下置入冠状动脉造影导管,助手依据术者要求,摇床及控制适当的投照体位,在术者的指导下配合推注造影剂,完成冠脉造影检查;7、手术中,护士在术者的要求下提供器械并密切观察患者,心电监护技术员随时管床心电图及压力曲线的变化,并及时向术者反应,放射技术人员配合术者操作X线摄像和透视,并根据需要随时回放影像;8、术后助手拔出动脉鞘管,并予以穿刺部位加压止血包扎,并转移患者回病房及向病房医生和护士交待病情及注意事项,心电监护员撤出心电监护导线,放射技术员做好资料保存及检查设备维护,护士做好手术器械使用记录,术后器械清洗,整理,消毒等工作,术者或助手完成冠脉造影结果记录及术后记录。
整个手术过程,台上有术者、助手及手术护士,台下有心电监护员和放射技术员。
完成一次冠状动脉造影,至少需5名工作人员,即包括术者、助手各1名,护士1名,心电监护及放射技术员各1名。
其分工具体为:1、术者和助手,参加术前讨论,制定操作方案和检查所用器材,估计术中意外和制定处理方案,完成手术操作,做好术后记录、结果报告并观察病情变化;2、手术护士,参加术前讨论,了解每次术前方案,准备器械、辅料、穿刺针、导丝、导管等器械,准备术中必备的药物,包括急救药物和造影剂,并按术者要求随时投入意外抢救,完场术后器械清洗、整理和消毒;3、心电监护技术员,患者平卧导管床后,立即连接心好测压系统、定标压,校正压力及压力基线,随时准备记录并报告压力值,检测心电示波,操作中一旦发现心律失常,随时向术者报告,必要时做记录,术后整理各种记录,并向经治医生交代注意事项;4、放射技术员,术前检查机器,保证造影设备系统工作正常,术中配合术者操作X线机,并根据需要随时录像和回放,每次操作结束,都要检查X线机及附属设备,以备下次工作时机器能正常运行。
中国医师协会冠脉介入培训第9月试题及答案

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培训第九月答案1、简述支架内血栓的定义和分期?学员回答:PCI术后由于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支架植入处形成血栓,导致冠脉管腔完全性或不完全阻塞,表现为心脏型猝死、急性心肌梗死或者不稳定心绞痛等一系列并发症;1)急性:发生于PCI术后24小时内;(2)亚急性:发生于PCI术后24小时~30天;30天以内又称早期支架血栓形成。
(3)晚期:发生于PCI术后30天~1年;(4)极晚期:发生于PCI术后1年以上。
2、支架内血栓形成的主要相关因素有哪些?学员回答:支架血栓形成可能与临床情况、冠状动脉病变和介人治疗操作等因素有关。
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糖尿病、肾功能减退、心功能不全或凝血功能亢进及血小板活性增高患者,支架血栓形成的危险性增高。
弥漫性、小血管病变、分叉病变、严重坏死或富含脂质斑块靶病变,是支架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PCI时,支架扩张不充分、支架贴壁不良或明显残余狭窄,导致血流对支架及血管壁造成的剪切力可能是造成支架血栓形成的原因。
PCl后持续夹层及药物洗脱支架长期抑制内膜修复,使晚期和极晚期支架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增高。
3、如何更好地预防和处理支架内血栓?学员回答:支架血栓形成的预防包括控制临床情况例如控制血糖,纠正肾功能和心功能不全、充分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除阿司匹林和肝素外,对高危患例如,急性冠脉综合征、复杂病变尤其是左主干病变PCI 术前,术中或术后应用血小板Ⅱb/Ⅲa受体拮抗剂例如替罗非班。
某些血栓负荷增高病变PCI后可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治疗。
PCI时选择合适的支架,覆盖全部病变节段,避免和处理好夹层撕裂。
同时,应用支架充分扩张、贴壁良好;在避免夹层撕裂的情况下,减低残余狭窄。
必要时在血管内超声显像IVUS指导下行冠状动脉内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术。
长期和有效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对预防药物洗脱支架术后晚期和极晚期支架血栓形成十分重要。
一旦发生支架血栓形成,应立即行冠状动脉造影,对血栓负荷大者,可用血栓抽吸导管做负压抽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行冠脉造影术时,导管室的整个工作流程是什么手术台上、台下人员如何配备如何分工冠脉造影治疗报告如何正确、完整的书写答:冠脉造影术时导管室的整个工作流程主要有:1、参加手术人员参与术前讨论,并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等术前准备文书工作;2、护士了解术前方案,准备术前用药、相关器械准备,做好患者情绪疏导和必要的局部皮肤准备;3、放射技术人员做好检查机器准备,保证各设备系统工作正常;4、手术护士引导患者进入导管室,并指导患者平卧于检查床,心电监护技术员连接好心电监护,观察示波并记录术前心电图,手术护士完成患者静脉通道的建立,做好患者手术部位的消毒,并完成铺巾;5、助手穿洗手衣,刷手,穿铅衣,在手术护士的帮助下穿好手术衣并带好无菌手套,然后在心电监护技术人员的帮助下连接好测压系统,在护士的帮助下连接造影剂通道,连接好各穿刺器械的准备,备好必要的抢救药品;6、助手完成动脉穿刺,在护士帮助下备好造影导管及导丝,检查各连接系统是否备好;6、术者在助手的配合下在超滑导丝的指引下置入冠状动脉造影导管,助手依据术者要求,摇床及控制适当的投照体位,在术者的指导下配合推注造影剂,完成冠脉造影检查;7、手术中,护士在术者的要求下提供器械并密切观察患者,心电监护技术员随时管床心电图及压力曲线的变化,并及时向术者反应,放射技术人员配合术者操作X线摄像和透视,并根据需要随时回放影像;8、术后助手拔出动脉鞘管,并予以穿刺部位加压止血包扎,并转移患者回病房及向病房医生和护士交待病情及注意事项,心电监护员撤出心电监护导线,放射技术员做好资料保存及检查设备维护,护士做好手术器械使用记录,术后器械清洗,整理,消毒等工作,术者或助手完成冠脉造影结果记录及术后记录。
整个手术过程,台上有术者、助手及手术护士,台下有心电监护员和放射技术员。
完成一次冠状动脉造影,至少需5名工作人员,即包括术者、助手各1名,护士1名,心电监护及放射技术员各1名。
其分工具体为:1、术者和助手,参加术前讨论,制定操作方案和检查所用器材,估计术中意外和制定处理方案,完成手术操作,做好术后记录、结果报告并观察病情变化;2、手术护士,参加术前讨论,了解每次术前方案,准备器械、辅料、穿刺针、导丝、导管等器械,准备术中必备的药物,包括急救药物和造影剂,并按术者要求随时投入意外抢救,完场术后器械清洗、整理和消毒;3、心电监护技术员,患者平卧导管床后,立即连接心好测压系统、定标压,校正压力及压力基线,随时准备记录并报告压力值,检测心电示波,操作中一旦发现心律失常,随时向术者报告,必要时做记录,术后整理各种记录,并向经治医生交代注意事项;4、放射技术员,术前检查机器,保证造影设备系统工作正常,术中配合术者操作X线机,并根据需要随时录像和回放,每次操作结束,都要检查X线机及附属设备,以备下次工作时机器能正常运行。
冠脉造影治疗报告应逐项填写,主要包括:1、患者一般资料: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种族、职业、住院号,造影号、造影时间、造影剂名称、导管名称和型号,家庭住址和电话等;2、病情简介:术前诊断、病史特点、是否有冠心病易患因素、查体体征及重要辅助检查;3、手术经过、造影结果及治疗过程及治疗效果:冠状动脉病变中最常见、最重要和最复杂的是狭窄,它是冠状动脉造影结构记录的重点,对其特点应逐项描述记录,而对扩张、溃疡和心肌桥等可在报告或记录的附录中写明,特别是治疗所使用的器械,给予治疗的压力及植入类器械的品牌、规格大小、数量等更应具体详细说明;4、造影诊断及处理结果;5、手术人员、报告书写人员及记录时间等。
2、狭窄判断方法有几种答:目测直径法;2、计算机密度测定法;3、冠状动脉内超声面积测定法。
3、狭窄程度如何分级(六级)答:狭窄程度共分六级,分别是:一级,正常,冠状动脉无狭窄;二级,轻度狭窄,狭窄30%;三级,中度狭窄,狭窄介于30%~50%;四级,重度狭窄,狭窄介于50%~90%;五级,次全闭塞,狭窄90%;六级,完全闭塞,无血流通过。
4、判断狭窄应该在造影片动态下、还是静态下判断为什么答:判断狭窄程度时一定要在造影片动态下判断,不应在静态下判断,因为静态下判断有时会导致结果严重偏差。
5、简述冠状动脉的解剖,请描述分析答:冠状动脉的解剖:一、左冠状动脉,开口于升主动脉左后方的左冠窦内者占92%,另有8%开口于窦外。
左冠状动脉供应左室、左房、右室前壁及室间隔前2/3~3/4的心肌。
1、左主干,左冠状动脉发出后至分支前的一段,行走于左心耳与肺动脉主干起始部之间,初始向左,在分支前转向心室方向走行,LM的前方是肺动脉主干,后方是左心房的前壁,左上方是左心耳,下方是左室纤维三角及二尖瓣环的前内侧部分。
2、前降支,通常是左主干的直接延续,从左主干发出后弯向肺动脉圆锥的左缘,随即进入前室间沟,沿前室间沟走行,绕过心尖,终止于心脏的膈面。
通畅供应部分左室,右室前壁及室间隔前2/3的血液,其分支分别向三个方向发出,即对角支、右室前支及前间隔支。
(1)、对角支,是前降支以锐角形式向左侧发出的较大的动脉分支,分布于左室游离壁的前外侧,多数成人有3~5个对角支;(2)、右室前支,是前降支向右侧、右室前壁发出的数个小的动脉分支,可分为上右室前支和下右室前支,最多可达6支,第一右室前支分布于肺动脉圆锥处,亦称为左圆锥支;(3)、前间隔支,多发自前降支,偶起源于左主干,呈直角方向进入室间隔的肌性部分,走行自前向后,多分布于室间隔的前2/3部分。
3、左回旋支,几乎呈直角起自于左主干,并沿左房室沟走行先向左,然后从前绕向后,终止于心脏的膈面,左回旋支主要供应左心房壁、左心室外侧壁、左心室前后壁的一部分。
其分支有钝缘支、左室前支、左室后支、左房支或窦房结支,除钝缘之外,其余均可有可无。
(1)、钝缘支,由左回旋支的近端发出,沿着心脏钝缘向下行至心尖,分布于钝缘及相邻的左心室壁。
(2)、左室前支,由左回旋支的起始段发出,分布于左室前壁的上部,多为1~3支。
(3)、左室后支,为左回旋支在心脏膈面的终末部分之一,可多达6支,亦可阙如,主要取决于冠状动脉的优势情况,房室结动脉起于此支。
(4)、左房支,开口于左回旋支的起始段向后发出,供应左房,分布于左房前壁和心耳部,约有40%的左房前支供应窦房结,此时特称为窦房结支。
(5)、Kugel动脉,63.64%起自于右冠状动脉,24.45%起自左回旋支,同时发生者占3.94%,在回旋支近端1~2mm处发出,在主动脉根部后方走行,沿心房前壁达到房间隔下部,穿入房间隔内。
Kugel 动脉为重要的侧枝循环途径。
二、右冠状动脉,开口于升主动脉右前方的右冠窦内(94%),约6%开口于窦外。
右冠状动脉发出后行走于右房室沟内,在肺动脉起始部与右心耳之间向下走行,通过心脏右缘至心脏膈面。
供应右心房、右心室前壁与心脏膈面的大部分心肌。
主要分支有左室后支和后降支。
1、后降支,多起自右冠状动脉,为右冠状动脉走至后十字交叉时发出的一较大分支,沿后室间沟向下行走,是右冠状动脉的延续,多终止于后室间沟的中、下1/3段,少数终止于心尖部,甚至绕过心尖终止于前室间沟的下1/3处。
2、左室后支,右冠状动脉在后十字交叉附近分支后,继续沿房室沟走行的一支动脉,长短不一,最长者可达心脏左缘,沿途分支分布于左心室后壁的一部分及左房的一部分,左室后支的发育情况是判断左右冠脉优势及均衡优势心脏的主要依据。
3、锐缘支,是右冠状动脉走行至右心室锐缘附近发出的沿着或平行于心下缘行走的分支,较粗大,一支多见,两支少见,有时阙如。
4、右圆锥支,为右冠状动脉向右室壁发出的第一分支,分布于右室肺动脉圆锥部前方,有时可向左侧同名动脉形成Vieussens环。
5、右室前支,为右冠状动脉主干呈直角向前发出,主要分布于右心室的胸肋面,多数为2~4支。
6、常规的造影投照体位有哪些如何操作答:左冠状动脉造影的常规体位:1、正位加头位(正头位),操作:(AP+CRA20°~25°),后前位(正位)加头位CRA20°~25°;2、正位加足位(正足位),操作:(AP+CAU20°~25°),后前位(正位)加足位20°~25°;3、右前斜加足位(肝位),操作:(RAO30°+CAU20°~25°),右前斜30°加足位20~25;4、右前斜加头位(右肩位),操作:(RAO30°+CRA20°~25°),右前斜30°加头位CRA20°~25°;5、左前斜加头位(左肩位),操作:(LAO45°+CRA20°~25°),左前斜45°加头位20°~25°;6、左前斜加足位(脾位/蜘蛛位),操作:(LAO45°+CAU20°~25°),左前斜45°加足位20°~25°;二、右冠状动脉造影常规体位:1、左前斜位,操作:左前斜位45°(LAO45°);2、右前斜位,操作:右前斜位30°(RAO30°);3、正位加头位,操作:后前位(正位)加头位CRA20°(AP+CRA20°)。
7、请分别描述经桡动脉和经股动脉穿刺的解剖定位答:经桡动脉穿刺解剖定位:一般取右上肢桡动脉,桡动脉表浅易触及,取腕横纹近段3cm左右为穿刺点,此处桡动脉一般搏动最强,并且走行较直;经股动脉穿刺解剖定位:先认清股三角,由腹股沟韧带,外侧的缝匠肌和内侧的股长收肌围成,腹股沟韧带下方2cm左右为股横纹,在股横纹中点偏内侧可触及股动脉搏动,股动脉内侧是股静脉,外侧是股神经,一般取股横纹下2~3cm,股动脉搏动的正下方为穿刺点。
8、动脉穿刺的基本步骤是什么答:动脉穿刺的基本步骤以桡动脉穿刺为例说明:1、患者取平卧位,右上肢自然外伸、外展,与身体成45°夹角,由托架托住,充分暴露穿刺部位;2、消毒铺巾:常规消毒铺巾,消毒包括肘关节和整个手掌,同时消毒双侧腹股沟部备用;3、穿刺点定位:穿刺前应摸清桡动脉走行,选择桡动脉搏动最强、走行最直的部位穿刺,一般取腕横纹近端3cm处,桡动脉表浅易触及;4、局部麻醉:在桡动脉上方用1%利多卡因1ml做局部浸润麻醉,针尖基本与皮肤平行,避开浅表静脉,过深易伤及动脉;5、穿刺(桡动脉透壁穿刺法):以左手食指、中指、无名指确定桡动脉位置及走行,右手持穿刺针在桡动脉上方进行穿刺,穿刺针与皮肤呈30°~45°角,进针方向应与桡动脉走行方向一致,穿刺针刺入桡动脉后可见穿刺针内有回血,继续进针穿透桡动脉,以左手固定针柄,右手拔出针芯后,缓慢退针至针尾部有血液喷出,再送入导丝;将导丝送入后,左手食指、拇指固定导丝,中指及无名指共同按压住桡动脉穿刺点的近心端,防止动脉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