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0、70年代

合集下载

50-70年代思潮

50-70年代思潮

!
英 雄 的 人 民 站 起 来 了
是 我 们 亲 爱 的 家 乡 。
宽 广 美 丽 的 土 地 ,
跨 过 奔 腾 的 黄 河 长 江 ;
越 过 高 山 , 越 过 平 原 ,




从 今 走 向 繁 荣 富 强 。
歌 唱 我 们 亲 爱 的 祖 国 ,
从 今 走 向 繁 荣 富 强 。
革命,反对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关于社会经济的基本政策(如 工业化、统购统销等);否定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的成就;坚持资本主义立场,宣扬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 剥削。
(2)反对无产阶级专政、反对民主集中制。攻击反 帝国主义的斗争和人民政府的外交政策;攻击肃清反 革命分子的斗争;否定“五大运动”的成就;反对对 资产阶级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改造;攻击共产 党和人民政府的人事制度和干部政策;要求用资产阶 级的政治法律和文化教育代替社会主义的政治法律和 文化教育。
教训:
此次讨论首开以政治斗争、群众运动的 方式解决文艺问题,给当代文学的此后的 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三、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
关于《红楼梦》的印象 ●关于新旧“红学”
★早先着眼于影射的索隐派,称为“旧红 学”。
★以胡适为代表的考证派,称为“新红学”。
1、俞平伯对《红楼梦》研究的贡献
(1)打破了“五四”以前《红楼梦》 研究中“索隐派”的猜谜式的方法, 把这部伟大的古典现实主义小说还原 为文学现象 加以探讨。
3、文革宣传画
文革宣传画
主要参考书目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
课后练习:
请借阅《武训传》的电影剧本,思考我们 应当怎样处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辩证 关系。

新中国成立以来交通工具变迁史

新中国成立以来交通工具变迁史

新中国成立以来交通工具变迁史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交通工具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和更新,从笨重的机动车、简陋的自行车,到高速公路、铁路、航空等现代交通工具,中国跃升为交通大国。

以下将按照时间顺序为大家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交通工具的变迁史。

一、50-60年代1. 自行车:在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期,自行车是中国最主要的交通工具。

它是国人熟悉且信赖的日常代步工具,也是货运交通的主力。

2. 人力三轮车:人力三轮车作为运输工具,在城乡间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虽然它不如自行车那样便捷,但是它有较大的载货空间,为了满足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需求,人们也对三轮车进行了改进。

3. 火车:当时的铁路运输主要是蒸汽机车,虽然舒适度远不如现代快速列车,但它在运输、旅游、事故救援等方面作用巨大。

二、70年代-80年代1. 公交车:70年代-80年代,公交车开始成为城市里重要的交通工具,主要是在大城市使用,并且引进了苏联的“红旗牌”和捷克斯洛伐克的“斯卡奇亚”牌等外国品牌。

2. 摩托车:摩托车的出现,一度被誉为人民“解放了双脚”。

这种代步工具具有快捷、灵活、省时、省力的特点,是中国广大城乡居民的必备交通工具之一。

3. 内河船舶:内河船舶作为近海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60-70年代曾一度代替了火车和公路,成为中国内河运输的主力军。

三、90年代-2000年1. 汽车: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汽车技术的不断革新和国家对汽车工业的扶持,中国汽车工业经历了飞速的发展,汽车逐渐普及到普通百姓家中,成为现代城市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

2. 客运高速公路:近几年,中国建设高速公路事业飞速发展,客运高速公路日益成为城乡客运的重要交通工具,使得跨区域、跨省份的出行变得更加便捷。

3. 航空交通:航空的快速发展,极大提升了人们的行动力和市场拓展能力。

随着国际大型航空公司纷纷开设中国航线,航空交通逐渐成为人们出行的首选交通工具之一。

综上所述,从自行车、火车,到现代的汽车、客运高速公路、航空交通,中国交通工具的发展和进步与时俱进,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日常生活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50、60、70、80年代春节老照片,简单而珍贵的年味!

50、60、70、80年代春节老照片,简单而珍贵的年味!

春节,中国人心里最重要的节日。

无论时间怎么变,对我们的意义依旧重大。

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年味开始变得越来越淡了。

传统民俗被渐渐的遗忘,那些欢乐时光也被留在了那个年代。

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些旧时春节老照片,一起回味一下那时简单而幸福的年味儿,捡起纯真年代过年的美好记忆……五十年代,那个时候,物质还没有现在这么富足,人们是这样欢度春节的。

▼ 1950年,北京过了新中国的第一个春节,那年毛主席年画非常受欢迎。

▼有点文化的人,就帮大家写春联,虽然不是什么书法家,但一笔一画地也毫不含糊!这样的春联,极受大家的热捧。

▼除夕之夜,家人团圆,守岁围炉,温情四溢。

下面是1953年春节,天津一家人吃团圆饭的场景。

▼四代同堂过春节,好不热闹。

▼ 过年了,除了有好吃的,大人们还会给孩子们做做玩具,家里有点余钱的干脆直接给孩子们买点。

简简单单的“大刀”、面具、小风车,不算很精致的娃娃,就足以让一群小孩玩得不亦乐乎。

▼春节穿新衣,红旗商场到后来的百货大楼是最时尚的存在。

以前,普通人家过年才会添新衣,所以每到新年,有新衣服穿,自然是开心极了!▼ 当然,过去的新衣服不止商场能买到,妈妈的巧手也会变出一件来。

过年最让孩子开心的事就是能穿上新衣服,很多母亲为此不知熬了多少个日夜。

▼试穿妈妈刚做好的新衣,这一刻别提多幸福了!▼ 对于男孩来说,没有比放鞭炮更值得期待的事了。

▼捡鞭炮也是男孩儿们的“冒险行动”。

▼三个穿着新衣服的儿童在放鞭炮,其中两个小女孩正害怕地捂着耳朵。

▼1956年的春节,村民围坐在一起,第一次听到了收音机里传来的远方的祝福。

我国第一台黑白电视机诞生在1958年,所以,在那之前收音机才是人们最爱的娱乐消遣之一。

▼ 那个时候还没有电视、电脑,没有央视春晚,更没有网上直播,人们要看春节晚会只能去现场。

以前,各市、郊、县文化宫每年都会举办春节联欢晚会,时间一到,人潮纷纷涌入会场,好不热闹!▼ 1956年春节,侯宝林、郭启儒,在春节联欢晚会上说相声。

20世纪各年代的流行(50、60、70、80、90)

20世纪各年代的流行(50、60、70、80、90)
•20世纪各年代的流行
世纪之交与一战时期(20初期)
• 从传统型向现代型女装过度
• 第一阶段 • 继承上世纪优美、流畅的S形,所谓
S形,是指紧身胸衣在前面把胸高高托起 ,把腹部压平,把腰勒细,把丰满的臀 部自然地表现出来,从要到下摆,裙子 像小号似的自然张开,形成喇叭状波浪 裙,从侧面看,挺胸收腹翘臀,宛如S形 。 • 女子配饰有长手套,折扇,阳伞。 • 受新艺术风格影响服装风格浪漫,华 丽柔情。


• •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期间物资短缺直接影响 着服装业。 与其他很多日用品 一样,服装也是限量供应。 这样,服装的款式都变衍 又短又小。 女装裙子的褶裥数量受到限 制,袖子、领子和腰带的宽度 也有相应的规定。 刺绣、毛皮和皮革的装饰都 受到禁止, 裙长及膝而且裁剪 得很窄。 套装的设计注重功能性,并 且适合各种场合穿着。 其款式 常常与军服相似,给人留下印 象最深的是宽宽的垫肩和系得 紧紧的腰带。

这时的服装样式简洁 轻柔,没有花边其他累赘 设计,裙子越来越短,直 到露出膝盖,服装裁剪忽 略腰部臀部曲线,松松跨 跨。 女性中性化得出现, 第一从妇女自身而不是男 性角度来设计服装,女性 自身的舒适感才是核心。

பைடு நூலகம்
20年代
男童式女装与假小子样式
• 基本外形:平胸,
松腰,束臀的男性 化外观。 • 特色:去掉胸 腰的刻意强调,而 以简单的管线造型 来取代,头发被剪 短,与男子差不多 ,裙子越来越短, 短致只盖住膝盖。 称为“管子状”( Tubular style)
二战后的女士,在经历了实用单调的 战争时期的服装后,向往优雅时髦的装扮。 掐腰大摆棉质衬衫裙应算做是50年

各年代结婚三大件

各年代结婚三大件

50年代结婚礼物:50年代,结婚基本上不用准备什么,两个铺盖卷到一块儿,就算结婚完事了,基本不需要什么结婚礼物。

条件好的,会简简单单摆一桌酒。

60年代结婚礼物:60年代,结婚开始有点讲究了,按老一辈人的话说,得凑够“72条腿”或“36条腿”,也就是去木匠铺订做个大木床、大衣柜和桌子、椅子等木制家具。

看来凑够“72条腿”或“36条腿”也得需要不少东西啊,每个椅子四条腿,9个椅子才凑够“36条腿”,18个椅子凑够“72条腿”。

70年代结婚礼物:70年代,结婚讲究“三大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加上“一响”即收音机,称之为“三转一响”。

谁要是戴上一块上海牌石英表,骑着一辆永久牌自行车带女方出门,左邻右舍都会羡慕的。

不亚于今天开着敞篷的跑车,拿着镶钻的iphone。

80年代结婚礼物:80年代,要求更上一层楼。

必须有电冰箱(一般都是单门的)、电视机(一般都是黑白的)、洗衣机(一般都是单缸的)这“三大件”,才算成了家。

90年代结婚礼物:90年代结婚的人,其婚房大多还是单位分房。

男方准备些金戒指、金耳环、金项链等一些首饰,房子搞个简单装修,外加彩电、洗衣机(摩托车)、录像机(影碟机)这“三大件”,就算是豪华迎娶了。

还有另外一种观点,90年代三大件:电脑,空调和摩托车啦。

00年代结婚礼物:00年代结婚的人,三大件,房子,车子,票子。

北京地区:房子,车子,船。

21世纪是一个崇尚物质的时代,例如现在的结婚三大件至少是:房子,车子,票子。

看到这里,使我们不禁想到不同历史年代对“结婚三大件”的标准相差甚远……咱们一起回顾下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不同的三大件:90年代:空调、音响、电话、“三金”(金戒指、金耳环、金项链)。

;80年代:冰箱、彩电、洗衣机;70年代:自行车、手表、缝纫机;60年代:大木床、桌子、柜子、椅子等木制家具;50年代:两个铺盖卷到一块,简单一桌酒席,完事。

先看50年代三大件:两个铺盖卷到一块,一桌酒席当时的铺盖卷非常简陋,没有图中这么光鲜。

50,60,70,80,90年代爱国歌曲

50,60,70,80,90年代爱国歌曲
18.在太行山上…………………………………………………桂涛声词 冼星海曲
19.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曹火星词曲
20.四渡赤水出奇兵…………………………萧华词 晨耕、生茂、唐诃、遇秋曲
21.扑虫舞曲……………………………………………………………黎锦晖词曲
22.踏雪寻梅……………………………………刘雪庵词 黄自曲 黄友棣编合唱
37.大红枣儿甜又香……………………………………杨永直、孟波词 严金萱曲
38.红梅赞…………………………………………阎肃词 羊鸣、姜春阳、金砂曲
39.蝶恋花·答李淑一……………………毛泽东诗词 赵开生曲 司徒汉编合唱
40.卜算子·咏梅………………………………………………毛泽东诗词 劫夫曲
41.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现代京剧 《沙家浜》 选段
72.小纸船的梦……………………………………………………金波词 徐思盟曲
73.哦,十分钟…………………………………………………陈镒康词 范真真曲
74.深情的爱……………………………………………………倪维德词 严金萱曲
75.歌唱祖国……………………………………………………………王莘词曲
76.我的祖国………………………………………………………乔羽词 刘炽曲
52.两只小象…………………………………………………………常瑞词 汪玲曲
53.小乌鸦爱妈妈……………………………………………………孙牧词 何英曲
54.路边的童谣三首…………………………………………………………朱良镇曲
55.小号手之歌…………………………………………………黎汝清词 金复载曲
56.红领巾之歌………………………………………………………叶影词 陈良曲

新中国70年服饰变迁

新中国70年服饰变迁

新分享丨Fresh新中国70年服饰变迁50年代,女人从工,服装多为工装;60年代,服装是思想意识的表现;70年代,服装渐渐由“红装裹身”的尚武风尚向中性化过渡;80年代中后期,市场机制臻于成熟,月艮装流行加快;90年代,突出个 性的风尚将服饰带入了新时期;21世纪的现在,时尚已不是中国人自己的流行,而是世界潮流。

O 整理邹孝听这一时期服装崇尚简洁,朴实,颜色相对单调,以绿,蓝,黑,灰为主。

女装流行代表简朴的布拉吉连衣裙,列宁装以及两用衫,长西裤。

女学生大部分穿布拉吉连衣裙,或者是 背带式工装裤,当时举国上下的妇女都是清一色的古装,最时髦的打扮就是蓝色或者灰色的背带工装裤和白衬衫。

布拉吉是来自苏联的一种连衣裙,其款式非常简单:泡泡 短袖,泡泡褶皱与圆领连身衣相连,后系腰带;列宁装的式样则为双排扣西装开领,腰中系一根布带,双排各有三粒纽扣,这是从苏联学来的服装款式,尽管这种服饰呈现出中性化的特点,但是在当时可是最时髦的服饰,体现出劳动是最美的本色及其时代风尚。

男女服装归于一统,女装趋向男性化,尤其是“文革”时期,军便服大行其道,黄军装、黄军帽、红袖章、黄挎包成了"时装”,不爱红装爱武装被女性视为理想追求,许多狂热的 青年最向往的就是拥有一套绿军装。

所有的花衣裳,旗袍都成了 “封,资,修”的象征,剩下的只有解放装、青年装、中山 装、对襟衫。

处在那个年代,没有权利选择服装款式,也没有什么款式可以挑选。

1976年岁末,喇叭裤悄悄闯进了国门。

不久,迷你裙也开 始流行。

中性化的女装渐渐成了历史的记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奇装异服”。

"文革”初期被批判的小脚裤管,花衬衫也开始复活了,单色的服饰受到了新潮服饰的冲击。

假领子:一种没有袖子、只有上半截的衬衫,当然它不是衬衫,仅仅只是一个领子,为的就是在穿上外衣时在颈部露出领子;的确良:文革时期极少数可以被称为“料子”的化纤纺012 MODERNSUZHOU织品,主要用于制作衬衫。

中国流行音乐发展历程

中国流行音乐发展历程

中国流行音乐发展历程中国流行音乐发展历程可以追溯至20世纪初期,当时西洋音乐的影响逐渐进入中国。

然而,中国流行音乐真正开始在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和70年代蓬勃发展。

在此期间,中国的流行音乐受到了民族音乐、外国音乐和社会风潮的影响。

1950年代1950年代是中国流行音乐的开端。

当时,中国政府鼓励创作宣传社会主义的音乐。

1950年代的流行音乐主要是民族音乐和戏曲。

这些音乐旋律受到中国传统音乐的影响,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精神和愿望。

1960年代是中国流行音乐发展的转折点。

这一时期,中国政府开始更加开放和自由,年轻人对于机械音乐、舞蹈音乐和摇滚乐的兴趣也开始在中国崛起。

摇滚乐在中国的发展主要受到了外国音乐的影响,尤其是美国和英国的音乐。

这些音乐的成功也吸引了年轻人的关注。

1970年代是中国流行音乐的黄金时期。

国家鼓励音乐人创造更多的独立音乐作品,并促进了流行音乐的发展。

这个时期的音乐作品更加多样化,包括流行歌曲、摇滚乐、民谣、电子音乐和嘻哈音乐。

此时期的音乐也更加注重个性化和创意性。

1980年代,中国流行乐坛更进一步地推广了摇滚乐、流行音乐和电子音乐。

这些音乐不仅仅在中国大陆流行,还吸引了一些海外华人的关注和欣赏。

在此时期,中国流行音乐的多样性更加突出,包括不同地区和民族的音乐元素。

1990年代是中国流行音乐进一步发展的时期。

这一时期,流行乐坛更加重视音乐的商业价值,各种音乐电视台、电台,唱片公司等等的崛起,也让音乐人更加有机会可以发表自己的作品。

此时期的流行音乐更注重流行潮流和市场需求,崛起了许多中国的流行歌手和音乐乐团。

2000年代至今2000年代是中国流行音乐市场繁荣的时期,盗版音乐的台风一扫而空。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年轻人对于音乐、时尚的追求越来越高,中国流行乐坛也逐渐向全球市场拓展。

现在的中国流行音乐不仅注重音乐的个性和特点,还注重音乐的品质和技术,比如说声音效果和视觉效果。

另外,中国的流行音乐也越来越多地将不同的音乐文化融入其中,体现了中国音乐多样性的特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郎》词曲:宋扬 宋扬曾创作歌曲《读书郎》、《苦命的苗 家》、《人民的太阳》等等。出版有歌集 《湘江边的歌声》、文集《歌曲怎能样表 现情感》。
这首《读书郎》源于安顺民歌: 小马小儿郎,骑马迚学堂。先生嫌 我小,肚里做文章。三字经文短,一 天读一行。桃花读谢了,又见柳丝长。 读书不用心,无颜见爹娘。呐耳呐, 咚咚呛!呐耳呐,咚咚呛!
文革时期
《我们是毛主席的红小兵》 《送别》
目标:爱祖国 爱劳动 爱革命 伟大领袖毛主席为少年题词: 儿童们团结起来,学习做新中国的新主 人。
《我们是毛主席的红小兵》 作词:童波 作曲:王莘
我们是毛主席的红小兵, 毛主席的话儿句句听, 从小立下革命志, 长大要当工农兵。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跟着伟大领袖毛主席, 要做共产主义接班人。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跟着伟大领袖毛主席, 要做共产主义接班人。
《两只老虎》:来自法国民歌中的一首儿歌。 原名叫《约翰弟弟》,歌词是:“你还睡吗? 你还睡吗?小约翰,小约翰。晨钟已经敲响, 晨钟已经敲响,叮叮当,叮叮当!”
以下是崔恕所做翻版的一段: 两只老虎 两只老虎 不要哭不要哭 生来就 很孤独 生来就很辛苦 别在乎别在乎 两只老 虎两只老虎 不要哭不要哭 只要互相帮助 我 们都会幸福 会满足会满足
政治色彩 浓厚 崇拜毛主席
《送别》: 20年代到40年代,是作为在新式学堂中教 授的学堂乐歌,广为传唱。 1970和1980年 代,《送别》作为插曲或主题曲分别出现 在电影《早春二月》和《城南旧事》中
Hale Waihona Puke 谢谢观赏WPS Office
Make Presentation much more fun
50、60年代
《找朋友》 《小兔乖乖》 《两只老虎》 《读书郎》
那个年代, 没有电视的孩子们, 他们的生活并不单调。 《找朋友》原名《好朋友集体舞》,是林绿于 1950年创作的。
《小兔乖乖》 这首儿歌源自一个小故事,故事主要讲了 白兔妈妈走后,大灰狼冒充白兔 妈妈想要 迚屋吃掉兔宝宝,被兔宝宝们识破,白兔 妈妈回来后夸赞兔宝宝聪明机灵的故事。 告诉孩子们在家做乖宝宝,对坏人要警惕。
@WPS官方微博 @kingsoftwp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