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50-70小说(一)
2.50-70年代小说创作

1.体裁:短篇、长篇创作突出,中篇成绩有限
A.“短篇小说家”是50、60年代独有概念 代表作家:赵树理、李准、马烽、王汶石、峻青、
王愿坚、茹志娟、林斤澜、陆文夫、唐克新
B.50年代末60年代初长篇比较繁盛
四、类型单一化趋势 A.创作内容 B.人物处理 C.风格(心理描写)
第七章 农村题材小说
一、农村小说的当代形态
2.50年代初期,当时文坛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以
《三里湾》、
的《创业史》为代表的农村题材小说。
3.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前期,以革命战争时期 的历史为题材的一大批长篇小说相继涌现,形成了 当代文学创作的第一个高潮,作家作品有杨沫 的 、曲波的 、吴强的 、冯德英
的
、梁斌的
、欧阳山
的等。
的以及稍后出
50——70年代小说创作
主讲人:李艳葳
第六章 小说的体裁和形态 一、“现代”小说家的当代境遇
1.疏离:茅盾、沈从文、张爱玲、钱钟书、废名
2.转向:巴金、艾芜、沙汀 3.受挫:丁玲、萧军、路翎 4.新生:周立波、欧阳山、周而复、赵树理、柳 青、吴强
二、题材的分类和等级 1.“题材”的概念:
2.左翼作家眼中的“题材”=文学的“性质”
1.第一次文代会: 2.50-60年代主要的文学批评有哪几次? 3.请列举6位山西派作家。 4.请列举6部赵树理的作品。
5.“革命历史小说”概念;并列举6部此类长篇小
说及作者。
Eg:知识分子、工农兵 3.1949.8.1,上海《文汇报》开展了“可不可以写小 资产阶级”的争论 Eg:胡风、茹志娟、周扬
4.题材等级划分: A.题材是被严格分类的 带有群体性特征 B.不同题材是具有不同等级的 强调政治生活性质,因此“农村题材”≠“乡土小 说”
50-70年代小说1

茹志娟小说的艺术风格(P161):
在选材上,一般不从正面描写时代的重大题材好曲折复杂的斗争,
而喜欢截取生活的一个片段,通过描写大时代的一朵小浪花,以 小见大,折射时代的巨大波澜。 多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方法,不仅使小说带上了个人化的叙事特征, 而且也带上了明显的女性色彩。同时也影响甚至决定了小说的叙 述视野和叙事内容。 一般不写高大完美、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而常常关注普通群众 和小人物。写人时也不把人物放在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刻画, 而喜欢在日常生活场景中表现人物,尤其擅长以细腻的笔触描写 人物的内心世界。 不善唱高亢激昂、雄壮豪迈的音调,而依靠充满字里行间的委婉 优美的诗情,拨动读者的心弦。
《红旗谱》 《红日》 《林海雪原》 《青春之歌》 《红岩》 《铁道游击队》 《保卫延安》
革命历史小说研究专著推荐:
黄子平《“灰阑”中的叙述》,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唐小兵《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 李杨《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蓝爱国《解构十七年》,华东师大出版社,2003年版 董志林《旧梦新知:“十七年”小说论稿》,广西师大出版社, 2004年版 郭冰茹《“十七年”小说的叙事张力》,岳麓出版社,2007年版 郭冰茹《革命叙事与现代性:中国大陆“十七年”文学研究》, 文史哲出版社,2007年版
通过小知识分子林道静从不屈服
于命运的对家庭和社会的个人反 抗,到最后投入时代洪流走上革 命道路的艰难曲折的苦难历程的 生动叙述,形象地展现了“九一 八”-----“一二九”这一特定历史 时期我国学生革命运动的历史风 貌和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的精神 风貌,从而提炼出一个革命的思 想主题:一切知识分子,只有把 个人前途同国家民族的命运、人 民的革命事业结合在一起,投入 到时代的洪流中去,在改造客观 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 世界,才有真正的前途和出路, 也才有真正值得歌颂的青春。
50-70年代小说2

二、艺术性(P173) (1)艺术构图宏伟广阔。 (2)艺术描写细腻多姿。
(3)抒情议论深沉精辟。
浩然
作者简介
浩然(1932—2008 ),原名梁金广。天津宝坻人。1946年参加革
命工作,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当过8年村、区、县基层干部。 1954年至1964年先后任《河北日报》、《友好报》(俄文)记者, 《红旗》杂志编辑。后在北京市从事专业创作。处女作是1956年 冬发表的短篇小说《喜鹊登枝》。曾任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主 席,北京市文联副主席,《北京文学》主编,中国作家协会第四 届理事,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艳阳 天》(共3卷)、《金光大道》(共4册)、《苍生》、《乐土》;中篇 小说《弯弯的月亮河》、《浮云》等;中篇小说集《嫁不出去的 傻丫头》、《碧草岩上吹来的风》等;短篇小说集《喜鹊登枝》、 《杏花雨》等;儿童文学集《幼苗集》、《机灵鬼》等;《浩然 文集》(2卷),《浩然选集》(5卷)。
《李双双》电影海报与剧照
农民作家赵树理
赵树理:原名赵树礼。山西沁水人。1925年就读于陕
西省立第四师范。1942年毛泽东《讲话》发表后,他 的《小二黑结婚》被认为是实践《讲话》方向的代表 作品。50年代后曾任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协理事和 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主席。文革中受到残酷迫害,被 殴致残致死。代表作还有《李有才板话》《登记》 《锻炼锻炼》,长篇小说《三里湾》等。他是一个来 自民间,回归民间的作家,写农民的生活给农民看, 自称“地摊”作家。他的语言通俗有趣,情节引人入 胜。他的农村小说不同于其他来自知识分子作家的农 村题材作品,而总是站在农民的立场上实实在在地反 映农村的现实问题。
《李双双小传》作品分析
李双双的形象融合了 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 主义的时代精神,凸 显了其勤劳善良、豪 爽泼辣的个性。这是 一个在社会变革过程 中争得了平等地位和 独立人格的农村青年 女性的典型,在一定 程度上表现了中国劳 动妇女的解放过程。
第一章 50-70年代文学概述

2、文学评价与教育的管理模式:频繁的政治运动 文学评价与教育的管理模式:
文坛三公案” “文坛三公案” ● ● ● 1951年对电影《武训传》 1951年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运动 年对电影 1954年对 红楼梦》 年对《 1954年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运动 1955年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运动 1955年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运动 参见课本第32 35页 32(参见课本第32-35页)
《武训传》出品年代:1950 武训传》出品年代: 出品单位:昆仑影业公司 出品单位: 编剧: 编剧:孙瑜 导演:孙瑜 导演: 演员:赵丹、 演员:赵丹、黄宗英
(李希凡:大人物时代的小人物命运) 李希凡:大人物时代的小人物命运)
经验总结: 经验总结:
1、采用政治运动和群众斗争的方式开展文艺思想斗争 是不正确的。 是不正确的。 混淆了学术观点、文艺思想与政治问题的界限。 2、混淆了学术观点、文艺思想与政治问题的界限。 在文学思想和文学批评上的极端化错误。 3、在文学思想和文学批评上的极端化错误。
——[美]R 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 ]R·麦克法夸尔 费正清编: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革命的中国的 麦克法夸尔、 革命的中国的 兴起(1949—1965 1965年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兴起(1949 1965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2、文学评价与教育的管理模式
【关于“第二次文代会” (1953年)】 关于“第二次文代会” 1953年
A、作家文艺队伍发生大的变化,出现了作家、作家群的大规模 、作家文艺队伍发生大的变化,出现了作家、 更替和位置上的转移; 更替和位置上的转移; • ◇一部分作家文学写作的“权利”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如沈 一部分作家文学写作的“权利” 从文、朱光潜、废名、萧乾、师陀、李健吾、穆旦、郑敏; • ◇意识到自己的文学观念、生活体验、艺术方法与新的文学规 意识到自己的文学观念、生活体验、艺术方法与新的文学规 范的距离和冲突,或放弃继续写作的努力,或呼应“时代” 范的距离和冲突,或放弃继续写作的努力,或呼应“时代”的号 召,适应和追赶形势;现代作家在这一时期存在着广泛的自我反 省行为。 • ◇来自解放区的作家和革命战争中成长起来的作家,在四五十 来自解放区的作家和革命战争中成长起来的作家,在四五十 年代之交,开始写作的作家成为创作的主力。 •
第二章50-70年代的小说

①嫉恶如仇、刚正不阿
对反动统治阶级怀着强烈的阶级仇恨,具 有不屈服的反抗意志和韧性战斗精神。性 格形成原因:
第一,生长在慷慨悲歌的燕赵之地,地域 传统造就了他。
第二,父辈影响,家族仇恨。 第三,农民苦难,阶级仇恨。
②行侠仗义、爱憎分明
口头禅:“为朋友两肋插刀” 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对穷人情深意重。 第二,对革命同志,充满阶级情、同志爱。 第三,对地主官吏,由私报私仇,认识到
必须推翻反动统治。超越了朱老巩。
③有胆有识,深谋远虑
口头禅 “出水才看两腿泥”。 “一文一武” 复仇计划,长远打算。这 种性格形成和在外面闯荡江湖,眼界开阔有关。
总之,他身上融合了几种因素:旧时代豪侠特征, 新时代英雄精神,作者理想的农民英雄。富有传 奇色彩。因此,朱老忠是“一个兼具有民族性、 时代性和革命性的英雄人物典型”,可以够得上 鲁迅称为的“历史的脊梁”般的英雄人物。
四、小说的缺失?
1、图解政治:把文学当成了为政治服务的工具。
2、公式化、概念化倾向严重。形成几种模式:
人物模式~从落后到转变:
婚姻模式~自由恋式:
3、只准歌颂,不准暴露。人物形象高大、完美。
4、表现方法:过分强调民族化、大众化,忽视艺术手法 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重大主题:柳青说,《创业史》要向读者 回答的是,中国农村为什么发生社会主义革 命和这次革命是怎样进行的。 (1)小说描写了农村复杂的两条道路斗争,
揭示走集体致富道路的必然性。即只有社 会主义才是中国农民的唯一出路。 (2)展示了农村最初社会主义革命的进程, 歌颂了社会主义新人的胜利。
3、《创业史》艺术特色
刀相助、行侠仗义、赤膊上阵—自发反抗 第二代农民——以朱老忠为代表—自觉革命 第三代农民——以运涛、江涛、大贵为代表:生
1950-70年代主流小说

《红旗谱》的艺术成就 (1)小说塑造了一批个性鲜明的农民形象
• 朱老忠:是小说刻画最成功的一个农民英 雄形象,他是跨越新旧两个历史时代的人 物,他的思想性格是在中国从旧民主主义 革命转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个特殊的历史 环境中形成的。性格特点是:嫉恶如仇、 刚正不阿;行侠仗义、爱憎分明;有胆有 识,深谋远虑;勇猛刚毅,风趣乐观。
• 蛤蟆滩上的“三大能人”的形象也描写得 非常生动。这三个人虽都因精明强干被称 为“能人”,但由于各人的身份性格不一, “能”的特点就各有千秋。
• 郭振山:阳奉阴违、装腔作势。
• 郭世富:外善内奸、贪婪狡黠。
• 姚士杰:阴险狠毒、诡计多端。
杨沫与《青春之歌》
作者简介
• 杨沫(1914~1995),当代女作家。原 名杨成业。祖籍湖南湘阴,1914年08月生 于北京。
• 1958年出版的代表作长篇小说《青春之 歌》,是一部描写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 学生运动的优秀长篇,成功地塑造了知识 青年林道静这一艺术典型。
杨沫的作品:
• 中篇小说《苇塘纪事》 • 短篇小说选《红红的山丹花》
• 长篇小说《东方欲晓》《芳菲之歌》《英 华之歌》
• 长篇报告文学《不是日记的日记》、 • 散文集《自白——我的日记》《杨沫散文
• “重大”指当代的政治运动、中心工作, 如抗美援朝、农业合作化、大跃进等。
• 工业题材、农业题材、部队题材的作品地 位比较高,知识分子题材、“家务事、儿 女情”类作品地位低。
三、当代小说体裁状况
• 在小说体裁上,5、60年代的趋向是关注 “两极”,即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中篇 小说被看作是一种不稳定的体裁,不管在 理论上还是在创作上,都没有受到重视。
当代文学考研简答题论述题

当代文学上编50——70年代的文学第一章1949-1976文学思潮第一节50年代、60年代文学思潮一.1949年7月召开的第一次文代会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历史起点。
会议确定了以毛泽东“讲话”为新中国文艺的总方针。
二、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反对所谓“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
这种以政治运动方式介入文艺的思想斗争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三、对《红楼梦》研究中主观唯心论的批判,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二次大规模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
这场运动和斗争,从对俞平伯的批判深入到对五四以来整个哲学社会科学中胡适思想及影响的批判,由学术探讨扩大到政治问题,由古典文学研究扩大到社会意识形态问题,由文学研究领域,扩大到思想、文化领域乃至整个社会生活,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
四、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是建国后第三次大规模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
胡风的文艺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切中我国国情的,至今还葆有它的生命力。
而1955年推向GC的对胡风文艺思想及其政治上的批判,将本来属于文艺思想范畴的论争等同于政治斗争,彻底混淆了人民内部与敌我之间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破坏了社会主义法制。
这次运动不仅造成了胡风等人极大的人身痛苦,而且助长了左倾文艺思潮的膨胀,给我国当代文学带来了创伤。
五.1956年5月,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推动以反对教条主义为中心的思想解放浪潮。
六.文艺界的反右斗争。
正当文艺界贯彻双百方针,初步出现活跃局面的时候,从1957年下半年起,全党开展整风运动与反右斗争,在政治和意识形态领域发生了愈来愈严重的“左“的偏差。
政治领域的反右斗争,波及文艺领域。
从而践踏了双百方针,断送了贯彻”双百“方针的成果,助长了左倾文艺思想的膨胀,又一次把文艺问题、思想问题等同政治问题。
七.文艺政策的调整。
进入六十年代,为了纠正“左”的文艺倾向,周恩来等领导人对文艺工作和知识分子问题发表了多次讲话,极大的鼓舞了文艺工作者。
第二章五50--70年代小说 2PPT课件

15
4.赵树理小说的特点
①赵树理擅长讲述充满民间情趣的故事, 并在其中融入他对农村现实的感受与思考, 表达农民的喜怒哀乐。 ②赵树理在讲述农民故事时,将民间风俗 与具有民间色彩的人物名称(外号)融合 在故事中,并用以山西方言为基础的轻松、 幽默的语言讲述故事。他的小说散发着民 间“说书”艺术独有的情调与趣味。
-----七十年代小说
1
第一节 五十——七十年代小说概述 一、小说家的分化与重组: (一)“自动”隐退的作家
张爱玲、徐訏、沈从文、钱钟书、张恨水、 废名、茅盾等 (二)调整步伐主动适应的作家
巴金、张天翼、艾芜、沙汀等
2
(三)“受挫”的作家 丁玲、肖军、路翎 (四)继续创作的作家 赵树理、孙犁、周立波、周而复 (五)“新出”的作家 杨沫、茹志娟、曲波、王愿坚、峻青
3
二、题材的分类与等级 两个重大题材 1农村题材的小说 2革命历史题材小说
4
三、小说形态的单一化 现代通俗小说的缺失。 文人情调的小说的批判。 启蒙呐喊的小说的批判。
5
第二节 农村题材的小说
一、分类 (一)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西作家群 (二)以孙犁为代表的河北作家群 (三)以柳青为代表的陕西作家群 (四)以周立波为 动和“整风” 运动 。 情节:闹社——出工——偷花— —处理
11
显在主题: 肯定杨小四们的斗争方法和策 略,肯定农村整风运动和大跃 进。
12
潜在主题:
对妇女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处境隐现着 同情。对杨小四等干部的工作作风和 “不把人当人看”的态度予以质疑和 针砭。
四、柳青与陕西作家群
22
(一)柳青生平与创作 柳青(1916——1978),1938年赴延安, 1947年创作《种谷记》,1959年发表《创 业史》(第一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冯牧《初读〈创业史〉》)
.
声音 • 柳青对现实的把握过多依赖时代政治的规范,悉心领会“上级指示”
则转移或替代了独立思考。……结果导致《创业史》出现众所周知的 内在矛盾:既表现了生活真实又存在概念化和部分虚假的问题。
要的题材领域;共产党所领导的斗争生活的昨天与今天,则属于 革命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
一、革命历史的讲述
• 新中国是怎样建立起来的,中国革命怎样通过党的领导、在曲折艰难中 走向胜利的,中国人民如何参与了这样的历史进程,他们身上发生了怎 样深刻的历史变化,
• 关于这些问题的文学表达,不仅仅联系着那些亲历了历史转折的作家们 的自我缅怀,同时,也是文化的证明和标示:社会主义道路无可争议的 历史必然性,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领导地位的无比坚强 的合法性。
• 第三,遵循“典型化”原则,而“典型是表现社会力量的本质,与社会本质力量相适应,也就是说典型是 代表一个社会阶层,一个阶级一个集团,表现他最本质的东西”;
• 第四,什么是这种“典型化”所要求的人物分析的本质呢?那就是人物的阶级分析的本质,其理论盖出 于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 毛泽东这篇写于1926年的文章,依据经济基础决定意识形态的理论,对中国社会各阶级中人的阶级性、 革命性或反动性做出了深刻、明确、细致的定位分析,此后一直是指导中国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 的重要文献。
一、直面生活的矛盾
• 萧也牧小说《我们夫妇之间》由于一定程度上展开了知识分 子身份的丈夫与工农出身的妻子之间的情感关系的复杂性, 而遭到冯雪峰、丁玲的联手批判,说其表现了“反人民的态 度”“新的低级趣味”,迎合了“留在小市民,留在小资产 阶级中的一些不好的趣味”。
萧也牧
.
• 耿龙祥《明镜台》捕捉了一个干部家庭中的某天里一个生活片断。也是写新社会 里的人际矛盾。
.
1960年《红旗谱》搬上银幕,导演凌子 风,崔嵬饰演朱老巩、朱老忠。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书写
• 1、以赵树理为中心的山西作家群,包括马烽、西戎、束为、孙谦、胡正等, 历史上有“山药蛋派”之称。马烽成绩较显著,作品《我的第一个上级》 《老社员》《三年早知道》等。
• 2、以柳青、王汶石为代表的陕西作家群。王汶石主要有《风雪之夜》等。 西戎的《赖大嫂》在关于“现实主义深化”问题的讨论中,是既被正面援引 又受批判的重要例证。
•
第二章 50—70小说(一)
毛泽东文艺思想是社会主义文艺 指导思想
• 第一,强调文艺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 “文艺就是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的一种强有力的 工具”,“帮助人民同心同德地和敌人作斗争”;
• 第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最高准则”,就是“在于以社会主义的观点、立场来表现革命 发展中的生活的真实”;
• 毛泽东:“一切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官僚、买办阶级、大地主阶级以及附属于他们的一部分反动知 识界,是我们的敌人。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是我们 最接近的朋友。那动摇不定的中产阶级,其右翼可能是我们的敌人,其左翼可能是我们的朋友——但 我们要时常提防他们,不要让他们扰乱了我们的阵线。”
个落后妇女“小腿疼”“吃不饱”的描写中。 • 喜剧性背后却有一种难以言传的心酸和郁愤。
声音: 与其说作者在歌颂这种类型的社干部,倒不如说是对整个社干部的歪曲和诬蔑。 (武养《一篇歪曲现实的小说——<“锻炼锻炼”>读后感》)
第二节 柳青 杨沫
一、《创业史》:社会主义新人与新农村
• 柳青(1916-1978,陕西吴堡县人,原名刘蕴华) • 1947年长篇小说《种谷记》 • 1951年《铜墙铁壁》 • 《创业史》计划写四部,第一部写互助组,第二部写初级社,第三部写
吴强《红日》
• 以俯瞰解放战争全局的高度展现山东战场全景的同时,也把笔触伸展到战 争的后方、解放军指战员的日常生活以及敌对力量方面,呈现出雄伟壮阔、 纵横开阖的大气魄、大视野。
• 作家的构思与表达,较多地受到《三国演义》的影响,即故事的大体轮廓 与发展依托当时的(战争)史实展开,但具体的情节、人物形象则通过虚构来 设计和描写。
想之间复杂的矛盾。 • 小说刊载于1957年7月号《人民文学》,那时已进入反右派高潮,就遭到批
判,作品被宣判为“毒草”。
宗璞
• 第二类.爱情书写更纯粹,人性美与人道主义感情成为小说表现的中心,陆文夫《小 巷深处》,丰村《美丽》,以及路翎《洼地上的战役》等。
路翎的《洼地上的战役》 • 独具个性的一篇,表达了一种特殊的战争感受与思考。当时的语
其一是以《红豆》《在悬崖上》为代表,小说中的情感故事只是一个平台或者说 载体,作家通过它来表达两种不同的思想观念、生活态度乃至阶级立场的冲突, 基本上是建国初《我们夫妇之间》的写作模式的延续。
• 宗璞(1928—,原名冯钟璞,笔名丰非、任小哲等,原籍河南省唐河县,生 于北京,冯友兰之女)。
• 《红豆》用倒叙的笔法讲述了一段曾经迷失却又相当缠绵动人的爱情故事。 • 用相当绵密的笔调写出了江玫抉择的痛苦,揭示了她情感与理智、生活与理
• 从构思意向上说,这部作品主要是通过今昔对比,来书写革命胜利后不能忘本这 一习见主题,但客观上也揭示了,在穷人翻身做了主人的新社会里,已经出现了 新的人与人的不平等,以及由此形成的冷漠。在歌颂为主的当时,这种暴露所包 含的批判性,是犀利的。
.
李国文《改选》锋芒直指官僚主义、形式主义。 • 这是一篇悲剧性的作品,按照“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
性”“革命性”。
主导50-70年代中国文学的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的人学观念: • 视阶级性为人的本质, • 以阶级性取代个人与人性, • 以阶级分析的方法判别人的身份、地位与性质, • 满怀信心地站在无产阶级的革命立场来完成对于人的种种文学想象。
第一节 50—60年代主流话语小说
定位: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文学。 • 小说题材(主题)、分类方式与判断尺度都带有鲜明的政治性。 • 题材:共产党领导下的各条战线——工业、农业、军队,都属于重
• 赵树. 理(1906年—1970,原名赵树礼,山西晋城市沁水县尉迟村人) • 是作为《讲话》精神的实践典范走进当代的。 • 40年代,他被周扬称为“是一个在创作、思想、生活各方面都有准备的作者,一位
在成名之前已经相当成熟了的作家,一位具有新颖独创的大众风格的人民艺术家”。
赵树理
.
• 1958年《“锻炼锻炼”》 • 以农业合作化为表现对象,极具生活气息的喜剧色调,表现在两
“坚决贯彻毛泽东文艺路线”,是本时期文学家、小说家的政治责任与中国当代文艺的“天职”。 • 指导与规约本时期文艺创作的两个核心观念: • 一、以“为政治服务”为核心的文学观念; • 二、以阶级论、革命论为核心的“人”的观念。 • 关键词与中心话语:“为政治服务”“工农兵英雄人物”“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典型化”“本质”“阶级
杜鹏程 《保卫延安》
• 是建国后第一部直接表现重大战争历史事件的长篇。 • 通过一位随军记者的眼光,以周大勇的连队为中心,按时间顺序叙述了青
化砭、蟠龙镇、长城线上、沙家店、九里山五大战役,在紧张的战斗节奏 中展示了我军通过伏击战、攻坚战、运动战、歼灭战、追击战取得全面胜 利的历史过程。 • 塑造周大勇、李诚、王老虎等英雄典型,特别塑造了高级将领彭德怀的形 象。
梁斌《红旗谱》
• 梁斌(1914-1997,河北蠡县人)的《红旗谱》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的经典之作。
• 以大革命失与斗争,围绕“反割头税”和保定“二师学潮”两个中心事件,书写了当 时农村与城市革命运动、阶级斗争的阶段性历史过程。
• 朱老忠的形象全面而历史性地揭示出农民与革命之间的深刻、必然联系,
(李运抟《中国当代文学与伪现实主义》)
二、《青春之歌》:革命青春的成长史
杨沫(1914-1995,生于北京,祖籍湖南湘阴,原名杨成业)则是 演绎知识分子——革命的非主流力量——如何走向革命的曲折而 必然的道路。
• 1958年出版后成为最畅销的小说之一,一年半时间售出130万册。
• 1959年被改编成电影(上、下集)作为建国十周年献礼片,风靡 全国。
杨沫
.
• 《青春之歌》是一部探索民主革命时期青年知识分子人生道路 问题的长篇小说。以林道静的人生轨道为主线,富有层次地呈 现了她的成长道路,细致入微地描写了她告别“旧我”的复杂 心路历程,塑造了一个从追求个性解放到投身社会革命,在革
命斗争中实现人生价值与生命意义的中国青年知识分子形象。
.
• 与其说《青春之歌》是知识分子林道静的成长小说,倒不如说是一部知识分子 改造的小说。小说情节的重点在描写林道静告别“旧我”——个人主义与个性 解放,她弃“余”投“卢”——弃个人主义、投马克思主义的人生道路,就是 对五四所提倡的个人主义、个性解放思想的彻底否定。
• 以一定的笔墨书写了林震和赵慧文之间朦胧的情感。这称不上是爱情, 只是一种若有若无的感觉,却令小说在严肃的主题之外增添了情调。
王蒙
二、人情与人性的书写
• 在“百花时代”的“非主流”文学中,书写人情、人性的笔墨有所增加。一批与爱 情婚恋生活相联系的小说涌现出来。
• 《小巷深处》(陆文夫,1956年) • 《在悬崖上》(邓友梅,1956年) • 《红豆》(宗璞,1957年) • 《美丽》(丰村,1957年) • 《寒夜的离别》(阿章,1957年) • 《田野落霞》(刘绍棠,1957年) • 《西苑草》(刘绍棠,1957年) • 《甲方代表》(张弦,1957年)
境下,虽说作家不可能超然地审视战争与生命个体的关系,但他 却洞见了人的一部分灵魂的秘密,并把那种最微妙的心灵振颤转 化为另一种庄严和神圣,显示出难得的艺术敏感与勇气。
.
• 茹志鹃(1925—1998,祖籍杭州市,生于上海)的《百合花》以清新俊逸的笔调, 精巧缜密的构思,贯穿起小战士衣服肩头的“破洞”、给“我”开饭的“馒头”、 枪口上插着的“野菊花”、印着百合花的“新被子”等的细节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