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五六十年代小说
4.1950、60年代的革命历史小说

3)革命传奇:概念来源于中国古代英雄传奇,同时受到 了解放区文学马烽、西戎的《吕梁英雄传》、孔厥、袁静 的《新儿女英雄传》等的影响,在讲述革命斗争历史的时 候,注重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强调故事的传 奇性和可读性,塑造的人物形象也往往具有强烈的传奇色 彩。
《青春之歌》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成就是成功塑造了林道静 这个由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革命知识分子的艺术典型 。
林道静的性格具有鲜明的二重性: 一方面,具有出身贵族家庭的小资产 阶级知识分子的幼稚、狂热、软弱、富于幻想等性格,一方面,具有劳动 人民的倔强、善良、富于同情心等性格。性格的矛盾性,使得她在追求光 明的道路中,必然经受更多的痛苦和磨难。
2)成长小说:又称启蒙小说,一般写作品主人公的人生成 长道路,表现主人公思想和性格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历 程。成长小说最早出现在西方,是一种很重要也很常见的 小说艺术形式。概念形成是在德国,后来俄国文学理论家 巴赫金对它进行过科学的总结与阐述。
•在中国1950、1960年代特殊的革命文化语境里,成长小说 更倾向于专指那些描写主人公从一个普通人在中国共产党 的指引下,向一个革命者成长转变的小说。作者希望通过 对一个人由幼稚到成熟、由懵懂到有坚定的革命信念的历 史的叙述,来证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这一伟大结果的 合理性和合法性。
1)就意识形态而言,革命历史小说是典型的阶级 文学、党性文学。
它不仅以中国共产党作为历史叙事的主体,而且全 力以赴地表现中国共产党在整个革命过程中的思想 理念以及方针政策。因此,从这个角度说,整个革 命历史小说实际上已经构成了一部中国共产党从成 立到发展再到夺得政权的“宏大叙事”。在这一宏 大叙事中,具体的革命历史小说犹如交响乐中的一 个又一个分乐章,成为了它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二章 五六十年代小说

(三)从1963年至1965年——停滞时期。 1963年开始,文艺界的风向再度出现“左”转。随着 毛泽东关于文艺的“两个批示”的发表,文艺界的极 “左”思潮又恢复蔓延起来,中国当代小说进入一个停 顿时期。 (四)1966年至1976年——“劫难”时期。 “文革”时期的小说有两种存在状态,一种是公开 发表或出版的作品,这里有两中情况: ①“样板小说”。其主要特点是:主题政治化,人物类 型化,结构模式化,严重脱离现实,因此无论就其内容 还是艺术而言,都缺乏应有的价值。 ②在表现革命历史和现实政治内容时,没有完全堕入概 念化的窠臼,尚有一些比较成功刻画的作品。如李心田 的《闪闪红星》、黎汝清的《万山红遍》、蒋子龙的 《机电局长的一天》等。
二、类传奇叙事
50年代具有典型“类传奇性”的长篇小说主要有:曲 波的《林海雪原》、刘流的《烈火金刚》、知侠的 《铁道游击队》、冯至的《敌后武工队》等。 1、曲波(1923—2002)的《林海雪原》(1957) 的“传奇性”主要体现在: ①作品内容上的传奇性。这种传奇性主要表现在作品的 神秘感与浪漫气息、特殊的战争形式、小说主要人物 身上罕见的素质等。 ②作品形式上的传奇性质。就其结构和情节而言,小说 大致描写了四大战斗:奇袭奶头山、智取威虎山、千 里草甸在周旋、决胜四方台。这四场战斗虽然各自形 式不同,内容各异,但归根结底又是在使用相同的结 构元素。
《创业史》是当代农业题材小说的新的标志 性作品,当时一度被认为是一部反映农业合作化 的“史诗性”、“纪念碑”式作品。 《创业史》严格按照阶级分析、两条路线斗 争的观念来提炼主题、组织材料、设置人物关系、 安排情节发展。但同时也在政治框架中比较充分 且自然地融入了浓郁的生活气息、鲜明细腻的人 物刻画。 围绕梁三老汉和梁生宝的评价,当年曾引 发争论。
五六十年代的小说

(2)梁三老汉:老一代农民的典型
既有普通农民勤劳、善良、朴实的品质,又有 自私、落后、狭隘、保守的小生产者意识。
(3)三大能人 A、郭振山 B、郭世富 C、姚士杰
4、叙述方式和叙述姿态
(1)充满激情的政论式叙述姿态 (2)把充满感情色彩的评论式叙述运用到对人
物形象和性格的塑造当中 (3)充满激情的叙事话语和冷静的哲理议论相
思考题: 1、如何看待红色经典? 2、试述《红旗谱》的
民族风格 3、试析梁生宝、梁三
老汉的形象
(三)、柳青的《创业史》
柳青(1916~1978),原名刘 蕴华,陕西省吴堡县人,学 生时代就投身革命活动。柳 青的创作活动开始于一九三 四年。早期主要写短篇小说, 曾结集为《地雷》。一九五 二年五月,他毅然从北京回 到陕西,在长安县皇甫村安 家落户。一九五六年出版的 散文特写集《皇甫村的三 年》,就是他的这种辛勤劳 作的纪实。
二、柳青与《创业史》
1、探索中国农民的历史命运和生活道路 2、人物设置和情节发展的艺术模式 3、人物形象 (1)、梁生宝 “三多三不足”(严家炎): 写理念活动多,性格刻画不足;外围烘托多,放在冲
突中表现不足;抒情议论多,客观描绘不足。
〈创业史〉的主要成就
首先,〈创业史〉在探索、展示中国农民命运 和生活道路的同时,还真实地描写了农业合作 化运动前后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揭示出广大 农民在告别私有制、接受公有制时,从精神到 心理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小说是围绕四条线索 来展开描写的。
第二章 50~60年代的小说
第一节:概述
一、题材成为理论关注的焦点
二、题材的分类与等级
第二节:农村题材小说
一、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的艺术取向及作家构成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复习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复习资料第一章 1949—1976文学思潮一、五六十年代文学思潮1.第一次全国文代会: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平举行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
会议由郭沫若提议召开,成立了以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的全国文艺界组织——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简称文联)。
2.文艺界的三次批判:(1)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2)批判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和清算胡适派“唯心论”思想;(3)清查“胡风反革命集团”及其文艺思想。
二、“文革”文学思潮1.1965年11月,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在上海发表,揭开“文化大革命”的序幕。
2.革命样板戏: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等8个剧目。
3.文艺创作“三突出”原则: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第二章五六十年代小说一、五六十年代小说概述1.50年代中期以后,长期小说创作丰收,主要作品:赵树理《三里湾》,高云览《小城春秋》,曲波《林海雪原》,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梁斌《红旗谱》,周立波《山乡巨变》,杨沫《青春之歌》,冯德英《苦菜花》,周而复《上海的早晨》,吴强《红日》,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冯志《敌后武工队》,刘流《烈火金刚》,欧阳山《三家巷》,草明《乘风破浪》,柳青《创业史》,罗广斌、杨益言《红岩》,欧阳山《苦斗》,姚雪垠《李自成》,浩然《艳阳天》2.杜鹏程《保卫延安》,小说塑造了中共高级将领彭德怀的形象,后随着对彭的批判而遭禁。
3.吴强的长篇小说《红日》。
4.曲波《林海雪原》被称为“革命英雄传奇”。
5. 都市文学: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6.“山药蛋派”:赵树理、马烽、西戎、李束为、孙谦、胡正。
7.周立波,湖南益阳人,他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在50年代初被苏联授予“斯大林文艺奖”。
第二章 50年代、60小说

• 延伸阅读 傅书年《重评〈创业史〉》
• 柳青(1916—1978) • 原名刘蕴华,陕西省吴堡县人。柳青9岁起于寺沟 村上学3年,1927年考入葭县螅镇高小,1928年随长兄 柳春园到米脂县东街小学读书1年,5月刘义维介绍加 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因大哥离开米脂,返回 葭县媳镇小学读书1年半。1930年夏,考入省立绥德师 范学校。在此,他阅读了《共产党宣言》,《少年漂 泊者》、《反正前后》、《西线无战事》等不少进步 书籍,启发很大,勇敢地参与学校的学潮斗争。经常 上街讲演、张贴标语、游行,与国民党顽固派、土豪 劣绅斗争,绥师进步师生的革命行动,引起国民党当 局的愤恨,“白色恐怖”很快袭来,组织被打散,学 校被封闭,柳青被迫返家种地半年。
• 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去评价梁三 老汉。真实可信。 • 这一个形象的塑造,可以体验到 一个真正的旧时农民的性格的本 质内容。梁三老汉精神世界的复 杂性,是老一代中国农民的艺术 写照。具有典型意义。
革命斗争历史题材小说
• • 总体特点: 1、致力于史诗性的追求:宏大 叙事,用“大我”的 社会角色 取代个性化感性经验的历史经 验。跨度大,往往近半个世纪, 讲述各阶级在斗争成长的 过程, 又可称为“长河小说”
•
•
1931年,其兄春园在东北教书赚钱,资助柳青考入 榆林省立第六中学学习,他苦心研读,开始钻研文学 作品,经常阅读鲁迅、郭沫若、茅盾、高尔基等人的 作品,在思想深处,奠定了走文学创作的道路。从初 中二年级起,开始学英文,一年后即能阅读一般的英 文原著。1934午夏,柳青考入西安高中,开阔厂视野, 丰富了阅读内容,增加了不少知识,提高了热爱文学 的兴趣,特别向往进步文学,开始自学俄文,介绍苏 联文学,走上业余创作道路。在学校经常写散文、诗 歌,翻译外国短篇小说,不断在报刊上发表。1935年, “一二·九”学生运动燃及西安,他积极参与游行示 威,宣传抗日,呼吁“停止内战”。当时,柳青是西 安高中学生会负责人,担负学校高中学生刊物《救亡 线》的编辑,不断鼓舞西安学生声援北平学生的爱国 斗争。
第二章50-70年代的小说

①嫉恶如仇、刚正不阿
对反动统治阶级怀着强烈的阶级仇恨,具 有不屈服的反抗意志和韧性战斗精神。性 格形成原因:
第一,生长在慷慨悲歌的燕赵之地,地域 传统造就了他。
第二,父辈影响,家族仇恨。 第三,农民苦难,阶级仇恨。
②行侠仗义、爱憎分明
口头禅:“为朋友两肋插刀” 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对穷人情深意重。 第二,对革命同志,充满阶级情、同志爱。 第三,对地主官吏,由私报私仇,认识到
必须推翻反动统治。超越了朱老巩。
③有胆有识,深谋远虑
口头禅 “出水才看两腿泥”。 “一文一武” 复仇计划,长远打算。这 种性格形成和在外面闯荡江湖,眼界开阔有关。
总之,他身上融合了几种因素:旧时代豪侠特征, 新时代英雄精神,作者理想的农民英雄。富有传 奇色彩。因此,朱老忠是“一个兼具有民族性、 时代性和革命性的英雄人物典型”,可以够得上 鲁迅称为的“历史的脊梁”般的英雄人物。
四、小说的缺失?
1、图解政治:把文学当成了为政治服务的工具。
2、公式化、概念化倾向严重。形成几种模式:
人物模式~从落后到转变:
婚姻模式~自由恋式:
3、只准歌颂,不准暴露。人物形象高大、完美。
4、表现方法:过分强调民族化、大众化,忽视艺术手法 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重大主题:柳青说,《创业史》要向读者 回答的是,中国农村为什么发生社会主义革 命和这次革命是怎样进行的。 (1)小说描写了农村复杂的两条道路斗争,
揭示走集体致富道路的必然性。即只有社 会主义才是中国农民的唯一出路。 (2)展示了农村最初社会主义革命的进程, 歌颂了社会主义新人的胜利。
3、《创业史》艺术特色
刀相助、行侠仗义、赤膊上阵—自发反抗 第二代农民——以朱老忠为代表—自觉革命 第三代农民——以运涛、江涛、大贵为代表:生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下)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第一章 1949—1976文学思潮一、五六十年代文学思潮1.第一次全国文代会: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平举行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
会议由郭沫若提议召开,成立了以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的全国文艺界组织——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简称文联)。
会议的重要意义在于根据毛泽东文艺思想总结了五四以来新文艺工作的成绩与经验,确定了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总方针,提出了社会主义时期文艺的新任务。
标志着社会主义文艺的开始。
2.会议构建新秩序:概念、表述方式、等级秩序、组织新秩序的建构与资源重整。
中国当代文学需面对和继承三个文学传统与资源:五四新文学传统与资源、30年代文学传统与资源、延安工农兵文学传统与资源。
解放区和国统区:第一次文代会确认毛主席的《讲话》规定新中国的文艺的方向,此外没有第二个方向,如果有就是错误的方向。
郭沫若提出五四以来文艺的斗争是为艺术而艺术VS为人民而艺术,指出接受无产阶级领导。
茅盾检讨并把“争取进步、改造自己”作为国统区作家的努力目标。
解放区形成的延安艺术理念开始渗透。
整个50年代的文学行为呈现出对创建文学新格局、新规范、新秩序的努力。
十七年文学:清理和重建两个方面呈现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生成和发展。
政治与文学的关系问题上升为最重要的问题,文学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阶级斗争服务是十七年文学思潮的主要特点,也是十七年文学理论体系建构的理论基点与实际目的,“无产阶级的党的文学的原则”,十七年中国文学运动的全面政治化、阶级斗争化,首先体现在一系列文艺运动的批判斗争交替更移。
(1)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1953年召开的第二次文代会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方法正式确立为新中国“整个文学艺术创作和批评的最高准则”。
新的人民的文艺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文艺,描写主体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革命知识分子,塑造工农兵英雄人物形象是文学创作的中心任务;讨论“典型”,英雄人物置换典型形象。
50-60年代小说

第二章 50-60年代小说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该时期长篇小说在思想、艺术上的主要成就;掌握《创业史》、《红旗谱》、《青春之歌》的主人公形象及其思想艺术成就。
了解该时期短篇小说在题材与风格上的不同;了解“干预生活”的小说,掌握《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的思想价值;掌握茹志鹃的创作特色和风格。
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一、本时期的文艺观本时期小说等叙事类文学创作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尤其密切,指导与规约本时期文艺创作的两个核心观念就是:以“为政治服务”为核心的文学观念,以阶级论、革命论为核心的“人”的观念。
(详见教材P23-24)。
二、作家队伍的分流由于第一次文代会确立了一系列文学规范,作家们都面临着创作的转型。
中国现代作家群发生了分流:第一类作家主要来自左翼文学阵营和长期配合共产党进行政治斗争的进步民主人士。
他们在指导别人斗争的人往往忘记了自己也会成为革命和改造的对象,所以,此刻他们自然而然地把新政权看做自己长期追求的理想的实现,高声歌唱新政权。
胡风的长诗《时间开始了》就是这个时代的代表作。
但他们没有料到,进入新社会,必须要进行艰苦的、脱胎换骨的思想改造。
这一点与来自解放区的作家不同。
丁玲、艾青他们经历过延安整风,领教过思想改造的滋味,而胡风们一向以“唯我革命的姿态”指导别人,他们没想到自己也会成为革命和改造的对象。
第二类作家是一批数量众多的游离政治斗争的知识分子,他们在漫长的文学生涯中坚持独立的理想追求,不满国民党统治下的社会现状,所以对于历史的大变革抱有希望,但并不了解新政权对他们意味了什么?他们自知与新的时代要求有一定距离,但希望通过互相谅解达成一种新的契约关系。
这一类作家的这种态度最有代表性。
如老舍从美国回来参加建设,提出“不反美”的要求;巴金套用柏克曼《我是来学习的》。
第三类作家是指那些曾经在历史上间接或直接地与共产党、或左翼运动发生过冲突,或者在感情上对新政权是格格不入的。
他们希望能够忘掉过去的不愉快记忆,和新政权重新调整好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代表作家作品 1、赵树理(1906——1970)
建国后他的作品主要有:《登记》《求雨》 《“锻炼锻炼”》《老定额》《套不住的手》《杨老太 爷》《张来兴》《互相鉴定》《卖烟叶》等中短篇小 说和《三里湾》《灵泉洞》(上)等长篇小说。 这些作品仍延续建国前的那种民间化、通俗化的创 作思路,注重小说艺术的讽喻功能,体现出强烈的问 题意识。淳朴自然的写作风格,以及立足于朴素的道 德情感来观察农村新旧变化的艺术视角基本没变,其 艺术魅力仍然是对各种民间人物性格的描绘,以及对 历史变动所带来的社会风习、伦理道德和农民心理的 成功表现。代表作品《三里湾》(1955)和《登记》 (1950)《“锻炼锻炼”》(1958)
③从作家人数和作品数量上看,此期农 村题材小说创作最为活跃。 ④在乡村小说兴盛的同时,“红色历史 小说”创作也出现了较热的局面。
(二)1956年至1962年——中国当代小说 发展的重要时期。出现了两个明显的现象:
一是从1956年“双百方针”的提出到1957年下半 年有“反右”运动之前1年多的时间里,小说创 作出现了一次短暂的勃兴,出现了“干预生活” 和探求人情人性的热流,出现了一批青年作家和 有影响的作品。
李运抟:《中国当代文学与伪现实主义》
声音
“如今,对于合作化运动的得失,人们的看法已 经和柳青写书的那个时代有所不同。……但是即使 如此,我们读起这部书,也不能不为它的凝重的风 格与深厚的内涵,为它传达出来的历史的严峻感, 它的对于中国农民的挚爱与忧思,它对于中国农村 中国土地的忠诚与眷恋,它的脚踏实地的坚实,它 的掘地三尺的深入开挖,它的人物刻画的力度以及 它在艺术上的惨淡经营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力透纸背 而感动,而叫绝,而发出会心的微笑与深长的叹息。 如果柳青不是拘泥于既定的农业合作化政策方针, 如果他更能大胆地反映生活的与历史的真实,他本 来可以创作出怎样的伟大作品!”
但其建国后的创作非但得不 到肯定,却不断遭到苛责,他的 《“锻炼锻炼”》和西戎的倾向 相似的《赖大嫂》后来被作为描 写“中间人物”的标本受到批判。
2、柳青(1916——1978) 1938年到延安,1949年发表第一部长篇小 说《种谷记》,1951年出版第二部长篇小说《铜 墙铁壁》。1952年开始,柳青离开北京,到陕西 长安县皇甫村安家落户,为写作《创业史》做准 备。《创业史》原计划写作四部,1959年出版第 一部,但“文革”结束后,才出版第二部上卷以 及在《延河》上发表了下卷的前四章。
第三节
红色历史的多元叙事
1949年以后的“革命历史叙事”的小说主要包含四种 类型: 一是具有宏大场景的最靠近意识形态本身的“类史诗叙 事”; 二是带有传统或民间叙事趣味的“类传奇叙事”; 三是以个人成长为叙事线索的“类成长叙事”; 四是具有别样视觉与抒情意味的“类抒情叙事”。
一、类史诗叙事
“类史诗叙事”小说的特征,首先是指作品的美学 风格具有特别宏大和壮美的特点,注重宏大场景和英雄 人物的刻画,叙述格局开阔恢弘;其次是指小说历史线 索的系统性和大的时间跨度等特点。按照这一标准,梁 斌的《红旗谱》、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吴强的《红 日》以及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可归入这一类。 1、梁斌(1914——1996)的《红旗谱》(1957) 说《红旗谱》具有“类史诗叙事”的最重要理由在于 ①这是一部完全按“党史模式”来建构故事情节发展进程 的小说。它不光在风格上具有壮美的气质,而且还具有 较大的“阶段性”的时间跨度,其中三卷分别对应着早 期建党时期和第一次大革命(北伐战争)时期、第二次 国内革命战争(党独立领导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抗 日战争三个历史阶段。
一、曲折的历程
(一)1949年到1955年——解放区小说传统的 自然延续。
①作家主要有三部分人组成:延安解放区来的作家; “国统区”“被解放”的作家;从海外归来的的一 派。 ②小说创作实绩主要表现在中短篇领域,长篇小说数 量较少。影响较大的长篇小说有:草明的《火车 头》、柳青的《铜墙铁壁》、孙犁的《风云初记》、 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周立波的《铁水奔流》、 赵树理的《三里湾》等。而成就较大的中短篇小说 家有:赵树理、孙犁、路翎、马烽、康濯、峻青、 王愿坚、艾芜、西戎、李凖等。
另一种是未公开发表而以手抄本形式在民间流传 的作品,即“地下小说”。“地下小说”的创作主体 是知青,它也是新时期的知青小说的早期存在状态。 由于处于自发创作状态,多已散失,其创作数量很难 有完整的统计,具体写作时间也难有准确的说法。从 内容上看这些作品也分为三类: ①表现普通人情感的作品。如靳凡的《公开的情书》、甘 铁生的《第二次慰问》、史铁生的《没有阳光的角 落》、礼平《晚霞消失的时候》等,其中影响较大的 是张扬的《第二次握手》。 ②在思想内容、故事结构和所表达的价值理念具有某些叛 逆理念性质的作品。如毕汝协的《九级浪》、赵振开 的《波动》、佚名的《逃亡》和《一年》等。 ③完全在私人空间传抄的表现性爱的小说。如《曼娜回忆 录》、《少女之心》等,总体比较粗糙。
因此主人公的“成长”表现在:林的原始 动机本来是追求个人的幸福,与许多“五四” 青年一样,是一个反抗旧制度的个性主义者, 但随着反抗过程的加深,她逐渐了发现个人化 的对于幸福幻想的追求是行不通的,于是她开 始接触共产党人,并先后接受了卢嘉川、林红、 江华等人的教育,经过监狱生活的考验,她开 始由一个民主主义者变成共产主义者。之后党 又把她派往农村,接受工农群众的教育,经受 了革命斗争的洗礼,最终成长为一个坚定的而 成熟的革命者,并成功领导了北京大学的反帝 爱国的学生运动。这样的过程,是一种典型的 “与历史一同进步”的成长过程。
二、类传奇叙事
50年代具有典型“类传奇性”的长篇小说主要有:曲 波的《林海雪原》、刘流的《烈火金刚》、知侠的 《铁道游击队》、冯至的《敌后武工队》等。 1、曲波(1923—2002)的《林海雪原》(1957) 的“传奇性”主要体现在: ①作品内容上的传奇性。这种传奇性主要表现在作品的 神秘感与浪漫气息、特殊的战争形式、小说主要人物 身上罕见的素质等。 ②作品形式上的传奇性质。就其结构和情节而言,小说 大致描写了四大战斗:奇袭奶头山、智取威虎山、千 里草甸在周旋、决胜四方台。这四场战斗虽然各自形 式不同,内容各异,但归根结底又是在使用相同的结 构元素。
第二节 农村社会变革的现实表达 1、动因
(1)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依靠力量, 这一观念建国后基本未变。毛泽东关 于“中国的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 革命文化即“大众文化”、“实质上 就是提高农民文化”的权威观念,也 从战争年代延展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这决定了以农民、农村和农业为对象 的创作将长期是当代中国文学的中心 任务之一。
王蒙:《感受昨天——中国新文学大系(19491976)小说卷序》
3、浩然等 周立波长篇小说《山乡巨变》、李准的短 篇《李双双小传》等也是当时影响较大的农村题 材小说。 浩然是文革期间最当红的小说家,他严格 按照阶级分析方法演绎的长篇小说《艳阳天》和 《金光大道》,当年曾拥有很多读者,这离不开 作品的生动叙述和生活气息,也是文学贫瘠时代 里人们的阅读选择面所决定的。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②小说以大革命失败前后的历史为背景,通过燕赵大地上 两家农民三代人的命运与斗争,围绕“反割头税”和保 定“二师学潮”两个中心事件,书写了当时农村与城市 革命运动、阶级斗争的阶段性历史过程。 ③朱老忠的形象全面而历史性地揭示出农民与革命之间的 深刻、必然联系,他的人生体现了农民必然走向革命的 历史道路,他的“性格发展史”,就是中国农民从自发 到自觉的革命性的发展史。 ④小说最富文学色彩的篇章,主要在于对朱老忠“个人英 雄主义”即传统性、“旧时代”一面的描写。他在“反 割头税”斗争中入党以后,性格却陷入了平面化。历史 发展(性格成长)的过程与历史结果(性格长成)之间, 前一面不自觉地占据了艺术的上风。
声音
• “柳青对现实的把握过多依赖时代政治的规范, 悉心领会‘上级指示’则转移或替代了独立思 考,无视原型人物的物性欲念和人性特征,仅 仅是夸张其阶级的属性,突出其政治的特征, 把人与人的矛盾上升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 矛盾,把人与人的冲突视作路线斗争和阶级斗 争。结果导致《创业史》出现众所周知的内在 矛盾:既表现了生活真实又存在概念化和部分 虚假的问题。”
③小说对神秘迷人的自然环境的描写也很有特色。 林海茫茫,雪原辽阔,其中山崖耸立,险象环生, 气候变化莫测。这样的背景再加上许多林海传说、 民间歌谣、山中奇人的描写,更加强化了小说传 奇色彩和氛围。
三、类成长小说 “成长小说”这一概念最初是俄国理论家巴赫金 所提出的。50、60年代“成长小说”的代表是杨沫的 《青春之歌》、欧阳山的《三家巷》和高云览的《小 城春秋》。这类小说要求既是“自传型”的,又是在 “历史中成长型”的,同时又不无“训喻”意味。 1、杨沫(1914—1995)的《青春之歌》(1958) 是最成功的“成长小说”,它有显性和隐性两个层 面。 ①就显性层面讲,小说表现了这样的政治主题:它以 1931年9· 18事变到1935年12· 9运动之间的社会政治风 云为背景,通过一位年轻的知识女性林道静的成长道 路,表明一个道理:知识分子(革命的非主流力量) 只有把个人自由和幸福追求,同党领导的民族解放和 阶段解放的崇高事业结合起来,才能找到正确的出路, 从而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面貌:
作家关于农村、农民的个人文化情感,必 需与政治责任统一起来。 在新时代,农村已经是作家、知识分子改 造、锻炼、提高的新天地,农民也成为他们必 需认真学习的对象。 这决定了当代农村小说明朗向上的审美基 调。鲁迅式的沉郁凝重、沈从文式的田园牧歌 都不合时宜。 明朗向上的美学并不排斥因反映“严酷” 且“复杂性”的阶级斗争、路线斗争而呈现出 的严峻和紧张。
第二章 五六十年代小说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50、60年代小说概述 社会变革的现实表达 红色历史的多元叙述 命运多舛的探求之路
第一节 50、60年代小说概述
• 内容上,农村与革命历史题材特别“重大”。工 农兵作为革命的主导力量,被要求作为人物塑造 的中心任务来对待。城市生活与文化,知识分子 的世界尤其是他们的爱情等个体性世界,属于小 说题材的边缘与危险地带。 • 美学上,这一时期的小说特别追求一种阳刚、明 朗与粗犷豪迈的风格和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