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六十年代小说PPT
合集下载
4.1950、60年代的革命历史小说

•代表作:梁斌的《红旗谱》、杨沫的《青春之歌》、欧阳 山的《三家巷》等。
3)革命传奇:概念来源于中国古代英雄传奇,同时受到 了解放区文学马烽、西戎的《吕梁英雄传》、孔厥、袁静 的《新儿女英雄传》等的影响,在讲述革命斗争历史的时 候,注重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强调故事的传 奇性和可读性,塑造的人物形象也往往具有强烈的传奇色 彩。
《青春之歌》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成就是成功塑造了林道静 这个由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革命知识分子的艺术典型 。
林道静的性格具有鲜明的二重性: 一方面,具有出身贵族家庭的小资产 阶级知识分子的幼稚、狂热、软弱、富于幻想等性格,一方面,具有劳动 人民的倔强、善良、富于同情心等性格。性格的矛盾性,使得她在追求光 明的道路中,必然经受更多的痛苦和磨难。
2)成长小说:又称启蒙小说,一般写作品主人公的人生成 长道路,表现主人公思想和性格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历 程。成长小说最早出现在西方,是一种很重要也很常见的 小说艺术形式。概念形成是在德国,后来俄国文学理论家 巴赫金对它进行过科学的总结与阐述。
•在中国1950、1960年代特殊的革命文化语境里,成长小说 更倾向于专指那些描写主人公从一个普通人在中国共产党 的指引下,向一个革命者成长转变的小说。作者希望通过 对一个人由幼稚到成熟、由懵懂到有坚定的革命信念的历 史的叙述,来证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这一伟大结果的 合理性和合法性。
1)就意识形态而言,革命历史小说是典型的阶级 文学、党性文学。
它不仅以中国共产党作为历史叙事的主体,而且全 力以赴地表现中国共产党在整个革命过程中的思想 理念以及方针政策。因此,从这个角度说,整个革 命历史小说实际上已经构成了一部中国共产党从成 立到发展再到夺得政权的“宏大叙事”。在这一宏 大叙事中,具体的革命历史小说犹如交响乐中的一 个又一个分乐章,成为了它的有机组成部分。
3)革命传奇:概念来源于中国古代英雄传奇,同时受到 了解放区文学马烽、西戎的《吕梁英雄传》、孔厥、袁静 的《新儿女英雄传》等的影响,在讲述革命斗争历史的时 候,注重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强调故事的传 奇性和可读性,塑造的人物形象也往往具有强烈的传奇色 彩。
《青春之歌》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成就是成功塑造了林道静 这个由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革命知识分子的艺术典型 。
林道静的性格具有鲜明的二重性: 一方面,具有出身贵族家庭的小资产 阶级知识分子的幼稚、狂热、软弱、富于幻想等性格,一方面,具有劳动 人民的倔强、善良、富于同情心等性格。性格的矛盾性,使得她在追求光 明的道路中,必然经受更多的痛苦和磨难。
2)成长小说:又称启蒙小说,一般写作品主人公的人生成 长道路,表现主人公思想和性格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历 程。成长小说最早出现在西方,是一种很重要也很常见的 小说艺术形式。概念形成是在德国,后来俄国文学理论家 巴赫金对它进行过科学的总结与阐述。
•在中国1950、1960年代特殊的革命文化语境里,成长小说 更倾向于专指那些描写主人公从一个普通人在中国共产党 的指引下,向一个革命者成长转变的小说。作者希望通过 对一个人由幼稚到成熟、由懵懂到有坚定的革命信念的历 史的叙述,来证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这一伟大结果的 合理性和合法性。
1)就意识形态而言,革命历史小说是典型的阶级 文学、党性文学。
它不仅以中国共产党作为历史叙事的主体,而且全 力以赴地表现中国共产党在整个革命过程中的思想 理念以及方针政策。因此,从这个角度说,整个革 命历史小说实际上已经构成了一部中国共产党从成 立到发展再到夺得政权的“宏大叙事”。在这一宏 大叙事中,具体的革命历史小说犹如交响乐中的一 个又一个分乐章,成为了它的有机组成部分。
3第三章 5060年代小说

2、题材的分类和等级
a“题材”是关系到文学方向的重要因素。周扬(第一
次文代会)“民族的、阶级的斗争与劳动生产成为了 作品中压倒一切的主题”。工农兵——知识分子、 “可不可以写小资产阶级”、“写中间人物” b题材分类以社会群体的政治生活为依据/个人日常生 活:工业、农业、军队、学校等。题材分类决定了题 材价值:工农兵/知识分子;政治运动、斗争/家务事、 儿女情;当前的政治任务/历史情景;中共党史/其他历 史活动;行动斗争/心理情感 c题材概念有特定含义,强调的是这些领域的社会政治 活动:农业题材—乡土小说;革命历史题材—历史小 说。
民间立场的曲折表达:《锻炼锻炼》
利用当时一般文学创作惯用的歪曲生活真实的方
法,曲折地反映出作家的民间立场。 大跃进的农村(天聋地哑) 基层干部:王聚海、杨小四之流 作风粗暴专横, 无视法律与人权,诱民入罪。 两个落后的农业社员:“小腿疼”“吃不饱” 暗示农民积极性低下和生活待遇的低下农业社 “大跃进”并没有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只能用强 制性的手段对付农民。
4、民间艺术的隐形结构:《李双双》
艺术的隐形结构:五六十年代文学创作的一种特
殊现象。把作品的支点引向民间立场,使之成为 老百姓能够接受的民间读物。(艺术结构上的民 间性) 《李双双》的隐形结构:来自民间表演艺术中的 “二人”模式:一旦一丑,旦主丑从,丑角围着 旦角转。 李双双(旦)——喜旺(丑) 民间喜剧特点
三、再现战争的艺术画卷
1、战争小说的文化规范: 作家不再以知识分子的启蒙主义立场和视角去
描写战争;产生“二元对立”的艺术模式, “我军”系统和“敌军”系统、“好人一切都 好,坏人一切都坏”;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的创 作基调成为统一的审美风格。 2、小说创作: 杜鹏程《保卫延安》:审美模式的突破和探索。 路翎《洼地上的“战役”》:个人幸福与战争 《铁道游击队》:民间文化形态的利用
04.五六十年代小说概述

3、小说题材的分类与等级制度产 生的影响:
(1)从第一次文代会开始,出现了按照社 会生活领域(如工厂、矿山、农村、军营) 和当时开展的政治运动、中心事件(如‚抗 美援朝‛、农业合作化、‚大跃进‛),来 分别‚检阅‛小说创作的成绩和问题的做 法。在这种情况下,也出现了这一时期特 有的题材分类概念,如革命历史题材、农 村题材、工业题材、知识分子题材、军事 题材等。
5、干预生活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王蒙) 《田野落霞》(刘绍棠) 《改选》(李国文) 《灰色的帆蓬》(李准) 6、人情人性 《我们夫妇之间》(萧也牧) 《在悬崖上》(邓友梅) 《红豆》(宗璞) 《小巷深处》(陆文夫) 《达吉和她的父亲》(高缨)
2、战争 《风云初记》(孙犁),滹陀河畔风云 《铁道游击队》(知侠),鲁 《敌后武工队》(冯志),冀中 《野火春风斗古城》(李英儒),保定 《苦菜花》(冯德英),胶东 3、二三十年代(抗战前) 《小城春秋》(高云览),厦门大劫狱 《青春之歌》(杨沫),30年代前期北平 《三家巷》(欧阳山),20年代南国风云 《一代》第一卷,酝酿达十五年之久,它叙述了一个名叫周炳 的打铁工人出身的知识分子的半生经历,力图反映出从1919 至1949这三十年来中国历史的革命进程. 《红旗谱》(梁斌),从本世纪初叶开始 《党费》《七根火柴》(王愿坚,短篇)长征时期
2、农业合作化 《不能走那条路》,李准 写翻身贫农宋老定想买地的作品,除了在《人民日报》等全国四, 五十个报刊转载外,还被改编成话剧,梆子,坠子,连环画等,在群 众中广泛流传,对推动农村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展,起了很大的宣 传作用. 《三里湾》(1955),赵树理 第一部以农业合作化为题材的长 篇小说. 《山乡巨变》,周立波 出现了较明显的矛盾冲突. 《创业史》,柳青 阶级阵线分明,两种思想,道路, 阶级. 3、劳动妇女 《李双双小传》(李准,1960) 烙有"大跃进"时代左倾冒进的 印记. 《静静的产院》(茹志鹃) 《新结识的小伙伴》(王汶石) 社会主义建设热潮把吴淑兰 这样的"好媳妇"卷进了生活的激流,成为和张腊月一样的建设新 生活的闯将
第五讲:五六十年代的历史题材小说

11
艺术成就及对新时期战争小说的开 拓性意义
文学史地位:《保卫延安》是当代战争文学的开 山之作,对当代战争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1)宏大壮阔的史诗构思(高层与基层结合,主 要战场与次要战场的结合)及全知的叙事视角 (2)艺术虚构与历史事实相结合,在此基础上进 行人物塑造——真实人物与虚构人物相结合 彭德怀、周大勇、李诚、王老虎 (3)洋溢着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激情
12
艺术局限及对后来战争文学的负面影 响
(1)塑造人物的过分理想化倾向。李诚、周 大勇 (2)激越的情感抒发淹没了冷静、细致的情 节描写。 (3)对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张扬 掩盖了战争本身自在的悲剧性,削弱了战 争文学对人的关怀和对战争的反思。
13
历史命运
开始于1949年,1954年初版,获很高评价 。1956和1958年出版第二版、第三版。 1959年,彭德怀被定性为“右倾机会主义 分子”后,该作品被查禁。新时期以来,才 得以平反。
6
艺术特性:细节化叙事与 象征写作。 《党费》:一坛咸菜。黄 新 《七根火柴》:无名战士 ——它高高地擎着, 像一只路标,笔直地 指向长征部队前进的 方向……
7
二、长篇历史小说:红色经典小说
五六十年代历史小说取得的成就,主要在于 一大批长篇经典小说的出现于成功。被称为 “红色经典”小说。 长篇历史小说大致可以分为:A、革命战争 进程的史诗写作(保卫延安、红日);B、 农民革命历程的史诗性写作(红旗谱、冯德 英的“三花”);C、革命战争进程的传奇 化写作(林海雪原、敌后武工队、烈火金刚 、铁道游击队等);D、知识分子革命者的 成长史诗写作(青春之歌、小城春秋、三家 巷);E、共和国历史文学的典范写作(红 岩)。
34
艺术成就及对新时期战争小说的开 拓性意义
文学史地位:《保卫延安》是当代战争文学的开 山之作,对当代战争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1)宏大壮阔的史诗构思(高层与基层结合,主 要战场与次要战场的结合)及全知的叙事视角 (2)艺术虚构与历史事实相结合,在此基础上进 行人物塑造——真实人物与虚构人物相结合 彭德怀、周大勇、李诚、王老虎 (3)洋溢着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激情
12
艺术局限及对后来战争文学的负面影 响
(1)塑造人物的过分理想化倾向。李诚、周 大勇 (2)激越的情感抒发淹没了冷静、细致的情 节描写。 (3)对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张扬 掩盖了战争本身自在的悲剧性,削弱了战 争文学对人的关怀和对战争的反思。
13
历史命运
开始于1949年,1954年初版,获很高评价 。1956和1958年出版第二版、第三版。 1959年,彭德怀被定性为“右倾机会主义 分子”后,该作品被查禁。新时期以来,才 得以平反。
6
艺术特性:细节化叙事与 象征写作。 《党费》:一坛咸菜。黄 新 《七根火柴》:无名战士 ——它高高地擎着, 像一只路标,笔直地 指向长征部队前进的 方向……
7
二、长篇历史小说:红色经典小说
五六十年代历史小说取得的成就,主要在于 一大批长篇经典小说的出现于成功。被称为 “红色经典”小说。 长篇历史小说大致可以分为:A、革命战争 进程的史诗写作(保卫延安、红日);B、 农民革命历程的史诗性写作(红旗谱、冯德 英的“三花”);C、革命战争进程的传奇 化写作(林海雪原、敌后武工队、烈火金刚 、铁道游击队等);D、知识分子革命者的 成长史诗写作(青春之歌、小城春秋、三家 巷);E、共和国历史文学的典范写作(红 岩)。
34
50~60年代中期的散文 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七、课后拓展
• 1.知识点: • ⑴、本时期抒情散文的创作特点 • 2.思考题: • ⑴、思考本时期抒情散文创作热潮的形成及其原因。 • ⑵、思考本时期散文创作局限。
第二节 杨朔的散文
一、杨朔及创作简介
• 杨朔(1913-1968),原名杨毓晋,山东蓬莱人。1939 年参加八路军,1942年到延安。1937年开始发表作品。 杨朔起初从事小说创作,著有长篇小说《疮山》、《三千 里江山》,中篇小说集《洗兵马》、《红石山》、《望南 山》、《北线》、《帕米尔高原的流派》、《绵锈河山》、 短篇小说集《月黑夜》、《北黑线》。 • 50年代初期,他开始致力于散文创作。到1956年, 他先后有《戈壁滩上的春天》、《滇池边上的报春花》、 《海天苍苍》、《厦门港的风浪》、《香山红叶》、《印 度情思》等作品问世,奠定了他在当代散文园地中的地位。 • 到了60年代,杨朔散文渐趋成熟。《荔枝蜜》、《茶 花赋》、《雪浪花》、《樱花雨》等是杨朔散文风格形成 时期的代表作。出版的散文集有《亚洲日出》、《万古长 青》、《鸭绿江南北》、《东风第一枝》、《海市》、 《生命泉》,《杨朔散文选》等。
• 这一历史阶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走过了一条艰难 而曲折的道路。从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中期,翻滚不停的 时代风云,冷热不定的政治气候,躁动不安的人情世态, 都不可避免地在这一时期的文学艺术特别是散文中得到反 映。 • ①1950-1957.6,新的时代,新的生活及抗美援朝为抒 情散文创作开拓了广阔的领地。 • ②1957年-1958年,急风暴雨般的政治斗争减弱了抒情 散文的发展,严重伤害了作家的创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六、本时期散文创作局限
• 1. 用理想情怀掩盖复杂的社会矛盾。 • 2. 用政治形态代替文艺形态,以致于曲解了内容 与形式、政治与艺术的关系。 • 3. 有些作品跟形势、赶浪头,贴政治标签,借以 “突出主题”、“强化主题”。 • 4.有些作品为求时髦,以致于胡编乱造,贻害读 者。这种错误的创作倾向严重地干扰了散文的发 展。
50年代、60年代小说

• 长篇 《三千里江山》(杨朔) 《上甘岭》(陆柱国) 《洼地上的“战役”》(路翎)
本时期革命历史题材中的战争小说具有以下一些 特点: (1)史诗风格:用文学的形式真实地再现某 一时期、某一事件的社会场景,通过宏阔的时空 跨度与规模,完成对历史的演绎和对英雄的塑造。 但是由于时代氛围和文学观念的局限,作者不能 深入历史、反思历史的悲剧性因素。 (2)纪实品格:常常以真人真事为题材,具 有自传色彩。作者多是战争的参与者,多为客观 叙事,这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但也由于这个原 因,作者不能将自身生命沉潜于历史,有损于作 品思想内蕴的深化。 (3)政治色彩:体现政治的要求和导向,进 一步强化了文学的社会教化功能。
• • • • •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 周大勇 (连长) 孙全厚(炊事班长) 王老虎(战士) 李诚(团政委)
• 彭德怀(将领)“胸中自有雄兵百万”、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事指挥家
• 原文赏析
周大勇人物形象分析: 周大勇是一个不断成长的英雄:一开始,面对气势汹 汹的国民党胡宗南的军队,当中共中央要从延安撤退时, 他从情感上无法接受,认为这是在对敌人示弱,但尽管如 此,他还是毅然担负起掩护中央机关撤退的重要任务;后 来,在完成任务之后,他领导的连队却与主力部队失去了 联系,在敌人的重重包围中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他带领着 部队连续作战,疲惫不堪又饥渴难耐,然而他和他的战友 们却没有倒下,而是用惊人的毅力与斗志,毅然时不时地 给敌人以重创。正式在这样一系列血与火地考验面前,周 大勇逐渐成长,最后成为一名成熟的指战员。小说着重凸 现了他沉着、机智、勇敢、顽强的英雄气概,突出了他的 “用特殊材料制成的”钢铁战士形象。
曲波《林海雪原》
• 曲波(1923--2002) ,山东黄县人。15岁参加 八路军,解放战争初期任 团指挥员,奉命率领一支 小分队深入牡丹江一带的 林海雪原进行剿匪战斗。 解放后,转到地方工作。 1955年开始创作《林海雪 原》,1957年出版。此后 ,又相继完成了《山呼海 啸》、《戎萼碑》、《桥 隆飙》等长篇小说。
本时期革命历史题材中的战争小说具有以下一些 特点: (1)史诗风格:用文学的形式真实地再现某 一时期、某一事件的社会场景,通过宏阔的时空 跨度与规模,完成对历史的演绎和对英雄的塑造。 但是由于时代氛围和文学观念的局限,作者不能 深入历史、反思历史的悲剧性因素。 (2)纪实品格:常常以真人真事为题材,具 有自传色彩。作者多是战争的参与者,多为客观 叙事,这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但也由于这个原 因,作者不能将自身生命沉潜于历史,有损于作 品思想内蕴的深化。 (3)政治色彩:体现政治的要求和导向,进 一步强化了文学的社会教化功能。
• • • • •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 周大勇 (连长) 孙全厚(炊事班长) 王老虎(战士) 李诚(团政委)
• 彭德怀(将领)“胸中自有雄兵百万”、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事指挥家
• 原文赏析
周大勇人物形象分析: 周大勇是一个不断成长的英雄:一开始,面对气势汹 汹的国民党胡宗南的军队,当中共中央要从延安撤退时, 他从情感上无法接受,认为这是在对敌人示弱,但尽管如 此,他还是毅然担负起掩护中央机关撤退的重要任务;后 来,在完成任务之后,他领导的连队却与主力部队失去了 联系,在敌人的重重包围中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他带领着 部队连续作战,疲惫不堪又饥渴难耐,然而他和他的战友 们却没有倒下,而是用惊人的毅力与斗志,毅然时不时地 给敌人以重创。正式在这样一系列血与火地考验面前,周 大勇逐渐成长,最后成为一名成熟的指战员。小说着重凸 现了他沉着、机智、勇敢、顽强的英雄气概,突出了他的 “用特殊材料制成的”钢铁战士形象。
曲波《林海雪原》
• 曲波(1923--2002) ,山东黄县人。15岁参加 八路军,解放战争初期任 团指挥员,奉命率领一支 小分队深入牡丹江一带的 林海雪原进行剿匪战斗。 解放后,转到地方工作。 1955年开始创作《林海雪 原》,1957年出版。此后 ,又相继完成了《山呼海 啸》、《戎萼碑》、《桥 隆飙》等长篇小说。
第三章 50~60年代中期反映现实题材的小说

第三章 50~60年代中期 反映现实题材的小说
第一节 50-60年代中期 的农村题材小说
一、概 述
•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反映农村生活的小说 创作有着深厚的传统。自“五四”以来就相继出 现了鲁迅、沈从文、赵树理等成就蜚然的大家。 他们或以俯视的目光,冷静地描摹农村中芸芸众 生的麻木、愚昧、落后的生存状态;或以恣情的 笔调、怀旧的心态,记叙记忆中温馨、神秘的故 乡山水人物;或以传统的形式、革命的激情讴歌 解放区新的时代、新的生活、新的人物。
•
1947年8月,在晋察鲁豫边区文艺座谈会上,与会者 “同意提出赵树理方向”,将之“作为我们的旗帜”(注: 陈荒煤《向赵树理方向迈进》,1947年8月10日《人民日 报》。) • 在此前后,“解放区”的出版社,编印了多种赵树理 创作的评论集(注:如冀鲁豫书店1947年7月初版的《论赵 树理的创作》,华北新华书店1947年9月编辑印行的《论 赵树理的创作》等。),收入周扬、茅盾、郭沫若、邵荃 麟、林默涵、荒煤、力群、冯牧等的文章。 • 1949年第一次文代会前后出版的两套大型丛书中,赵 树理被做了颇为特殊的处理。他的创作理所当然地入选展 示“解放区”文学实绩的《中国人民文艺丛书》中,并且 他又和郭沫若、茅盾、巴金等一起,作为“1942年以前就 已有重要作品出世的作家”,而在《新文学选集》(茅盾 主编)中设有他的专辑。
• • • •
2. 赵树理小说的创作特点 ⑴、具有鲜明的启蒙思想和深刻的反封建思想。 ⑵ 、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精神。 关注现实,服务于现实斗争、服务于农民 需要,是赵树理的创作追求。他的小说创作基 本上属于现实主义范畴,但他的现实主义既不 同于欧美的批判现实主义,又不同于那种肤浅 的现实主义或者假现实主义,我们可以把它称 为“质朴的现实主义”(或“写真实的现实主 义”),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我还是相 信自己的眼睛”。赵树理的小说与当时写农村 生活的其他小说相比,没有那么多的理想化色斗争的逐步升 级和文艺领域展开的批判,一些作家受到冲击以 至迫害,严重挫伤了作家的创作热情,农村题材 小说开始走向衰微。 • 这时期,农村题材小说的主题明显地向反映 农村阶级斗争的方面倾斜。甚至不惜曲解生活, 而根据阶级斗争理论的模式来设置人物、情节和 矛盾冲突。 • 从康濯的《东方红》,陈登科的《风雷》,浩 然的《艳阳天》(1964年1月)等长篇小说中, 可以清楚地看到农村题材小说在主题思想、人物 设置、情节模式越来越屈从于阶级斗争理念的演 变轨迹,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逐渐被阶级斗争、 路线斗争所覆盖,变得简单化以至于模式化。
第一节 50-60年代中期 的农村题材小说
一、概 述
•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反映农村生活的小说 创作有着深厚的传统。自“五四”以来就相继出 现了鲁迅、沈从文、赵树理等成就蜚然的大家。 他们或以俯视的目光,冷静地描摹农村中芸芸众 生的麻木、愚昧、落后的生存状态;或以恣情的 笔调、怀旧的心态,记叙记忆中温馨、神秘的故 乡山水人物;或以传统的形式、革命的激情讴歌 解放区新的时代、新的生活、新的人物。
•
1947年8月,在晋察鲁豫边区文艺座谈会上,与会者 “同意提出赵树理方向”,将之“作为我们的旗帜”(注: 陈荒煤《向赵树理方向迈进》,1947年8月10日《人民日 报》。) • 在此前后,“解放区”的出版社,编印了多种赵树理 创作的评论集(注:如冀鲁豫书店1947年7月初版的《论赵 树理的创作》,华北新华书店1947年9月编辑印行的《论 赵树理的创作》等。),收入周扬、茅盾、郭沫若、邵荃 麟、林默涵、荒煤、力群、冯牧等的文章。 • 1949年第一次文代会前后出版的两套大型丛书中,赵 树理被做了颇为特殊的处理。他的创作理所当然地入选展 示“解放区”文学实绩的《中国人民文艺丛书》中,并且 他又和郭沫若、茅盾、巴金等一起,作为“1942年以前就 已有重要作品出世的作家”,而在《新文学选集》(茅盾 主编)中设有他的专辑。
• • • •
2. 赵树理小说的创作特点 ⑴、具有鲜明的启蒙思想和深刻的反封建思想。 ⑵ 、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精神。 关注现实,服务于现实斗争、服务于农民 需要,是赵树理的创作追求。他的小说创作基 本上属于现实主义范畴,但他的现实主义既不 同于欧美的批判现实主义,又不同于那种肤浅 的现实主义或者假现实主义,我们可以把它称 为“质朴的现实主义”(或“写真实的现实主 义”),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我还是相 信自己的眼睛”。赵树理的小说与当时写农村 生活的其他小说相比,没有那么多的理想化色斗争的逐步升 级和文艺领域展开的批判,一些作家受到冲击以 至迫害,严重挫伤了作家的创作热情,农村题材 小说开始走向衰微。 • 这时期,农村题材小说的主题明显地向反映 农村阶级斗争的方面倾斜。甚至不惜曲解生活, 而根据阶级斗争理论的模式来设置人物、情节和 矛盾冲突。 • 从康濯的《东方红》,陈登科的《风雷》,浩 然的《艳阳天》(1964年1月)等长篇小说中, 可以清楚地看到农村题材小说在主题思想、人物 设置、情节模式越来越屈从于阶级斗争理念的演 变轨迹,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逐渐被阶级斗争、 路线斗争所覆盖,变得简单化以至于模式化。
第二章五十年代农村题材的小说PPT课件

.
1
第一节 赵树理的小说
赵树理五十年代的创作
赵树理(1906--1970),作为最受中国农民欢迎的作家之一,50年代以 后创作的主要作品有:短篇《登记》、《求雨》、《“锻炼锻炼”》、《套 不住的手》、《互作鉴定》,长篇《三里湾》,评书《灵泉洞》,还创作鼓 词,小调等。“文革”中受残酷迫害致死。
赵树理始终想绕开新文学传统,将民间文化直接与实际的政治工作 结合起来,所谓“老百姓喜欢看,政治上起作用”的问题小说。
.
4
三种人物形象
中间人物“小腿疼”“吃不饱”,代表自私自 利、偷懒耍赖,爱占便宜的农民。
杨小四代表新型农村干部,办事果断、干练、 为求目的不顾手段。
王聚海“和稀泥”式的人物 ,工作作风以柔 为主,主张摸清脾气,然后再予以劝导。
.
5
第一次冲突
“你是不是向打架?政府有规定,不准打架。打架是犯法的。不怕 罚款,不怕坐牢你就打吧!只要你打一下,我就把你请得到法院”
下堡乡的农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走农业合作社,完成 社会主义改造的故事。
土地革命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渴望,也是一种私 有制的回归。
合作化运动则是对农民进行改造,彻底消除私有制。
.
11
二、《创业史》中的农民形象 旧农民形象 1、富农姚士杰——富农成为合作化运动的头号
敌人阴险、贪婪、好色的反面典型,政治立 场反动,伦理道德败坏 2、富裕中农郭世富——精明能干、自私狡猾, 有着憨厚朴实的外表和精明狡诈的心机 3、新中农郭振山——村民代表主任,热衷个人 发家,老谋深算、骄横强悍。
第二章 五十年代农村题材的小说
农村题材小说兴盛的原因 1、农村题材一直是解放区文学关注的重点; 2、50年代中国农村经历了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三个阶段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有影响的文学流派,被称为“山药蛋派”。
• 问题:并不能深刻地表现“农村生活”,乡土
小说的文化意味很少,
4
• 2、“革命历史”是另一重要题材 • 问题:“革命历史”被限制在革命者为
夺取政权而组织领导的各种斗争,尤其 是武装斗争,人道主义精神缺乏、悲悯 情怀淡薄
5
• C、短篇小说的亮色——“百花小说” 两个时期:一是1956年“双百”之后;一
• 1、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 主人公:刘世吾、林震 • 2、李国文的《改选》 • 主人公:老郝 • 3、宗璞的《红豆》 • 主人公:江玫、齐虹 • 4、邓友梅的《在悬崖上》 • 5、陆文夫的《小巷深处》 • 主人公:徐文霞
20
八、短篇历史小说
• 它们以1961年陈翔鹤的《陶渊明写〈挽歌〉》为发端,相继有黄 秋耘的《杜子美还乡》《顾母绝食》《鲁亮侪摘印》、冯至的 《白发生黑丝》、陈翔鹤的《广陵散》、徐懋庸的《鸡肋》、师 陀的《西门豹的遭遇》等等共四五十篇之多。
15
四、李凖和周立波
• 李凖(1928-2000),河南洛阳县人,50年代开始创作, 主要作品有《不能走那条路》、《芦花放白的时候》、 《灰色的帆篷》、《李双双小传》和《耕耘记》、文 革后创作有长篇小说《黄河东流去》
• 周立波(1908-1979),湖南益阳人,本时期的作品有 长篇《山乡巨变》和短篇小说《山那面人家》、《禾 场上》、《卜春秀》、《桐花没有开》
• 有浓郁的地域色彩的乡村人情风俗和自然风光的描写 是他小说最有价值的地方。
16
五、山药蛋派作家
• 1、赵树理,这一时期值得一提的作品是《登记》和 《“锻炼锻炼”》
• 《登记》中“小飞蛾”的形象 • 《“锻炼锻炼”》中的“小腿疼”、“吃不饱” • 2、马烽,这一时期主要创作短篇小说《我的第一个上
级》、《一架弹花机》、《三年早知道》等 • 3、西戎,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有《赖大嫂》、《宋老
12
三、茹志鹃和孙犁
• 茹志鹃(1925-1998),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高高 的白杨树》、《静静的产院》和《百合花》等。
• 她的作品分类:一、革命战争题材,书写40年代的战 争生活: 《三走严庄》、《高高的白杨树》、《关大 妈》和《百合花》等
• 二、“现实题材”:主要表现上海里弄及近郊村镇普 通妇女的生活:《如愿》、《春暖时节》、《里程》 和 《静静的产院》等
五、六十年代小说
1
一、中、短篇小说
1、 中篇小说不受重视,较有影响的几篇有孙
犁的《铁木前传》、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 里》、刘澍德的《归家》、方纪的《来访者》 等。 原因分析:现代文学史上中篇小说就没有获得充分发展
中篇小说既无由成为史诗,又不能及时反 映现实 当时能发表中篇的杂志匮乏
2
• 2、短篇小说受到充分注意 • A、 老作家、新作者的创作 • 1、 老作家:赵树理、孙犁、康濯、谷
21
九、长篇小说
• 总体特点: • 1、追求“史诗”效果 • 2、塑造“典型”——革命英雄 • 3、“革命历史题材”与“农村题材”占有主
导地位。
22
• 1、 建国之初: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
代表作:马加《开不败的花朵》、柳青《铜墙铁
壁》、孙犁《风云初记》、杨朔《三千里江山》、陆 国柱《上甘岭》、孔厥、袁静《新英雄儿女传》、杜 鹏程《保卫延安》等
• 2、王愿坚,山东诸城人。本时期的作品有《党费》、 《七根火柴》、《普通劳动者》、《亲人》、《粮食 的故事》
18
• 他的作品多描写当时革命历史题材较少涉及的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闽西、赣南地区 和长征途中红军生活的片断。
• 他善于通过典型的细节表现英雄人物不同凡响 的精神世界
19
七、“百花”时期的短篇小说
峪、马烽、路翎、艾芜、沙汀、周立波 等 • 2、 新作者:李准、王汶石、峻青、王 愿坚、宗璞、茹志鹃、陆文夫、刘真、 王蒙、林斤澜、刘绍棠、方之、高晓声 等
3
• B、 题材不平衡
1、农村题材占大多数: 山药蛋派:起源于40年代中期。1942年后,赵树理首 先发表了一批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山西地方色彩的 作品。当时同在山西的马烽、西戎、束为、孙谦、胡 正等在赵树理的影响下,也写出了具有大致相同特色 的作品。这批作家在建国初期曾一度分散,但50年代 中期又都不约而同地先后回到山西工作,并且不断创 作出有影响的作品,从而在50、60年代形成了一个相
8
• 2、康濯及其《水滴石穿》 • 康濯,原名毛季常,湖南省湘阴县人,主要作
品有《我的两家房东》和《康濯小说选》等, 《水滴石穿》是他的代表作。 • 《水滴石穿》的主人公:申玉枝 • 特点:1、“在揭示现实生活错综复杂的矛盾 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 2、真实地描写了申玉枝的心理尤其是性心理 • 3、风景画和风俗画的描写
大进城》、《终身大事》等。
17
六、峻青和王愿坚
• 1、峻青,山东海阳县人,1949年后开始创作,主要作 品有《黎明的河边》、《老交通》、《党员登记表》、 《山鹰》、《海燕》、《老水牛爷爷》等。
• 他的作品主要描写抗战末期和40年代后期胶东军民的 斗争。
• 特点:善于在激烈紧张、跌宕起伏的情节中塑造人物 形象。
• 知识分子的生活道路和性格成长:高云览《小城春 秋》、杨沫《青春之歌》
• 城市题材:周而复《上海的早晨》、周立波《铁水奔 流》、肖军《五月的矿山》、艾芜《百炼成钢》、草 明《乘风破浪》
24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63年以后长篇小说创作受到阻扼 姚雪垠 《李自成》
25
14
• 孙犁(1913-2002),本时期的主要作品有中篇《铁木 前传》长篇《风云初记》和短篇《秋千》、《石猴》、 《吴召儿》、《小胜儿》、《正月》、《春歌》等
• 特点:1、注重表现历史事件、社会变革中普通农民的 命运与情感
• 2、将人性的美善作为自己叙事的重要内容 • 3、特别善于刻画美好的女性形象 • 4、清新、优美、抒情的美学风范 • 中篇《铁木前传》是孙犁本时期最重要的作品 • 主人公:铁匠傅老刚和木匠黎老东、六儿、小满儿 • 特点:小满儿的刻画十分动人,也体现出孙犁的困境
• 创作特点 :浓厚的生活气息,有描述上的真切感 、作
•
品往往缺乏深度,人物形象典型化程度不很高。
23
• 2、 50年代中、后期至60年代的发 展
• 农村题材:赵树理《三里湾》、周立波《山乡巨变》、 柳青《创业史》
• 民主革命时期的斗争生活:知侠《铁道游击队》、吴 强《红日》、曲波《林海雪原》、梁斌《红旗谱》、 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冯德英《苦菜花》、罗 广斌、杨益言《红岩》、欧阳山《三家巷》
活气息 • 3、是当代中国最早触及城市生活和城市问题
的小说
11
• 路翎及其《洼地上的“战役”》 • 路翎,原名徐嗣兴,祖籍安徽,生于南京。 • 《洼地上的“战役” 》的主人公:王应洪 • 特点:1、对异国恋情的书写 • 2、关注个人的命运、关注战争中的个体的鲜
活的感性经验 • 3、注重人物内心世界的开掘 • 4、采用了类似意识流的手法
• 共同特点:1、多出自老作家之手,他们更多地采用象征、影射等 手法,以曲笔来表达感情
• 2、关注知识者自身的现实处境、心灵状态是这批小说重要的思想 价值所在
• 3、努力摆脱公式化、概念化的流弊,没有将人物作为政治品格的 符号,而是立体地写出他们的血肉与灵魂
• 4、语言朴实、朴素而不失凝炼,叙事畅达、明晰、表现现深厚的 文学功力。
鹤《陶渊明写挽歌》《广陵散》黄秋耘 《杜子美还家》、冯至《白发生黑丝》 3、散文式小说:周立波《山那面人家》 《禾场上》汪曾祺《羊舍一夕》
7
二、几部有影响的中短篇小说
• 1、刘澍德及其《归家》 • 刘澍德(1906-1970)吉林省永吉县人,
主要小说有《桥》、《归家》及《刘澍 德小说选》等。 • 主人公:李菊英、朱彦 • 特点:细腻真实的内心世界的刻划
• 她的小说特点:1、从女性视阈来展现新社会给妇女带 来的变化;2、清新、隽永的风格
13
• 《百合花》的特点: • 1、避开了慷慨悲壮的战争场面,将主要的笔
墨用于战斗打响前的一个小插曲和一些琐碎的 生活细节上 • 2、将英雄人物当成普通人来写 • 3、用细节来刻画人物的性格、传达内心的律 动是这部小说突出的艺术特性
是1960年初文艺政策调整期 突破:一是题材的拓展:1、爱情、日常生
活,如《红豆》、《小巷深处》、《在 悬崖上》等;2、历史,如《陶渊明写挽 歌》、《广陵散》、《杜子美还家》
二是揭示矛盾:如《组织部新来的青年 人》、《改选》等。
6
D、短篇小说艺术的探索: 1、“写中间人物论”:《赖大嫂》、
《锻炼锻炼》 2、 “反映生活的深度和真实性”:陈翔
9
• 方纪及其《来访者》 • 方纪,原名冯骥,河北束鹿人,著有《方纪文
集》 • 《来访者》的主人公:康敏夫 • 特点:1、取材独特 • 2、叙事视角独特,有两个叙事人:康敏夫和
“我”
10
• 萧也牧及其《我们夫妇之间》 • 萧也牧,原名吴承淦,浙江吴兴人, 《我们夫
妇之间》是其最重要的作品。 • 《我们夫妇之间》的主人公:张同志和李克 • 特点:1、题材独特并克服了流行的阶级论 • 2、笔致富有情趣,有幽默感、具有较强的生
• 问题:并不能深刻地表现“农村生活”,乡土
小说的文化意味很少,
4
• 2、“革命历史”是另一重要题材 • 问题:“革命历史”被限制在革命者为
夺取政权而组织领导的各种斗争,尤其 是武装斗争,人道主义精神缺乏、悲悯 情怀淡薄
5
• C、短篇小说的亮色——“百花小说” 两个时期:一是1956年“双百”之后;一
• 1、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 主人公:刘世吾、林震 • 2、李国文的《改选》 • 主人公:老郝 • 3、宗璞的《红豆》 • 主人公:江玫、齐虹 • 4、邓友梅的《在悬崖上》 • 5、陆文夫的《小巷深处》 • 主人公:徐文霞
20
八、短篇历史小说
• 它们以1961年陈翔鹤的《陶渊明写〈挽歌〉》为发端,相继有黄 秋耘的《杜子美还乡》《顾母绝食》《鲁亮侪摘印》、冯至的 《白发生黑丝》、陈翔鹤的《广陵散》、徐懋庸的《鸡肋》、师 陀的《西门豹的遭遇》等等共四五十篇之多。
15
四、李凖和周立波
• 李凖(1928-2000),河南洛阳县人,50年代开始创作, 主要作品有《不能走那条路》、《芦花放白的时候》、 《灰色的帆篷》、《李双双小传》和《耕耘记》、文 革后创作有长篇小说《黄河东流去》
• 周立波(1908-1979),湖南益阳人,本时期的作品有 长篇《山乡巨变》和短篇小说《山那面人家》、《禾 场上》、《卜春秀》、《桐花没有开》
• 有浓郁的地域色彩的乡村人情风俗和自然风光的描写 是他小说最有价值的地方。
16
五、山药蛋派作家
• 1、赵树理,这一时期值得一提的作品是《登记》和 《“锻炼锻炼”》
• 《登记》中“小飞蛾”的形象 • 《“锻炼锻炼”》中的“小腿疼”、“吃不饱” • 2、马烽,这一时期主要创作短篇小说《我的第一个上
级》、《一架弹花机》、《三年早知道》等 • 3、西戎,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有《赖大嫂》、《宋老
12
三、茹志鹃和孙犁
• 茹志鹃(1925-1998),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高高 的白杨树》、《静静的产院》和《百合花》等。
• 她的作品分类:一、革命战争题材,书写40年代的战 争生活: 《三走严庄》、《高高的白杨树》、《关大 妈》和《百合花》等
• 二、“现实题材”:主要表现上海里弄及近郊村镇普 通妇女的生活:《如愿》、《春暖时节》、《里程》 和 《静静的产院》等
五、六十年代小说
1
一、中、短篇小说
1、 中篇小说不受重视,较有影响的几篇有孙
犁的《铁木前传》、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 里》、刘澍德的《归家》、方纪的《来访者》 等。 原因分析:现代文学史上中篇小说就没有获得充分发展
中篇小说既无由成为史诗,又不能及时反 映现实 当时能发表中篇的杂志匮乏
2
• 2、短篇小说受到充分注意 • A、 老作家、新作者的创作 • 1、 老作家:赵树理、孙犁、康濯、谷
21
九、长篇小说
• 总体特点: • 1、追求“史诗”效果 • 2、塑造“典型”——革命英雄 • 3、“革命历史题材”与“农村题材”占有主
导地位。
22
• 1、 建国之初: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
代表作:马加《开不败的花朵》、柳青《铜墙铁
壁》、孙犁《风云初记》、杨朔《三千里江山》、陆 国柱《上甘岭》、孔厥、袁静《新英雄儿女传》、杜 鹏程《保卫延安》等
• 2、王愿坚,山东诸城人。本时期的作品有《党费》、 《七根火柴》、《普通劳动者》、《亲人》、《粮食 的故事》
18
• 他的作品多描写当时革命历史题材较少涉及的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闽西、赣南地区 和长征途中红军生活的片断。
• 他善于通过典型的细节表现英雄人物不同凡响 的精神世界
19
七、“百花”时期的短篇小说
峪、马烽、路翎、艾芜、沙汀、周立波 等 • 2、 新作者:李准、王汶石、峻青、王 愿坚、宗璞、茹志鹃、陆文夫、刘真、 王蒙、林斤澜、刘绍棠、方之、高晓声 等
3
• B、 题材不平衡
1、农村题材占大多数: 山药蛋派:起源于40年代中期。1942年后,赵树理首 先发表了一批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山西地方色彩的 作品。当时同在山西的马烽、西戎、束为、孙谦、胡 正等在赵树理的影响下,也写出了具有大致相同特色 的作品。这批作家在建国初期曾一度分散,但50年代 中期又都不约而同地先后回到山西工作,并且不断创 作出有影响的作品,从而在50、60年代形成了一个相
8
• 2、康濯及其《水滴石穿》 • 康濯,原名毛季常,湖南省湘阴县人,主要作
品有《我的两家房东》和《康濯小说选》等, 《水滴石穿》是他的代表作。 • 《水滴石穿》的主人公:申玉枝 • 特点:1、“在揭示现实生活错综复杂的矛盾 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 2、真实地描写了申玉枝的心理尤其是性心理 • 3、风景画和风俗画的描写
大进城》、《终身大事》等。
17
六、峻青和王愿坚
• 1、峻青,山东海阳县人,1949年后开始创作,主要作 品有《黎明的河边》、《老交通》、《党员登记表》、 《山鹰》、《海燕》、《老水牛爷爷》等。
• 他的作品主要描写抗战末期和40年代后期胶东军民的 斗争。
• 特点:善于在激烈紧张、跌宕起伏的情节中塑造人物 形象。
• 知识分子的生活道路和性格成长:高云览《小城春 秋》、杨沫《青春之歌》
• 城市题材:周而复《上海的早晨》、周立波《铁水奔 流》、肖军《五月的矿山》、艾芜《百炼成钢》、草 明《乘风破浪》
24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63年以后长篇小说创作受到阻扼 姚雪垠 《李自成》
25
14
• 孙犁(1913-2002),本时期的主要作品有中篇《铁木 前传》长篇《风云初记》和短篇《秋千》、《石猴》、 《吴召儿》、《小胜儿》、《正月》、《春歌》等
• 特点:1、注重表现历史事件、社会变革中普通农民的 命运与情感
• 2、将人性的美善作为自己叙事的重要内容 • 3、特别善于刻画美好的女性形象 • 4、清新、优美、抒情的美学风范 • 中篇《铁木前传》是孙犁本时期最重要的作品 • 主人公:铁匠傅老刚和木匠黎老东、六儿、小满儿 • 特点:小满儿的刻画十分动人,也体现出孙犁的困境
• 创作特点 :浓厚的生活气息,有描述上的真切感 、作
•
品往往缺乏深度,人物形象典型化程度不很高。
23
• 2、 50年代中、后期至60年代的发 展
• 农村题材:赵树理《三里湾》、周立波《山乡巨变》、 柳青《创业史》
• 民主革命时期的斗争生活:知侠《铁道游击队》、吴 强《红日》、曲波《林海雪原》、梁斌《红旗谱》、 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冯德英《苦菜花》、罗 广斌、杨益言《红岩》、欧阳山《三家巷》
活气息 • 3、是当代中国最早触及城市生活和城市问题
的小说
11
• 路翎及其《洼地上的“战役”》 • 路翎,原名徐嗣兴,祖籍安徽,生于南京。 • 《洼地上的“战役” 》的主人公:王应洪 • 特点:1、对异国恋情的书写 • 2、关注个人的命运、关注战争中的个体的鲜
活的感性经验 • 3、注重人物内心世界的开掘 • 4、采用了类似意识流的手法
• 共同特点:1、多出自老作家之手,他们更多地采用象征、影射等 手法,以曲笔来表达感情
• 2、关注知识者自身的现实处境、心灵状态是这批小说重要的思想 价值所在
• 3、努力摆脱公式化、概念化的流弊,没有将人物作为政治品格的 符号,而是立体地写出他们的血肉与灵魂
• 4、语言朴实、朴素而不失凝炼,叙事畅达、明晰、表现现深厚的 文学功力。
鹤《陶渊明写挽歌》《广陵散》黄秋耘 《杜子美还家》、冯至《白发生黑丝》 3、散文式小说:周立波《山那面人家》 《禾场上》汪曾祺《羊舍一夕》
7
二、几部有影响的中短篇小说
• 1、刘澍德及其《归家》 • 刘澍德(1906-1970)吉林省永吉县人,
主要小说有《桥》、《归家》及《刘澍 德小说选》等。 • 主人公:李菊英、朱彦 • 特点:细腻真实的内心世界的刻划
• 她的小说特点:1、从女性视阈来展现新社会给妇女带 来的变化;2、清新、隽永的风格
13
• 《百合花》的特点: • 1、避开了慷慨悲壮的战争场面,将主要的笔
墨用于战斗打响前的一个小插曲和一些琐碎的 生活细节上 • 2、将英雄人物当成普通人来写 • 3、用细节来刻画人物的性格、传达内心的律 动是这部小说突出的艺术特性
是1960年初文艺政策调整期 突破:一是题材的拓展:1、爱情、日常生
活,如《红豆》、《小巷深处》、《在 悬崖上》等;2、历史,如《陶渊明写挽 歌》、《广陵散》、《杜子美还家》
二是揭示矛盾:如《组织部新来的青年 人》、《改选》等。
6
D、短篇小说艺术的探索: 1、“写中间人物论”:《赖大嫂》、
《锻炼锻炼》 2、 “反映生活的深度和真实性”:陈翔
9
• 方纪及其《来访者》 • 方纪,原名冯骥,河北束鹿人,著有《方纪文
集》 • 《来访者》的主人公:康敏夫 • 特点:1、取材独特 • 2、叙事视角独特,有两个叙事人:康敏夫和
“我”
10
• 萧也牧及其《我们夫妇之间》 • 萧也牧,原名吴承淦,浙江吴兴人, 《我们夫
妇之间》是其最重要的作品。 • 《我们夫妇之间》的主人公:张同志和李克 • 特点:1、题材独特并克服了流行的阶级论 • 2、笔致富有情趣,有幽默感、具有较强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