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30年代小说一
中国现当代文学 教学大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根据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教育部“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2》制定(朱栋霖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2》(上)模块一:20年代文学导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教学设计:课前布置重点文献预习。
课堂讲授从文献解读入手,表述中国现代文学的性质和发生过程。
知识点: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开端。
教学要点:人的观念与文学的发展。
中国文学现代化开端的具体表现。
教学要求:使学生理解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化、西方思潮的内外在关系。
重点:1、重点文献:《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红楼梦评论》。
2、“人”的观念的演变,是贯穿与推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3、中国文学现代化开端的具体表现。
4、推动中国文学现代化观念变革的代表人物及其历史贡献。
5、在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期的20年里各文体创新的努力及其局限。
难点:以“人”的观念的演变重新阐释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进程。
思考题:1、为什么说“人”的观念的演变是推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内在动力?2、简述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具体表现及其特点。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教学设计:在重点文献预习的基础上,通过讲授和提问的方式分析“五四”文学革命的性质和过程。
知识点:《新青年》、五四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
教学要点:五四文学革命的过程,内容,意义。
教学要求:五四文学革命产生必然性、历史价值和得失反思。
重点:1、重点文献:《文学改良刍议》、《文学革命论》、《人的文学》。
2、五四文学革命的时代背景及其对中国现代文学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3、五四文艺思潮与论争在五四文学革命中的重要作用。
4、五四文学的基本特征及新文学社团流派对五四文学的推动作用。
难点:五四文学革命的复杂社会背景及其发生的内在历史逻辑。
思考题:1、为什么说五四文学革命标志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确立?2、简介《文学改良刍议》与《文学革命论》的主要内容并比较二者的不同特点。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一、本大纲适用专业本大纲适用于广告学本科专业。
二、编写本教学大纲的说明(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在20世纪持续获得现代性的长期、复杂的过程中形成的。
在这个过程中,文学本体以外的各种文化的、政治的、世界的、本土的、现实的、历史的国量都对文学的现代化发生着影响,这些外因影响着它的萌生、兴起,影响着文学运动、文艺论争、文学创作,形成中国现代文学种种迅速、纷纭的变化,构成一部能折射历史的方方面面的多姿多彩的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是广告学本科专业的专业主干课,它的主要任务是系统的讲授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基本知识以及代表作家、作品,而其中又以叙事性的作品为这,突出名家名作和有特色的作家作品,突出散文和报告文学,以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质。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1、学习和了解中国文学现代的发生和发展,认识现代文学史上纷呈的文学思潮和文学论争。
2、掌握中国现代文学的基础知识,了解众多作家作品的基本情况,尤其是名家名作,学会分析作品和人物形象。
(三)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1、鲁迅的作品分析。
2、沈从文作品分析。
3、80年代、90年代文学思潮和创作。
(四)本课程与其它相关课程的联系和后续课程。
本课程与古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理论联系紧密。
(五)学时分配安排本课程为72学时,每周4学时。
(六)本课程为的教学方式和其它教学环节的安排本课程通常采用课堂教学方式,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多看原文、多讨论,进一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教学大纲引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2学时)了解和掌握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的背景以及创作实绩。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1学时)1、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背景。
2、20年代文学论争的内容。
第二章 20年代小说(一)(4学时) 1、鲁迅生平及创作道路。
2、《呐喊》与《彷徨》的内容与艺术特点。
第六章 30年代文学思潮

.
郭沫若(化名杜荃)的《文艺战线上的封建余 孽》 。
给鲁迅扣上了一顶又一顶可怕得惊人的帽子。 诸如“封建余孽”、“对于社会主义是二重性反革 命人物”、“资产阶级最良的代言人”、“戴着白 手套的法西斯蒂”、“中国的唐·吉诃德”,而且还 对鲁迅进行人身攻击。
.
成仿吾 : 李初梨 : 蒋光慈 : 钱杏邨 : 彭康 :
.
30年代的文学观念与话语中,主要存在着三种“人”的观念 与话语的对话、冲突、交流与交融。 一种是五四民主科学背景上的人文主义观念与话语还在承续 与发展; 一种是左翼革命文学的“阶级的人”的观念与话语; 第三类的人的观念与话语,那就是近现代通俗文学的人的观 念:充分世俗化中的充分人性化,传统世俗社会的大众伦理 道德与大众人性观。
.
同自由人、第三种人论争深入到文艺理论 的许多基本问题,如文艺与现实,文艺的真实 性与倾向性,文艺的大众化与艺术质量以及作 品的现实性与其永久的艺术价值等关系问题。 对这些关系的处理,是不能用简单的肯定、否 定来解决问题的。它需要认真细致的辩证分析, 每一个正确的命题,如果将其推向极端,就会 变成谬误。有些左翼作家在这些问题上的确出 现过错误。 自由人、第三种人的批评虽然出发点有问题, 但在某些具体问题的阐述上也有某些可取之处。 对纠正偏差不无裨益。
简称“左联”。 1928至1929年间的 革命文学论争,引起 中国共产党中央的重 视,加强了对文艺工 作的领导,帮助革命 作家成立联合的团体。
. .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 大会于1930年3月2日 在上海的中华艺术大学 举行。到会的有冯乃超、 华汉、沈端先(夏衍)、 钱杏邨(阿英)、鲁迅、 画室(冯雪峰)、等40 余人。
第九章 30年代小说(一)新感觉派

随着政治思想的激变, 随着政治思想的激变,于1933年前 年前 后参加国民党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 后参加国民党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 。 后 参加编辑《 文艺画报》 参加编辑 《 文艺画报 》 。 抗日战争爆发 后赴香港。 年回沪, 后赴香港 。 1939年回沪, 主办汪精卫伪 年回沪 政权的《 中华日报》 副刊《 文艺周刊》 政权的 《 中华日报 》 副刊 《 文艺周刊 》 华风》 并主编《 国民新闻》 和 《 华风 》 , 并主编 《 国民新闻 》 。 后 被国民党特工人员暗杀。 被国民党特工人员暗杀。
15
1932年在《现代》杂志创刊号上发 年在《现代》 年在 表小说《公墓》 为创刊首篇作品, 表小说《公墓》,为创刊首篇作品,成为 现代派健将,以其年少多产而风格独特, 现代派健将,以其年少多产而风格独特, 被人称为“鬼才”作家。 被人称为“鬼才”作家。同年出版第一本 小说集《南北极》 小说集《南北极》,反映上流社会和下层 社会的两极对立。 社会的两极对立。1933年出版的第二本小 年出版的第二本小 说集《公墓》 说集《公墓》,转而描写光怪陆离的都市 生活, 生活,技巧上也显示出作者着意学习和运 用日本新感觉派横光利一等人的现代派手 还尝试过写作弗罗伊德式的心理小说, 法,还尝试过写作弗罗伊德式的心理小说, 迥然有别于《南北极》 迥然有别于《南北极》。
14
1940, (二)穆时英(1912—1940, 穆时英(1912 1940 “新感觉派圣手”,鬼才 ) 新感觉派圣手”
1.生平与创作概述
穆时英, 现代小说家。笔名伐扬、 穆时英 现代小说家。笔名伐扬、匿 名子。浙江慈溪人。父亲是银行家, 名子。浙江慈溪人。父亲是银行家,自幼 随父到上海求学。读中学时爱好文学。毕 随父到上海求学。读中学时爱好文学。 业于光华大学中国文学系。 业于光华大学中国文学系。读大学时潜心 研究外国新文学流派。 研究外国新文学流派 。 1929年开始小说 年开始小说 创作。翌年在《新文艺》 创作。翌年在《新文艺》上发表第一篇小 咱们的世界》 黑旋风》 说 《 咱们的世界 》 及 《 黑旋风 》 , 又有 南北极》经施蛰存推荐到《小说月报》 《南北极》经施蛰存推荐到《小说月报》 发表,引起文坛注视,自此成名。 发表,引起文坛注视,自此成名。
中国现代文学史-30年代小说

课堂讨论
• • • • • • • 从罗大佑的歌曲看京派小说 《鹿港小镇》 回忆: 废名《竹林的故事》 郁达夫《迟桂花》 现代文学的母题—— 传统-现代,城市-农村,利益-仁义,理性-诗意
六、东北作家群
• 1、背景: • “九一八”事变,东北 沦陷,一批作家逃亡到 关内,思念\仇恨,开 了抗日文学先河。
• 大量使用夸张、变形、 魔幻、荒诞、蒙太奇、 意识流、心理分析等 手法进行现实创作, 传达对都市的异样的 情绪和感受,常常使 客观事务扭曲和变形。
• 白云流着光闪闪的汗珠 • 钟的走声是黑色的 • 我听觉派”没有产生堪称经典的杰作,但从它开 始中国第一次有了自己的都市文学。 • “新”:第一次用现代人的眼光打量上海,用新异 的现代的形式来表达东方大都会的城与人的神韵, 城市第一次成为审美对象。 • 提问:与老舍的城市叙述比较? • 与左翼的城市叙述比较?如茅盾城市书写
二、普罗小说
• 1、代表性作家:主要是创造社、太阳社作家,蒋 光慈、洪灵菲、郭沫若、阳翰笙等。 • 2、立场:高举“普罗列塔利亚”旗帜。革命立 场。 • 3、题材:现实革命斗争,表现无产阶级与其他 劳苦大众的痛苦和不幸和走向革命的必然历程。
• 4、作品 • 《短裤党》(蒋光慈)、《地泉》(阳翰生)、 《流亡》三部曲(洪灵菲)、《到莫斯科去》 (胡也频)等 • 5、艺术风格:粗砺浓烈 • 6、不足: • (1)模式化:革命+恋爱 • (2)把现实的斗争神秘化、理想化、罗曼蒂克 化
• 2、代表性作家: • 萧军、萧红、端木蕻 良等。 • 3、代表作品: • 《生死场》、《呼兰 河传》 • 《八月的乡村》等。
萧红
• (1911年─1942年)
• 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黑 龙江省呼兰县(现哈尔滨 市呼兰区)人 • 原名张乃莹,“萧红”是 发表《生死场》时使用的 笔名,另有悄吟笔名。 • 观看视频—— • 那一场风花雪月的往事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填空】1.阶段:一.1917至1927年,以五四为代表的20年代文学,二.1928至1937年,人文主义文学与左翼革命文学并存的30年代文学,三.1937至1949年,以全民族的抗战文学为开端以及承续发展的多地域,多元化的40十年代文学。
2.1917年的五四文学革命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开端。
3.1915年,陈独秀主编《新青年》,民主与科学,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
4.1917年《新青年》胡适“八事”:一,须言之有物,二,不模仿古人,三,须讲求文法,四,不做无病之呻吟,五,务去滥调套语,六,不用典,七,不讲对仗,八,不避俗字俗语。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三大主义”。
5.刘半农,钱玄同6.1918年,鲁迅发表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刘半农的《相隔一层纸》,郭沫若的《凤凰涅槃》《匪徒颂》7.争论:①林纾②《学衡》派③章士钊《甲寅》8.第一个十年的发展:萌芽期,创作活跃期,沉寂》。
基本特征:现代理性精神,感伤的精神标记,个性化追求,创作方法的多样化探索。
【名词解释】文学研究会: 被称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
1921年成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
代表作家:周作人、茅盾、叶圣陶、许地山、朱自清、冰心等。
重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理论主张: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主要贡献:它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创造社:1921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
主要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理论主张:尊自我,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
主要表现为浪漫主义特征。
新月社:是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探索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为主的文学社团。
1923年成立于北京,该社活动在1927年春移往上海,1933年结束,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
中国现当代文学第六章++30年代文学思潮和运动

三十年代人文主义文学思潮的特点是沉潜深入而不激越,更深刻而淋漓尽致地阐扬了五四人的文学的流脉。三十年代文学思潮的阐扬方式是以翻译与介绍西方精神的文艺美学论著的方式延伸,同时,本土学者的学理性探索的论著也不断出现。(简单举例):被介绍的外国文艺与美学理论有柏拉图、托尔斯泰、康德、席勒、柏格森、克罗齐、叔本华、尼采、波特莱尔等人的思想,以19世纪与20世纪初的西方美学文艺思想为主,其中被介绍、引用最多的是克罗齐《美学原理》的表现论与精神分析学影响下的泛性论美学思想,其影响也最大。日本美学家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显然是二三十年代最能引起当时中国美学理论界兴趣的,这本书与1925年被丰子恺、鲁迅出版两遍,同年鲁迅还翻译出版了厨川白村的《出了象牙之塔》等等。接受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学的厨氏关于文艺是“苦闷的象征”的理论,显然在中国新文学家那里大受青睐。五四时期的郭沫若、郑伯奇、郁达夫等都认同文艺是苦闷的象征。而厨川白村进而将“苦闷”做了深入的开掘,提出“人间苦”、“社会苦”、“劳动苦”,这引导无论强调“为人生”还是“为艺术”的艺术家都从苦闷中契近社会人生。鲁迅对此理论大加称赞,意在推动文学走出肤浅的社会现象再现的困境。这些实与五四时期周作人的人的文学观相近。尽管三十年代的鲁迅、郭沫若不再谈厨川白村,但那一类理论的影响已经广泛存在。在此前后翻译与出版的一系列文艺、美学论著,标志着中国文学艺术的理论自觉、对于艺术与人生的表现关系的理解的深入。例如,曹禺于1936年发表的那篇阐释《雷雨》的著名论文《雷雨.序》就是体现精神分析学文艺思想的典型范本。这一时期,徐朗西、丰子恺、宗白华、梁实秋、朱光潜、王森然、向培良、李幼泉等人以一系列论著对艺术与美的本身特征、门类、构成以及它们与人生的关系作出了论述。(自己阅读)。
(三)、左联的成立
《中国现当代文学》第六章革命文学的兴起与30年代文学思潮

二、多种文学思潮与流派的涌现
30年代文学的繁荣还体现为创作潮流分野的日 趋明显与小说流派的连续涌现, 这是本时期 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可 以说, 左翼文 学与民主主义、自由主义文 学合力构成了30 年代文学创作繁花似锦的局面。
三、文学理论的加强与建设
30年代现代文坛的繁荣除了体现在各种文体 的全面开花、不同风格流 派的竞相涌现外, 还表现在文学理论的大力建设和文艺新思潮 的广泛借鉴上。
○左翼主潮与自由主义文学并进 ○各种文体共同发展 ○小说流派纷呈和创 作潮流分野 ○文学思潮理论的新动向
一、各种文体竞相发展
30年代是中国现代文学创作成熟和丰收的时 期。这一时期文坛的繁荣首先体现在新文学 的各种文学体裁形式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不 仅小说成就特别引人注目, 诗歌、戏剧、散 文等领域也成绩斐然。
第六章 革命文学的兴起与30年代文 学思潮
1927年前后兴起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运动,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第一个阶段的 结束,推进了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的新 的历史进程。在特定时代条件下出现的革 命文学运动,是对“五四”以来文学革命 在思想内涵方面的实质性的深入和发展。
第一节 30年代文坛的繁荣与多种 风格流派的交映
第四节 “京派”及其他作家的文学创 作
○“京派”的审美追求——乡村抒情体和都市 讽喻体
○废名、萧乾的小说 ○何其芳、李广田的散文 ○梁实秋、丰子恺的散文
一、“京派”的文学创作
“京派”是新文学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文学流 派, 虽然没有正式结社, 但围绕着《大公报 ·文艺副刊》、《文学季刊》、 《水星》、《文学杂志》等刊物形成了一 支大体稳定的作家群体, 主要包括周作人、废 名、沈从文、朱光潜、俞平伯、萧乾、 凌叔 华、林徽音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轨列车》《新文艺》和
《现代》等刊物,主要作家
是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
此外还有黑婴、徐霞村等。
新感觉派小说表现半殖民地大都市形形色色的日常现象 和世态人情,并侧重展现都市生活的畸形与病态,从而 提供了另一类型的都市文学。
从自己的直感出发来描写近代都市的“新事物”,他们
最热衷的是烟酒、汽车和舞场,这是他们笔下的都市文
蒋光慈(1901—1931, 笔名光赤,安徽六安 人)是普罗小说的代
表作家。1925年,出
版新诗集《新梦》 《哀中国》,较早提 出“革命文学”的口 号。
蒋光慈
第一部中篇小说《少年飘泊者》,作者自称这是“粗暴的叫 喊”。小说写佃农的儿子汪中在社会的迫害下逐渐觉醒、最 后在战斗中英勇牺牲的故事,充满着浪漫主义的激情。 1927年4月,他完成中篇小说《短裤党》,对刚刚过去的上海 工人武装起义作出了迅疾的反映。 《丽莎的哀怨》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描写了白俄贵族妇女丽莎 在十月革命后流亡中国、被迫卖淫的痛苦经历。 1930年3月起发表代表作《咆哮了的土地》(1932年出版单行 本时易名为《田野的风》)。这是作者的最后一部长篇,是
1. 虚伪狡诈的地主官僚形象,如《砥 柱》。
2. 庸俗可鄙的小知识者、小公务员和 小市民,如《出走以后》中的姑太太、 七叔。
《包氏父子》。这篇作于1934
年的作品也是他的代表作。
小说以讽刺的笔法表现了一个 下层小市民的悲喜剧。门房老
包把改变自己低贱的社会地位
的希望寄托在儿子包国维身上, 费尽心机地借债供小包上洋学
普罗小说的重要作品。
柔石(1902—1931,原名赵平福, 浙江宁海人)。《二月》(1929) 描写他所熟知的青年知识者的生 活,思考知识分子的道路。鲁迅 作序,称主人公萧涧秋:“极想 有为,怀着热爱,而有所顾惜, 过于矜持,终于连安住几年之处,
也不可得。”
《为奴隶的母亲》(1930年)以 深沉的忧愤描写了浙东故乡罪恶
其收在《桃园》《枣》等
集中的短篇小说和长篇小 说《桥》,以朴讷简约的
诗化语言和散文化的笔法,
描写了故乡黄梅优美的田 园风光,显示出了荡漾在 乡村朴野之间的平和的人 性之美,具有冲淡、典雅、 宁静的情趣和意境。
废名
所谓“海派”,最初源于晚清画坛,将一批寓居上海、变革 传统画法以因应时代与新的欣赏受众者的画风,称为“海 派”,如吴湖帆。后来又称重做功的上海新派京剧如汪笑侬、 周信芳一路为海派京剧,相对于谭鑫培为代表的正统京剧称 为“京朝派”。 “海”者的另一含义为海上,即受到西洋风影响,变革传统 的,迎合市场与受众的,带有明显的贬义。清末民初,“礼 拜六”派即鸳鸯蝴蝶派小说崛起于上海,是最早的海派小说, 可称为旧海派小说。现代文学史上,通常指出现在上海的、 从20年代末一直延续到40年代的新小说流派群。
他醉心于描写都市的爱情生活, 表现爱情与死亡的主题。
《公墓》以流畅、细腻的散文
笔调抒写了一个凄凉感伤的爱
情故事,具有浓郁的抒情气息。
穆时英写得较多的是“十里洋 场”上海畸形的“风景”,这
里充满着“战栗和肉的沉醉”。
《夜总会里的五个人》将五个 人物聚集到周末的夜总会,展
示了他们的不同命运; 《上海
早期普罗小说家主要是太阳社成员,如蒋光慈、洪灵菲、楼建南、 戴平万,还有后期创造社成员郭沫若、郑伯奇、华汉(阳翰笙)等。
他们高举普罗列塔利亚文学的旗帜、标明革命立场,描写现实革命 斗争题材,着力表现无产阶级与其他劳苦大众生活的痛苦不幸和走 向革命的必然历程,并试图将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和真实的历史人 物摄入了创作视野。
丁玲(1904—1986,原名 蒋冰之,湖南临澧人), 出生于一个破落的封建世
家,早年在湖南常德、长
沙等地求学;1922年入上 海平民女子学校,1923年
就学于上海大学中文系;
1924年到北京,次年秋天 与文学青年胡也频结合。
丁玲
1927年12月和1928年2月, 在《小说月报》发表处女 作《梦珂》和成名作《莎 菲女士的日记》。她的早 期小说主要收入《在黑暗
小说以第一人称日记体的形式,饱含感情地对女主人公 的内心世界作了深入细腻的揭示,显示出了作者擅长心 理描写的出色才能。
丁玲小说创作中仍然具有一以贯之的特色:
首先,丁玲小说显现出了强烈的叛逆意识。
其次,作为一个女性作家,丁玲一直对女性
命运给予极大的关注,表现出了鲜明的女性
主义色彩。
张天翼(1906—1985,原名张 元定,祖籍湖南湘乡,生于南 京),(图,张天翼)是左翼 优秀的讽刺小说家。30年代出 版了《小彼得》《从空虚到充
堂。但小包却沾上纨绔习气,
最后走上堕落的道路。小说讽 刺了小市民一心往上爬的庸俗
电影《包氏父子》剧照
观念,但老包理想的破灭,也
反映了小人物的悲剧命运。
《华威先生》
1. 《文艺阵地)半月刊,1938 年第1卷第1期,后收人《速写 三篇》。
2. 华威可说是作家对那个时代 的新官僚们进行高度概括性的
1932年5月,《现代》杂
志创刊,标志新感觉派小说 作为一个流派已经形成。 新感觉派小说的代表作有 刘呐鸥的《热情之骨》《都
市风景线》,施蛰存的《将
军底头》《石秀》《春阳》, 穆时英的《公墓》《上海的
狐步舞》《白金的女体塑像》
等。
“新感觉派”,是活跃于20
年代末至30年代前半期的一
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有
实》《畸人集》等10余部短篇
小说集,《清明时节》《鬼土 日记》等中长篇小说多部。经
过初期小说创作的实践与探索,
他在30年代中期形成了长于讽 刺的艺术个性。
反虚伪、反庸俗、反彷徨是张天 翼这一时期讽刺小说的基本主题。 他在别具一格的喜剧世界里展示 千姿百态的社会众生相,这些讽 刺性形象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活,写出了大都市的病态和糜烂。
(1912—1940),浙江慈 溪人。毕业于光华大学 中国文学系。1929年开 始小说创作。小说集主 要有《南北极》《公墓》 《白金的女体塑像》 《圣处女的感情》等。
穆时英
“中国新感觉派圣手” 小说集《公墓》和《白金的女
体塑像》集中反映出穆时英小
说的新感觉派特征。
《莎菲女士的日记》:
主人公莎菲是丁玲早期作品所塑造的叛逆、苦闷的青年 知识女性形象系列中最成功、最突出的典型。 作品以大胆直率的描写,通过她在爱情追求上的复杂矛 盾的心理和行为,展示了她的叛逆、病态的心灵。 莎菲的矛盾和苦闷,是经历过五四个性主义思想洗礼的 觉醒青年在时代低压下陷入彷徨状态的真实写照。
.
“京派”,是指1930年前后新文学中 心南移上海后继续在北平(北京)活 动的自由主义作家群。有周作人、俞
平伯、闻一多、废名、杨振声、凌叔
华、沈从文,后起的林徽因、曹禺、 芦焚(师陀)、何其芳、李广田、卞 之琳、萧乾、郑振铎、章靳以,理论 批评家陈西滢、朱光潜、梁宗岱、李 健吾(刘西谓)等。
同人刊物——京派的《骆驼草》《文 学杂志》《大公报▪文艺副刊》《水 星》等。
海派小说有四大作家群:
20年代末及以后的张资平、叶灵凤等性爱 小说作家群; 30年代的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等新感 觉派; 40年代张爱玲、徐訏、无名氏等,以及予 且、苏青等新市民小说。
京派不妨说是古典的,海派也不妨说是浪漫的。 (曹聚仁《笔端》) “京派”是官的帮闲,“海派”则是商的帮忙。 (鲁迅《“京派”与“海派”》)
3,在审美趣味上,京派小说家崇尚 和谐,鼓吹“情感的节制与艺术技 巧的恰当”。
京派小说体式较为醇正,他们把东方情调的诗
情画意融合在乡风民俗的从容隽逸的描绘之中, 形成一种洋溢着古典式的和谐和浪漫性的超越 的人间写实情致。 (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冯文炳,湖北黄梅县人),
明的象征。
都市中各种时髦男女的“恋爱”或婚姻,是现代派小说 所热衷的题材。
对于恋爱,在各种形势下恋爱,无理解力,无
描写力。作者所长,是能使用那么一套轻飘飘 浮而不实的文字任意涂抹。 (沈从文《论穆时英》)
1905—1940,原名刘灿 波,台湾台南人。1920 年人日本青山学院,毕 业后即插人上海震旦大 学法文班学习。1928年
“京派”人学观与文学的基本特征:
1,在艺术观上标举健康与纯正,反对 “文以载道”的浅陋,拉开与现实政治 的距离,去关注纯朴、原始的乡村世界, 寻找和挖掘人性美、人情美。
2,在文化思想上继承了新文学改造国 民性的传统和人文主义理念,以人性的 价值尺度严肃地表现着“民族品德的消 失与重造”的主题 。
开始创作,著有短篇小
说集《都市风景线》和 未成集的《赤道下》等 少量小说。
刘呐鸥
刘呐鸥是中国新感觉派小说开山 作家。收人《都市风景线》中的
8篇小说也是较早运用感觉主义
写出的作品。
采用与现代都市生活快速节奏相 适应的跳跃手法(电影蒙太奇手 法)、意识流手法着重暴露了资
产阶级男女放纵、刺激的色情生
的典妻习俗。
柔石
艾芜(1904—1992,原名汤道耕, 四川新繁人)早年曾漂泊于中国 西南边境和东南亚一带,归国后 立志把“身经的,看见的,听过 的,——一切弱小者被压迫而挣 扎起来的悲剧切切实实地绘了出 来”。 《南行记》依据自己漂泊期间的 所见所闻,叙述了边疆异域特殊 的下层生活。
艾芜
中》《自杀日记》《一个
女人》等三个集子中。
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