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小说
写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书

写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书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书第一章:新中国的诞生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宣告成立,这一刻标志着中华民族翻开了崭新一页。
辛亥革命后,中国历经了多年的战乱和内斗,而现在,一个强大、独立、团结的新中国终于诞生了。
第一任主席毛泽东庄严宣读出宪法,表达了新中国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二章: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建立后,国家开始了艰苦卓绝的社会主义建设。
首先,政府推行了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私有制,实现了农民的土地所有权。
这使农民摆脱了世代以来的贫困和压迫,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后,政府大力发展工业,建立了一系列国有企业,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同时,人们积极参与到社会主义建设中,积极改造社会风气,推动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
第三章:社会主义的伟大飞跃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新中国发生了多起惊天动地的事件,使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58年,中国发起了大跃进运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响应,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然而,由于一些错误措施的存在,大跃进运动也带来了不可预见的负面影响,给中国经济造成了一定的损失。
后来,中国政府及时总结经验教训,纠正错误,使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一个更加稳定和有序的轨道。
第四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1978年,中国国家领导人决定启动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
这一历史性的决策引领了中国走上了一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开启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
改革开放使中国摆脱了封闭半封闭的经济格局,吸引了大量外国投资和技术,推动了国内经济的高速增长。
与此同时,中国政府也加大了对教育科技、文化艺术等事业的投入,努力推动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
第五章:振兴中华民族21世纪,中国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世界的关注焦点。
习近平主席提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不断加强军事和科技实力,积极参与全球事务,成为了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一份子。
为了实现振兴中华民族的目标,中国在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和创新,努力提高自身国际竞争力。
第二章50-70小说(一)

(冯牧《初读〈创业史〉》)
.
声音 • 柳青对现实的把握过多依赖时代政治的规范,悉心领会“上级指示”
则转移或替代了独立思考。……结果导致《创业史》出现众所周知的 内在矛盾:既表现了生活真实又存在概念化和部分虚假的问题。
要的题材领域;共产党所领导的斗争生活的昨天与今天,则属于 革命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
一、革命历史的讲述
• 新中国是怎样建立起来的,中国革命怎样通过党的领导、在曲折艰难中 走向胜利的,中国人民如何参与了这样的历史进程,他们身上发生了怎 样深刻的历史变化,
• 关于这些问题的文学表达,不仅仅联系着那些亲历了历史转折的作家们 的自我缅怀,同时,也是文化的证明和标示:社会主义道路无可争议的 历史必然性,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领导地位的无比坚强 的合法性。
• 第三,遵循“典型化”原则,而“典型是表现社会力量的本质,与社会本质力量相适应,也就是说典型是 代表一个社会阶层,一个阶级一个集团,表现他最本质的东西”;
• 第四,什么是这种“典型化”所要求的人物分析的本质呢?那就是人物的阶级分析的本质,其理论盖出 于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 毛泽东这篇写于1926年的文章,依据经济基础决定意识形态的理论,对中国社会各阶级中人的阶级性、 革命性或反动性做出了深刻、明确、细致的定位分析,此后一直是指导中国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 的重要文献。
一、直面生活的矛盾
• 萧也牧小说《我们夫妇之间》由于一定程度上展开了知识分 子身份的丈夫与工农出身的妻子之间的情感关系的复杂性, 而遭到冯雪峰、丁玲的联手批判,说其表现了“反人民的态 度”“新的低级趣味”,迎合了“留在小市民,留在小资产 阶级中的一些不好的趣味”。
第二章 1949-1976年小说

上述创作,1957年夏天之后受到批判; 二十多年后,“重放的鲜花”。 这些作品主要是两方面的动向,一类 是“干预生活”,揭示官僚主义的,另一 类是对人性人情的深入触及。
“干预生活”类: 刘宾雁的《在桥梁工地上》革命意志衰退, 明哲保身的官僚主义者形象罗立正。 刘宾雁的《本报内部消息》思想僵化专制武 断的官僚主义者形象陈立栋 。 李易《办公厅主任》装死躺下的官僚主义者 形象。 耿简(柳溪,女作家)《爬在旗杆上的人》 沽名钓誉的官僚主义者形象朱光 。
作品写了战争和人性的矛盾,战争的胜利是 以人性的必要牺牲作为前提的,但是健全 的人性是战争进行的目的和动力。作者肯 定了战士为了战争而对个人情感的牺牲, 但更着重写了人性的珍贵和美好。 批评者认为,这篇小说“实际上在某些读者 的心灵深处也形成了一个‘战役’,在那 里攻击了工人阶级的集体主义,支援了个 人温情主义,并且使后者抬起头来”。
平地一声雷,震动锁井镇一带四十八村: “狠心的恶霸冯兰池,他要砸掉古钟了!”
严家:严老祥 严志和 严运涛、严江涛 冯家:冯兰池(冯老兰) 冯贵堂
Βιβλιοθήκη 《红》展示了好多条农民的革命斗争道路 和形式,展示了他们由自发到自觉的历程。 1、赤膊上阵——“古钟”事件 2、打官司——“对簿公堂” 3、“一文一武”的韬略 4、反割头税斗争 5、“保二师”学潮
建国以来,以侧重表现农村生活的代表性作 家主要是赵树理、周立波、柳青、马烽、李准、 王汶石、浩然等。 从取材的地域分布来看,“北方”成为这一 时期农村小说的主要艺术资源和表现对象。 形成了两个比较突出的作家群体。 一个是以赵树理为中心的山西作家群,包括马 烽、西戎、李束为、孙谦、胡正等,有“山药 蛋派”之称。 另一个是以柳青、王汶石为代表的陕西作家群。
第二章1949-1976小说创作概说

(二)艺术成就 1、塑造了一系列典型的人物形象 朱老忠: 《红旗谱》对农民英雄典型的刻画, 突出地体现在作者对朱老忠的创造上。 朱老忠是作者向当代文学贡献的一个跨 越新旧两个时代的农民革命英雄的艺术 典型。 民族性、时代性、革命性
朱老忠的性格特征: ①嫉恶如仇,勇敢刚强的反抗性格。 ②慷慨仗义,正直无私的英雄精神。 ③深谋远虑,坚韧不拔的个性特征。 超越了一般的农民,具备了现代农民英雄 的性格气质。 ④老一代农民中的最先觉悟者。 待他“扑摸”到共产党,接受了党的 教育后,个人的复仇决心,便上升为阶级 的革命觉悟了。
保持现实主义的基本面貌: • 黎汝清的《万山红遍》、李心田的《闪闪 的红星》、孙雄飞的《难忘的战斗》、克 非的《春潮急》、李云德的《沸腾的群山 》、姚雪垠的《李自成》 • 文革“地下文学”小说 小说以手抄本形式在地下流行 当年在民间流传最为广泛的手抄本 小说就是《梅花党》 和梅花党故事有关 的《一只绣花鞋》。 故事情节以恐怖诡谲著称 。
五、小说创作的总体特点 (一)同步反映时代的发展
题 材 和 主 题 与 现 实 同 步
刘白羽《火光在前》 解放战争: 柳青《铜墙铁壁》 杜鹏程《保卫延安》 杨朔《三千里江山》 抗美援朝: 陆柱国《上甘岭》 巴金《团圆》路翎《初雪》 李准《不能走哪一条路》 农村合作化 赵树理《三里湾》 刘树德《桥》 经济 草明《原动力》 工业化 周立波《铁水奔流》
(三)军人题材 • 战争历史为题材的作品: 杜鹏程的《保卫延安》 吴强的《红日》 曲波的《林海雪原》 刘流的《烈火金刚》 • 短篇小说主要有 孙犁《嘱咐》 茹志鹃的《百合花》 峻青的《黎明的河边》 王愿坚的《党费》
• (四)知识分子题材: 杨沫《青春之歌》 欧阳山的《三家巷》 • (五)另一条战线的共产党传奇: 罗广斌、杨益言 《红岩》 李英儒 《野火春风斗古城》
第二章50-70年代的小说

①嫉恶如仇、刚正不阿
对反动统治阶级怀着强烈的阶级仇恨,具 有不屈服的反抗意志和韧性战斗精神。性 格形成原因:
第一,生长在慷慨悲歌的燕赵之地,地域 传统造就了他。
第二,父辈影响,家族仇恨。 第三,农民苦难,阶级仇恨。
②行侠仗义、爱憎分明
口头禅:“为朋友两肋插刀” 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对穷人情深意重。 第二,对革命同志,充满阶级情、同志爱。 第三,对地主官吏,由私报私仇,认识到
必须推翻反动统治。超越了朱老巩。
③有胆有识,深谋远虑
口头禅 “出水才看两腿泥”。 “一文一武” 复仇计划,长远打算。这 种性格形成和在外面闯荡江湖,眼界开阔有关。
总之,他身上融合了几种因素:旧时代豪侠特征, 新时代英雄精神,作者理想的农民英雄。富有传 奇色彩。因此,朱老忠是“一个兼具有民族性、 时代性和革命性的英雄人物典型”,可以够得上 鲁迅称为的“历史的脊梁”般的英雄人物。
四、小说的缺失?
1、图解政治:把文学当成了为政治服务的工具。
2、公式化、概念化倾向严重。形成几种模式:
人物模式~从落后到转变:
婚姻模式~自由恋式:
3、只准歌颂,不准暴露。人物形象高大、完美。
4、表现方法:过分强调民族化、大众化,忽视艺术手法 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重大主题:柳青说,《创业史》要向读者 回答的是,中国农村为什么发生社会主义革 命和这次革命是怎样进行的。 (1)小说描写了农村复杂的两条道路斗争,
揭示走集体致富道路的必然性。即只有社 会主义才是中国农民的唯一出路。 (2)展示了农村最初社会主义革命的进程, 歌颂了社会主义新人的胜利。
3、《创业史》艺术特色
刀相助、行侠仗义、赤膊上阵—自发反抗 第二代农民——以朱老忠为代表—自觉革命 第三代农民——以运涛、江涛、大贵为代表:生
星火燎原书籍简介

星火燎原书籍简介摘要:一、书籍《星火燎原》简介1.书名含义2.作者简介3.创作背景二、书籍主题与内容概述1.主题思想2.主要内容3.故事情节梗概三、书籍的影响与评价1.社会影响2.读者评价3.专家评价正文:《星火燎原》是一部描绘我国革命战争时期的小说,作者是我国著名作家徐光宪。
该书创作于上世纪50 年代,正值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纪念我国伟大的革命斗争历程,作者以此书展现了那个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期。
一、书籍《星火燎原》简介《星火燎原》这个书名寓意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它代表了革命的火种在全国范围内迅速传播,最终燃起了一场翻天覆地的革命斗争。
徐光宪以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历史观,生动地描绘了我国革命战争时期的历史画卷。
二、书籍主题与内容概述1.主题思想《星火燎原》的主题思想是纪念和歌颂我国革命战争时期的英雄事迹,展现革命者在斗争中百折不挠、英勇斗争的精神风貌。
同时,通过揭示旧社会的黑暗与压迫,强调了革命斗争的必要性和正义性。
2.主要内容《星火燎原》以革命战争时期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李家庄的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与封建势力、土匪、日军等展开斗争的故事。
作品通过一系列真实感人的故事,展现了革命者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英勇事迹,以及人民群众在斗争中的伟大力量。
3.故事情节梗概在李家庄,封建势力和土匪横行,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后来,共产党来到了李家庄,领导人民展开斗争。
在党的领导下,李家庄的人民勇敢地与封建势力、土匪、日军等展开了艰苦的斗争,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三、书籍的影响与评价1.社会影响《星火燎原》自出版以来,一直备受广大读者喜爱。
它不仅在文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还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情怀,对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的传承起到了积极作用。
2.读者评价许多读者表示,《星火燎原》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了我国革命战争时期的历史,感受到了革命者的英勇和坚定。
同时,书中描绘的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英勇斗争的精神风貌也激励着读者为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而努力奋斗。
现当代文学第三章 建国以来的小说

二、《黄河东流去》 1、情节梗概: 2、内容及其思想:为了展示民族精神,展示对民族 前途的信心而创作,借此证明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 族,任何性质,任何强度的困难都不能使他们屈服, 使他们一蹶不振,他们可以战胜任何困难,生存下 去,繁殖下去,强盛下去。 1) 在空前浩劫的背景下,揭示难民赖以生存和延续 的生命力。如李麦、徐秋斋、海长松、蓝五、王跑、 海老清、春义等。作家以严峻的目光、以史学家的 笔法,不仅真实地写出了他们的苦难,不是在为逝 去的岁月唱挽歌,而是在时代的天平上重新估量民 族赖以生存的生命力量。历史不单是痛苦,牺牲的 记录,而且给人们坚强、信心、勇敢。
3、塑造了一群性格鲜明的人物。 李麦:着力刻画的人物,突出特点:刚强 (1)有极强的生活能力,大伙绝望时,给大家找出路。 (2)有强者的精神气质,不信神、命运,只信自己。 (3)具有超越农民旧观念的新见识,在长期的流浪中, 磨练出刚强、勤劳、爽朗的性格。 徐秋斋:农民知识分子形象,出身贫寒,当过教书先生, 学过算卦,受民族历史文化熏陶,与农民有相通之处, 但又不同于一般的农民。说话半文半白,脑中古今混 杂,行为雅俗共有。 (1)具有民族的正义感,是农村中的“智多星”。 (2)见多识广,通晓人性世故。 (3)有民族最传统的道德观念,但好吃嘴,爱面子
第三章 建国以来的小说
《保卫延安》:“三红”:曲波的《林海雪原》 (1957);冯志的《敌后武工队》(1958);刘流的 《烈火金刚》(1958);知侠的《铁道游击队》 (1954) 2、反映社会主义时期建设题材的作品丰富多彩: 农村题材:赵树理的《三里湾》; 柳青的《创业史》 工业题材:周立波的《铁水奔流》;艾芜的《百炼成 钢》;周而复的《上海的早晨》 历史题材:姚雪垠的《李自成》 知识分子题材:杨沫的《青春之歌》 3、为我国当代小说人物画廊增添新形象: 正面人物:朱老忠 杨子荣 江姐 许云峰 林道静 梁生宝 李双双 中间人物:严志和 梁三老汉 常有理 小腿疼 吃不饱 反面人物:姚士杰 郭世富 郭振山 于永泽 冯兰池 张灵甫 座山雕 徐鹏飞
第二章 五六十年代小说

50、60年代小说概述 第一节 50、60年代小说概述
第二节
社会变革的现实表达
Hale Waihona Puke 第三节红色历史的多元叙述
第四节 命运多舛的探求之路
50、60年代小说概述 第一节 50、60年代小说概述
一、曲折的历程
(一)1949年到1955年——解放区小说传统的自 1949年到1955年 年到1955 解放区小说传统的自 然延续。 然延续。
①作家主要有三部分人组成:延安解放区来的作家;“国 作家主要有三部分人组成:延安解放区来的作家; 统区”“被解放”的作家;从海外归来的的一派。 ”“被解放 统区”“被解放”的作家;从海外归来的的一派。 小说创作实绩主要表现在中短篇领域, ②小说创作实绩主要表现在中短篇领域,长篇小说数量较 影响较大的长篇小说有:草明的《火车头》 少。影响较大的长篇小说有:草明的《火车头》、柳青 铜墙铁壁》 孙犁的《风云初记》 杜鹏程的《 的《铜墙铁壁》、孙犁的《风云初记》、杜鹏程的《保 卫延安》 周立波的《铁水奔流》 赵树理的《三里湾》 卫延安》、周立波的《铁水奔流》、赵树理的《三里湾》 而成就较大的中短篇小说家有:赵树理、孙犁、 等。而成就较大的中短篇小说家有:赵树理、孙犁、路 马烽、康濯、峻青、王愿坚、艾芜、西戎、李凖等。 翎、马烽、康濯、峻青、王愿坚、艾芜、西戎、李凖等。
二是长篇小说大量涌现。 二是长篇小说大量涌现。这一时期的长篇小说具 有以下特点: 有以下特点:
①结构上规模宏大,多数作品有意追求“三部 结构上规模宏大,多数作品有意追求“ ”“多部曲 结构,扩展其“史诗” 多部曲” 画卷” 曲”“多部曲”结构,扩展其“史诗”与“画卷” 的美学内涵。 的美学内涵。 ②这些作品不同程度地隐含了中国传统与民间叙 事中的若干模型, 事中的若干模型,同时也接续了古典小说叙事状 塑造人物的某些特有方法与风神。 物、塑造人物的某些特有方法与风神。 由于对“史诗性”的追求、 ③由于对“史诗性”的追求、主要人物形象的 成长”属性、传奇的故事, “成长”属性、传奇的故事,以及在胜利或阶段 性胜利处结尾的书写方式,等等, 性胜利处结尾的书写方式,等等,所有这些共同 形成了红色叙事所特有的宏大而壮美的总体风格。 形成了红色叙事所特有的宏大而壮美的总体风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 长篇战争小说 保卫延安》 《保卫延安》
一、作者生平
杜鹏程(1921--1991),陕西韩城人。 1938年到延安参加革命,1946年内 战开始后,任随军记者。50年代,曾 在西北铁路建设工地生活。1954年出 版《保卫延安》,此后又创作了中篇 《在和平的日子里》,短篇《工地之 夜》、《夜走灵官峡》、《延安人》 等。
作品用不少篇幅描写马家大院这个落后 保守的封建家庭的变化。 马多寿“糊涂涂” “糊涂涂” 婆婆“常有理” “常有理” 大儿子“铁算盘” “铁算盘” 大儿媳“惹不起” “惹不起” 所有这些人,在合作化运动的冲击下, 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造和转变,这个 顽固的封建家庭堡垒也最终解体了,它 的解体有力地揭示出了合作化运动对农 村家庭关系和人的思想面貌变化的巨大 作用。
《保卫延安》作为第一部大规模正面 描写并讴歌人民战争的长篇小说,在 当代战争文学史上具有开拓意义。 首先是宏大壮阔的史诗构思及全知的 叙事视角。 其次是作品在艺术虚构和历史纪实相 融会的艺术运作中塑造人物形象,确 立了基本上尚属于史传文学类型的当 代战争小说人物塑造的基本方法和格 局。
最后,《保卫延安》始终洋溢着革命英雄 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激情。 一是作品展示了战争由退却到反攻直至胜 利的全程,表明了人民革命战争的曲折性、 艰难性,赞颂了革命战士勇往直前、无坚 不摧、战无不胜的革命英雄主义; 二是小说突出了敌我双方力量的悬殊对比。 三是小说以无可遏制的战斗激情和高昂悲 壮的笔调描写了战争的残酷性。
赵树理建国后的小说创作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赵树理建国后的小说创作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是始终如一地坚持现实主义的 创作原则。 其次,致力于民族化的普及和创新。 最后是喜剧讽刺手法的创新。
三、“山药蛋派” 山药蛋派”
1、他们的小说都以赵树理为榜样,多取 材于山西农村生活;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 有“指导现实的意义”;坚持从生活本来 面貌出发反映现实; 2、善于塑造中间人物和社会主义新人; 主张“为农民”写作,以农民的审美心理 和民族形式为美学目标,注重民风民俗的 描写,追求故事叙述的完整性和语言的大 众化、通俗化。 3、代表作家:马烽、西戎、孙谦、束为、 马烽、 马烽 西戎、孙谦、束为、 胡正、韩文洲及后来的成一、张石山、 胡正、韩文洲及后来的成一、张石山、潘 保安等 保安
孙犁在《铁木前传》的创作中就为他的政 治倾向寻找到一种他认为的最好的艺术表 达方式。 首先,他把它写成了一部诗化的小说,作 品的情节单纯明净;将叙事融入描写当中, 呈现给我们的是一幅充满乡土气息的农村 生活画卷,处处洋溢着诗情画意; 其次,作品以散文化的笔法来演绎这场特 定历史背景下的人性、人情悲喜剧。 《铁木前传》是当时所有写合作化的作品 中,最具艺术风采的一部。
赵树理和“山药蛋派”诸作家艺术上是有 局限的。 首先是把小说定位在“问题小说”上,这 说明他们的文学观还停留在“工具论”的 层面上,直接影响小说艺术品质的提升。 (“问题小说”的创作模式:我的作品, 我自己常常叫它是“问题小说”。“提出 问题--分析矛盾--解决方法--指导 工作” 其次,固守在中国民间和古代传统的文化 土壤上,较少借鉴外国创作经验,艺术上 比较保守、封闭,视野不够开阔和开放, 影响了“山药蛋派”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和 提高。
《三里湾》揭示出了合作化运动的激 烈矛盾和斗争。这里不仅有资本主义 与社会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而且有 家庭内部思想的斗争,有党内的矛盾 斗争,也有伦理道德领域的斗争。这 些斗争相互交织,构成了农村矛盾的 复杂态势,从而反映出合作化运动的 艰难性、曲折性。
老中农马多寿,一心想做富农,走个人发 老中农马多寿 家致富的道路,他以“刀把地”为要挟,抵 制扩社和开渠; 村长范登高利用职权谋私利,雇工跑买卖, 村长范登高 被称为“翻得高”,拒不入社; 老党员袁天成脚踏两只船,在外听从党的 老党员袁天成 领导,在家接受老婆“能不够 能不够”的指挥, 能不够 变相多留自留地,竭力维护个人利益。这 三户成为三里湾村合作化运动的阻力。 支部书记王金生带领全村人坚决走合作化 支部书记王金生 道路,经过不懈的艰苦劝说和斗争,最后 使三户人社,三里湾完成了扩社、开渠的 任务,从而说明了合作化运动的历史必然 性。
社会主义新人
坚持党性、一心为公、沉着善战的村支书 王金生; 王金生 心灵手巧、聪明能干、热情无私的王玉生; 王玉生; 王玉生 成熟稳健、深明大义的王玉梅 王玉梅; 王玉梅 天真幼稚、积极上进的范灵芝 范灵芝; 范灵芝 爱憎分明、敢说敢为的王满喜 王满喜…· 王满喜 在这些农村新人身上,寄托了作家的理想, 富有探索意义。
二、作品分析
短篇创作:《荷花淀》、《山地回忆》 等。多是回忆追记之作。女性形象突 出。风格清新,柔美。 《铁木前传》:写农业合作化运动的 前奏,但实际突出的是人与人之间的 地位、关系、情感的变化。
《铁木前传》 铁木前传》
《铁木前传》(《人民文学》1956年第12期) 小说写铁匠傅老刚和木匠黎老东的故事。 两位在抗日战争中走村串户,情同手足、相依为 命,他们的儿女(六儿和九儿)也在飘荡生涯在 青梅竹马亲如一家,两家相约在孩子成人后结为 亲家。但在战争胜利后,在新社会下,他们的友 谊却破裂了,黎老东生活改善后,滋长了发家的 念头,他把和傅老刚的合伙关系变成了雇佣关系, 也不再提儿女的婚事。傅老刚一气之下带着女儿 离开了木匠铺,离开九儿的六儿成了一个游手好 闲的灵魂空虚青年。作品“悲歌友谊的失落,呼 唤人性的复归”,对怎样在新的生活中保持战争 年代的美好人性与理想,抵制人的异化具有很强 的现实意义。
《保卫延安》是我国第一部大规模正面描 写解放战争的长篇小说,被誉为当代战争 文学的开山作和里程碑。 作品取材于1947年3月胡宗南指挥二十三 万国民党军进攻延安,而我延安军民在党 中央领导下奋起反抗进行“延安保卫战” 并最终取得全面胜利的史实,采用了以局 部窥全局的手法,以高亢豪迈的气势全景 式地描绘了这场战争,歌颂了广大军民赴 汤蹈火、浴血奋战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充分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揭示了 人民战争必然胜利的规律。
赵树理现象” 四、 “赵树理现象”和赵树理的评价
为农民的写作: 通俗化、大众化的风格: 故事性强。人物性格鲜明。农民语言的书 面化。充满生活气息的幽默。 “每逢读到赵树理同志的小说,我总得到 一些启发,学到一些窍门儿。”(老舍) 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杰作”--“样板” 和“典范”--受到的批评:中间人物和 落后人物太多等--“黑线人物”--受 迫害去世
第二章 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 现实主义小说
赵树理的《三里湾》 山药蛋派” 第一节 赵树理的《三里湾》及“山药蛋派” 一、赵树理生平: (1906-1970)。山西沁水县人。他来自 于农村,也自觉地把农村生活和农民作为 自己创作的主要内容和对象。1942年以后, 赵树理的小说真正成熟并产生影响 最著名的代表作:《小二黑结婚》(1943 年9月)、《李有才板话》(1943年12 月),影响巨大。 解放后,他继续以山西农村作为自己的创 作根据地。
孙犁的《铁木前传》 第二节 孙犁的《铁木前传》 荷花淀派” 及“荷花淀派”
一、孙犁生平: 孙犁生平:
(1913-2002)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 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革命。1944年到延 安。1945年发表代表作《荷花淀》、《芦 花荡》,给延安文坛带来清新之风。1949 年后进城,一直在《天津日报》工作。50 年代后在长、中、短篇小说创作方面取得 了丰硕成果,著有长篇《风云初记》,中 篇《村歌》、《铁木前传》,小说散文集 《白洋淀纪事》。50年代中期以后,小说 创作逐渐减少,以散文随笔为主。
“荷花淀派” 作家群。 荷花淀派” 作家群。
1)诗体小说的抒情风格:优雅轻盈、明快 朴素。 2)对河北农村自然景物、风土人情的成功 刻画。 代表作家:刘绍棠、从维熙、韩映山、房 刘绍棠、从维熙、韩映山、 刘绍棠 树民、冉淮舟等 树民、冉淮舟 作品:刘绍棠的《青枝绿叶》、《运河的 桨声》、《瓜棚记》,从维熙的《鸡鸭委 员》、《七月雨》,韩映山的《鸭子》、 《作画》,房树民的《花花轿子房》、 《引力》等
孙犁的小说数量虽不多,但却别具风 采,他善于在乎淡无奇的日常生活中 发现意蕴深厚的主题,以自然无饰的 朴实风格描绘时代的诗情画意,散发 着清新爽朗的乡土气息。 孙犁建国后的作品也“注入了新的时 代和阶级内容的人性和人情美”。他 的《铁木前传》就是一篇既有新时代 审美规范影响又有作者个人审美追求 的优秀作品。
Hale Waihona Puke 消极影响: 一、作品在塑造人物时,有过分理想化的 倾向。如对李诚的塑造就是明显理想化的, 使这一人物几近完美,反而失真。即使对 周大勇这一形象的塑造,也基本上回避了 他作为一个成长中的英雄的缺点,人物性 格显得单一而缺乏丰富性。 二、作品对革命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的张 扬掩盖了战争本身自在的悲剧性,削弱了 战争文学对人的关怀和对战争的反思。 三、作品激越的情感抒发淹没了冷静、细 致的情节描写。
建国后的主要创作
50-60年代:主要有《登记》(1950)、 《三里湾》(1954)、《“锻炼锻炼”》 (1958)、《套不住的手》(1960)等 其作品是对建国后农村变革的及时反映。 《三里湾》是第一部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 的长篇小说。
二、作品介绍:《三里湾》 作品介绍: 三里湾》
《三里湾》(《人民文学》1955年1、2、3、 4月号连载,通俗读物出版社1955年5月出 版) 是我国第一部反映合作化运动的长篇小说。 作品围绕三里湾合作社秋收、扩社、整社、 开渠等工作,通过对村里四户人家两种思 想、两条道路和两种生活方式的矛盾和变 化的具体描写,揭示出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趋势和这场变革的历史意义,以及它对农 村经济、政治和人的思想精神诸方面的巨 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