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六十年代的小说

合集下载

第五讲:五六十年代的历史题材小说

第五讲:五六十年代的历史题材小说
11
艺术成就及对新时期战争小说的开 拓性意义
文学史地位:《保卫延安》是当代战争文学的开 山之作,对当代战争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1)宏大壮阔的史诗构思(高层与基层结合,主 要战场与次要战场的结合)及全知的叙事视角 (2)艺术虚构与历史事实相结合,在此基础上进 行人物塑造——真实人物与虚构人物相结合 彭德怀、周大勇、李诚、王老虎 (3)洋溢着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激情
12
艺术局限及对后来战争文学的负面影 响
(1)塑造人物的过分理想化倾向。李诚、周 大勇 (2)激越的情感抒发淹没了冷静、细致的情 节描写。 (3)对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张扬 掩盖了战争本身自在的悲剧性,削弱了战 争文学对人的关怀和对战争的反思。
13
历史命运
开始于1949年,1954年初版,获很高评价 。1956和1958年出版第二版、第三版。 1959年,彭德怀被定性为“右倾机会主义 分子”后,该作品被查禁。新时期以来,才 得以平反。
6
艺术特性:细节化叙事与 象征写作。 《党费》:一坛咸菜。黄 新 《七根火柴》:无名战士 ——它高高地擎着, 像一只路标,笔直地 指向长征部队前进的 方向……
7
二、长篇历史小说:红色经典小说
五六十年代历史小说取得的成就,主要在于 一大批长篇经典小说的出现于成功。被称为 “红色经典”小说。 长篇历史小说大致可以分为:A、革命战争 进程的史诗写作(保卫延安、红日);B、 农民革命历程的史诗性写作(红旗谱、冯德 英的“三花”);C、革命战争进程的传奇 化写作(林海雪原、敌后武工队、烈火金刚 、铁道游击队等);D、知识分子革命者的 成长史诗写作(青春之歌、小城春秋、三家 巷);E、共和国历史文学的典范写作(红 岩)。
34

被改写的传奇——五六十年代“革命英雄传奇”小说研究

被改写的传奇——五六十年代“革命英雄传奇”小说研究

中文摘要五六十年代的“革命英雄传奇”小说,以英雄传奇模式来讲述无产阶级革命英雄故事,充满英雄主义、浪漫主义情怀。

这类小说继承中国古典白话通俗小说的传统,保留了中国传统小说的叙事模式,即“以全知全能视角连贯地讲述一个以情节为结构中心的故事”。

论文绪论部分将说明选题原因,讨论“革命英雄传奇”小说的研究现状,确定研究文本,并提出研究思路。

第一章将在文学大众化、民族化讨论的背景下,通过考察四十年代解放区的理论论争和文学实践,来阐释“旧形式”(章回小说模式)如何重新成为一种具有合理性的文学资源,被复活、改造成“新形式”(新章回体)。

第二章分析“革命英雄传奇”小说在对传统和解放区的继承之中发生了哪些变异,如何作为现代市民通俗文学的“替代品”浮出历史地表。

“革命英雄传奇”小说承受传统小说资源,继承解放区文学实践的同时,接受了苏联文学的影响,并获得了现代市民通俗小说的某些特性。

第三章将从“英雄人物”和“女性形象”入手分析“革命英雄传奇”小说如何对传统进行了继承、压抑和改造,从而改写了“传奇”。

而这种改写让小说富于“趣味”的同时,使文本内部产生了分裂和矛盾。

第四章通过小说对报恩报仇、侠义观念的改造来分析民间伦理如何被“转译”为政治伦理。

结语部分将从评书改编角度对“革命英雄传奇”小说的传播进行一点考察。

关键词:革命英雄传奇;新章回体AbstractThe legendary about revolutionary hero during 1950s and 1960s illustrates the glorious revolutionary history and the proletariat hero legends in a traditional narration pattern. The heroic narration pattern inherits the finesse of classic populate novel, which always illustrates a plot-oriented story in an all-know perspective.The preface focuses on the research situation about “hero legendary”, ascertain the research text and roughly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 of novels.In the first chapter,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liberalization and nationalization, by researching on the theoretical discussion and literature practice in the liberation area in the 1940s, the author demonstrates how the traditional form has turned to be a reasonable literature resource and then changed into “new form”.In the second chapter, the author demonstrates how the “hero legendary” became the substitute of modern popular literature; what changes and adjustments have been made to the literature popularization practice in the liberation area in its way to the modern cities. On one hand, “the hero legendary” inherited the resources from traditional literature and the literature practice in the liberation area. On the other hand, it was influenced by soviet literature and carried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popular literature.In the third chapter, by observing the heroes and female image, the analysis focuses on how “hero legendary” inherited the finesse of classic novels and improved it in a brand new way. These changes made the novel funny, however, also brought the contradiction and divides.The forth chapter tries to analyze how the folk ethic is “translated” as political ethic, through the recomposition of revenge legend and the revision of the concept of errantry.Key words: The legendary about revolutionary hero;The new couplet form.目 录绪 论 (1)第1章 “革命英雄传奇”的历史溯源——解放区的理论倡导和文学实践 (3)1.1“旧形式”的“起死回生”:理论的推动和共产党文艺政策的倡导 (4)1.2解放区的文学实践 (9)第2章 继承中的变异 ——“革命英雄传奇”在五六十年代 (16)2.1寻找新的替代:“革命英雄传奇”小说作为市民通俗文学的替代品..16 2.2叙事的变异:“革命英雄传奇”小说对章回体形式的继承与创新 (22)2.3苏联小说的流行:对“革命英雄传奇”小说的影响 (25)第3章 人物形象的塑造:传统的继承和变异 (28)3.1 英雄人物的塑造 (28)3.1.1“干部英雄”:无产阶级意识的灌输者 (28)3.1.2“草莽英雄”:带着“江湖规矩”进入革命队伍 (34)3.2 女性形象的塑造 (38)3.2.1“美人爱英雄”的爱情模式:现代言情模式的演绎 (38)3.2.2“风情万种”的“坏女人”:描写中“为趣味而趣味”的倾向 (43)第4章 从民间伦理到政治伦理 (48)4.1复仇的合法性:恩怨情仇的重新赋义 (48)4.2唯义所在:从小义到大义 (54)结 语 (58)参考文献 (60)附 录 (65)后 记 (71)绪 论在五六十年代的“革命历史小说”中,有这样一类小说,它们创造性地继承了中国古典白话小说的传统:“以全知全能视角连贯地讲述一个以情节为结构中心的故事”①,富有传奇色彩,充满英雄主义、浪漫主义情怀。

第五讲:五六十年代的历史题材小说

第五讲:五六十年代的历史题材小说
11
艺术成就及对新时期战争小说的开 拓性意义
文学史地位:《保卫延安》是当代战争文学的开 山之作,对当代战争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1)宏大壮阔的史诗构思(高层与基层结合,主 要战场与次要战场的结合)及全知的叙事视角 (2)艺术虚构与历史事实相结合,在此基础上进 行人物塑造——真实人物与虚构人物相结合 彭德怀、周大勇、李诚、王老虎 (3)洋溢着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激情
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无 产阶级知识分子
余永泽:个性解放(骑士英雄)
林道静
卢嘉川:民族独立(精神英雄)
江 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革命英雄)
33
性别魅力与政治魅力呈现为 一种互为转喻的关系。 A、以性爱方式对政治观念 的演绎; B、通过政治话语对性爱的 改写。 对革命女性来说,只能选择 爱情的政治关系而不能选 择爱情的伦理关系。
1、旧瓶装新酒:《铁道游击队》、《敌后武 工队》、《烈火金刚》
38
2、《林海雪原》(1957)
曲波,(1923—2002), 念过 五年半小学,1938年 参加八路军,曾任连、 营指挥员。抗战胜利后 ,解放战争期间,曾率 领一支英勇善战的小分 队,深入东北牡丹江一 带深山老林进行剿匪战 斗,《林海雪原》的生 活内容即取材于此。 《山呼海啸》 《桥隆飚》
23
创作谈
“这部小说里的人物、故事、情节,绝 大部分在我的短篇、中篇、剧本中不止出现 过一次,他们的形成都有较长的过程。如果 没有这些人物和故事情节做基础,我是写不 出这本书的。” 四场斗争:“大闹柳树林”、“脯红鸟事件” 、“反割头税运动”、“保定二师学潮”
24
2、朱老忠形象与严志和的形象
A、成长人物:巴赫金的命名:“人在历史中成长” B、处于动态的时间关系中的不断成长的新的形象 C、动因:家族复仇,起初共产党对于他具有的只是“ 靠山”意义。 D、阶级意识对个人意识的超越,阶级斗争终将取代个 人复仇。“成长”取决于他在多大的程度上克服和 升华这种个人仇恨。始终在复仇意识中延宕的朱老 忠,在等待着神启和拯救,等待着对自我的超越。 E、成长的标志:反割头税斗争

第三章:五六十年代的长篇小说

第三章:五六十年代的长篇小说

第三章:五六十年代的长篇小说第一节:概述革命历史题材军事战争类:杜鹏程《保卫延安》吴强《红日》描写农村革命:梁斌《红旗谱》孙犁《风云初记》冯德英《苦菜花》传奇类小说:曲波《林海雪原》知侠《铁道游击队》冯志《敌后武工队》刘流《烈火金刚》(五六十年代流行的红色经典都具有一定传奇色彩,这类传奇性更加强烈,政治化色彩被小说的娱乐性稀释了)表现知识分子成长:杨沫《青春之歌》反映旧民主主义革命历史:李劫人《大波》李六如《六十年变迁》罗广斌、杨益言《红岩》、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高云览《小城春秋》欧阳山《三家巷》(《一代风流》的第一部,第二部《苦斗》)姚雪垠《李自成》现实题材:反映农村社会主义合作化运动:赵树理《三里湾》柳青《创业史》周立波《山乡巨变》城市社会主义改造:周而复《上海的早晨》工业题材:周立波《铁水奔流》艾芜《百炼成钢》萧军《五月的矿山》草明《火车头》第二节:《青春之歌》自1958年1月出版以来,除了个别文章外,绝大部分文章给予充分的肯定。

为什么?格的《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一小说是一个那个时代标准的革命战士的成长叙事:主人公的出身、成长过程中经历的种种蒙蔽、困境,脱胎换骨,终成正果,每一个环节都符合“讲述话语的年代”有关英雄成长的规范——血海深仇、离家出走,在共产党人引导下追求革命,克服自己的种种局限、不足,被捕入狱经受严峻的政治考验,最后成为共产党员。

这无疑是一个典型的“民族寓言”,一部20世纪现代革命背景下的“天路的历程”。

二知识分子改造叙事(主题):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如何不仅反抗封建家庭、同时也背弃个性解放、个人主义的思想,自我改造,与工农相结合,走向革命的过程。

被看成是一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知识分子改造手册”),这是对传统革命历史题材的补充与丰富,并事实上构成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一种新的类型——这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学生运动并正面塑造知识分子的长篇小说。

基于上述原因,小说得到主导意识形态的认可,还得到了知识分子阶层的认可。

狗日的粮食赏析

狗日的粮食赏析

《狗日的粮食》鉴赏刘超洋《狗日的粮食》是作家刘恒的短篇小说,小说讲述的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粮食短缺的背景下的一个光棍杨天宽用两百斤谷子换来一个女人瘿袋为了生存而引发的一系列的故事,让我读完这篇小说对人的欲望,人性有了新的认识。

整部小说的叙事风格比较平实,并没有运用多么华丽的辞藻来描写人物,正是这种朴实的叙事风格才与小说讲述农民、粮食的内容相契合。

在叙事的时候往往还还存在村民们的议论或者是邻里街坊的评价,这也恰恰体现了小说主人公们生活的场景,与传统意义上的农村的意识形态相吻合。

另外小说中在小说中贯穿的线索就是“粮食”所有的故事都是围绕着这两个字展开的,所以说瘿袋是为粮食而来为粮食而去。

从人物的塑造上来说,小说将瘿袋塑造成了一个母老虎,为了得到粮食会用尽自己的全力,浑身使不完的劲,硬生生的撑起一个家,而将杨天宽则塑造成一个软弱,对于自己的老婆毫无办法的男人,这样的塑造是有原因的,瘿袋的凶嘴凶心和它脖子上肿瘤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为了生存她必须变得强硬,她深得一个动物的生存法则:弱肉强食,对待外人她会想尽办法让自己获利,但反过来说她是一个好妻子、好母亲。

而杨天宽一开始不过是想要一个女人,在他的身上展现了中国传统农民的软弱的一面,这也恰好显示了作为一个人的原始欲望。

让读者们体验到作为一个农民的悲哀。

从人性的挖掘上正好是这笔作品的精髓,小说的背景是上世纪食物匮乏的年代,人们一切的精神活动都让位于人们想要生存的下去的本能,往往在这种时候剥去现代社会的皮囊才能将一个人赤裸裸的展现在读者面前,比如说瘿袋在粮食证丢了之后整个人都垮掉了,她丧失了活下去的动力,在粮食面前作为一个人的尊严全都丧失了,。

而瘿袋的死也让我们看到了世间人情的冷暖,瘿袋的死让助丧的众乡亲饱食了一段,天宽一家也扎进人堆抢吃,吃的猛而香甜。

一个生命的消逝,在暂时的温饱前退去了悲伤的色彩,当人活着只为了满足生理的需求而挣扎时,便无暇顾及思考生命的意义了,在温饱线下,生命的尊严和价值都显得如此卑微。

童年河赏析

童年河赏析

童年河赏析《童年河》是一部描绘我国南方乡村童年生活的小说,通过对主人公成长过程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南方乡村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和童年生活的美好。

本文将对这部作品进行赏析,带您领略其中的韵味。

一、作品背景《童年河》以作者童年时期的生活为原型,通过讲述主人公小明的成长故事,反映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南方乡村的生活现状。

作品以清新质朴的笔触,描绘了那里的山水风光、民间习俗和童年时光,展现了那一代人的精神风貌。

二、人物形象1.主人公小明:小明是一个聪明、善良、勇敢的孩子,他热爱大自然,对生活充满好奇。

在成长过程中,他不断经历着各种挫折和挑战,但在亲人和朋友的关爱支持下,逐渐成长为一个有担当的少年。

2.小明的亲人:作品中,小明的亲人形象鲜明,各有特点。

如慈爱的奶奶、严肃的父亲、勤劳的母亲等,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关爱着小明,为他营造了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

3.乡村人物:作品中还有许多乡村人物,如老师、邻居、朋友等,他们各自有着不同的性格特点,共同构成了那个时代乡村的生活画卷。

三、艺术特色1.语言风格:作者运用清新质朴的语言,描绘了南方乡村的自然风光和童年生活,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

作品中的人物对话充满生活气息,使人感受到浓厚的乡村风情。

2.情节安排:作品以小明成长的过程为线索,串联起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故事。

情节紧凑,引人入胜,让人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童年的美好。

3.意境营造:作者通过对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和人物形象的描绘,营造了一种宁静、和谐、温馨的意境,让人陶醉其中。

四、作品主题《童年河》以童年生活为背景,传达了珍惜童年、感恩亲情、友谊长存的主题。

作品通过对主人公成长过程的描绘,展现了童年时光的美好,以及对那个时代的怀念。

总结:《童年河》是一部充满诗意的小说,通过对南方乡村童年生活的描绘,让我们领略了那个时代的美好。

第二章 五六十年代的小说创作

第二章 五六十年代的小说创作

幻灯片1第二章五六十年代的小说创作幻灯片2第一节五、六十年代小说概述●本时期小说的取材●本时期的小说体裁状况●本时期小说的形态幻灯片3一本时期小说的取材(一)历史(二)现实(三)分类与等级幻灯片4(一)革命历史题材民主革命抗日战争革命历史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其它历史幻灯片5(一)革命历史题材●《小城春秋》●《青春之歌》●1、民主革命《三家巷》●《红旗谱》●《党费》●《七根火柴》幻灯片6高云览与《小城春秋》幻灯片7高云览与《小城春秋》●1956年12月,著名作家高云览的长篇小说《小城春秋》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了第一版。

●高云览(1910-1956),我国现代著名华侨作家,生于福建厦门一个开小酒店的老华侨家里,幼年时家中生活贫苦。

他一生勤奋努力,笔耕不辍,至今可收集到的文学作品有近百篇。

活跃在厦门、上海及南亚如马来亚、新加坡、苏门答腊等地,以教书、经商为掩护从事抗战、反对内战的爱国行动,40年代后期成为陈嘉庚《南侨日报》的“大股东”。

1950年定居天津,从事专业创作,1956年患肠癌去世。

幻灯片8●1952年至1956年他写成《小城春秋》这部长篇小说,这是他酝酿了20多年、耗费了大半生心血的文学艺术结晶。

在国内外引起很大反响,当时曾有“北有《青春之歌》,南有《小城春秋》”之说。

是一部著名的描写革命知识分子生活和斗争的小说,它以1930年5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厦门破狱斗争为背景,以主人公何剑平、秀苇等人在革命道路上的成长及“厦联社”的活动为线索,反映了1927年到1936年中国革命斗争的一角,塑造了一群具有爱国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风格的英雄儿女形象。

《小城春秋》1981年被拍成电影,2005年,它成为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评出的“中国电影百年百部名片”之一。

幻灯片9幻灯片10杨沫与《青春之歌》幻灯片11●杨沫(1914-1996),原名杨成业,祖籍湖南湘阴,生于北京。

中学时因家道中落而辍学,遂辗转奔波于河北保定、香河及北京等地,间或以乡村教师、书店店员和家庭教师为业,生活动荡不安。

5060年代的中国小说

5060年代的中国小说

《问姑娘》
“大树底下问姑娘,为啥还不配情郎? 姑娘脸上红霞染,笑语过后把话讲: ‘封不好山不出嫁,治不服水不出庄! 青山绿水当花轿,满山花果当嫁妆’‚
3、颂歌主题。
主席走遍全国, 山也乐来水也乐。 峨嵋举手献宝, 黄河摇尾唱歌。 主席走遍全国, 工也乐来农也乐。 粮山棉山冲天, 钢水铁水成河。
在少剑波眼里
“在为实现共产主义战斗的大道上 过着青春‛的女兵白茹让少剑波感到的 是作为首长的骄傲,而当他面对‚熟睡 初醒绯色的双腮,巧似两朵盛开的芙蓉, 眼睛尚朦胧未睁。睫毛显得特别长,像 芙蓉花朵中的丝丝蜜蕊‛的白茹,‚看 到那顶小红帽下披散着蓬松的黑发,瞬 间……视线又和黑发环抱中的那对好像 能说话的眼睛相碰‛时,‚剑波的心忽 的一热‛,‚顿时脸上通红‛。
二、《我们夫妇之间》 —— 建国后第一篇受批评的小说
萧也牧(1918—1970 )浙江吴兴人
小说的命运:
创作于1949年秋 发表于1950年1月出版的《人民文学》上。 引起关注,受到好评 一年后(1951年),突然受到批评
小说在发表1年后受到了一致严厉的批判。
比较重要的批评文章有冯雪峰《反对玩弄 人民的态度,反对新的低级趣味》
第一讲 五六十年代的中国文学
序 言
战争结束后,在文学创作领域,作家们
期待:一个从事文学创造的从容环境。 现实: 理想的实现遇到了困难。
原因:战后中国现实政治的急迫情势。
结果:文学成为实现和宣传政治主张的工具。
五六十年代文学的特点
1 .文学服务于政治,服从于政治。
2.文学别无选择的充当了生活教科书的任务。 3.文学作品题材集中,艺术形式单调,文学功 能单一。
三、《青春之歌》—— 女 性知识分子的成长历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梁三老汉:老一代农民的典型
既有普通农民勤劳、善良、朴实的品质,又有 自私、落后、狭隘、保守的小生产者意识。
(3)三大能人 A、郭振山 B、郭世富 C、姚士杰
4、叙述方式和叙述姿态
(1)充满激情的政论式叙述姿态 (2)把充满感情色彩的评论式叙述运用到对人
物形象和性格的塑造当中 (3)充满激情的叙事话语和冷静的哲理议论相
思考题: 1、如何看待红色经典? 2、试述《红旗谱》的
民族风格 3、试析梁生宝、梁三
老汉的形象
(三)、柳青的《创业史》
柳青(1916~1978),原名刘 蕴华,陕西省吴堡县人,学 生时代就投身革命活动。柳 青的创作活动开始于一九三 四年。早期主要写短篇小说, 曾结集为《地雷》。一九五 二年五月,他毅然从北京回 到陕西,在长安县皇甫村安 家落户。一九五六年出版的 散文特写集《皇甫村的三 年》,就是他的这种辛勤劳 作的纪实。
二、柳青与《创业史》
1、探索中国农民的历史命运和生活道路 2、人物设置和情节发展的艺术模式 3、人物形象 (1)、梁生宝 “三多三不足”(严家炎): 写理念活动多,性格刻画不足;外围烘托多,放在冲
突中表现不足;抒情议论多,客观描绘不足。
〈创业史〉的主要成就
首先,〈创业史〉在探索、展示中国农民命运 和生活道路的同时,还真实地描写了农业合作 化运动前后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揭示出广大 农民在告别私有制、接受公有制时,从精神到 心理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小说是围绕四条线索 来展开描写的。
第二章 50~60年代的小说
第一节:概述
一、题材成为理论关注的焦点
二、题材的分类与等级
第二节:农村题材小说
一、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的艺术取向及作家构成
1、创作取向
2、作家构成
3、“山药蛋派”:山西作家群赵树理、马 烽、西戎、束为等。
(1)地域特征 (2)文学主张 (3)重视故事叙述
的完整和语言的 通俗。
梁生宝是作者精心塑造的社会主义新人的形象。 他从父辈那里继承了勤劳、朴实、坚韧不拔的 劳动者的优秀品质。
听党的话,热爱社会主义,富有牺牲精神,创 社会主义大业,谋求全体农民的幸福,是他的 最可宝贵的、最核心的思想品质。
梁生宝决心把自已的一切都献给党的事业, “他觉得只有这样做,才活得带劲儿,才活得 有味”。
其次,〈创业史〉还塑造了众多的独具个性和 认识价值的人物形象。
在众多的人物中,梁生宝是作者着力塑造的新 时代先进农民的典型。
梁三老汉是〈创业史〉中塑造得最精彩、最有 代表性的中国老一代农民的典型。
此外,蛤蟆滩的”三大能人“郭世富、姚士杰、 郭振山,也都性格鲜明,各具特色。

第三,《创业史》还具有浑厚的恢宏、深沉而 热烈、细密而遒劲的艺术风格。
结合
第三节:革命历史题材小说
一、繁荣的原因 1、主流意识形态的要求 与期待 2、作家亲历夯实创作基 础 如:杜鹏程《保 卫延安》、吴强《红 日》、冯德英《苦菜花》 等。
二、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特点
1、政治教育功能 强化 2、毛泽东思想的 艺术解读 3、二元对立的艺 术模式
三、红色经典的艺术类型
1、追求史诗性作品 《红旗谱》 (朱老忠、严志和) 吴强《红日》 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许云峰、江姐) 杨沫《青春之歌》
(林道静)
2、融入传奇性作品
(1)借鉴古典小说的叙事方式,以若干故事 形成系列性故事情节。如:《铁道游击队》 等。
(2)夸张、神奇化,赋予故事、人物以传奇 性。如:《林海雪原》
(3)人物性格表现的传统色彩
3、茹志鹃的《百合花》
(1)风格:清新、俊逸——明 快中见沉思,简洁中含蓄, 柔和中见刚毅,抒情中见冷 静。
对于梁生宝的形象的不同的意见
为了显示人物的高大成熟,有理想,作品中大量写了 他这样的理念活动:从原则出发,由理念指导一切。
严家炎还谈到:“作家把更多篇幅用在写梁生宝能够 处处从小事情看出大意义上,这是为了显示人物思想 上的成熟。显然,在许多地方,是作家把他自己从生 活得来的对党的思想和政策的体会,加到了梁生宝的 身上。
梁三老汉是成功的艺术形象
在旧社会,这个老贫农经历了三起三落的创立家业的 辛酸史,因而衷心拥护土改。作为一个小生产者,他 最大的梦想是利用新社会分给他的土地,用狠命的劳 动真正地创立起个人的家业来。
作者能够把一个农民在告别私有制时思想性格的转变, 及其心灵上经历的艰巨的、痛苦的斗争过程,揭示得 如此完整、细腻、入木三分和震撼人心,确实令人惊 叹,可以说,梁三老汉是当代文学人物画廊里一个不 可多得的艺术典型。
成就
一是,梁三老汉、王二直杠等贫苦农民,迷恋旧时代的创业道路 和个人发家致富,而与互助合作运动格格不入; 二是,富裕中农郭世富,凭借着自身优越的经济实力,与互助组 公开较量; 三是,富农姚士杰,仇视新社会,暗中施展阴谋,企图搞垮互助 组; 四是,党员、村主任郭振山,热衷个人发家,暗中支持反对势力, 干扰、抵制互助组运动。 面对这四种力量自觉不自觉地相互交织、纠合所构成的重重阻力, 以梁生宝、高增福等人为代表的广大翻身农民,依靠集体的力量, 冲破重重阻力和困难,最终使蛤蟆滩的农民走上了合作化的道路。
柳青试图站在历史的高度,探索中国农民的历 史命运,概括出中国农民的生活道路和心理的 巨大变化,使小说的气势磅礴、结构宏伟。
作者还善于将叙述语言、人物内心的独白与自 己的情感、对事物的评价、对人物的剖析结合 在一起,使诗情与哲理相融合,形成了深沉而 热烈的格调,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创业史》的人物形象。
(2)精心塑造普通人的形象 (3)前呼后应的细节描写
第四节:“重放的鲜花”
一、大胆干预生活
如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等。
二、打破表现人情、人性的禁区,如
宗璞《红豆》等。 洪子诚称之为“百花文学”,1979年上海
文艺出版社出版《重放的鲜花》。
参考文献
吴培显“红色经典”创作得失再评价《湖南师 大学报》2002年第2期
梁三老汉
梁三老汉形象 梁三老汉是〈创业史〉中塑造得最精彩、最有代表性的中国老一 代农民的典型。作为一个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性格复杂、内心 充满矛盾的老一代农民,梁三老汉既有翻身农民的喜悦,对共产 党、对人民政府的满腔感激之情,又有旧社会因袭的重负和对个 人发家致富的强烈渴望,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对互助合作运动 的抵触情绪;既有普通劳动者勤劳、善良、纯朴、正直的美好品 德,又有小生产者的狭隘、保守、自私的心理特征;既有老一代 农民古板、倔强的性格,又有孩童般天真、单纯的表情。 小说恰到好处地展现了他充满矛盾的内心世界,真实而细腻描写 了他告别私有制观念,一步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艰难而又曲折 的历史进程。
长篇小说《创业史》
皇甫村故事和人物,从 生活、思想和艺术上, 为作家第三部长篇小说 《创业史》的创作作了 充分的准备。
《创业史》是一部反映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史诗 式巨著,在我国当代文 学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
1960年中国青年出版社。
主题:《创业史》通过 我国西北地区一个小村 落蛤蟆滩的生活演变, 广阔地概括了我国农业 合作化运动初期的社会 矛盾冲突,着重表现了 在这场变私有制为公有 制的革命中社会的、思 想的和心理的变化过程。 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 走社会主义道路,走集 体化共同富裕之路,解 放后农民才能开始真正 “创业史”。
《创业史》具有史诗的特点和规模
在题材的处理上,小说把历史的广度与பைடு நூலகம் 度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历史规律、激情)
在结构的安排上,按照史诗规模的要求, 《创业史》采取了多卷式的布局。 (阔大 时空)
柳青创作的艺术特色
画面的宏阔和笔触的细 腻相结合。
精确的描写和强烈的激 情相结合。
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民族 的风习色调相结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